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檸

清檸 我們是111學年度創立的清大學生媒體-「清檸」,希望能帶給大家滿滿的維他命C。

報導校內豐富多元的學生生活,期許透過降低校園公共事務的討論門檻,讓身處清大的夥伴能更輕鬆接收到與自己周遭相關的消息。

【2025 清檸秋季徵才🍋】在校園生活中,你會不會對某件事、某個議題感到好奇:「為什麼是這樣?」「沒有人報導ㄇ?」「欸這其實很值得講欸!」如果你不時這麼想,先別急著滑走,這篇貼文可能就是你下一個行動的開始!_________________...
18/07/2025

【2025 清檸秋季徵才🍋】

在校園生活中,你會不會對某件事、某個議題感到好奇:

「為什麼是這樣?」
「沒有人報導ㄇ?」
「欸這其實很值得講欸!」

如果你不時這麼想,先別急著滑走,這篇貼文可能就是你下一個行動的開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是清大新聞小組「 #清檸」,從採訪與資料爬梳、到書寫和影像紀錄,將種種議題的脈絡、影響、立場化為一篇篇報導,讓讀者從中理解身邊大小事。

在第三年度下半,清檸陸續發布了多篇新聞,主題十分豐富。包括討論學生自治、服學變革的深度專題;探索野菜身世、鳥類窗殺的生態環境專欄;關於中國訪問團至清大交流的三篇觀點各異的讀者投書;以及介紹客家文化、實境解謎遊戲、白雙全工作坊、新竹散步節、數位迷蹤展覽、清大美術館等等的生活報導⋯⋯

無論你是文組還是理組,無論你是大一新鮮人還是大四老屁股,只要對新聞寫作、公共議題有興趣,想挑戰深度報導、參與團隊協作,都歡迎手刀報名,成為清檸新活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應徵方式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7yFrG7u8A7Q7z59q6
填寫時間:即日起至 2025/08/01 (五) 23:59

#面談說明
➊ 時間約40分鐘
➋ 根據報名表單的填答進一步聊聊
➌ 說明清檸的組織運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職位簡介

【📝文章編輯】(名額 4~5 位)
➊ 每學期負責1~2位記者
➋ 陪伴記者發想主題、擬訪綱、校稿等

【🖊️專題記者】(名額 2~3 位)
➊ 內容以論述性的議題為主
➋ 依文章需要進行相關採訪或資料搜集
➌ 篇幅約1500~3000字
➍ 一學期至少完成一篇報導

【🖊️生活記者】(名額 2~3 位)
➊ 內容主要介紹校內外的活動與故事,風格較為輕鬆
➋ 依文章需要進行相關採訪或資料搜集
➌ 篇幅約1500字
➍ 一學期至少完成一篇報導

✴︎文章編輯與記者身分不受限於生活、專題兩部門,會根據文章提案與實作、確認該篇文章發布時的分類。
✴︎記者若有意願,也歡迎加入因校內突發事件而組成的專案小組,與編輯部合作,產出即時快訊新聞。

【📸攝影記者】(名額 2~3 位)
➊ 提出自己的攝影企劃與觀點
➋ 整理攝影作品及文案
➌ 一學期完成一個攝影企劃
➍ 如有意願可協助文字記者拍攝

【🖍️社群美術&社群企劃】(名額 5~6 位)
➊ 配合報導或社群企劃進行製圖
➋ 如有意願可以設計清檸周邊
➌ 無經驗者可,工作量會由社群主任應時協調

【📨讀者投書】(名額 ∞ 位)
➊ 主題形式不拘,針對自身關懷書寫報導
➋ 篇幅約1500字
➌ 除文字外,也歡迎加進攝影作品及其附註文字
➍ 投書表單:https://forms.gle/khacAm3isWnuXFy79

【 #生活報導|文藝復興——清大美術館的初試啼聲】🍋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8b9f7e01-5d70-4cac-9869-8befce56b9b0/「美術館作為史觀的進駐,不單單只是擺設藝...
11/07/2025

【 #生活報導|文藝復興——清大美術館的初試啼聲】

🍋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8b9f7e01-5d70-4cac-9869-8befce56b9b0/

「美術館作為史觀的進駐,不單單只是擺設藝術作品的容器而已,而是有自己的使命存在。」

來往綜二館的人,不難發現外牆海報上印著「清華文藝復興」幾個大字;不過藝文該如何復興?真的復興了嗎?或許是許多人心中懸而未決的疑惑。

本篇報導中,清檸記者追蹤清大的藝文脈絡,訪問藝文中心執行長謝佩霓,爬梳即將亮相的宏亮美術館的定位;同時整理校方近期策辦的藝文展演,如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致藝術影展、人皆尋夢雙個展、C-LAB穹頂劇場等等,讓「文藝復興」不停留在高大上的空泛口號,而是可以具體感知的美學實踐:

「所謂文藝復興的定義不在於興建場館或大肆宣傳,而是透過不同的藝術經驗確立藝術的價值本身,進而讓藝術進駐到彼此的生活之中。」

#清大美術館 #文藝復興 #校園生活 #展覽

【 #生態與環境專欄|窗殺危機:水泥叢林裡的沉默殺手】🍋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791739a3-0624-4473-8086-64ae3b084d3f/你有沒有曾因為玻璃擦得太乾淨而撞上的...
25/06/2025

【 #生態與環境專欄|窗殺危機:水泥叢林裡的沉默殺手】
🍋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791739a3-0624-4473-8086-64ae3b084d3f/

你有沒有曾因為玻璃擦得太乾淨而撞上的經驗?

對我們人類來說,這樣的撞擊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身體損傷,但如果是高速行進中的動物撞擊到窗戶,要面臨的可不僅僅是受傷流血、骨折、癱瘓,嚴重者甚至會失去生命。 這樣的事件就是所謂的「窗殺」,其中最大宗的受害者就是鳥類,全球年年有數十億隻鳥類因此喪命。那麼,清大的校園環境有存在著窗殺的風險嗎?

本文從校園曾經通報的案例、社團處理的經驗出發,提供讀者窗殺的辨認方法、處理方法,也介紹其他校園、公共建物中不同預防窗殺的設計,期待各位共同生活於校園的讀者如果遇到了鳥類窗殺事件,你可以:

(1)查詢各縣市的野鳥學會了解救傷相關資訊
(2)到臉書社團「台灣野生鳥類緊急救助平台」尋求協助
(3)把現場的情況拍照回報到臉書上的「野鳥撞玻璃回報社團」,或者是「路殺社資料庫」

讓我們透過公民科學的力量來蒐集更多窗殺案例,來進一步推動相關單位進行改善。但切記不要撿回傷鳥私養! 缺乏專業評估的野放給鳥類帶來的不是自由而是死亡。

#窗殺 #玻璃 #虎鶇 #夜鷹 #松雀鷹 #五色鳥 #鳥類 #猛禽 #清華大學 #清大 #環境書寫

------------------------------------------------------------------------------------------------

【蘊涵一切生命——清華生態與環境書寫】計畫

2022年冬天開始,我們開始在清大自然保育社進行校園生態調查,2024年春天,開始進行成果書寫與發表。團隊致力於紀錄校園中的物種、生態與環境變遷,並關注我們生活其中時,與其他生命的互動關係。

製作團隊來自自然保育社社員與校內關注環境的學生,結合物種觀察經驗與環境關懷,分享生命與環境所予我們的眼睛、雙手與心。

🍋點擊首頁連結進到「蘊涵一切生命——清華生態與環境書寫」StoryMap
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91ffa53ff0874699a11ec09042db9b7a

【  #讀者投書|像我這樣的一個大學生:潘羽鍚個展「溫開水日常」自述】🍋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68049f3f-0932-4db3-8feb-63fa41edf8f2/大四中文系雙主修藝設...
21/05/2025

【 #讀者投書|像我這樣的一個大學生:潘羽鍚個展「溫開水日常」自述】

🍋點擊連結閱讀全文:
https://nthulemonnews.com/p/68049f3f-0932-4db3-8feb-63fa41edf8f2/

大四中文系雙主修藝設系的潘羽鍚,四月初時在南大校區竹師藝術空間展出個展「溫開水日常」,以自己校園生活的日常為題,講述微焦慮的生活與相應形成的「高度結構化、重複、冗贅的儀式行為」,生處在校園的我們是否也曾為了讓自己平穩下來,在自己的日常加上秩序呢?本篇讀者投書除了向讀者介紹展覽的設計,同時也記錄著參觀者的有趣回顧,和對藝術形式的反思。

「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有藝術家以生活中的物件和行為當作創作形式了⋯⋯只是這樣的創作,依然可能不太符合部分觀眾對『藝術』的想像,會讓他們覺得被『冒犯』了⋯⋯這也意味著某個慣性被挑戰了、甚至被鬆動了⋯⋯」

展覽雖然已結束,但留下的是創作者與自身作品的再對話,以及對「『以生活的物件與行為』當作創作藝術形式」的反思,更是對於四年大學生活的回想。
「能在清大校園展出日程紙條非常幸運,因為它們是在這個場域裡誕生的,作品和展場有特別的血緣關係。」

#讀者投書 #日程紙條 #儀式 #藝術

【 #生活報導|​​數位迷蹤——科技與藝術的思辨之旅】🍋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3c06a7c8-253a-4d4f-b97a-f282c9cf233c/「這是場兼具科技性與哲理的展覽。展品...
16/05/2025

【 #生活報導|​​數位迷蹤——科技與藝術的思辨之旅】

🍋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3c06a7c8-253a-4d4f-b97a-f282c9cf233c/

「這是場兼具科技性與哲理的展覽。展品透過直觀的體驗設計與巧妙的暗示,引導觀眾進行深層思考,讓人不知不覺地進入對虛實、秩序、記憶與自我等課題的反思。」

3月18日至6月1日,新竹241藝術空間舉辦了科技藝術展「數位迷蹤」,探索在數位化的世界中,人類如何感知自身、科技與自然。 在這篇文章中,清檸記者介紹了其中五件印象深刻的展品,結合記者的生活經驗及所學知識,帶領讀者從另一個角度觀看、思辨作品的意涵🤖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數位迷蹤-科技藝術展
|展覽期間: 2025/3/18 ~ 2025/6/1
|展覽地點: 新竹241藝術空間(新竹市中央路241號6樓)
|參展藝術家:王新仁、林俊遑、范章晟、貮進、陳寬睿、淇奧友善、黃紀虹、蔡荃、蕭力綺、謝竺勳、謝啟民、羅惠瑜(依姓氏筆畫排列)

#科技藝術 #數位迷蹤 #校園生活 #241藝術空間 #展覽

【 #生態與環境專欄|雜草與野菜的往復對話】🍋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d1aed04b-9d9d-4c3d-9dbc-7f56076bd9d4/野菜看似生長於杳無人煙的深山,卻其實常常出現在...
07/05/2025

【 #生態與環境專欄|雜草與野菜的往復對話】
🍋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d1aed04b-9d9d-4c3d-9dbc-7f56076bd9d4/
野菜看似生長於杳無人煙的深山,卻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經過的校園草地上。草地,是校園生活中最尋常的一景。上課途中經過、空堂時在草地午睡或野餐,我們無數次踏過那些看似一致的草坪,卻未曾留意其中野草的差異,若我們以「野菜」作為切入視角、觀察對象,會發現什麼呢?

在自保社舉辦的「野菜營」活動中,他們會調查野菜出沒的地點,並烹煮野菜一同享用。這樣的過程,讓日常周遭的草坡不再只是風景,而成為「串連眼睛、雙手與味覺,重新觀察並連結周遭看似尋常事物的起點」。他們尋找的過程中發現野菜其實是生長在日常生活相鄰的路徑上,也正是在學校裡高度干擾、受到一定程度人為控制的環境中。他們總比其他物種先一步抵達,在方整的草地、在步道的夾縫中透露難馴的野性。

就如本文作者在野菜追尋中的感受:「⋯⋯事實上每種草都有自己的名字,每次指認一種草名,就是通往了它的身世,它所攜帶的生長特性、環境紋理、文化記憶⋯⋯細細地去觀看一片草坪,何嘗不是既深邃、又豐饒,『雜草』也能以我們眼光的調整來重新詮釋:是入侵種/原生種、是野菜、是蜜源植物、是蝴蝶的食草......」期待各位讀者能夠隨著文字,一同回想日常行經的綠地,開啟對校內草地植物與空間的新感知與想像。🌿🌱🍃

#野菜 #雜草 #草地 #清華大學 #黃鵪菜 #蛇莓 #大花咸豐草 #紫背草 #野菜食譜 #春天 #清大 #環境書寫

-------------------------------------------------------------------------------

【蘊涵一切生命——清華生態與環境書寫】計畫

2022年冬天開始,我們開始在清大自然保育社進行校園生態調查,2024年春天,開始進行成果書寫與發表。團隊致力於紀錄校園中的物種、生態與環境變遷,並關注我們生活其中時,與其他生命的互動關係。

製作團隊來自自然保育社社員與校內關注環境的學生,結合物種觀察經驗與環境關懷,分享生命與環境所予我們的眼睛、雙手與心。

🍋點擊首頁連結進到「蘊涵一切生命——清華生態與環境書寫」StoryMap
https://storymaps.arcgis.com/stories/91ffa53ff0874699a11ec09042db9b7a

【 #生活報導|吃飽散散步?清大周邊的行人經驗——新竹散步節活動側記】在清大生活的我們,平時在校外都以什麼方式移動呢?2025年3月9日的傍晚,《還路於民 VISION ZERO Taiwan》主辦的【新竹散步節- 科技 x 人本 x 守護...
22/04/2025

【 #生活報導|吃飽散散步?清大周邊的行人經驗——新竹散步節活動側記】

在清大生活的我們,平時在校外都以什麼方式移動呢?

2025年3月9日的傍晚,《還路於民 VISION ZERO Taiwan》主辦的【新竹散步節- 科技 x 人本 x 守護】在清大夜市周邊展開,希望透過實地步行,親身體驗行人道的挑戰,重新認識「行」的議題,並傳達「行人零死亡」的願景。

本文筆者以參與者的角度切入,記錄此次活動與對於清大周邊人行區域的觀察,邀請讀者一同回想自己的行走經驗:在學校周邊、新竹的步行感想如何?面對步行遭遇的障礙,會讓我們開始關心行人路權嗎?或是已經漸漸習慣了呢?

🍋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88d9f48c-3578-490e-ac2e-f1904b7288a6/

#新竹散步節 #還路於民 #行人零死亡 #路權 #交通 #清大

【 #專題問卷調查與徵求受訪者|清大生選課偏好調查】「好煩惱喔!該選什麼課?」開學時最大的困擾,肯定少不了選課吧!時間寶貴,誰都不想踩雷。但選課可是一門大學問,不只要顧到課堂內容,還得顧 GPA、出席率、報告量......甚至要思考課堂之外...
13/04/2025

【 #專題問卷調查與徵求受訪者|清大生選課偏好調查】

「好煩惱喔!該選什麼課?」

開學時最大的困擾,肯定少不了選課吧!時間寶貴,誰都不想踩雷。但選課可是一門大學問,不只要顧到課堂內容,還得顧 GPA、出席率、報告量......甚至要思考課堂之外占用的時間,根本就是大學版人生模擬器!為此,本次問卷希望想了解清大學生在選課時的思考邏輯與偏好風格,分析哪些課程真的符合大家的期待與需求!

你是勇於挑戰、期待高收穫的「濃縮咖啡」型?
或是輕鬆學習、自由探索的「可可拿鐵」型?
還是勞逸結合,結合兩者的「拿鐵」型呢?

無論你是哪一型,都歡迎填寫表單,與清檸分享你的選課哲學!

【表單資訊】
招募對象:
國立清華大學學生,不分系所與年級
表單填寫時間:即日起~4/25
🍋表單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hCX-K7w1E2oMH0Blr7NI5_Ry6Qr6J072aOoKiwLJQz8/preview 

📌 提醒事項:本問卷之課程類型分類方式參考自國立清華大學先前提出的「咖啡分類法」,僅作報導調查與資料分析之用,不作對外揭露,請安心填寫。
🔗 「咖啡分類法」資料來源:中央社新聞報導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502110198.aspx

【 #生活報導圖文徵集|開箱研究室!】「欸,你知道XX所都在做什麼嗎?」研究室是學校提供給各系所研究生們使用的空間。做為研究生們重要的生活場域,研究室不僅提供讀書、學術交流的功能,用餐、休憩、娛樂等也會在研究室中進行。各系所的專業領域不同,...
06/04/2025

【 #生活報導圖文徵集|開箱研究室!】

「欸,你知道XX所都在做什麼嗎?」

研究室是學校提供給各系所研究生們使用的空間。做為研究生們重要的生活場域,研究室不僅提供讀書、學術交流的功能,用餐、休憩、娛樂等也會在研究室中進行。各系所的專業領域不同,研究室也因應不同的使用習慣形成了各異的風格。

本次問卷希望徵集各系所研究室的圖文,一探研究生們究竟都在研究室裡做些什麼,又如何經營此一空間。

各系所的研究生們曾經在研究室做過哪些有趣、荒唐、溫馨、熱血的活動,又或者如何營造出一個舒適的空間?歡迎各位填寫表單,以圖片與簡要的文字與清檸分享豐富的研究室生活!

【表單資訊】

圖文招募對象:
1.清大研究生,不分系所與年級
2.大學部高年級,已進入實驗室/研究室者

表單填寫時間:即日起~4/18

🍋表單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bEwcz3dA0paq1eunxtQAbk1QPEiHkbqcIV8GeGbjgJS04Qg/viewform?usp=header

【 #讀者投書|別濫用「左派理想」來掩蓋侵略現實:抗爭應舉起國族大旗】針對清檸專欄中化名為 Anderson 的作者,以左派立場反對學生抗議行動的觀點,本文嘗試提出回應。左派的理想固然可貴,但在侵略威脅迫近的當下,台灣的民主與生存更是不容忽...
28/03/2025

【 #讀者投書|別濫用「左派理想」來掩蓋侵略現實:抗爭應舉起國族大旗】

針對清檸專欄中化名為 Anderson 的作者,以左派立場反對學生抗議行動的觀點,本文嘗試提出回應。左派的理想固然可貴,但在侵略威脅迫近的當下,台灣的民主與生存更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左派可以懷抱理想,但不能脫離土地與現況。
這場行動的本質,並非反對交流,而是拒絕披著善意外衣的統戰操作。抗議不是傲慢,而是一種對威權滲透的清醒回應。身處帝國夾擊的邊緣,台灣左派的行動者更應戒慎而堅定,與當下歷史階段中的民族主義者攜手同行。唯有正視當前局勢,才能共同闢出通往平等與未來的道路。

🍋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99f01ef8-2db6-4655-8b8b-3778e93adb87/

#學生抗議 #民族主義 #左派 #反統戰 #清大

*第三張圖標題文字勘誤:「一、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衝突是階段性的,『在被侵略』、被殖民國,兩者應該合流抗爭」,重複兩個「在」字

*第十張圖標題文字勘誤:「四、左派『理想』應以保全民主為階段任務,以民族主義為階段盟友」,應為「理想」而非「理性

【 #校園生活|日常觸碰創作,創作觸碰日常——白雙全工作坊】除了校園各圖書館的展覽區、綜二展廳,你有去過南大校區的澤空間嗎?在上上週,這裡曾經作為藝設系工作坊「當代藝術中的生活與情境」的創作基地。該工作坊由李立鈞老師籌劃,邀請香港藝術家白雙...
19/03/2025

【 #校園生活|日常觸碰創作,創作觸碰日常——白雙全工作坊】

除了校園各圖書館的展覽區、綜二展廳,你有去過南大校區的澤空間嗎?在上上週,這裡曾經作為藝設系工作坊「當代藝術中的生活與情境」的創作基地。該工作坊由李立鈞老師籌劃,邀請香港藝術家白雙全引導學生從日常汲取點子,並在這一空間慢慢發酵為作品。

本篇報導由參與工作坊的清檸生活記者所寫,雖然課程與展覽結束了,但仍希望能藉由這篇報導,與讀者分享白雙全老師如何教學生觀察世界、以創作對應生活的種種,並從社區裡觀察藝術的可能。

🍋點擊連結閱讀全文:
https://nthulemonnews.com/p/e4c4924f-c49a-40ef-8b3d-b018754fcf53/
#校園生活 #藝術創作 #澤空間 #日常物件 #周遭社區

【  #專題報導|服務學習去與留:服務學習的意涵與轉型挑戰】🍋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dce67bb7-41bf-44be-8c40-55ed1e95d36e/你是否參與過服務學習課程?你認...
07/03/2025

【 #專題報導|服務學習去與留:服務學習的意涵與轉型挑戰】
🍋點擊連結閱讀全文:https://nthulemonnews.com/p/dce67bb7-41bf-44be-8c40-55ed1e95d36e/

你是否參與過服務學習課程?你認為服務學習的意義為何,又應以什麼方式存在於校園中,或是應該完全廢除?

教育部於2024年3月發布函令,指出大專院校勞作教育及服務學習若非學分課程,不應強制學生參加或設定為畢業門檻。而清大已於2024年12月教務會議中決議「取消必修零學分之服務學習畢業門檻,且溯及既往。」目前清大服務學習課程仍以零學分的形式持續開設。

服務學習制度行之有年,清大校園中也有各種不同的服務學習課程,場域與服務對象橫跨校內外。本次專題報導透過問卷與訪談,一探各類服務學習參與者的修課經驗。

在各種類型的服務學習中,受訪者進行了有別於課堂較為制式的的學習與實作,並從參與經驗中提出服務學習之於校園與學生的意義,以及未來制度優化方針的構想。

我們或可一同思考,什麼樣的服務學習適合開設為課程,它可以如何「服務」,又兼具「學習」的意義。

#專題文章 #服務學習

Addres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清檸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清檸:

Shortcuts

  • Address
  • Alerts
  • Contact The Busines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