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雜誌與朱斐老居士

菩提樹雜誌與朱斐老居士 朱斐老居士主編菩提樹雜誌幾十年,留下許多珍貴照片及文檔,為現代佛教貢獻良多。歡迎諸位大德踴躍貼文或上傳相關照片等資料。

弘一大師的書法,後世尊為「弘體」,體現「平淡,恬靜,沖逸之致。」陳慧劍居士說弘一大師的精神能讓 「貪者廉,濁者清」。而後世臨摹弘體者,亦無不力求「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之精隨。曾大力護持朱斐老居士往生的宋居士賢伉儷,特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廳,廣...
08/09/2025

弘一大師的書法,後世尊為「弘體」,體現「平淡,恬靜,沖逸之致。」陳慧劍居士說弘一大師的精神能讓 「貪者廉,濁者清」。
而後世臨摹弘體者,亦無不力求「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之精隨。

曾大力護持朱斐老居士往生的宋居士賢伉儷,特於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廳,廣邀社會大眾親臨觀賞,感受《淨 靜 敬》清涼之境。祈願人心向善、世界和平。

《如是之間・一心弘體書法藝術展》--紀念弘一大師(李叔同)誕辰145周年 | 人間福報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478129 #:~:text=%E4%B8%80%E5%BF%83%EF%BC%8C1971%E5%B9%B4%E7%94%9F%EF%BC%8C%E6%98%AF%E7%95%B6%E4%BB%A3%E8%B3%87%E6%B7%B1%E5%BC%98%E4%B8%80%E7%A0%94%E7%A9%B6%E5%B0%88%E5%AE%B6%EF%BC%8C%E8%87%AA%E5%B9%BC%E9%9A%A8%E7%88%B6%E5%AD%B8%E7%BF%92%E6%9B%B8%E6%B3%95%EF%BC%8C%E8%87%A8%E7%BF%92%E7%A2%91%E5%B8%96%EF%BC%8C%E5%A5%A0%E5%AE%9A%E6%B7%B1%E5%8E%9A%E7%9A%84%E5%82%B3%E7%B5%B1%E5%9F%BA%E7%A4%8E%E3%80%82%201990%E5%B9%B4%E8%87%B31993%E5%B9%B4%E9%96%93%EF%BC%8C%E4%BB%96%E5%85%88%E5%BE%8C%E5%9C%A8%E6%B3%89%E5%B7%9E%E6%89%BF%E5%A4%A9%E5%AF%BA%E3%80%81%E9%96%8B%E5%85%83%E5%AF%BA%E4%BE%9D%E6%AD%A2%E5%BC%98%E4%B8%80%E5%A4%A7%E5%B8%AB%E7%9A%84%E8%A6%AA%E5%82%B3%E5%BC%9F%E5%AD%90%E5%9C%93%E6%8B%99%E3%80%81%E5%A6%99%E8%93%AE%E4%BA%8C%E4%BD%8D%E6%B3%95%E5%B8%AB%EF%BC%8C%E6%88%90%E7%82%BA%E5%BC%98%E4%B8%80%E5%A4%A7%E5%B8%AB%E6%AD%A3%E8%84%88%E5%86%8D%E5%82%B3%E5%BC%9F%E5%AD%90%E3%80%82,%E6%AD%A4%E6%AE%B5%E6%AE%8A%E5%8B%9D%E5%9B%A0%E7%B7%A3%EF%BC%8C%E4%BD%BF%E4%BB%96%E6%B7%B1%E5%85%A5%E4%BA%86%E8%A7%A3%E5%BC%98%E4%B8%80%E5%A4%A7%E5%B8%AB%E7%9A%84%E8%BA%AB%E6%95%99%E8%88%87%E8%A1%8C%E8%AA%BC%EF%BC%8C%E4%B8%A6%E4%BB%A5%E6%9B%B8%E6%B3%95%E4%BD%9C%E7%82%BA%E9%AB%94%E8%AD%89%E8%88%87%E5%82%B3%E6%89%BF%E5%BC%98%E4%B8%80%E5%A4%A7%E5%B8%AB%E7%B2%BE%E7%A5%9E%E7%9A%84%E6%96%B9%E4%BE%BF%E4%B9%8B%E9%96%80%E3%80%82%20%E5%BC%98%E4%B8%80%E5%A4%A7%E5%B8%AB%E4%B8%80%E7%94%9F%E5%A4%9A%E6%89%8D%E5%A4%9A%E8%97%9D%EF%BC%8C%E9%9F%B3%E6%A8%82%E3%80%81%E6%88%B2%E5%8A%87%E3%80%81%E7%B9%AA%E7%95%AB%E7%9A%86%E5%8D%93%E7%84%B6%E6%9C%89%E6%88%90%E3%80%82%20%E5%87%BA%E5%AE%B6%E5%BE%8C%E6%82%89%E6%95%B8%E6%8D%A8%E9%9B%A2%EF%BC%8C%E5%94%AF%E7%95%99%E6%9B%B8%E6%B3%95%E4%B8%80%E9%96%80%E3%80%82

入中論頌講記(七)演培法師   民國五十年秋季講於新竹福嚴學舍  己三 顯菩薩戒勝  庚一 辨差別  由誰於誰斷何事  若彼三輪有可得    名世間波羅密多  三者皆空乃出世  這是廣說戒德中的第三顯菩薩戒勝,於中先辨差別。「由誰」,指能持...
28/07/2025

入中論頌講記(七)
演培法師   
民國五十年秋季講於新竹福嚴學舍

  己三 顯菩薩戒勝
  庚一 辨差別
  由誰於誰斷何事 若彼三輪有可得
名世間波羅密多 三者皆空乃出世

  這是廣說戒德中的第三顯菩薩戒勝,於中先辨差別。「由誰」,指能持戒的人;「於誰」,指對誰而持戒,亦即持戒的對象;「斷何事」,指斷不殺生等諸事。說得明白一點:由誰等於施者,於誰等於被施者;斷何事等於上面所說的布施之物。如持不殺生戒,我是能持戒者,彼可為我,所殺的對象,在這所殺的對象上,除去殺的念頭及動作,是為持戒的三輪。「若彼」持戒的菩薩,自覺有實在的持戒「三輪可得」的話:我是實實在在的能持者,彼諸有生命的動物,是我所持的實在對象,每一戒條都是實在而不可違犯的。這樣的持戒,我們就稱他「名世間波羅密多」。反過來說,了解持戒等的「三者皆」是「空」無自性的,亦即所謂三輪體空的,「乃」可名為「出世」波羅密多。所以同樣是持戒,由於認識的不同,而有世間出世間的差別。世間持戒波羅密多,不能說它沒有功德,亦不能說這人不極為難得,但以解脫來說,這還不能獲得解脫。「戒是正順解脫之本」,要使所持戒成為解脫戒,必要運用智慧,了達持戒的人,持戒的對象,所持的戒條,都是無實自性可得的。

  庚二 明勝用
  佛子月放離垢光 非諸有攝有中祥
猶如秋季月光明 能除眾生意熱惱

  這是總明二地持戒所有功德勝用。「佛子」,指二地菩薩。第二離垢地菩薩,因為持戒清淨,離諸一切垢染,所以如明「月」般的播「放」出清淨「離垢」的「光」輝來,朗照一切。「非諸有攝有中祥」者,諸有,略指三有,中指九有,廣指二十五有。意思是說:二地菩薩所持淨戒,其所得的功德,不感諸有的生死苦果,因為此戒是出世波羅密多的緣故。雖然如此,但為化度諸有眾生,菩薩仍然要到諸有中來,或在天上,或在人間,示現受生的,受生在諸有中的菩薩,由於戒行莊嚴,尊重道德,任何生命見到菩薩,不但不會遭遇損害,而且得到很大利益,可說是三有中最吉祥者。「猶如秋季」晚上「月」亮所放出的皎潔「光明」,具有一種清涼的功能作用,吾人見了那高掛在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管身心上原來是有怎樣的熱惱不安,到了這個時候,完全化為烏有,而且自覺有種說不出的愉快清涼自在。菩薩在世間,具有無漏戒的功德,令諸眾生見了,就好像見到秋月一樣,所有熱惱悉皆消除,所以說「能除眾生意熱惱」。惱是懊惱,亦即追悔。一個人正在做不正當的事的時候,並不自覺其為不正當,但當做了以後,想想這是不應該做的,於是反而懊悔起來,受到良心相當責備,這時心煩意惱,比什麼都難過,熱惱的反面,不用說,是清涼。為人不做虧心事,內心總是覺得涼爽的。菩薩以持戒的因緣,獲得身心清涼自在,同時復令眾生得到自在清涼!這樣說來,能持淨戒,不論對自對他,都有其勝用的。

  丁三 發光地
  戊一 略示地位
  火光盡焚所知薪 故此三地名發光
入此地時善逝子 放赤金光如日出

  菩薩的十地,前面已講了兩地,現講第三發光地。薪是所燒的柴火,柴火放到火中去焚燒時,不要經過好久,就被燒得乾乾淨淨。所知,平常說為所知境,就是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對象,其所包含的範圍,是非常廣的,凡是所認識的,都叫做所知境。眾生對一切所認識的對象,能不能完全認識,主要是看智慧的大小來決定:智慧大的,所認識的境界就多,智慧小的,所認識的境界就少,若智慧之光放射到一切境界上去,則一切境界無不為我們智慧之所認識。三地菩薩智慧之光,大過一切所知境界,一切所知境界,為菩薩智慧洞達無餘。如火燒薪,薪遇到火,沒有不燒盡的,所以說「火光盡焚所知薪」。然此智慧之光,從什麼地方放出來的?如常說的,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可以了解到,智慧之光是從定放出來的。因此我們知道:三地菩薩所修的定境,是非常深邃的,所以從定中所發出的智慧之光,能照了一切境界。同時,三地菩薩得到一種聞持陀羅尼,對所聽聞過的一切佛法,能夠永除忘失,所以從聞持陀羅尼中,也放出智慧之光來。這個慧光,是聞思所成就的,定所發的慧光,是修所成就的。由於這個原因,「故此三地名發光」。解深密經說:「由彼所得三摩地及聞持陀羅尼,能為無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發光地」。

  三地菩薩的智慧功能,既然是如此的,那就不論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只要是「入此」第三「地時」的「善逝子」,就能「放」出「赤」色的「金光」來,其光「如」春山早上「日出」所放射的萬道霞光一樣。赤金色,是說所放的光,如同赤色的黃金,所以經中常說佛放紫金光。善逝,為佛的十種通號之一。逝是往的意思,死的意思。但佛的死(圓寂),不是有諸痛苦的死,而是自由自在的安祥而逝,從此再也不受生死的纏縛。菩薩是從善逝學的,所以稱為善逝子。三地菩薩,定力強,聞思勝,所以能放赤金色的光輝。放智慧光有什麼用?如太陽光放射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立刻就沒有黑暗,一切明見無遺。智慧之光放射到什麼所知境上,什麼所知境界,就能明白認識,智慧光沒有到達之處,其所知境就被障蔽而無法認識。所以多一分智慧,多認識一些境界,少一分智慧,少認識一些境界,佛法重視智慧,其原因也就在此。如實說來,不特三地菩薩能發慧光;,就是初二地菩薩亦發慧光,所不同的,初二地的慧光是寂靜的,第三地的慧光是明利的,所以如日初出之光。

  戊二 廣說忍德
  己一 明當地忍勝
  設有非處起瞋患 將此身肉並骨節 分分割截經久時
於彼割者忍更增 已見無我諸菩薩 能所何時何相割
彼見諸法如影像 由此亦能善安忍

  以十波羅密多配合十地菩薩所修說,此第三地菩薩所修的是忍辱波羅密多,所以現在特為廣說忍德。「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這是遺教經中所告訴我們的。本頌所說忍德,是從悲智兩方面顯示的,即第一頌以悲明忍,第二頌以智明忍。

  「設有非處起瞋恚」者:非處,就是非理非法的意思。世間人們或有觸惱及得罪人的地方,對方沒有涵養而對你生起瞋恚,雖說也是大可不必的,但還有可原諒之處。發心化度眾生的菩薩,特別是以修忍辱為主的第三地菩薩,愛護眾生猶如一子,絕對不會隨便去惱亂眾生的,在道理上講,眾生也就不應該向菩薩發脾氣生瞋恚;可是有些眾生,由於性情暴燥,煩惱特別熾盛,不能理解菩薩的德意,常對愛護他的菩薩,大發雷霆,橫生瞋恚。如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見到眾生就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一種好話,也是對眾生極端尊重的表示,眾生理應接受菩薩的宣說,並對菩薩加以恭敬,可是煩惱特重的眾生,不但不知恩,反而罵菩薩,甚至打菩薩,這就是不合法不合理。頌文說為非處起瞋恚,普通說為無理取鬧,不論從那方面說,都是要不得的。

  假定現在有這麼一個人,非理非法,無緣無故的對菩薩生起瞋恚心來,而且所生起的這個瞋恚心大得不得了,打罵菩薩,惱亂菩薩還不算,且「將此」菩薩的「身肉並」諸「骨節」,用力一「分」一「分」的加以「割截」,不用說,這是相當痛苦的,而這痛苦又不是短時間的,是要「經」過相當「久」的「時」間的。如是長期割截所有的痛苦,在一般人,我相信,一定忍受不了。可是菩薩,由於悲心的激發,對於割截的眾生,不但不生起一念瞋恚,反而更加增了自己的忍辱力,所以說「於彼割者忍更增」,這是菩薩偉大的地方,亦是菩薩的悲心所使,堪稱名為有力大人。

  菩薩以度生為本,而這又完全是出發於悲心,因此眾生對他辱駡甚至割截其身,經過長久的時間都能忍受,沒有大忍力是做不到的。菩薩所以能忍,還是感到眾生的愚癡,體念眾生本身亦做不得主。如經說:「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瞋諸有情」。眾生無理來加害菩薩,不是眾生自己的過失,是被煩惱的驅使,才作出割截菩薩身體的愚笨行為來。眾生自己既不能作主,一切聽煩惱支配而不得不這樣作,像這樣的一個眾生,我們同情他、憐愍他還來不及,哪裡可以更進而去惱恨他?有智慧的菩薩這樣善加觀察以後,再也不會瞋諸有情,所以說於彼割者忍更增。這個忍,與普通說的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不同,那是因為他的力量抵抗不過對方,表面上是在忍讓,內心中實在怨恨不已。佛法所說忍,不但表面要忍,內心尤要不生瞋心,不懷報復之念,不起憤嫉之情,才是菩薩真正的忍辱。

  因悲故忍已經說過,因智故忍再為說明。已見之見,不是一般人所說看見不看見的見,而是一種智慧的體驗,菩薩運用其般若智慧,對於諸法加以深深的思惟與體驗,知道一切諸法都是無我的,所以說「已見無我諸菩薩」。既見諸法都是無我的,那裡還有什麼「能所何時何相割」?能是能割的人,或是能割者;所是所割的人,或是所割者。或說:能割的是眾生,所割的是菩薩身體。何時割,時是時間,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割的;何相割,相是代表東西,或者是刀,或者是箭,或者是戈,或者是矛,利用這些東西,割開菩薩身體。「彼」見無我的菩薩,「見」到如是「諸法一,都是「如影」如「像」,如幻如化的。分開來說:能割者如幻化影像,所割者如幻化影像,是為了達我空;何時割如幻化影像,何相割如幻化影像,是為了達法空。幻化影像,是都顯示空無有實的。如影,如人站在太陽底下,有個影子反映出來,不用說,這人影是假有無實的,如有以為是個實在的人,那必然是錯亂顛倒。如像,是鏡中之像,亦是由人映入其中的,並非鏡中實有其像長存,人對鏡子就有其像,人離鏡子像不可得。如幻如化,就是玩魔術的所幻化出來的老鼠兔子,根本沒有它的實在性可得。果真了達諸法如幻化影像,即使為人割截身體,又有什麼不可忍的?所謂「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何痛苦之有?所以「由此亦能善安忍」。不論眾生足怎樣的割截菩薩,菩薩總是那樣泰然自若的忍其所忍。善安忍,既不是老於世故,亦不是所謂涵養深,而是真正通達了諸法空性真理所有的忍,是極稀有極難得的忍。

  忍辱與瞋恚,是病藥一對,即瞋恚是惡毒之病,忍辱是佛為眾生所開的特效藥,要治瞋恚的惡病,唯有忍辱的法藥。可是人間最難行的無過於忍,最惡毒的無過於瞋,如入行論說:「無過瞋之惡,無過忍難行」。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要想做個有力大人,做個入道智慧之人,我們認為都有實行忍辱的必要。

  己三 明一般忍德
  庚一 理除瞋恚
  若已作害而瞋他 瞋他已作豈能除 是故瞋他定無益
且與後世義相違 既許彼苦能永盡 往昔所作惡業果
云何瞋恚而害他 更引當來苦種子 若有瞋恚諸佛子
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頃能頓壞 故無他罪勝不忍

  科文理除瞋恚,意思是說,在道理上,應該滅除瞋恚,不應生起忿惱,凡是一件事情發生,都當從多方面設想,不可一觸即大發脾氣。如發脾氣,問題可以解決,發發脾氣,猶還可說,所謂一怒而安天下,不妨一怒。假定發了脾氣,所發生的問題,不特不得解決,反而更為複雜,試問你發脾氣又有何用?所謂一怒不能令天下安,而且對人對已有損無益,那又何必大動瞋恚?所以如有不講理的人,無理加害了你,你應原諒他的愚癡,儘量忍受自家痛苦。「若」是「已」經被人之所「作害」,「而」你內心中仍然「瞋他」不休,如能得到好的結果,其瞋猶有可恕。可是我們想想:你去「瞋」恨於「他」的時候,他人對你「已作」的損害,「豈能」因為你的瞋他而就可以消「除」?不但不會消除,且由久瞋不息,對己對人兩無所益,所以說「是故瞋他定無益」。既定無益,與其瞋他,不如忍受。如你一隻手指被人割去了,你內心中生大瞋恨,想要報復,正當這個時候,不妨你再想想:我這樣的去報復他,使他也失去一隻手指,我的手指能不能復原?假定是否定的,何必做這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果能這樣一想,我相信你就會心平氣和,忍辱為尚,不再想到要如何報復了。如更高一層的想:他所傷害到我的,只是一隻指頭,幸而還沒有割下我的頭顱,生命生存還沒有問題,我又何必恨他?

  同時,有人傷害到你,你果不瞋恨他,寬恕他,原諒他,久而久之,他自覺到錯誤,內心亦會不安,深感對你不住,為了彌補他對你的過失,他會處處對你表示好感,甚至終身作為你的好友。如他傷害了你,你又對他生瞋,反而使他對你更生惡感,不但使你現在身心不安,無有利益,而且對你未來也是沒有好處的。如你未來本可得大義利的,由你常生瞋恚,如是瞋恚之火,燒盡你的功德,使你來生不能領受果利,所以說「且與後世義相違」。後世就是未來,義是果利。未得解脫的人,沒有不望來生得大福德的,但你不時的大生瞋恚,與你所希求的後世義利相違,又能怪得誰呢?由此,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當暴燥的脾氣要發尚未發的時候,你得多加考慮,想想這個脾氣發出來後,是不是會有好的結果?假定沒有好的結果,最好忍受下去,不要讓它發作。無論為現實與未來的利益著想,無論為自己與他人的利益著想,佛法認為忍最第一。

  進一步說,假使有人傷害了自己,不要以為他傷害了我,而應想到這是因果循環,因我過去曾傷害了他,所以現在他來傷害我,因果是絲毫不爽的,我應無條件的忍受。如說:「我昔於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理應受此損」。西藏有位大喇嘛霞婆瓦說:「若說這不是自己所招致的結果,實是顯示自己完全不是法器」。要知今生他對你傷害使你受苦,可是由你受了這一點苦,而你過去造的惡業所應感受的苦果,卻永遠消除,再也不會受其果了。你承不承認這個因果道理?假定承認的話,「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你應對之生歡喜心,認為他是我滅除重苦的增上緣,對你的增上緣,感激都來不及,哪裡可以對他生瞋恚呢?所以說「云何瞋恚而害他」?為人應當知恩報恩,知恩不報,反生瞋恚,甚至對其大加傷害,這在道理上,怎麼講得適?如你由瞋恚而傷害了他,那你將來所受的果報是很大的,所以說「更引當來苦種子」。如說:不能忍受現在些微痛苦,極力引生惡趣無量大苦痛因,這應認為是最愚癡的事!又有說:「於現在微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瞋恚,地獄眾苦因」?

  普通人對普通人生瞋恚,已經是很不對了,「若」果現在有個「瞋恚」心特別大的人,對「諸佛子」(發心的菩薩)也生起瞋恚心來,那他的過失就更大了。大到什麼程度?頌說:「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頃能頓壞」。布施有布施的福德,持戒有持戒的福德,而這些福德都是慢慢積聚起來的。如布施一次有一次布施的福德,持戒一天有一天持戒的福德。現在這個瞋恚菩薩的人,已於百劫當中,修了施戒福德,時間不可謂不長,福德不可謂不大,可是如是之長而又如是之大的福德,在你對菩薩生瞋恚的一刹那之間,全部毀滅無餘。「瞋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都是這個道理。入行論亦說:「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千劫所集供養三賓的功德,當然是很大的,若你想要摧毀這些功德,不須什麼大鐵錘、金剛鑽之類,只須一念瞋恚,就全部化為烏有。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所以眾生對菩薩生瞋,其罪惡是很大的,所受苦果也是極重的,重大到其他罪惡苦果所不能及。所以說「故無他罪勝不忍」。如貪,在學佛者的立場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禍患,但比之瞋心卻好得多,如人貪名,就不敢做種種壞事,因為做了壞事,名譽立刻掃地。如癡,也是一種罪惡,由於糊塗,可做出很多不合理的事來,但仍不及瞋恚過失來得重大!就現實世間說,瞋恚這東西:小則可以破壞彼此之間的友誼,如向來是對很要好的朋友,但因偶而動了一念瞋怒,過去所有友誼一筆勾銷,從此成為路人不如;大則引發世界的戰爭,破壞世界的和平,過去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那次不是由於為首者的一念瞋心而起?所以瞋恚,不論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都是不利的!沒有瞋恚的最好不動瞋恚,已有瞋恚的最好設法撲滅瞋恚,不要讓它無限制的蔓延,以危害世界人類!

  庚二 法應安忍
  辛一 忍不忍德失
  使色不美引非善 辨理非理慧被奪 不忍令速墮惡趣
忍招違前諸功德 忍感妙色善士喜 善巧是理非理事
歿後轉生人天中 所造眾罪皆當盡

  不忍有四種過失,忍有四種功德。此中,初頌明不忍過,次頌明忍功德。不忍的四種過失是:
一、「使色不美」:色是容顏面貌,一個人的容貌,生得美麗或醜惡,佛法說來,與有無瞋恚有關,過去生中如喜動輒生瞋的,那你今生所生的容貌,就是醜陋的。如過去生中時時笑口常開,那你今生所生的容貌,就是美麗的。今生生了一付俊美的面孔,假使不知時時保護它,動不動的生瞋恚,則你面孔就會慢慢的變成難看了,因為瞋恚生起時的那個樣子,是足怪難看的,所謂勃然變色,見者生畏,就是使色不美最好的證明。本生論說:「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忿瞋之火燒壞了你的妙顏,任你怎樣把它修飾莊嚴,再也不會漂亮起來。

二、「引非善」:善是道德行為,非善是不道德的行為。如人在世,專做一些殺人放火不道德的勾當,推究它的根本原因,大都還是由於瞋心之所驅使。本生論說:「由忿串習諸惡業」。損害善法使諸善行不得生起的,無過不忍,除了不忍,更無餘惡比這更重大的了。所謂殺生、偷盜等種種惡業,除少部份是由貪引起來的而外,大多數還是由瞋所引生的。

三、「辨理非理慧被奪」:簡單的說,是慧被奪。一個人所以能夠辨別是非邪正,完全是智慧的作用。當人在理智清醒時,無論發生多麼大的事情,他能立刻判斷事情的原委,辨別誰是誰非,誰對誰不對,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讓它亂發脾氣;若被瞋火燒暈頭腦的人,理智被感情蒙蔽,一任感情的奔放,那就是非邪正不分了,明明是對的認為不對,明明有道理的認為沒有道理。於是使得原有辨別是非邪正的智慧,因為瞋心的生起,就被瞋恚之所奪去,再也沒有辨別是理非理的能力了。

四、「不忍令速墮惡趣」:謂人沒有生瞋心時,是非真偽分別得極為明白,等到瞋心一起,真偽不辨,是非不明,胡作妄為,於是就造下了惡趣之因,很快的令你墮入惡趣。本生論說:「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於惡趣」。
此中四種過失,前三種是屬現生的,後一種是屬來生的。由此可知:瞋恚對於現在未來,都是無益而有害的。

  反過來說:「忍招違前諸功德」。一個人能忍,不但上面四種過失都沒有了,而且還能得到如下所說的四種功德:
一、「忍感妙色善士喜」:不生瞋恚,和藹可親,任何人見了都是歡喜的,所以感得美麗的容貌,具足微妙的色相,使得善士對你生起歡喜,而且很樂意的接近你,試問誰不願意如此?攝波羅密多論說:「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如諸大心菩薩,總是眾相圓滿,其原因就是由於能忍。

二、「善巧是理非理事」:因不生瞋,頭腦冷靜,理智分明,對於是理非理等事,也就能夠運用智慧,加以善巧分別,是則是,非則非,決不感情用事。

三、「殁後轉生人天中」:不愛生瞋的人,到他這個生命結束後,不特不會墮入三惡道中去,而且一定可以轉生人天之中,感受人天的福樂果報。菩薩地說:「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菩提道次第廣論說:「若能恆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於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於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

四、「所造眾罪皆當盡」:對於任何惡劣的環境到來,假定真正能夠忍受,不但新的罪惡不會再造,而且過去所已造成的罪,亦當悉皆消滅。

此中四種功德,前二與後一種,是現生的利益,第三種是未來的利益,所以能行忍辱,對於現在未來,都是有益而無害的。

(照片來自網路)

入中論頌講記(六)演培法師   民國五十年秋季講於新竹福嚴學舍     丁二離垢地  戊一略示地位  彼戒圓滿德淨故    夢中亦離犯戒垢  第一極喜地已經講完,現在來講第二離垢地。垢是垢染或塵垢,即不清潔的東西。如人三天不洗面,必將滿面垢...
16/07/2025

入中論頌講記(六)
演培法師   
民國五十年秋季講於新竹福嚴學舍
 
  
  丁二離垢地
  戊一略示地位
  彼戒圓滿德淨故
夢中亦離犯戒垢

  第一極喜地已經講完,現在來講第二離垢地。垢是垢染或塵垢,即不清潔的東西。如人三天不洗面,必將滿面垢穢不堪。有了塵垢,馬上洗除乾淨,就是離垢。這裡講的垢是戒垢。戒是道德的行為,如身心行為的活動,都合乎道德的標準,就不會有戒垢,反之,就成戒垢。有了戒垢怎樣?以佛法說,須要懺悔,懺悔才能離垢。如說:「有罪當懺侮,懺悔則清淨」。已犯的懺悔,未犯的不犯,如此,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一切合乎道德行為,自然人人見而尊重。

  第二地為什麼叫做離垢?謂「彼」由初地進入二地的菩薩,因在初地位上,已將布施波羅密多修習圓滿,所以所持淨戒也就一天天的跟著圓滿,因為「戒圓滿」的關係,所修其餘的功「德」也就清「淨」。比方救人,救人是一大功德,如因救人而犯重戒,那就不得算是清淨功德。現因戒行圓滿,再也不會犯戒,所以所修諸餘功德,自然也就隨之清淨。

  二地菩薩持戒清淨到了什麼程度?頌說:「夢中亦離犯戒垢」。犯戒,在凡夫位上,是常有的事,到聖者位上,如初地菩薩,雖不會像凡夫這樣的毀犯粗顯的戒行,但微細的戒行,仍不免有時誤犯,要得真正不犯,還須善加注意。即或沒有故意犯重戒的行為,但在他的意地仍有戒垢而不清淨,所以身雖不殺盜淫,意業容或仍然具有。可是到了二地,不但身語不犯,清淨無染,就是意地亦復清淨無有戒垢。其次,一般人白天特別注意,可能不會犯戒,因為這時神志清醒,遇事易於做主,不至隨境所牽;。但到夜晚,一入夢鄉,神志恍惚,一切作不得主,那就難保不犯。可是到了二地,不但白天清醒不會犯戒,就是夜晚在睡夢中,亦能遠離微細犯戒之垢,真正的做到清淨無染。這完全是熏習之力,因為心心念念專注在戒行上,一絲一毫的不敢大意,久了,自然而然的安住在淨戒上而不毀犯。正因菩薩遠離一切粗細戒垢,所以得名離垢地。

  戊二廣說戒德
  已一顯當地戒勝
  身語意行咸清淨 十善業道皆能集 如是十種善業道
此地增勝最清淨 彼如秋月恒清潔 寂靜光飾極端嚴
若使淨戒執有我 則彼尸羅不清淨 故彼恒於三輪中
二邊心行皆遠離

  這兩個半頌是顯當地戒勝。十地菩薩所修的十波羅密多,各各有其殊勝不同,如初地以行布施波羅密多為最殊勝,此二地則以持戒波羅密多為最殊勝。關於戒和律,先略加說明:戒律兩字大都聯在一起說的,所以好像是同一東西,實際,戒是戒,律是律,絕然不同。戒在印度稱為尸羅,律在印度稱為毘尼,二者的區別是:律是佛陀在世時,為當時僧團所制定的規章制度,亦即僧團共住的規約,含有硬性接受的意味,你不加入僧團則已,一旦加入僧團中來,就得嚴格的遵守,亦即是說,在僧團中,只有僧團的自由,沒有個人的自由,這是律的精神。尸羅是戒,如出家眾有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在家眾有五戒、八戒等。這都是合乎道德範疇的意行,而且大都出於自發自動的守持。一個人生存在這世間,不管你受戒不受戒,在自覺自律方面來講,一定要遵守道德的範疇,不可有絲毫違犯,如受了沙彌戒或比丘戒的,更應嚴格的受持,如破壞道德的規律,就是毀犯了尸羅,這是戒的精神。比較說來,毘尼的範圍大於尸羅的範圍,如佛在世為僧團制律,制了不能違犯,犯了,不但毀犯尸羅,亦復破壞毘尼,所以經佛所制的,是毘尼亦是尸羅。簡言之:戒是個人的道德律,律是團體共住的規則。

  或有以為:戒是比丘所當重的,菩薩以利生為主,不一定要拘小節,這是錯誤的!利人要為人的榜樣,自己必先戒行莊嚴,假定自己未能先淨戒行,甚而至於有所虧損,將來必當墮入惡趣,這末一來,自利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利他?所以真正想要利他,定要嚴格愛護自己的淨戒。攝波羅密多論說:「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勤善修利他者,於此緩慢非應理」!又說:「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眾生利,先當善淨自尸羅,發起清淨尸羅力」。所以發心利他的菩薩,先當清淨自己的尸羅,其重要性並不次於比丘,因為有了清淨的尸羅,就可博得眾生的敬仰,眾生對你有了敬仰,自然就肯接受你的教化,假定菩薩本身不健全,尸羅有所虧損,眾生對你根本不生敬重,又怎能接受你的化導?所以菩薩持戒尤重於聲聞。

  菩薩受到廣大人群的尊崇敬仰,當更自尊自重的依據道德的規律去行,而實踐道德的主要項目,即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包括身語意行的三大方面。如能不殺、不盜、不邪淫,身行就得清淨;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語行就得清淨;不貪、不瞋、不邪見,意行就得清淨。如是「身語意」三業「行咸」得「清淨」,所修「十善業道」的功德也就「皆」能積「集」圓滿。所謂業道者:業指身三口四的七支業行,道是通達義,亦即所由之路。吾人身語七支的活動業行,都要通過意業的,意為它們的中樞機構,身語的一切活動,都是由意之所推動的,如意停止活動,七支失去它們的指揮,也就停息下來,不再發生活動作用。因意業為身語七支行業必經之道,所以總名業道。三業清淨,十善業道也就功德圓滿,換句話說,三業清淨一分,十善功德業就集聚一分,所以說十善業道皆能集。

  為什麼菩薩要以十善業為所修戒行?因為菩薩有在家出家的兩類,而且大都是出在無佛世的,即使出在有佛的時代,亦不一定完全住在僧團中,因在家菩薩多於出家菩薩,其在家菩薩,有的是現國王身,有的是現宰官身,有的是現將軍身,因此不得不以十善業為主修的戒行。十善業,為做人的基本道德律,不管在家出家,都當依此而行。攝波羅密多論說:「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眾生,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為尸羅,此為攝盡尸羅本,故於此等應修習」。十善業為一切尸羅的根本,大乘梵網經及瑜伽戒本所說菩薩戒,要不外於這十善業戒,其他如十地經等,亦都是這樣說的,所以菩薩特重十善業戒,果能將此做到清淨無染,其他諸戒也就容易成辦,而不致於毀犯了。

  本前攝波羅密多論所說,可知十善業戒,不唯利生的菩薩所應修,就是解脫的聲聞及趣善道的人天亦應修,可說是五乘行人所共修的,不過大乘菩薩,特別是二地菩薩,修得最圓滿,最為清淨而已。所以頌說:「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清淨增勝的十善業道,從表面看,只不過是十戒,如若擴大來說,實包括一切德行,因此不可予以忽視。

  不錯,二地所修的十善業戒,是最增勝清淨的,但究竟清淨到什麼程度,還得善為說明。頌文舉喻說:「彼如秋月恒清潔」。秋月,就是秋天的月亮。俗說:「月到中秋分外明」,秋天的月亮,的確異常皎潔光輝,而且恒常的保持它的明淨;彼二地菩薩所修的十善業,也如秋月那樣的潔淨無瑕,所以恒時清潔。恒清淨的東西,主要還是指的意業,因為意業清淨寂然,不像猿猴那樣的騰躍跳動,而表現在身語行為上的,也就自然寂靜無譁,光明嚴飭,無限端嚴。如以身業來說,行住坐臥,如法如律,一切合乎威儀,如以語業來說,出言吐語,溫文爾雅,一切翔實雅正。所以說:「寂靜光飭極端嚴」。假定意不清淨,六根不能守護,見色而染於色,聞聲而著於聲,要想保持寂靜端嚴,是就不可能了。所以三業清淨中,意業清淨最為第一。

  行者三業不犯,潔淨猶如秋月,固然是很理想,但仍不能說是最極清淨,如欲做到真正最極清淨,依佛法說,要到人我雙忘的地步,若持戒的人還有人我相存在,那他所持的戒永不得清淨,所以頌說:「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尸羅不清淨」。因為持戒者執有自我,則他所見到的;總以為自己能夠持戒,別人是都不行的,於是生大驕慢,看不起一般人,而且是是非非層出不窮,有了人我是非,試問戒何能淨?我們在現實世間所見到的,一般自以為持戒者,總認為別人所守的戒,不如自己清淨,於是在團體中,格格不入,不能和樂相處。可是二地菩薩不然,雖持戒謹嚴,清淨無染,但能了達三輪體空,二邊不著,決沒有什麼人我是非的分別心,所以頌說:「故彼恒於三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布施有三輪,持戒同樣有三輪,即能持戒者,所持戒法,持戒的對象。持戒而有對象,這是很要緊的,假使沒有對象,即無有戒可持。如持不殺生戒,必須有個生命,為我們所不殺,始能完成你的不殺功德。且如現在有隻蚊子在我身上吸血,當知這隻蚊子就是我的持戒對象。即當蚊子來吸血時,你能慈悲的不加害於牠,讓牠安然的吃飽了飛去,這就是持戒。再如不妄語戒,比方現在有人來到福嚴學舍,向你探問某某法師,你明知道某某法師在舍,也就老實的告訴他某某法師住在某個房裡,是為持不妄語戒,而這不妄語戒的功德圓成,是由某個來人所引起的,當知來人就是你所持戒的對象。對著持戒的對象件而不犯戒,才是真正的持戒者。持戒行人,能夠通達三輪體空,不在這些上面生起實有的妄執,若斷若常,若有若無的二邊心行、自然也就悉皆遠離,再也不會落於二邊的泥沼中了。二地菩薩通達我法二空,所以所持禁戒,得以潔淨端嚴。

  己二 明一般戒德
  庚一 破戒為眾患之本
  失壞戒足諸眾生 於惡趣受布施果 生物總根受用盡
其後資財不得生 若時自在住順處 設此不能自攝持
墮落險處隨他轉 後以何因從彼出 是故勝者說施後
隨即宣說尸羅教

  這是廣說戒德的第二大科,明一般戒德,又分為二:
一、破戒為眾患之本;二、持戒為眾善之因,現在先講第一科。
  戒是做人的基本,有戒就有美滿的人生,失戒也就失掉了人生,所以戒比布施尤為重要。「失壞戒足諸眾生」者:足,通俗點說,就是吾人的兩隻腳,腳有行走自如的特能,如一個活潑潑的生命,所以能夠出入往返,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任重道遠的兩隻腳,我們人類即因有了兩隻腳做基礎,才有從此到彼,從彼還此的一切活動,假使沒有兩隻腳,試問我們還能做出什麼?現在說戒名為戒足,即因戒是人類社會的道德基礎,人類社會的一切道德推行,必以戒是賴,沒有戒是不行的。如人尊崇道德,堂堂正正做人,不偽不倚,不邪不枉,無論做什麼,都對廣大的人群有益,這人活在這世間,一定能夠挺立得起來的。反之,不守道德的信條,一切是胡亂妄為,妨礙人群的利益,那你就要受到眾人的指責,甚至使你在社會上無法立足,所以為人而不能本著人生道德去行,必然是處處都行不通!同時,吾人做人,不僅希望現生做個完人,並希望來生亦做個受眾尊敬的人,或上生天國去,進一步更求做出世的聖人。但這都要以戒為本,沒有戒一切希望均將落空,所以太虛大師說:「戒為五乘共基」。

  人的一切行動,以兩足為基本,假定失壞兩足,立刻就要失去行動自由,永遠達不到心目中所要到達的目的地。如喜愛青山的,不能跋其峰,好玩碧水的,不能涉其溪!當知失壞戒足的一切眾生,亦復是如此的,不特最高的佛果菩提無法到達,就是世間的人天樂果也不能求得。兩足對於吾人如此重要,吾人應該好好的保護兩足,可謂毫無疑義。對足如是,對戒更應如是。戒經序說:「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亦不至菩提。是故有智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戒是人人所應遵守的,只要承認自己是人,就當重視一切戒行,因為這是人生道德的根本。不論你是不是佛弟子,亦不問你受沒有受戒,假定失壞戒足,就不能再獲人生。所以不特出家人殺生偷盜是犯戒,就是在家人做了這些事情,亦同樣的要負因果上的道德責任,特別是菩薩行者,更要守護淨戒,而且嚴淨尸羅,不是為的自己利益,而是為的救護世間,所謂「為利世間而護戒」者,在此。

  為人失壞戒足,將受什麼果報?頌文告訴我們說:「於惡趣受布施果」。佛法常說,因果絲毫不爽,雖因毀戒墮於惡趣,但因生前修布施行,在惡趣中,並不和其他罪業眾生受同樣的痛苦、以其布施的功德仍然存在,即於三惡趣中,受用布施的果報。通常說,三惡趣是極其痛苦的地方,布施是快樂的果報,怎可說於三惡趣中受用布施之果?關於這個,讓我略為解說:如鬼趣,向來別為多財、少財、無財鬼的三類,無財鬼固然沒有什麼享受,多財鬼卻有相當高度享受的,如中國人祭奉的山神、土地、東嶽、城隍之類,其受用就是超過其他鬼類的。地獄,有大地獄、小地獄、孤獨地獄,而孤獨地獄的享受,亦是超勝其他地獄的。至於畜類,福樂超過人的,所在多是,如經中說的「象身掛瓔珞」,這在印度及熱帶產象的地方。常常見到的事實,還有富人家中所養的狗、鳥雀之類,其享受亦是勝於人的,乃至佛經所說海中龍王,都有很高的享受。若問惡趣有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享受?原因就在他們前世做人時,曾經實行布施,有如是因當有如是果,所以雖墮惡趣,仍然受用布施的果報。

  或有以為:三惡趣中既有這樣好的享受,我們即使墮入惡趣,並在惡趣中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可不要這樣想!不說你生前沒有布施,墮入惡趣要受極大的苦果,就是你生前曾經布施,一旦墮入惡趣,縱然受用施果,可也不是理想的,為什麼?頌說:「生物總根受用盡」,到了那個時候,那你又將怎辦?生物總根四字,獨立來看,不知是說的什麼,實際這是指種子而言。且以穀種來說:一斗穀種能種一甲田,我們把這種子下到田裡去,經過人工的培植,到秋收的時節,就又可收穫很多的穀子。如是春種秋收,就可受用不盡。假定有一個呆子,不管種子不種子,把現有的穀子舂成米吃掉,那就永遠不會再有收穫了。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我們所以來這世間做人,依佛法的因果律說,是由過去布施持戒而來,如今生能再繼續布施,則你布施功德,就將受用不盡,若今生不肯行布施,那你布施幅報受用完了,自然也就不會再有福樂可享。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類尚且如此,缺乏智慧的惡趣眾生,不明因果循環之理,也聽聞不到佛法,當然就更沒有布施的機會,因此,本來所有的一點布施福德,由你在惡趣中慢慢受用完畢,他日惡趣果報盡了,再生到人間來,那裡還有資財可再供你受用?所以頌說:「其後資財不得生」。如佛前的油燈,只要不斷的添油,其光就不斷的播放,如到相當時間,不再加添香油,等到油燒幹了,光明自然也就熄滅。這樣說來,三惡趣的生活,並不是理想的,布施的功德不及持戒的利益,是以做人還是以持戒為本,如僅布施而不持戒,這決不是智者所當為的!

  現在我們是人,不但住在順利的善處,亦複住在順利的環境中,自由自在的過生活,就當好好的重視戒行,不論在任何環境下,都當本著戒行做人,決不違反所應遵守的戒律;否則,生活在自己可以做得主的順處,而不好好的把握住這個有利的環境,天天過著紙醉金迷歌台舞榭的糜爛生活,不能自己攝持自己,作些違犯道德的事,那你的前途一定是很危險的!所以頌說:「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惡處隨他轉」。為什麼要這樣說?原來人類的惰性是很大的,當其環境不順利時,還能安分守己的做人,所謂「饑寒發道心」,正是此意。可是有些人,在順利環境中,本可自主的,但因有錢有勢,環境太過順利,為錢勢所迷,反而做不得主,胡作亂為,造諸罪惡,由此惡業,墮入惡趣,一切隨他業力所轉,自己再也不能得到自由自在,到了那個時候,試問你能以那種因緣,始能從三惡道中出來?所以頌說:「後以何因從彼出」。佛法常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又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如伊鉢羅龍王的因緣:彼在迦葉佛時代,原是個精進比丘,但對佛制的戒法,不生尊重而掉以輕毀之心,違犯如來的禁戒,盜折伊鉢羅樹葉,於是後墮畜生而為龍王,雖為龍王仍然受苦無量、心生厭離。到釋迦佛出世,龍王憑其報通,前來佛所,頂禮佛足,述說前因,求佛指示,並問像我現在所受的痛苦,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免除?佛知牠的苦報,還有相當長的時間,不能直接的告訴牠,所以要牠等彌勒佛出世時去問彌勒佛。可知一失人身墮入惡趣,想要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如此,「是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尸羅教」。勝者,指佛。佛的智慧功德,不但超勝人天,亦複超勝出世的三乘,乃聖中之聖,天中之天,所以有時把佛譯為勝者。中含教化病經說:「如諸佛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諸佛說法,在說布施後,總是立刻的緊接著又宣說戒。不錯,布施是能生功德的,但此功德並不十分堅固,如遇差別因緣;是會受用盡的,為了眾生永遠的快樂,所以佛於說施之後,必然宣說持戒利益,若人真能如法持戒,那由戒所生的功德,就可永遠綿綿無盡,而且上進亦較容易。

  庚二 持戒為眾善之因
  尸羅田中長功德 受用果利永無竭 諸異生及佛語生
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 其因除戒定無餘
猶如大海與死屍 亦如吉祥與黑耳 如是持戒諸大士
不樂與犯戒雜居

  這是明一般戒德的第二大科,即說明持戒為眾善之因。因有兩個意思:一、出生義:以穀來說,一粒穀下在田中,漸漸的出生芽來,是為出生義。二、增長義:穀子生芽以後,在田中繼續不斷的增長,到了秋天,就可收穫更多的新種。如是從出生而增長而成熟,就可永遠無盡的受用。「尸羅」妙戒,如「田」,既能出生我們的功德,亦能增「長」我們的「功德」。我們所有的功德,可說都從戒田中生長起來的。如不殺生功德,是從不殺生的戒田生起來的,你如天天持不殺生戒,你的功德也就一天一天的在那裡增長,功德一天一天的增長,將來必然就得受用果報利益,而且這個受用,不是給別人受用,是你自己受用,不是今天受用了,明天就沒有了,而是永遠受用無盡的,所以說「受用果利永無竭」。從這點看,可以明顯的看出持戒的殊勝,因為沒有了戒,定慧等的無邊功德,都將無由出生。聲聞乘的重戒不重布施,其原因也就在此。布施的功德是可窮盡的,且不能保持人生的;尸羅的功德不但不會失卻人生,且受用的果利永遠無盡!

  「諸異生「,本包含六道眾生的,不過這裡主要是指求增上生的人天有情說的。「及佛語生」,是指聲聞乘的行者。「自證菩提」,是指獨覺乘的行者。「與佛子」,是指大乘的菩薩行者。意思是說:五乘行人,皆以戒為基礎,除了戒沒有別的善法可做基礎。如求「增上生」的人天行者,欲得人天之果,「其因」決定是戒,「除」了「戒」決「定」更「無」其「餘」的勝因。什麼叫做增上生?增上是殊勝的意思。異生希望將來所得到的果報,比今生更增上更殊勝。如人所得的現實生命,覺有種種的不美滿,於是希望將來,不管生天也好,再來人間也好,總要比今生來得殊勝一點,諸如壽命、資財以及一切功德,無不增上,名增上生。但增上生不是無因所能希求得到的,要想得到增上生的一切,必須嚴持戒行,除了戒行而外,你以另外的法門去追求增上生,那必然是白費氣力。

  諸求「決定勝」的聲聞、獨覺、菩薩三乘行人,希望將來能夠得到決定勝的聖果,同樣是要以戒為其基因,假定離了眾善之因的戒行,決定更無其餘的因。什麼叫做決定勝?決定是有把握的意思。得到人天的增上生果,在異生位上不能說不美滿,但誰也沒有把握可以永遠不再墮落,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墮入牛胎馬腹,唯有斷除煩惱,真正出離生死,始能不再枉受輪迴,始得決定勝的聖果。但為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的因行是戒,由此我們知道,持戒是得決定勝的最佳保證,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亦即此意。

  戒既這樣的重要,假定有人犯了戒,那在佛教又當怎樣處置?如大海深廣無涯,雖涓滴不棄而無所不包,但就不容死屍,所謂「大海雖大,不宿死屍」。如有人跳海自殺,風浪不斷的鼓動,慢慢的把這死屍,吹上岸去,決不容許它存留在大海中。「佛門廣大,不容犯戒之人」,其道理也是如此。「破根本戒者不共住」,這是我國叢林的制度,亦是佛法戒律的精神。為什麼這樣的嚴格?因僧團的清淨,就如大海清淨一樣,假使有犯戒的比丘住其間,那就不清淨了,所以須把犯者像大海不容死屍那樣的逐出僧團。這不是說佛法不慈悲,不能容人,是為表示佛法的清淨。所以頌說:「猶如大海與死屍」。

  頌中更舉一個例說:「亦如吉祥與黑耳」。求財富,可說這是人類共同的要求。在中國,如有感到家裡貧窮,希望得到大富大貴,唯一的辦法就是求財神,敬祈財神給與自己恩賜。在印度,不是求財神,而是敬奉大功德天,亦即供天儀軌所說的「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儀軌說的功德天,即本頌說的吉祥。印度傳說:吉祥是個極為美麗的女即,她還有個妹妹名叫黑耳,生得真是醜陋不堪。姊妹兩人,不特面貌生得美醜不同,就是對於人類貢獻亦別:吉祥是賜財富給人類的;黑耳是為人類銷散財富的。經中相傳有這麼一個故事:過去印度有個窮苦的人,因為渴望著財富來維持生活,於是有人告訴他拜大功德天可得財富,他就遵照別人的啟示,天天祈禱大功德天以求財富。經過大約兩年這麼久,居然得到大功德天的感應。即有一天,他還正在祈求時,忽然聽到有敲門的聲音,於是心想…這時來敲門的沒有別人,大概是大功德天為我送財來了。所以歡歡喜喜的去開門,見到外面站著一位美麗的女即,果然是大功德天,立刻把她請進屋來,而內心有說不出的快樂,以為從此不再受貧窮之苦。那裡知道當他正在快樂的當兒,門外的敲門聲又響起來了,而且敲的聲音很急促,他內心中馬上又有了不祥的預兆,乃帶著懷疑的口吻問道:「門外是誰」?有個很粗魯的女人聲音回答說:「我是大功德天的妹妹黑耳,請你快快開門讓我進來」。「糟糕!她會使我貧窮的,怎能讓她進來?」求財富的這樣自語著,不願意去開門。可是門外又有尖刺的聲音傳進來說:「你這個人真不懂道理,我和我的姐姐是分不開的,你怎能只歡迎我姐姐而不歡迎我」?她雖說姊妹不能分開,但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一個是送財的,一個是散財的,怎能共處?吉祥是喻持戒的人,黑耳是喻破戒的人,持戒者與犯戒者,是不能同住在一個僧團裡的。所以頌說:「如是」所有「持戒」的「諸大士」,都「不樂」意不歡喜的「與犯戒」者,「雜居」在一個地方。犯戒者是不清淨的人,持戒者是清淨的人,兩者的出入很大,怎能相處?不說犯根本戒的,就是犯僧殘等戒的,欲在僧團中繼續住下去,也要懺悔,犯戒而不懺悔,為了保持僧團清淨,亦是不共住的。毘奈耶中說:佛陀所以依法攝僧,使佛弟子有如法集團,目的是為正法久住,而住持佛法,也確乎要和樂清淨大眾負起責任來。說得重要一點,和樂清淨的僧團,是佛陀的慧命所寄,一點馬虎不得的。

(相片來自網路)

入中論頌講記(五)演培法師   民國五十年秋季講於新竹福嚴學舍戊三別說布施  己一示當地施勝  爾時施性最增勝  為彼菩提第一因  雖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現見  前頌說到初地菩薩的福德勝於二乘,但若問到菩薩勝於二乘的福德是從那裡來的,...
07/07/2025

入中論頌講記(五)
演培法師   
民國五十年秋季講於新竹福嚴學舍
戊三別說布施

己一示當地施勝

爾時施性最增勝
為彼菩提第一因
雖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現見

前頌說到初地菩薩的福德勝於二乘,但若問到菩薩勝於二乘的福德是從那裡來的,現將在這頌中加以說明。行者所修的福德雖說很多,要而不出十波羅密,而這為重自我解脫的二乘聖者所絕對不及的。十波羅密,本是地地所修,且地地增勝的,但就每一地的特色言,很多經中說初地布施波羅密最為增勝,二地持戒波羅密最為增勝,乃至十地智波羅密最為增勝。為什麼這樣分別?因每地中雖同樣的修十波羅密,但有主伴不同,如以初地來說:布施為主修的法門,持戒等諸波羅密,是助修的法門,因而不及布施的增勝。若以初地所修布施與第十地所修布施比較,真可說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了。因就當地來說,所以特別顯示布施增勝。「爾時」,是指菩薩證入初地時。當菩薩證人初歡喜地時,在其所修的法門中,要以「施性」波羅密「最」為「增勝」。增勝,亦即圓滿的意思。


為什麼說初地以布施為最增勝?因這是菩薩進趣菩提果的最主要亦為最第一的因素,所以頌文說「為彼菩提第一因」。原來布施是修學菩提道的重要資糧,假定這個修學不好,其他諸波羅密,根本就不用說。當知菩薩為悲心所使而化度眾生,其必要的條件是與眾生接近,而接近眾生要有方便,不然,菩薩雖有心接近眾生,但眾生不肯與菩薩接近,試問菩薩怎樣去化導他?不能化導眾生,何得名為菩薩?菩薩以方便接引初機,其方便中的最方便,就是布施波羅密。菩薩行者,以般若慧契入空性後,深深的瞭解這點,所以踏上初地的階位,特別著重布施的實行。

布施有多種不同:通常說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的三者差別;亦有說為內施、外施、內外施的三者差別。內施,是身肉手足、頭目腦髓的布施;外施,是金銀財寶、種種物質的布施;內外施,是國城妻子、六親眷屬的布施。「雖施身肉仍殷重」,是即說的內施,為布施中最難行的一種布施,因這與生命生存有著莫大的關係。一般眾生,要他施捨財物,還可勉強行去,並不覺得太難,俗說:「錢財為身外之物,去了還可再來,有什麼捨不得給人的」?內施不然,去一樣少一樣,甚至連生命都犧牲了,這就非一般凡夫所能做得到的了,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是世俗共同的心理,所以難捨。

不管內施、外施、內外施,凡是布施,必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而內施尤甚。上面說過,內施是要舍頭目腦髓的,性命交關,眾生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現在戰火彌漫全球,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追求生存,由此可知內施是件非常艱難的事。但證悟真理的菩薩不然,不論內施、外施,只要眾生有所需求,菩薩就將毫無吝惜的施子,甚至身肉手足,頭目腦髓,在所不惜!菩薩內施,不管是生命中的一部份,抑或是整個生命的奉獻,總是很自然的,絲毫沒有勉強,出發於悲愍心,歡歡喜喜的,誠誠懇懇的,無條件的給與眾生,所以說菩薩行施,「雖施身肉仍殷重」。由此,亦可見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人,內在的修持工夫非常重要。假定沒有一點真實的內在修養,外在的表現很難做到從容自然。如何知道一個行者的內在修養?頌曰:
「此因能比不現見」。比是推度的意思。不現見是對現見說的。如一粒豆種放在泥土中,經過了一個時間,漸漸的發出芽來,這就是現見;種在泥中尚未發芽,人們看不到它,是即不現見。菩薩外證的功德,顯而易見,內證的功德,隱而不顯,下容易見,如所證的諸法空寂性,證空寂性的無二慧,乃至由苦所引發的大悲心,都是菩薩內自所證的功德,而非一般所能了知的,所以說不現見。內證功德真的完全不可知嗎?不!在凡夫的立場,雖非現量所知,但可比度而知。如何比知?從菩薩施捨頭目腦髓的自我犧牲可以推知。如菩薩外施身肉手足,內心不起一念瞋恨,誠懇的無怨的施與眾生,因此推知菩薩已證諸法空寂性的真理,假定內心一無所獲,外表決不會有這樣偉大的動人行為。金剛經說的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內心不生瞋恨,是為內有修證的最大證明。是以真正用功修學的行人,內心的淨化,是為最要的一著。假使內心沒有達到淨化,談修說證都是空話,我們看到很多自以為以行為主的行者,一旦遇到名利權力的衝突,一副猙獰的面目,立刻就又表現出來!

己二明五乘施德
彼諸眾生皆求樂 若無資具樂非有 知受用具從施出
故佛先說布施論 悲心下劣心粗獷 專求自利為勝者
彼等所求諸受用 滅苦之因皆施生 此復由行布施時
速得值遇真聖者 於是永斷三有流 當趣證於寂滅果
發誓利益眾生者 由施不久得歡喜 由前悲性非悲性
故唯布施為要行

這四頌,是顯示五乘布施所得功德的差別。第一頌,總說布施為快樂的根源;第二頌,是說人天乘的布施功德;第三頌,是說二乘布施的功德;第四頌,是說菩薩布施所有的功德。

「彼諸」世間的「眾生」,沒有一個不在那裡尋求快樂,或求現生樂,或求來生樂,或求究竟樂,總之,時刻「皆」在「求樂」,誰都不願永在苦痛中過生活的,所謂「避苦求樂,乃人之常情」。儘管眾生不斷求樂,結果仍是苦多樂少,然則怎樣始能得到快樂?從世俗說,生活資具的滿足,是人生快樂的根本,假定資生之具缺乏,生活貧困難以維持,還有什麼人生快樂可言?所以頌說:「若無資具樂非有」。資具,就是生活所需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房屋、車輛等的種種物質,亦即是所謂物質生活的滿足。我們試想:做人,物質生活,如成問題,還有什麼樂趣?因為這是生命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此可知:佛陀出現在這人間,對於人類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物質生活,從來沒有忽視,如有以為佛陀忽視這個,那就根本沒有窺見佛陀之所以為佛陀的偉大處。

求樂避苦為生物的天性,而且一生下來,即喜歡快樂而排斥痛苦。這是一種自然的衝動,不是出乎理性的。所以人生追求快樂,可謂毫無問題。然快樂從何而來?佛從自己經驗及從世間觀察所得,深「知受用」資「具」,是「從」布「施出」生的,是「故佛」為眾生說法,特別「先說布施論」,勸勉眾生實行布施,從布施中求得生活的享受。所以人類種種的受用,以佛法的因果律說,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布施之因來的,有了布施的善因,必然受用快樂的果報。經說:「如諸佛常法,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施的目的,是為人類最低物質生活設想的。前面說過,布施是自我的犧牲,犧牲自己所有的,以使他人得到物欲的滿足,痛苦的解除,所以自己將來也就得到快樂的果報。世間任何一事,絕對不是無因的,如吾人的穿衣吃飯,乃至飛禽走獸的食住,無不有其因果關係。人類追求快樂,誰也不可厚非,問題在於如何求得快樂的滿足。佛陀告訴我們:唯布施可得物質生活的滿足,唯布施可得快樂幸福的生活,諸有求快樂者,請從布施做起。

一切福樂從布施來,可說絲毫不成問題,但行施者在布施時,由於心境的不同,而有五乘的福樂差別,這又是我們所不可不知的。現在先來說明人天乘行施所得福樂。

布施的出發點,在對貧苦者的同情,如見人寒冷,發心施給他的衣服,見人挨餓,發心施給他的飲食,見人病痛,發心施給他的醫藥,凡此無不具有悲愍和同情。但若「悲心下劣」薄弱,而「心」又與煩惱相應,「粗獷」而不調柔,且其施捨的最終目的,在「專求自利」而「為」人天的「勝者」,這樣的布施,就是人天乘的布施。如是布施,雖不能說沒有功德,但在道德的價值上看,其價值是很低微的。如以現在的話說,這完全是功利主義者,與商人求一本萬利的心情,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以此所獲得的果報,最大不過是物質的受用較好而已。至於能不能保證不墮三途,還是個問題。

「彼」人天「等所求」的「諸受用」,是「滅」除痛「苦」的最要「之因」素。因為有了諸受用具,生活美滿,享受豐富,什麼都不感到缺乏,自然痛苦減少,甚而至於滅除。但這從何而來?「皆」由布「施」所「生」。沒有布施,絕對不會得到很多的受用。日常生活的受用有所缺乏,甚而至於完全沒有,其痛苦自然是不堪設想的。所以人生在世,要想求得快樂,佛法認為行施是最基本條件。

人天乘的行施如此,二乘人的行施如何?「此復」有人「由」於在「行布施」的「時」侯,本來沒有想到出世解脫的,但以一種特殊的因緣,迅「速」的「得」以「值遇真聖者」,聖者開示他無常苦空的真理,或者告訴他不著相的布施,才能得到更大的甚至出世的功德。施者經聖者化導,一方面想到人生的確是苦的,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是最理想的一事,於是就將所有布施功德,迴向解脫之果;另方面所施的物件既是聖者,亦即是出世的福田,在出世的福田中,種下無相的布施善根,「於是永斷三有流,當趣證於寂滅果」。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亦即通常說的三界。流為水流,有一直向前奔放而無間斷的意義。喻如眾生在三有中輪轉,一個生命接續一個生命,形成一股不息的生死狂流,所以說為三有流。以無相而行布施的行者,在三有流中,築起一道堅固的聖道之壩,截斷生死狂流的再流,名為永斷三有流。三有之流既斷,當然就趨向出世的解脫,而證入於寂滅涅盤的果德。這兩句頌的意思,如果簡單的說,就是了生死,證涅盤。不過由此證知:不特世間的人天樂是由布施而來,就是出世的涅槃樂亦由布施而來。

進而再說菩薩的布施:「發誓利益眾生者」,這就是顯示菩薩的行施,不是為了自己利益打算的,而且發誓完全是為利益眾生的。即真正的觀察到眾生的痛苦,以眾生所需要的來施捨他,使他確實的能夠離苦,是為菩薩行施的最終目的!所以菩薩「由」行布「施」的因緣,不特內心充滿了無限歡喜,沒有一點捨不得的念頭,而且「不久」就可「得」登,「歡喜」地,成為聖者菩薩。所以菩薩行施,的確仿到無條件的施予,從來不計報酬的,如父母給予子女的財物,不問子女會不會對自己孝敬,只要財物到了子女的手裡,做父母的就有說不出的歡喜!菩薩惠施眾生,認為這是自己份內所應做的事,而且自己的布施功德,是否能夠完成,還有賴於眾生,如沒有眾生接受布施,我的布施功德怎能完成?既有眾生接受我的布施,當然是歡喜得不得了的。如做生意的,見到一個顧客上門,當然滿臉笑容的來接待,那有什麼不高興的道理!做生意的見到顧客不歡喜,其生意一定不會做好的。行菩薩道者的布施,見到眾生接受布施不生歡喜,其菩薩道一定不能完成的。所以「歡喜而與」,是行施的重要條件。一般人行施,往往有點捨不得,因捨不得的關係,內心很難有所歡喜。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助人為快樂之本」;「為善最樂」,有什麼捨不得?更為什麼不歡喜?所以發心行施者,應效法菩薩那樣的,歡歡喜喜的布施。

凡夫二乘與菩薩布施的主要不同點,就在有悲心與沒有悲心,或在悲心的強弱大小:菩薩是以大悲為體性而行布施的,凡夫二乘不是以大悲為體性而行布施的,即或具有悲性,而其力量極為薄弱,不能隨悲所轉。「由前悲性」與「非悲性」,雖則有所不同,但由布施而各得其所求的福樂,彼此並沒有什麼不同,是「故」人天乘的行人也好,聲緣乘的行人也好,菩薩乘的行人也好,「唯」有以「布施為」最主「要」的「行」門。不然,人天樂、解脫樂、究竟樂,同樣是都得不到的。

這裡,本在顯示初地以布施為主修法門,乘便略說人、天,聲聞、緣覺的布施行相。

己三辨菩薩施相

且如佛子聞求施 思惟彼聲所生樂 聖者入減無彼樂
何況菩薩施一切 由割自身布施苦 觀他地獄等重苦
了知自苦極輕微 為斷他苦勤精進 施者受者施物空
施名出世波羅蜜 由於三輪生執著 名世間波羅密多

上以四頌顯示五乘布施的功德,此以三頌顯示菩薩布施的行相。外在的財施,內在的身施,不論是利益的犧牲,抑或是肉體的犧牲,常人心裡總不免有些捨不得或痛苦的感覺。可是菩薩行來,不特行無所事,且一聽到來求布施的音聲,內心就有說不出的歡喜,所以說「且如佛子聞求施,思惟彼聲所生樂」。此中說的佛子,就是菩薩。不是出於自發自動而行惠施者,不說正在布施時,有著老大的不願意,就是聽到求施的聲音,心裡已是滿肚子的不高興,討厭!又來要錢了,那裡有這麼多的錢給你?這是世間常見的現象!菩薩決不如此,只要自己所能做得到的,眾生來求固然很歡喜的給他,就是不來求亦當送給眾生,現在他有需要而來向我求索,我聽到他的求施聲音,怎能不歡喜快樂?如久離鄉井的遊子,父母時刻在思念著他,一旦聽到遊子重同家園的音聲,其內心的歡喜快樂,那裡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得出來的?所以菩薩這時思惟彼眾生求施聲音所生的快樂,不說世間沒有一種快樂,可以與之相比,就是出世「聖者」證「入」寂「滅」涅盤所得的快樂,亦「無彼」菩薩聞求施聲所生快「樂」那樣快樂。證入涅盤,就得無為寂靜安樂,而這本是學佛者所追求的,但畢竟是屬個己的身心解脫樂,並不能有益於人。菩薩是以眾生的快樂為快樂的,現在眾生向我求施,我有機會為眾生解除痛苦,令其得到安樂,等於自己獲得安樂,內心怎不生大歡喜?「何況菩薩」本來就是要「施一切」的?現在眾生走到自己門邊來了,豈不正是自己施捨的大好機會?菩薩這樣一想,因而聞求施聲,歡喜快樂得無以復加。這裡說的施一切,可有兩種解釋:一是內施、外施、內外施的無所不施,名施一切;一是不簡親疏,不別恩怨的無不遍施,名施一切。聞求財、求身、求國城妻子索施的聲音,固然很歡喜的就其所求而予惠施;聞恩者、怨者、親者、疏者求施的聲昔,同樣很歡喜的不加分別而施與之。這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做得到的,一定要以利益眾生的菩薩才行。

或有以為:身外物的布施,固然沒有問題,生命體的布施,亦說毫無痛苦,不免令人難信!其實,這是不難做到的,一般人所以覺得難,因未體悟到無實生命,菩薩所以頭目髓腦無所不施,因體認到是身如聚沬,根本沒有實自性可得,縱然割截身體節節支解,亦如「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一般,毫無一點痛苦可言。寶鬘論說:「彼既無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救世間,故久住世間」。菩薩所以能夠如此,是因得無生法忍後,為道力之所支持的緣故。普通凡夫,由於貪著這個身體,並認為是實有的,不說割截身體節節支解,會感到無限痛苦,就是為刺所刺,亦覺痛苦難當,所謂「如芒在背」,正是此一寫照!

退一步說,「由割自身布施」眾生,即使感到相當的痛「苦」,但當痛苦發生時,菩薩立刻就想到:地獄、餓鬼、畜生中的眾生,其所受的痛苦,較之我現在所受的,那真是差得太遠,真正可說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頌說:「觀他地獄等重苦,了知自苦極輕微」。因為知道自己施身痛苦比三惡道所受痛苦輕敞得多,所以不特不為這割身的痛苦所動,且更增強自己為救人而行布施的勇氣,因而頌說:「為斷他苦勤精進」。如佛過去為尸毗王時,為了救護一鴿,不惜割截身肉,為什麼能如此?一因感到這個身體,是「老病所住處,危脆甚臭穢「,根本是不值得貪戀的,所以聽了老鷹說可食自己的身肉後,「心生歡喜,即語侍人速取秤來,以割我肉貿此鵠身」;二因感到眾生可愍,唯我可作眾生救護,是以說:「我救彼命故,自割己身肉,純善懷悲愍,執志不動轉」可見真正洞達:「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眾生可愍,應予救拔,割截自身,並不以為苦的,即使有苦,亦是能忍受的。

或有以為:菩薩割自身肉惠施眾生,的確是偉大而難能可貴的,但這畢竟唯有菩薩才能做到,我們只有讚仰而已,要想亦這樣去做,恐怕是很不可能!其實不然!捨己為人的事,在這世間多的是,最顯著的例子:如父母搶救子女,那怕自身有著很大的病痛,只要能夠挽救子女危亡,亦將奮不顧身而起,即使犧牲生命在所不階!又如最近在狂風暴雨中,冒生命危險去搶救被水所困的災胞之警員;犧牲自己生命在大水中撈救上級長官的士兵;還有其他在大火蔓延中,忘了自己而救為火包圍的人民之勇士,是都捨身救人最偉大的壯舉,是值得讚美而可為吾人之所效法的,有什麼做不到?不過菩薩以無數頭目髓腦而為眾生,是更偉大更難得而已。

同樣是布施,由觀點不同,有世間與出世間的差別。要想知道這個,先當瞭解構成布施的三方面,即施者、受者、施物,於此三者,缺少任何一方面,即不成為布施。施者,是能布施的人;受者,是接受布施的人;施物,是施受之間所有的東西。施者受者,是就人說;施物,是就法說。若人若法,依佛法說,都足緣成的,緣成的即沒有他們的實自性,所以都是空的。行者如能了達這二方面的無自性空,那所修的布施,就成出世波羅密多,所以頌說:「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密」。不過於中應當分別的:了達施者受者的性空,是我空;通達所施之物的性空,是法空。明白我法皆空,當知空即出世,所以出世不是離這世間的意思,而是在這上面不再執著,不執著就得解脫,解脫是即出世。因而,出是高超或超勝之義,不是什麼出離之義。高超一切世間,超勝一切眾生,是名出世。不過理解三輪體空,並非顯示什麼都沒有,因緣和合的布施假相,還是不可否定的,如布施假相也否定,就將成為大邪見人。

反過來說:假定不認識這些是和合假有,而且「由於」在施者、受者、施物的「三輪」上「生」起堅固的「執著」,以為實有施者、受者、施物,那所行的布施,就「名世間波羅密多」了。波羅密多是印度話,中國譯為到彼岸。意謂從生死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進入涅盤的彼岸。不過在印度的習俗上,凡事做到圓滿成就的時侯,就叫波羅密多,其義是事業成辦的意思,所以龍樹在智度論上釋為「事成辦」。如修行到達目的地,所謂「所作已辦」,沒有什麼事可以再做,是即名為波羅密多。還有,凡作一事,從開始向目標前進到完成,中間所經的過程、方法,印度人也稱做波羅密多。前者是靜態的波羅密多,後者是動態的波羅密多。依照這個解說,真正可名波羅密多的布施,唯有三輪體空的布施,若於三輪上生起執著而不通達其空,是不得名為波羅密多的,現在說為波羅密多,只是一種假名而已,是隨出世波羅密多而得名的。如僧之為僧,真正說來,唯有證得真理的聖者可稱,普通凡夫的出家眾,是不得名為僧的,所以亦名為僧,是隨賢聖僧而名為僧的。

於三輪不著的「不著」,不是一般所說的一點思慮沒有,亦不是不抓著的意思,而是顯示在三輪上不起實有的觀念,名不執著。現在菩薩的心念,在三輪上,再也不會生起實有的觀念,所以菩薩能不執著。至於空,我們常說,不是什麼郡沒有的意思,假定以為空是空無所有,那布施就簡單了,只要眾生一動什麼都沒有的念頭,是即圓滿布施波羅密多了。果真這樣,那還成什麼話?空,佛經中說:「空不滅假,幻相是有」。一般眾生總認為空有是對立的,但佛法所說的空與眾生心目中所認識的空不同:佛說空,是空去眾生內心所有的實有自性的妄執,而不是空去諸法的幻有假相。假定幻有假相,亦予否定,那就成了外道所有的斷滅空或惡趣空。果然一切空無所有,那還行布施做什麼?當知這裡說空,主要是約離執而說。

戊四結贊智慧

極喜猶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獲端嚴
破諸重闈得尊勝

這頌,是舉喻結讚智慧。即以月亮比喻初地所有的智慧。現先來說月,約有三義:一、高上義:如說月兒高掛在天上,或說一輪明月當空,這都是形容月亮高上的。佛法以證諸法空寂性為高上,現在初地菩薩,已經親切的證悟諸法空性,所以說為高上。二、光明義:如說明月照九洲,或說明月當空,皎潔無比,無不遍照,這都是形容月亮光明的。地前菩薩,雖有智慧,是有漏智,以有漏智,觀一切境,還有一點模糊不清,到了初地菩薩,因證得無漏智,以之觀察諸法,如水晶月那樣的透徹明晰,所以說為光明。三、尊勝義:明朗皎潔,無有烏雲遮蔽的月亮,是為一般人之所尊重的。菩薩到了初地,因除了自己的熱惱,能饒益無量眾生,所以說為尊勝。正因初地具有這三大特色,所以頌說「極喜猶如水晶月」。水晶,是種寶物,最大特點足透明,從此可以見彼,從彼可以見此,明見無礙,現在說水晶月,是拿水晶來顯示月亮的晶瑩皎潔,加深了月亮的光輝。

「安住佛子意空中」者:月亮是安住在什麼地方的?「一輪明月空中掛」,這明白的告訴我們,月亮是安住在空中的。夜空清淨,一塵不染,明月安住在這樣的明淨空中,更顯出它的光輝無比。登地菩薩所開顯的無漏智慧,除去眾生分上的染汙,是安住在自己的意空中的。意即是心,佛子之心,喻如虛空。因為菩薩到這階段,已破除了我法二執,已洞徹了二空真理,心境空寂,一塵不染,所以安住在心意的空寂性中。如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正是此意。

「所依光明獲端嚴」者:所依是對能依說的:能依是般若空慧,所以就是吾人的一念心。如月依虛空,使得虛空亦復光明起來。吾人心意本極明淨,現由般若空慧依於自心,使得心光愈為煥發。端嚴,即通常說的莊嚴。菩薩但具智慧而斷煩惱,沒有福德莊嚴身相,還是不行的。正因般若智光的開發,顯示出菩薩所有福德的相好莊嚴,所以說獲端嚴。

「破諸重闇得尊勝」者:重闇,就是愚癡黑暗,亦即一切煩惱。現在菩薩運用他的般若智光,照破了自心中重重的煩惱黑暗,猶如日光從重重的雲霧中出來。消散所有的烏雲密霧,使得大地重見光明。到了這個時候,菩薩堪為世間福田,所以最尊最勝。

(相片來自網路)

入中論頌講記(四)演培法師   民國五十年秋季講於新竹福嚴學舍     丙二法緣悲  眾生猶如動水月  其次,講到法緣悲。眾生是由五蘊諸法所組合成的,不特沒有一個一個獨立的自我,就是五蘊之法,亦是刹那生滅,其性本空的,但無知的眾生,不知諸法...
02/06/2025

入中論頌講記(四)
演培法師   
民國五十年秋季講於新竹福嚴學舍
  
 
  丙二法緣悲
  眾生猶如動水月

  其次,講到法緣悲。眾生是由五蘊諸法所組合成的,不特沒有一個一個獨立的自我,就是五蘊之法,亦是刹那生滅,其性本空的,但無知的眾生,不知諸法空寂,枉受種種痛苦,菩薩一心拔苦,緣法興起大悲,是為法緣悲。為什麼說眾生法是無常空的?因「眾生猶如動」蕩的「水」中之「月」一樣,並不是真實的。月有天上月和水中月,天上月是真實的,水中月是假現的,即天上月所現的一個月影而已。什麼地方有水,即有月影顯現,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此意。動水月,即平靜的水面,經風的吹動,而蕩漾起來,因水的波動,影現在水中之月,也眼著波動起來,好像月是生滅不停的。五蘊假合的有情,原是本性空寂的,但因墮在無明海中,受業力及境界風的吹動,乃有天上人間的眾生相出現,而這實如水中之月的幻相,並沒有它的真實可得。且如吾人現實生命體來說,一般以為今天如此,明天亦如此,其實是刹那生滅,念念不停,不斷在無常演化中的。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組成吾人生命肉體的細胞,時刻在變換著,不出一星期,整個身體,全換上了新細胞。生命體上之法如此,萬有諸法無不如此。水中之月既是影現,水月之動當然亦非真實,我們所以見到月動,不過是水風之緣所幻現的假相;眾生由無明業力所幻起的假相,亦是這樣,絕對不可誤認為是真實的。菩薩觀見眾生,瞭解生滅無常之法,對之生起大悲,而欲拔除其苦,是為法緣悲。以法緣悲拔眾生苦,亦是極難得的,值得吾人禮敬的,所以頌文下面應該還有「緣法興悲我敬禮」的一句,現在不過將之簡略而已。

  丙三無緣悲
  見其搖動與性空

  此明三種悲中的無緣悲。無緣,不是無所緣,而是無所不緣的意思。菩薩度生,不分怨親,遍及一切。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是指此。但為什麼能夠如此?這完全是從畢竟空寂出發的。仍從月喻來說:謂「見其」月的「搖動」,不僅知道它的無常,而且透視其「性」本「空」。如月不知水月假現,反而執有實月可得,甚至欲於「水中撈月」,那真可以說是愚癡之極!菩薩觀見眾生在生死大海中流轉,病在眾生不達流轉性空,於是從畢竟空寂中,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來,遍以一切眾生為所緣,而實無一眾生可得,雖實無一眾生可得,而不斷的拔苦與樂,是為無緣悲。
  一般講這三種悲,大都是說:生緣悲是眾生所有的,法緣悲是二乘所有的,無緣悲是菩薩所有的;其實,佛菩薩是都有這三種悲的,不可機械的作硬性的劃分。還有,這三種悲,不但生緣悲是以眾生為對象,即後二悲亦以眾生為對象,假使沒有眾生,即無所謂悲心生起。如有以後二悲,不是為的眾生,那就大錯特錯,所以說三種悲,不過逐漸深入而已。此中頌文亦應有「無緣興悲我敬禮」的一句。

  甲二正明諸地
  乙一菩薩
  丙一別說
  丁一極喜地
  戊一總明地位
  佛子此心於眾生 為度彼故隨悲轉 由普賢願善回向
安住極喜此名初 從此由得彼心故 唯以菩薩名稱說

  上面講的序贊大悲,相當於經說的序分;從此以下正明諸地,相當於經說的正宗分。於中先明菩薩的十地,最後歸結到最高的佛地。明十地菩薩的位次,先明初歡喜地或極喜地。
  「佛子」,狹義說,唯指菩薩;廣義說,凡歸依佛陀的,皆稱佛子。這裡的佛子,約狹義的菩薩說。世俗所謂子,有嫡子和庶子之分:嫡子,是正妻所生子;庶子,是妾所生子。佛法以菩薩為嫡子,以能荷擔如來家業,如世嫡子能繼承家業的;以聲聞為庶子,顯彼不能紹隆佛種,如世庶子不能嫡傳家族。
  「此心」,指大悲心。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以化度眾生為己任,所以望之「於眾生」,發現眾生的痛苦,就想方設法的去為之解除。但「為」化「度彼」諸眾生的緣「故」,菩薩不得自由自在,一切唯有「隨悲」所「轉」。關於這個,經中曾經這樣說過,世間有兩類人不得自在:一是凡夫,因為隨業所轉,業牽引你向東,你不得不向東,業牽引你向西,你不得不向西,絕對不能由你自己做主,要怎樣就怎樣的;二是菩薩,因為隨悲所轉,悲心之所到處,就是菩薩所到之處。如悲心驅使你到地獄去度生,你就情不能已的非去地獄度生不可,否則,你將感到自心有所不安。

  隨悲所轉的大心菩薩,有兩大任務須要去完成,就是成佛與度眾生,為了完成這兩大任務,復發無量無邊的大願,經說初地菩薩具有無數大願,就是指此。大願雖有無量百千萬億這麼多,但無不為普賢願所攝,所以這裡特舉普賢願說。普賢行願品說有普賢十大願王,但這在中國,已變為心想口念的易行道,不是付諸實踐的難行道了。菩薩發願不是說空話,而是要隨願如實行的,所以我們如學菩薩,就應學普賢菩薩發廣大願,所以說「由普賢願善同向」。
  願是由悲心生的,亦即支持悲心的動力,所以悲願常常聯結在一起說,或說為大悲大願,或說為悲願無盡。無盡悲願雖說很多,今且依華嚴經初地品所說各種大願,總括為十願略分別如下:
  一、廣大勝解供養諸佛:謂於內心觀想諸佛所有的功德智慧,因此對於諸佛的功德智慧,獲得廣大而深刻的勝解,確信諸佛實有這樣的功德智慧,於是生起虔敬之意,發心供養諸佛如來。
  二、攝受正法護持佛教:菩薩為了度化眾生,廣學如來一切正法,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正是指此。自己學了佛陀正法,知道佛法確是有益於人群社會的,如遇佛教受到破壞、摧殘、打擊,就當挺身而出,熱忱護持佛教,使如來正法久住世間。
  三、詣如來所供養受法:詣是到或往的意思。謂不論什麼世界,如有佛陀的出現,菩薩就當前去恭敬供養,並且請求開示,接受佛所說法,以期有助於自行化他。供養是修福,受法是修慧,菩薩行者一定是要福慧雙修的。
  四、諸菩薩行如實教化:行菩薩行,度化眾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實不顛倒的,切實去化度有情,假使不能如實的化導,;那你所修的菩薩行,不特等於白費,而且很可能的會貽害眾生不淺。
  五、普化有情令住佛地:菩薩普遍的救度眾生,不論是度哪類眾生,決不是使他們得到人天的福報,或證聲聞緣覺的小果,就算達到度生的目的,而是要令每個有情,都安住於最高無上菩提的。
  六、十方世界悉皆知見:菩薩度生,不是固定的在某一地區,而是不受空間的限制,要到十方世界去攝化有情的,所以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在菩薩的觀照中悉知悉見,隨眾生的所欲而給予敵化。
  七、嚴淨佛土隨機示現:菩薩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有兩大任務須要去完成,就是成熟眾生與嚴淨佛上,而嚴淨佛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眾生,所以所嚴淨的佛土,是隨眾生的機宜而示現的。
  八、同願同行入大乘道:修大乘行的菩薩,不是獨來獨往的,而是集合很多同行同願的行者,同踏入於大乘佛道的,就是在隨機所化中,也是化導大眾發無上心,與自己一樣的踏上大乘佛道的。
  九、行不退道所說不空:在向菩提大道前進的過程中,絕對是避免不了有很多阻礙和魔難的,這時菩薩就要拿出大無畏的精神出來,衝破魔難,克服阻礙,繼績前進,使所說的令生得益而不空過。
  十、示佛出世充滿法界:菩薩到了初地的階位,就可分身百界示現作佛,所以應如佛一樣的,示現降生、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盤的八相成道,來化度眾生,使佛法充滿法界。
  以上十大願,是從華嚴經中摘要而成,在華嚴經的原文是說得很多的,所謂「其願廣大如虛空」,正是指此。不過從上所說,我們已可知道:發願主要的目的,是從自己願受正法,化度眾生,嚴淨佛刹,同行同願,乃至一直成佛,就可完成自己的弘願。對於自行化他的兩方面,未能做到圓滿的時候,就是顯示自己的願心未成。所以如何以行山填滿願海,這是菩薩行者所應時時想到的。
  所謂善迴向者,意思說:本於大悲大願去實行菩薩行時,必然的會積聚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此功德應當怎樣?應要善加迴向:其一回向一切眾生,表示所有功德,不為個己所有,而與眾生相共,因功德的圓成,是從眾生來的,沒有所化眾生,那裡來的功德?所以是諸功德,不得據為私有。其二回向無上菩提,以示所有功德,得到真正保險,不再有所失壞,因為諸功德法,如不回向菩提,常與煩惱相應,隨時可能失掉,為使增長廣大,所以特為迴向。這樣發心迴向,是最極善巧的,亦是要有相當智慧的,世人之所以將諸功德,牢牢的執為己有,病在沒有智慧的認識,如真瞭解到一切是相關的,什麼都不是一人所能成辦的,那你自然就會回向一切眾生與無上菩提,而且知道這樣做時,功德不特不會減少,且能逐漸增長廣大,是為善迴向。
  「安住極喜此名初」,這是說明初極喜地的名稱。安住,是不退的意思。初地菩薩,澄悟到諸法的空性,以般若慧明見真理,從此只有一直的再向前進,決不會再向後退的,所以說為安住。安住在法性空寂理中,見到從來所未見的,得到從來所未得的,所以生大歡喜,而此亦即名初極喜地。
  「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這是說明菩薩所以得名菩薩。從此的「此」,是指初地菩薩;彼心,是指菩提心。未登地的菩薩,雖有菩提心,但只是世俗菩提心,因而菩薩亦即不得稱為真正菩薩,到了登地以後,由世俗菩提心,進而得彼勝義菩提心,所以菩薩亦即成為真正菩薩,唯有以菩薩這樣的名稱來稱呼他。可見做個真正菩薩,並不是那樣簡單的。金剛經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又說:「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智度論說:「得智慧分,名為菩薩」。所以真正菩薩,一定要以真實智慧,通達一切法無我無法畢竟空寂,才夠資格名為真實菩薩,不是口頭上說說即名菩薩。般若經說:「非唯語業,名為菩薩」。具有般若智慧的菩薩,一切語默動靜,無不以智慧為其前導。但以智慧體悟真理,其心仍不得算是菩提心,一定要在這個當中,含有大悲的成分在內,所謂悲智雙運,悲智平等,是菩提心的主要內容。一般佛法行者,開口即說學佛,這是不大恰當的,理應說是學菩薩,由學菩薩而成佛。假定菩薩所應行的,還未一一學好,就想學習最高佛果的一切,那怎麼行?所以本頌特別說明要得菩提心的初地,才可以菩薩的名稱來尊稱他。

  戊二廣說功德
  生於如來家族中 斷除一切三種結 此菩薩持勝歡喜
亦能震動百世界 從地登地善上進 滅彼一切惡趣道
此異生地悉永除 如第八聖此亦爾 即住最初菩提心
較佛語生及獨覺 由福力勝極增長 彼至遠行慧亦勝

  十地菩薩本於廣大行願的實踐,各能得其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在諸經論中,特別是在華嚴經中,都有詳盡的敘述和讚仰;本論的中心思想,在發揮般若大乘的空義,而這空義的發揮,在第六現前地,所以其餘諸地,只就當地略說他們的功德。初地菩薩所有的種種功德,月稱論主將之總歸納為八種功德,現依頌文的次第略說如下:
  「生於如來家族中」,這是初地的第一功德。為佛弟子,能不能成為如來家族中的一員,就看他是否已生於如來家族之中。怎樣才算是生於如來家族之中?經說:「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如此才算真正生於如來家族之中。所謂得佛法分,就是證悟到佛陀所證悟到的真理,與佛同一鼻孔出氣,得到佛的氣氛。如佛證悟到緣起空寂性,初地亦證悟到緣起空寂性,是即得佛法分。行者到了這時,就生於如來家,而為如來家族的一員。若說菩薩與佛還有差別,那只是分證與圓證不同而已。天臺所謂分證即佛,就是指此。其次要知誰已生於如來家族,就看誰能荷擔如來家業。凡能荷擔如來家業的,就是生於如來家族的一員,如普通家族中的成員,將來能繼承祖上產業。初地菩薩已證佛陀所證的空寂性,對於如來家業,可說已能一肩荷擔,所以說生於如來家族中。我們不要以為做了佛的弟子,就巳做了如來家族中的一個成員,老實告訴諸位,我們還早得很。必須要體悟真理,定要能荷擔家業,才算生於如來家族之中。
  「斷除一切三種結」,這是初地的第二功德。佛經中常以結、纏、縛等代表煩惱,所以這裡的結字,就是指的煩惱。煩惱為什麼叫結?如以繩索捆縛一個人,使他失去自由,定要在繩的兩端結合處打個結,而且結要打得牢牢的,使受縛者無法脫開。煩惱繩索繫縛眾生在生死海中令不出離,也是如此,所以名結。一切煩惱本都可以叫做結的,但繫縛生死最有力量的煩惱,是薩迦耶見、疑、戒禁取見的三種,所以名為三種結。
  薩迦耶見,是五種惡見的第一個。有的譯為有見,有的譯為身見,亦有譯為壞聚見。比較這些不同的翻譯,有作這樣的批評:如譯有見,則眾生執為自我的我義,就不能明顯的表達出來;若譯身見,則生命自我中的心義,似就有所缺乏;為了針對眾生於五蘊中執有實在自我,所以譯為壞聚,其義最為恰當。因眾生執這個生命體為自我,要不外於誤認它是常是一,現在告訴他說:五蘊和合的生命體,不特色身是眾多不淨法的聚積,就是心識亦是念念不停的集起,哪裡可以說它是一?所以佛說聚義以破眾生的執一。五蘊和合的生命體,不是永恆的存在,到了一期報盡的時候,一定是歸於壞滅的,哪裡可以說它是常?所以佛說壞義,以破眾生的執常。總之,這是自我貪著的執見,有了這個執見的存在,必然會覺得這個生命體是獨立永恆的。
  疑,在唯識學上,說為六根本煩惱之一,不是在學問上有什麼疑問的疑。疑為疑惑,猶豫不決的意思。如說佛法僧三寶是世間最極難得的,在具有疑煩惱者聽來,就生起世間是不是實有三寶的懷疑。又如說「三寶功德難盡讚揚」;「三寶功德歎莫能窮」,於是就又生起三寶是否實有功德的懷疑。再如佛所說的四聖諦理,絕對不可令其改異的,但在具疑者聽來,就又考慮到四聖諦的究竟有無。其他,如對因果的懷疑,道德價值的懷疑,是非邪正的懷疑等。有了這些懷疑,有些什麼不好?最大的過失,難以向上向善:如有益於人類的善事,因懷疑其實際的價值,於是就不願做;至於為害人類的惡事,因懷疑其有不良後果,所以就毫無忌憚的去做。可見疑是煩惱,是繫縛眾生在生死中所解不開的一個結。
  戒禁取見,亦是五惡見的一種。戒禁,就是所禁止的這不可做,那不可做的戒條。凡為宗教學者,都有其嚴格所當做及不當做的事,所以佛教有佛教的戒禁,一般宗教有一般宗教的戒禁。這裡說的戒禁取見,是當時印度苦行外道所守的戒禁,既沒有真正的道德價值,對生死的解脫亦毫無關係。如諸外道所持的牛、狗等戒,或臥荊棘,或為酷熱的太陽所曬等,本都不是生天或解脫所必須行的,但在外道錯誤的認識下,以為這是生天得解脫的重要條件,而且堅固的執著以為唯此是生天解脫之因。此見深入腦海,要他一時放下,是很難做到的。也就因為如此,佛陀所說正法,不論是怎樣的好,是一條解脫大道,而他總是不接受的,所以這亦是繫縛眾生在生死中所解不開的一個結。
  頌文說「一切」兩字,是指所有微細煩惱說的。意謂:不特三結是生死的根源,一切煩惱繫縛,都是生死的根源。這裡所以特別標出三結,因為這是障礙出世的主因,假定把這主因的三結解決,無邊生死就有了一個盡頭。解決三結的利器,是佛法的無我正見。正見如明,三結如暗,黑暗之遇光明,自然歸於烏有。斷三結證聖果,這是大小乘所共的:小乘證初果是斷三結,大乘證初地亦是斷三結。不過大乘菩薩,有直往的,有回小向大的,這裡是指前者說,假使後者,那就不須在初地的階段,斷三種結。
  「此菩薩持勝歡喜」,這是初地的第三功德。歡喜,為內心愉快的表示。普通人也有歡喜,但不是最勝的,亦不能保持永恆不失。到了初地菩薩,其內心中所得的歡喜,是從來所沒有得過的,是歡喜中最極殊勝的歡喜,而且一得便能永遠保持不失,所以說持勝歡喜。這種殊勝的歡喜,約有下面所說的四種:
  一、得出世心:菩薩在登地前,雖修種種道行,但所得的,最多不過是世間的有漏善心,出世的無漏心,從來沒有得過,現在由凡人聖,以般若的智力,解決無邊煩惱,生死重擔,一旦放下,如負重擔而行遠路的,到了目的地後,驟然放下,其內心的歡喜快樂,自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華嚴經說:「身心微妙,喜樂輕安」。因為到這時候,不但放捨的已經放捨,即自利利他的無邊功德亦復獲得。
  二、破人我相:世人之所以不能得到真正歡喜,最大的原因還是由於有人我相的存在,有了人我相的存在,自然不免有恩恩怨怨,是以在待人接物之間,也就有了不同的觀念。菩薩入於初地,打破人我妄執,了知一切眾生,皆是平等平等,根本沒有人我的對立,大家都是親如一家人一樣,彼此相處,總是和和樂樂的,既沒有鬥爭,又沒有忿恨,還有什麼不歡喜的?所以在證悟而了脫生死者的眉宇之間,總是充滿愉快、和諧、自在的氣色,而與眾生不同的。
  三、法喜充滿:學佛人的聽經聞法或讀誦經典,常常有種法喜,充滿於身心中,所以我們也就每以法喜充滿這話來恭賀人。其實,真正能夠得到法喜充滿的,唯有證入初地的菩薩才有可能。因為到這時候,不僅在見聞上,得到一點佛法,而且在身心上,實際體驗佛法,所以就得法喜充滿。由於自己有種法喜,充滿在身心中,所以眾生見到菩薩,也就有種說不出的歡喜!
  四、離諸怖畏:怖畏在這現實世間總是免不了的,但所有怖畏,佛陀將之總為五種:一、不活畏:活是生命的生存,而生存的條件在經濟,所以世間人們,常為經濟的沒有著落,擔心生活的無法維持,是為不活畏。二、惡名畏:中國古語說:「三代以下未有不好名」;西方俗諺說:「名譽為人的第二生命」。所以在這世間做人,名譽是很要緊的,假定惡名遠播,那你在社會上就無法立足,是為惡名畏。三、死畏:死是生命的結束,一般世俗人們,因為愛著自我,總希望生命永恆的生存下去,誰都不願死的,所以一旦死到臨頭,總是恐怖非常,足為死畏。四、惡趣畏:有情的生命流,在這世間流轉,有時流人三善趣,有時流入三惡趣,惡趣是痛苦的所在,誰也不願流入去的,但為惡業所牽,不願去也得去,是為惡趣畏。其實這是不必怖畏的,要想不入惡趣,唯有不造惡業,能不造惡業,自然小入惡趣,何畏之有?五、大眾畏:在這世間,我們試看,有很多人,私下談話,不特健談,而且說得頭頭是道,可是一到大庭廣眾的面前,為大眾的威德所攝,自然不能善說如流,甚至一句話都說不出,是為大眾畏。到了初地的階位,像上所說的五畏,完全遠離,所以內心有極大歡喜。
  「亦能震動百世界」,這是初地的第四功德。世界就是我們所賴以依住的;震動如地震那樣的動盪。經說佛出世或說法或涅槃,大地都會震動的,現說能震動百世界,是顯示初地菩薩的神通妙用。謂得初地的菩薩,如果運用其神通,不但能令一個世界震動,而且能使百個世界震動。一世界為一太陽系,百世界就是百太陽系。菩薩為了廣度眾生,所以所顯示的威德神通之力,也就特別廣大難可思議,不過這裡說的百世界,是形容其多數,不一定呆板的,看成不多不少的,剛剛是百世界。因為菩薩所顯的神通,其範圍所及,有時不止於此,有時不及於此,是沒有一定的。
  「從地登地善上進」,這是初地的第五功德。菩薩入於初地,只是踏上聖者道的第一步,不是就停滯在這階位上的,一定還要繼續的上進,如從初地而上進於二地,從二地上進於三地等。但諸地所證得的法性空寂之理,只有淺深的差別,沒有實質的不同,所以菩薩從地登地,如鳥飛在虛空一樣的,毫無一點行跡可見,所以叫做善上進。假定菩薩在上進時,以為有實在的下地可捨,有實在的上地可進,能不能上進,固是個問題,即使是上進,亦不得稱善。事實,入於初地的聖者,一定通達勝義的,所以地地高登,必然是善上進。
  「滅彼一切惡趣道」,這是初地的第六功德。世間眾生所走的道路,要不出於兩條大道:一是走上善趣的善道,一是走上惡趣的惡道。惡趣道,是指地獄、餓鬼、畜生。吾人所以走上惡趣道,主要是由惡業的指引,亦即是自築自走的道路,既沒有人為我們開闢,亦沒有人強逼我們非走不行。菩薩入於初地,以其智慧之力,撲滅貪瞋邪見,斷除五種罪業,再也不會到三惡趣裡去受果了,所以說滅彼一切惡趣道。滅彼的滅,亦可當封鎖或關閉的意思說,即將惡趣道封鎖或關閉起來,不再從這一道通過而入於惡趣。所以能夠如此,一因過去罪業已經消滅,二因現在不再造作惡業。同時要知道的:由業感果,固是必然的因果律,但有業力,若無煩惱滋潤,還是不會感果的。菩薩入於初地,既然永斷三結,當然沒有煩惱滋潤業力,以去受果,所以初地菩薩,即使還有惡業,也不會發生作用的。如穀種子,或放在水泥地上,或缺乏水的滋潤,決不會抽芽開花結穀的。菩薩真的從此不入惡趣嗎?不!有時亦入惡趣的,但這不是由業力的牽入,而是由於願力的驅使,亦即是為度眾生而入惡趣的。嚴格說來,不特初地不由業力入於惡趣,在四加行的忍位,早就不入惡趣了,且這是大小乘所共的,所以俱舍頌說:「忍不墮惡趣」。忍位雖未超凡人聖,且仍在生死中打滾,但總在人天路上走來走去,決不再入惡趣。
  「此異生地悉永除,如第八聖此亦爾」,這是初地的第七功德。異生是凡夫的異名,乃與聖者對稱的,因凡夫在生死中流轉,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受生形態,所以名為異生。同時還可說的,就是未得聖人的功德,名為異生性,世親俱舍論中說為非得,就是沒有得到聖人的無漏智慧。初地菩薩既得般若慧而悟入畢竟空寂性,所以異生地就此永除,從今以後,只名聖者,不得名為異生了。不特大乘初地是如此,就是小乘的第八聖亦然。第八聖是指小乘的初果向,因為小乘向有四果四向之說,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本其次第,從四果倒數上來,初果向剛好是第八,所以名為第八聖。為什麼叫做初果向?是即趨向於初果而尚未到達初果的階段,亦即是已經見道而尚未證果的階段,如以八忍八智的十六心說,即第十五心的道類忍,如以無間解脫的二道說,即無間道,由此一刹那入於解脫道,就是初果,所以第八聖,是無間道的預流向,而不是解脫道的預流果。不過向與果的界限,是很難為之劃分的,通常舉喻說:如人要想進入這個講堂,一隻腳在講堂門外,一隻腳剛踏入門內的一刹那是為向,到了兩隻腳都已跨進門內的時候,是即果位。小乘初果向的第八聖,如大乘初地一樣的斷三種結,滅惡趣道,除異生性,所以說此亦爾。小乘初果向的境界,一般易於瞭解,大乘初地的境界,一般不易了知,因而論主特以易知的例於難解的。
  「即住最初菩提心」等的一頌,是說初地的第八功德。謂菩薩具有如上的功德,即可安住初地所得的最初勝義菩提心了。安住在勝義菩提心上的菩薩,其所有的功德,「較」之「佛語生及獨覺」的二乘聖者,是由於什麼顯示他的殊勝?「由福力勝極增長」。佛語生,是指聲聞,因為他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假定不從佛聞法,根本不會有聲聞的出生,所以說佛語生。菩薩勝於二乘,中觀與唯識有著不同的看法:依唯識說:初地勝於二乘的,主要是空無我慧,因為二乘只達人空,不了法空,而菩薩雙證我法二空的,所以其智慧超過二乘聖者。依中觀說:三乘聖者的空慧,是平等平等的,根本沒有勝劣的差別,所以說菩薩超過二乘,則是在於福德方面。因菩薩悲願度生,在初阿僧祇劫中,已積集了很多福德資糧,二乘人雖不可說不修福德,但比起菩薩來,那就差得太多。華嚴經說:「菩薩六地功德殊勝,一向超過」。彌勒解脫經舉喻說:「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種姓尊貴之力,能勝一切耆舊大臣。如是初發心菩薩,發菩提心雖未久,然由生如來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及大悲心力,亦能勝一切久修梵行之聲聞獨覺……」。誰都知道,初生王子,在其智力方面,無論怎樣,是不能勝過久立功勳的文武百官,而諸臣所以要向他膜拜,是因他的福德殊勝,將來要繼承王位而為國王的。本此可以證知:菩薩所以勝於二乘,不在他的智慧,而在他的福力,因為菩薩已生如來之家,能夠荷擔如來家業,紹隆佛種的關係。然則要到什麼時候,菩薩智慧亦能勝於二乘?頌說:「彼至遠行慧亦勝」。意謂到第七遠行地的階位,不特福德超過二乘,就是智慧亦勝二乘。十地經說:「菩薩今住第七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勝過一切聲聞獨覺所作」。何以這時慧會勝於二乘?因到第七地,不但所修般若波羅密多已經圓滿,而且更加以方便波羅密多的如法實踐,於所證的真如空性,一刹那中能出能入,而這決不是二乘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七地菩薩的智慧,亦復勝於二乘。中觀與唯識的說法不同,在這裡面含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在:即二乘是不是證得法無我的問題。唯識說二乘只通人空不達法空;中觀說二乘不唯通人空亦復達法空。月稱論師是堅主三乘同得法無我的,所以說福勝非慧勝。這到後面,再詳說明。

(照片取自網路)

Address

Taichung
412

Telephone

+88642483714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菩提樹雜誌與朱斐老居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