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厝阿明 知識+

賣厝阿明 知識+ 買房大小事,都有阿明的知識!
阿明是第三方買房知識平台,
在社群經營邁入第十年,
您的支持是阿明成長動力,愛您呦! 身為一個粉絲「搶先看」是基本義務,很重要ok~

凶宅議題退居次位?高房價下「買房比鬼兇」成新共識【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談到購屋,凶宅往往是讓人心生忌諱的話題。然而,近日一名網友在PTT發文指出,隨著房價節節高升,許多人已經不再過度在意房屋是否曾發生過命案或意外事故,甚至有人認為「反...
25/09/2025

凶宅議題退居次位?
高房價下「買房比鬼兇」成新共識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談到購屋,凶宅往往是讓人心生忌諱的話題。然而,近日一名網友在PTT發文指出,隨著房價節節高升,許多人已經不再過度在意房屋是否曾發生過命案或意外事故,甚至有人認為「反而明顯價差的凶宅還可能被搶購一空」。這篇另類言論意外在社群引發熱議,並獲得不少認同。

原PO在貼文中提到,房仲雖然有法律義務告知買家房屋是否為凶宅,但在實務操作上卻困難重重。查證渠道幾乎完全依賴人際「打聽」,若遇上隱匿的賣家或不合作的鄰居,房仲既難以掌握真實資訊,也可能承擔賠償責任。對許多房仲而言,缺乏公開查核平台,讓凶宅資訊透明化成為難題。

然而,原PO看完文章後有感而發,他認為,房價高漲已讓民眾「不得不現實」:
與其挑三揀四擔心凶宅,不如先買到房子。「現在很多人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凶宅,因為房價太高,買房真的太難了」,他在貼文中寫道。「如果真有明顯價差的凶宅,反而可能成為熱門選項。」

貼文下方湧入大量回應,不少網友以幽默方式認同原PO觀點。

「現在是房子價格比鬼兇,要不要重新定義凶宅」、「人比鬼兇,沒房住才真的遇到鬼」、「窮比鬼可怕」,留言充滿市井式調侃,也反映出高房價下的現實壓力。甚至有人分享自身經驗,表示之前住的大樓曾發生過有人跳中庭的意外,但社區管理迅速處理,八成住戶甚至毫不知情,房價不僅未跌,反而持續創高,顯示現實中「凶宅恐懼」並未明顯影響交易。

賣厝阿明指出,這種現象其實反映出台灣房市的特殊現況。

當住宅供需高度緊張、房價持續攀升,民眾的購屋決策會更多考慮價格、地段、生活便利性,而非傳統上的凶宅忌諱。「凶宅仍然具備心理影響,但經濟壓力往往勝過心理忌諱」,一位房產分析師說。對買家而言,理解市場現實、做好風險評估與心理準備,比單純避開凶宅更為重要。

總體而言,高房價已讓凶宅議題逐漸退居次位,「價格比鬼兇」成為不少購屋族的新共識。
隨著社會觀念逐步現實化,買房決策更多仰賴經濟理性與市場行情,而非過往心理忌諱。凶宅仍存在,但在現實房市中,購屋者真正面對的,往往是房價本身帶來的「恐怖」壓力。

通勤換房價殘酷抉擇!每天多1小時省500萬 網淚:年輕用時間換金錢,老了用錢買時間【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對許多年輕族群而言,購屋是一生中重要的財務決策,而房價與生活品質的取捨往往讓人糾結。最近有網友在房地產論壇上提問:「如果每天上班通...
25/09/2025

通勤換房價殘酷抉擇!每天多1小時省500萬 
網淚:年輕用時間換金錢,老了用錢買時間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對許多年輕族群而言,購屋是一生中重要的財務決策,而房價與生活品質的取捨往往讓人糾結。最近有網友在房地產論壇上提問:「如果每天上班通勤要多一小時,但房價可以便宜500萬,值得嗎?」這個問題不只是個人偏好,更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面臨的抉擇。

通勤時間的增加,對生活節奏與身心健康有直接影響。

根據統計,台灣上班族平均每日通勤時間約為45分鐘至1小時,而每日額外多一小時的通勤,意味著每週多出約5小時,每年則累計近250小時。這些時間本可用於休閒、陪伴家人或個人成長,長期下來可能對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產生隱性成本。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壓力,不僅增加通勤疲勞,也可能影響工作表現與生活品質。

然而,500萬的房價差異對購屋族來說也是一筆龐大資金。

若選擇便宜的房子,可能可減少貸款壓力、降低月付金,甚至增加資產彈性。對於首購族或年輕家庭而言,這筆節省的金額,可能用來投資、教育或提升生活品質,長期效益不容小覷。

房地產專家指出,這是一個「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的取捨問題」。

如果購屋者重視居住舒適與便利性,短時間內多花一點錢買靠近工作地點的房子,可能更符合長期生活需求。而若購屋者財務目標明確,想透過房產節省資金或累積資產,接受較長通勤時間也未嘗不可。但值得注意的是,通勤所增加的時間成本不能僅用金錢衡量,它可能影響健康、家庭互動與生活滿意度。

此外,房屋地點與未來增值潛力也需納入考量。

靠近市區或交通便利的房產,不僅提供生活便利,也通常有較穩定的轉手市場;而偏遠區域雖價格便宜,但未來增值空間有限,出售時可能需要折價,形成潛在風險。

對於年輕族群或首購族而言,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答案,重點在於「生活方式優先順序」的取捨。

如果財務壓力小、能承受每日多一小時通勤,並且希望節省資金做其他規劃,選擇便宜房屋是合理選擇;反之,若重視生活品質、通勤便利與日常舒適,付出較高房價換取便利,也是不錯的決策。

總結來說,購屋不只是買房子,更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每天通勤多一小時,雖能省下500萬,但是否值得,必須結合個人需求、健康考量以及財務規劃,仔細衡量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買房不是單純看價格,而是衡量時間、金錢與生活質量的平衡。

新建案管委會變建商一言堂?住戶揭:會議3分鐘通過千萬預算 連反對機會都沒有【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近期,一名網友在社群上提出疑問:在新建大樓中,由於住商混合,商用部分由建商自持出租,加上社區僅成立單一管委會,建商在區權會中佔據壓倒性優勢...
25/09/2025

新建案管委會變建商一言堂?
住戶揭:會議3分鐘通過千萬預算 連反對機會都沒有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近期,一名網友在社群上提出疑問:在新建大樓中,由於住商混合,商用部分由建商自持出租,加上社區僅成立單一管委會,建商在區權會中佔據壓倒性優勢,幾乎掌控整個管委會。原PO好奇,這樣的安排究竟是利多於弊,還是潛藏風險?

原PO指出,由於建商掌握多數席次,社區的各項決策幾乎由建商主導。表面上看,這種模式似乎能讓社區運作更順暢、決策更有效率,也避免住戶之間因意見分歧而拖延事務處理。然而,他也擔心建商可能優先考量自身利益,忽略住戶的實際需求。

網友對此意見分歧。部分人認為建商主導管委會並非壞事。

住戶委員多為義工,缺乏時間與專業,而建商委員通常有完整資源與管理經驗,能確保社區設施維護、管理規章執行到位。「比地主戶好多了」、「至少照法規辦事,比被地主戶拖延好多了」,這類聲音認為,效率提升對住戶是一大利多。

然而,也有網友提醒風險。建商終究以自身利益為優先,無論是租金收益、公共設施維護成本或商用空間管理,住戶需求可能被放在次要位置。「第一屆管委會最重要,建商擺爛就糟糕了」,「好建商帶你上天堂,爛建商大家一起下地獄」,這些言論凸顯了住戶對潛在利益衝突的警覺。

對此,房產專家「賣厝阿明」提出觀點。

他建議,對住商混合社區而言,應明確區分商用與自用住戶的委員會,並清楚界定各自的使用範圍與權利義務,避免單一管委會由建商主導而陷入權職不明的狀態。「建商若完全掌控,很容易出現決策效率高但責任不清的問題」,他表示,制度化的分工不僅保護住戶權益,也能讓建商更專注於管理自己持有的商用部分。

專家進一步指出,制度化監督與明確的責任劃分,是平衡效率與住戶權益的關鍵。

透過定期住戶大會、公開財務與監督機制,即便建商主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住戶需求,避免社區運作陷入單向利益考量。

總體而言,建商掌控管委會既有利也有弊。

效率提升是顯而易見的優勢,但權責混淆與利益衝突仍是住戶不得不重視的風險。如何在效率與監督之間找到平衡,建立清楚的權利義務分工,將直接影響社區長期運作的品質與居住體驗,也成為新建社區管理不可忽視課題。

房貸利率2.8%引熱議 網友:降息幻想?【M傳媒財經中心/專題報導】近期房貸利率再度成為網路討論焦點。一名網友在PTT發文指出,過去房貸利率曾低至1.3%,如今經歷多輪升息,已攀升至2.8%,讓他不禁好奇,央行總裁楊金龍是否有可能降息,讓房...
25/09/2025

房貸利率2.8%引熱議 網友:降息幻想?
【M傳媒財經中心/專題報導】

近期房貸利率再度成為網路討論焦點。一名網友在PTT發文指出,過去房貸利率曾低至1.3%,如今經歷多輪升息,已攀升至2.8%,讓他不禁好奇,央行總裁楊金龍是否有可能降息,讓房貸壓力減輕。此篇討論也吸引大量網友留言,顯示民眾對房貸利率高度敏感,也反映出房市與利率息息相關的現實情況。

知識傳媒 貸款達人 呂崑富 說明 升息與降息向來是各國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當央行升息時,基準利率調高,各家銀行也會相應調整房貸利率,民眾每月還款額自然增加。房貸利率上升,直接牽動買房成本,也會間接影響房市交易動能與價格表現。近期2.8%的房貸利率雖不及過去高峰,但對尚在還款期的民眾而言,仍是明顯壓力。

網友討論中,多數人認為目前利率屬於相對合理水準,不必過度期待回到歷史低點。

有人指出,「沒什麼大動盪的話,不用太期待1.3那種利率,3%左右其實是常態」,也有人認為,「利率下降的空間有限,供需問題導致可貸款銀行減少,利率不可能輕易回落」。這些留言反映出民眾已逐漸認知房貸利率受市場結構與金融政策共同影響。

同時,也有網友認為現行利率仍然相對低廉。

「2.8%就喊高?連法拍潮都沒出現,違約率極低,大家擔心可能過度了。」另一位則指出,升息對銀行而言,也是調控信貸、維持貸款額度的一種方式,「3%以下的利率對多數借款人仍是可承受範圍,誰會急著提前還清?」可見,房貸利率在合理區間內,對市場與個人還款壓力的影響,並不如部分民眾想像中劇烈。

呂崑富分析,房貸利率受央行政策、銀行資金成本以及市場供需共同影響,短期內若經濟環境穩定、通膨控制得宜,降息的空間有限。

對有購屋或房貸需求的民眾而言,比起過度期待政策降息,更務實的做法是審慎評估自身還款能力、利率浮動對月付金的影響,以及長期財務規劃,避免因利率波動造成生活壓力。

總結而言,雖然歷史低利率讓人懷念,但在目前金融環境下,2.8%的房貸利率仍屬合理範圍。民眾應以理性角度面對利率波動,做好財務規劃,而非一味等待政策降息,才能在房市中保持穩健與安心。

鬼島副本還是現實困境?買房難、租屋貴 台灣青年用出走回應結構問題【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來新加坡工作半年,才發現台灣根本像一款鬼島養成遊戲。」一位台灣網友在論壇的長文直白寫道,指出台灣的生活條件,無論是房價、薪資、交通或醫療,都像高難...
24/09/2025

鬼島副本還是現實困境?
買房難、租屋貴 台灣青年用出走回應結構問題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來新加坡工作半年,才發現台灣根本像一款鬼島養成遊戲。」一位台灣網友在論壇的長文直白寫道,指出台灣的生活條件,無論是房價、薪資、交通或醫療,都像高難度副本,逼得年輕人只能不斷壓榨自己或家人才能過關。他的經驗,也呼應勞動部統計:2023年就有超過62萬台灣人赴海外工作,人才持續外流已非偶發,而是結構性的社會困境。

在這名網友的筆下,最沉重的挑戰之一就是「買房」。

根據內政部資料,2024年台灣房價所得比達到19.6倍,換句話說,一般家庭即使不吃不喝近20年,也難以在雙北置產。即便退而求其次,往中南部城市移動,房價仍遠遠超過當地平均薪資的承受範圍。銀行貸款的壓力,更是像把年輕人綁在枷鎖上——40年房貸幾乎成為常態,等於一輩子都在為「一個屋頂」打工,還常得背上父母的連帶保證。

而在租屋市場,年輕族群也難言輕鬆。

房東多半將貸款利率、房價飆漲的成本轉嫁給租客,加上法規保障有限,租屋族常得面對租金隨意調漲、押金糾紛或隨時被要求搬遷的風險。台灣雖然號稱外食便宜,但房租支出卻往往吞掉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讓許多人在「存不到頭期款」與「長期租金壓力」之間進退維谷。

與台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加坡的制度設計。

雖然新加坡的房價不低,但政府長期推動公共住宅計畫,約八成居民能透過組屋(HDB)擁有自宅。就算是租屋族,也能透過制度保障享有穩定租約,避免「被趕走」的不安。對不少台灣青年而言,這樣的安全感正是夢寐以求的基本條件。

除了住房困境,這名網友還點名其他關卡:

低薪過勞的職場現實、交通與街景亂象、食安與空污問題,以及日益惡化的政治對立。他形容台灣的街景是「陽台加蓋鐵皮、違建廣告看板、候選人笑臉」交織而成的混亂地圖,行人每天都像在玩跳格子。而醫護環境更是讓人心驚,護病比高達1:17,醫護人員忙到連上廁所、喝水都是奢侈。

他也提出鮮明對照:

在新加坡,稅制合理、醫療資源穩定,交通整齊乾淨,甚至連保健食品都能以合理價格買到。對比台灣「房價高不可攀、貸款壓身、租屋無保障」的窘境,讓人理解為何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離開。

然而,文章最後並非單純的抱怨,而是一種對未來的呼喊。

他強調,「我們不是仇台,而是太清醒了,才知道不能再被這個系統耗乾。」他認為,很多人並非不努力,而是被結構困住,宛如在玩一場體制卡關的副本。真正的覺醒,不只是喊痛,而是開始「寫攻略」,去尋找突破制度困境的方法,讓無力者看到重建的力量,讓逃離者知道仍有返航的可能。

這番心聲,映照出台灣當代青年的矛盾:深愛這片土地,卻被生活環境逼到無路可退。

當越來越多人成為「海外遊子」,台灣要如何在買屋、租屋與貸款這些最直接的民生議題上給予解方?答案,將決定這座島嶼未來是繼續困在「鬼島副本」,還是能迎來真正的破關契機。

中古屋交屋驚見「屋主從未露面」!專家揭授權交易3大陷阱:沒做這步恐求償無門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購買中古屋本是喜事一樁,但當賣方透過代理人處理交易時,許多買家常感到不安。近日有網友表示,透過仲介購買中古屋即將交屋,但簽約過程都是屋主委託...
24/09/2025

中古屋交屋驚見「屋主從未露面」!
專家揭授權交易3大陷阱:沒做這步恐求償無門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購買中古屋本是喜事一樁,但當賣方透過代理人處理交易時,許多買家常感到不安。近日有網友表示,透過仲介購買中古屋即將交屋,但簽約過程都是屋主委託親人處理,仲介僅簡單表示「屋主忙於工作」,讓他在交屋前倍感憂心,不知道未來若遇到房屋瑕疵該找誰負責。

授權交易常見三大風險 買家不可不知
明深地政士事務所 主辦代書 嚴意情 指出,授權交易確實存在特定風險,主要包括:
1. 授權真實性問題:代理人可能超越授權範圍,或者授權文件不具法律效力
2. 資訊傳達落差:代理人對房屋狀況了解可能不如屋主本人
3. 責任歸屬模糊:發生糾紛時,屋主可能主張代理人越權代理

嚴意情 提醒,遇到授權交易情況,買方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求查閱授權書正本,並確認授權範圍是否包含簽約、收訂、點交等所有交易環節。

交屋前必做四項檢查 保障自身權益
賣厝阿明建議,在交屋前這個關鍵階段,買方應該做到:
1. 徹底重新驗屋:特別檢查水電管路、牆壁有無滲漏水痕跡、設備功能是否正常
2. 確認稅費分算:地價稅、房屋稅等按交屋日比例分算,水電瓦斯費應結清
3. 點交附屬設備:確認契約載明的設備、家具都在且功能正常
4. 保留尾款:建議保留5-10萬元尾款,待全部點交完成後再支付

瑕疵擔保責任 屋主難辭其咎
賣厝阿明強調,即使透過代理人交易,屋主仍然必須負起瑕疵擔保責任。根據民法第354條規定,賣方對房屋負有物之瑕疵擔保責任,這不會因為透過代理人交易而免除。

「若交屋後發現重大瑕疵,如嚴重漏水、海砂屋、輻射屋等,買方可以直接向屋主求償,仲介也應負起連帶責任。」賣厝阿明建議,發現問題時應立即透過存證信函通知屋主與仲介,並設定合理改善期限。

仲介責任不可推卸 應盡最大協助義務
合法仲介業者在授權交易中應負起把關責任:「仲介不僅要確認授權真實性,還應該主動協助雙方完成交易,並在交屋時陪同點交,確保買方權益。」若仲介未盡到應盡責任,買方可向各地縣市政府消保官申訴,或向不動產仲介公會申請調處。

謹慎為上 保障交易安全
嚴意情最後提醒,授權交易雖然常見,但買方仍應謹慎以對。最好能在交屋前與屋主直接取得聯繫,確認交易細節,並在交屋時詳細檢查房屋狀況。同時保留所有溝通記錄與單據,以備不時之需。優良的仲介業者會主動透明化所有交易過程,減少買方的不安。選擇信譽良好的房仲業者,才是保障交易安全的最佳策略。

你的店面被『鬼登記』纏身?5分鐘教戰查出地址所有黑歷史【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在購買店面前,許多消費者會習慣上經濟部商業司網站查詢該地址的登記紀錄。有時候,會發現這個地址曾經登記過多間公司或商號,並且都已「歇業、解散、廢止」。這種情況,...
24/09/2025

你的店面被『鬼登記』纏身?5分鐘教戰查出地址所有黑歷史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在購買店面前,許多消費者會習慣上經濟部商業司網站查詢該地址的登記紀錄。有時候,會發現這個地址曾經登記過多間公司或商號,並且都已「歇業、解散、廢止」。這種情況,往往讓買方心中冒出幾個疑問:這會不會影響交易?房東是不是要多繳稅?未來自己買下會不會有麻煩?

依《公司法》與《商業登記法》規定,公司或商號設立時必須申報營業地址,且可以租賃的店面作為營業地點。

當營業主體歇業、解散或廢止登記後,主管機關會更新狀態,但該歷史紀錄仍會依規定保留於經濟部商業司的公開系統,作為營業登記資訊的一部分。這些資料僅代表「過去曾有人在此營業」,並不會自動使不相關第三人(例如單純的房東或後續買方)承擔債務或稅務責任。

只有在房東本身同時擔任該公司的負責人、董事、股東,或以自身名義提供擔保時,才可能涉及法律或財務義務。

在交易層面上,法律上不會因為這些登記紀錄而限制買賣,也不會因此影響產權移轉。但在市場心理層面,有些買家看到多筆歇業紀錄,可能會聯想到該地段的經營環境不佳,進而影響購買意願或出價。

銀行在核貸時主要依據不動產價值、借款人信用與還款能力評估,並不會單純因為地址曾登記過已歇業公司而拒絕放款。

只有在該不動產涉及法院查封、拍賣或其他權利限制時,才會對貸款與交易產生實質影響。

稅務方面,依《房地合一稅條例》及《土地稅法》規定

賣方出售店面需繳納的主要稅目為房地合一所得稅(依持有期間與交易所得計算)及土地增值稅,買方則須繳納契稅。這些稅負的計算依照成交價、取得成本及持有期間等條件,與過去租客的商業登記紀錄完全無關,因此不會因為有多筆歇業紀錄而增加稅額。

至於能否刪除這些紀錄,根據《商業登記法》第26條及《公司法》相關規定,營業登記資料屬於公開資訊,主管機關必須保留歷史紀錄以供查詢,並無提供「刪除歷史紀錄」的機制。若未來房東或買方不希望地址繼續被登記,可在租賃契約中明定禁止承租人以該地址作為營業登記地點,或要求承租人另行使用虛擬辦公室地址,以從源頭減少紀錄累積。

整體而言,多筆歇業登記紀錄並不會為房東或後續買方帶來法律與稅務上的額外負擔,影響主要來自市場觀感與談價空間。

消費者在評估購買時,應將地段、人流、租金回報率與未來發展潛力作為主要考量,而不是僅以這些登記紀錄作為決定因素。只要物件本身條件合適,過去的登記紀錄通常不應成為交易障礙。

「省仲介費」引爆糾紛!房市亂象浮現 賣家怒轟:買房不是在耍人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沒有要認真買房,請不要隨便來看房!」這是一名賣家在網路論壇上的憤怒發文。他抱怨,明明透過仲介安排看屋,事後卻遭買方繞過仲介直接聯繫,理由是要「省服務費」...
24/09/2025

「省仲介費」引爆糾紛!
房市亂象浮現 賣家怒轟:買房不是在耍人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沒有要認真買房,請不要隨便來看房!」這是一名賣家在網路論壇上的憤怒發文。他抱怨,明明透過仲介安排看屋,事後卻遭買方繞過仲介直接聯繫,理由是要「省服務費」。更讓他傻眼的是,對方開出的價格竟然比自己當初購入價只高出 50 萬元,讓他氣得直呼:「這是在耍我嗎?」這起事件立即引發熱烈討論,也點出了當前房市一大灰色現象──「跳仲介」。所謂跳仲介,是指買家先透過仲介取得物件資訊與屋主資料後,再企圖繞過仲介直接交易,以省下 1% 至 2% 的成交服務費。但這樣的行為,除了涉及誠信問題,也可能踩上法律紅線。

跳仲介事件頻發
房產專家 張惠山 透露,近期市場進入盤整期,買方對價格特別敏感,「有些買家會假借看屋收集資料,再透過管委會、鄰居甚至地政資料找到屋主,提出『省仲介費』的訴求,甚至用此為由壓低出價。」這種操作模式,讓不少屋主感到反感,張惠山更直言:「這是對專業的不尊重。」有 78% 的業者表示,曾遇過買方要求「私下交易」的情況,顯示此類亂象已不再是個案。

法律風險不可忽視
《民法》第 148 條第二項明文規定,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應依誠實信用原則。如果買家透過仲介取得資訊卻另行洽談交易,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此外,賣方與仲介簽訂的委售契約通常包含「斡旋金條款」,一旦屋主同意私下成交,仲介公司可依法求償,金額可能高達應付服務費甚至違約金。換言之,看似省下的 1% 至 2% 仲介費,最終可能演變成更龐大的金錢糾紛。

雙方風險同樣存在
更重要的是,繞過仲介交易對買賣雙方都潛藏風險。
第一,賣方缺乏專業合約審查與履約保證,一旦買方反悔,追訴難度增加;
第二,買方無法確保產權是否清晰、物件是否有隱藏瑕疵;
第三,缺乏第三方把關,雙方一旦爭執,容易演變成漫長的法律糾紛。
張惠山提醒:「私下交易看似划算,實際上買賣雙方都暴露在沒有保障的風險中。」

專家建議:賣方三招自保
專家建議賣家若遇到類似情況,可以採取三項自保措施:
第一,在委售合約中明訂保密條款,避免聯絡方式被總部濫用;
第二,帶看時盡量不要透露完整門牌,僅以社區或街道為參考;
第三,若買方繞過仲介直接接觸,應立即通報仲介公司,由專業機制處理。

對買方而言,與其冒險繞過仲介,不如善用合法專業的產權調查、履約保證與風險控管服務。這些服務雖有成本,但相較於可能的訴訟與糾紛,絕對是划算的保險。

M觀點:專業價值不應被抹煞
隨著房價居高不下、交易量下滑,買賣雙方對成本愈發敏感,這也是「跳仲介」背景。但正因為房屋交易金額龐大、程序複雜,更需要專業保障。專家強調,合法仲介提供的不僅是帶看服務,更有履約安全、契約把關與法律支援。房市交易不是小額買賣,與其為了「省仲介費」鋌而走險,不如選擇正規管道。只有買方安心、賣方放心,交易才能真正達到雙贏。

房價炸出世代對立!年輕人嗆「父母沒留房」vs 長輩反擊「你不努力」網路開戰【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房價高漲已成為社會矛盾的核心議題。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買不起房」幾乎是最無奈的人生現實。然而,近日有網友在社群平台提出一番言論,直言:...
23/09/2025

房價炸出世代對立!年輕人嗆
「父母沒留房」vs 長輩反擊「你不努力」網路開戰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房價高漲已成為社會矛盾的核心議題。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買不起房」幾乎是最無奈的人生現實。然而,近日有網友在社群平台提出一番言論,直言:「以前長輩努力打拼才保住家產,才能給下一代比較好的生活;年輕人抱怨房價高、租金高,為什麼不去抱怨父母?靠自己努力一樣可以出頭天。」這段話一出,隨即在網路上引爆激烈討論。

責任該由誰承擔?

支持這位網友的聲音認為,上一代在資源有限、社會環境艱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努力工作、存錢買房,甚至留下一定資產給子女,證明「只要肯拼,還是有機會」。

他們強調,「房子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必須透過長時間的勤奮與自律來達成。

然而,反對聲浪同樣不小。許多年輕人指出,上一代所面臨的房價所得比與現在完全不同。

根據內政部與主計總處數據顯示,1980 年代台灣主要城市的房價所得比大多落在 5 倍以下,但如今六都普遍超過 9 至 15 倍。

對於月薪 4 萬至 5 萬元的年輕人來說,單靠存錢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購屋。這種結構性差異,讓單純的「靠努力就能出頭天」顯得過於理想化。

「努力」與「環境」矛盾

專家分析,世代間的矛盾其實來自於對「努力」的不同定義。上一代人經歷經濟起飛時期,房價雖逐步上漲,但薪資也相對跟得上;而現今台灣面臨的是高房價、低薪資與租屋市場不穩定的三重壓力。即便年輕人願意加班、兼差,累積的財富仍遠遠追不上資產價格的增長。

賣厝阿明表示:「長輩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不能忽略世代處境的差異。把年輕人買不起房單純歸咎於『不夠努力』,其實忽視了制度與環境的限制。」他強調,政府在住房政策上,應兼顧代際公平,例如推動社會住宅、合理化稅制,才有助於減緩世代對立。

殘忍現實還是推卸責任?

對於該網友的直白言論,有人認為「殘忍但實在」,也有人批評是「不理解年輕人處境」。在論壇留言中,有網友回應:「我們不是不願努力,而是努力後換來的只是一坪坪價值持續飛漲的房子,永遠追不上。」也有人反駁:「就算再怎麼難,也不能怪政府或社會,要想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樣的對話,折射出當前社會的深層焦慮。高房價已不只是經濟問題,更衍生成代際矛盾,讓年輕世代與長輩之間產生不同的價值觀與期待。

理解與制度改革才是關鍵

「努力」固然重要,但「結構環境」同樣不容忽視。將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問題歸咎於「父母沒留資產」或「年輕人不夠拼」恐怕過於簡化,也容易激化世代矛盾。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建立更合理的住房政策與社會支持系統,讓努力不再成為一句空話,而是能帶來實際成果。唯有在理解彼此處境的基礎上,社會才有機會走出「世代戰爭」的困境,讓每一代人都能在公平環境中追求理想的生活。

「房仲新人小心!」業內揭借人頭陷阱:這種店專坑菜鳥 出事你扛責【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房仲業務在挑選加盟店或獨立門市時,往往關心的是成交量、資源支援與分潤制度,但有網友提醒,選擇店家其實還有更深層的風險要注意。最近在網路討論區就有人分...
23/09/2025

「房仲新人小心!」業內揭借人頭陷阱:
這種店專坑菜鳥 出事你扛責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房仲業務在挑選加盟店或獨立門市時,往往關心的是成交量、資源支援與分潤制度,但有網友提醒,選擇店家其實還有更深層的風險要注意。最近在網路討論區就有人分享,若有房仲店家要求業務「借用人頭大名」來掛件或簽約,這樣的行為可能涉及重大法律與誠信問題,甚至被形容成「妖魔鬼怪的店」,提醒新進業務務必要睜大眼睛。

借名掛件恐涉違法

房仲產業在台灣已有完整的《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規範。依法,仲介業務員必須經考試合格、登錄在案,並在合法的經紀公司底下執業。如果業者要求新人或外部人員「借名」,把不屬於自己的交易登記在名下,不僅可能違反登錄規定,還可能涉及逃避稅務、責任轉嫁等問題。一旦交易糾紛發生,名義人將首當其衝,承擔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網友提醒:利誘背後要小心

這位網友指出,若有店家以高額分潤、快速成交為由,利誘新人「借名」,通常代表店內制度或經營有問題。因為正規的房仲公司,會提供合法的牌照掛靠、完整的教育訓練與正當的業務分配,不需要透過灰色操作來衝業績。網友更直言:「只要有人要借你人頭,你就該馬上提高警覺,那絕對不是一間值得信任的店。」

專家觀點:短期利益換長期風險

業界人士分析,房仲業務員在選擇加盟體系或店家時,常常因為缺乏經驗,容易被短期利益迷惑。但實際上,借名掛件一旦被主管機關查到,不僅會影響個人信用與從業資格,還可能連帶影響未來職涯發展。長遠來看,業務員最需要的是穩定的後勤資源、透明的制度與專業養成,而不是賭在一時的高額佣金。

選對店,職涯才能走得遠

房仲是一份高度依賴信任與專業的工作,無論是面對客戶或選擇東家,都必須以誠信為本。網友的提醒看似尖銳,但背後確實反映了房仲業內可能存在的亂象。對於想投入這個產業的新鮮人而言,除了考量薪酬制度與資源支持,更重要的是觀察該店家是否合法經營、是否尊重制度。如果一家店動輒要求業務員「借人頭」,那麼再高的分潤也只是危險的糖衣炮彈。選對店,才能在房仲職涯中走得穩、走得遠。

預售屋客變陷阱!減帳被收管理費合理嗎?專家:若契約未明示可拒付【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買房不只是付錢拿鑰匙這麼簡單,許多細節往往牽動荷包。近期一位購屋族分享自身經驗,引起熱烈討論。他指出,自己在購買預售屋時,建商提供客變(客戶變更)服...
23/09/2025

預售屋客變陷阱!減帳被收管理費合理嗎?
專家:若契約未明示可拒付
【M傳媒 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買房不只是付錢拿鑰匙這麼簡單,許多細節往往牽動荷包。近期一位購屋族分享自身經驗,引起熱烈討論。他指出,自己在購買預售屋時,建商提供客變(客戶變更)服務,原本理解「加帳」需支付額外費用,但當他要求「減帳」時,建商同樣收取20%管理費,總金額算下來比預期多支出近20萬元,讓他大呼「不合理」。

這位屋主表示,購屋合約裡並未明文規範客變細則,只是建商主動提供服務,結果當他查看加減帳明細時,發現不管加項或減項都要支付管理費。他認為,加帳有額外工序與人力成本,收費可以理解,但減帳應該屬於少做、退貨的概念,卻同樣被課收一筆不小的費用,形同「退一個馬桶還要多付錢」,令人難以接受。他甚至進一步查詢相關資訊,得到的回覆也指出這樣的收費方式可能涉及「顯失公平」,違反消保法的精神。

房產專家分析,客變制度原本設計是為了讓買方能依照需求調整房屋配置,例如變更建材、取消某些配備或重新規劃格局。

一般而言,加帳部分因涉及額外工序與成本,收費合理。但若減帳仍強行收取「管理費」,則可能讓買方覺得遭到二次剝削。特別是當合約並未清楚揭示這些規範,買方往往在交屋前才發現費用高於預期,爭議便隨之而生。

《消費者保護法》第12條規定,定型化契約不得有「顯失公平」之情形;

若條款過度偏向建商利益,而未保障消費者,確實可能遭到挑戰。尤其在這起案例中,合約沒有明文揭示,建商卻強行收取減帳管理費,若雙方爭執不下,消費者可透過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提出申訴,甚至進一步走上法律途徑。

實務上購屋糾紛往往耗時費力,許多買方礙於時間與金錢壓力,最後選擇認賠接受。

專家提醒,民眾在簽訂預售屋合約時,務必仔細確認「客變規範」是否載明於契約之中,並要求建商提供完整明細,避免日後因資訊不對等而陷入被動。若建商堅持收費,至少應比照業界慣例,針對不同項目訂出合理比例,而非一律「加減皆收」。

這起案例揭示客變制度灰色地帶。

對購屋族而言,買房已經是人生最大開銷之一,若還要承擔模糊不清的額外收費,難免心生不滿。專家呼籲主管機關應檢視相關規範,讓建商在提供客變服務時更透明、合理,避免因資訊落差讓消費者承擔過多風險。畢竟,買房不該是「驚喜包」,而是清楚明瞭的契約行為。

別被騙了!房仲「開張吃三年」已成歷史 專家:現在是「三個月沒成交就吃土」【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我們本來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所以三年沒收入小事!」近日有網友在論壇分享房仲的這句話,引起熱議。這句話乍聽輕鬆幽默,但其實揭示了房仲產...
23/09/2025

別被騙了!房仲「開張吃三年」已成歷史 
專家:現在是「三個月沒成交就吃土」
【M傳媒房產中心/專題報導】

「我們本來就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所以三年沒收入小事!」近日有網友在論壇分享房仲的這句話,引起熱議。這句話乍聽輕鬆幽默,但其實揭示了房仲產業收入高度依賴成交的真實生態,也反映了不同經營模式下的風險差異。

房仲收入模式:高風險、高回報

傳統房仲業務多採「底薪低、佣金高」模式,收入完全依賴成交。過去房市景氣火熱時,少數高總價成交案就能讓業務員「吃好幾年」,因此才有「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然而,這種說法多源於早年所謂「牽猴子」中人(代簽、代理)模式,現在房仲行業已經不完全相同。

專家解析:加盟體系 vs. 獨立品牌

房市專家「賣厝阿明」指出,現代房仲若屬於加盟體系,每月固定管銷成本(房租、人事、管理費等)相當驚人。若三個月沒有成交,就已經存在財務風險;對新手或資金有限的業務員來說,長期零收入幾乎不可承受。

相對地,若是夫妻型或獨立品牌的房仲公司,成本壓力較低,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沒有成交仍可能撐得住。阿明強調,現代房仲業的存活關鍵在於「資金規劃與客源布局」,過去三年不成交的說法已不完全適用於現今加盟體系的高成本模式。

產業特性:淡季零收入,旺季爆發收益

房仲業仍保有「冰火兩重天」的特性:淡季可能零收入,旺季則因單筆高價成交,瞬間收入翻倍。這種高風險、高報酬的模式,讓資深業務員能承受市場波動,但對新進或資金有限的從業者而言,長期等待可能是極大壓力。

此外,現代房仲業競爭激烈,品牌、地段、客源和專業服務能力成為存活關鍵。僅依靠運氣或「大案爆發」已不足以支撐長期收入。阿明提醒新人,除了提升成交能力,更要有穩健的資金與生活規劃,以應對淡季收入中斷。

三年不成交是傳說,三個月零收入才是警訊

網友分享的房仲語錄,表面看似幽默,實際上反映了產業歷史背景與高風險特性。然而,現代房仲加盟體系成本高昂,三個月沒成交就已經有風險;獨立品牌則相對彈性,但半年仍無成交也需謹慎。對業內人士而言,這句話提醒我們:房仲業不是穩定收入的工作,而是一場耐心、策略與財務管理並存的長期博弈。賣厝阿明建議,無論新進或資深業務員,都應結合專業能力與資金規劃,才能在冰火兩重天的房仲市場中穩健生存。

Address

向上南路一段163號9樓
Taichung
408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賣厝阿明 知識+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賣厝阿明 知識+:

Share

賣厝阿明

這是一群對HOME有感情,抱有不切實際可能改變不良中年堅持,這群人不是業務,傻傻的一路走,想用知識漫畫方式讓社會大眾更容易了解HOME543,期待一天人人有房住家家有幸福ㄟ世界大同!

============================================================

#賣厝阿明簡介

賣厝阿明是一個房地產知識品牌,因為目前還不夠紅,所以作一些客製化跟小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