07/09/2025
/ 不知道自己在說些甚麼的顧問 /
先釐清一下,我不是要戰顧問,至少不是要戰所有的顧問。
這個禮拜跟一個朋友在討論某堂課 - 我們 (至少我) 覺得講師的資歷「應該」是撐不了這個主題該有的深度廣度的。但又聽說這個講師的課程賣得很好。這我真的不太懂原因。幾個可能是這個講師掌握了一些販售課程的管道 (不好解釋)、他有一些協會的主管人脈網絡 (所以拿捏公司的教育學習經費)、他在賣資訊不對稱 (學生分不了好壞) ... 等等的。
很久以前的顧問在講課或做案子時,經常會從理論、個案、方法去切入。其實他沒辦法承諾最後會得到甚麼,他只能從理論或過去的經驗上,「照著方法做」會得到好的結果。
照理來說,如果很多企業做了都得到些甚麼,那即便沒做出預期的結果,那在「檢討修正」的過程中也必然會改善企業的體質 → 企業沒有得到預期的進步,但企業確實是在顧問的協助下進步了,我覺得這也很好。
不論是產業進步、顧問業發展的天花板、整個環境知識與科技、工具的轉變,其實大家知道的東西落差都不大;肯定有一部分顧問因為累積了大量的經驗跟技術更知道怎麼輔導廠商,但還是無法脫離「行動者的窠臼」 - 我知道你想說甚麼,但我做不到啊。
所以近二三十年顧問業逐漸式微是有道理的。因為知道的人越來越多,現在連 AI (電腦) 都知道應該怎麼做出一個可實踐的計畫。但問題是推動任何計畫都需要組織的配合、資源的配置、高階主管的認可、文化的支持 (你去問顧問顧問也是這麼說,還會說公司必須要有決心。) 所以顧問最後回頭說:「我能教你怎麼做,但最後還是得靠自己。」
這又回到那句話,「求人不如求己。」
我的職涯遇過幾次那種知名顧問回台灣就業的狀況。職等很高、薪資很高,但用行內人說話的口氣就是「不接地氣」。但你要我評論他們的口談或者分析技巧,我回想起來確實是厲害
但問題是這些技巧越來越無用武之地。因為技巧本身不會創造績效,如果給這些顧問們資源跟制度支持,要跨過紙上談兵的那條線,顧問們能不能自己下局捉殺?我看了一些案例,不太行。
所以說,不僅顧問這行的運作模式正受到嚴厲的考驗,這些老中青顧問們因為市場的衰退正在退而求其次的往網紅、授課、出書、學校走。其實教學生理論或書本上的東西是挺好的,因為那是另一個還不需要面對實務的領域。
但如果個顧問要教授他並不懂的、沒接觸過的,或者明明連這個世界都還不清楚怎麼面對 AI,顧問卻已經說得頭頭是道 ... 千萬要搞清楚自己去上的課或公司做的專案,到底是不是智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