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雙月刊

物理雙月刊 「物理雙月刊」為台灣物理學會旗下之刊物,期望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物理知識與感觸 「物理雙月刊」為台灣物理學會旗下之刊物,希望可以透過國內物理各領域專家學者為我們的讀者帶來許多有趣、重要以及貼近生活的物理知識,並帶領讀者一探這些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透過文字、圖片、影片的呈現帶領讀者走進物理的世界,探尋物理之美。

 #雙月刊懶人包 薇爾莉特真的能在湖面上踏水而行?在《紫羅蘭的永恆花園》第七集裡,她撐著小洋傘從湖邊跳起、輕盈奔跑幾步後才墜入水中。這一幕美得令人屏息,也讓不少觀眾忍不住好奇:動畫中的「水上飄」能不能被物理學驗證呢?根據2013年搞笑諾貝爾...
20/11/2025

#雙月刊懶人包


薇爾莉特真的能在湖面上踏水而行?
在《紫羅蘭的永恆花園》第七集裡,她撐著小洋傘從湖邊跳起、輕盈奔跑幾步後才墜入水中。這一幕美得令人屏息,也讓不少觀眾忍不住好奇:動畫中的「水上飄」能不能被物理學驗證呢?

根據2013年搞笑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只要拍水(JSLAP)與水阻+浮力(JSTORKE)產生的總衝量,大於或等於支撐體重的最小衝量 JMIN,就有可能短暫在水上奔跑!
那麼,我們的薇爾莉特小姐,行嗎?

實際帶入動畫裡的場景數據與人物體重預估,研究者發現:
👉 薇爾莉特大約能產生 30.5 牛頓・秒的衝量
👉 但所需的最小衝量卻是 50 牛頓・秒

答案揭曉:她真的辦不到(物理意義上)!

📖想了解更多?完整原文請見: https://reurl.cc/dajRXy

#紫羅蘭的永恆花園 #水上飄不是夢
#你以為她在輕功其實她已落水

 #就在這週末 #秀豪老師登場啦
20/11/2025

#就在這週末
#秀豪老師登場啦

📣 #特展講座場次三 倒數3天!
你知道嗎?晶片裡的電子,會一起跳起量子的群舞?💃🕺

當電晶體越做越小,電子之間的互動開始浮現驚人的集體行為。這週末,就來聽聽林秀豪教授怎麼帶你走進這座「迷你宇宙」,揭開量子多體的神祕面紗!

📅 11/23(日)14:00-16:00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藍廳(地下樓 必可飛劇場)
🎫 免費入場,座位有限,歡迎提早入場!

#量力而微特展
#系列講座
#當晶片變成迷你宇宙
#公務人員教師研習時數

 #演講資訊Workshop on Recent Developments from QCD to Nuclear Matter探討從量子色動力學至核物質之最新研究進展研討會【時間】December 17-20, 2025【地點】中央研究院...
20/11/2025

#演講資訊

Workshop on Recent Developments from QCD to Nuclear Matter
探討從量子色動力學至核物質之最新研究進展研討會

【時間】December 17-20, 2025
【地點】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5樓第一會議室
【活動網頁】https://indico.phys.sinica.edu.tw/event/310/overview

 #雙月刊懶人包你知道「X光」的發現其實來自一次「被嚇到」的實驗嗎?而發現它的倫琴,居然還拒絕把這項重大發現命名為「倫琴射線」!1895 年的某個週五晚上,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無意間在暗室中發現了奇異的亮光──那不是任何已知的光線或粒子流,卻能...
06/11/2025

#雙月刊懶人包
你知道「X光」的發現其實來自一次「被嚇到」的實驗嗎?
而發現它的倫琴,居然還拒絕把這項重大發現命名為「倫琴射線」!

1895 年的某個週五晚上,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無意間在暗室中發現了奇異的亮光──那不是任何已知的光線或粒子流,卻能穿透紙張、木板、甚至人體……他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嶄新的物理現象!

但倫琴一開始非常謹慎,反覆實驗六週,甚至禁止學生進入實驗室,只為了確認這不是錯覺。直到他拍下自己太太手骨的照片後,他才決定公開這項驚人的發現──也就是後來被命名為「X 光」的穿透性電磁波。

他沒有申請專利,也不願將自己的名字冠在這項發現上,反而將諾貝爾獎獎金全數捐出給大學做研究,成為真正的「實驗室守門人」。

倫琴的故事,不只是科學發現的里程碑,也是一位學者對於科學價值與道德的深刻體現。
📖想了解更多?完整原文請見:https://reurl.cc/GNRWjp




#史上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實驗物理精神
#科學人也會被自己實驗嚇到
#歡迎分享轉發給你身邊的科宅與醫療人員

你知道嗎?全球電子產品的設計、製造與退貨過程,背後其實藏著一整套精密的「驗證系統」!這一次,我們邀請到 iST宜特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 余維斌,分享從淡江物理畢業後,如何一步一腳印創立宜特、打造全亞洲領先的電子驗證服務平台。影片中,余董事長不...
05/11/2025

你知道嗎?
全球電子產品的設計、製造與退貨過程,背後其實藏著一整套精密的「驗證系統」!

這一次,我們邀請到 iST宜特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 余維斌,分享從淡江物理畢業後,如何一步一腳印創立宜特、打造全亞洲領先的電子驗證服務平台。

影片中,余董事長不只是談管理哲學,更聊到人生故事:
☑️ 學生時期的求學經歷
☑️ 從工程人到創業家的一念決定
☑️ 如何讓公司變成「員工快樂、客戶滿意」的企業
☑️ 對產業、教育與社會責任的深刻投入

這是一場從理工到管理、從創業到傳承的真誠對談,也是給未來創業家與年輕科技人的一堂啟發課。

📺 馬上收看:https://youtu.be/QAWGghhUJjs

#百款物理人
#企業人物專訪
#宜特科技
#余維斌董事長

📣  #雙月刊十月號|新刊上線📣當「兆赫茲」不再只是天線理論裡的陌生單位,而是科研與產業競相突破的新熱點——你就知道,這一期絕對不能錯過。本期《物理雙月刊》專題為〈兆赫茲物理的進展與展望〉,從光譜缺口到應用前線,帶你走進 THz 頻段的關鍵...
25/10/2025

📣 #雙月刊十月號|新刊上線📣

當「兆赫茲」不再只是天線理論裡的陌生單位,而是科研與產業競相突破的新熱點——你就知道,這一期絕對不能錯過。

本期《物理雙月刊》專題為〈兆赫茲物理的進展與展望〉,從光譜缺口到應用前線,帶你走進 THz 頻段的關鍵轉捩點。更首度嘗試中英雙語並列文章(原文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 安惠榮教授撰寫),感受物理國際化的在地實踐!

還有~~~
🔸 重力波發現十週年專訪:趙煦老師的實驗回顧與團隊故事
🔸 物理史經典人物:Sommerfeld 與他的7位諾獎弟子
🔸 科學邊界探索:從「超光速烏龍」談相對論的堅守
🔸 微中子續篇:粒子之舞與宇宙生成的祕密
🔸 阿文老師專欄四連發!科技史 × 數學 × 計量常數 × 未竟的科學榮耀

從科技突破到人物風骨,每一頁都精彩不斷!
👉 立即閱讀:https://reurl.cc/axp1L4

#物理雙月刊 #兆赫茲物理 #重力波十年
#科學史與當代
#讓我們一起理解世界

 #雙月刊懶人包 誰說感冒只能乖乖喝熱水?《工作細胞》第一集就讓你用「物理眼」看噴嚏!💥💨一聲「哈啾」,竟藏著超多流體力學奧祕!!速度、飛行距離、氣動力學、阻力計算、實驗觀察……樣樣來。原來我們平常一個看似平凡的噴嚏,從時速 110 公里到...
23/10/2025

#雙月刊懶人包


誰說感冒只能乖乖喝熱水?
《工作細胞》第一集就讓你用「物理眼」看噴嚏!💥💨
一聲「哈啾」,竟藏著超多流體力學奧祕!!
速度、飛行距離、氣動力學、阻力計算、實驗觀察……樣樣來。

原來我們平常一個看似平凡的噴嚏,
從時速 110 公里到 360 公里之間都有研究數據,
甚至還有學者設計鼻噴模擬實驗器,在高速攝影鏡頭下分析飛沫擴散!

📌看完之後再也不敢輕忽一聲噴嚏的威力了…

📖想了解更多?完整原文請見:https://reurl.cc/9nYeDV

#打噴嚏也能很物理
#別再舔血小板了來看流體力學

追思楊振寧教授 —— 永遠的物理巨擘我們沉痛宣布:享譽全球的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楊振寧教授(Chen-Ning Yang) 於 2025 年 10 月 18 日逝世,享年 103 歲。他在物理界播下的智慧種子,將永遠照亮探索自...
18/10/2025

追思楊振寧教授 —— 永遠的物理巨擘

我們沉痛宣布:享譽全球的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楊振寧教授(Chen-Ning Yang) 於 2025 年 10 月 18 日逝世,享年 103 歲。他在物理界播下的智慧種子,將永遠照亮探索自然的道路。

楊教授於 1922 年 10 月 1 日出生於中國安徽合肥,在早年便展現非凡數理天賦,隨後北上求學,並在西方學術界崛起。1957 年,他與李政道先生合作指出「弱交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現象,因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獎。這項發現震撼物理界,也改寫了粒子物理對稱性原則的基本認知。

他的學術影響不僅止於此。楊教授與 Robert Mills 共同提出的 楊–米爾斯理論(Yang–Mills theory),成為現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理論基石之一。這套規範場論引入了非阿貝爾對稱性與規範場耦合機制,為後來電弱理論、強作用理論等提供框架,是整個現代理論物理的中樞支柱。

晚年時期,楊振寧教授重返北京清華大學,以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乃至教授身份參與人才培育與學科建設。他在清華的回歸,象徵他將多年世界學界的視野與資源帶回故里,與新一代中國與華人物理人並肩前行。其於清華的教學與合作,也為華人物理界注入持久的影響力。

他的一生,不僅是理論創見與學術豐碑的展現,也是謙和、對年輕學者無私扶持的榜樣。今日他雖已離去,但他的思想、理論與人文精神將永存於物理社群之中。

願我們在此默哀,並以最崇高的敬意懷念這一位物理巨擘。楊振寧教授,謝謝您用一生靈魂與理性,為人類打開理解自然的窗,讓世界因您而更清晰、更美好。

──《物理雙月刊》敬悼

 #優質活動推薦  #量子百週年紀念活動中研院物理所為推廣科學的奧妙,激勵學生及民眾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又今年適逢「2025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國際及國內都有許多慶祝此重大特殊年。今年10/19(日)中研院院區開放日,我們特別以【遇見量子...
15/10/2025

#優質活動推薦

#量子百週年紀念活動

中研院物理所為推廣科學的奧妙,激勵學生及民眾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又今年適逢「2025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國際及國內都有許多慶祝此重大特殊年。

今年10/19(日)中研院院區開放日,我們特別以【遇見量子】為主題,規劃:三場精彩的科普演講(座位有限,自由入場額滿為止),及實驗室成果互動體驗(自由參觀),演講海報如附件,敬請協助公告。

活動日期: 112年10月19日(日)
活動地點: 中央研究院 物理研究所1樓演講廳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

👨‍🏫科普演講
📕第一場 : 10:00-11:00
講題: 穿越古典的邊界:量子力學的誕生與革命
講者: 郭家銘教授/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台灣物理學會理事長

📘第二場: 11:30-12:30
講題: 量子大亂鬥
講者: Youtuber 量子熊團隊

📒第三場: 14:00-15:00
講題: 從人造原子到量子電腦: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揭示的科研路徑與運算革命
講者: 陳啟東特聘研究員/ 中研院物理所

🔎實驗室成果互動體驗 : https://reurl.cc/mY8Exl
多場有趣的互動體驗工作坊,不要錯過啦~~~

#讓我們來一起吸收滿滿的量子知識
#十月精彩活動連環發
#假日去處不二選擇

 #演講資訊時 間 (Time): November 11, 2025 (Tue.) 14:00地 點 (Place): 一樓演講廳 1F, Auditorium演講者 (Speaker): 陳壁彰研究員 (Dr. Bi-Chang Che...
15/10/2025

#演講資訊

時 間 (Time): November 11, 2025 (Tue.) 14:00
地 點 (Place): 一樓演講廳 1F, Auditorium
演講者 (Speaker): 陳壁彰研究員 (Dr. Bi-Chang Chen)
所屬機構 (Institute):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Applied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題 目 (Title): Lighsheet nanoscopy by expansion

摘 要(Abstract):
The holy grail in optical microscopy is imaging 3D biological specimen with the resolution, the same as in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microscopy (EM) has a lot better spatial resolution but no color information and presumably limited to 2D. Instead, optical microscopy has chemical information due to fluorescent labeling with 3D fashion. Here, we are performing lightsheet microscopy combined with expansion microscopy to let optical microscopy meet electron microscopy.

連 結 (Link):
https://www.phys.sinica.edu.tw/lecture_detail.php?id=3108&eng=T
https://www.rcas.sinica.edu.tw/web/mem_faculty/Chen_BiChan_en.html

演講語言 (Language): in English
接待人 (Host): 郭青齡(Guo, Chin-Lin) 博士
聯絡人 (Contact): 鍾艾庭 #8365

 #雙月刊懶人包 #物理人文系列在你我熟悉的地球樣貌誕生前,大陸原來是相連的嗎?百年前,一位德國學者提出了劃時代的假說─「大陸漂移說」。他不只是科學家,更是極地探險者,走進冰雪深處,只為尋找大地的真相。他是阿佛列・洛塔爾・韋格納(Alfre...
09/10/2025

#雙月刊懶人包
#物理人文系列

在你我熟悉的地球樣貌誕生前,大陸原來是相連的嗎?
百年前,一位德國學者提出了劃時代的假說─「大陸漂移說」。
他不只是科學家,更是極地探險者,走進冰雪深處,只為尋找大地的真相。

他是阿佛列・洛塔爾・韋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
跨足氣象學、地球物理、極地氣候的傳奇學者。

💬 他觀察到南美洲與非洲的海岸線極為吻合
🔍 他提出「盤古大陸」概念,主張大陸是會漂移的
❄️ 他四度遠征格陵蘭,最終為了極地觀測殉職

如今我們熟知的板塊構造理論,正是以他的學說為基礎發展而來。
他用生命走過冰雪,也為地球科學留下不朽印記。

📖想了解更多?完整原文請見:https://reurl.cc/VWv9Mb

#超前板塊理論百年的人
#探險家不是浪漫 是堅持與殘酷
#物理人文也能熱血沸騰
#歡迎分享轉發給你身邊的理組文青

 #一起從專家的眼睛看世界 #2025諾貝爾物理學獎短評
08/10/2025

#一起從專家的眼睛看世界
#2025諾貝爾物理學獎短評

#2025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 陳永富特聘教授短評

紀念量子力學誕生百週年的2025國際量子年又一驚喜,今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 John Clarke、Michel Devoret和John Martinis,表彰他們在80年代首次實驗證實量子穿隧與能量量子化等現象在巨觀電路系統中也能成立,揭示量子力學適用範圍遠超過原子與微觀世界。

這項研究源於Anthony Leggett在70年代末提出的關鍵問題:量子力學是否也適用於巨觀系統?他並指出可以利用超導電路中的Josephson接面作為實驗平台,驗證巨觀量子現象是否真實存在。這一挑戰在低溫物理領域引發熱烈回響,80年代許多研究團隊紛紛投入。

在這波研究浪潮,三位當時齊聚美國Berkeley物理系的師徒,來自英國的指導教授John Clarke、法國的博士後研究員Michel
Devoret、以及美國的博士生John Martinis脫穎而出。他們設計製作含有Josephson接面的超導電路,並發展出結合微波激發、電流控制與電壓讀取的實驗方法,成功量測出電路中的量子穿隧現象與能階的離散結構,首次無爭議地證實即使是由數以億萬計個電子組成的巨觀系統,也能服從量子力學規律。

這一發現不僅具有深遠的基礎物理意義,更催生90年代末科學家首次利用超導電路實現固態量子位元,成為開發量子電腦的關鍵起點。

憑藉超導材料的低能耗特性,以及電路架構的設計性與擴展性,經過二十多年技術演進,超導電路已成為目前最有潛力的量子電腦平台之一。本屆諾貝爾物理獎不僅肯定三位科學家的開創性工作,也再次彰顯量子力學對現代科技的深遠影響。

Address

Taichu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物理雙月刊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物理雙月刊:

Share

Category

Our Story

「物理雙月刊」是由台灣物理學會出版物理科普刊物及物理科普平台。自1978年開始發行,從僅限於會員交流之學會會務刊物改變,中間幾經多次變革;在2016年起,重新定位為科普雜誌,要將物理豐富有趣的一面讓大眾看見。

主要的使命是傳遞物理的知識與發展給一般大眾。我們透過提供引人入勝且橫跨不同領域的文章,來介紹物理科學研究、發展、應用及對社會的影響;並提供一個科學家與科學家,科學家與一般大眾相互交流的平台。物理雙月刊的內容主要是邀請國內外各領域專家學者為物理雙月刊撰寫文章並與當今科技的脈動做連結,內容呈現多元的面向及搭配豐富的圖表,試圖帶領讀者一探這些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物理雙月刊以匯聚台灣物理及其他領域科學家的力量,對當今技術進步和突破性研究提供全新視角,並向讀者介紹科學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

在物理雙月刊網站上所有的文章皆以免費的形式提供閱讀;同時間,我們也以主題的形式將將網站上的文章收集整理,每兩個月以紙本與電子雜誌的型式出刊,提供給想要收藏或習慣雜誌閱讀的讀者訂購。

訂購及贊助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