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 ARTouch.com

典藏 ARTouch.com 《典藏ARTouch》由具有30年藝術媒體資歷的「典藏藝術家庭」所創設,自2018年起,致力於提供全方位的藝術專業內容。

《典藏》以雜誌出版起家,希望將藝術人文內涵及素養藉由圖書出版引入大眾生活中。1992年成立以來,對藝術理念的推廣不遺餘力。2000年為因應多元社會的快速轉型,遂投入多角化經營,總共發展出媒體出版、資訊服務與餐飲等三大區塊。

媒體部份,如關懷當代藝術的重要管道、藝術市場專業《典藏.今藝術&投資》與宣揚中國文物藝術成就的媒介《典藏.古美術》、評介華人當代藝術與思潮的國際英文版雜誌《Yishu》、還有出版專業藝術論叢的《典藏叢書》。另外在虛擬世界也成立了華人優質藝術內容網站 典藏ARTouch.com,提供全方位的藝術專業內容,將華人藝術版圖完整涵蓋。

在資訊、整合行銷與餐飲服務上,目前以開設六間以藝術品原作妝點的前衛咖啡館、典雅餐飲空間,更在各個門市進駐專辦精緻文化講座的「典藏創意空間」,為市民與藝術愛好者提供量身訂作的課程規劃、藝術整合行銷方案、展覽推介等業務。


《典藏》期望透過以上

完整面向的整合業務,發揮集團事業體之規模綜效,建立華人藝術產業跨媒體之標竿。

典藏藝術家庭相關粉絲頁:

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https://goo.gl/KjzUaJ
典藏.古美術 https://goo.gl/FCQ116
小典藏 https://goo.gl/bRKhAv
典藏藝術出版 https://bit.ly/3nSY78E

典藏藝術網 LINE官方帳號 https://goo.gl/hyz5d2

▍【重要聲明】敬請讀者認明官方平台,避免受騙​近日我們發現,有不明人士盜用「典藏ARTouch」臉書社群內容,建立虛假網站,並假借「2025基隆潮藝術藝術孵育計畫」名義,投放廣告吸引民眾點擊,進而誘導加入不明 LINE帳號。​​我們在此嚴正...
08/07/2025

▍【重要聲明】敬請讀者認明官方平台,避免受騙

近日我們發現,有不明人士盜用「典藏ARTouch」臉書社群內容,建立虛假網站,並假借「2025基隆潮藝術藝術孵育計畫」名義,投放廣告吸引民眾點擊,進而誘導加入不明 LINE帳號。


我們在此嚴正聲明:

•我們並未授權任何單位使用我們的品牌、社群內容或名稱製作其他網站或社群群組

• ​ 典藏並無任何公開之LINE社群,請勿加入以免遭受詐騙或個資外洩


典藏雜誌社僅透過以下三個官方平台對外發布資訊,切勿誤信其他來源:

典藏ARTouch
臉書粉絲專頁 典藏 ARTouch.com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artouch_tw?igsh=dWY5bzAxa3JrNjRr

典藏• 今藝術&投資
臉書粉絲專頁 典藏.今藝術&投資 (Artco Monthly & Investment)

典藏古美術
臉書粉絲專頁 典藏古美術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gumeishu_taipei/


若您發現其他可疑訊息,歡迎私訊或來信聯繫我們。

請大家提高警覺,務必查證資訊來源,共同維護健康、可信的藝術資訊環境。

典藏雜誌社 ​ 敬上

▍故宮公布百年院慶重點大展「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展品清單,李公麟〈五馬圖〉首度來臺​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板倉聖哲回憶初見〈五馬圖〉時,雖已接觸過不計其數的作品,但緊張的體驗卻是頭一遭,「竟不由得雙手顫抖,渾身滲出汗來。」只因「...
08/07/2025

▍故宮公布百年院慶重點大展「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展品清單,李公麟〈五馬圖〉首度來臺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板倉聖哲回憶初見〈五馬圖〉時,雖已接觸過不計其數的作品,但緊張的體驗卻是頭一遭,「竟不由得雙手顫抖,渾身滲出汗來。」只因「當今的美術史研究者中無人識其真面目、那幅只存在於傳說中的〈五馬圖卷〉,此刻就在眼前。」

➤➤ 閱讀全文|https://artouch.com/art-news/content-183173.html

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十月重點書畫特展「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近日公布展品清單。

展覽由10月10日至明年(2026)1月7日,以54件作品講述千古典範,其中涵蓋有故宮典藏的14件國寶與10件重要古物,並有多件跨國借展作品,包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首次出國來臺展出的藝術史傳奇名作〈五馬圖〉、日本國寶〈瀟湘臥遊圖〉,以及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藏的〈山莊圖〉前段,與故宮典藏的後段罕見合璧,是為一場超高水準的雅集。

最受矚目的,莫過於首度出國來臺首展的〈五馬圖〉。該畫曾於1928年現身東京「唐宋元明名畫展覽會」(東京帝室博物館、東京府美術館展出)1933年被指定為重要美術品,其後消聲匿跡,甚至一度被誤認為已被燒毀。2019年重現於東京國立博物館「顔真卿:王羲之を越えた名筆」展,震驚藝術圈,視其為美術史不可多得的奇蹟。

故宮書畫文獻處處長何炎泉指出,此次展覽除呈現一場藝術盛事,並可透過重新審視「西園雅集」所構築的文化符碼,去思考書畫史上的諸多議題。他進一步表示,「透過這場雅集的設計與安排,以蘇軾為中心的嶄新書畫文藝觀正式登場,書法以蘇、黃、米為代表人物,繪畫則以李公麟為主,正式宣告進入東坡的時代。」

展覽期間並將舉辦國際研討會,邀集各界學者共同探討諸多相關重要課題,並將出版圖錄與專文,揭示隱藏於這場傳奇雅集中諸多時代文化密碼。

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十月重點書畫特展「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近日公布展品清單。10月10日至明年(2026)1月7日,以54件作品講述千古典範,其中涵蓋有故宮典藏的14件國寶與10件重要古物,並有多件跨國借展作.....

▍巴別眾聲:語言、時態與邏輯弔詭處的「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從「青鳥行動」的喧囂到社群媒體的激烈交鋒,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雜音、渴望對話的時代。C-LAB年度大展「 ——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意圖...
07/07/2025

▍巴別眾聲:語言、時態與邏輯弔詭處的「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

從「青鳥行動」的喧囂到社群媒體的激烈交鋒,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雜音、渴望對話的時代。C-LAB年度大展「 ——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意圖捕捉這股氛圍,策展人莊偉慈以此為起點,集結22組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共同探問語言背後的權力、歷史與傷痕。讓展覽作為邀請,在看似無法溝通的裂縫中,尋找對話與感動的可能。

➤➤ 閱讀全文 |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183044.html

巴別塔(Babel Tower),作為聖經中人類第一個傾頹的宏偉計畫,也是第一個因為「語言」的不一致而土崩瓦解的權力及力量的象徵圖騰。這個對大一統意識形態的許諾,在藝術史上最為接近的想像,或許是塔特林(Vladimir Yevgrafovich Tatlin)於1917年規劃的《第三國際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儘管這座共產主義的無神論「巴別塔」從未實現,但其所代表的「左翼」精神,倒真的是以「複音」的形態,幻化為對抗自由市場、理性主義、清教徒價值觀的嘈嘈眾聲。

如果說展覽是一種感覺的部署,那麼在「Sounds of Babel」一展中,莊偉慈的企圖便是藉由作品之間呈現某種「交疊的狀態」,創造一個完整的「場景感」。因此,展覽並未以議題區分,而是以序列的方式,並讓不同錄像的敘事聲、敲擊聲等混雜,用聽覺的「喧嘩」直接回應主題。

在空間上,兩個主展場的第一件作品,都以巴西藝術家辛西亞.馬塞爾(Cinthia Marcelle)的錄像開場。「圖書館」的入口處,作品《聖戰》(Cruzada)為這場探問定下了基調。在俯瞰的鏡頭下,四色樂隊行進的「十字」路口,旋轉45度後成為了數學上代表未知的「X」。如果「十字」投射了基督教文明與西方,那麼馬塞爾的「X」與《聖戰》,似乎也就凸顯了藝術家的價值立場。

在這個被精心部署的場景中,藝術家們的「複音」開始交響,共同顯影出歷史大論述之外的殘餘記憶與檔案。

最終,藝術能帶來什麼?莊偉慈坦言,她不認為藝術能像社運那樣直接介入社會,但藝術有一種力量,能將那些平常聲嘶力竭也難見其效的議題,編織在展覽的敘事網絡裡,從而讓觀眾獲得某種「感動」與反思。(文/朱貽安)

Sounds of Babel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
時間|2025年6月7日-8月10日(每週一休館)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影形力專欄】將至的影像回聲:2025大阪藝術博覽會「被觀看中」放映單元筆記​作為亞洲重要的藝術交流與交易平台之一,自2002年創辦以來,於6月5日-8日舉辦的大阪藝術博覽會(Art Osaka)今年(2025)呈現出有別以往的新氣象,特...
07/07/2025

▍【影形力專欄】將至的影像回聲:2025大阪藝術博覽會「被觀看中」放映單元筆記

作為亞洲重要的藝術交流與交易平台之一,自2002年創辦以來,於6月5日-8日舉辦的大阪藝術博覽會(Art Osaka)今年(2025)呈現出有別以往的新氣象,特別邀請策展人與藝評家梅津元(Umezu Gen)策劃了一項題為「被觀看中:探索1960年代至今日本影像藝術作品的藝術表現」的放映單元與論壇活動。

正如「一般財團法人日本現代美術振興協會」於活動手冊中開宗明義所言,為呼應於大阪關西舉行的「2025年世界博覽會」,本屆藝博會不僅擴大展場規模,更首度推出影像放映單元,為展會增添全新面貌。

對於梅津元策劃的「被觀看中」單元的思考,不應僅將其視為世博會的附帶平行活動;更應立足於半個世紀後的視域,嘗試思辨這一涵蓋28部長短不一、跨越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領域,並兼具類比、電子與數位等多種媒介形態的作品所涉及的歷史、科技、美學及理論等多重議題。值得強調的是,儘管此單元承載著深厚而複雜的歷史意涵,梅津元並未將之簡化為單純的藝術史或影像史回顧,而是以當代視角主動介入歷史脈絡,並重新轉化問題意識,開展新的思考。

➤➤ 閱讀全文 |https://artouch.com/?p=182452

基於本次「被觀看中」單元的策劃與放映,我們不只回顧了日本影像藝術從1960年代至今的豐富發展歷程,更見證了影像作為媒介在技術、表現與觀看經驗上的多重變革。這些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如何透過媒介特性的探索、跨域實踐及蒙太奇式的世界圖景,持續挑戰並拓展影像藝術的界限。

當我們在半個世紀後重新審視這段歷史,不禁回望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時,藝術與科技交織下所釋放的創造力與政治張力——那正是錄像藝術萌芽、中介媒介興起與實驗電影激烈發展的關鍵節點。在官方敘事與對抗姿態並存的歷史場域中,影像藝術曾試圖為技術奇觀注入反思能量,也映照出藝術家與制度之間複雜的角力關係。

如今,當我們置身於人工智能浪潮與全球文化交織的新媒介環境中,過往的歷史經驗不只是回聲,更是通往未來的隱秘徑路。它們迫使我們追問:當代與未來的影像藝術,將如何承接前衛實踐中未竟的問題意識,重新思索觀看作為行動的意涵、表現作為抵抗的語言,及媒介作為詩意政治場域的可能?(文/孫松榮)

▍好書推薦|史博館館刊《歷史文物》325期出刊! #臺灣蘭花百姿展​蘭花是臺灣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存在,無論是市場裡的盆栽、祭祀的供品,還是國際園藝展上的亮眼代表等。然而,其背後實則交織著跨國的知識系統與複雜的視覺文化脈絡。​➤➤ 閱讀全文 ...
07/07/2025

▍好書推薦|史博館館刊《歷史文物》325期出刊!
#臺灣蘭花百姿展

蘭花是臺灣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存在,無論是市場裡的盆栽、祭祀的供品,還是國際園藝展上的亮眼代表等。然而,其背後實則交織著跨國的知識系統與複雜的視覺文化脈絡。

➤➤ 閱讀全文 |https://artouch.com/?p=182052

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日本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共同策劃的「臺灣蘭花百姿」展,將先後於東京和臺北登場!結合臺日研究者與館藏資源,開啟國際共製的展覽實踐,並透過植物標本、科學畫、藝術品與歷史圖像,重新爬梳蘭花在臺灣歷史與文化中的位置。

「蘭花百姿」由東大博物館策展人寺田鮎美(Terada Ayumi)策劃,名稱發想自幕末明治時期,浮世繪大蘇芳年的《月百姿》。

史博館策展人陳奕安於日本求學時,在一次分享會上介紹史博館的豐厚館藏,並提出「梅、蘭、竹、菊」等植物在文人畫中的特殊意義,讓策展人寺田鮎美捕捉到合作的契機。

在策展過程中,兩人貫徹「博物誌」的精神,從與臺灣的蘭花相關的各式脈絡展開蘭花展品搜尋,結果發現蘭的形象,遍布臺灣歷史上繪畫、工藝、攝影、設計等作品中,讓兩人切身地發現,蘭花作為一種象徵意義持續轉換的符號,緊密地滲透在各階段臺灣文化的縫隙,展現了我們獨特的社會情狀。

更多本期精采內容,請見《歷史文物》電子書
https://www.nmh.gov.tw/informationimgs_199.html

購買由此去:
國立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商店:臺北市南海路49號
TEL:02-2388-2782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山路6號
TEL:04-2226-0330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TEL:02-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06/07/2025

▍新刊發行《典藏.古美術》394期(2025年7月號)
➤➤https://reurl.cc/NQOa8p

︴植物誌︴

--完整目錄

◎Editorial 編輯手記
4 慢慢長出來的觀看|藍玉琦
◎Note 藝文
10 藝訊板塊|編輯部

◎Special Report 專題
14 植物誌|編輯部
16 集合啦!梅竹蘭菊──中國書畫中「四君子」概念的形成|榮景
24 跟著皇帝賞花繪──清代宮廷花卉畫裡的政治與園藝學|曾信容
30 鮮花入室──中國古代插花藝術與花器發展──那些與插花、花器有關的二三事|王怡文
36 繪筆下的科學,臺灣植物科學繪圖發展史──專訪臺大植物標本館館長胡哲明教授|李思潔
42 從北到南的綠意行旅──走訪臺灣特色植物園與標本館|編輯部

◎Seasonal Story 季節故事
46 李靖代龍行雨|江采蘋

◎Exhibition 展覽
48 從〈江戶名所圖屏風〉到〈臺灣八景〉──故宮南院「江戶浮世之美」特展|藍玉琦
56 不安於形──故宮「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特展|劉世珣
62 法國羅浮宮首展中國祕藏「中國情緣」」──專訪「中國情緣―提耶爾先生的收藏」策展人尚─巴蒂斯特.克萊|王維
68 九州國立博物館開館20週年紀念特展「九州國寶─九博珍寶」|伊藤信二
74 與神佛相聚一刻──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繪畫入門:簡明易懂的神佛、人物解密」|藤田紗樹

◎巡禮 Tour
80 兩代文化財閥──三星集團李秉喆與李建熙父子|王明彥

◎畫品 Brushwork
88 隨類賦彩:仇英〈漢宮春曉〉|何炎泉

◎拍賣 Auction
92 巴黎邦瀚斯哥窯葵花洗吸睛,清乾隆〈銅辟邪〉逾400萬歐元成交|編輯部

94 中國嘉德2025春拍總成交16億!張大千〈日蝕〉人民幣7935萬奪冠|編輯部

◎Calendar 展訊
96 本月展訊|編輯部

🛒單期購買
博客來:https://reurl.cc/NQOa8p
誠品:https://reurl.cc/3XEznl
典藏藝術出版:https://reurl.cc/qVaDjp
電子雜誌UDN:https://reurl.cc/YEmlNx

🛒長期訂閱
加贈典藏選書:https://pse.is/5h6x5n

▍好文分享|漫遊藝術史|倪再沁《超・超扁平系列》的挪用分析​倪再沁希望藉由挪用傑夫・昆斯及村上隆來「諷刺當代藝術領域追求話題、商品、明星等的文化現象」,且他「不屑此類假藝術之名推銷低俗文化之實,因此反以更卑劣的手法再複製這些作品,使其樣貌更...
06/07/2025

▍好文分享|漫遊藝術史|倪再沁《超・超扁平系列》的挪用分析

倪再沁希望藉由挪用傑夫・昆斯及村上隆來「諷刺當代藝術領域追求話題、商品、明星等的文化現象」,且他「不屑此類假藝術之名推銷低俗文化之實,因此反以更卑劣的手法再複製這些作品,使其樣貌更顯虛無與扁平,此亦『超超扁平』系列命名之由來」。

立體雕塑平面化後取消了什麼?平面化在倪再沁的創作脈絡裡代表了什麼?倪再沁有無提出屬於自己的超扁平?與村上隆的距離又為何?倪再沁在這系列作品中,選擇站在資本主義同一側還是反抗?

由於這系列作品是對其他藝術家既存作品的挪用,因此需要討論為何要將立體作品平面化,以及這個轉化過程造成了什麼影響。同時,也必須檢視倪再沁選用平面化的手法與自身創作脈絡之間的對話,從而得知所謂「超.超扁平」的內涵。

➤➤ 閱讀全文 |https://pse.is/7ucekc

「超扁平」一詞源自於村上隆《超扁平宣言》(The Super Flat Manifesto)所提及,他認為未來世界會和日本一樣超級扁平,社會、風俗、藝術、文化都會變得極度平面(two-dimensional)。

倪再沁刻意選用跟安迪・沃荷一樣的複製手法來達成對超扁平文化更深一層反諷。把超扁平圖像挪為己用後,通過複製想批判的對象,其實倪再沁也進入了超扁平的論述裡,並試著成為共謀結構中的窩裡反角色。但倪再沁作品中仍然保留許多雕塑的陰影,顯現出原作的痕跡,所以作品本質上仍然是立體的;與之相對地,安迪・沃荷的絹印版畫中,透視幾乎完全被取消。

倪再沁試圖通過這系列作來批評資本主義或消費主義,但他對傑夫・昆斯和村上隆的挪用太直接,作品本身就缺乏負面、批評意味,保留過多原作雕塑的細節和陰影,無法達成諷刺之效。至於系列標題中的「超.超扁平」沒辦法與村上隆的文化論述拉開距離,當村上隆以浮世繪和日本歷史悠久的動漫文化作為創作背景時,倪再沁將其作品圖像再製的行為背後,並沒有所謂屬於臺灣、屬於他自身的論述,導致他的反諷淪為犬儒式的虛無主義。(文/王翊萱)

▍好文分享|漫遊藝術史|敗德之物:十八世紀英國文藝與瓷器的「女性化」​一件靜靜佇立在房間一角、毫無生機的物品是如何被性別化的?我們如何決定花園裡的一塊鵝卵石或陽台上的洗衣機是「男」是「女」?​十八世紀英國文學常見將瓷器的物質特徵連繫至女性的...
05/07/2025

▍好文分享|漫遊藝術史|敗德之物:十八世紀英國文藝與瓷器的「女性化」

一件靜靜佇立在房間一角、毫無生機的物品是如何被性別化的?我們如何決定花園裡的一塊鵝卵石或陽台上的洗衣機是「男」是「女」?

十八世紀英國文學常見將瓷器的物質特徵連繫至女性的身體特徵,英國劇作家蓋伊(John Gay, 1685-1732)的詩作《致某夫人,論她對古瓷器的迷戀》(To a Lady on Her Passion for Old China, 1725)即是一例。詩中將瓷器白淨光潤的質地描述成「如女人一般」(the types of woman-kind),並諷刺如此精緻的質地缺乏實用價值,相較之下,樸素堅實的陶罐則如同身軀強壯的男人(He’s a strong earthen vessel made),可靠耐用。

➤➤ 閱讀全文 |https://pse.is/7u9cu2

將物品性別化,不僅是將其納入女性或男性的靜態分類中,更是依據特定的文化邏輯生產差異性,進而界定身份。異國情調與女性消費者的結合,使瓷器在男性(及部分女性收藏家)眼中成為令人疑慮的「他者」。大量充斥英國市場的瓷器與為之著迷女性購物者,共同構成了削弱社會與經濟的力量,彷彿從男人的皮夾乃至整個國家的根基都要被這些「他者」掏光。

上述文學與視覺材料批評女性消費者的雙眼被物慾蒙蔽,強調她們只知強迫性地購買、過度囤積,而不知分辨鑑賞,她們膚淺飢渴的眼神與收藏家受過教育的理性目光、透過知識建構的系統性收藏大相逕庭。在此脈絡中,大量堆積與區分品鑑的差異構成了消費與收藏的區別,瓷器成為評斷女性身體與社會價值的媒介,其光潔的表面映照出當時英國社會對大量充斥的異國商品(與背後的貿易失衡)和女性成為消費欲望主體的焦慮。(文/陽寶頤)

▍ 英雄不必獨自作戰──「歡迎光臨介力屋」,介力屋的戰隊邏輯與身份流動​#介力屋(Leverage Studio)成立於2020年,由一群1998至1999年、世紀末出生的藝術家與視覺研究者組成。團隊成員包括  #林亞岑、 #吳柏葳、 #洪...
04/07/2025

▍ 英雄不必獨自作戰──「歡迎光臨介力屋」,介力屋的戰隊邏輯與身份流動

​#介力屋(Leverage Studio)成立於2020年,由一群1998至1999年、世紀末出生的藝術家與視覺研究者組成。團隊成員包括 #林亞岑、 #吳柏葳、 #洪志霖、 #鄧全翔 與 #黃怡嘉 等人。這群創作者多半為伴隨網路長大的 #數位原生世代,對於當代生活現象與世代議題有著細膩且直接的觀察。介力屋的團隊並沒有特別的訴求與主張,僅是以創作聚合了這些個體的感知,反映集體處境。今年六月至七月於水谷藝術推出展覽計畫「 #歡迎光臨介力屋」,以「 #情境喜劇」作為策展主軸,以虛構文本串連每位藝術家成員的個人創作脈絡。

在「 #歡迎光臨介力屋」展覽中,策展人林亞岑以「 #包租婆」的角色召集藝術家們扮演「租客」,將水谷藝術這棟具家屋氛圍的透天建築,轉化為一個多層次、具集體創作特色的共居基地。

➤➤ 全文閱讀|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182871.html

早在團隊初創時,成員便以「 #藝燃戰隊」為名,各自擁有自己的創作領域,卻能在團體召集下隨時「 #變身」,共同應對新的展演或挑戰。就像影集中各路英雄時而合體、時而單飛,現實中的成員也會因課業、工作或個人規劃,出現「 #陣容更替」的情況。英雄角色會隨著每一回合(展覽、專案)而輪流登場或暫別,反映出藝術團體的流動樣態。

「 #戰隊」這個概念,源自1975年朝日電視台開播的《超級戰隊系列》(スーパー戦隊シリーズ,Super Sentai Series)特攝影集。這類型作品打破過往英雄必須獨自戰鬥的敘事框架,每支隊伍都擁有獨立世界觀與獨特成員組合,面對怪獸或難題時,經常展現只有團隊合作才能施展的「 #合體絕招」。而這正是戰隊最迷人的精神:強調多元、流動、彼此支持的團隊協作。

在「 #歡迎光臨介力屋」展覽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所謂「 」藝術家們透過戰隊角色、模型玩具和彷彿老家頂樓般的空間,回應自身的成長背景,更能感受到他們試圖以「 #戰隊」邏輯,為當代藝術語境中過度強調文本與理論的窠臼尋找新的突破口。

介力屋的核心創作策略,是讓每位成員都能在共同的文本、圖像與展演場域中,探索並重塑自我的定位。這樣的集體機制不僅鬆動了過往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創作思維,也為藝術家提供一個暫時卸下個人標籤、自由切換身份與視角的空間。團隊以角色扮演和合作為策略,嘗試在強調展覽脈絡、文本與敘事的當代藝術體系裡,開創出屬於 #新世代的行動方式與表現路徑。(文/李京樺)

# #畢業專題|「我重生了,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這一世我要____。」​靈感取自近年通俗小說(或是短影音)中「 #重生」敘事的流行語境,試圖讓讀者重新思考:如果再走一次藝術之路,會怎麼選擇?是義無反顧地奔向純粹的創作,還是選擇能獲得更...
04/07/2025

# #畢業專題|「我重生了,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這一世我要____。」

靈感取自近年通俗小說(或是短影音)中「 #重生」敘事的流行語境,試圖讓讀者重新思考:如果再走一次藝術之路,會怎麼選擇?是義無反顧地奔向純粹的創作,還是選擇能獲得更多收入的職涯規劃?

更進一步說,「 #成為創作者」到底是不是一刀兩斷的選擇?在沒有經濟支持的背景的情況之下,在畢業之後「 #馬上」成為創作者,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如何在維生與創作之間求生存,成為畢業生必然的問題。此外,在現行針對藝術科系畢業生的研究指出,藝術畢業生的職涯多為非線性結構,經常橫跨多種職業與收入來源。他們多以「 #混合職涯」( )方式,在創作、教育、行銷、行政等領域之間穿梭,以兼顧理想與經濟現實。這樣的職涯型態不再是單一路徑的垂直晉升,而是一種流動且彈性的生活實踐。

這類職涯模式的持續性,高度仰賴創作者本身的主動性與策略能力。研究顯示,成功的藝術工作者往往具備強烈的自我導向與創業精神,能建構跨領域的社交網絡,並靈活運用各種技能,以因應藝術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傳統職涯理論已難以描述藝術職涯的非典型特質。反而是「 #生涯建構理論」或「 #混沌理論職涯觀」,更能呼應當代藝術工作者的處境。(企劃/李京樺 插畫/NAYO)


閱讀全文|https://artouch.com/graduation-project/content-182899.html


━━━━ 🎓🎓 #畢業專題 🎓🎓 ━━━━

本次專題邀請六位創作者— #陳肇驊、 #張辰申、 #李屏宜、 #李杰恩、 #陳政道 與 #鍾瓊儀——分享在工作與創作之間的協商與取捨。透過他們的經驗,我們希望描繪出一幅關於當代藝術職涯的立體圖像,也思考,在當代「 #以藝術為業」,或者是說「 #創作」意味著什麼?而不論身處何種位置,我們又如何持續創作?

━━━ 𝓰𝓻𝓪𝓭𝓾𝓪𝓽𝓲𝓸𝓷 𝓹𝓻𝓸𝓳𝓮𝓬𝓽 ​ ━━━

▍ 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開幕,亮點展間開箱導賞邁入第13個年頭的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於今(4)日至6日在日月千禧酒店登場,今年匯集51家臺灣畫廊、11家海外畫廊以及兩個特展,呈現約...
04/07/2025

▍ 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開幕,亮點展間開箱導賞

邁入第13個年頭的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於今(4)日至6日在日月千禧酒店登場,今年匯集51家臺灣畫廊、11家海外畫廊以及兩個特展,呈現約500位、3500件作品,並規劃兩場講座的豐富內容。

而本屆海外參展畫廊更是創下歷屆新高,顯示國際對臺灣市場的信心,進一步強化文化交流平台的深度與廣度。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於開幕記者會表示,今年的台中藝博特別以「藝術應用」為切入點,透過貴賓活動串聯建築與設計界,期待他們將藝術導入大眾生活與居家之中,協助專業觀眾在文化支持上找到具體方向。

典藏團隊也於台中藝博開幕之際,率先為讀者進行亮點展間開箱導賞。

➤➤ 閱讀全文 |https://artouch.com/art-market/art-fair/content-182656.html

「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
公眾展期:2025/7/4(五)至2025/7/6(日)
時間:12:00–19:00(7/6僅開放至18:00)
地點:日月千禧酒店8-11樓(臺中市西屯區市政路77號)

邁入第13個年頭的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於今(4)日至6日在日月千禧酒店登場,今年匯集51家臺灣畫廊、11家海外畫廊以及兩個特展、兩場講座的豐富內容。本屆海外參展畫廊更是創下歷屆新高,顯示國際對臺灣市場的信....

在聽見聲音之前,我先看見了喇叭。​▍ 聲音的複數行動:國美館「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王仲堃的作品《体2025》懸吊在國美館入口大廳中央,為一以銀白細鋼架構成的幾何球狀體,其上延伸出多個以純白紙質捲成的話筒。作品透過感測器偵測展場中細膩的...
03/07/2025

在聽見聲音之前,我先看見了喇叭。

▍ 聲音的複數行動:國美館「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王仲堃的作品《体2025》懸吊在國美館入口大廳中央,為一以銀白細鋼架構成的幾何球狀體,其上延伸出多個以純白紙質捲成的話筒。作品透過感測器偵測展場中細膩的氣流,並以聲音和光線回應環境所帶來的變化,這件作品不僅將我們皮膚所感受到的數值,轉以視覺和聲音的方式呈現,更數倍放大我們感官原本所能感知的狀態。

同樣也在一樓大廳後側,孫瑋的《聲寺》懸吊數個大型的黑色流線型喇叭造型雕塑,在其中播放廟宇的環境聲響,形塑一種被聲音包圍的沉浸空間,並將公共空間轉化為半私密的聆聽體驗。如此透過作品來轉接聽覺、視覺、甚至是觀者的身體感,可以說是討論這次國美館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共同策劃的「 #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閱讀路徑。

展覽雖錨定「 #聲音」爲討論焦點,但卻是在聽覺、視覺、身體感之間不停玩味,尤其在原本習慣以視覺藝術為主要展示場域的美術館,反而更形塑出有趣的觀看邏輯,本文也試圖粗分這次展出作品中「聲音」的複雜層次。

➤➤ 全文閱讀|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82816.html

展間第一部分,臺灣前衛聲音創作者王福瑞的《聲點》,就在展間中編織出數百顆喇叭與銀白色LED,每顆喇叭經晶片運算會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響,LED則與之閃爍,建構出密集又流動的感官網絡。這種音光交錯的裝置語彙,需透過觀者整體感官的重新編碼,才能進入更細緻的閱讀維度,也指出聲音從來不只是「聽見」的,它總是與視覺、語言乃至身體感處於難以分割的關係。

與之相呼應,蓋瑞・希爾的《黑/白/文本》與史坦娜・瓦蘇爾卡與伍迪・瓦蘇爾卡的《聲音尺寸》,皆探索聲音如何在視覺介面中被書寫或轉化。《黑/白/文本》透過矩形重複影像與聲音朗誦疊加,模糊文本、語意與感知的界線;《聲音尺寸》則透過聲音訊號導致影像點陣發生形變,讓視覺追逐聲音的節奏。王長存的《瀑布》同樣以電視銀幕堆疊構成垂直裝置,播放無訊號的雜訊影像與聲音,構成視聽雜訊的具象瀑布。

楊嘉輝的《消音交響樂團(消音狀況 #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則直接將主旋律「消音」,僅保留演奏者的身體聲響,如翻譜聲、摩擦聲與椅子喀噠聲,使我們重新聽見「被忽略的交響」。勞倫斯・阿布・哈姆丹的《聽力範圍外》則是將聲音視覺化的代表:他擷取BBC對以巴衝突的報導音軌,轉譯成聲音圖譜,再虛構一場以聲音為證據的審判,強調「無聲」本身即是一種政治處境。

這次展覽中也大幅使用展間設計,來達到需先「觀看」後「聽見」的時差機制。以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遊行》為例,該件作品像是放在「玻璃櫥窗」內,觀者會先在櫥窗外看到散落一地的樂器、電線、毛毯,自行開始擺動,但唯有掀開布簾,走進櫥窗內才會聽到物件所發出來的聲音。而此展陳形式也出現在克里斯蒂安・馬克雷和馬克西姆・羅西的作品,觀者會先在一展間看到另一展間的裝置與展陳佈景,接著才會走進展間聽到影像的聲音。這樣的展示策略不僅打亂了身體對聲音的直覺回應,也讓聲音與觀看重新拉開距離,激發更主動的「聽覺想像」。(文/陳思宇)

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時間|2025年4月12日-7月6日(每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Address

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85號6樓
台北市
10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典藏 ARTouch.com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典藏 ARTouch.com:

Share

Our Story

《典藏ARTouch》由已具有20餘年藝術媒體資歷的「典藏藝術家庭」所創設,在過往累積旗下多項跨領域媒體的基礎上,持續提供專業領域與藝術愛好者多元且豐富的藝文內容。

《典藏藝術》創刊於1992年,自2000年開始持續擴大媒體版圖,目前旗下包括《典藏.古美術》、《典藏.今藝術&投資》、《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等,建立起專業分眾的獨一品牌。除了一手的藝術相關刊物,典藏也致力於藝術種子的播植與文化馥郁氣息之傳達,於2002年成立以來,不斷地和許多專家學者以及藝術家激盪出一部部專業的著作、經典論叢,同時亦持續地尋找與規畫國內外優質藝術類別新書,邀請讀者與典藏共同培養、灌注中文藝術出版的園地。

自2018年起,在深刻體認到閱聽大眾已高度依賴網路作為訊息與知識獲取平台的當下,我們決定在原本長期耕耘藝術領域的深厚基礎下,積極投注人力與資源於《典藏ARTouch》的經營,企圖應用在網路時代裡不斷創生的工具與媒介,為讀者提供最即時、專業與生動的報導,並且同樣以成為最具可看性與影響力的華文藝術網媒作為我們的使命與目標。 典藏藝術家庭FB相關粉絲頁: 典藏.今藝術&投資 典藏.古美術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典藏藝術網 LINE官方帳號: https://goo.gl/hyz5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