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025
感謝版主的分享💕
其實《哥本哈根三部曲》這套書寫出的三段人生歷程(童年、青春期、婚姻),恰好點出了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裡會遇到的不同課題。
《童年》這本是《哥本哈根三部曲》中評價最高的一本,相信也是因為她寫出了很多人的童年創傷🥲
童年有時候太長,有時候太短,永遠都不合身。只有在某天如蛻去的皮完全脫落,你才能鬆一口氣,平靜的聊起童年,如聊著一個已經痊癒的疾病⋯⋯托芙·迪特萊弗森《 #童年》
「一個已經痊癒的疾病。」我想只有她會這樣描述童年。真的會感嘆有些人對文字就是有驚人的聯想力,作家真的是天生的吧。(嚮往成為小說家的我感到羨慕🥹這是題外話了)
《童年》這本書是丹麥作家托芙·迪特萊弗森的自傳,談的是她的童年生活,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童年一點也不像「我的家庭真可愛」這首歌,那你可能會對這本書有共鳴。
***
儘管人們喜歡美化自己的和其他人的童年,好像孩童就是過得無憂無愁,但實際上,許多人的童年過得非常壓抑,托芙就在書中說,「有些人只是成功的忘記了童年」。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很易感,一直在吸收父母釋放出來的能量,如果父母給的不是愛,而是他們自己對現實人生的不滿,孩子也一樣會全部吸收,這對他們有什麼樣的影響,會從他們心靈催生出什麼,是孩子自己和父母都無法預測的。
這本書裡托芙對自己和每個家人的關係都有很精彩的描述。比方說她談她如何愛她的母親:「我和母親之間的關係是親密且痛苦和扭曲的,而我總是尋找任何一點愛的蛛絲馬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取悅她,為了讓她笑,為了緩解她的憤怒。」
緩解憤怒。
讓我想到,很多人不知道孩子其實一直在 #回應他們的情感,有些是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
然後他們還以為孩子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樣子。好像易怒的孩子天生易怒,膽小的孩子天生膽小,孩子當然不是沒有他的天性,但是,父母總是在自我意識上,追求強化自己的控制力,卻卻不知道孩子是有一種本能,會連父母沒有表態的,那些父母無意識層次裡的東西,也全部吸收,然後再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回應。
***
如果你是在回想,或試著說出自己的童年時,就會被某些非常複雜的情感卡住的人,這本《童年》可以代替說出很多內心的壓抑。
還有孩子的脆弱,有些人只是忘了自己曾經如此,或者依然如此脆弱,所以否定了自己面對父母時的恐懼。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其實非常放任自己。儘管會受到社會期待的約束,卻不是受孩子本身的牽制, #父母和孩子就是地位不平等的。
正如托芙在書中說的,「沒有人會害怕一個孩子,他們既沒有面具也沒有武器。」
我覺得,就因為孩子是這樣顯而易見的脆弱,有些人在孩子面前,顯露的是最真實又最不善良的自己。
#有一種難題叫父母
#家庭傷痕
#羽茜
#寫給不被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