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資訊粉絲團 Pet info

寵物資訊粉絲團 Pet info 寵物資訊粉絲團,給你最熱門的動物新聞、網友評論,陪你看盡天下動物大小事! 年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以前我們總說「新藥都是用動物測出來的」現在,這句話可能要改寫了不再為藥物承擔痛苦!FDA宣布逐步終結動物試驗,RFK Jr.表態支持,全美藥品研發將迎來巨大轉型華盛頓訊 — 一項可能徹底改變美國藥品研發制度的政策,正在悄悄啟動。美國食品藥物...
12/11/2025

以前我們總說「新藥都是用動物測出來的」
現在,這句話可能要改寫了

不再為藥物承擔痛苦!FDA宣布逐步終結動物試驗,RFK Jr.表態支持,全美藥品研發將迎來巨大轉型

華盛頓訊 — 一項可能徹底改變美國藥品研發制度的政策,正在悄悄啟動。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25年春季發布一項里程碑式的新政策,宣布將逐步淘汰傳統的動物試驗,轉向以人工智慧、人類器官晶片和高階細胞模型為基礎的新方法(New Approach Methodologies,簡稱NAMs),來評估藥物的安全性與毒性。

這不僅是科學上的重大突破,也是一場結合倫理、科技與醫療效率的系統性革命。

FDA在這份名為《臨床前安全研究減少動物試驗路線圖》的政策文件中,詳細說明未來三到五年內的改革方向。

核心目標,是將動物試驗從目前的新藥研發標準流程中降為「例外情況」,僅在現有替代方法無法滿足安全評估需求時,才允許使用動物模型。

此項政策首波將鎖定單株抗體類藥物(monoclonal antibodies),因這類藥物在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免疫反應存在顯著差異,使得過去大量的動物毒性測試未能提供有效參考。

FDA計畫透過AI模擬分析、器官晶片、人類細胞實驗與實際臨床資料整合,提高預測精度與效率。

對此,美國總統參選人暨知名環境與健康倡議者羅伯特·F·甘迺迪 Jr.(RFK Jr.)公開表示強烈支持。

他指出:「我們有能力開發更準確、對人類更有意義的科學方法,不應再讓數以萬計的無辜動物為我們的藥品研發承受痛苦與風險。」

這項政策的背後,有其堅實的立法基礎。早在2022年底,美國國會便通過《FDA現代化法案2.0》,明確取消新藥申請強制進行動物實驗的條款,並正式認可非動物方法學作為評估依據。此舉大大加速了FDA啟動轉型的腳步。

根據FDA統計,一項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需花費10至15年,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

其中光是前期的動物實驗,便佔據大量資源。然而多數情況下,即使動物模型測試結果安全,新藥在人類試驗階段仍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顯示傳統動物試驗的預測能力有限。

業界對此轉型反應兩極。

部分生技藥廠對政策表示高度期待,認為能顯著減少開發時間與成本,也更貼近人類實際反應。

許多創新型生技公司早已投入器官晶片與AI模擬技術的研發,準備迎接無動物研發的未來。

不過,也有毒理學與藥理學專家提醒,新技術目前雖有潛力,但尚未能完全取代所有毒性測試項目,特別是在慢性毒害、繁殖毒性、免疫反應等複雜機制方面仍需進一步驗證。

他們呼籲此項轉型應審慎推動,避免因高估技術導致潛在風險。

FDA回應表示,未來將透過更多先導計畫與公開透明的數據累積,逐步擴大新方法的適用範圍,並將公布首批成功案例作為產業參考依據。

這場政策轉型,不僅為實驗室中的動物帶來一線生機,也有望為等待治療的病患爭取寶貴時間。

科技、人道與醫療效能三者的融合,正開啟藥物開發的新時代。

2025年,美國FDA正式說出這句話:
「未來的新藥,不再需要靠動物承擔風險」
真的不是玩笑,這不是PETA喊口號,這是政府政策
官方路線圖白紙黑字寫著:「我們要逐步告別動物實驗」

取而代之的是什麼?
是超精準的 AI 模型,能預測人類的藥物反應
是用人類細胞養成的3D組織,用來測試毒性
是高科技的器官晶片,模擬你的肝、腎、肺在吃藥後的反應

這不只是醫療的進步
這是人類對其他生命的一次「還債」

你知道現在還有多少狗狗、猴子、老鼠被關在實驗室,只為了幫我們試藥?
有些從出生就沒見過陽光
有些從沒聽過真正的聲音
有些在注射藥物後就再也醒不來

但現在,這一切正在改變
RFK Jr.公開站出來支持這項改革,說得很白:
「我們可以用更聰明、更有道德的方式做藥物研發」

不只為動物,更是為人類自己
因為事實是:很多在動物身上沒問題的藥,一到人體就出問題
你我未來吃的藥,或許更安全、更有效、更快上市

問題來了:
你相信 AI 可以完全接手藥物安全檢測嗎?
你覺得沒有動物試驗的藥,你敢吃嗎?
還是你覺得,這就是時代該走的方向?

說說你怎麼想
這不只是一場科學革命,更是一場道德覺醒

#終結動物實驗 #器官晶片 #動物不是工具 #醫療創新 #狗狗不是實驗品 #生技趨勢 #藥品研發革命 #人道科學 #藥不能靠牠們撐 #祐祐

你以前也以為旗魚游得比跑車還快對吧?旗魚,這位長期被奉為海中最快魚類的明星,近來卻面臨一場「速度形象危機」。從自然頻道、國家地理雜誌到各種科普網站,大家都習慣說旗魚能以每小時110公里的速度在海中衝刺,快到像一台在水裡狂飆的跑車。甚至很多小...
12/11/2025

你以前也以為旗魚游得比跑車還快對吧?

旗魚,這位長期被奉為海中最快魚類的明星,近來卻面臨一場「速度形象危機」。

從自然頻道、國家地理雜誌到各種科普網站,大家都習慣說旗魚能以每小時110公里的速度在海中衝刺,快到像一台在水裡狂飆的跑車。

甚至很多小學生的自然課本、動物冷知識圖鑑都這麼寫。然而,最新的科學研究結果顯示,這個「神速傳說」其實早就不成立了。

根據由哥本哈根大學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資料,旗魚實際的最高游泳速度,頂多落在每小時30到50公里之間。

比傳說中少了將近一半。

這項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Biology Open,研究方式並非只是觀察,而是透過精密的生理數據、肌肉收縮時間、尾鰭擺動頻率及流體動力模型交叉分析,推算出旗魚的真實極限速度。

為什麼過去會出現110公里的說法?最早是來自觀察與經驗推測,甚至是早年釣魚競賽或電視節目中視覺誤差的估計。

這些數字在沒有科學實測的情況下被誤認為事實,一傳十、十傳百,變成全民共識。但這些資料,從未經過現代科學方法的驗證。

而旗魚為何無法達到更高的速度?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空化效應」。

當魚類在水中游得過快,尾鰭周圍會產生氣泡,這些氣泡一旦瞬間爆裂,會造成魚體疼痛甚至損傷。這種現象限制了魚類在水中能承受的極限速度,就算旗魚再有力,游到這個門檻也會因為空化而「痛到游不動」。

因此,時速110公里對旗魚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那麼,旗魚還有什麼厲害的?
雖然速度被打了折扣,但牠的獵食方式反而更讓人佩服。

旗魚不靠單純的直線加速,而是靠爆發力與操作技術見長。牠們會衝進魚群中,靠著快速變向與長吻擊打目標,短時間內就能造成獵物混亂並成功獵捕。

牠的動作不是「快」,而是「狠準猛」。不只是速度型選手,更像是海洋中的格鬥刺客。

這項研究也反映出一個重要訊息:科學是會進步的,傳說和「大家都這樣說」的常識,也有可能是過時的誤解。

當我們從更嚴謹的方法來看待自然,才能真正看清牠的精妙設計。

旗魚或許不是海裡最快的,但牠仍是最優雅、最致命、最值得敬畏的海洋獵手之一。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旗魚是海裡最快的魚,最高時速可以飆到110公里,水裡的F1戰車。

結果現在,科學家來打臉了。直接掀桌的那種。

研究證實,旗魚的極限速度其實只有30到50公里左右,連一半都不到。真的假的?真的假的。

為什麼會差這麼多?因為水裡有個超恐怖的現象叫「空化」,魚游太快會在尾鰭周圍產生氣泡,氣泡爆掉的時候不只是疼痛,是直接會受傷的那種爆炸,痛起來連游都不想游了。

所以那個「時速110km/h」,就跟說人可以瞬間跑到音速差不多意思,帥是帥,但不科學。

但旗魚真的不強嗎?錯。

牠的強不在直線衝刺,而在於瞬間爆發力和靈活刺擊的獵食本能。

獵食時牠根本像個忍者,滑進魚群,繞圈、變向、突襲,一擊斃命。不是快,而是狠。不是單純的快,而是會用速度打出策略的高手。

所以我們該說,旗魚不是跑車,是水裡的打擊高手,是海洋界的格鬥選手,帥氣程度沒有被降級,只是被重新定義了。

這種用力過猛的冷知識,還有哪些是你一直以為是真的,其實早就被科學推翻的?

#旗魚真相 #破除速度迷思
#海洋冷知識升級
#自然界的傳說好像有點誇張
#110公里只是都市傳說 #祐祐
#速度不是一切但準就是王
#比你想像的還狠但沒你想像的那麼快

黑道就是可愛又神經質🤣 #楊祐寧 在《 #監所男子囚生記》化身「吉娃娃」老大~~~可愛外型+神經質個性一模一樣😂還真的刺青吉娃娃想出周邊,太有梗! #監所男子囚生記  #楊祐寧  #吉娃娃老大  #劇迷編
11/11/2025

黑道就是可愛又神經質🤣
#楊祐寧 在《 #監所男子囚生記》化身「吉娃娃」老大~~~可愛外型+神經質個性一模一樣😂
還真的刺青吉娃娃想出周邊,太有梗!

#監所男子囚生記 #楊祐寧 #吉娃娃老大 #劇迷編

👀 如果你在草地上看到一隻粉紅蚱蜢,你會怎樣?是直接傻住?拍照?還是以為自己眼花?在英國威爾士,真的有人在家門口的花園,遇到了這位「粉紅小巨星」。一身比櫻花還粉嫩的蚱蜢,跳出來那一瞬間,整個畫面就像某種童話開場。科學家說這是一種叫「紅化」的...
11/11/2025

👀 如果你在草地上看到一隻粉紅蚱蜢,你會怎樣?

是直接傻住?拍照?還是以為自己眼花?

在英國威爾士,真的有人在家門口的花園,遇到了這位「粉紅小巨星」。一身比櫻花還粉嫩的蚱蜢,跳出來那一瞬間,整個畫面就像某種童話開場。

科學家說這是一種叫「紅化」的變異現象。簡單講就是:黑色素沒上班、粉紅色素打加班,結果蚱蜢就被粉到發亮。

不誇張,那種粉是「你隔著10片葉子都能看到」的粉。超難低調、超難活命,但超美。

有人說這是蚱蜢界的芭比、也有人說牠像迷你版火鶴,但不管怎樣,這隻蚱蜢告訴我們——

👉 驚喜,不一定出現在深山密林,有時就在你家盆栽旁。
👉 世界沒有變無聊,是我們習慣了太快,忘了看細節。

所以,今天經過花圃、草地、公園的時候,慢下來,低個頭,說不定你也能遇到牠的粉紅表親。

#粉紅蚱蜢 #粉色炸裂 #自然也有少女心 #蚱蜢芭比 #紅化現象 #草地裡的驚喜 #不是濾鏡是真的 #祐祐

打擾了,可以理我一下嗎🥲  #話多編
11/11/2025

打擾了,可以理我一下嗎🥲 #話多編

😼 #貓的真相|牠不是沒聽見,是懶得回應你🐾
-
你以為貓沒聽到你在叫?
錯。
牠聽得很清楚,只是不想理😂
-
🧠 根據研究,
貓咪的聽力範圍可達 85,000 Hz,
是人類的 3 倍!
能聽見老鼠踩草的聲音、冰箱運轉的嗡鳴,
還能精準分辨出你打開罐頭的那一聲——
只是不一定會理你。
-
🐈 東京大學的研究甚至發現:
貓咪能辨識主人的聲音,
但選擇「裝沒聽到」。
這不是耳背,
是牠選擇要不要理你,而不是你要不要理牠😼
選擇權從不在鏟屎的手上啊😅😅😅
-
所以當你喊:「咪咪~過來~」
牠緩緩抬頭、眼神淡定、繼續舔毛時——
那其實是在說:
「好喔,我聽見了」
-
📌 小結:
狗是你叫就衝的孩子,
貓是你跪著求也不動的貴族😼
愛牠,就要懂牠的高傲❤️

#話多編 #貓咪日常 #貓奴修煉

🐋 牠可能比你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還老,還在海裡活得比誰都自在。你聽過一種鯊魚,出生比美國還早,比清朝還早,比你祖先還老,還沒死?牠可能從1620年游到現在:格陵蘭鯊揭開地球最長壽動物的DNA密碼,科學家首次解碼「不老鯊」基因圖譜!如果你以為活...
11/11/2025

🐋 牠可能比你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還老,還在海裡活得比誰都自在。

你聽過一種鯊魚,出生比美國還早,比清朝還早,比你祖先還老,還沒死?

牠可能從1620年游到現在:格陵蘭鯊揭開地球最長壽動物的DNA密碼,科學家首次解碼「不老鯊」基因圖譜!

如果你以為活到100歲已經算長壽,那你大概沒聽過格陵蘭鯊。牠可能在莎士比亞還活著時就出生,如今還悠遊在北極冰海中,頂著400多歲的年齡,刷新我們對「生命期限」的想像。

根據2024年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國際團隊成功解碼格陵蘭鯊的染色體級完整基因組,發現這種鯊魚擁有遠超常規的DNA修復能力、穩定的代謝速率,甚至連慢性發炎反應也極低。

這些特徵不只讓牠成為目前地球上壽命最長的脊椎動物,也為人類長壽與抗老化研究提供關鍵線索。

「慢,就能活下去」

格陵蘭鯊棲息在極地深海,牠們的生活節奏不只是慢,是極慢。
每年長大約1公分,青春期要等到140歲才開始,據估計壽命可達400年以上,甚至有可能突破500年。

這樣的生長方式幾乎無法與一般動物相比。牠們看起來像時間忘記的生物,外表蒼老卻內部穩定,是自然界中極致「慢活哲學」的實踐者。

基因揭秘:老得慢,是因為根本不老?

科學家透過最新基因組研究,解碼這隻鯊魚的壽命密碼,發現牠擁有:

多重DNA修復路徑:維持基因穩定、避免突變,是細胞延命關鍵。

低氧化壓力的代謝策略:低代謝率讓牠幾乎處於「保溫模式」,損耗少。

超強抗發炎系統:避免長年累積慢性發炎造成組織老化。

這些功能,讓牠幾個世紀以來能在黑暗寒冷的深海中靜靜活著,不老,也不病。

不只牠厲害,人類也想學

這份研究最令人振奮的是,它可能成為「延緩人類老化」研究的新方向。
DNA修復、代謝調控、發炎調節,這三大功能若能在人類身上應用,將改變整個醫療、抗老、預防醫學的未來。

雖然目前還在基礎科學階段,但格陵蘭鯊的「慢活長壽術」已被視為啟發未來抗老科技的自然樣本。

牠活很久,但不代表牠活得安心

格陵蘭鯊的壽命雖然驚人,生存卻充滿危機。牠們繁殖極慢,族群恢復速度極低,是極度脆弱的物種。

底拖網誤捕、海洋暖化、水域污染都可能威脅牠們的生存。研究者呼籲,應將格陵蘭鯊列入重點保育名單,並提升深海棲地的保護政策。

時間旅行者般的生物

牠活過了帝國更迭、人類技術飛躍、甚至是世界大戰。而現在,牠正悄悄提醒我們:

慢一點,也許不是落後,而是活得久、活得好。

格陵蘭鯊表示:我沒死,我只是還沒老。

這位住在北極冰海深處的「深海佛系生物」,根據最新研究,壽命可能超過400年,有些科學家甚至說牠可能活到500歲…⁉️

而且現在
👨‍🔬 科學家終於解開牠的基因組密碼!發現這隻鯊根本不是慢老,是根本「不老」!

☑️ 自帶DNA修復超能力
☑️ 超低速代謝(活著就像冬眠)
☑️ 幾乎沒什麼慢性發炎反應
☑️ 還可能抗癌體質!

說真的,牠活得比你久、比你穩,比你佛系。

重點是:這不是一隻會賣萌的鯊魚,是一位穿越歷史的活體證據。

牠的存在,讓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老化的新方向。

有沒有可能,我們未來可以學到格陵蘭鯊的基因修復方式,打造人類健康老化的新方案?這不再是幻想。

想像一下:你60歲還像30歲,你80歲還能跑步旅行,全靠一隻住在極地的神鯊啟發人類醫學發展。

而你現在還焦慮30歲「是不是老了」的時候,格陵蘭鯊:
「140歲我才剛發育完好嗎?」😌

#格陵蘭鯊 #最長壽脊椎動物 #活了四個世紀的鯊魚
#慢活哲學 #抗老研究 #不老神獸
#清朝就在游的鯊魚 #你老了牠還沒老
#佛系長壽代表 #深海傳奇 #冰海活化石
#科學新發現 #延緩老化不是夢 #祐祐

📍森林裡最神祕的角色出現了這不是枯木,是會動的鳥:大波圖的「站著孵蛋」生活被拍到了如果你走進熱帶雨林,看到一根枯枝,不要太快離開。因為那根枯枝,可能正在用半瞇的眼睛打量你。牠叫做大波圖(Nyctibius grandis),是自然界裡真正的...
11/11/2025

📍森林裡最神祕的角色出現了

這不是枯木,是會動的鳥:大波圖的「站著孵蛋」生活被拍到了

如果你走進熱帶雨林,看到一根枯枝,不要太快離開。因為那根枯枝,可能正在用半瞇的眼睛打量你。

牠叫做大波圖(Nyctibius grandis),是自然界裡真正的「低調王者」:不築巢、不吵鬧、不逃跑,甚至不動。但牠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在悄悄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繁殖。

2025年最新研究揭示:大波圖如何只靠「不動」,把下一代平安送出森林。

牠怎麼活下來?靠「不動」

大波圖是夜行性鳥類,分布在中南美洲,外表像極了一段粗糙斑駁的木頭,羽色、姿態和整個樹幹幾乎融為一體。白天時牠幾乎不動,一動也不動,站在高處的樹枝或折斷的殘幹上,靠「融入環境」來避開一切掠食者的視線。

牠不像貓頭鷹那樣主動狩獵,也不築巢或忙著來回覓食。大波圖的哲學很簡單:只要你看不到我,我就安全。

研究首度拍到牠的育兒過程

2025年巴西鳥類學者在雨林地區觀察到6個大波圖巢位,並發表研究報告。這是人類首次詳細記錄牠的繁殖行為,打破過去只能靠猜的狀況。

研究發現:

牠完全不築巢,而是把蛋直接放在樹幹或粗枝上的凹陷處。

每次只產一顆蛋。

孵蛋時不離開、也不補強巢位,全靠偽裝。

育雛期長達 50 天,雛鳥天生就會偽裝成一段小木頭。

這是一種極致簡約又極度有效的育兒策略:靠「不引人注意」,躲過所有潛在風險。

夜晚才是牠的主場

大波圖雖然白天裝死,但晚上就是牠大顯身手的時刻:

雙眼超大,幾乎佔滿整張臉,夜視能力驚人。

無聲飛行,獵物完全無從察覺。

主食是飛蛾、甲蟲,偶爾會捕食蝙蝠。

發出像哭聲一樣的鳴叫,有些地方認為牠是亡靈使者。

牠不只是會「隱形」,更是夜裡沉默的獵人。

我們為什麼要關心這樣的鳥?

現在牠的保育等級是「無危」,但那是因為我們看不到牠,而不是因為牠沒問題。森林持續遭到砍伐、棲地破碎,這種完全依賴特定樹木高度與地形的鳥類,實際上非常脆弱。

此外,牠的隱蔽性也讓牠成為「最容易被忽略的保育對象」,當牠們數量下降時,我們可能連消失的過程都沒注意到。

大波圖的存在提醒我們:
自然界中最強的生存武器,有時不是力量、速度,而是「學會安靜」。

你走過牠身邊,牠沒跑。
你停下來看,還是找不到牠。
因為牠不是藏起來,而是直接變成森林的一部分。

這不是變形,這是真鳥。牠叫——大波圖 🦉
可能是全地表最會偽裝的鳥,沒有之一。

🪵 白天像一根枯枝,完全不動。

羽毛像樹皮、姿勢像枯木、眼睛幾乎閉著

就站在你眼前,你還是會以為牠是斷掉的樹幹

靠這樣的「站樁功」過日子,完全沒在怕

🥚 然後呢?牠連孵蛋都靠站著完成

✔ 不築巢,直接把蛋放在樹上
✔ 每次只生一顆
✔ 全程不動,連動一根毛都嫌多
✔ 小鳥出生直接開啟「偽裝模式」,天生木頭臉

這不是偷懶,這是大自然高級的設計感。

🌙 到了晚上,牠會開機

牠不是一直在裝木頭。到了晚上牠會:

飛出去滑翔(完全沒聲音那種)

精準撲向飛蛾、甲蟲

發出哀哀淒厲的聲音,在林間飄盪,聽過的人都說像...森林在哭

🌳 你可能早就看過牠,但你根本不知道

這世界上,有些生物從來不想被看到。
而我們,太急著看、太吵、太快,根本不會停下來看清楚牠們的樣子。

現在牠的繁殖行為終於被記錄下來了,但牠在雨林裡還是默默過牠的隱身人生。
如果你現在就去雨林,也許牠就站在你旁邊——只是你沒發現。

#大波圖 #森林影武者 #鳥類冷知識 #隱形動物代表 #站著孵蛋 #鳥界神隱少女 #熱帶鳥類圖鑑 #自然觀察日記 #你以為的枯木是牠 #鳥界偽裝大師 #牠真的存在 #祐祐

💔🐾 #再見潤喉糖!遠赴歐洲的台灣穿山甲,帶著希望離開了——還記得那隻從台北動物園旅居布拉格的可愛穿山甲「潤喉糖」嗎?牠不只是萌寵代表,更是台灣與捷克跨國保育合作的象徵🌍。但令人心碎的是——這位「保育大使」在11月9日辭世,享年8歲。😭🌿【...
11/11/2025

💔🐾 #再見潤喉糖!遠赴歐洲的台灣穿山甲,帶著希望離開了——

還記得那隻從台北動物園旅居布拉格的可愛穿山甲「潤喉糖」嗎?
牠不只是萌寵代表,更是台灣與捷克跨國保育合作的象徵🌍。
但令人心碎的是——這位「保育大使」在11月9日辭世,享年8歲。😭

🌿【潤喉糖的一生,意義不凡】
🐾 出生地:台北市立動物園(2017年9月)
🐾 旅歐使命:2022年赴布拉格動物園,建立中華穿山甲海外族群
🐾 傳奇成就:
 ✔️ 2023年成功誕下「松果 Šiška」,成為歐洲首例穿山甲繁殖成功案例
 ✔️ 2024年再誕下「Connie」,延續希望生命鏈

牠的存在,讓歐洲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了解這個「世界上被走私最多的哺乳類動物」💔

🩺【牠努力過,也被努力守護著】
去年底健康出現警訊,捷克與台北的獸醫團隊跨海連線、日夜照護。
即使狀況一度好轉,最終仍因肝臟損傷不敵病情離世。
布拉格動物園表示:「潤喉糖讓歐洲看見穿山甲,也讓我們學會更多愛與堅持。」

🕯️【謝謝你,潤喉糖】
牠讓全世界看到台灣保育的成果,也替極度瀕危的穿山甲開啟了一條「重生之路」。
牠的兩個孩子會繼續留在布拉格,象徵希望延續。💫

💬看到這裡是不是也鼻酸了😢
留言一起告訴潤喉糖:「謝謝你努力過,也讓世界更愛穿山甲💚」

#穿山甲潤喉糖 #台北動物園 #布拉格動物園 #保育英雄 #跨國守護 #再見潤喉糖 #插花編

他們本來是「找人」的英雄,卻常常只有「寂靜」回應。當世界停下來,是牠們不斷穿梭在瓦礫與寂靜中,成為我們看不見的希望探照燈。🦮 你知道嗎?9/11現場最堅強的一群夥伴,其實是狗。塵埃未散,尾巴未垂:這群搜救犬如何在悲劇中繼續前行?2001年9...
11/11/2025

他們本來是「找人」的英雄,卻常常只有「寂靜」回應。

當世界停下來,是牠們不斷穿梭在瓦礫與寂靜中,成為我們看不見的希望探照燈。

🦮 你知道嗎?9/11現場最堅強的一群夥伴,其實是狗。

塵埃未散,尾巴未垂:這群搜救犬如何在悲劇中繼續前行?

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市雙子星大樓倒塌,全球震驚。當無數攝影鏡頭對準了爆炸現場的火光與塵煙時,有一群低調但堅定的英雄悄悄出場——牠們,就是K-9搜救犬。

超過300隻犬隻在災後第一時間被部署到現場,肩負一項殘酷的任務:在廢墟中尋找生還者。

起初,牠們訓練的本能與技能讓搜救工作得以展開。但隨著時間過去,生還者的數量銳減,發現「遺體」變成了牠們主要的任務。這不僅是任務的轉變,更是對犬隻心理層面的一大挑戰。

「為什麼我找不到人了?」

狗狗不會說話,但牠們會用眼神與尾巴表達情緒。
處理員注意到,曾經滿懷期待衝進瓦礫堆、發現人類就搖尾巴的狗狗,開始慢了步伐、少了反應。牠們感受到自己「找不到人」,那份使命感被一點一點地磨掉。

這不是醫學上的「憂鬱症」,但這確實是某種形式的「心理倦怠」。

9/11紀念館官方文件記錄道:「處理員們開始進行“模擬救援”,讓人員故意藏起來,讓搜救犬重新‘發現’人類,重燃牠們的信心與使命感。」

這樣的模擬尋人,不只是訓練技術,更是一種心理補給。當狗狗真的「找」到人時,眼神會亮起,尾巴開始搖,牠知道:「我還是有用的。」

每一次的尾巴擺動,都是牠們在對世界說:「我會繼續找下去。」

除了心理上的支持,狗狗在現場也經歷了身體上的極限。碎玻璃、金屬殘骸、刺鼻的濃煙……牠們的腳掌燙傷、鼻腔被灰塵塞滿,甚至眼睛被強光與煙霧刺激出紅腫。許多獸醫志工冒著風險前往現場,只為替這些狗英雄清理、包紮、補水,然後讓牠們再次衝進現場。

他們是夥伴,不是工具。
牠們的眼神告訴我們:「只要你還需要我,我就會繼續找下去。」

不只是任務,是信任的延伸

K-9犬與處理員間的默契遠遠超出「主人與寵物」的關係。他們是一對一的搭檔,面對煙霧中模糊的前路,處理員信任狗狗的嗅覺,狗狗則信任人類的指令。每一次進入瓦礫堆,都不是單方面的服從,而是雙方的合作。

許多處理員在後來的訪談中含淚回憶:「有些狗狗後來罹患癌症或呼吸道疾病,我們不確定是否與災後現場的毒素有關,但我們知道,牠們從未猶豫地選擇了留下來。」

20年後,牠們的名字仍在瓦礫下閃耀

9/11已經過去超過20年,但這些搜救犬的故事仍被一一記錄。
2021年,9/11紀念館開設《K-9 Courage》特展,展示了多隻搜救犬的足跡與事跡,包括著名的「Bretagne」與「Sirius」——其中Sirius是一隻在襲擊中殉職的爆炸物偵測犬。

今天的災難救援體系,也因這群無聲英雄而有所進化。各大搜救犬訓練中心納入了「心理回饋」、「模擬成功經驗訓練」等做法,並強調獸醫現場支援的重要性。

這些進步,來自牠們的犧牲與堅持。

如果說人類需要希望,那麼,當初在廢墟中瘋狂搖尾巴的狗狗,就是那一束微光。

當我們再一次走進911的紀念日,除了悼念那些離去的生命,也請記得這些從不喊苦的生命。他們曾用鼻子找希望,用腳掌踩痛楚,用尾巴告訴我們:「還能救一個,是一個。」

不是故事書裡的英勇犬,也不是卡通裡會說話的主角。
是真正穿過瓦礫、嗅著人類氣味,冒著煙塵與毒氣尋找「一絲希望」的搜救犬。

但牠們後來,也「找不到人了」。
牠們感到困惑:「為什麼我找了那麼久,沒有人出來抱抱我?」
牠們的尾巴垂下來了,牠們不再雀躍出發。

你知道處理員怎麼辦嗎?
他們會偷偷找人藏起來,讓狗狗「發現一個活人」,然後誇牠、擁抱牠、獎勵牠。

不是為了騙牠,是真心讓牠知道:你真的好棒。你還是我們最強的搜救犬。

瓦礫堆裡的狗狗腳底磨傷、鼻子灼熱,
但牠們一次又一次回到現場,只因牠們知道:這是牠們的任務,牠們的夥伴還在那裡。

🐾 不是每一個英雄都穿披風,有些只是默默搖著尾巴。

#搜救犬的故事 #911我們不忘 #牠們也會難過 #模擬救援讓牠們再站起來 #我們不是在救人是在一起堅持 #四腳的英雄 #動物的心理也該被看見
#搜救犬 #911記憶 #尾巴再揮起來 #夥伴不只兩腳 #英雄有四腳 #祐祐

加州正式禁止貓咪剪爪。從2026年開始,「牠的爪子」終於不再是人類可以輕易奪走的東西。🐾加州歷史性立法:2026年起全面禁止剪爪手術,貓咪的天性終於不再被割裂從 2026 年 1 月 1 日開始,加州將禁止所有「非醫療必要」的貓咪剪爪手術。...
10/11/2025

加州正式禁止貓咪剪爪。從2026年開始,「牠的爪子」終於不再是人類可以輕易奪走的東西。🐾

加州歷史性立法:2026年起全面禁止剪爪手術,貓咪的天性終於不再被割裂

從 2026 年 1 月 1 日開始,加州將禁止所有「非醫療必要」的貓咪剪爪手術。這是美國第二個進行州級立法、全面禁止貓卸爪(declawing)手術的州份,僅次於紐約州。此舉不只改寫了獸醫操作的界限,更在動物福利議題上,劃下了值得全球關注的一筆。

✂️ 什麼是「剪爪手術」?這不是修指甲那麼簡單

很多人聽到「剪爪」,以為只是幫貓咪修剪指甲,但事實上,所謂的「declawing」是將整個前腳趾的末節骨頭、爪子、神經、韌帶一併切除,實際上是一種截肢手術。對貓咪來說,這不只是痛苦的手術,更可能造成:

走路不穩、平衡感失衡

慢性疼痛、關節發炎

失去安全感與控制力

轉而出現咬人、亂尿等行為問題

因此這項手術早已在歐洲多國被禁止,例如英國、德國、瑞典、澳洲等地皆明文立法不准施行。

📜 AB 867:從城市規範上升為州法

由加州眾議員亞歷克斯·李(Alex Lee)提出的 AB 867,獲得州議會兩院高票通過,最終於 2025 年 10 月 9 日由州長加文·紐森(Gavin Newsom)簽署成法。內容規定:

全面禁止 對貓進行卸爪、肌腱切斷等手術;

僅容許例外:當獸醫確認貓咪有嚴重醫療需求,如腫瘤、感染、創傷等情況,方可進行;

違反者將面臨處分,包含罰金與執業資格懲戒。

🏛️ 為何這麼重要?「牠不是為了配合人類而存在的」

亞歷克斯·李表示:「我們應該想辦法讓人與動物的生活共存,而不是透過傷害來『改造』牠們的天性。」

事實上,加州已有多個城市先行禁止剪爪,包括西好萊塢(2003年)、舊金山、洛杉磯等地。這次通過 AB 867 是將城市層級的努力延伸至整個州,形成真正全面一致的保護。

動保團體如 The Paw Project、ASPCA、Humane Society 則對這項法案表示全力支持,強調這不僅是法律的進步,更是動物尊嚴的回歸。

🐱 貓咪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剪爪不再是「選項」,而是「最後手段」;

貓咪將可以保有牠們本能的工具——爪子;

飼主將更需要理解貓咪的需求,學會如何「一起生活」;

抓抓柱、軟爪套、指甲修剪與行為訓練,將取代手術成為主流選項。

⏳ 法案將於 2026 年 1 月 1 日生效

接下來的 15 個月,加州將展開教育與轉型期,獸醫診所、寵物店、收容所、教育單位都會推動正確資訊,協助飼主過渡。

這不僅是一條法律生效的時間軸,更是一場對貓咪權益認知的升級旅程。

還記得第一次看到你家貓在抓沙發的時候嗎?
你可能大叫、抓狂、Google「怎麼不讓貓抓東西」。
網路有人說:「幫牠剪爪就好。」
但沒有人告訴你,「剪爪」其實是──把整個爪子的骨頭切掉。
不是修指甲,是截肢。真的。

從 2026 開始,加州說:「我們不再允許這樣做了。」

這不是小事。
這是整個社會開始正視:「我們對待動物,是不是太以自己為中心了?」

很多人會說:

「貓會抓壞家具啊!」

「萬一抓到人怎麼辦?」

「我們家本來就都有剪!」

可是你知道嗎,剪爪手術後的貓,很多會變得焦慮、亂大小便、甚至不再信任人。
因為牠失去了平衡感、安全感,也失去了唯一可以保護自己的工具。
一隻沒有爪子的貓,是不完整的。

從 2026 年起,加州法律說明白:

除非是為了治療(感染、腫瘤、創傷),不可以再動手術拿走貓的爪子。

違法的獸醫可能會被罰錢、被吊銷執照。

我們得學會與貓咪一起生活,不是強迫牠們「適應我們」。

這是一個時代的轉變。
不是法律變了,是我們開始學會用「牠的角度」去理解行為。
貓抓抓板,不是壞;
貓有爪子,不是錯;
人類多點學習,才是真的愛。

你呢?
你家貓咪現在有爪子嗎?你怎麼陪牠度過愛抓期?
是不是也曾被建議「剪爪比較乖」?
這些故事都該被看見。

#加州禁剪爪
#貓咪有爪才完整
#祐祐
#養貓不該靠截肢
#你家也有不抓沙發神器嗎
#動保法進步了
#牠不是來配合人類生活的
#陪牠生活不是改造牠

🐾 一隻狗能活多久?這是關於一隻狗,陪人陪了三十年。但這不是一場紀錄的比賽,是一場陪伴的見證。在 2023 年 2 月,Bobi 正式被金氏世界紀錄登記為「最老在世的狗」與「史上最長壽狗」,超越了前紀錄保持者 Bluey(29 歲又 5 個...
10/11/2025

🐾 一隻狗能活多久?
這是關於一隻狗,陪人陪了三十年。
但這不是一場紀錄的比賽,是一場陪伴的見證。

在 2023 年 2 月,Bobi 正式被金氏世界紀錄登記為「最老在世的狗」與「史上最長壽狗」,超越了前紀錄保持者 Bluey(29 歲又 5 個月)。這項消息讓牠迅速在全球爆紅,甚至在牠的 31 歲生日當天,村裡辦了一場超過百人參加的慶生會。

但紀錄也引來大量質疑——包括晶片記錄缺乏早期追溯能力、醫療資料不完整、照片與生理狀況無法對應等問題。

2024 年 2 月,金氏世界紀錄經審查後,正式撤銷了 Bobi 的紀錄。

🐕 真實的價值,可能不在數字裡

牠是不是真的活了 31 年?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但對牠的主人來說,牠陪在家人身邊、在屋簷下等孩子放學、在餐桌下聽飯後聊天聲,這些畫面比任何一張證書都重要。

主人 Leonel 曾說:「Bobi 不是個數字,他是家人。他不需要成為紀錄,他早就是我們的日常。」

📌 留下來的,不只是回憶

這段故事讓我們想起:
我們與寵物之間的關係,從來不是為了獲獎或比賽。
是那些你回家時,有一個毛毛的身影在門邊等你。
是那些夜裡你難過的時候,有一雙眼睛默默靠近你。
是那些不用開口、也知道你怎麼了的瞬間。

Bobi 留下了一種提醒:別等到「最後一天」,才想起「有多重要」。

牠叫 Bobi,葡萄牙小村莊裡的老靈魂。據說牠從 1992 年出生,一路走到 2023 年。牠看著村裡三代人長大,看著家門口的樹從小樹變成遮陽大傘。

牠沒住過狗籠、沒吃過罐頭、沒刷過 IG。但牠看過整個家的模樣。
被金氏世界紀錄登記為「最老狗」時,牠紅了。
但一年後,紀錄被撤銷了,因為資料證明不了。


你知道嗎?
有些陪伴,從來不需要證明。
有些日子,就算沒有照片,也一樣在心裡。
有些愛,是不靠時間長短來衡量的。

🐶 Bobi 離開了,但我們都想起那句話:「我家狗狗走了…但他一直都在我心裡。」

那你呢?
你家的狗狗/貓貓,
是不是也曾在一個沒人看到的瞬間,拯救過你?

#狗狗天堂了 #毛孩人生 #世界最老狗 #不是紀錄是陪伴 #毛孩就是家人 #狗狗活幾歲都值得記得 #如果狗會說話 #寵物日常 #毛孩的時間太短但愛很長 #祐祐

🐕 狗活31年!是真的嗎?還是太美的謊?
這隻來自葡萄牙的狗狗 Bobi,曾被封為「世界最老狗」,陪主人活過 31 年。但這項紀錄最終被撤銷。雖然沒了獎牌,卻多了一個更溫柔的答案:我們想記住的,不是牠多老,而是牠在我們身邊的樣子。

🐈‍⬛ 你以為貓咪是你的寵物?其實牠只是假裝服從😼-你以為牠被你馴服了?其實,是牠在觀察你、評估你值不值得被「共住」😂-🧬 科學揭祕:貓,其實從沒真正被馴化根據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7) 的研究,現...
10/11/2025

🐈‍⬛ 你以為貓咪是你的寵物?其實牠只是假裝服從😼

你以為牠被你馴服了?
其實,是牠在觀察你、評估你值不值得被「共住」😂

🧬 科學揭祕:貓,其實從沒真正被馴化

根據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7) 的研究,
現代家貓(Felis catus)與牠們的祖先——非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 lybica),
基因相似度高達 95% 以上!
除了毛色因人類選擇而變多,
牠們的狩獵本能、神經反應、警戒性……幾乎原封不動。

換句話說,貓不是被馴化。
是牠自己決定:「這群人會開罐罐、不太吵、蠻好用的。」

🏠 貓與人:從「糧倉相遇」到「共居合約」

約 9,000 年前,人類開始種田。
穀倉吸引老鼠,而老鼠吸引了野貓。
牠幫人清鼠患、人給牠遮風避雨——
這不是服從,而是合作。

📜 一句話總結:
你以為你養貓,其實是牠簽下「以食宿換捕鼠」的租屋契約🐭

🐾 那些野性,從沒消失
就算吃飽,也要追你腳趾。
聽得出你聲音,但選擇「不理」。(東京大學實驗證實✅)
肉食至上,植物蛋白對牠完全沒用。
牠靠「選擇性社交」決定誰能靠近。

🎭 牠還很懂心理戰

2009 年 Current Biology 研究指出——
貓在討食時會在「喵喵叫」裡夾帶高頻聲音,
頻率幾乎等同「嬰兒哭聲」。
這能觸發人類的本能反應:想餵、想安撫。

沒錯,牠用進化學會了「操縱」你。

🐶 vs 😼:忠誠與共存的差別

人類馴化狗花了 15,000 年,得到忠誠夥伴。
人類養貓一萬年,得到……更多毛色與傲嬌表情。

🐕 狗是隊友。
🐈 貓是「租客」。

而你,永遠只是牠眼中的「罐頭開啟器」😌

#話多編

Address

內湖區基湖路10巷46號5樓
Neihu District
11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寵物資訊粉絲團 Pet info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寵物資訊粉絲團 Pet info:

Share

Our Story

年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聯絡方式:請私訊,會有專人為您服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