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0/2025
#小鯨生活文創
《阿母佇佗位》
《阿爸佇佗位》
#和紅嬰仔做伙讀台語
#鏡像設計雙開有聲書
#分離焦慮
#蒙特梭力
#性別平等
2025.09.28
In 政大書成
沒想到,在女兒已經成年,我也邁入50+1的年紀,還能因為一本精心設計、小巧可愛的台語文繪本,重溫當時我為腹中胎兒-小荳荳說故事時與她產生互動的感動記憶。
19年前在我子宮的羊水裡,小小的她用小手和小腳撐住我的肚皮,給予最直接的回應。一直到現在,我都深信小荳荳是因為聽見媽媽的聲音(正確來說是聲波在子宮內透過羊水介質傳遞,羊水隨著聲波產生震動,將聲音能量傳到胎兒耳朵),感受到媽媽對她的愛。
是怎樣的溫柔和自覺,讓 #林采風 小風在成為母親之後,為自己和孩子創造出如此動人,充滿音韻,可讀可唱的台語繪本?
/////
#封面
映入眼簾的是一位可能剛學會坐著,剛醒來的,張著小嘴巴,滿臉疑惑的小寶寶。
「阿母佇佗位?」
大跨頁的設計,產生了巨大的空間和距離感。
而「阿母佇遮喔!」
一句簡單卻強而有力、溫柔且充滿溫度的回應,突顯了「紅嬰仔」尋找阿母的聲音,當下獲得從宇宙彼端傳遞回地球的訊息,即時撫慰了因為看不見媽媽而心生焦慮的孩子。
從得知懷孕到聽見胎兒心跳的那一刻,母親和孩之間的聯繫,更加強烈。每一分每一秒,透過臍帶,傳遞了養分和氧氣,給予新生命生存的基本條件,女性的身心在孕期間經歷莫大的變化,承受著無形的壓力,一直到孩子平安出生的那一刻,心才能放下。
#帶孩子認識自己國家的語言
#從自己做起
是怎樣的自覺與意識,讓小風開始重拾自然地和孩子講台語?
小風說,小時候的她,對於講國語是有優越感的,直到自己成為媽媽後,某天母親提醒她,為什麼不教孩子講台語?
直到孩子一歲時,她才開始意識到,要來找會說台語的朋友,但生第二胎前,她仍然有很多語詞無法講出正確講出,於是才開始主動去學習,開啟了這本台語繪本創作之門。
#鏡面的設計
#重複問答的語句
孩子出生後,與父母親會產生一種很直接的依附關係。
譬如醒過來看不到媽媽,孩子就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所以小風以《 #阿母佇佗位》這句話來當作書名創作本書。
而全書只用兩句重複的話,在一問一答之間,溫柔的語氣,很自然地便讓孩子產生了安全感。
而鏡面設計可以用來強化嬰幼兒的頸部肌肉與腹部肌肉的力量(抬頭或趴著看鏡面時)。
#雙面閱讀
為什麼有《 #阿爸佇佗位》呢?因為第一本作品《 #章魚媽媽》的小讀者是問小風說:「為什麼沒有爸爸?」
小風說:「如果有一本書可以讓準爸爸在太太懷孕時就開始閱讀給肚子裡的寶寶聽,讓他也有參與感。」
此外自己的兩個孩子騎車受傷,第一時間會找爸爸,因此在設計書籍的時候,採用雙開的方式,把爸爸的角色也納進來。
#平權社會
#父母共同成為照顧者
在平權的社會,照顧者不只有母親,還有父親。
懷孕的過程中,準爸爸
(另一半)若有參與的機會,對於陪伴孩子會更有感。
這對於建立親子間的互動和情感連結,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還能夠分攤太太產後及哺育時的壓力。
#如何利用繪本與孩子產生聯繫
小風建議利用和孩子玩躲貓貓的概念,不斷重複「囝仔佇佗位」,和孩子進行對話並產生互動。
躺著或是坐著共讀時,鏡面設計可讓孩子和照顧者的影像出現在鏡中,透過視覺的刺激,讓孩子看見自己和照顧者的臉,產生直接的回應。
#腦內的正向連結
當孩子有需求時獲得父親或母親的回應(聲音或擁抱),便能產生安全感。
如我們聽到有關故鄉的台語歌時,就能連結到並感受到故鄉的所在,而產生情感與溫暖的連結。
#如果不做台語繪本效果好嗎?(作者問博士)
鄭博士說:
台語文很美的語言,用華語是很難表達的。
小時候自己經歷過講台語被處罰、掛牌子、罰錢的時代,所以孩子小時候在家都跟他們說台語,但到學校仍使用國語學習,所以會聽不會講。
而繪本透過台語創作更富有親切感,有一種熟悉的感覺,若改成國語,孩子感受可能不同(尤其是在台語家庭可能更明顯)
#有聲書設計
內頁的QR CODE,除了有主題曲及還有邀請一起玩的台語家庭錄製的朗讀音檔,童音非常可愛。
封底的三個QR CODE也提供想要帶孩子一起學習的父母可學習資源。
#重視孩子的分離焦慮
鄭博士談到孩子小時候因為博士的工作異動,換了三、四個幼稚園,從奶媽家分開時,孩子也一直哭,做父母的實在好捨不得。
#如何透過繪本來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本繪本以0-3歲的幼兒為主要對象。
「六個月後,隨著爬行與走路能力發展,分離焦慮也會逐漸顯現。」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在嬰幼兒的發展階段裡通常出現在 6–8 個月大,是因為孩子逐漸建立「物體恆存概念」(知道媽媽不在眼前,仍然存在),這時就會對主要照顧者特別依戀,表現出焦慮與哭鬧。
在作者建議,在肚子裏就可以開始為胎兒閱讀繪本(這點小漁非常認同,因為我的孩子就是打從娘胎開始餵故事長大的孩子🥰)。
除了閱讀或朗讀故事,也可利用沙鈴的聲音,訓練孩子的節奏感。在幼稚園說故事時,孩子們會跟著音樂旋律律動,並且轉換名詞(譬如阿公佇佗位?阿嬤佇佗位?....)
透過閱讀,孩子無形中也在期間看見成長的過程,譬如三歲的小哥哥,他看見小小孩哭泣時,可能會產生同理心幫忙照顧,進而建立成就感。
#如何開始講台語?
從生活中最簡單的用語開始,是最容易的。
小風曾遇到國小生,可能在學校母語課有學習過漢字、羅馬字,一看到書名就唸出來。因此,這兩本書,是學習台語很好的入門書。
#主題曲裡的台文暗樁
七個聲調
特別用台語七個聲調搭配嬰兒成長的過程,用台語唱出「嬰飽喙拭牙捅瀾洩」表示「吃飽、擦嘴巴、吐牙、收涎」等字。
#從小學習台語的孩子在情緒表達和思考有什麼不同?
小風觀察到台語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放慢思考的速度,父母親傳遞重要的教育訊息,感覺更有親切感。
#母語的意義
小風說第一次坐火車時,教孩子說火車(台語),途中也教導他其他的內容,但孩子在下一次看到火車時很自然的講出台語的火車,這就是語言資料庫。
語言是表達我們想法的方式,沒有所謂講英文或是國語就有優越感。
感謝小風創造了這麼溫暖的台語繪本,讓許多新手爸媽與小小孩有機會因閱讀產生緊密的親子連結,享受及感受台語文之美,也讓我重溫用繪本陪伴女兒長大的記憶。
延伸閱讀:
#平權繪本
鄭博真博士著作:
《我的媽媽是公車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