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厝阿明 知識+

賣厝阿明 知識+ 買房大小事,都有阿明的知識!
阿明是第三方買房知識平台,
在社群經營邁入第十年,
您的支持是阿明成長動力,愛您呦! 身為一個粉絲「搶先看」是基本義務,很重要ok~

房屋格局亂改被開罰!專家揭「罰款誰來繳」關鍵在這點【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裝修房子改格局,收到罰單該誰付?」這是許多台灣屋主心中的疑問。近來房價高漲,不少人為了增加使用空間,擅自變更房屋格局,結果被建管單位要求恢復原狀並處以罰款,這時...
16/11/2025

房屋格局亂改被開罰!
專家揭「罰款誰來繳」關鍵在這點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裝修房子改格局,收到罰單該誰付?」這是許多台灣屋主心中的疑問。近來房價高漲,不少人為了增加使用空間,擅自變更房屋格局,結果被建管單位要求恢復原狀並處以罰款,這時屋主和施工廠商往往開始互踢皮球。究竟這筆罰款該由誰來負擔?專家指出,關鍵在於「誰的主意」和「合約怎麼寫」。

在台灣都會區,特別是雙北老舊公寓,經常可見陽台外推、房間隔間更動、甚至將廚房改為臥室的案例。這些看似增加使用空間的改造,其實都涉及建築法第73條規定,未經申請許可擅自變更構造、室內裝修,最高可處30萬元罰鍰,並要求限期改善或補辦手續。

專業建築師解釋,當建管單位開罰時,罰款的對象通常是「建築物所有權人」,也就是屋主本人。因為根據建築法規定,維護建築物合法使用是屋主的責任。就算實際施工的是裝修廠商,但建管單位開單時,還是會以登記在權狀上的所有權人為處分對象。

不過這不代表屋主只能自認倒楣。

法律專家表示,如果變更格局是出自設計師或施工廠商的建議,甚至是他們主動提出的方案,那麼屋主事後可以向廠商求償。特別是當合約中明確記載「設計師需負責申請相關許可」卻未履行時,廠商就明顯有疏失責任。

常見糾紛是「廠商說問題,結果被檢舉」。

有些不良廠商會跟屋主說:「大家都這樣做,不會被抓啦」,或者「我們有特殊關係,可以搞定」,等真的被開罰後卻避不見面。這種情況下,屋主雖然還是得先繳清罰款,但可以透過民事訴訟向廠商追討這筆費用。

民眾在裝修前一定要注意,凡是涉及拆除牆壁、變更衛浴位置、陽台加窗等工程,都屬於室內裝修審查範圍,必須委託專業技術人員申請許可。如果只是換地板、粉刷油漆、訂做櫥櫃等,就不必申請。

如何避免踩雷?專家建議三個自保之道:

首先,簽約時要白紙黑字寫明「廠商需負責所有相關申請許可」,並約定違規罰則;
其次,開工前可先向當地建管單位確認裝修內容是否合法;
最後,千萬別貪小便宜找來路不明的施工隊,寧可多花點錢找合格廠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各縣市都加強稽查違規裝修,特別是透過鄰居檢舉案件。一旦被查獲,不僅要繳罰款,還得花錢恢復原狀,裡外損失可能高達數十萬元。

裝修房子是大事,與其事後被罰款還要打官司,不如一開始就按部就班申請許可。

專家苦口婆心提醒,現在各縣市建管單位都有提供免費諮詢服務,動工前花點時間確認,才能住得安心又合法。畢竟房子是要長久居住的,與其提心吊膽怕被檢舉,不如老老實實照規矩來,才是真正的聰明之道!

簽約完就神隱?房仲態度180度大轉變 網友怒:服務打折服務費也應打折!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簽約前噓寒問暖,簽約後愛理不理!」這是許多台灣購屋族共同的心聲。近日一位網友在買房知識加大吐苦水,表示透過房仲買房簽約後,原本熱情的業務竟...
16/11/2025

簽約完就神隱?房仲態度180度大轉變 網友怒:
服務打折服務費也應打折!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簽約前噓寒問暖,簽約後愛理不理!」這是許多台灣購屋族共同的心聲。近日一位網友在買房知識加大吐苦水,表示透過房仲買房簽約後,原本熱情的業務竟然瞬間「神隱」,所有流程都要主動追問才會有進度,讓他十分傻眼。這篇貼文引發熱烈討論,不少過來人直呼「太有既視感」,更有人無奈表示:「這根本是房產業不能說的秘密!」

一位服務業網友在買房知識家發文,訴說自己最近的購屋經驗。他表示在簽約前,房仲業務態度積極,隨時主動回報各種資訊,沒想到一簽完約,整個服務態度竟然180度大轉變,不僅不會主動告知後續進度,還變成「有問才答」的被動模式,讓同為服務業的他感到十分不解。

「我自認是個好說話的買家,不太殺價,只希望順利成交,沒想到會遇到這種狀況。」這位網友無奈地說,雖然物件本身很滿意,但房仲簽約後的服務品質大幅下滑,讓他忍不住懷疑:「這是業界的常態嗎?還是我遇到特例?」

貼文一出,立刻引發大量網友共鳴。

有人留言:「這根本是房仲SOP,簽約前把你當皇上,簽約後當你陌生人。」還有過來人分享經驗:「我當初買房時也這樣,對保、用印都要自己追,房仲只回『在處理了』,感覺很差。」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出面解釋,房仲在簽約後需要處理的行政流程確實較多,包括銀行貸款、代書作業、稅務問題等,有時因為同時處理多組客戶,難免會疏於主動聯繫。但這位不願具名的房仲也坦言:「確實有部分同業在佣金落袋後就比較懈怠,這是需要改進的現象。」

那麼,遇到這種狀況該怎麼處理呢?

資深房產顧問建議,買家可以採取幾個具體做法:首先,直接與房仲溝通,明確表達對服務品質的期待;其次,可以要求建立定期進度回報的機制;如果還是無效,則可向該房仲所屬的店長或總公司客訴。畢竟服務費中包含的就是完整的專業服務,不該因為簽約前後而有差別待遇。

專家也提醒,根據《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房仲負有忠實執行業務的義務,簽約後的過戶、貸款等流程,仍應主動協助與告知。若房仲明顯怠忽職守,買家除了可向業者客訴,也可向各縣市消保官或地政局申訴,要求改善甚至追究責任。

買房是人生大事,誰都不希望因為服務落差而壞了成交的喜悅。

專家建議,與其事後抱怨,不如在選擇房仲時就多做功課,參考過往評價,並在簽約前明確溝通服務期待。畢竟,好的服務不該只是簽約前的表演,而是從頭到尾的專業與誠信。下次遇到類似狀況,別再自認倒楣,勇敢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才能讓房產業的服務品質越來越好!

單親媽買房心聲:開門就看見媽媽在等你 房仲淚揭「成交背後的人性課」【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如果我們住這裡,你回家開門就會看到媽媽在等你。」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女兒看房時說的這句話,讓住商不動產馬湘琳瞬間理解了房仲工作的真諦。她從追求成交效...
16/11/2025

單親媽買房心聲:開門就看見媽媽在等你
房仲淚揭「成交背後的人性課」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如果我們住這裡,你回家開門就會看到媽媽在等你。」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女兒看房時說的這句話,讓住商不動產馬湘琳瞬間理解了房仲工作的真諦。她從追求成交效率的業務,轉變為陪客戶走過人生重要決定的夥伴,這段服務故事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也讓人看見房產交易中最溫暖的人性光輝。

馬湘琳在社群平台分享這個難忘的經驗。
當時她遇到一位特別客氣的單親媽媽客戶,沒有殺價、沒有比較,只是靜靜地帶著女兒看房。起初馬湘琳用了所有學過的銷售技巧:製造稀缺感、提醒市場變化、模擬風險,一心想促成交易,卻發現客戶越來越疏遠。

直到某天,這位媽媽再度出現,不是來談價格或貸款,只是站在客廳裡沉默許久。當她蹲下來對女兒說出那句「開門就會看到媽媽在等你」時,馬湘琳才恍然大悟,「那一刻我才知道,她的猶豫不是來自價格,而是來自恐懼。不是恐懼房子,而是恐懼自己:如果有一天我扛不住,這個家還撐得住嗎?」馬湘琳在文中寫道。

她當下放棄所有成交話術,真誠地告訴客戶:
「妳不用急著決定。如果妳願意,我陪妳把所有壓力都算清楚,不是為了讓妳買,而是讓妳不後悔。」這句話讓單親媽媽當場落淚,因為終於有人說中她心裡的害怕。

後來這位媽媽真的買下那間房子,簽約時對馬湘琳說:
「我不是因為你講得比別人好,是因為你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做決定。」這句話讓馬湘琳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成交不是讓對方點頭,而是讓對方安心。

賣厝阿明表示,這個故事點出房產交易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面向,情感需求。
特別是對單親家庭、首購族等客戶來說,買房不只是金錢交易,更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過度強調銷售技巧反而可能讓客戶卻步,真正的專業應該展現在理解客戶處境、提供安心服務。

在房價高漲的環境下,單親家庭購屋確實面臨更大壓力。
根據內政部統計,單親家長平均收入僅為雙親家庭的六成左右,購屋負擔相對沉重。這也是為什麼這位單親媽媽會如此謹慎,因為這可能是她「这辈子最大的一筆決定」。

房仲不再只是買賣仲介,更多時候要扮演理財顧問、心理支持者的角色。
特別是面對特殊需求的客戶,更需要耐心陪伴他們走過決策過程。馬湘琳的故事正顯示這種專業價值的提升,贏得人心比贏得業績更重要。

這個溫暖的故事在冰冷房市中格外動人。
馬湘琳最後寫道:「我不是賣出一間房,我被允許參與一個媽媽把人生重新站穩的過程。」這句話為房仲工作下了最美註解。
在充滿數字與合約的房產世界裡,真正讓人記住的從來不是成交金額,而是那些被真心對待的時刻。這或許也是給所有服務業的啟示:技巧能讓你達成交易,但只有人性才能贏得人心。

早鳥客慘變冤大頭?30戶建案只賣4戶 建商若降價出售餘屋怎麼辦?【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建商降價求售,早買的客戶反而成了冤大頭?」最近一位網友無奈發問,自己購買的30戶新成屋建案只賣出4戶,擔心建商為出清剩餘27戶可能大幅降價,讓已簽...
16/11/2025

早鳥客慘變冤大頭?
30戶建案只賣4戶 建商若降價出售餘屋怎麼辦?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建商降價求售,早買的客戶反而成了冤大頭?」最近一位網友無奈發問,自己購買的30戶新成屋建案只賣出4戶,擔心建商為出清剩餘27戶可能大幅降價,讓已簽約的自己成了最貴買家。這種「早買早吃虧」的困境並非首例,「賣厝阿明」指出,台南已有建案為類似狀況開出解方,直接退款價差給已購戶,引發市場熱議。

建商主動退價差200萬

近期台南房市出現震撼彈,善化區某建案傳出建商主動退款給已購戶,平均每戶退價差約200萬元,相當於原成交價打85折。雖然建商澄清退款金額依個案條件不同,並非每戶都退200萬,但確實因應市場狀況調整價格,用「善意照顧第一批忠實客戶」。這個位於台南善化的建案總戶數近200戶,今年第一季開案後僅成交10戶,平均單價41.5萬元。面對銷售停滯、庫存壓力,建商選擇「退差價」的軟著陸策略,避免已購戶抗議。賣厝阿明分析,這種做法實則是建商的「斷尾求生」策略,在買氣急凍下挽救銷售。

建商降價市場現實

當前房市正面臨嚴峻挑戰,央行信用管制政策使投資客退場,台南預售屋銷售率僅38.3%,全台最低。加上央行連續升息與限貸令,房市買氣迅速降溫。賣厝阿明點出關鍵,當建案銷售狀況不佳時,建商面臨三大壓力:銷售停滯、庫存壓力、避免客訴。退差價策略看似損失利潤,但與後續滯銷風險相比,仍屬划算。特別是當建案量體大,若前期買氣低迷,後續去化更加困難。

已購戶協商策略

從法律層面看,一旦簽訂買賣契約,雙方就必須按照契約內容履行。除非契約中有特別約定「價格保障條款」,否則建商後續降價銷售並不違法。不過,賣厝阿明建議,網友可直接向建商表明,未來若降價應比照台南案例處理,要求相同折價優惠。實務上,這確實是可行的協商策略,尤其當建商重視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時。

專家分析,建商願意退價差的主要考量包括:
成本可控:若成交戶數不多,退款總金額相對可控
維持價格門檻:表面不退訂,但實質讓利,避免正式降價破壞行情
預防骨牌效應:若已購戶鬧上媒體或集體退訂,恐加劇市場恐慌

其他可能保障途徑

除了直接協商,已購戶還可以考慮其他保障權益的方式:
聯合其他已購戶共同發聲,集體向建商爭取權益
審視契約內容,確認是否符合內政部公布的「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透過縣市政府地政局或消保官提出申訴,請主管機關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若建商真的退價差,在實價登錄處理上有兩種合法做法:
一是解約後重新簽約再申報實登;二是原契約增補協議。估價師陳碧源提醒,必須合法申報,否則可能衍生稅務問題。

房市調整期才剛開始

賣厝阿明示警,這波「退錢潮」與其說是建商良心發現,不如說是市場機制下的無奈選擇。當「台積電光環」不再保證完銷,建商必須在「硬撐價格」與「加速去化」間找到平衡點。

專家更警告,若買氣持續低迷,建商可能從「暗降」轉為「明降」,尤其量大重劃區恐現15~20%跌幅。房市的調整才剛開始,這場價格保衛戰的下一步,或許不是「會不會降」,而是「怎麼降才不會崩」。

面對建案可能降價的風險,已購戶與其單打獨鬥,不如主動出擊。

借鏡台南建商退價差的案例,直接與建商協商未來比照辦理,是較實際的做法。專家建議,未來購屋時可在契約中爭取「價格保障條款」,並選擇信譽良好的建商。畢竟買房是人生大事,在房市調整期,除了關注價格波動,建商財務健康度更是重要的成交屋風險指標。

買房真能讓你過更好? 網友犀利分析:別被話術綁架人生【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買房的錢比花在自己身上的還多,這樣真的值得嗎?」網友在買房知識家貼文,質疑買房是否是人生唯一選擇。他直言買房沒有比較厲害,只是建商和炒房客的話術,並提出一連串...
15/11/2025

買房真能讓你過更好?
網友犀利分析:別被話術綁架人生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買房的錢比花在自己身上的還多,這樣真的值得嗎?」網友在買房知識家貼文,質疑買房是否是人生唯一選擇。他直言買房沒有比較厲害,只是建商和炒房客的話術,並提出一連串發人深省的疑問:退休金在哪裡?孩子教育費怎麼辦?這篇貼文引發熱烈討論,許多人大呼「終於有人說實話」。

這位網友認為與其把大部分資金投入房產,不如好好思考如何規劃人生。

特別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退休金和孩子教育費都是更迫切的問題。這種「反買房」的論點,在房價高漲的當下,確實引起不少共鳴。

「如果房子真的會不斷上漲,那建商和炒房客幹嘛還要賣房子?」網友用股票來比喻,當你手上有一檔持續上漲的股票,除非覺得價格已經超過價值,或是預期未來會下跌,否則不會輕易賣出。這個邏輯讓很多人開始思考,為什麼市場上永遠有建商和投資客在賣房?

專家分析,這種反思其實很健康。過去「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深植人心,但現在房價所得比不斷攀升,在台北市平均要16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房。與其盲目跟從,不如冷靜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

與其把所有的錢都押在房產上,不如採取更平衡的資產配置。特別是年輕人,應該先準備緊急預備金、退休儲蓄和子女教育基金,再考慮購屋計劃。如果為了買房而犧牲生活品質和重要規劃,反而可能影響長期財務健康。

實際走訪街頭,確實有不少民眾對買房持保留態度。一位35歲的上班族分享:「我月薪6萬,與其背30年房貸買小公寓,我選擇租屋,把錢用來投資和進修。」這種思維在年輕世代中越來越普遍,他們更重視生活品質和財務自由。不過,也有資深房仲提出不同觀點。

他認為,買房雖然有壓力,但長期來看,房租是純支出,房貸卻是強迫儲蓄。重點是要量力而為,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物件,而不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買房與否,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與其被社會壓力推著走,或是被建商話術迷惑,不如靜下心來仔細盤算: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就像網友說的,無論選擇什麼,都要讓自己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過日子,而不是連滾帶爬地勉強度日。畢竟,房子只是生活的容器,如何活得精彩才是真正的重點。

與其背房貸啃泡麵,不如環遊世界活得精彩!你怎麼選?【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與其背房貸啃泡麵,不如環遊世界活得精彩!」買房知識家一篇「20年後你還在不在?」貼文引發討論。作者質疑買房的意義,認為把錢花在旅遊、創造回憶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15/11/2025

與其背房貸啃泡麵,不如環遊世界活得精彩!你怎麼選?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與其背房貸啃泡麵,不如環遊世界活得精彩!」買房知識家一篇「20年後你還在不在?」貼文引發討論。作者質疑買房的意義,認為把錢花在旅遊、創造回憶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這種「反房奴」思潮正在年輕世代中發酵,挑戰傳統「有土斯有財」的觀念。

這篇在買房知識家貼文直指核心:

「房子?你帶不走的!死了以後只能留下一堆債務和冷冰冰的磚瓦。」作者強烈主張,與其被房貸綁架20、30年,不如把資金用來周遊列國,讓人生充滿難忘回憶。這種觀點獲得不少網友共鳴,特別是看著房價不斷攀升的年輕族群。

一位28歲的科技業工程師分享自身經驗:

「我月薪7萬,但選擇租屋,每年出國3-4次,去年去了日本、義大利、泰國。與其為了頭期款省吃儉用,我寧可把握年輕時多看看世界。」這種「體驗重於擁有」的生活態度,在35歲以下族群中越來越普遍。

務實派網友提出不同意見

一位剛買房的40歲上班族回應:「旅遊的回憶很棒,但回到家還是要有自己的窩。我年輕時也愛旅行,但現在更享受在自家陽台泡茶的安心感。」他認為,買房雖然辛苦,但提供了老後的居住保障。

價值觀轉變,反映了高房價世代矛盾

當雙北市平均房價所得比超過15倍,年輕人靠薪水買房確實困難,與其追求遙不可及的夢想,不如轉向「及時行樂」的生活模式。這其實是「延遲滿足」與「當下享受」的選擇題。傳統觀念鼓勵人們為了長遠目標忍耐,但新世代更重視當下的生活品質。兩種選擇沒有絕對對錯,關鍵在於是否符合個人的價值觀與人生規劃。

與其極端地選擇「全買」或「全不買」,不如尋找平衡點。例如可以選擇總價較低的物件,或者先買後租,同時保留部分旅遊預算。重要的是做好財務規劃,避免為了買房而完全犧牲生活品質,也不要為了享樂而忽略長遠的居住需求。

買房與旅遊的爭論,其實是不同人生價值的選擇

有人追求安穩的歸屬感,有人渴望自由的人生體驗。在房價高漲的時代,與其糾結於「該不該買房」,不如認真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無論選擇哪條路,只要能夠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讓人生過得充實而沒有遺憾,就是最好的選擇。畢竟,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你擁有多少房產,而在於你如何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預售屋要看幾次才夠?內行人曝『黃金三次』法則,少一次都可能後悔!【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走進樣品屋那瞬間,心動的感覺來了!但這份心動該如何轉化成明智的購屋決定?看房次數成為關鍵抉擇點。「這房子我該看幾次才下手?」 這是許多購屋族心中共同...
15/11/2025

預售屋要看幾次才夠?
內行人曝『黃金三次』法則,少一次都可能後悔!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走進樣品屋那瞬間,心動的感覺來了!但這份心動該如何轉化成明智的購屋決定?看房次數成為關鍵抉擇點。

「這房子我該看幾次才下手?」 這是許多購屋族心中共同的疑問。面對動輒千萬的房產交易,看房次數的多寡往往反映出買家的謹慎程度,也直接關係到後續居住的滿意度。到底看一次就下訂是衝動消費,還是看太多次反而錯失良機?

根據業者統計,購屋者看房次數呈現兩極化分布。

有一派屬於 「直覺型買家」 ,看1-2次就決定下訂,這類買家通常已有明確的購屋條件,或是對某個建案特別熟悉,看到符合需求的物件就快速出手。

另一派則是 「謹慎型買家」 ,平均要看3到5次才願意下決定。這類買家會在不同時段反覆看房,觀察採光、噪音、周邊環境等細節,甚至會打聽鄰居背景,確保未來居住品質。

房產專家分析,看房次數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在於個人對風險的承受度和對區域的熟悉度。如果是自己熟悉的區域,又對建商品牌有信心,看房次數自然可以減少;反之,如果是陌生區域,就需要更多次勘查。

房產專家建議,理想的看房至少應該安排三個不同時段:平日白天、平日晚上、假日全天。每個時段都能發現不同的問題。

平日白天可以看出採光條件和周邊環境,是否有市場、學校等噪音源;平日晚上能觀察照明設施和鄰居安寧狀況;假日則能了解社區人車動線和公共設施使用情況。特別是預售屋,因為看不到實際成品,更應該在不同時段到基地周邊勘查,了解環境的日夜差異。有經驗的購屋者甚至會在下雨天特別去看房,檢查排水和防水狀況。

對於新成屋,因為是實際成品,看房重點應該放在施工品質和細節檢查。

除了基本格局,要特別注意窗戶、門扇的開關順暢度,浴廁的排水情況,以及牆面是否平整無裂痕。

預售屋則因為只能看樣品屋和設計圖,看房重點應該放在格局規劃和未來發展。要仔細比對平面圖與樣品屋的差異,注意樣品屋中可能存在的放大設計,同時要了解建商信譽和過去建案品質。

房產專家提醒,看預售屋時不要被華麗的裝修迷惑,要想像空屋的真實樣貌。同時要詢問清楚建材設備等級,以及是否有額外費用需要負擔。

多數資深購屋者認為,第二次看房是最關鍵的。
第一次看房通常是建立初步印象,第二次才是真正的細節檢查。
第二次看房時,購屋者應該帶著捲尺和檢查表,仔細測量每個空間的實際尺寸,檢查每個開關、插座、水龍頭是否正常運作。
同時也應該在社區周邊多走走,了解生活機能和交通動線。有經驗的房仲建議,第二次看房最好不要由代銷人員陪同,才能更自在地觀察和發現問題。也可以考慮找有購屋經驗的朋友陪同,提供第二意見。

看房次數也會受到區域特性和市場熱度影響。

在房市熱絡時期,熱門建案往往沒有太多猶豫時間,可能看一次就要決定;反之在買方市場,就有更多時間仔細考慮。雙北地區因為房價高,購屋者通常更為謹慎,看房次數相對較多;中南部則因為房價基期較低,決策速度相對較快。不過這個趨勢也隨著房價上漲而逐漸改變。

「買房是人生大事,寧可多看幾次,也不要買了後悔。」

這是許多過來人的共同心得。看房次數沒有絕對的標準,重要的是在每次看房過程中,都能發現新的資訊,幫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決定。與其糾結於看房次數,不如專注於每次看房的品質,做好功課、仔細觀察、多方比較,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家,讓這筆人生最大的投資物超所值。

房仲太聽話反而賣不掉?專家揭:客戶不是要順從,而是要被引導!【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房仲真實案例揭露:面對自認專家的賣家,順從與直諫之間如何抉擇?一場價格與心理的攻防戰真實上演「定價王老師」 這個稱號不是恭維,而是一位自認專懂房市的賣家...
15/11/2025

房仲太聽話反而賣不掉?
專家揭:客戶不是要順從,而是要被引導!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房仲真實案例揭露:面對自認專家的賣家,順從與直諫之間如何抉擇?一場價格與心理的攻防戰真實上演

「定價王老師」 這個稱號不是恭維,而是一位自認專懂房市的賣家自稱。這位老師超級自信又固執,找房仲不是為了專業合作,而是要找人聽他講話、照他指示做事。房仲小玉最初以貼心服務贏得信任,卻因專業建議慘遭冷凍,反而「狼性房仲」用心理戰術三週搞定交易,背後展現的正是房市中最複雜的價格與人性攻防戰。

溫柔牌策略:服務滿分卻成交掛零

小玉在這場房仲心理戰中可說是使盡全力。她不僅每次帶看都親自陪同,甚至幫忙整理家裡、端茶倒水、移動家具,還要哄老師的媽媽、照顧他太太,幾乎成了半個家人。這種「陪伴式銷售」確實贏得定價王老師的高度信任,讓他感受到被尊重與被理解。

然而,這種親密關係卻埋下意想不到的地雷。老師內心其實不想太快成交,因為一旦房子賣掉,這段「被照顧的感覺」就會隨之消失。這種心理讓小玉陷入困境,儘管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卻換來近一年毫無進展的僵局。

當小玉根據市場行情提出降價建議時,老師立即變臉,認為她「不懂事」、「不站在自己這邊」。在他眼中,這不是專業建議,而是不聽話的表現。於是,老師轉向尋求其他房仲的協助,開啟了另一場心理遊戲。

狼性策略:先捧後導的價格心理戰

「狼性房屋」一接手,就採取完全不同的策略。他們第一步完全迎合老師的自尊,大聲肯定:「老師這價沒問題,我們就照你意思掛!」這種立即的認同讓老師心花怒放,覺得終於找到「懂我」的知音。

接著,他們大膽地將物件定價為4798萬元,不僅比小玉建議的價格更高,甚至超越該社區歷來最高成交價4780萬元。這種「高開策略」看似不合理,卻完美滿足了老師的心理預期。

幾週後,狼性房屋開始慢慢引導老師面對現實,以「我們來調整一點點,看能不能快點幫你找到理想買家」的說法,逐步將價格引導至市場可接受的範圍。最後以3908萬元成交,還讓老師以為這是自己「英明決定」的結果。整個過程僅花費約一個月時間。

房仲銷售的心理學課

這個案例充分展現了房仲銷售中的深層心理學。根據房仲銷售專家的分析,客戶不買單往往不是因為價格問題,而是因為「痛苦不夠、需求不急迫」。定價王老師的情況正是如此,他更享受被服務的過程,而非真正想要完成交易。

成功的房仲必須具備觀察力與分析力,能夠第一時間判斷客戶的個性、偏好和真實意圖。在這個案例中,狼性房屋顯然更擅長這種心理判斷,準確抓住老師「需要被認同」的心理需求。

房仲業務的溝通技巧也是關鍵。資深房仲建議,面對不同類型的客戶,應該採取不同的溝通策略。對於自認專家的客戶,與其直接反對,不如引導他讓他自己得出結論。

專業與情感的平衡藝術

這個案例也凸顯了房仲業中的專業困境。小玉的服務精神值得肯定,她展現了房仲需要的「耐心、關心、熱心、誠心」,但可能過度投入情感,反而影響了專業判斷。

而狼性房屋雖然快速成交,但這種策略是否能夠維持長期客戶關係,仍有待商榷。理想的房仲應該能在專業建議與客戶關係間取得平衡,既提供真實市場分析,又能維持良好互動。

給房仲新手的實戰建議

對於遇到類似「定價王老師」這種自認專家的客戶,資深房仲建議:首先,讓客戶充分表達,滿足他的發表慾,但不要陷入一味迎合的陷阱。其次,在適當時候提供具體市場數據與事實,但要以「參考資訊」的形式呈現,讓客戶感覺是自己做出的決定。

更重要的是,房仲應該建立專業權威,不是通過爭辯,而是通過對市場的深入理解和準確數據分析。當客戶意識到你的專業性能幫他達到目標時,自然會尊重你的建議。

房仲業務不只是買賣房屋,更是一場深層的心理博弈。
在小玉的溫柔陪伴與狼性房仲的策略操作之間,或許存在著更平衡的專業之道。真正成功的房仲,既要理解人性,又要保持專業客觀,才能在滿足客戶心理需求的同時,完成交易目標。對於房仲從業人員來說,這個案例提醒我們:讀懂客戶內心真正的需求,往往比讀懂市場行情更為重要。

「35歲單身女台北買房記:不靠父母、偷偷購屋的孤軍奮戰!」【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這個標題道出了許多現代女性的心聲。一位單身女性在網路上匿名分享她的購屋困境,在台北想找2000萬內的房子,卻發現選擇有限,不是屋齡老舊就是空間狹小,更讓她...
14/11/2025

「35歲單身女台北買房記:不靠父母、偷偷購屋的孤軍奮戰!」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這個標題道出了許多現代女性的心聲。一位單身女性在網路上匿名分享她的購屋困境,在台北想找2000萬內的房子,卻發現選擇有限,不是屋齡老舊就是空間狹小,更讓她為難的是,整個購屋過程還得瞞著父母進行。

隱形購屋族的孤獨旅程

「不想讓父母知道我買房,怕他們擔心,也怕引來不必要的關心。」這位網友的心聲引發眾多單身女性共鳴。在傳統觀念仍深的台灣社會,單身女性購屋背負著比男性更多的社會眼光,許多人選擇「隱形購屋」,獨自承擔所有決策壓力。

一位剛完成購屋的單身女性分享:「我從看房、簽約到交屋,全程都沒告訴家人。不是不信任他們,而是不想聽到『女生何必自己買房』、『等結婚再說』這類的話。」這種「安靜革命」正在都會區悄悄上演,越來越多年過三十的單身女性,選擇用實際行動證明經濟獨立。

2000萬預算的台北困境

在台北地區,2000萬預算確實面臨尷尬處境。房仲業者分析,這個預算在市中心只能買到20坪左右的老舊公寓,或是縮小到15坪以下的新建案。有網友感嘆:「同樣預算在台中能買到三房車位,在台北卻只能勉強買個小窩。」

更現實的是房貸壓力。以貸款1600萬、30年期、利率2.8%計算,每月還款約8.2萬元。這樣的負擔對單薪收入的單身族群來說確實沉重。財務專家建議,每月房貸支出不宜超過月收入的三分之一,要負擔這樣的房貸,月收入至少需達25萬元。

單身女性的購屋智慧

面對預算與需求的拉扯,聰明的單身購屋族發展出獨特的應對策略。一位在內科工作的工程師分享:「我放棄台北市區,改買林口三房,用同樣預算換取更好的生活品質。」她的選擇代表許多單身女性的新思維:與其擠在市中心小宅,不如用通勤時間換取居住空間。

另一位購屋族則選擇「以時間換取空間」,購買屋齡較高的公寓,再用裝潢賦予新生命。「我買30年中古屋,花200萬裝修,現在住得比新成屋還舒服。」這種做法雖然前期投入較多心力,但長期來看CP值更高。

財務規劃的安全邊際

對於單身購屋族,財務安全邊際尤其重要。理財顧問建議,除了頭期款外,最好準備至少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包括房貸、管理費和生活開銷。「單身族沒有另一半可以分擔風險,財務規劃要更保守。」

有經驗的購屋族也建議,與其勉強買在精華區,不如選擇有發展潛力的外圍區域。「我五年前買在青埔,當時每坪25萬被笑盤子,現在反而慶幸當初的決定。」

新時代的居住選擇

隨著工作型態改變,單身女性的購屋思維也在轉變。一位在家工作的設計師分享:「既然不用每天進辦公室,我選擇買在宜蘭,用台北一半的預算住透天。」這種「脫北潮」現象,讓許多單身女性找到新的安居可能。

也有女性選擇與好友合資購屋,共同分擔房貸壓力。「我和兩個閨蜜合買三房,每人一間套房,既有私人空間又能互相照應。」這種創新的購屋模式,正在挑戰傳統的居住觀念。

專業人士的實用建議

房產專家給單身女性購屋族的建議是:保持彈性,務實評估。與其執著於特定區域,不如根據工作地點、生活習慣選擇適合的物件。「通勤時間、生活機能、社區安全,這些都比屋齡數字更重要。」

銀行房貸專員也提醒,單身族申請貸款時,銀行會更嚴格審核收入穩定性。「最好準備至少一年的薪轉紀錄,如果是自營業者,則要提供更完整的財力證明。」

「買房不是為了向誰證明什麼,而是給自己一個安心的避風港。」 一位歷經兩年尋屋終於找到理想住家的單身女性這樣總結。她的心情或許正是最好的寫照。

在這個房價高漲的時代,單身女性購屋確實充滿挑戰,但也正因如此,每個成功的購屋故事都格外勵志。與其被傳統觀念束縛,不如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畢竟,經濟獨立從來不是口號,而是實際行動。下次看到單身女性在看房時,別忘了給她們一個鼓勵的微笑,因為她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寫下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立宣言。

房市風向變了?買家追求合理價反被酸「窮酸相」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房市買賣雙方認知差距擴大,追求合理價格的買家被貼標籤,市場僵局如何解?「想買合理價就是窮酸相?」 最近在買房知識家出現熱烈討論,有網友觀察到,在當前市場調整期,部分房...
14/11/2025

房市風向變了?買家追求合理價反被酸「窮酸相」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房市買賣雙方認知差距擴大,追求合理價格的買家被貼標籤,市場僵局如何解?

「想買合理價就是窮酸相?」 最近在買房知識家出現熱烈討論,有網友觀察到,在當前市場調整期,部分房仲和投資客會對追求合理價格的買家貼上「窮酸」標籤,認為就是這些買家不願追價,才導致交易無法達成。這種說法引發正反兩極討論,也反映出當前房市買賣雙方的價格認知差距正在擴大。

房市經歷多年多頭後,近期確實出現了一些調整跡象。

在這樣的環境下,買方開始期待價格合理化,願意出價的買家也變得更加謹慎。這種轉變讓部分習慣過去熱絡市場的從業人員感到不適應,甚至產生焦慮情緒。

有網友直言,當買家不願意無條件追價時,就被貼上「窮酸相」的標籤,這種說法其實反映了賣方市場思維的延續。過去房市好的時候,賣方確實擁有較大定價權,但隨著市場環境改變,買賣雙方的地位正在重新平衡。

這種「窮酸說」也凸顯了不同世代的購屋觀念差異。

年輕購屋族在面對高房價與升息壓力時,自然會更加精打細算,希望用合理價格買到適合的房子。這不是「窮酸」,而是務實的財務規劃。

反觀部分資深投資客或從業人員,可能還停留在過去「房價只漲不跌」的思維中,難以接受買方開始認真計較價格的現實。這種認知差距,成為當前市場交易量萎縮的原因之一。

房仲業者在買賣雙方之間扮演關鍵角色,但也面臨兩難處境。

一方面要維護賣方委託人的利益,希望賣到好價格;另一方面又要促成交易,需要說服買方接受價格。在市場轉折期,這樣的平衡變得更加困難。

有資深房仲私下透露,其實多數從業人員都能理解當前買方的謹慎態度,畢竟房價確實處於相對高點。但為了維持生計,還是需要盡力促成交易,這讓部分同行在壓力下可能說出比較情緒性的言論。

健康的房地產市場需要買賣雙方的理性對話,而非互相貼標籤。

買方追求合理價格本是天經地義,賣方堅持價格也有其考量,重點是如何在兩者間找到平衡點。有房產專家建議,與其批評買方「窮酸」,不如認真了解他們的擔憂與需求。當前環境下,能夠理解買方心理並協助雙方達成共識的房仲,反而能在市場調整期中脫穎而出。

從對立到理解的轉變,市場調整對長期發展未必是壞事。

過去幾年的狂飆期,讓不少區域房價偏離基本面,適度的調整反而能讓市場更健康。買賣雙方都需要時間適應這種轉變。對買方而言,堅持合理價格是正確的,但也要了解市場實際狀況,避免過度期待價格大幅下跌。對賣方來說,認清市場變化並調整預期,才能順利完成交易。

房市永遠是買賣雙方的博弈,與其互相指責,不如理性面對市場變化。

貼標籤不會讓交易更容易達成,理解與溝通才是突破僵局的關鍵。市場沒有永遠的多頭或空頭,只有永遠的變化,能夠適應變化並找到新平衡點的買家、賣家與從業人員,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持續前行。與其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不如共同尋找面對新現實的方法。

中產階級沒消失?最富與最窮差150倍 主計長一句話引爆全網怒火【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台灣中產階級沒有消失!」這句出自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陳淑姿的說法,13日在立法院一講完,立刻在網路上炸鍋。對比許多人感受到的物價壓力、低薪困境與買房...
14/11/2025

中產階級沒消失?最富與最窮差150倍 
主計長一句話引爆全網怒火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台灣中產階級沒有消失!」這句出自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陳淑姿的說法,13日在立法院一講完,立刻在網路上炸鍋。對比許多人感受到的物價壓力、低薪困境與買房遙不可及,網友紛紛質疑:「活在平行時空嗎?」而這場關於台灣貧富差距的大辯論,更在財委會現場被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狠狠戳破。

故事從一份專案報告開始。主計總處指出,依照家庭收支調查,將家庭依所得高低分成五等分,最高 20% 家庭平均所得 235.7 萬,最低 20% 只有 38.4 萬,差距 6.14 倍。並強調相較東亞國家如日、韓、新、港,甚至英美,台灣的所得分配算是「相對平均」。

然而這套五等分的統計方式很快被質疑過於粗糙。黃國昌當場反擊,指出最富 5% 與最窮 5% 的差距才是真實世界,而這個差距在蔡英文執政期間已拉到「150 倍」。這個驚人的數字讓不少網友直呼:「這才是大家感受到的現實啊!」

更尷尬的是,黃國昌還翻舊帳。他提到,2011 年馬英九執政時,民進黨痛批前朝的所得差距達 75 倍,認為五等分根本是「石器時代的工具」。沒想到多年後同一套標準卻被民進黨政府自己使用。黃國昌直言這是標準「雙標」,「在野用最富5%,執政改成五等分,差距看起來當然只剩零點幾在晃。」

面對質疑,陳淑姿則強調,國際上多以吉尼係數和五等分法衡量貧富差距,「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但這番堅持並沒有平息網路討論,反而讓許多人認為官方與民間感受差距巨大。

網路上不少網友在臉書《賣房知識家》社團留言感嘆:「看統計中產沒消失,看荷包我覺得我快消失」、「中產階級現在就是月光族」、「有房跟沒房兩個世界」。尤其在高房價、物價增幅明顯的背景下,多數家庭的「真實感受」與政府的統計結果呈現巨大落差。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也做出補充,指出台灣的確面臨產業 M 型化問題,AI、ICT 高科技業績亮眼,薪資跟著跳;但傳統產業受全球競爭與關稅衝擊,整體薪資難跟上。「產業兩極化,也反映在薪資兩極化。」高仙桂表示,政府現在除了要維持 AI 領先,也得讓中小企業用得起 AI,避免經濟成長只落在科技業,讓產業與所得差距越拉越大。

數字能說話,但生活更不會說謊

政府強調中產階級沒消失,但許多人心中的答案可能早已不同。貧富差距的真實樣貌,不只存在統計表格,而是藏在每一次結帳的猶豫、每一筆房貸的壓力、每一份薪資單的落差。數字可以解讀,感受卻不會騙人。台灣的經濟確實在進步,但要讓全民都跟得上腳步,恐怕還需要更多比統計數字更貼近生活的政策與解方。圖/google map

限貸令不是規定錢不能進房市嗎?怎麼銀行還主動教我繞道投資?【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限貸令不是規定錢不能進房市嗎?怎麼銀行還主動教我繞道投資?」一位準備換屋的民眾最近遇到這樣的困惑。他發現名下兩間房子可增貸1600萬元,但銀行明說因限貸...
13/11/2025

限貸令不是規定錢不能進房市嗎?
怎麼銀行還主動教我繞道投資?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限貸令不是規定錢不能進房市嗎?怎麼銀行還主動教我繞道投資?」一位準備換屋的民眾最近遇到這樣的困惑。他發現名下兩間房子可增貸1600萬元,但銀行明說因限貸令規定,這筆錢不能直接買房,卻可以投入股市基金。這種「開後門」的現象,正引發市場對資金轉向炒作股市、形成新泡沫的憂慮。

限貸令的「明管」與「暗路」

近期不少台灣屋主發現,雖然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嚴格限制資金流入房市,但透過房屋增貸取得的資金,只要不直接投入不動產,轉往股市就完全不受限制。一位網友透露,銀行理專甚至明確告知,增貸資金投入基金股票後,一年後再轉買房,「銀行不會去查」,等於為避開限貸令開了巧門。

這波被市場稱為「史上最嚴」的限貸令,2024年9月上路後,對自然人第二戶房貸成數從6成降至5成,第三戶以上更緊縮至3成,且全面取消寬限期,意在壓制房市投機。但實際執行卻出現明顯漏洞,只要資金在股市「洗個澡」,就能繞道進入房市。

增貸炒股的市場現況

銀行理專不諱言,現在確實有不少客戶將增貸資金投入股市,特別是台積電這類熱門標的。這形成一種奇特現象:央行一手緊掐房市銀根,另一手卻透過銀行體系間接鼓勵資金轉戰股市。

在PTT等論壇上,更出現「手上有1300萬該買房還是All in台積電」的熱議,多數網友一面倒選擇台積電,理由是「買台積大概至少5年內很賺,而且是躺著賺」。這種預期心理,正吸引大量從房市流出的資金湧入股市。

泡沫轉移的風險隱憂

這種資金大挪移,引發市場對「泡沫轉移」的擔憂。當房市受壓抑,巨量資金轉向股市集中,特別是單一個股如台積電,可能推升本益比至不合理水平。一旦市場反轉,投資人可能面臨雙重打擊,既要承擔股票投資損失,又要應付增貸產生的還款壓力。

事實上,已有台積電工程師分享身邊案例,在信用管制後因槓桿操作不當而認賠殺出。這顯示即使是高收入族群,在資金遊戲中也難免受傷。

監管盲點與市場扭曲

限貸令的初衷是打擊房市投機、穩定房價,但實際效果卻可能造成資金排擠與市場扭曲。銀行一方面配合政策緊縮房貸,另一方面又積極推銷增貸業務,這種矛盾行為反映出現行政策的內在衝突。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資金流向是否會形成新的系統性風險。當大量投資人透過房屋增貸取得低成本資金投入股市,一旦股市回檔或利率上升,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民眾的兩難與無奈

對於真正有換屋需求的民眾來說,這種環境更是進退兩難。直接購屋受限貸令限制,自備款門檻大幅提高;若透過增貸投資股市,又必須承擔市場波動風險。正如網友所言:「這都是場豪賭」,道出一般民眾在政策縫隙中求生存的無奈。

限貸令實施至今,確實抑制了房市過熱現象,但衍生的資金流向問題也不容忽視。

專家建議,有意透過增貸投資的民眾,應審慎評估自身風險承擔能力,避免過度槓桿操作。與此同時,主管機關也應正視政策漏洞,在「打炒房」與「資金引流」間取得平衡,避免按下房市葫蘆,卻浮起股市瓢的泡沫危機。

Address

向上南路一段163號9樓
Taichung
408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賣厝阿明 知識+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賣厝阿明 知識+:

Share

賣厝阿明

這是一群對HOME有感情,抱有不切實際可能改變不良中年堅持,這群人不是業務,傻傻的一路走,想用知識漫畫方式讓社會大眾更容易了解HOME543,期待一天人人有房住家家有幸福ㄟ世界大同!

============================================================

#賣厝阿明簡介

賣厝阿明是一個房地產知識品牌,因為目前還不夠紅,所以作一些客製化跟小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