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Tainan 美印臺南

Made in Tainan 美印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發行之地方刊物《Made in Tainan 美印臺南》,創刊於2011年,2024年Issue 70 夏季號「臺南的 老 誰不知道」,全新改版,即將發行。

●公告●新刊原本預計這週就會陸續送達全臺各索取點,但因為郵局回覆這幾天派送量比較大,今天才會出貨(郵局:今日派送應該今天能收到)。真的很不好意思,造成大家的不便!★建議前往索取前,先跟索取點確認是否已經到書喔!★目前臺南舊市區的獨立小店已由...
04/07/2025

●公告●

新刊原本預計這週就會陸續送達全臺各索取點,但因為郵局回覆這幾天派送量比較大,今天才會出貨(郵局:今日派送應該今天能收到)。真的很不好意思,造成大家的不便!

★建議前往索取前,先跟索取點確認是否已經到書喔!
★目前臺南舊市區的獨立小店已由編輯團隊親送完畢。

● 索取點 👀 https://reurl.cc/xvLVYb

●你可能不知道的 —— 南科10件事●十三座有應公 co-working @新港堂​南科園區內有座廟,每天都有穿著西裝筆挺的南科人前來拜拜。此地帶變身為南科前,小廟散落於各農田聚落,祭祀的有應公由來是早年因移墾、生病或械鬥死亡而埋葬當地,不...
02/07/2025

●你可能不知道的 —— 南科10件事●
十三座有應公 co-working @新港堂

南科園區內有座廟,每天都有穿著西裝筆挺的南科人前來拜拜。此地帶變身為南科前,小廟散落於各農田聚落,祭祀的有應公由來是早年因移墾、生病或械鬥死亡而埋葬當地,不清楚來歷的枯骨隨時間露出地面,通常被認為是無主孤魂野鬼會想討祭品而捉弄過路人,當地人為求保平安,因而建小廟祭祀。

十三座小廟在在二〇〇六年齊聚於新建的新港堂,是擲筊請玉皇大帝同意將有應公升格、封賜神號,主神由原甘港樹王公晉升為鎮港元帥,鄰近的樹谷園區有三座有應公也來了。也正因有應公的神格較特殊,廟門上並無彩繪具備較高神格的門神,而以門釘替代。

文●黃怜穎
攝●王倚祈

——— 看完整 ✦ 請索取 ———
​ 《美印臺南 𝗠𝗮𝗱𝗲 𝗶𝗻 𝗧𝗮𝗶𝗻𝗮𝗻》
​ ​ ​ ​ ​ ​ 𝟮𝟬𝟮𝟱 𝗦𝘂𝗺𝗺𝗲𝗿 𝗜𝘀𝘀𝘂𝗲 𝟳𝟮
​ 南科三十:從蔗田,變矽田
———————————————

𝟮𝟬𝟮𝟱 𝗦𝘂𝗺𝗺𝗲𝗿 𝗜𝘀𝘀𝘂𝗲 𝟳𝟮南科三十:從蔗田,變矽田●本期輪廓●𝟮𝟬𝟮𝟱年,時間標記著府城築起城牆的第三百年,同是南部科學園區即將邁入三十年。三十歲會是什麼模樣?以人類的姿態,也許已長出翅膀、正在翱翔,開始有了明確的方向,或是試...
24/06/2025

𝟮𝟬𝟮𝟱 𝗦𝘂𝗺𝗺𝗲𝗿 𝗜𝘀𝘀𝘂𝗲 𝟳𝟮
南科三十:從蔗田,變矽田

●本期輪廓●

𝟮𝟬𝟮𝟱年,時間標記著府城築起城牆的第三百年,
同是南部科學園區即將邁入三十年。

三十歲會是什麼模樣?以人類的姿態,也許已長出翅膀、正在翱翔,開始有了明確的方向,或是試圖有些突破,同時擁有勇敢冒險的底氣、成熟的風韻及自信。

這些年,南科如何影響了臺南的生活樣貌?對比臺南的慢,也許對老臺南人來說,會是有些突兀的存在;歷經縣市合併、因南科而起的周邊新聚落,在歷史風華與創新動能之間,眾人的生活圈有了更多元的交集。

當南科已經不只是臺灣的南科,成為了世界的南科,耀眼光芒下,編輯部嘗試透過另種視角,窺探看似遙遠、實則和你我生活密不可分的南科生活圈。在表面理性的科技城中,其實連結各種令人觸動的生命故事:南科考古三十年的博士、台積電晶圓十八廠的前住民、關心科技開發的環境關注者、返鄉和移居他方的人們⋯⋯下了班的夜晚,去探訪能傾聽工程師血淚的小酒館。

筆者身處非南科家庭在善化生活四年多,有意思的是,當地人很容易將眼前的年輕人自動歸納為「南科人」,面對這樣的誤會,早已學會不需解釋太多、點頭笑笑就好。現在的善化有點難區分它是鄉村或城市,但也慢慢長出了自己的樣子:日常可見在田間穿梭的外送人員、已經休耕很久待售的田地們,還有爸媽為小孩搶學校的節奏⋯⋯關於南科周邊的獨特狀態,都想在今年搬離善化前(我已經慢慢喜歡上這裡了啊),好好地記錄下來。夥伴笑說:「這期應該是你給南科生活圈的一封情書吧!」

執行總編 王倚祈

_______________

《美印臺南 𝗠𝗮𝗱𝗲 𝗶𝗻 𝗧𝗮𝗶𝗻𝗮𝗻》
𝟮𝟬𝟮𝟱 𝗦𝘂𝗺𝗺𝗲𝗿 𝗜𝘀𝘀𝘂𝗲 𝟳𝟮
南科三十:從蔗田,變矽田

● 𝟳/𝟭 正式出刊!
● 索取點 👀 https://reurl.cc/xvLVYb

去年秋天,臺灣設計展期間,修復整理好的西市場隨展期與眾人見面,源自臺南的時尚品牌 oqLiq  參與展演其中的「南服計劃 South Fabric Project」,洪琪、林家豪猶如領路人,帶著觀展民眾溯源一件衣服的旅程,為眾人打開在地紡織...
15/01/2025

去年秋天,臺灣設計展期間,修復整理好的西市場隨展期與眾人見面,源自臺南的時尚品牌 oqLiq 參與展演其中的「南服計劃 South Fabric Project」,洪琪、林家豪猶如領路人,帶著觀展民眾溯源一件衣服的旅程,為眾人打開在地紡織產業的靈感寶庫。這期的人物專訪,我們也好奇兩人如何以臺南為軸心、向世界發散設計能量。
______

在臺南創立、經營一個潮品牌,以高階機能面料製作出看似簡單卻暗藏許多細節的服飾,至今超過十個年頭,登上無數次國際舞台的兩人,最常被問起:想將品牌帶往何方?

洪琪不急著回應,反先明白自己從何而來,她說:「從小搬來臺南後,都住在中西區,可以靠著鐘聲知道現在幾點,高中讀臺南女中,校園裡有一道牆,你會覺得,在這座城市裡,身旁都是百年痕跡,臺南就是一個由文化累積起的地方,所以我覺得做品牌,也要這樣子累積和延續。」家豪認同:「延續品牌,其實很難,但我們還是要做一個要帥、又親民,大家看得懂的品牌。」

#講究的服裝阿宅
「我們對生活很講究,所以對穿也很講究。」「我們選擇一種像工程師阿宅的方式去研究,就是服裝阿宅!」oqLiq找工廠開發紗線和布料為全球少見,成就一件衣服,是從拉鍊到鈕扣都要細細鑽研、自己採購的程度。

#在地的得意幫手
臺南作為全臺灣紡織廠最多的城市且產業技術豐厚,幫了oqLiq很大的忙,「我們的師傅都很厲害,雖然都是被我騙過來的。」家豪笑談之中盡是感激與驕傲,從紡織廠的特殊布料及規格,到送進民宅家庭代工邊燙邊車,仰賴著在地產業鏈,oqLiq的每件衣服可說是和在地師傅們一起完成的作品,「很多人會覺得我們的價位偏高,但師傅都覺得賣得太便宜,因為他們最了解我們的工有多細。」


「現在團隊都是臺南人,有點小小傳承的感覺。」家豪與洪琪明白,是起點臺南的一草一木,時時提醒他們保有初心,品牌價值在於背後的文化底蘊,兩人持續在生活的沃土上,尋找相對應的靈感,把源自臺灣的獨特美麗帶往世界去。



精彩全文請見《美印臺南》Issue 71
〈不做流行,做自己講究的喜歡〉
●撰文 吳亭儀
●攝影 oqLiq 王倚祈


#潮品牌
#臺南的潮誰不知道
#就知道你不知道的臺南
#人物專訪
#美印臺南

一起走了很久、很遠的老同學,在臺南一起長大、越變越酷的潮見證,大概就屬民生電氣的創辦人田田與Sean。  #青春期是屬於臺南的兩人在長榮中學國中部成了同班同學,上課、唸書、打籃球,一起被新好男孩和西城男孩攻佔耳朵。Sean來自恆春,田田從小...
09/01/2025

一起走了很久、很遠的老同學,在臺南一起長大、越變越酷的潮見證,大概就屬民生電氣的創辦人田田與Sean。

#青春期是屬於臺南的
兩人在長榮中學國中部成了同班同學,上課、唸書、打籃球,一起被新好男孩和西城男孩攻佔耳朵。Sean來自恆春,田田從小六就離開屏東市到臺南求學,「我媽跟著我來,有時外送午餐到學校,Sean會來我們家吃飯。」回望兩個屏東男孩在臺南一起長大的六年歲月,不短不長,卻留下對生命的關鍵影響。


2024年恰好是民生電氣的第十年!2014年從臺南起步,發跡自民生路飲料店裡的玩笑話時光,創立FB專頁分享喜歡的音樂,發現在派對場合聽不太到喜歡的歌曲類型,決定自找場地來放歌,兩位老友一路玩出一個音樂品牌、一個事業,田田說:「我們只是很愛分享音樂。」要不是很愛,怎能來到第十年。

從廢棄屋頂、社區活動中心、廟埕、美術館到圖書館、臺文館、海生館⋯⋯,結合以無線耳機突破場地限制做Silent Disco,跨界與布袋戲、傳統藝陣及爵士樂隊等合作,小朋友也能加入同樂,嘗試更複雜的節目編制,十年來,辦過派對的場域無極限了吧!

很多奇妙的場域都是從臺南開始的,臺南之於民生電氣,像青春年少時包容著實驗試錯的他們,影響著他們的內斂底氣,臺南,同時是啟發品牌進化的「開基」所在。

#雖然還是有人來問是不是有在修電器
這兩年越做越廣的音樂企劃,體現了「民生」囊括大眾日常的多元本質,「就像聽音樂這件事,它是一輩子的事。」「喜歡音樂、喜歡跳舞,已經黏著在你的生活裡,不是什麼平行時空。」Sean和田田一搭一唱,說起好默契也包含常對事不對人的吵架,這對超過二十年的老友,對話聲響也很民生日常,他們說,常需要為派對迸出些有的沒的創意火花,都是從這些閒談無意間得來。




精彩全文請見《美印臺南》Issue 71
〈在臺南 一起長大變酷〉
●撰文 黃怜穎
●攝影 王倚祈、陳湛澈、黃怜穎



#潮品牌 #民生電氣
#臺南的潮誰不知道
#就知道你不知道的臺南
#人物專訪
#美印臺南

那天,來自臺南的牽亡歌在巴黎熱鬧響起!這期人物專訪的  #潮臺派,上回分享臺語講評奧運滑板的JD,臺南還有登上文化奧運舞臺的 林宗範 與他的  #風中燈牽亡歌團 成員——包含三位阿嬤與阿祖級的阿姨。 這項屬於臺灣人的傳統告別儀式,吟唱裡牽亡...
07/01/2025

那天,來自臺南的牽亡歌在巴黎熱鬧響起!這期人物專訪的 #潮臺派,上回分享臺語講評奧運滑板的JD,臺南還有登上文化奧運舞臺的 林宗範 與他的 #風中燈牽亡歌團 成員——包含三位阿嬤與阿祖級的阿姨。

這項屬於臺灣人的傳統告別儀式,吟唱裡牽亡魂一關一關過地府,也牽引家屬悲傷的心情一起跟著過關,傳承著古老的悲傷輔導。

以往僅需面對喪家,這次代表臺灣出國表演,別說平常只在鄰近縣市出團的阿姨們可能怯場,連一向老神在在的林宗範也變得緊張:「所以我就在網路落( làu)一堆人來看!」出發到巴黎前,在後壁本協庄的家門口彩排,小小的門埕一下子擠了兩百多人,跟鄰居借來的椅子都快不夠用。

#我自細漢聽牽亡歌只覺得美
住在墓仔埔旁,這位製作月琴的奇少年創立「風中燈牽亡歌團」時才二十六歲。樂天、自在,有音樂就開心,不覺得喪事是「不吉利」、「觸霉頭」,國中時做出第一把手工月琴,高中開始在喪禮彈琴打工,畢業後順著往牽亡歌的路途而去,林宗範沒有想過職涯有其他可能,就像他沒有想過要離開後壁一樣。

「我聽牽亡歌只覺得美,毋知好在哪?美在哪?但是心內有個想法一直想要了解、學習。」從入選文化總會「匠人魂」、擔任舞臺劇「勸世三姐妹」牽亡歌陣指導到參與文化奧運,問起林宗範和牽亡歌的命定時刻,他給了這樣的回答,也因為林爸林媽一直支持他做有興趣的事物,林宗範的牽亡歌,才能在後壁這樣的沃土上,長出漂亮、奇異的花。

#風中燈今天依然出陣
「早上五點多起床,幫爸爸下田噴藥,去『早安山丘』吃早餐,然後回來幫『*金塗』洗澡,餵牠吃東西,接著煮茶、泡茶、做月琴⋯⋯」不唱牽亡歌的時候,林宗範的生活緩慢、安靜,像隻象龜;而需要出陣上工的這天,他俐落搬著道具、檢查行頭,穿插幾通接應電話,回到快節奏的工作模式。

穿著華麗的阿姨們通通集合了,在搭車去工作的喪禮會場前,我們小聲問起巴黎行的感想,「吼~都來不及買香水!」她們臉上害羞又快樂的神情,說明了一切。


◎金塗:林宗範飼養的象龜「金塗」在本期送印前離開了,我們懷念祂在後壁燦燦陽光下,緩緩前行的日子。


精彩全文請見《美印臺南》Issue 71
〈那天,來自臺南的牽亡歌在巴黎熱鬧響起〉
●撰文 盧思蓉
●攝影 王倚祈


#潮臺派 #林宗範
#臺南的潮誰不知道
#就知道你不知道的臺南
#人物專訪
#美印臺南

今年夏天巴黎奧運時,如果你也關注了電視臺的滑板轉播,肯定對主播身旁一位「阿達辣」用臺語講評選手動作技巧印象深刻——來自臺南的阿達辣、阿達、JD,本名吳政達。   #留言處看影片 這期人物專訪JD談自己和臺南,更在封面露了臉,這位安平囝仔在妙...
25/12/2024

今年夏天巴黎奧運時,如果你也關注了電視臺的滑板轉播,肯定對主播身旁一位「阿達辣」用臺語講評選手動作技巧印象深刻——來自臺南的阿達辣、阿達、JD,本名吳政達。 #留言處看影片

這期人物專訪JD談自己和臺南,更在封面露了臉,這位安平囝仔在妙壽宮前的身影,一幀照片道出他在街頭的「潮的啟蒙」(感謝廟門上方跑馬燈,甚至為快門當下跑過『安平囝仔』)。

🛹

JD與滑板緊緊黏著的生命史,也曾歷經
電玩螢幕外,頻頻卡磨、點跳的日子。

十五歲時因為覺得帥而開始玩滑板,卻也同時沉迷於電玩,後來離開網咖、去當兵、退伍後跑過保險,朋友找他接手滑板品牌暢貨中心——他在無數次的flip後,透過滑板翻轉了生活。他也兼任多所學校滑板社的教學老師,漸成為後來啟蒙無數滑板新腳的殿堂級人物

現在的他,吹著安平的海風,自在滑向世界。衝浪是這幾年的新嗜好,浪況佳的時候,早起與友人一起到漁光島衝浪,中午準備開店庶務,下午接洽合作夥伴或拍攝滑板短片,曝光自己也行銷品牌,持續地為滑板產出。

「安平那邊有塊花崗岩材質的地板,滑起來腳感微微酥麻,那是非常舒服的多巴胺,而且臺南冬天不會太冷,可以滑一整天。」

從十五歲踩上滑板的那刻起,到擔任奧運轉播講評的二十幾年間,認為一切的發生都是偶然機運的 JD,形容玩滑板所帶來的快樂,仍然回到最單純的細微感受。


精彩全文請見《美印臺南》Issue 71
〈板場純練功,街頭是挑戰〉
●撰文 盧思蓉
●攝影 王倚祈


#潮臺派 #吳政達
#臺南的潮誰不知道
#就知道你不知道的臺南
#人物專訪
#美印臺南

\ 𝗜𝘀𝘀𝘂𝗲.𝟳𝟭   臺南的 潮  誰不知道 /⋆༚༚༚༚༚⋆༚༚༚༚༚⋆ 索取點 就定位 ⋆༚༚༚༚༚⋆༚༚༚༚༚⋆全臺密集鋪貨完畢,歡迎免費索取厚厚一本美印!有閒順道走走,編輯群嚴選臺南巷仔內小店。各寄放點本數有限,建議有心人士快快...
18/12/2024

\ 𝗜𝘀𝘀𝘂𝗲.𝟳𝟭 臺南的 潮 誰不知道 /
⋆༚༚༚༚༚⋆༚༚༚༚༚⋆ 索取點 就定位 ⋆༚༚༚༚༚⋆༚༚༚༚༚⋆

全臺密集鋪貨完畢,歡迎免費索取厚厚一本美印!
有閒順道走走,編輯群嚴選臺南巷仔內小店。
各寄放點本數有限,建議有心人士快快入手,
若怕撲空也可以致電或私訊店家詢問是否還有貨。

●索取點一覽 map
https://reurl.cc/xvLVYb

༚༚༚༚༚⋆༚༚༚༚༚⋆༚༚༚༚༚༚⋆༚༚༚༚༚༚⋆༚༚༚༚༚⋆༚༚༚༚༚

《美印臺南 𝙈𝙖𝙙𝙚 𝙞𝙣 𝙏𝙖𝙞𝙣𝙖𝙣 》
𝟮𝟬𝟮𝟰 𝗪𝗜𝗡𝗧𝗘𝗥|臺南的 潮 誰不知道

𝗰𝗼𝗻𝘁𝗲𝗻𝘁𝘀 ———

𝟬𝟭. 潮的對話 𝗼𝗼-𝗸𝗮́𝘂 𝗸𝗮𝗵 𝗼𝗼-𝗻𝗶𝗮𝘂 青春與熟齡 不同世代的烏狗佮烏貓
𝟬𝟮. 潮的啟蒙 𝗸𝗶𝗺-𝘀𝗶𝗮́𝗺-𝘀𝗶𝗮́𝗺 閃閃發光的人們啊!你們從何而來?
𝟬𝟯. 潮的所在 𝘀𝗶𝗮𝗸-𝗽𝗵𝗮̄𝗻𝗻-𝗲̂-𝘀𝗼́𝗼-𝘁𝘀𝗮̄𝗶 非典型潮場所
𝟬𝟰. 潮的品味 𝗽𝗵𝗮-𝗹𝗶𝗵-𝗽𝗵𝗮-𝗹𝗶𝗵 頭家指路 潮店接龍
𝟬𝟱. 潮的風土 𝗯𝗶̂-𝗯𝗶̂-𝗮́-𝗸𝗶𝗮̂𝗺 微微仔鹹的風土生活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
承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黃偉哲
總策劃|謝仕淵
總編輯|林韋旭
副總編輯|黃宏文
編輯|徐仙如・陳語婧
企劃製作|落南有限公司
執行總編|王倚祈
文字編輯|黃怜穎
企劃編輯|劉怡青
美術設計|蘇韵涵

\𝟮𝟬𝟮𝟰 臺南文創包 抽獎活動/臺南的 __ 誰不知道?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文化符號,背後可能藏有另一個世界觀!兩期刊物各自透過一個關鍵字,重新認識臺南。臺南的「老」堆疊出熟的風土、甜的滋味、慢的日常;隨時代的海,臺南的「潮」交會著流的傳承...
14/12/2024

\𝟮𝟬𝟮𝟰 臺南文創包 抽獎活動/
臺南的 __ 誰不知道?

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文化符號,背後可能藏有另一個世界觀!
兩期刊物各自透過一個關鍵字,重新認識臺南。

臺南的「老」堆疊出熟的風土、甜的滋味、慢的日常;
隨時代的海,臺南的「潮」交會著流的傳承,湧動起新的浪頭。

《美印臺南》𝗻𝗼.𝟳𝟬 / 𝟳𝟭 又老又潮
於紙上策展「齁~ #就知道你不知道的臺南!」

● no.71 新刊索取點:https://reurl.cc/jQDdYy

༚༚༚༚༚⋆༚༚༚༚༚⋆༚༚༚༚༚༚⋆༚༚༚༚༚༚⋆༚༚༚༚༚⋆༚༚༚༚༚

#抽獎說明
𝗦𝘁𝗲𝗽𝟭. 請【按讚】𝙈𝙖𝙙𝙚 𝙞𝙣 𝙏𝙖𝙞𝙣𝙖𝙣 美印臺南 粉絲專頁
𝗦𝘁𝗲𝗽𝟮. 在本貼文【留言】@三位友人,並寫下「齁~就知道你不知道的臺南!_______。」
( ____ 請寫出可能很少人知道的臺南 𝗼𝗿 未來想看到的臺南主題。)

●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 𝟮𝟬𝟮𝟰/𝟭𝟮/𝟮𝟬 (五) 中午𝟭𝟮:𝟬𝟬 截止
● 得獎公佈|𝟭𝟮/𝟮𝟬(五)𝟮𝟬:𝟬𝟬 於本貼文留言處公布得獎名單。
● 注意事項|得獎者請於𝟭𝟮/𝟮𝟰(二)前私訊粉專,提供收件資訊。

#2024臺南文創包 內容物
①《美印臺南 𝗻𝗼.𝟳𝟬 / 𝟳𝟭》刊物 .ᐟ 𝗻𝗼.𝟳𝟬 已絕版 .ᐟ
② 𝟮𝟬𝟮𝟰 臺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 貴賓小禮(內容物照片 請見留言處)

༚༚༚༚༚⋆༚༚༚༚༚⋆༚༚༚༚༚༚⋆༚༚༚༚༚༚⋆༚༚༚༚༚⋆༚༚༚༚༚

《美印臺南 𝙈𝙖𝙙𝙚 𝙞𝙣 𝙏𝙖𝙞𝙣𝙖𝙣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
承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黃偉哲
總策劃|謝仕淵
總編輯|林韋旭
副總編輯|黃宏文
編輯|徐仙如・陳語婧

企劃製作|落南有限公司
執行總編|王倚祈
文字編輯|黃怜穎
企劃編輯|劉怡青
美術設計|蘇韵涵

▌練習長大的儀式 ▌升上國中的魏婧伃參加過1年香科,扮演女將樊梨花,難忘出陣時的興奮感,「我最喜歡發糖果!因為可以很自由地直接抓一大把丟出去,平常沒辦法做這件事。」享受居高臨下的神童視角,她覺得好玩又緊張。提籃裡的糖果餅乾則屬於每個家庭的準...
05/12/2024

▌練習長大的儀式 ▌

升上國中的魏婧伃參加過1年香科,扮演女將樊梨花,難忘出陣時的興奮感,「我最喜歡發糖果!因為可以很自由地直接抓一大把丟出去,平常沒辦法做這件事。」享受居高臨下的神童視角,她覺得好玩又緊張。提籃裡的糖果餅乾則屬於每個家庭的準備工作,也有人會添些小玩具,無論形式如何,皆是分享平安福氣。

蜈蚣囡仔身穿布滿手工立體繡的神袍、頭戴華麗神帽,覺得熱與重是必然,卻懂事地說不辛苦,吐吐舌頭表示:長時間坐著還是會想睡覺。扮演薛仁貴的郭亮妍,武將的白底神袍為了透氣,多以簡化立體繡面積,也當過蜈蚣囡仔的媽媽郭佳綾回顧當年臉上可是還要戴長鬍鬚。

同是扮演薛仁貴的五年級侯虹羽認為最辛苦的是大人們,讓她很感動的也是這些家長們:「要更早起帶小朋友去化妝,得徒步推蜈蚣陣到很晚,隔天甚至要起床去上班。」蜈蚣囡仔把眾人如何同心協力做好一件事,細細地看在眼裡。


全文閱讀《美印臺南》Issue 70
〈土城香是我們三年一次的家庭旅行〉
●撰文 黃怜穎
●攝影 Rafael Wu、王倚祈
●特別感謝 吳宗勳、郭亮妍家人、魏婧伃家人、柯耀翔


#無形文化資產練習生 #土城香 #青草崙蜈蚣陣
#臺南的老誰不知道
#就知道你不知道的臺南
#老的傳承 #封面故事
#美印臺南 #地方刊物
#臺南 #台南

▌練習三年一次的家族旅行 ▌這期封面故事,我們好奇歷史悠久的刈香文化如何被傳承,有沒有哪些小小練習生的身影?在臺南,每三至四年一次的南瀛五大香:蕭壠香、學甲香、土城香、麻豆香和西港香,「刈香」遶境會有長長的「百足真人蜈蚣陣」出現在香陣最前面...
26/11/2024

▌練習三年一次的家族旅行 ▌

這期封面故事,我們好奇歷史悠久的刈香文化如何被傳承,有沒有哪些小小練習生的身影?

在臺南,每三至四年一次的南瀛五大香:蕭壠香、學甲香、土城香、麻豆香和西港香,「刈香」遶境會有長長的「百足真人蜈蚣陣」出現在香陣最前面。臺江內海先民為對抗曾文溪這條常氾濫的「青瞑蛇」,認為蜈蚣能剋蛇消災,蜈蚣陣被賦予神靈意義,作為開路先鋒,沿途掃淨厄運。最令人期待數十位到上百位穿著小神袍的蜈蚣囡仔抵達廟埕時開撒平安糖,眾人笑迎糖果雨。

土城香為脫離西港香而來,仍承續其文化,且走出了自己的路:青草崙蜈蚣陣36位蜈蚣囡仔全副武裝地畫上男女有別的妝容,神童衣裝、蜈蚣棚陳設呈現工藝細節,精緻程度讓人看到嘴巴開開。

青草崙蜈蚣陣自1961年土城香首年香科出陣,持續至今,以《唐太宗出巡》裡的36個歷史人物為本,青草里家家戶戶各「世襲」著其一角色,早期是六戶人家負責「一柱」,同柱共同扶持一個角色,可能是同姓親戚或友好鄰居,家族中12歲以下孩子有機會成為蜈蚣囡仔(女孩以初經為界線),推著蜈蚣棚遶境的蜈蚣腳則由爸爸叔伯等男性擔任,刈香天數、路途長,全程需推車徒步,大人小孩都需輪班,總之,在青草崙出陣是全體家族的事。

我們也在刈香慶典外見證到:在拍攝扮演薛仁貴及樊梨花的兩位女孩那天,不只是家人三代陪著拿服裝法器來,午後忙完農事的阿嬤、青草國小宗勳老師的學生⋯⋯一個個冒出來關心拍攝,果真在青草里,跟蜈蚣陣有關的事,就是全村的事。


全文閱讀《美印臺南》Issue 70
〈土城香是我們三年一次的家庭旅行〉
●撰文 黃怜穎
●攝影 Rafael Wu、王倚祈、王榮


#無形文化資產練習生 #土城香 #青草崙蜈蚣陣
#臺南的老誰不知道
#就知道你不知道的臺南
#老的傳承 #封面故事
#美印臺南 #地方刊物
#臺南 #台南

18/11/2024

☞ 那年我們在榕樹下問老師,什麼是 #二二八?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二二八』的地方!」就讀中文系時,建農曾獲資深臺灣文學研究學者張良澤教導︒某天課間,學生在 #榕園席地而坐,張老師突然迸出「二二八」三個字,卻又立刻止住不談︒

有同學舉手追問,沉默許久,張老師回答「我不能在這裡講, #你們有人會錄音︒」其他人對老師的顧慮不明所以,然而建農知道事出有因,「班上女同學曾找過我,說教官要她注意張老師上課是否有不妥的內容︒」同輩間有些已經開始接觸黨外活動,也有同學父親從中國撤退來臺,對此事件略有耳聞,對比來自鄉下︑此前毫不知情的建農,「回顧近半世紀前的後知後覺,對我來講是很丟臉的事︒」

時自今日,同樣場景,我們對這段過往侃侃而談⋯⋯

#成大榕園×故事引路人林建農
曾經是報社記者,如今改當生活記錄者。無緣深造當學者,努力做個認真學習者。

時間↪︎日本殖民時期
地點↪︎成功大學光復校區

文學家 #葉石濤 曾以「這是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形容臺南,這句話用來比喻榕園也十分貼切。1923年由日本裕仁皇太子親手種下,落地生根至今已逾百年的老榕,1994年曾一度因病而被考慮砍除,後來獲國泰霖園集團捐助維護基金,並成為企業標章,成大榕園也成為臺南市重要地標。


全文閱讀《 #美印臺南》Issue 70
〈 #老的事物:B-side Story track 05 成大榕園×林建農〉
●撰文 柯怡如
●插畫 陳橋


臺南的這些老事物,是無論在地或外地人都已太熟悉的主旋律,然而若真要細細探究,裡頭千百故事可能就有其一還很少被述說。 ——藝術家在鴿笭文化裡找到自己、善化牛墟中販售老派浪漫的古玩攤、糖漏窯滴出文史工作者的家鄉認同⋯⋯

老物仔跨越時間的向度儲存下地方記憶,而人們持續的實踐與傳唱創造出了更新的風景。

喀噠。請按下播放鍵,聽我們錄一段不太一樣的「老」故事給你。

Address

Tainan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Made in Tainan 美印臺南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

Our Story

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用文創角度認識臺南,臺南不只小吃與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