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導報

台灣導報 全國唯一不分版 & 地方版面最多的一份報紙

一個坐南朝北的魯東地標——聚焦山東煙台天后行宮【「國保」檔案】 煙台福建會館,又稱天后行宮,自清光緒十年(1884年)動工,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現存兩進院落,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有門廳、戲台、山門、大殿等。1996年,被國...
02/11/2025

一個坐南朝北的魯東地標——聚焦山東煙台天后行宮

【「國保」檔案】
 煙台福建會館,又稱天后行宮,自清光緒十年(1884年)動工,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現存兩進院落,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有門廳、戲台、山門、大殿等。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大地上,有一條文化脈絡,從「孔孟之鄉、鄒魯聖地」山東向南延展,在東南沿海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稱的莆田留下了深刻印記。
 自宋代以來,發祥於莆田的媽祖文化,一路向北傳播至山東,來到煙台,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深遠影響。當地留存有福建會館(天后行宮)等媽祖宮廟。

北方十分罕見的閩式古建

 煙台地處山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渤海。記者參觀煙台市博物館瞭解到,古時候,煙台就是一處重要港口。明代,為加強海防,築烽火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1861年,煙台開埠,率先成為山東對外通商口岸。
 「特別是煙台開埠後,包括莆商在內的大量福建商人、船幫來到煙台從事商貿活動。他們想在這修一處福建會館,並作為媽祖廟,既可以實現同鄉交流,又能實現拜媽祖的心願。於是,他們紛紛捐資建起這座天后行宮。」煙台市博物館副館長王金定說。
 天后行宮於1884年開建,至1906年落成,緣何耗時22年?原來,建造所用的木石構件先在福建采制、雕刻好後,再一船船運到煙台組裝起來,因此耗時費力,時稱「魯東第一工程」,形成了北方罕見的福建風格古建築群。
 天后行宮位於市中心,南臨「煙台第一街」南大街,周邊萬達廣場等高樓林立。步入天后行宮,頓感幽靜。通過地圖App測距,其與海岸線的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講解員介紹,建造者考慮到煙台北面靠海,媽祖是海神,因此造就了「坐南朝北」的特殊格局。
 置身天后行宮,精美雕刻吸引眼球。尤以山門的雕刻最為繁複,僅人物就有近500個。著名古建築學者羅哲文讚歎這是一座建築雕刻藝術的寶庫。
 大殿正門上方掛著「天后聖母殿」匾,為藝術大師李苦禪的手跡。1993年,著名作家金庸參觀並題詞「文物之邦在人而不在物也」。2013年,煙台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后行宮是其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

「世紀老人」冰心的媽祖情緣

 記者通過多方採訪發現,文學大家、福建人冰心與煙台天后行宮、與媽祖有著深厚的情緣。
 1903年,冰心的父親謝葆璋受命在煙台創辦海軍學堂,年僅3歲的冰心來到煙台生活。她在這度過了8年時光,時常到天后行宮。記者查閱冰心文集發現,天后行宮被她寫入《我的童年》《海戀》等作品。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顧問朱合浦說,冰心在回憶錄提到「海軍中福建人居多,每次我隨父親到軍艦上訪友時,軍艦上的水兵,往往把我帶到他們的房艙裡去參拜媽祖」,「我很為我們中國有一位『海的女神』而且她還是福建人而感到自豪」。
 1963年冬,時任煙台市博物館館長的宋玉娥來到冰心家。年過花甲的冰心急切地打聽:「當年的福建會館怎麼樣了?」聽到「保護得很好」時,冰心激動了,突然捧住宋玉娥的臉,深情吻了一下。
 冰心與媽祖的故事在延續。1992年,原郵電部發行《媽祖》郵票,冰心為郵票紀念封題字「護海女神」。1994年,一座高16.83米的媽祖石像立在廣東汕尾的鳳山頂,石像旁有石刻「天后聖母」四字,為冰心所題。

煙台城市起源的重要標識

 媽祖宮廟落戶煙台後,媽祖文化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並對煙台城市的興建產生重要影響。
 距離煙台天后行宮不遠處,原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媽祖廟,俗稱「大廟」;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擴建為三進院落。上世紀70年代中期,大廟被拆除。目前,存有一座戲台,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以前,由於香火旺、人氣聚、商氣匯,以大廟為中心,周邊出現了菜市、面市、魚市等10余條集市街道,組成街巷網絡。記者順著戲台周邊徒步數公里,找尋到「菜市街」「面市街」等路牌,這些街名沿用至今。
 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大廟周邊有商號千餘家。近代,瑞蚨祥、生生堂等老字號選址於此。
 大廟儼然成了文化和商業中心。1901年,煙台八大商家發起成立商會,會址設在大廟南廳。辛亥革命後,大廟又成為「金融中心」——金銀交易議價市場,每天清晨,各商號均要派人前去取當日「以金銀易銅錢、以金銀易銀元的標準比價」,回店按標價經營。
 「煙台城市的雛形就是從大廟開始的,漸漸形成街市。大廟是煙台城市的一個起點,寄托了煙台人的眾多情感。」煙台市芝罘歷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曲德順說,以前,大廟這一片有個動人的名字叫「海上」,之後還有「煙台街」「煙台大街」等稱呼,再後來正式命名為「北大街」。人們都喜歡來這逛逛街、拜媽祖。當地漁民出海時,會把願船(船的模型)供在這,祈平安。「我母親小時候特別喜歡到這玩,因為有集市,有船模。」
 「大廟對後來煙台城市的形成影響非常大。」山東省海峽兩岸媽祖文化協會副會長潘立超提到,去年他在煙台初旺村走訪時,瞭解到當地有國家級非遺漁燈節,一打聽,果然漁燈節主要是祭拜媽祖,村裡曾有媽祖廟,可見媽祖文化在煙台傳播之廣。他和煙台多位熱心人士正策劃煙台媽祖文化藝術展,講好煙台「因廟興城」故事,弘揚媽祖文化。
 2023年,煙台成為北方首個GDP過萬億元的地級市,港口貨物吞吐量躋身全球沿海港口前十。在神奇的北緯37度線,黃渤海之濱,媽祖宮廟見證著煙台揚帆遠航、向海而興。

【延伸閱讀】莆商熱心辦媽祖文化節
 天后行宮楹聯眾多,從中可找尋到其與莆田的淵源。戲台石柱的楹聯有「鄒魯海濱」四個字,山門、大殿前的楹聯有「湄島」「湄渚」「丹荔」等字眼,均體現了莆田元素。
 2013年,煙台市莆田商會成立,將會址設在天后行宮。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元新說,在煙台市中心有這麼一座宏偉的天后行宮,作為莆商,他們為之驕傲。2014年,他們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了一尊媽祖像,供奉在天后行宮大殿內。每逢媽祖誕辰日,商會積極參與舉辦煙台市媽祖文化節。
 煙台市台資企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葉日煌說,2023年12月協會從這裡請了9尊媽祖像,到台灣參加八天七夜的繞境祈福活動。 2024年媽祖誕辰日,協會首次與莆田商會聯動,參與舉辦煙台市媽祖文化節,共同把媽祖文化發揚光大。

本版文圖: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金山 鄭已東

【媽祖故里】《大愛是風光》MV 重磅發佈https://www.taiwan-reports.com/archives/714823海峽兩岸暨港澳著名音樂人傾情打造媽祖題材精品陳思思莫華倫龍紫嵐羅心汝聯袂演繹第十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於10月...
02/11/2025

【媽祖故里】《大愛是風光》MV 重磅發佈
https://www.taiwan-reports.com/archives/714823
海峽兩岸暨港澳著名音樂人傾情打造媽祖題材精品
陳思思莫華倫龍紫嵐羅心汝聯袂演繹

第十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於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湄洲島隆重舉行,經過一年多時間,由海峽兩岸暨港澳多位著名音樂人和製作團隊精心創作打磨的媽祖題材作品《大愛是風光》MV正式發佈。
媽祖歌,世界聽。這一原創歌曲由在業界享有盛譽的貞堯仔、章紹同作詞、作曲,邀請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的歌手聯袂演繹。陳思思、莫華倫、龍紫嵐、羅心汝加盟。作品力求以「天下」視角,拓展提升媽祖題材創作表現力和國際傳播力,以敘事創新彰顯媽祖文化、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
詮釋大愛、演繹大美、體現大氣。深耕北京和香港等地的拍攝製作團隊,在考察湄洲島、九鯉湖、東岩山和莆陽福道等人文勝跡,並調研莆田木雕、莆仙戲等非遺傳承基礎上,從京城媽祖文脈「莆陽會館」和16家媽祖文化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切入,力求以「天下看媽祖」宏闊視野,闡釋「媽祖走天下」深邃意涵。為深化兩岸交流融合、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出品方特邀著名歌唱家陳思思、在海外有廣泛影響力的香港歌唱家莫華倫、演唱《七子之歌》成名的澳門青年歌手龍紫嵐、來自台灣的新生代歌手羅心汝一同參與。為創精品,在錄音棚通過樂隊演奏錄音等,以求最佳效果。
陳思思曾隨「心連心」藝術團在湄洲島演出,此次重訪倍感親切。她表示,媽祖文化廣傳世界,促進和平與發展,願借歌聲傳遞真、善、美的價值。
莫華倫曾走訪過多地媽祖廟。來到湄洲島,他立於鵝尾山上,眺望碧海藍天,不禁沉醉高歌。他說:「比風光更打動我的,是媽祖的大愛精神。」
澳門青年歌手龍紫嵐,曾在澳門回歸20週年時與陳思思合唱《七子之歌》。此次再度合作,她激動不已。在媽祖祖廟朝天閣上演唱時,她動情地表示,澳門之名與媽祖淵源深厚,自幼聆聽媽祖故事,此行使她更感文化親近。作為一名對外文化交流使者,她願向世界傳播媽祖文化。
台灣歌手羅心汝就讀於集美大學。她說,此次有幸參與拍攝,令她深切體會到「兩岸一家親」的血脈深情。
從香港旅居阿聯酋的姐妹——13歲的杜在浠和11歲的杜在宸在母親陪同下,不遠萬里,專程前來客串。在湄洲島蓮池沙灘,她們與朝陽相映成畫。
媽祖文化是全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2024年,在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作名錄」15週年之際,湄洲日報社派出16組記者,全景聚焦分佈於10個省(直轄市)的16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媽祖宮廟。這些「國字號」媽祖文化地標悉數進入MV鏡頭裡,直觀、立體、多維凸顯大愛是風光主題。

第16屆津台投資合作洽談會分組活動剪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Q4aXnoJJY&t=8s第16屆屆津台會於10月28日至31日舉辦,將圍繞人工智慧、商貿文旅、生物醫藥、大健康與運動、現代都市型農...
02/11/2025

第16屆津台投資合作洽談會分組活動剪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Q4aXnoJJY&t=8s
第16屆屆津台會於10月28日至31日舉辦,將圍繞人工智慧、商貿文旅、生物醫藥、大健康與運動、現代都市型農業等產業發展新合作,舉辦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京津冀台大健康產業交流會等活動,推動津台產業對接合作,並開展多項民間交流。

第16屆屆津台會於10月28日至31日舉辦,將圍繞人工智慧、商貿文旅、生物醫藥、大健康與運動、現代都市型農業等產業發展新合作,舉辦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京津冀台大健康產業交流會等活動,推動津台產業對接合作....

第16屆津台投資合作洽談會開幕活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7oOp_0dPhc10月29日,第十六屆津台投資合作洽談會在天津開幕。天津市委書記陳敏爾,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中共中央台辦...
02/11/2025

第16屆津台投資合作洽談會開幕活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7oOp_0dPhc
10月29日,第十六屆津台投資合作洽談會在天津開幕。天津市委書記陳敏爾,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宋濤,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工,市政協主席王常松,中國國民黨候任副主席蕭旭岑,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劉大貝,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李政宏等兩岸嘉賓出席並共同啟幕。

10月29日,第十六屆津台投資合作洽談會在天津開幕。天津市委書記陳敏爾,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宋濤,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工,市政協主席王常松,中國國民黨候任副主.....

一段闖蕩商海的關外往事——聚焦遼寧錦州天后宮【「國保」檔案】 遼寧省錦州天后宮位於廣濟寺古建築群內,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十年(1884年)所建,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我國最北方的一座天后宮,又稱「天后行宮」「媽祖廟」或...
27/10/2025

一段闖蕩商海的關外往事——聚焦遼寧錦州天后宮

【「國保」檔案】
 遼寧省錦州天后宮位於廣濟寺古建築群內,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十年(1884年)所建,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我國最北方的一座天后宮,又稱「天后行宮」「媽祖廟」或「娘娘宮」。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錦州,素有「遼西走廊,錦繡之州」美稱。作為媽祖信仰在北方地區傳播的見證,錦州天后宮的興建與航海貿易的發展密不可分。根據地方志記載,錦州天后宮最早是由福建、江浙一帶的商人捐資興建的,其中就有莆田商人。
 錦州市博物館館長張兆雪介紹,早在明清時期,錦州就有東北最早的商港,各地商人雲集於此。航海商人就是通過這條航海線路,把媽祖文化帶到東北地區的。「天河有源在九天,後有滄海水無邊。行船萬里佑生靈,宮闕肇建有仙緣。」這首描寫錦州天后宮的古詩,就有媽祖海上救人的事跡。

保存最完整的大陸最北方的天后宮

 錦州是遼西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也是歷史上北方較為重要的港口城市,海上貿易開放較早,有利於媽祖文化的傳播。
 記者與錦州媒體集團全媒體記者一同前往錦州天后宮,開展聯合採訪調研。錦州天后宮位於廣濟寺古建築群內,現有展現媽祖功績的壁畫,正殿木雕刻中保留有完整的二十四孝圖。正殿內中央,媽祖像垂簾端坐,供天南海北的遊客們朝拜。
 錦州天后宮集南北方建築特點於一身。大殿正脊正反面分別雕刻「海鏡天臨」「護國庇民」,台基下方有個鐵爐鼎,高「一丈零八」(約3.6米),是目前遼西地區最大的鐵爐鼎。
 大殿門口的銅鐘,為清嘉慶十年由江、浙、閩眾商捐助,由姑蘇(今江蘇)甘受天鑄造,通高0.95米,直徑0.77米,鍾身鑄有「大清嘉慶拾年歲次乙丑敬立」「錦州天后行宮」「福建江浙眾商公助」「姑蘇甘受天鑄造」字樣。當年由海上運至錦州天后宮。
 東配殿媽祖民俗展廳內,以圖片形式展示著現藏莆田市博物館的清代莆田畫家歐峽《天后聖跡圖》軸。畫家用傳統工筆畫手法,表現媽祖行善濟人的故事場景,人物動作、神態栩栩如生,是極為珍貴的媽祖文物之一。
 2003年2月,新中國成立以來錦州市首次「媽祖祭祀大典」在錦州天后宮舉行。錦州市廣濟寺古建築群負責人許欣介紹,錦州媽祖祭典活動,最早始於清雍正年間,興盛於清朝。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舉行媽祖誕辰祭典活動。另外,農曆四月十八媽祖廟會、六月十三慶海日、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當地信眾均要祭拜媽祖。
 關於錦州媽祖祭典,在西碑亭有所記載,「自乾隆六十年起至嘉慶五年止,陸續公捐銀萬餘金,邀武林名士朱名顯司其事」,可見當年大規模媽祖祭典活動的繁盛景象。如今,當地的大多漁民家中還供奉著媽祖像,祈求平安順遂。
 錦州濱海旅遊集團董事長李研介紹,2005年,錦州西海口附近的村民和福建等地的商賈為了紀念媽祖,在筆架山上新建了一座媽祖廟。這是錦州市除廣濟寺天后宮之外最大的一座媽祖廟,每年吸引眾多出海的漁民和商人來此祭拜。歷代以來,媽祖文化有孝悌、慈悲、守信、友愛等特徵,深刻影響著錦州這座北方海港城市的文化。

設立媽祖祭典展示基地

 為傳承保護媽祖文化,錦州市成立了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並在天后宮設立了媽祖祭典展示基地。2014年遼寧台灣周活動期間,台灣台中市大甲鎮瀾宮等3家宮廟向錦州天后宮贈送3尊媽祖像。
 近年來,台灣、福建、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商人、企業家來到錦州經商興業,在錦州天后宮找到了精神寄托。2000年開始,錦州市的春節廟會都在古塔公園舉行紀念媽祖誕辰祭拜儀式,並多次開展「媽祖巡遊筆架山」活動。
 「錦州港建成後,村裡的土地被徵用,村民整體遷移,西海口村變為西海口社區。」錦州濱海新區天橋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年的西海口,如今已經變為成片的現代化工業園區,主要承擔倉儲和物流等業務,北面不到2公里處就是如今的錦州港。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錦州市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作為媽祖文化和海洋文化傳播的代表,錦州天后宮正以深厚的歷史底蘊,擔當起文化交流傳承的載體,為當地發展增添新內涵。

當時東北唯一商港見證媽祖文化傳播

 錦州的西海口曾是東北地區唯一的商港。據《奉天通志》記載:「西海口亦稱為帆船商港,清道光、咸豐年間海運最為興盛。國內沿海各省及海外貨物,都由此輸入東北,每年入港帆船達千餘艘。」便利的海運條件吸引了福建等地的許多商戶,媽祖文化正是隨著海運的興起從福建等地傳播到東北的。
 凌河流域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劉明介紹,清朝末期,西海口有3條大街,前後兩條街都有路燈,夜裡打更的人敲著梆子和鑼滿街巡走,這裡的汽車從早晨8時至晚上6時接連不斷。3條街中最繁華的是中街,街上有王家繩麻鋪、孫家肉鋪、茶館、理髮店、浴池、雜貨店,以及稅務所、郵局、電業局、警察局、商會等,繁華景象可見一斑。
 據《錦州通史》記載:「1916年,西海口住戶已達到193戶,人口大約有2045人。」當時,包括莆商在內的東南沿海商人從西海口登岸雲集錦州。為祈佑航海平安,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捐資興建錦州天后宮,由江蘇、浙江、福建商人組成的駐錦商務機構三江會館管理。每年媽祖誕辰日,三江會館出巨資請梨園演酬神戲,為錦州最大的廟會。

【延伸閱讀】「有媽祖廟就有家的感覺」
 「媽祖故鄉來人了。」在錦州經商的莆田人林青松說,他來錦州經商將近10年,看到錦州也有媽祖廟,頓時有了家的感覺。如今,自己和當地人早已融為一體,企業經營得比較順利,錦州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這就是媽祖文化所倡導的,海天相連、海納百川,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相互交流交融。

本版文圖: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雙雙 柯曉 楊怡玲

一軸人文添彩的江南畫卷——聚焦江蘇太倉瀏河天妃宮【「國保」檔案】 江蘇省太倉市瀏河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閩粵商人所建。現佔地面積4277平方米,前有照壁、山門、鐘樓、鼓樓,入宮有正殿、後殿樓、配殿和廊廡等建築。2013...
27/10/2025

一軸人文添彩的江南畫卷——聚焦江蘇太倉瀏河天妃宮

【「國保」檔案】
 江蘇省太倉市瀏河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閩粵商人所建。現佔地面積4277平方米,前有照壁、山門、鐘樓、鼓樓,入宮有正殿、後殿樓、配殿和廊廡等建築。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倉瀏河鎮是江蘇省東部瀕江臨海的重鎮,其東枕長江,南與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寶山、嘉定兩區接壤,西望蘇州,北靠太倉港。瀏河天妃宮,見證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

江南地區建造最早的媽祖宮廟之一

 沿著太倉瀏河鎮中心廟前街一路前行,一個巨大的連磚雕照壁山門映入眼簾。「天妃宮」三個字熠熠生輝。流傳著的歷史上眾多名人的故事,為這座媽祖宮廟注入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增添江南獨特的人文風貌。
 「瀏河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由閩粵商人所建,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江南地區建造最早又保存至今的媽祖宮廟之一。」瀏河天妃宮負責人許金平介紹,瀏河天妃宮始名靈濟宮,後有順濟宮、靈惠宮、靈慈宮、靈濟天妃行宮、天妃靈應宮、聖妃宮、天后宮等一系列名稱,民間稱其為「娘娘廟」。
 走進天妃宮,可見明代雲龍紋飾碑帽、龍紋御路石刻、雙龍戲珠抱鼓石、盤龍筒瓦當等歷史文物。瀏河天妃宮歷經元明清等時期多次擴建修繕。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也曾重修天妃宮。
 記者看到,後殿樓坐北朝南,重簷硬山頂小青瓦哺龍脊,上下二層磚木結構,有前後廊。其中,金柱為楠木材質,歷經數百年不腐不蛀。大殿兩側牆壁繪有8幅壁畫,分別是觀音賜子、窺井得符、神助漕運、澎湖助戰、化草救商、湄嶼飛昇、救護鄭和、收服二怪等故事。上世紀80年代,國內著名古建築專家單士元、羅哲文、鄭孝燮相繼到瀏河天妃宮考察,認定其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瀏河人文薈萃,留下眾多石刻碑文。1985年,太倉縣政府在重修天妃宮時,將散落殘存於境內的碑刻彙集於天妃宮東側軒廊,鑲護於壁中。整個碑廊呈南北轉東西「L」走向,共置碑13座,被稱為天妃宮碑廊,不少碑文提及天妃宮。
 2011年4月,重修後的天妃宮舉行了修復開放典禮。一尊整體高4.22米的漢白玉媽祖像矗立在廣場中間。其中,媽祖像高3.23米,代表著媽祖誕辰日農曆三月廿三;其底座高0.99米,代表著媽祖羽化升天日農曆九月初九。

見證鄭和七下西洋

 瀏河天妃宮內,一塊「媽祖救護鄭和」大型影壁,講述了媽祖與鄭和的故事。
 自1405年到1433年,鄭和奉旨率領龐大船隊,在28年的時間裡,七次從劉家港出發,遠航太平洋和印度洋。七下西洋的途中充滿艱險,面對著不可預知的大洋,祈禱平安成為七下西洋前必備的功課。海神媽祖,成為大家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
 在天妃宮內的「三寶亭」裡,一塊《通番事跡之記》碑,記述鄭和下西洋的來龍去脈:「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官兵數萬人,海船數百艘,自太倉開洋……」「海洋之狀,變態無時,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非仗神助,曷克康濟?」
 太倉市鄭和研究會會員陳文賢說,鄭和船隊得以完成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以鄭和為首的全體成員無不認為仰仗了媽祖的庇護。作為起錨港和歸泊港的媽祖行宮——瀏河天妃宮,受到了鄭和船隊的頂禮膜拜。鄭和每次下西洋回朝都奏請朝廷對媽祖進行褒封,並對天妃宮進行修葺。碑載:「若劉家港之行宮,創造有年,每至於斯,即為葺理。」
 在陳文賢看來,鄭和七下西洋,訪問過爪哇、蘇門答臘、古裡、暹羅等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朝與東南亞、南亞、阿拉伯、東非諸國的友好交往、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這也是當時最早的媽祖文化的國際傳播之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歷經千年的媽祖文化,成為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共同精神紐帶。
 在江蘇太倉,原鄭和紀念館就在天妃宮內。全國很多地方把鄭和下西洋與媽祖文化連在一起,湄洲島上媽祖源流博物館就陳列了鄭和下西洋寶船。
 《通番事跡之記》碑是研究中國明代海外交通史和中外交往史的極為珍貴的史料。明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勒石立《通番事跡之記》碑於天妃宮正殿壁中。清末大殿焚燬湮失,至今未找到。明錢谷《吳都文粹續集》二十八卷《道觀》和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十九卷對碑文皆有抄錄。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週年,瀏河鎮政府重刻《通番事跡之記》碑於天妃宮內。

以天后宮名替代地名,民間習稱流傳數百年

 來到瀏河天妃宮,正門一側的「全國莆商十音八樂創作基地」牌匾引起記者的注意。「十音八樂」作為莆田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在媽祖文化活動中常被作為重要項目進行表演。原來,為了更好地弘揚媽祖文化,該基地免費提供樂器,方便各地媽祖敬仰者匯聚於此,共同參與當地媽祖祭等活動。
 瀏河鎮黨委委員朱學鋒說,瀏河天妃宮是古代太倉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媽祖文化在傳入太倉900多年的滄桑歲月中,通過瀏河天妃宮等發揚光大,給予了太倉的先輩們精神慰藉與道德力量。
 這座精神家園式的媽祖廟從元代起就香火旺盛,社會影響力大,當地以宮名替代地名,官民「咸稱天妃鎮」;到了清中期,康熙皇帝敕封媽祖為「天后」,又增稱「天后鎮」。這兩個民間習稱流傳了數百年,證明了媽祖文化在當地深入人心。媽祖的大愛精神,也播灑在太倉人民的心中。目前,瀏河古鎮以天妃宮為中心,輻射四周,聯結起老街老橋老宅,形成以天妃宮為核心的古鎮景觀區域,迎接南來北往的遊客。
 2016年1月,廟會(媽祖祭)被列入江蘇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授予瀏河天妃宮「蘇州市對台交流基地」稱號。

【延伸閱讀】莆商台胞的精神家園

 媽祖精神,感召著在太倉的莆商莆人。太倉市莆田商會會長柳國泉已在太倉創業20多年。他說,在太倉的莆田人很團結,很有愛心。因為共同敬仰媽祖,瀏河天妃宮成為大家在異鄉的精神家園。同時,作為媽祖故鄉人,大家弘揚「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經常參與公益事業,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傳遞正能量。
 來自台灣省高雄市的駱建安因與媽祖的緣分深厚,特地從高雄來到太倉定居、創業。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他都會和家人一起到天妃宮進香,這也是他與家人共同堅守的信仰。聽說記者來自媽祖故鄉莆田,駱建安激動地表示,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有機會一定要去湄洲島旅遊朝聖。

本版文圖: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國清 劉永輝 陳斌

打造泉州工藝出海新窗口 海峽雕藝文化園跨境電商產業園開園泉州海峽雕藝文化園跨境電商產業園正式開園了!這座融合傳統雕藝與現代科技的新型產業平台,標誌著  #泉州 雕藝產業與跨境電商的深度融合,邁出走向全球市場的重要一步。該產業園與泉州台商投資...
10/10/2025

打造泉州工藝出海新窗口 海峽雕藝文化園跨境電商產業園開園
泉州海峽雕藝文化園跨境電商產業園正式開園了!這座融合傳統雕藝與現代科技的新型產業平台,標誌著 #泉州 雕藝產業與跨境電商的深度融合,邁出走向全球市場的重要一步。
該產業園與泉州台商投資區泛家居產業電商選品中心同處於海峽雕藝文化園內,以「雲雕藝、泛家居」為主題,兼具文化傳承與產業創新雙重使命,旨在推動泉州工藝文化不但能走出這個圈子,而且銷往海外。

產業園位於海峽雕藝文化園,其中精品館總面積達5500平方米,共分為五層:一層為工藝品選品中心,已入駐35家優質雕藝企業,設有「大師工坊」與「爆品專區」,展現泉州雕藝的精湛工藝與創新魅力。二層為泛家居選品中心,主打家居擺件、工藝家具等跨境熱銷品類,推動泉州製造邁向全球家居市場。三層為「非遺工美」直播中心,整合內容製作、直播帶貨與活動策劃功能,讓非遺文化以年輕化、數位化的形式走進現代生活。四至五層為跨境電商企業辦公區,提供靈活辦公空間與跨境支付、物流對接等全鏈條服務,助力企業高效出海。
雕藝園總經理林小強指出,產業園的誕生,從一塊木頭的精雕細琢,到一件家居好物的全球配送,是交發集團攜手泉州台商投資區在傳統產業升級上的一次深度探索。園區持續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圍繞全省縣域重點產業鏈「四鏈融合」戰略展開布局。
此外,園區落地台商區首個版權服務工作站,並透過「交發智慧園區管理平台」與「雲上雕藝」小程序,實現雕藝作品從版權登記、全球傳播到跨境交易的數位化管理,為文化創意裝上「安全鎖」,為泉州文化走向世界頒發「通行證」。未來,海峽雕藝文化園將以跨境電商產業園為核心,完善產業鏈配套,推動產業生態共建與協同創新,打造泉州雕藝文化走向世界的全新窗口。

剛柔並濟顯武魂  #泉州「宋江陣2.0」煥新巡演金鼓齊鳴,樂聲奏響,百餘名演員頭戴簪花圍、身披水滸戰甲,化身「簪花俠士」,浩浩蕩蕩列陣入場,共同演繹千年兵法智慧,現場觀眾彷彿穿越回古代戰場,真切感受到「宋江陣」的強大氣勢。國慶中秋假期期間,...
09/10/2025

剛柔並濟顯武魂  #泉州「宋江陣2.0」煥新巡演
金鼓齊鳴,樂聲奏響,百餘名演員頭戴簪花圍、身披水滸戰甲,化身「簪花俠士」,浩浩蕩蕩列陣入場,共同演繹千年兵法智慧,現場觀眾彷彿穿越回古代戰場,真切感受到「宋江陣」的強大氣勢。
國慶中秋假期期間,全新昇級的「宋江陣2.0」攜手潮汕英歌舞,在僑鄉福建泉州各地進行多場聯合演出,以傳統武魂與現代美學的碰撞,為市民遊客帶來視聽盛宴和感官震撼。
泉州「宋江陣」已有數百年曆史。據史料記載,彼時不少義士為躲避清廷打壓,將武術套路融入迎神賽會,從而誕生了以裝扮108位水滸英雄進行踩街的「宋江陣」。在鄭成功收復台灣過程中,「宋江陣」亦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漸演化成為深受兩岸民眾喜愛的武舞結合演藝陣頭,是閩台共有的文化記憶。
今年5月,泉州時隔40多年後首次大規模復原「宋江陣」展演場景,深受市民遊客喜愛。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主任周傑俊告訴中新社記者:「本次煥新昇級的『宋江陣2.0』,不僅在表演形式上進行創新,更有專業力量加持。」
據介紹,「宋江陣2.0」由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泉州市閩南歌舞傳承中心、泉州藝術學校與鯉城區武術協會聯袂打造,四大主創團隊將宋江陣的民俗煙火氣與專業舞台的精緻感深度融合,打破年齡與圈層界限,讓孩童能觸摸到熱鬧武魂,長者能尋得文化共鳴。
連日來,「宋江陣2.0」演出採用「固定點展示+行進式互動」雙模式,覆蓋泉州府文廟、鯉城區中山中路、豐澤區蟳埔橘若·漁人碼頭、永春縣五里古街、惠安縣崇武惠女海韻休閑街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歐樂堡、石獅市八卦街等七大特色區域,讓非遺活力滲透到古城街巷。
此外,潮汕英歌舞團隊的助陣為這場藝術盛宴注入更多活力。「我們看到了兩地非遺藝術的碰撞融合,實在是太驚喜了。」廣西遊客俞佳說,演員們不僅技藝精湛,還一直變換隊形,演繹出青龍陣、八卦陣這些精妙的陣法,不僅展示了古人高超的軍事智慧,還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包括「宋江陣2.0」在內,泉州以「世遺煙火·非遺萬象」為主題,在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推出上百場非遺活動。千年古城的韻味與鮮活的非遺技藝交織碰撞,不僅讓遊客收穫滿滿體驗感,更讓非遺魅力在古街的煙火氣息中煥發生機。

福建泉州文物產權巧處置 閩南古厝煥新顏到過福建  #泉州 古城的人,往往都會被其觸手可及的歷史感震撼——街巷裡,南宋的石塔、明清的紅磚古大厝、近代融合中西建築元素的騎樓……共同訴說著古城層疊的歷史。「讓每一棟文物建築得到妥善保護和活化利用,...
09/10/2025

福建泉州文物產權巧處置 閩南古厝煥新顏
到過福建 #泉州 古城的人,往往都會被其觸手可及的歷史感震撼——街巷裡,南宋的石塔、明清的紅磚古大厝、近代融合中西建築元素的騎樓……共同訴說著古城層疊的歷史。
「讓每一棟文物建築得到妥善保護和活化利用,需要下一番功夫。」泉州市鯉城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文化股負責人林志福說。據瞭解,在鯉城區的227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逾百處私人文物建築因產權關係複雜,一度無法得到有效修繕保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施琅故宅的修繕就曾遭遇這一難題。
前些年,這座快400年歷史的閩南古厝西側坍塌了近一半。「老宅有上百個產權人,大家很難統一修繕意見。」清初將領施琅的後裔、產權人之一施明倫自幼在祖宅中長大,說起老宅曾經的破敗,他唏噓不已。
為解決建築產權分散帶來的保護難題,2022年,鯉城區政府推出《鯉城區促進文物級古大厝家族內部析產和保護的若干惠民措施(試行)》,將轄區內不可移動文物產權情況細分為「完全清晰、基本清晰、不清晰」三類,通過政府購買、以修代租、購租結合等方式制定差異化方案。
2023年,鯉城區完成施琅故宅全部產權的徵收工作,施工隊同年入駐,正式動工修繕。施明倫笑稱自己全程當了「顧問」,憑著回憶指導施工隊一一復原建築細節,直至老宅全部修繕完畢。「保護修繕得很到位!」施明倫說。
鯉城區還配套建立「專業律師+調解員+公證員」的「三對一」法律服務機制,依托集中管轄全市涉文化遺產案件的「海絲史跡保護巡迴法庭」,近年內已化解文物建築歷史產權、物權糾紛10餘起。
解決產權問題並完善保護工作,是文物建築重煥新顏的開端。林志福說,為了讓老建築「活」在當下、惠及民眾,當地參考其原有功能屬性、文化內涵,為每一座建築制定個性化活化利用方案,充分發揮其教育、科研、旅遊等功能,「我們初步考慮將施琅故宅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今,不少修復如初的老宅、老樓成為熱門打卡地。
國慶中秋假期期間,在泉州古城塗門街,一座古厝前遊人如織。曾於明朝出使中國的錫蘭王子,其後裔在清初修築的居所存世至今,成為現在的錫蘭僑民舊居。
此前,舊居因產權分散長期難得專業管護。2022年,當地政府與多個產權人完成多輪商談,徵收舊居部分產權,在2023年完成舊居的部分保護修繕,並打造泉州錫蘭文化館,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
「文物建築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既要原汁原味地予以保護,也要使其為今所用。」林志福說。

一條民族融合的情感紐帶 聚焦湖南芷江天后宮【「國保」檔案】 芷江天后宮,現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有山門、戲台、過廳、正殿等,是我國內陸地區最大的媽祖廟。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文】 位於湖南西部、雲貴高...
09/10/2025

一條民族融合的情感紐帶 聚焦湖南芷江天后宮

【「國保」檔案】
 芷江天后宮,現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有山門、戲台、過廳、正殿等,是我國內陸地區最大的媽祖廟。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文】
 位於湖南西部、雲貴高原東緣的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遠離海濱。芷江天后宮坐落在縣城潕水河西岸,是當地地標性建築,在近300年的時光裡,見證了媽祖信仰的廣泛傳播,也為在湘打拼的莆商搭建起精神家園。
 這樣典型山區的千年古城,緣何會出現這座內陸地區最大的媽祖廟?

水運交通便利 媽祖文化入湘

 聽說有來自媽祖故鄉的記者專程來芷江天后宮探訪,從事媽祖文化研究數十年的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員田均權特別高興,不顧生病體弱,一早便帶著他的研究材料趕過來,領記者參觀,並介紹情況。他說:「為媽祖做事,應該的。」
 芷江天后宮與福建來的商船有關。
 芷江的水運交通十分便利。當地的桐油、木材等物產豐富,有不少人通過水路做生意。明朝時期,福建來的3艘商船通過長江進入洞庭湖,再入沅水、潕水,到達芷江從事商貿活動。當時一尊媽祖像安座在船艙,那是芷江人第一次見到媽祖。此後,閩商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上至貴州鎮遠各處,下行洪江、桃源、常德等地。漸漸地,閩商大量聚集於此。他們把媽祖像請上岸,建起媽祖廟,媽祖文化由此入湘。
 閩湘兩地客商在水上航行,曾多次遇災遭難,祈拜媽祖救災解難,化險為夷,惠澤侗鄉。人們對媽祖的崇敬之情愈加濃厚,於1414年在潕水河畔修建了一座天妃宮;1511年,天妃宮改名為普濟寺;1644年,普濟寺又更名為普安寺;1684年,普安寺更名回天妃宮。
 芷江的商貿業有了閩商的加入越來越繁榮,閩商們需要一個議事場所,最終在潕水西岸擇地建起福建同鄉會館,並重新為媽祖修建宮廟,其規制就是現在的建築模樣。在芷江侗族自治縣檔案館,記者查閱了芷江天后宮的相關資料。1869年《芷江縣志》記載:「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所建。」
 在潕水河畔,記者看到,現代高樓與少數民族特色建築間,有著三進院落的芷江天后宮氣勢恢宏,顯得格外醒目。進入天后宮,映入眼簾的是戲台。天后宮負責人王興平說,以前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羽化升天日,都會請戲班來為媽祖唱戲,當地信眾趕來看戲,十分熱鬧。
 戲台兩側的走廊上掛著18幅畫,講述媽祖救苦救難的故事。這些是莆田畫師陳紅來的作品。「2022年秋天,陳紅來到芷江遊玩,機緣巧合之下發現芷江天后宮,便來敬拜媽祖。他看到牆上關於媽祖的壁畫模糊不清,當即主動提出給天后宮送畫。他果然說到做到,這讓我很感動。」2023年6月,王興平收到陳紅來寄來的50幅媽祖故事畫作,選擇部分精心裝裱後掛起,這成為天后宮的一道風景。

青石門坊浮雕體現文化融合

 芷江天后宮面朝湄洲祖廟的方向,其門坊上的青石浮雕,堪稱「江南一絕」。
 「絕」在哪?芷江文管所原負責人蔣國經頻頻拍手比贊。他說,從遠處看,仿木結構重簷歇山頂式青石門坊的框架像個繁體「壽」字。走近細觀,95幅浮雕故事取材廣,是福建沿海文化與湖湘文化融合的體現。其雕刻技藝高超,人物形態萬千、栩栩如生,令人驚歎,是明清民間石雕建築工藝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青石圍欄上雕刻的石榴、蓮花、大象、雄獅,有「流連難相思」之意,飽含了閩商對家鄉濃濃的留戀和思念。
 採訪期間,前來拜謁媽祖的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來自湖南婁底的遊客李牡丹攜家帶口到天后宮祈福。作為電視劇《媽祖》的劇迷,她認為媽祖代表了人們對安全、和平與希望的祈盼。到天后宮實地參觀瞭解後,她內心對媽祖的崇敬之情與日俱增。
 鄭建成,懷化市福建商會執行會長,秀嶼區人。2007年,他從北京轉戰懷化,從事房地產商業開發。面對一個陌生環境,他迷茫過、無助過。每當這時,他便來到天后宮,在馨香中尋找前路。多年來,他秉承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在當地修路造橋、拓展高質量城市空間,助推城市向「新」生長,收穫了好口碑,也讓當地人看到了肯吃苦、有衝勁、能作為的媽祖故鄉人。

共同精神紐帶 弘揚和平文化

 芷江媽祖文化研究學者楊長軍多次來到莆田湄洲島朝拜媽祖,直觀感受媽祖文化的魅力。這也是他引以為傲的事。
 與媽祖結緣,楊長軍是受了外祖母的影響。他的外祖母是福建人。楊長軍從小跟著外祖母在天后宮幫忙,對媽祖信仰耳濡目染。作為傳承者,他積極參與媽祖文化研究交流,2004年推動成立芷江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同年10月,芷江媽祖天后宮成為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首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隨著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在當地頻繁開展,媽祖的故事被越來越多人瞭解。如今,媽祖文化已成為當地25個民族居民共同的精神紐帶。
 芷江侗族自治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部長唐成鐵表示,「和平名城」芷江以文化搭台,通過媽祖文化、和平文化、民族文化等歷史情結,架起一座心靈互通、文化互訪、經濟互惠的友誼之橋。芷江已舉辦多屆國際和平文化節,還連續舉辦了九屆海峽兩岸和平文化之旅,並先後組織媽祖文化交流團、抗戰歷史文化交流團等赴台進行學習交流,以心交心,以誠待友,增進「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朋友圈」日益廣闊。在媽祖文化的推動下,芷江已成為「國字號」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合作基地,進一步促進兩岸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延伸閱讀】潕水流域的媽祖文化

 潕水流域是大陸西南內陸山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帶,芷江就位於潕水河中下游。據《懷化市志》記載,該流域歷史上至少建有4座媽祖廟,分別為懷化鶴城區天后宮、芷江天后宮、貴州鎮遠天后宮、黃平舊州天后宮。

本版文圖: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玲 楊怡玲 許曉玲

一曲河海交響的大愛華章 聚焦浙江寧波慶安會館 【「國保」檔案】 慶安會館坐落於寧波三江口的東岸,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設,清咸豐三年(1853年)竣工。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臨大洋,西接江淮,南通...
30/09/2025

一曲河海交響的大愛華章 聚焦浙江寧波慶安會館

 【「國保」檔案】
 慶安會館坐落於寧波三江口的東岸,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設,清咸豐三年(1853年)竣工。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臨大洋,西接江淮,南通北達,港通天下——這就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寧波。
 奉化江、余姚江、甬江在此匯合,形成三江口,之後注入東海。這裡不僅是中國大運河南端的入海口,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千里運河連接萬里海波,媽祖文化傳播至此。
 擁有170餘年歷史的慶安會館(天后宮),就建在這個河海相連、商賈雲集之地,成為當地文化地標。慶安會館是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的重要文化遺產,見證了寧波「港通天下」的輝煌歷史,並在海事民俗、商幫文化以及媽祖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發揮獨特的作用。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作為寧波段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的慶安會館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航運及貿易繁榮的重要見證
 
 清晨,陽光灑在寧波三江口的水面上,波光粼粼。位於三江口東岸江東北路156號的慶安會館,門前兩隻石獅相對而立,大門上方刻有豎排的「天后宮」三個紅色大字。
 三江口距海20多公里。河海聯運,使得三江口成為中國的水上交通樞紐。隨著寧波港口的發展和航運業的繁榮,寧波船商的力量逐漸壯大,形成了實力強大的南北號船商群體。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媽祖,有航運的地方就有媽祖。早在北宋,許多福建商人來到寧波經商,媽祖文化也隨之傳入。媽祖大愛靈光播灑商途。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寧波北號船商選址三江口東岸,集資創建了慶安會館,館名寓意「海不揚波,慶兮安瀾」。清咸豐三年(1853年),慶安會館竣工,佔地約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
 「慶安會館是我國近代海外貿易繁榮的重要見證。這裡不僅是船商們聚會議事的場所,也是祭祀媽祖的殿堂,是寧波地區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的重要場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文博副研究館員丁潔雯介紹。
 陪同記者參觀的寧波媽祖文化學者王國寶祖籍莆田,熱心於弘揚媽祖文化。「你們看,那上面刻的是什麼字?」順著王國寶的手指方向,記者看到了後殿正脊上從左至右刻著的「湄嶼鍾靈」四個大字。「這映證了慶安會館與莆田、與媽祖文化的深厚淵源。」
 「對於在寧波的莆田人來說,慶安會館不僅是一座古老的建築,更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同行的寧波市莆田商會會長黃清傑說。
 採訪期間,記者偶遇一群參加研學活動的寧波市曙光小學學生,他們邊聽邊看邊討論。「孩子們對媽祖的故事非常感興趣。」慶安會館講解員唐芮說,「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給人帶來正能量。」

 歷史上有約200座媽祖宮廟
 
 寧波第一座有記載的媽祖宮廟,是位於江夏街的宋·元天妃宮,始建於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由福建船商沈法詢創建,後歷經多次重建與擴建。遺憾的是,1949年它在戰火中損毀。如今,江廈街立有一塊標示宋·元天妃宮遺址的石碑,以及一處宋·元天妃宮青石塔碑。
 寧波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日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明東,今年76歲。他在陪同記者採訪期間,一路談論媽祖文化。「大多數台胞信奉媽祖,寧波也有不少台胞。我正牽頭在寧波建立一個媽祖文化基地,希望通過媽祖文化促進兩岸人民的交流。」
 位於寧波市北侖區春曉街道的中國港口博物館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港口主題博物館,館內設有專門介紹媽祖文化的展區。當得知記者來自媽祖故鄉時,講解員謝慧慧特別介紹了媽祖文化及慶安會館的相關信息。
 在中國港口博物館附近的洋沙山風景旅遊區,有一座面朝大海的娘娘廟(即媽祖廟),幾名婦女在虔誠朝拜,低聲祈禱。
 據悉,寧波沿海的許多漁民在出海前都會祭拜媽祖。
 寧波是媽祖文化的重要傳播地。據不完全統計,寧波歷史上曾有200多座媽祖宮廟。媽祖文化廣泛傳播,孕育了豐富的海事民俗,成為寧波沿海人民重要的文化記憶。

 由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得更廣
 
 慶安會館的對岸便是寧波老外灘。
 古老的港口,是寧波市民和遊客最喜歡的城市漫步地點之一。遊船在水面上緩緩行駛,燈光閃爍,與老外灘的古老建築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開埠以來,歷經1200多年,寧波港從河岸港發展成為海岸港。現在,寧波舟山港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300多條航線連接著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連續15年保持全球貨物吞吐量首位。
 從古代大港到現代化港口,寧波因海而生、向海而興,始終與海洋緊密相連,也與媽祖文化密不可分。千百年來,從寧波港出發的人們將媽祖文化帶到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讓「大愛和平」傳播得更廣。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籍坦桑尼亞裔作家古爾納先生2024年3月訪問中國時,到寧波首站選擇參觀慶安會館,感受「海絲」文化。鄭和下西洋時,曾抵達坦桑尼亞。在一次演講中,古爾納朗讀了鄭和《天妃靈應之記》碑文中的一段話:「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於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
 古爾納先生顯然對媽祖有所瞭解。他的演講不僅是對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種回應,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媽祖文化的致敬。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正是文明交流互鑒、交融共存的真實寫照,也是推動世界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力量。
 
 
 【延伸閱讀】雕刻美 雙戲台

 慶安會館建築氣勢宏偉,佈局嚴謹,結構精巧,沿著中軸線依次排列著宮門、儀門、前戲台、大殿、後戲台、後殿等建築。這裡彙集了當時浙東地區最精湛的工藝,包含1000多件朱金漆木雕和200多件磚雕、石雕藝術品,從中可以看出當初建造會館時的虔誠之心和巨額投入。
 慶安會館有前後雙戲台,這一設計在國內罕見。過去,每當舉行重要的媽祖祭祀活動時,這裡都會演戲。前戲台的戲是獻給媽祖的,而後戲台的戲則是給船商、船工們觀賞的,實現「人神共娛」。
 值得一提的是,慶安會館中一對蟠龍石柱和一對鳳凰牡丹石柱,據說是由福建工匠精心製作而成的,採用了高浮雕與鏤空結合的雕刻技法,堪稱國內少見的石雕藝術精品。
 
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卓晉萍 余靜 蔡昊

千年商港再出發 茶瓷香伴啟新章https://www.taiwan-reports.com/archives/7141789月26日,永春縣秋色如畫,碩果盈枝。「國潮泉州·茶瓷香伴——安溪永春德化產業融合活動」發佈會在這裡盛大舉行。此次活動...
29/09/2025

千年商港再出發 茶瓷香伴啟新章
https://www.taiwan-reports.com/archives/714178
9月26日,永春縣秋色如畫,碩果盈枝。「國潮泉州·茶瓷香伴——安溪永春德化產業融合活動」發佈會在這裡盛大舉行。此次活動由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福建省商務廳、泉州市人民政府指導,泉州市商務局、安溪縣人民政府、永春縣人民政府、德化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鄉創科技集團、泉州商報共同承辦。
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許維澤,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蘇耿聰,福建省商務廳副廳長杭東,城市公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庚聖,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培訓業務負責人李濤,永春縣人民政府縣長張照綠,泉州市商務局副局長林文榮,安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林毅敏,永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鄭維澤,德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鄭榮尊,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管委會主任、安溪茶學院黨委書記黃成茂,黎明職業大學商學院院長黃泉星,以及來自政府部門、產業界、高校的嘉賓和茶瓷香大師、主播達人等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安溪、永春、德化三地產業融合開啟新篇章。
共簽備忘錄,共啟新篇章。
安溪、永春、德化三縣山水相連、文脈相通,茶瓷香三大產業各具特色又高度互補——安溪鐵觀音的「香韻」、永春篾香的「雅韻」、德化白瓷的「器韻」,天然構成「聞香品茗、瓷載文化」的立體生態。作為「茶瓷香」產業融合發展系列活動的見證者,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許維澤會長表示,他先後參加了去年7月、今年3月以及本次安溪、德化、永春三地茶瓷香伴的系列活動,深切感受到三地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三地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一年多來,安溪、德化、永春三地以產業鏈互補為根基、品牌共建為紐帶、市場共拓為抓手,共同推動『茶瓷香』產業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實現突破性進展,成果豐碩前景光明。」
發佈會上,安溪、永春、德化三縣政府共同簽署《安溪永春德化產業融合協作備忘錄》,並發佈《安溪永春德化產業融合宣言》,標誌著三地產業協作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備忘錄明確提出,三地將圍繞「茶為媒、香為韻、瓷為器」主題,打破行政壁壘,在品牌建設、渠道拓展、產品研發、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和文旅融合等六大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來自政府、產業界、高校及茶瓷香領域的代表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茶、瓷、香是中國海外貿易中的三大核心文化元素。泉州,曾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在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如今依然在港口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茶、瓷、香便是泉州連通世界的重要紐帶。安溪烏龍茶曾影響波斯「茶寮文化」,德化白瓷與元青花廣泛融入中東藝術與生活,永春香更成為麥加「淨身香」成分之一,實現中華「合香」技藝與阿拉伯香料文化的融合。這些物產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也是泉州與中東地區民心相通的紐帶。正如泉州市副市長蘇耿聰在發佈會上表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千年商港的歷史底蘊與現代商貿活力交相輝映。茶、瓷、香作為中國海上絲綢貿易的重要載體,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更是泉州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安溪鐵觀音、德化白瓷、永春篾香,早已蜚聲海外,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文化使者。
如今,茶、瓷、香已成為三地富民興縣的重要支柱。2024年,安溪茶產業綜合產值達416億元(人民幣,下同),德化陶瓷產業規模達663億元,永春香產業鏈產值突破141億元。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連續十年位居全國茶葉類榜首,德化陶瓷品牌價值超千億元,永春香也躋身區域品牌百強。三大產業帶動百萬級就業,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成為鄉村振興的「泉州實踐」。
千年商港燃新韻,茶瓷香伴啟消費,國潮泉州·茶瓷香伴——安溪永春德化產業融合活動發佈會,這場兼具文化質感與消費熱度的盛會,不僅標誌著三地產業協作邁入新階段,更正式開啟了泉州史上最長消費季的預熱大幕,讓茶、瓷、香三大特色產業成為激活市場、拉動消費的核心力量。福建省商務廳副廳長杭東在發佈會上表示,「茶瓷香伴」產業融合活動,是泉州以「國潮泉州」品牌建設為抓手,走出了一條傳統產業升級與現代商貿融合的創新特色之路,具有示範意義和推廣價值。安溪的茶、德化的瓷、永春的香,既是承載「福」文化的優質福品,更是「泉州優品」的閃亮名片,三者以「茶為媒、香為韻、瓷為器」實現跨界融合,完美詮釋了福建特色產業的互補性與生命力。這種「三縣聯動、三產融合」的創新模式,不僅打破了縣域行政壁壘,更構建起「政企協作+品牌提升+市場增效+產教融合+數字賦能」五位一體的立體化發展格局,是落實商務部大力培育品質電商,促進消費提質擴量決策部署的務實舉措。

多維融合,共建新格局

「國潮泉州·茶瓷香伴——安溪永春德化產業融合活動」系列活動,涵蓋品牌造勢、渠道拓展、人才培育、智庫建設和成果展示五大系列。
縣域協作謀發展,產業融合贏未來。永春縣人民政府縣長張照綠在發佈會上表示,自今年3月啟動融合發展以來,通過企業聯營、大師聯手、電商聯播,產業成形成勢、茁壯成長,實現了茶和天下、香飄世界、瓷名國際。談起未來的發展,他表示,下一步,將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全面綠色轉型中強縣富民,加強鏈接市場促融合,支持茶香瓷跨界研發,鼓勵三地企業推出聯名款產品。鏈接「百茶供應鏈集散中心」「香全球供應鏈中心」「陶瓷選品中心」等平台資源,讓茶瓷香一齊亮相海內外市場;加強培育人才能融合。深化「博士人才倍增」行動、「師帶徒」引鳳計劃、「傳幫帶」行動,吸引更多人才落戶、創業、發展;加強產業品牌強融合。擦亮「安溪鐵觀音」「永春香」「德化白瓷」三張金字招牌,帶動茶香瓷擴量提質、產值躍升,推動產業發展「1+1+1>3」,為泉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據瞭解,系列活動將持續至明年上半年,活動還將啟動藍皮書編撰、開展全球直播季、實施高校雙創孵化工程等一系列舉措,促進三地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深度融合與提升,共同講好茶瓷香的泉州產業新故事,打造全國縣域產業協作的新標桿。

Address

Kangshantzu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灣導報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