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9/2025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的眼神,常常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話而黯淡下來?
「你怎麼這麼笨!」
「看看人家多厲害!」
這些話可能只是大人一時的情緒出口,但在孩子心裡,卻會被牢牢記住。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孩子的自我概念,大多是從父母的眼光中建構而來。當他一次次聽見貶低與比較,他會慢慢懷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不行?」久而久之,這樣的聲音會演變成自我懷疑,甚至成為自我否定。有人因此變得叛逆,想用對抗來守護自尊;也有人選擇沉默,把自信一點一滴磨掉。
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沒有一個孩子是因為被罵笨而變聰明的。真正能讓他們成長的,是那份「被理解」的感覺。
「這次沒做好沒關係,我們一起找原因。」
「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這樣的話語,能幫孩子把失敗轉化為學習的起點。
心理學家班杜拉曾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一個人若相信自己能做到,就更有可能真的做到。而父母的信任,就是孩子最初的「自我效能感」。當孩子感覺自己被支持,他會更願意嘗試,因為即使跌倒,也有人在旁陪他站起來。
所以,陪伴與傾聽,其實比批評更有力量。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能夠在失敗中被溫柔看見的空間。
等有一天,他們真的長成獨立的大人,回頭想起來,會記得的不是那些苛責的字眼,而是父母曾經在風雨中對他說過的那句:「我相信你。」
── 因為被相信,他才學會相信自己。
#育兒 #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