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道理

Y道理 從一個企業內產業分析師的觀點,討論職涯、產業,或者商業思惟的各種可能性 時事評論、產業分析、職涯分析、市場分析、科技產業,各種企業議題。

往年討論台灣醫療總會談到長庚醫療財團法人以及他的台塑四寶持股。討論切入點眾多,從家族企業、集團治理,以及這是不是一個平衡醫療產業獲利與社會(類型)產業發展的理想模式? 總之,國際狀況影響產業、產業影響企業、企業影響獲利、獲利影響配息、配息影...
07/09/2025

往年討論台灣醫療總會談到長庚醫療財團法人以及他的台塑四寶持股。討論切入點眾多,從家族企業、集團治理,以及這是不是一個平衡醫療產業獲利與社會(類型)產業發展的理想模式?
總之,國際狀況影響產業、產業影響企業、企業影響獲利、獲利影響配息、配息影響各股東收入、各收入影響內部分配資源的模式。剛剛網路逛到小道消息,也是跟著好奇四寶的經營對長庚的影響究竟會有多大?或是否中長期還是要找到營運策略的調節模式?

/ 不知道自己在說些甚麼的顧問 / 先釐清一下,我不是要戰顧問,至少不是要戰所有的顧問。 這個禮拜跟一個朋友在討論某堂課 - 我們 (至少我) 覺得講師的資歷「應該」是撐不了這個主題該有的深度廣度的。但又聽說這個講師的課程賣得很好。這我真的...
07/09/2025

/ 不知道自己在說些甚麼的顧問 /
先釐清一下,我不是要戰顧問,至少不是要戰所有的顧問。
這個禮拜跟一個朋友在討論某堂課 - 我們 (至少我) 覺得講師的資歷「應該」是撐不了這個主題該有的深度廣度的。但又聽說這個講師的課程賣得很好。這我真的不太懂原因。幾個可能是這個講師掌握了一些販售課程的管道 (不好解釋)、他有一些協會的主管人脈網絡 (所以拿捏公司的教育學習經費)、他在賣資訊不對稱 (學生分不了好壞) ... 等等的。
很久以前的顧問在講課或做案子時,經常會從理論、個案、方法去切入。其實他沒辦法承諾最後會得到甚麼,他只能從理論或過去的經驗上,「照著方法做」會得到好的結果。
照理來說,如果很多企業做了都得到些甚麼,那即便沒做出預期的結果,那在「檢討修正」的過程中也必然會改善企業的體質 → 企業沒有得到預期的進步,但企業確實是在顧問的協助下進步了,我覺得這也很好。
不論是產業進步、顧問業發展的天花板、整個環境知識與科技、工具的轉變,其實大家知道的東西落差都不大;肯定有一部分顧問因為累積了大量的經驗跟技術更知道怎麼輔導廠商,但還是無法脫離「行動者的窠臼」 - 我知道你想說甚麼,但我做不到啊。
所以近二三十年顧問業逐漸式微是有道理的。因為知道的人越來越多,現在連 AI (電腦) 都知道應該怎麼做出一個可實踐的計畫。但問題是推動任何計畫都需要組織的配合、資源的配置、高階主管的認可、文化的支持 (你去問顧問顧問也是這麼說,還會說公司必須要有決心。) 所以顧問最後回頭說:「我能教你怎麼做,但最後還是得靠自己。」
這又回到那句話,「求人不如求己。」
我的職涯遇過幾次那種知名顧問回台灣就業的狀況。職等很高、薪資很高,但用行內人說話的口氣就是「不接地氣」。但你要我評論他們的口談或者分析技巧,我回想起來確實是厲害
但問題是這些技巧越來越無用武之地。因為技巧本身不會創造績效,如果給這些顧問們資源跟制度支持,要跨過紙上談兵的那條線,顧問們能不能自己下局捉殺?我看了一些案例,不太行。
所以說,不僅顧問這行的運作模式正受到嚴厲的考驗,這些老中青顧問們因為市場的衰退正在退而求其次的往網紅、授課、出書、學校走。其實教學生理論或書本上的東西是挺好的,因為那是另一個還不需要面對實務的領域。
但如果個顧問要教授他並不懂的、沒接觸過的,或者明明連這個世界都還不清楚怎麼面對 AI,顧問卻已經說得頭頭是道 ... 千萬要搞清楚自己去上的課或公司做的專案,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小企業 vs. 大企業 新鮮人找工作時經常會問到底要去甚麼規模的企業。當然,薪資本身很重要,但公司規模大小不僅與薪資相關,還有運作模式與思維。 很多人說大企業養著很多吃大鍋飯的人,而小公司的人都是 (非得是) 可用之兵不可。因為後者人力有限...
06/09/2025

小企業 vs. 大企業
新鮮人找工作時經常會問到底要去甚麼規模的企業。當然,薪資本身很重要,但公司規模大小不僅與薪資相關,還有運作模式與思維。
很多人說大企業養著很多吃大鍋飯的人,而小公司的人都是 (非得是) 可用之兵不可。因為後者人力有限、人力緊繃,非得多工時用、同時思考多件事情。
但小企業的這種特質很難把事情做細做成標準化的流程。這也是小公司導入各種制度與規範時會有的第一種抗拒思維:「我們應該以結果為重,不應該為了流程而流程。」會說出這種話的人若是換個立場 - 如果公司人員數千數萬、多國語言、文化與價值觀多元,你若不用數字說話、不用標準流程與制度說話,那麼中間的衝突與矛盾幾乎是不可解的。
大企業養人放在那吃大鍋飯 - 或者說,他不需要把自己推到極限。只要思考好自己訓練好自己,事情輪到自己身上時不要掉棒便可。你反正給他那個薪水,要他發揮超強專業能力也好、要他訂飲料也罷,反正專業就是在他三尺劍圍的工作必然會妥當處理或者如期地傳達給下一關。
所以小公司沒有規矩是對的。但也會帶來麻煩,而且在成長的過程通常會歷經導入制度且老臣抗議的過程。
所以大公司要追求彈性也是對的。但也會帶來麻煩,而且在持續成長的過程,追求彈性的過程通常是對於制度老舊或不適用帶來的反抗或者無奈。
那句話「你終究會活成你不喜歡的樣子。」或者「你會因為過去的成功而造成未來的失敗」,句子聽起來沒甚麼邏輯,但想想大概是有這些事情。
然後小企業或大企業其實是不同的戰場或者戰鬥型式。擅長在大公司當主管的人可能去小公司或家族企業陣亡甚快,反之當過小公司領導的很可能去大公司當高階主管當場嚇傻 - 因為從來沒碰過這麼多的預算跟薪水這麼高、學歷這麼高、業務要時常跨過數個國家的麻煩事。
明明在外商喊水會結凍、明明拿過國外三十萬美金的薪水,回台灣卻年薪一百五十萬的工作都得幹到被閒言閒語。
我不是在把事情複雜化。只是想說,能夠抽換不同戰場的人都是人才,有的人就是份外的會調整自己;但就算不能夠調整自己,足夠的清楚自己的邊界,把自己丟到一個最能發揮才能的地方,也是一種很好的策略。

中國強制社保引起諸多猜測。幾個主要的猜測是資金轉不過來,也有觀點認為是希望企業多負點照顧員工的責任。至於說是不是要降低政府的責任?就見仁見智。 同樣的,台灣育嬰留停這個政策你怎麼看?你也會類似的推論出「這是要增進受薪族群」的福利或是「要企業...
05/09/2025

中國強制社保引起諸多猜測。幾個主要的猜測是資金轉不過來,也有觀點認為是希望企業多負點照顧員工的責任。至於說是不是要降低政府的責任?就見仁見智。
同樣的,台灣育嬰留停這個政策你怎麼看?你也會類似的推論出「這是要增進受薪族群」的福利或是「要企業多擔待點責任」?(會不會未來台灣企業會更害怕聘用適婚年齡的員工?) 照我看,這個政策思維倒有點像政府理解:「少子化確實是個問題,希望企業要配合國家政策給予假期。希望這個能夠逐漸的優化生育率/生育條件。」
這是不是有點把包丟給企業。政府自己做些甚麼呢?又或者,這個政策解決的是首要問題,或者只是找個問題來解決?
討論討論嘛。畢竟我也沒有橫向的去整理分析近年來相關的嬰幼兒政策,直接說甩鍋給企業是不健康的論點。但,若假設提升台灣生育率是重要KPI,能不能說這些已有的政府政策都沒有解決燃眉之急及產生效果?

台灣當然不只有台積電,就好像台灣不只有半導體產業。但如果你換個方式說 - 台灣的亮點只有半導體?那質疑的聲浪可能會小一點。怎麼說?還有富邦啦啦隊啊。 一個國家資源太集中特定產業當然不健康。這是種兩難:國家有資源,到底應該挹注在最強的產業,或...
04/09/2025

台灣當然不只有台積電,就好像台灣不只有半導體產業。但如果你換個方式說 - 台灣的亮點只有半導體?那質疑的聲浪可能會小一點。怎麼說?還有富邦啦啦隊啊。
一個國家資源太集中特定產業當然不健康。這是種兩難:國家有資源,到底應該挹注在最強的產業,或者應該讓最強的產業走市場機制,我們把力氣放在值得/可以發展的其他產業?
這兩種價值觀是對撞的。即便我個人更傾向應該把政府資源花在基礎建設跟部分需要培植的產業上,但如果你的觀點跟我不一樣,我覺得很好;因為我的職涯不是通訊就是運算產業,也算是政策的獲益者。所以我很好的對沖了我的理念跟職涯發展 (嗎?)
我其實有一個不合時宜的觀察。有很多人真的不應該進科技產業,或者更廣義的說是製造業。有些人就是擅長文組、商科、創意... 即便做得來,但把他/她放進標準流程裡,就不開心、就沒有笑容。
當然現實是台灣很多產業沒有夠大的市場。或者即便有市場薪資條件也非常不好。所以到底是要學用落差的不快樂、或者低薪的不快樂,多數人為了生活品質還是選擇前面。
我總覺得該有人去為了職場的多樣性做努力。不管是甚麼工作都可以持續的提高所得及生活水準,而不是把所得當成唯一標準 - 最後人也不快樂、生活也單調、交換了健康跟家庭時間後,才發覺自己得到的數字其實意義並不大。

網紅、博士、尺有所短與寸有所長 大家碰到甚麼議題其實都可以說上兩句。而且在網路世界,你很甚至很難認定「說話」這件事情的本質到底是甚麼?是表現真實、是傳達個人觀點,或只是吸引流量 小網紅或大網紅被戰其實是一種現象。但誰才有正義的制高點?誰能夠...
03/09/2025

網紅、博士、尺有所短與寸有所長
大家碰到甚麼議題其實都可以說上兩句。而且在網路世界,你很甚至很難認定「說話」這件事情的本質到底是甚麼?是表現真實、是傳達個人觀點,或只是吸引流量
小網紅或大網紅被戰其實是一種現象。但誰才有正義的制高點?誰能夠表達善與惡,評判好與壞?
表面上來看是指正、看深一點是相互造就的循環「你的某篇文章代表流量,我討論你的文章後會為彼此帶來下一波的流量」。再深下去 - 這是網路社會的運作型態 - 錯的資訊與對的資訊都有他的影響力,而且對的並非全對、錯的也未必永遠都是錯的。
不講這麼偉大。知識型網紅要維持創造流量本身很困難,哪種專業訓練可以讓你一直講出有 insight/foresight 的觀點?所以知識型網紅後來都會依附在一些專業內容上幫忙解讀資訊 (幫你做書摘?)、要不就變成訪談內節目、又或者變成天橋底下說書類型的節目。
不管是甚麼博士,多能讀書多聰明,在碰觸很多議題時不一定有親身經驗或者第一線的理解,只能邏輯上或者自以為的解讀。這類的見解就算不是紙上談兵,也肯定深不到哪去。但只講些自己擅長的又吸引不到新觀眾?知識型網紅也是有使用期限的。
如果觀點不夠深不夠詳盡,大家就說說聊聊持續改進囉。好在這裡只是網路,還沒把觀點放到學術的那個標準之前 ...

很多議題還是牢牢地抓在工研院的手裡。從九月到十月開始,整個台灣會陸續有很多「全年 (2025) 成果發表」和「前瞻(2026) 趨勢」的研討會。 工研院還是很厲害。就算你說他在大拜拜,他就是比別人要有吸引力 ... 而且在他這麼能打的狀況下...
31/08/2025

很多議題還是牢牢地抓在工研院的手裡。從九月到十月開始,整個台灣會陸續有很多「全年 (2025) 成果發表」和「前瞻(2026) 趨勢」的研討會。
工研院還是很厲害。就算你說他在大拜拜,他就是比別人要有吸引力 ... 而且在他這麼能打的狀況下,擔心其他有著濃厚政府色彩的法人其實會加速被邊緣化。只要各個法人沒有拿到「夠大」的議題可以受政府青睞、各法人的服務跟產品 (內容) 沒有受到產業/大廠支持,那有氣無力地活著是必然的。
既死不掉,又活不好。
話說文策院之前出了一些報告品質之好讓我很訝異。居然可以做到這個水準,如果搭配著強大的輔導跟資金資源人脈通路,莫非台灣也陸續可以做出強大的文創產業?

傳說中「會賺錢的生意都寫在刑法」裡,真的如此?那如果你教授商業模式或策略,你會不會挑選黃、賭、毒來教授?如果說這些賺爆了的東西卻不教,那你的課深度夠?如果教了,你在課堂上又傳達些甚麼?確實,黃賭毒是被管制的,也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程度的開放更...
31/08/2025

傳說中「會賺錢的生意都寫在刑法」裡,真的如此?
那如果你教授商業模式或策略,你會不會挑選黃、賭、毒來教授?如果說這些賺爆了的東西卻不教,那你的課深度夠?如果教了,你在課堂上又傳達些甚麼?確實,黃賭毒是被管制的,也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程度的開放更值得理解討論。
能夠把商業個案談得深刻的人真的很少。有很多個案在商業模式上看起來做的事情是很像很像的,但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或有的成功巨大有的只是勉強活著。這有點像瞭解成功人士為什麼成功。有的切入點是怎麼在十八歲輟學就能建構一個偉大的公司?有的人卻始終認為應該要探討為何他是個成功的精子?
很多商業模式光是「討論」其實真的太淺。至少要用用看、接觸看看,甚至參與他的運作;有機會用同樣的模式熟悉競爭對手,慢慢的多看些產業議題、了解從業人員等等,這樣寫出來的探討才會深。

28/08/2025

/ 國旅的衰退 /
先講一個關於美食街的故事。中國有大量的商場,商場粗分有兩種經營模式。
第一種,商場會將重點放在吸引人潮,透過人潮招商美食街的攤位 - 依照地點、大小、類型收費。當然雙方有責任義務,但原則上打完契約後商場的管理內容只會輕度的干涉商家的經營。
第二種,商場除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他還會更多的規範商家的菜色、品質、服務等等。如果不服管理甚至會被單方終止合約。
粗分的這兩種管理模式各有好處。為什麼要有第二種呢?要避免入駐的業者一窩蜂的做「當下受歡迎」的東西 (短期的改菜單品項),變成商場內商家自己打自己,最後品質下滑、缺乏商場特色,消費者不願意經常上門等等。
國旅其實也很像。為什麼國旅的收費很貴?因為他要在收得到客人的時候,把他預期全年的收入都攤在這幾天啊。那為什麼只有這幾天有生意?
為什麼日本的住宿可以維持品質跟價格?
這當然有很多原因,隨便下結論我自己都很想戰自己。但要讓一個觀光區能夠長期的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來得要有很多條件配合。相反的,如果一區的住宿只想用有限的天數宰客,那來的人就會更少、費用就會更貴、就會更沒有活動想辦在這裡、各種店家就會倒得更多、這一區就會更沒有吸引力。
這絕對只是一種觀點。當然也有那種不在大月調升太多價格的店家

只是想類比一下,一個範圍內的商家個體行為如果都傾向維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後可能會大家失去的自己的利益。用美食街/國旅住宿來說明。

我覺得人資的工作並不容易。處理人的工作哪有這麼容易 ...  能被標準化數據化系統(流程)化工作自然比較容易被 AI 取代。但你說「人」真的可以如此容易被 AI 取代?話說 104 以前給人的印象是提供人力銀行這個平台來幫人資招募。現在 提...
26/08/2025

我覺得人資的工作並不容易。處理人的工作哪有這麼容易 ...
能被標準化數據化系統(流程)化工作自然比較容易被 AI 取代。但你說「人」真的可以如此容易被 AI 取代?
話說 104 以前給人的印象是提供人力銀行這個平台來幫人資招募。現在 提供 AI 工具給人資 - 到底是會被認為在幫人資減少工作量,或者是整桌一口氣翻掉人家飯碗呢? #先假設工具寫得很好

25/08/2025

剛才逛 Threads 看到
商周一版廣告的文案是:「不想聽老婆的聲音 ... 聽商周,我可以。」
印在實體雜誌裡,沒辦法一鍵回收
玩錯梗了
寫梗的人不知道在想甚麼
校稿的人不知道在想甚麼

有些工作你太在意別人錢比較多是做不下去的。 實務上,很多高層對錢已經沒感覺了,所以挖角花多少錢「只是個數字」。他可能不太思考一個月多三十萬或者多三百萬的差別在哪裡?一來只要可以創造出價值、二來反正是公司的錢,三來這些錢對他們來說也不算很多....
25/08/2025

有些工作你太在意別人錢比較多是做不下去的。
實務上,很多高層對錢已經沒感覺了,所以挖角花多少錢「只是個數字」。他可能不太思考一個月多三十萬或者多三百萬的差別在哪裡?一來只要可以創造出價值、二來反正是公司的錢,三來這些錢對他們來說也不算很多...
對錢麻木的人,有時候不太適合在第一線處理事情。
當採購 1 pcs 在吵 0.001 usd的價差時,看到主管大手大腳的花錢 ... Errr ... 好吧,大家的 KPI 不一樣。
「組織內公平」是一個比你想像中還難操作的話題。一群人裡有人資歷老有的資歷淺、有的拿過股票有的啥也沒有、有的人起薪低有的人起薪高 - 到底該不該同工同酬?
你以為剛畢業的新人起薪比三五年資歷高是謠言嗎?新人越來越難找 ... 就有老員工恰好在這批調薪線之前到職。那該怎麼辦呢?全體一致調高薪水,那一致的標準又在哪?
組織有年紀了就經常得處理這些有的沒的。廣義說這叫「包袱」。別以為薪水高的人就不會計較薪水,那你誤會可大了。經常說要保密薪水資訊到底對也不對?我是傾向不宜公開討論。當然現代的組織人資要意識到沒甚麼資訊是絕對機密的,如果制度不與時俱進,那也得接受那個後果。
我總建議:如果公司真的要大幅度的改變作法或創新,請在組織外試驗。等上軌道了,若真的需要併回家,那再來討論怎麼調整合宜。

Address

台北市
<<NOT-APPLICABL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Y道理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