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道理

Y道理 從一個企業內產業分析師的觀點,討論職涯、產業,或者商業思惟的各種可能性 時事評論、產業分析、職涯分析、市場分析、科技產業,各種企業議題。

11/07/2025

假設有一個人,發現了一個靠 AI 賺到 1,000 萬的方式,他首先是先把錢賺下來。
然後他應該會擔心其他人也會發現,所以他快點把課程寫出來,去教一堆想一個人靠AI 賺1,000 萬的人。(先假使教師真的賺到 1,000萬) 然後當大家都開始用同一個模式,在特定市場進入門檻過低引發過度競爭,大家都賺不到錢。
除了那個謙卑、友善、樂於教學的收費導師。

街口電子支付 100% 由街口金融科技持有,那 ... 總經理說沒有影響?有吧,如果債權人要求要還錢,那不就要讓給泰山,或者泰山不要的話要想辦法兌成錢錢還給泰山嗎? 這樣理解對?
11/07/2025

街口電子支付 100% 由街口金融科技持有,那 ... 總經理說沒有影響?有吧,如果債權人要求要還錢,那不就要讓給泰山,或者泰山不要的話要想辦法兌成錢錢還給泰山嗎?
這樣理解對?

11/07/2025

川普關稅、邏輯、一種沒有邏輯的邏輯
看到分析師大放厥詞在談台灣關稅,心裡偷笑真是學不乖,還在試圖做理性判斷?在立 flag 嗎?粗略看全文,更像是媒體的配合單位,搏眼球爾。下判斷通常要有依據。現在的依據已經不是純然學理、邏輯、數據,而是要揣測川普的心理狀態。但這何其難?你說 25% 高了,他或覺得這是優惠低價。
這種感覺很像是買破萬元商品 (特別非工業標準品時),若上面標價 16,800 或者 16,888,我都會想想商家應該不是賺零頭而是賺「頭」,否則怎麼這麼恰好湊出一個有意義的數字?
透過檢討理性邏輯、過去決策方式,來修正當今行為及後續決策的這個方法,還真不是每個人都埋單。
就遇過有主管不喜歡討論為什麼之前(前一手)沒做成、為什麼失敗。一來他會覺得頗有搬弄是非之感,二來認為團隊只要專注於討論要做甚麼即可,把自己工作做好就可以穩定推動工作。.
我通常不會去介入這個判斷。但心裡覺得瞭解之前「犯過」錯誤其實很重要。搞不好前一手也是努力到最後才選擇到那條會失敗的路。為什麼大家也認真、也有聰明才智,卻會選到那條不可行的路?要放開胸懷討論呀。
好吧。這很難,特別是半公開會議中的討論別人的錯誤。
所以經濟學上讀的理性決策、非理性決策、有限理性決策。我總會想想實際案例,然後問問真實世界的人該怎麼決策才稱得上理想狀況。

我還是挺喜歡 Pat 這個人,但有點搞不懂他這麼高調的原因。 循著他這套說法,他的「被迫」(新聞說法) 離開,如果是已經看到 Pat 對於 AI 的影響過於忽視 (或者輕視),那這些權力者的判斷看起來下得挺不錯的。 循這個路徑走,超級大廠的...
10/07/2025

我還是挺喜歡 Pat 這個人,但有點搞不懂他這麼高調的原因。
循著他這套說法,他的「被迫」(新聞說法) 離開,如果是已經看到 Pat 對於 AI 的影響過於忽視 (或者輕視),那這些權力者的判斷看起來下得挺不錯的。
循這個路徑走,超級大廠的反應速度通常比較慢。所以如果方向有失誤,要調整回來的進度也會差很多。若 Pat 是近期公開發言才展示出自己對 AI 的判斷有落差,可見得若繼續操盤下去,恐怕也不容易達到市場對他的預期

顧問業應該會「走」得很快。顧問業動嘴、動腦,做 paperwork,而這些都是很容易被取代當然有不少的中高階顧問懂行業之是、有資源網絡,有各種產業關係。可以協助企業做不少隱性知識 (不可言傳) 類型的工作。但你不可否認,蠻多可以白紙黑字的可...
09/07/2025

顧問業應該會「走」得很快。顧問業動嘴、動腦,做 paperwork,而這些都是很容易被取代
當然有不少的中高階顧問懂行業之是、有資源網絡,有各種產業關係。可以協助企業做不少隱性知識 (不可言傳) 類型的工作。但你不可否認,蠻多可以白紙黑字的可交付項目 (不管他是不是檯面上打掩護的收費內容),有大量的工作在 AI 越發成熟後,新鮮人/資淺工作者的工作變得價值甚低。因為 AI 生成文字量用秒/分來計算,且符合邏輯結構的整體架構,甚至不需要主管/mentor 介入。
顧問這個行業之所以不討喜,因為很多顧問案子做完、拍拍屁股走人。並非說「顧問必須得做到案子成功才能走」,那就別當顧問了,直接進企業不就得了?產業還是需要客觀的第三方沒錯。但顧問的地位確實正在越發尷尬中,因為這種聰明、邏輯清楚、思慮縝密的職業特性是比較來的。
誰可以跟 AI比?更別說是一個算力算法持續進步、特定領域更精明、應用與服務更普遍的世界。單純動腦動嘴動筆,會越來越不容易說服業者掏錢出來買顧問服務

來,幕僚集合。覺得 Gogoro 在這個當下的挑戰是甚麼?他看到甚麼數字,所以他會提這個方案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是「以量計價」的模式,應該是想吸引 - 「我騎很少,月租對我不划算」的這群人對吧?我的訓練第一時間一定是先推想 TAM。然後我...
09/07/2025

來,幕僚集合。覺得 Gogoro 在這個當下的挑戰是甚麼?他看到甚麼數字,所以他會提這個方案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是「以量計價」的模式,應該是想吸引 - 「我騎很少,月租對我不划算」的這群人對吧?
我的訓練第一時間一定是先推想 TAM。然後我會提問,今天這個方案預計可以打到的那群人 - 存在嗎?有多大?我們有沒有有效的方式去接觸他們?這群 TA目前在哪,我們目前的優勢劣勢怎麼去取得這些人。可不可以給我幾個情境,對於這個品項推動後可能得到的好、中、壞的效果估算,還有這幾個情境的 resource needed 跟 checkpoint ?
但這是很研究思維。假設作為營運幕僚,可能會先問一個問題:打這個 TAM 他對我們達成短中期的目標的幫助是甚麼? #先假設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他的直接跟間接效果可能是甚麼?
我覺得現階段這樣經營台灣的意義沒有十分的大。如果我是大投資者,更想需要知道狗狗肉打開海外市場的目標與進度。包括為什麼有些東西沒達成預期目標,檢討過程,我也想知道。

彰化爆雨你會連結到甚麼產業衝擊?我第一個反應是當季的花 ... 跟農作。
08/07/2025

彰化爆雨你會連結到甚麼產業衝擊?我第一個反應是當季的花 ... 跟農作。

幕僚不說 簡單的分「招數」,大概可以分為工具→方法→技巧→思維模式這四個境界。如果說畫一條很模糊的線,我認為融會貫通的界線應該會出現在「掌握技巧」的前後。 我的觀點是,大師級應該是在幾個技巧內轉換自如、得心應手,不被技巧本身侷限;而思維模式...
08/07/2025

幕僚不說
簡單的分「招數」,大概可以分為工具→方法→技巧→思維模式這四個境界。如果說畫一條很模糊的線,我認為融會貫通的界線應該會出現在「掌握技巧」的前後。
我的觀點是,大師級應該是在幾個技巧內轉換自如、得心應手,不被技巧本身侷限;而思維模式更高於技巧,大概是「宗師」境,反正我不是,說不好乾脆不說。
從幕僚的角度來說,公司做的資格確認/訓練,通常是在理解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管理一個組織,是否有足夠的工具、是否能夠熟悉工具、是否能調整改善工具。光是這些點做得好,就足以成為一個優秀的職場人。至於說「方法」呢?
掌握方法的人真的很少。光是「一招半式」(用同樣的工具) 都能夠走遍天下了,你要能夠思考不同的情境應該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已經是相當程度「熟練工」。
說說幕僚害怕那些情境。這個害怕不是真的恐懼那種,而是只要這些狀況發生時,大家很難把立場對上,不易短時間完成有意義的討論。
(1) 有的人境界不紮實。他沒有紮實經歷過之前的階段,但突然進到下一個(下幾個)層次的討論,這樣子的討論內容是空虛很難有交集的
(2) 認為工具、方法,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不,東西有用,但只是輔助,如果用不對、不好,或者不恰當的方法來套用現象(與現象對劃),雖然還是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聽起來還不錯,但也可能你按圖索驥 - 這隻馬照既有的方法來看很優啊?但問題是你挑錯方法啦,現在我們看的是鐵馬不是馬啊 (?)
(3) 認為技術/方法很簡單,不重要。通常是高層才說得出這種要先釐清問題,怎麼做很簡單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話
(4) 先射箭才劃靶。東西都做完了,但只是要演演大家有照著規矩執行,有依照方法來做。殊不知,如果你真的照著工具來做,你勢必會陸續發覺工具/方法有所不足不恰當,長出適合你自己的東西,而這才是工具/方法的進步,也是提升到技巧甚至適思維模式的途徑。
當然還有一些可以寫的,就先停在這邊。
多數公司都還停留在反正我把教育時數做完,員工有時數+測驗+主管評價就好的教育訓練系統。說太複雜,意義不大是吧?!

最近確實有這種狀況,越來越多。就是把自己也回答不來的問題,但卻用一個了不起的態度對他說:「是的。我懂你現在的狀況,但在你有情緒之前,何不把精力用在詢問 AI 呢?透過跟 AI 對話,你可以獲得一定的協助,也可以從中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
07/07/2025

最近確實有這種狀況,越來越多。就是把自己也回答不來的問題,但卻用一個了不起的態度對他說:「是的。我懂你現在的狀況,但在你有情緒之前,何不把精力用在詢問 AI 呢?透過跟 AI 對話,你可以獲得一定的協助,也可以從中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真的越來越多。
我上次聽到的是一個人面試失敗,然後面試官叫他回去跟 AI「覆盤」。這真的很奇妙,因為面試官自己也不願意明說不錄取的原因;而他也知道,多半要請 AI給意見時,AI 還真的會給你一些挺實際的意見,而且還會安慰你一下。
但這個對話技巧「真心」嗎?因為這是新萬用句型啊。以前是菜鳥沒把事情做好,第一句就先問「這個新人是誰在負責帶的?」現在變成「新人會不會用 AI 做事情啊?」
人類還不知道怎麼跟 AI 相處吧。假設現代人是「第一種人」,那麼 AI 做為第二種人,我們到底要怎麼好好的使用 AI ?

06/07/2025

對於新創的體悟,隱晦的寫作就停在最後一篇了。下次又遇到甚麼妖魔鬼怪,再來顧左右言他個寫個幾句
我經常用的一個譬喻是:「這個人就想做菜市場攤販」。你以為他想做出規模,但他只是讓你以為他想這麼做。他其實想一直享受小規模營運的優待。
你注意過的話,傳統市場有很多好吃的東西。這個品項甚至會引起很多人搶購、排隊,但這個東西不會有你想要在大商場看到的熱量表、成分表,甚至你現場購買時所看到的保存方式、包裝、調味可能都有點令人質疑。
「但你不開心就不要買。」「你不要買別人會買。」「我就是料好實在。」
在這個市場規模跟店家的人力配置下,他應該是有賺頭的。而且很有可能他若是被強迫引入了很多流程、規矩、認證、系統 ... 不管分幾年攤提,他放棄品項比較實在。他心裡可能會嘀咕不要把規模做得太大,免得見光死,顧慮有規模就得循一般機制保證食品安全
做為消費者的你一定有諸多意見。例如:誰說菜市場攤位跟攤販就不需要被管理稽核監督的?嘿嘿。
「啊,我們的東西都有照規矩來啊。」「如果你要這樣要求我們,不就是逼我們上絕路嗎?」「你們用對大公司的標準來要求我們一般市井小民,就是不給我們生存。」「你們肯定是跟利益勾結,才會這樣扼殺我們這些小攤位的生存。」
怕傳統市場環境的人,就不去;不怕也沒出過事情的人依舊多的是。畢竟這個地方把環境跟制度抵算成價格回饋給消費者了 (一般來說。) 當然會有政府、企業想把傳統市場做得漂亮乾淨沒有積水,但慢慢的會發覺這樣的商家就沒有傳統市場的「感覺」。 #這感覺到底是甚麼呢 #人家守規矩了 就沒有甚麼額外的討論空間嘛
「欸你欸。這就不同 TA,願意跟攤販往來的人,都會接受多數的攤販只有一小個比例可以長期經營。」 #欸?這是想說人家做一做出場的成本很小嗎?
有一堆小攤販就小小的做著。改天做不下去了他就換一個品項,我姑且稱之為「連續攤販家」,你只要要求他在創業之初就要依著規矩,他就會顧左右而言他。就好像大公司的食物才會被吃進肚子哩,小攤位的料理消費者是買回去丟掉的,不需要被認證保障。
我們總是很難分清楚小攤位之所以小,是「英雄莫問出處」,改天他上軌道了就會一步一步照規矩,不過是權宜之計;或者是他心裡就抓住了菜市場攤販商家的規範管理有一大層模糊空間。
以上是我說的老菜市場經濟學,絕對不是在腹黑甚麼創新創業創業家。

05/07/2025

跟一個業界前輩聊過天。例如說,你可能會看到某某美國電影明星、職業球員,有一天他突然成為廣義的投資者、企業家。
可是這種事情在台灣就沒這麼容易發生。當然有,例如說某某明星開了飲料店、餐飲店、電影公司、經紀公司等等。但好像跟美國的那種狀況有蠻多不同的例如某某明星被發覺,他居然眼光精準的投資了很多快速發展的新創公司。台灣的明星不有錢嗎?但為什麼不太容易看到這種事情。
一來可能是財富的「數量級」不同。二來是美國的經濟體制更成熟多元,擁有驚人財富的明星球星更有機會找到切入點。
我們聊了很多「第三點」,最後又只能無力的歸納為文化因素。
台灣其實有很多科技人在四十歲錢賺到了數輩子都花不完的財富。但他們賺到錢後就離開了職場,因為他們其實不喜歡工作。
或者,他們賺到錢後,成立了一間公司,做的事情跟前公司一模一樣。最後,這個變成了「競爭」而且很可能「過度競爭」,這固然是創業,但其實跟創新創意沒多大干係。
那為什麼賺到錢的人不去弄些有意思、好玩的呢?非得要在一個產業淌渾水,為什麼不去發揮影響力、不去觸發可能、不去鼓勵下一代持續地去迎向未知,把整個生態系統做得更多元、資本市場做得更大?
文化啊,文化。因為這些科技人從小就被教要好好工作、要循規蹈矩、要安分守己。所以錢要不就存著養老,要不就是另起爐灶做些有把握的事情。
越多人進來創業,整個產業就更擠更競爭,而不是開拓了更多可能性。這就是台灣產業創新創業容易死到不能再死的原因。而那些想玩資本想玩市場開發的人,若一不小心有哪個走歪路,就會加強這些技術宅們心裡想「這些人好糟糕,都是要來騙錢的」
明明有很多領域可以透過科技來改善。但你怎麼覺得這些有錢人會有意願去做些他們不會的事情呢?
對,就說了,文化問題!

04/07/2025

創新創業,有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創新確實蠻多時候在衝撞體制。也蠻多時候,其實新創又小、又窮,走正常方式很難顛覆些甚麼。然後小公司跟大公司的經濟量體不同,小公司實在沒啥條件跟大公司正面對打 ...
所以新創這條路走正面戰實在不行。再加上台灣新創的募資通常募不出個甚麼東西,守著戰線通常會把自己守死。還是出奇兵比較好吧?通常是這樣。
整體來說,我還是覺得新創在台灣面對的基礎建設不太友善。除了募資,投資人很喜歡問一些莫名其妙且問了又不投資的問題、中大企業叫新創來簡報但最後又嫌東西不夠成熟 ... 新創都還沒做起來,整個公司高層非得整天瘋狂地上節目雜誌研討會發表會論壇說說自己為啥要放棄高額年薪或者國外機會回頭創業 ...
套路。不套路不行嗎?非得固定上財經頻道、創業雜誌、財經PODCAST 說幾句不可?是能幫你成功募資,還是要做個人品牌?多接觸點政府專案?好啦。資源嘛,多多益善。只是這個套路久了,大家就越來越不信了,對吧?
新創作為,真不應該輕易地跨過「基本倫理」。也不應該用創新來包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不少創業家,甚至是連續創業家秉持著「反正告了公司也沒甚麼好賠的,了不起關掉」或者「真的被告就出名了,因禍得福」。也有那種「如果對方來告我們,代表我們做對了甚麼,他們急了。」
「反正互告雙方都沒甚麼好處,訴訟只是手段,搞不好我們可以把公司賣給他們。」有些訴訟真的是商業策略。但有些訴訟是雙方的商業交手確實跨過了當今界定的範圍,需要這個時代多一些努力把事情搞清楚,免得進步停滯不前
但也有很多狀況是單純壞心啊。
沒有影射甚麼特定公司。台灣有不少創業家把這些話成天掛在嘴上。還不少鬧了一些噁心事,拍拍屁股走人,下一次依舊開開心心的找到資金或隊友,宣傳自己是連續創業家。
或許要成功確實需要不擇手段。
但不代表不擇手段不總是對的。

Address

台北市
<<NOT-APPLICABL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Y道理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