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以科技教育、人文思辯、在地關懷為出版宗旨,期能藉由嚴謹的內容把關。

【電子書各大平台上架📚𓀃】 #跨越185: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記憶書寫​⠾研究族群書寫中的「再現」與「逆寫」⠷ ​ ​ ​ ​ ​ ​ ​ ​ ​重新解構歷史與文化主體性 ​ ​ ​ ​ ​ ​ ​ ​ ​ ​⠻挖掘被忽略的集體記憶⠟​​▞ ...
29/07/2025

【電子書各大平台上架📚𓀃】
#跨越185: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記憶書寫

⠾研究族群書寫中的「再現」與「逆寫」⠷
​ ​ ​ ​ ​ ​ ​ ​ ​重新解構歷史與文化主體性
​ ​ ​ ​ ​ ​ ​ ​ ​ ​⠻挖掘被忽略的集體記憶⠟


▞ 19世紀設置的土牛界,將族群之間劃下界限,
這條土牛界,基本上就是如今的 #沿山公路一八五縣道,

它位於屏東平原以及大武山斷層之間,
從屏東縣高樹鄉一路往南,接終點枋寮鄉,
百年來,族群、歷史與文化的故事在此交會。


本書以一八五縣道沿線為背景,深入探討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的記憶書寫與文化交融。
書中從學術視角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穿梭於不同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實踐之間,以族群互動為主軸,呈現地理、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交錯故事,在多元視角中揭示兩個族群在空間、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中的複雜互動,試圖重現一條文化、歷史與人群交織的動態軌跡。


▞ 篇章目次
導論──穿越與交會:高屏沿山原客族群書寫/羅烈師

屏東內埔沿山的聚落與族群:以「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為討論/王和安

日治時期原閩客的社會文化互動:以六龜稇源商店為例/劉正元

客做原家:屏東縣排灣族收養客家子弟生命敘事/郭東雄、陳來福

莎卡蘭溪與石獅子/洪馨蘭

高屏地區提及原住民族的公開文字資料蒐集介紹與分析/陳龍田

高雄屏東原客鄉鎮志之原住民族書寫/羅烈師



▞ 本書特色
❝ 學術與社會實踐並行:以學術方法分析歷史文本與地方志,探討當代社會中的族群意識與互動模式。
❝ 地域文化深耕:聚焦臺灣高屏地區,展現地理與族群關係的特殊性。
❝ 多元聲音對話:透過歷史檔案、口述訪談與田野調查,還原多元族群的真實聲音。
❝ 歷史與現代的多面共譜:作者群從人類學、歷史學與地理學等視角,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臺灣族群關係的複雜性與未來的可能性。
❝ 深刻書寫:這本書是對臺灣族群記憶與文化互動的深刻書寫,結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臺灣南部的文化多樣性與族群動態。
❝ 展現臺灣多元:本書引導讀者深入了解臺灣社會的複雜性,並激發對族群文化更多的尊重與關注。



電子書購書平台請見留言📚

23/07/2025

【7/28~8/1暫停出貨公告】

配合大學暑期休假政策,本社7/28~8/1期間暫時停止出貨,7/28-8/3期間之訂單,將統一於8/4出貨。
造成您的不便,還請見諒。

⛆⛆⛆⛆《文化研究》𝟺𝟶 期 ⛆⛆⛆⛆ ∞ ∞『巴什拉甲子紀念』專輯 ∞ ∞󠀠⛆⛆⛆⛆專輯序文 𝗕𝗲𝗶𝗻𝗴 𝗖𝗼𝗻𝘁𝗲𝗺𝗽𝗼𝗿𝗮𝗿𝘆; 𝗕𝗲𝗰𝗼𝗺𝗶𝗻𝗴 𝗖𝗼𝗻𝘁𝗲𝗺𝗽𝗼𝗿𝗮𝗿𝘆  #朱元鴻󠀠專輯論文 研究論文 巴什拉的三重分析  #黃冠閔...
11/07/2025

⛆⛆⛆⛆《文化研究》𝟺𝟶 期 ⛆⛆⛆⛆
 ∞ ∞『巴什拉甲子紀念』專輯 ∞ ∞
󠀠
⛆⛆⛆⛆
專輯序文
 𝗕𝗲𝗶𝗻𝗴 𝗖𝗼𝗻𝘁𝗲𝗺𝗽𝗼𝗿𝗮𝗿𝘆; 𝗕𝗲𝗰𝗼𝗺𝗶𝗻𝗴 𝗖𝗼𝗻𝘁𝗲𝗺𝗽𝗼𝗿𝗮𝗿𝘆  #朱元鴻
󠀠
專輯論文
 研究論文
 巴什拉的三重分析  #黃冠閔

 巴什拉韻律哲學之認識論切面考察  #蕭旭智

 障礙與斷裂:巴什拉的歷史認識論與當代法國人文科學  #陳逸淳

 巴什拉的「現象技術」觀念初探  #陳奕傑

 研究議題
 遐想的詩學:巴什拉與弗洛孔的哲學、藝術與想像之對話  #張敏琪
󠀠
思想翻譯
 碎形脈絡序列:不可微分幾何的超理性主義  #凡森.彭騰著、 #劉允華譯
󠀠
書評
 巴什拉:以神經科學看瞬間直覺  #廖誼安
󠀠
報導
 巴黎第一大學科技哲學與科技史研究所沿革  #黃雅嫺
󠀠
學術論文
 研究紀要
 後殖民的「自然」知識自覺:[蓋婭x文本x潛自然]的搭橋  #蔡志彥
󠀠
⛆⛆⛆⛆
內容簡介

  專輯的五篇論文及一篇書評,包含參與2022年12月在新竹交通大學舉辦的「巴什拉甲子紀念工作坊」發表作品的改寫投稿,以及回應《文化研究》公開徵稿的投稿。經過編者漫長兩年的審理與回應,專輯能夠成型。不敢奢想專輯稿件能夠涵蓋巴什拉思想的廣闊天地,但願能收舉隅之效。

  陳逸淳的論文梳理巴什拉的歷史認識論在法國人文學科的影響,陳奕傑的論文探討「現象技術」在巴什拉認識論裡的位置以及對稍後技術哲學的啟發。這兩篇都是以「白晝巴什拉」為主題的探討。張敏琪的巴什拉與弗洛孔在哲學、藝術與想像的對話, 是專輯裡難得一篇沈浸在「夜晚巴什拉」絮語的論文。黃冠閔展陳巴什拉的三重分析,以及蕭旭智顛撲巴什拉韻律哲學的認識論,這兩篇我不覺得可以妥適分類在「白晝」或「夜晚」巴什拉的研究。因為一方面巴什拉時間性哲學的霞輝仍燦,另方面作者也多擷取元素詩學或想像,夜晚巴什拉的稀星映月也已出現。這兩篇我且稱之為「黃昏」(crepuscule, twilight)巴什拉主題,有著獨特趣味。

  廖誼安的書評,評的是皮松(Michèle Pichon)以近來神經科學數據回應巴什拉與柏格森爭論綿延與瞬時的時間性問題,神經生物學提出的許多假設呼應了巴什拉關於生活時間不連續性的論點以及「詩意瞬間」的概念。這篇書評為巴什拉時間哲學增添了一個與當前神經科學相互啟發的視角。

  黃雅嫺的報導,是我出題目邀請她撰寫的。為什麼專輯需要這麼一篇報導?「科技哲學與科技史研究所」(Institut d’histoire et de philosophie des sciences et des techniques, IHPST),有著引起我強烈好奇的幾項特徵:其一, 這個獨特的研究機構在巴什拉(1940-1955)與康吉萊姆(1955-1971)擔任所長的卅年間,對一代法國知識菁英具有廣泛影響力。其二,也正是此機構培養出塞荷、傅柯、席孟冬這般群星熠熠的原創性思想家,而且他們作品的共同特徵是具有令人訝異的寬廣知識跨度—這可能就關係到IHPST 有著別處見不到的第三項特徵:它不屬於任何學院,而是由五個學院共同組成:法學院(Law)、醫學院(Medicine)、理學院(Sciences)、文學院(Letters)、藥學院(Pharmacy)。學程之一涵蓋了西元前6 世紀到20 世紀的所有科學,而當代取向的學程,以生物學、自然、醫學為焦點,也都置於西方哲學脈絡之中(Chimisso 2001: 136-152)。然而有關於法國這個獨特研究機構的完整沿革, 在英語世界中是欠缺資料的。於是,我邀請黃雅嫺撰寫,感謝她應允且完成了任務。若是有讀者對於學術建制有抱負、在其位謀其政、尋求眼界,那麼這份報導值得參考。

  最後,說明專輯費心完成的一件「思想翻譯」。我們徵求作者彭騰(Vincent Bontems)同意,中譯了他所撰寫的一篇論文〈碎形脈絡序列:不可微分幾何的超理性主義〉(“La lignée fractale: le surrationalisme des géométries non-différentiables”),並收入本專輯。該論文原收錄於彭騰在2018 年所主編的論文集《巴什拉與文化的未來:從超理性到創造理性》(Bachelard et l’avenir de la culture: Du surrationalisme à la raison créative)。我們邀請劉允華為這篇難度很高的論文翻譯。然而,這篇論文為什麼重要?

  巴什拉針對「時間」問題,介入愛因斯坦與柏格森的論辯,並發展出精采複化了問題的時間哲學,其重要性已相當程度受到肯認,並在許多領域發揮影響力,也成為本專輯數篇論文的主題。那麼相對的,在「空間」問題上是否也如此呢?在定位、測量、尺度、維度、量子時空的幾何化過程中,巴什拉是否也介入了空間問題的複化?彭騰從巴什拉1937 年的著作《空間的經驗與當代物理學》(Expérience de l’espace et la physique contemporaine)開始探討巴什拉介入了哪些空間問題:例如與龐加萊(Henri Poincaré)商榷幾何空間維度獨立的問題,回應布爾(Adolphe Buhl)時將對量子力學的思考引導向非微分幾何。巴什拉將幾何學深化至不可微分幾何的觀點,比起曼德博(Benoît Mandelbrot) 1975 年提出「碎形」8 以及碎形時空的不可微分性,要早了幾十年。碎形時空的不可微分性導致量度的尺度依賴性。彭騰最後申論天文物理學家諾塔爾(Laurent Nottale)將空間碎形問題普遍化為「尺度相對論」(Scale Relativity)理論,試圖統一量子物理與相對論。彭騰以諾塔爾來例說他主編的論文集書名標題裡的「超理性主義」(surrationalisme),這個詞彙來自巴什拉1936 年一篇文章的標題:「理性主義」講求嚴格與警覺,但前置的「超」(Sur) 則指突破侷限的革命。而科學,跟藝術與政治一樣,都需要一個動盪與侵略性的階段。

  我們曾費心的為這篇「思想翻譯」的譯稿邀請勝任的校閱者,一方面能精讀法文,一方面熟稔當代物理幾何學與碎形理論,結果未獲回應。我們期待專輯刊出之後,這篇翻譯能有機會獲得勝任讀者的校閱指正,甚至評論,我們將樂於在本刊稍後期號刊登。

────節錄自朱元鴻專輯序文 𝗕𝗲𝗶𝗻𝗴 𝗖𝗼𝗻𝘁𝗲𝗺𝗽𝗼𝗿𝗮𝗿𝘆; 𝗕𝗲𝗰𝗼𝗺𝗶𝗻𝗴 𝗖𝗼𝗻𝘁𝗲𝗺𝗽𝗼𝗿𝗮𝗿𝘆

【講座】誰的歷史現場?又該如何再造?新竹六燃大煙囪的故事​氣溫高達40度、颱風前夕的下午,台北三民書局復北店聚集了滿滿讀者,聆聽陽明交大出版社主辦的「在古蹟裡說故事、玩藝術──新竹六燃大煙囪,以及煙囪下的文史與生態」。這場以歷史建築「日本第...
10/07/2025

【講座】誰的歷史現場?又該如何再造?新竹六燃大煙囪的故事

氣溫高達40度、颱風前夕的下午,台北三民書局復北店聚集了滿滿讀者,聆聽陽明交大出版社主辦的「在古蹟裡說故事、玩藝術──新竹六燃大煙囪,以及煙囪下的文史與生態」。這場以歷史建築「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為主角的講座,邀請到陽明交大六燃博物館團隊,同時也是三屆「六燃文件展」的策展人賴雯淑教授,為現場聽眾敘說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故事。
​​

//在清交隔壁的二戰軍事遺址//

「六燃」位於新竹建美路,若是單純聆聽這個地址,可能概念上還是模糊的,但賴雯淑提到,從高速公路下新竹交流道後、先經過交大、清大,再到清大夜市覓食,這裡就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遺址。賴雯淑提及,六燃的文史調查與文資保存是從2008年就開始,而自己初次知道六燃的故事,是2015年受到中原大學趙家麟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王俊秀教授的啟蒙。當時她從海外研究歸來,在任教新竹十年後意外得知離自己僅兩公里的地方竟然有一座見證了完整台灣戰爭歷史的建築非常感動。2018年,她也投入六燃的保存活化運動,承接新竹市文化局委託的「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試圖以藝術介入的方式再造歷史現場。她又尋求任教大學的支持,除了在2019年6月舉行「六燃文件展」,同年11月舉行「六燃國際互動劇場」,也製作演出《for-giving, for-getting》(原諒.遺忘)與《nonuments》(無/非 紀念碑) 兩劇,而後者是邀請德國後劇場(post theater)跟六燃團隊一起製作的。對於六燃的熱情程度,她笑稱:「雖然陽明交大六燃團隊是以乙方的身份承接文化局的駐站計畫,但我常常忘記我們是廠商。」甚至到了需要被人提醒的程度。


//「六燃」到底是什麼?關於六燃的歷史//

「六燃」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簡稱,光是新竹支廠便占地共280公頃,範圍遍及今日的工研院、交大、清大、光復中學,與公道五路上的中油油庫群。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切斷對日本油料的供給,日本急需自己生產原油,故有了設置六座海軍燃料廠的計畫,其中的第六座便選擇在補給位置上具有優勢的台灣。「六燃」主廠位於高雄(即今中油「高雄煉油廠」),以精製各類油料為主;而新竹支廠則是「合成部」,主要負責合成增加引擎動力的異辛烷。

1945年日軍戰敗、二戰結束,日本撤離台灣。新竹六燃支廠的昂貴先進設備被搬運至中國,六燃廠房則暫時成為空軍工程聯隊的傷兵療養所及軍隊操練所。軍隊撤離後,眷戶陸續進駐空著的六燃廠房,自己在廠房內蓋屋、安家樂業,1957年形成了空軍「忠貞新村」。賴雯淑指著一張有四座原料斗的六燃照片說,「當時的居民將房子蓋在大料斗下,下雨天的時候雨水順著料斗滴滴答答留下來,家中就開始淹水。」並且也因房子是蓋在廠房內,形成了「屋中有屋,房中有樓」的特殊景觀。

賴雯淑提到,比團隊去看六燃遺址更早之前,大煙囪的屋頂就已經垮了。對於屋頂坍塌的原因眾說紛紜,有居民事後推測,「因為日本人是用檜木蓋屋頂的,是很好的建築原料,所以大家蓋房子、製作家具時缺什麼材料,就去拆屋頂的料材。」而團隊田調時也有採集到居民的兒時回憶,當時就讀建功國小的眷村孩童,某日聽到學校廣播大煙囪屋頂垮了,請大家趕快回家看家人是否平安。神奇的是,大煙囪廠房的屋頂雖然坍塌,當時卻沒有任何傷亡,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2010年,深具軍事與科技意義的新竹六燃,終於因「台灣少數僅存二戰時期軍事工業遺跡」、「結合戰爭、科技與眷村文化之歷史建築」,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同年,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的研究團隊確認棲居在大煙囪煙道夾縫處的蝙蝠群集是珍稀的霜毛蝠。這是為台灣第一次發現保育類霜毛蝠的群聚棲地,也讓大煙囪廠房再次躍上文資保存與物種保育的重要舞台。


//一段近百年的台灣科技史//

賴雯淑的團隊能投入六燃,主要是鄭麗君擔任文化部長時發起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當時的賴雯淑常會思考,「再造歷史現場」該從哪段歷史開始說起?又是誰的歷史?曾有人建議從國民政府遷台後說起,然而六燃始於日治時期的軍事建築,如果要從頭訴說,便不能跳離這段戰爭源頭,而在爬梳大量的六燃文獻資料後,賴雯淑更進一步確定,「為什麼蓋在新竹」才是論述的核心。

展開新竹赤土崎與周遭地圖,會發現竹東因產天然氣,1936年日本總督府便在此蓋了「天然瓦斯研究所」(今工研院光復院區);1940至1943年,因坐擁天然氣地利及頭前溪乾淨溪水等兩項條件,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在此新建;1955年清大從中油取得四十九甲土地復校、1958年交大設立電子所正式復校,兩校因各自投入原子及電子發展,孕育出台灣的科技人才與半導體產業;1973年,在經濟部長孫運璿的推動下,工研院成立;1977年,工研院建立台灣首座四吋晶圓的積體電路示範工廠;1980年起,工研院陸續扶持包含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等半導體大廠,奠定台灣電子產業發展。

因此若要提台灣的科技史,時間並非從冷戰之下的清交復校為始,而是從日治時期為開端,環繞著戰爭的需求及地利因素,時間長達近百年。賴雯淑提到,許多人對於她談六燃就一定要從頭前溪開始說起,談及上坪溪、寶山水庫、隆恩堰等大家不熟悉的地名,「賴老師你幹嘛講這麼細?」然而,發展晶圓廠需要使用超純水、都市需要民生用水、農業需要灌溉水,並且還沒加上排除工業廢水的需求,如果講科技,就不能不談「頭前溪」這條新竹的母親河,是否足夠支應上述這麼龐大的需求,更牽扯到當水力被精算,溪水被一段段擷取,對於新竹生態的衝擊與破壞,又該怎麼思考與評估?


//不只是歷史需要保育,環境也是//

拿起最近出版的《2025六燃文件展:洄游六燃.洄游頭前溪》,封面正印有需仰賴頭前溪生態棲地存活的洄游魚類日本禿頭鯊(俗稱和尚魚),以及每年清明節固定飛來六燃大煙囪育兒的霜毛蝠。

被賴雯淑笑稱比一般蝙蝠可愛得多,成蝠只有27公克的霜毛蝠,已被列為跟石虎、穿山甲、台灣黑熊同等級的「國家瀕危」物種,分布範圍約在中國、俄羅斯、韓國、日本,以及臺灣,而臺灣似牠們在全世界分布的最南。每年清明節至中秋節之間,霜毛蝠的母蝠會飛來新竹生產育幼。

賴雯淑提及,雖然說來有些殘酷,但依據六燃的田調採集,在地居民提及由於下忠貞新村的屋頂搭建時是連通的,因此每家戶都有飛來蝙蝠的記憶,數量多到甚至他們兒時會拿著木棍,將蝙蝠當成棒球在打(全場響起一片抽氣聲)。據調查,眷村時期棲居在六燃大煙囪的霜毛蝠,可能多達上千隻。然而隨著生態的破壞,霜毛蝠數量銳減,即便2010年發現霜毛蝠是稀有保育類動物,且蝙蝠協會陸續投入救援,並在大煙囪遺址外牆掛上蝙蝠屋,霜毛蝠的數量也持續減少中。賴雯淑指出,陽明交大在大煙囪設置有霜毛蝠即時監控系統,去年統計到的數量甚至不到50隻。

霜毛蝠的生態狀況也促使她思考,「再造歷史現場」中,「誰的歷史」範圍不僅是人類,同時也包含了各式的生物。而當藝術有機會介入,人們對文資活化有何理解與想像?可能的開展方式?公民的力量如何產生影響?


//藝術是力量//

如同講座題名「說故事」、「玩藝術」,陽明交大保溫團隊進駐六燃後,賴雯淑思考了許多不同層面的在地互動,因為她認為六燃並非文史工作者的六燃、新竹市政府的六燃,而是台灣的六燃,六燃必須要跟地方有互動,邀請大家一起交織多元的想像和期待,才能凝聚想像的共同體。

在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方面,除了有蝙蝠學會的張鈞傑(同時也是光復中學的教師)、六燃專任助理蔡乙慈帶領蝙蝠保母工作坊外,陽明交大IoTtalk研究團隊設置的「蝙蝠監測系統」、「蝙蝠微氣象站」也投入霜毛蝠保育;賴雯淑也透過「再造歷史現場」概念,邀請在地居民一起在大煙囪養雞(分別以「異雞、辛雞、烷雞」、「霜雞、毛雞、蝠雞」命名),藉由重現當年忠貞新村的經濟模式,一同構築對大煙囪的情感。團隊除了請居民、附近餐廳提供剩食來餵雞之外,並寫下養雞日記,如今網路上都還查得到。此外,團隊也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跟民眾一起清理頭前溪的垃圾,維護生態環境。

而回到藝術本科,賴雯淑展開數量頗豐的藝術行動來活化六燃。除了前述的「2019六燃文件展」、「六燃國際互動劇場」,陸續還辦了「2022六燃文件展」,以及「2025六燃文件展」。藉由每三年一次的展覽,團隊以VR影片再現六燃當年的工廠營運狀況與生活場景,拍攝地下油庫和觸媒工廠的紀錄片,更採訪了新竹六燃台籍員工王坤玉,錄下他清唱的〈六燃の歌〉影片,也邀請黃子軒與山平快創作〈最好的時光,大煙囪〉歌曲, 還有其他藝術家關於六燃的創作。

同時,每次的文件展都推出相對應的書籍,因此有了三本《六燃文件展》專書,以及陸續記錄六燃的《燃後》小誌,去年(2024)更邀請台灣著名插畫家王春子,創作了《新竹六燃大煙囪》繪本,除了豐富的視覺語言,更錄製台、客、日、英、馬來、越南六種語言的有聲書,希望讓六燃的故事,能夠推展到不同的族群。

賴雯淑笑說,繪本的定價才360元,「我已經很習慣做賠本生意了。」之所以費盡一切推廣六燃,就是希望這個結合了二戰、國共內戰、冷戰、晶片戰爭的軍事遺構,這個乘載新竹歷史文化和高科技基因的地方,能夠長久走下去。也期望一系列的歷史現場再造行動,能夠隨著2028年新竹六燃大煙囪主廠房修復完畢開放,一起跟大家建立記憶所繫之處。

活動現場大爆滿!謝謝來參與賴雯淑教授「新竹六燃大煙囪,以及煙囪下的文史與生態」講座的讀友們,以及夥伴三民書局的協助。希望大家都能帶著滿滿的六燃魂回家,歡迎大家來新竹看大煙囪與展覽!
05/07/2025

活動現場大爆滿!

謝謝來參與賴雯淑教授「新竹六燃大煙囪,以及煙囪下的文史與生態」講座的讀友們,以及夥伴三民書局的協助。

希望大家都能帶著滿滿的六燃魂回家,歡迎大家來新竹看大煙囪與展覽!

今天下午,來三民書局復北店,聽賴雯淑老師說故事。「二戰爆發,日本選擇在新竹赤土崎設立腹地280公頃的海軍燃料廠,其重要的考量之一,除竹東有豐沛的天然瓦斯,還有來自頭前溪、隆恩圳與汀甫圳的水源,才能進行太平洋戰爭所需之軍事原料異辛烷的合成。日...
05/07/2025

今天下午,來三民書局復北店,聽賴雯淑老師說故事。

「二戰爆發,日本選擇在新竹赤土崎設立腹地280公頃的海軍燃料廠,其重要的考量之一,除竹東有豐沛的天然瓦斯,還有來自頭前溪、隆恩圳與汀甫圳的水源,才能進行太平洋戰爭所需之軍事原料異辛烷的合成。日治時期日本總督府在新竹設立天然瓦斯研究所,於國民政府遷台後,經幾次改組成為現在的工研院;清、交在新竹復校,培養高科技人才;1980年建立新竹科學園區,成為台灣高科技的命脈所在,這些高科技人才、乾淨的水、豐沛的電、土地,皆仰賴在地資源的供給。其中,頭前溪把日治時期異辛烷合成的科技,跟後來的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前後發展的脈絡串連成流, 給出新竹六燃的前生今世,讓眾人有機會從往昔被殖民的非我族類,逐漸轉化為在地人,從複雜交織的故事中,找到自身與頭前溪身土不二的臍帶關係,進而思考建構複數歷史敘事的意涵。」
──《2025六燃文件展:洄游六燃.洄游頭前溪》

據說明天(7/5)就是世界末日,本來拿起手機要約人吃飯的小編,赫然發現......不對,明天有講座活動啊!​看來明天是跟各位讀者朋友還有賴雯淑教授一起迎接末日了,還沒決定要找誰一起GG的讀者,歡迎來三民書局復北店,一起面對藝術浪潮,享受聽故...
04/07/2025

據說明天(7/5)就是世界末日,
本來拿起手機要約人吃飯的小編,
赫然發現......不對,明天有講座活動啊!

看來明天是跟各位讀者朋友還有賴雯淑教授一起迎接末日了,
還沒決定要找誰一起GG的讀者,
歡迎來三民書局復北店,一起面對藝術浪潮,
享受聽故事到最後一刻的樂趣。

✈️✈️✈️

在古蹟裡說故事、玩藝術──新竹六燃大煙囪,以及煙囪下的文史與生態
時間|7/5(六)14:30
講者|賴雯淑(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對談|陳怡慈(陽明交大出版主編)
地點|三民書局復北店(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386號)

⭕️免費參加⭕️自由入場
現場購書📙 單本 ⑦⑨ 折 ​ 三本⑦⑤折

【講座側記】從哥吉拉的形象轉變探討當代議題󠀠自 1954 年首次登上銀幕後,哥吉拉即成為風靡全球的「怪獸」象徵。前後共 36 部的系列電影,具有什麼意義?是核災的具象化?抑或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人類又是如何將對科技的想望與恐懼投射在這隻「...
03/07/2025

【講座側記】從哥吉拉的形象轉變探討當代議題
󠀠
自 1954 年首次登上銀幕後,哥吉拉即成為風靡全球的「怪獸」象徵。前後共 36 部的系列電影,具有什麼意義?是核災的具象化?抑或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人類又是如何將對科技的想望與恐懼投射在這隻「怪獸」身上?
󠀠
6/14 下午,陽明交大出版社於公館的底加書店舉辦「從哥吉拉的形象轉變探討當代議題」,主編陳怡慈提及,科技與社會研究(S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為學校重要的跨領域學科,因此特別邀請 STS 科班出身、現任中正大學助理教授的洪靖,透過比較最初以及 2010 後的哥吉拉電影,來討論哥吉拉的形象在不同時代的投射。針對其作為「人造性」(科技)、「生物性」(自然)與「社會性」(人類)的變化,解析電影對哥吉拉的詮釋,以及人類與科技關係的變化。
󠀠
‖ 從核災開始——電影中科技的政治性 ‖
󠀠
洪靖首先談到,正如多數先行研究者指出的,第一部《哥吉拉》電影大受歡迎,有其時代背景。在二戰結束的後十年,是日本社會對於核能看法最為負面的時期,且當時美軍在太平洋海域試爆氫彈,導致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號受到輻射災害,因此,同年誕生的《哥吉拉》無疑是當時人們對核災巨大創傷的釋放和出口。
󠀠
同時,雖然電影將哥吉拉設定為遠古怪獸,但若考量其劇情是因氫彈試爆而覺醒,而且在設計「哥吉拉」的皮膚時大量參考了第五福龍丸受難者的皮膚狀態、電影的破壞場景也模擬廣島與長崎原爆遺跡,不難看出哥吉拉象徵了核能(原子能)技術的威脅與恐懼,與其說是生物,不如說是被科技催生的「人造」(human-made)怪物,隱喻著人類製造出的不可控災難。
󠀠
然而,有趣的是,當《哥吉拉》輸出至美國時,其象徵意涵大幅削弱。1956年美國重製版加入了美國記者的角色,來旁觀、敘述日本遭受破壞的故事。洪靖說道,因美國具投下原子彈的身分,故劇情設計去除了對核能與戰爭批判的層次,也將名稱從「Gojira」變為「Godzilla」,這賦予了哥吉拉抽離現實、近似神祇(god)的陌生感,淡化了原作政治性與日本核災受難的身分,並迎合市場需求的娛樂性。
󠀠
‖ 大自然的平衡者——守護人類的哥吉拉 ‖
󠀠
2004 年以後,哥吉拉的版權所有公司東寶宣佈十年不再拍攝哥吉拉作品,範圍不限日本國內或海外。直到 2014 年,最先重啟哥吉拉電影的是美國好萊塢,新作《哥吉拉》致敬並延續 1954 年原作隱藏怪獸真身的敘事手法,但哥吉拉與核能關聯卻被淡化──電影開場的核電廠災變、核能被怪獸吞食的劇情,後來證明並非哥吉拉引起,而是另一隻遠古巨獸「穆透」(MUTO)。
󠀠
洪靖說明,當穆透取代哥吉拉所象徵的技術,且哥吉拉被視為化解慕透危機的「平衡者」,哥吉拉便從「人造性」回歸「生物性」,成為自然的代表——其符號由原先人造的核能災難象徵,轉變為大自然的守護神與調節者。
󠀠
‖ 有用的核能──當哥吉拉華麗轉身 ‖
󠀠
到了 2019年《哥吉拉 II:怪獸之王》,哥吉拉一開始也被定位為生物,是各種遠古怪獸的其中一員,然而這個設定到了影片中後段,卻隨著劇情演變發生大幅翻轉。
󠀠
劇中科學家開發模仿與合成怪獸聲音的儀器 ORCA,試圖透過喚醒遠古巨獸(基多拉、拉頓……等),並刺激牠們破壞人類社會,原因是她認為破壞地球最嚴重的,並非怪獸,而是人類,因此她希望這些怪獸能真正成為大自然的平衡者,成為地球對人類揮舞的復仇之劍。
󠀠
而在電影前半吃了基多拉敗仗、甚至瀕死的哥吉拉,之所以能夠再展雄風,是因為人類決定餵食牠高單位營養計──核彈!洪靖解析劇情的轉變,認為這個時刻,哥吉拉再次從代表生物性的自然轉變為代象徵人造性的科技。更重要的是,同樣代表核能,2019 的哥吉拉卻不再被視為「壞」的角色。當其他怪獸的大肆破壞猶如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禍時,吃了核彈的哥吉拉正好反應了 2019 年前後,全球對於核能發電期待──核能再次被視為可以緩解氣候的變遷的能源解方。
󠀠
換句話說,洪靖認為,《哥吉拉 II:怪獸之王》看起來就是「氣候變遷 v.s. 核能技術」隱喻,各種怪獸及其背後的環境恐怖份子(eco-terrorist),呈現了時下對於氣候變遷的慎懼與反思;而代表科技的哥吉拉,則反映出當時環境與政策對於核能的再思考。此架構下,哥吉拉被放回屬於科技的位置,但它代表的善/惡形象,已產生了鬆動。
󠀠
‖ 必要的共存——日本對哥吉拉的再思考 ‖
󠀠
洪靖提到,他個人最偏愛的,是 2016 年日本首次自行重啟的《正宗哥吉拉》。他指出該作明確回應了另一場災難:311 大地震所以引發的海嘯及福島核電廠事故。作品中,哥吉拉以初階型態的首次登陸,其模式和畫面都如同 311 當時的海嘯一路推進;而完整型態的二次上岸則以更冰冷、非擬人化的方式登場──龐大且狀似核電廠的身形、毫無表情的死魚眼睛、機械且極端緩慢的動作,這些特色幾乎是以明喻的方式來指出「哥吉拉就是核電(廠)的化身」。
󠀠
洪靖透過本作中兩次登陸的對比,分析其災難形式和效果,尤其是哥吉拉完全體的破壞力大幅展現在口吐原子能(輻射線)的單一場景當中,顯然大幅強調哥吉拉作為人造技術──核能──的面向。同時,洪靖也指出,正如許多論者已經注意到的,《正宗哥吉拉》也是人類開會畫面最多的哥吉拉電影,導演庵野秀明企圖透過劇情質疑和控訴日本政府的官僚體系,尤其是面對大型災難的迂腐、遲緩與僵化。
󠀠
《正宗哥吉拉》上映時,距離 311 大地震已經五年,當時的日本因為全面停用核電而某種程度導致經濟下滑,對於核能的態度雖擔憂、但又趨於轉變:核能用還是不用?面對此掙扎,電影末尾的台詞便以「日本與人類只能和哥吉拉共存了」來做結,反映社會整體將核能視󠀠為不得不用的「必要之惡」的重新思考。
󠀠
‖ 當科󠀠技不再是議題──哥吉拉電影的走向 ‖
󠀠
洪靖認為,當 2016 與 2019 兩部日本與美國的哥吉拉電影,都將哥吉拉視為充滿人造性的核能科技,且這個科技不再那麼不可接受時,實際上反應了世界對於核能的態度改變,而當核能議題聲量下降,那麼承載該議題的電影敘事就不會再有發揮空間。換言之,洪靖強調,當哥吉拉不再象徵單純的生物,但象徵科技時又失去了話題性,那麼哥吉拉能夠象徵和指涉的,就只剩下與人類有關社會性議題。
󠀠
其中一個,就是純粹娛樂用的「怪獸打架」電影。洪靖指出,2021 年的《哥吉拉對金剛》中,哥吉拉被賦予大量表情,且其與金剛的互動充滿著人類社會中的對立、退讓與合作;而當充滿人性的角色(哥吉拉、金剛)不能被當成壞蛋時,就得另外設立一個壞蛋──機械哥吉拉。這個敘事,到了 2024 年《哥吉拉與金剛:新帝國》更是變本加厲,成為一個「雙人戰鬥組合」一起對抗暴君(刀疤王猩猩)的故事──一個全部換成人類來演也能成立的故事。
󠀠
另一個社會性議題,則是獲得奧斯卡獎且大受歡迎的《哥吉拉-1.0》。洪靖認為,這部電影中的哥吉拉幾乎沒有核能的影子,反而比較像是戰爭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尤其是片中大幅使用代表戰爭的機械(如設計來作戰的戰鬥機),因此不難看出《哥吉拉-1.0》所關懷與指涉的,是哥吉拉電影的另一個敘事研究主題──軍國主義。
󠀠
‖ 善與惡──電影中的科技形象轉變 ‖
󠀠
講座的最後,洪靖為上述幾部電影的發展脈絡做出總結:哥吉拉形象在各部電影中有著「善與惡」、「生物性-人造性-社會性」三角等多重面向。從最初 1954 年的人造「壞」物,到 2014 大自然平衡者,再到 2016 年與 2019 年的人造「好」物,更到 2021 年猶如具社會性的好人,洪靖透過其中善惡立場的辯證,帶出了不同時代背景對於哥吉拉的怪獸身分想像,以及其中的議題溝通意識。
󠀠
洪靖表示,正如同《正宗哥吉拉》海報上「現實對虛構」的標語,雖然哥吉拉是虛構的、電影劇情是虛構的,然而電影卻反映著現實生活中「科技、社會、人類」三者的互動,電影是人們透過藝術形式投射的視覺語言,也是乘載議題的系列電影最為動人之處。

#哥吉拉 #洪靖

文史的保存可以怎麼玩?藝術可以如何說故事?【在古蹟裡說故事、玩藝術──新竹六燃大煙囪,以及煙囪下的文史與生態】𝟳/𝟱 (𝙎𝙖𝙩.) 𝟭𝟰:𝟯𝟬–𝟭𝟲:𝟯𝟬 𝕒𝕥 三民書局復北店2樓(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386號)由講者陽明交大六燃博物館團隊...
27/06/2025

文史的保存可以怎麼玩?藝術可以如何說故事?
【在古蹟裡說故事、玩藝術──新竹六燃大煙囪,以及煙囪下的文史與生態】𝟳/𝟱 (𝙎𝙖𝙩.) 𝟭𝟰:𝟯𝟬–𝟭𝟲:𝟯𝟬 𝕒𝕥 三民書局復北店2樓(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386號)
由講者陽明交大六燃博物館團隊及策展人賴雯淑教授,展開一場跨越歷史、藝術與生態的深度對話,邀請你一同走進六燃,重新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
󠀠
活動免費報名,來吧來吧~

📍【在古蹟裡說故事、玩藝術──新竹六燃大煙囪,以及煙囪下的文史與生態】

六燃文件展講座活動報名中,此次活動為免費報名喔~

本場講座邀請參與陽明交大六燃博物館團隊及策展人賴雯淑教授,
分享從2019年至2025年,如何以「藝術介入社會」為角度,
利用公共展覽的形式保存六燃遺址並活化古蹟。

從2019年的「戰爭歷史・記憶缺口」、2022年「移動的六燃」,
到2025年的最新展覽「洄游六燃・洄游頭前溪」,
三場文件展保存歷史文獻、訴說古蹟故事、以及新竹這座科技城的前世今生。

也讓六燃不再單純是遺址的縮寫,更是一種觀看城市的方法論──
如何從一座煙囪開始,理解新竹為何成為科技重鎮?
又如何透過藝術創作,讓歷史重返人們的視野?

🌿 這是一場跨越歷史、藝術與生態的深度對話,
邀請你一同走進六燃,重新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

🗣️【主講】:賴雯淑(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對談】:陳怡慈(陽明交大出版主編)
🕒【講座時間】:7/5(六)14:30–16:30(14:00 開始簽到)
📍【講座地點】:三民書局復北店2樓(台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386號)

#六燃 #陽明交大 #新竹 #二戰 #古蹟

【倉庫搬家了】​每當有貴賓來訪、小編介紹出版社務時,最喜歡帶大家去倉庫玩耍。有別於書店整齊的模樣,倉庫就像是每個人的房間,各種祕密在此一覽無遺。(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庫存壓力呢 🥹 ​)​所以一個月前,小編們收到搬遷通知,倉庫要從科學一館搬到有...
26/06/2025

【倉庫搬家了】

每當有貴賓來訪、小編介紹出版社務時,最喜歡帶大家去倉庫玩耍。有別於書店整齊的模樣,倉庫就像是每個人的房間,各種祕密在此一覽無遺。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庫存壓力呢 🥹 ​)

所以一個月前,小編們收到搬遷通知,倉庫要從科學一館搬到有24小時冷氣的浩然圖書館(夏天撿書時終於不必汗流浹背,感恩讚嘆),重新打包整理倉庫,彷彿將過去26年的歷史都爬梳一次。雖然捨不得,但小編留下 Before & After,為這段時間的大搬家留存紀錄,同時也跟大家開箱我們的新倉庫。

這是個充滿有趣角落的新家,小編們在此玩得不亦樂乎。下周就恢復正常出貨,歡迎各位廠商與讀者下訂。

Before放在最後一張,還望各位看了之後……莫忘出版路難行啊 🤣

Address

Hsinchu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17:00
Tuesday 08:30 - 17:00
Wednesday 08:30 - 17:00
Thursday 08:30 - 17:00
Friday 08:30 - 17:00

Telephone

+8863571212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Share

Category

NCTU PRESS 說書中

想掌握新書動態以及各種講座直播或錄影紀錄,請訂閱「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Youtube官方頻道與「NCTU PRESS 說書中」特別企劃頻道!Podcast已於2020年四月上線囉!

👍按讚交大出版社粉絲團:https://reurl.cc/###oVM 👀追蹤交大出版社IG:https://reurl.cc/oDDlZl

【NCTU PRESS 說書中】YouTube

🍽〖編輯約你吃早餐〗 主持人:🍎 A波編 每集邀請作者共進早餐(always從早上吃到中午),帶你一探 #作者與他們的產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