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文訊》 《文訊》雜誌社創刊於1983年7月1日。每月讀《文訊》,掌握文學動脈。

【訂閱資訊】
國內訂閱每冊200元
長期訂閱一年(12期)2000元
長期訂閱二年(24期)3500元
(個人續訂戶享九折)

劃撥帳號:12106756 文訊雜誌社
銀行轉帳帳號:041-001-178421文訊雜誌社 (土地銀行)

轉帳後請來電聯絡:(02)2343-3142 #101
或詢問 [email protected]
(博客來網路書店也提供雜誌訂閱服務)

✍🏻 𝟭𝟬月號|自由談| #章緣✍🏻⠀⠀📖 #孟若的抉擇📖⠀第一位以短篇小說獲得  #諾貝爾文學獎 的  #孟若 (Alice Munro,1931~2024),擅長工筆描繪各種現實細節,讓人身臨其境,突然筆鋒一轉,推你跌入一荒涼陌生地。那...
26/10/2025

✍🏻 𝟭𝟬月號|自由談| #章緣✍🏻
⠀⠀
📖 #孟若的抉擇📖

第一位以短篇小說獲得 #諾貝爾文學獎 的 #孟若 (Alice Munro,1931~2024),擅長工筆描繪各種現實細節,讓人身臨其境,突然筆鋒一轉,推你跌入一荒涼陌生地。那荒涼陌生來自人物心理的幽暗,情感內核曖昧複雜,不能以常理度之。對這樣的書寫,人們讚之以「洞悉人性」。
​⠀.....
​⠀
孟若從擔心退稿的新進作家,到跟《 #紐約客》簽約獨家刊登,縱觀她的文學生涯,半數以上的小說是在《紐約客》首發。2024年12月,《紐約客》刊出艾文(Rachel Avin)撰寫的長篇報導,試圖從各個角度理解孟若家中的一件醜聞:1973年,孟若帶著三個女兒離婚,大女兒和二女兒已成人離家,么女安德莉亞後來也搬去跟生父及繼母同住。1976年,孟若再婚,先生是地理學家弗門林(Gerald Fremlin,1925~2013)。這一年,九歲的安德莉亞依雙方約定到母親家過暑假,首次遭到弗門林猥褻。

生父、繼母和兩個姊姊知情後,為了保護神經脆弱且正在文壇展露頭角的孟若,又或是認為猥褻情節不嚴重,佯若無事,繼續送安德莉亞去過暑假。猥褻持續了幾年,安德莉亞經歷了暴食症和多年的偏頭痛,直到1992年二十五歲時才有勇氣寫信告訴孟若,期待母親作出正確回應。

大眾也如此期待,心目中的文學女神理所當然會站在女兒一方,一起譴責性侵者。然而,孟若在離開弗門林一個月後,又回到他身邊。此後多年,母女決裂,弗門林因猥褻罪被告上法庭,2005年認罪,緩刑兩年。女兒安德莉亞跟母親斷絕來往,當母親失智,她認為是一種逃避。2024年孟若的葬禮上,女兒繼續透過媒體聲討,無法原諒母親的背叛。

相較於作者的私德,我向來比較關注作品本身,對此不幸事件,我感興趣的不是道德是非的評斷,而是孟若是怎麼想的。

《紐約客》的長文展現了整個事件在近五十年間的發展,所有相關人物的想法和行為。孟若的抉擇是務實的。論者咸認為八○和九○年代,是孟若創作的黃金期。解除了母親的職責,人到中年,她全心在小說世界馳騁,作品精緻成熟,別樹一幟。她自言:我努力了一輩子才來到這裡。而她還在繼續攀升。
⠀.....

從孟若的小說,人們推測她對女兒被性侵早有所察,只是不作為。她寫的人物消極,故事不道德,讀者粉絲認為是「洞悉人性」,但擺在現實裡,讀者無法接受而紛紛脫粉。

性侵事件揭露後不到一年,孟若試圖書寫這個悲劇,終因幾次強烈嘔吐無法繼續,索性付之一炬,免得再作嘗試。這就是母親孟若的痛苦。

但是她沒有真的放棄。《破壞者》(Vandals)中性侵者博學的強者形象,妻子隱忍退讓,受害者從仰慕信任到被性侵,渾似孟若家庭醜聞的三角關係。......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𝟭𝟬月號) 

❏ 作者|章緣 ❏
臺灣臺南人,旅美多年,現居上海。作品散見兩岸三地和北美,曾獲臺灣多項文學獎,短篇小說入選海內外重要文集,已出版八部短篇小說集,兩部長篇小說及隨筆集等。二十年小說精選集《 #更衣室女人的告解》最具代表性。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𝟴𝟬|𝟮𝟬𝟮𝟱. 𝟭𝟬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86kd58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𝟭𝟬月號|遠流五十| #小野🍀​⠀✍🏻五十年的變與不變​⠀1975年強人蔣中正總統過世,電視節目由彩色變黑白,對我而言,人生卻從黑白變彩色,因為我出版了影響我後來人生的第一本書《 #蛹之生》,也就是在五股國中當實習老師的那一年。​⠀出版...
23/10/2025

🍀 𝟭𝟬月號|遠流五十| #小野🍀
​⠀
✍🏻五十年的變與不變
​⠀
1975年強人蔣中正總統過世,電視節目由彩色變黑白,對我而言,人生卻從黑白變彩色,因為我出版了影響我後來人生的第一本書《 #蛹之生》,也就是在五股國中當實習老師的那一年。
​⠀
出版社是一家位於貴陽街二段一號、小小的打字排版印刷公司,登記了很有架勢的名字:「 #文豪」,已經很久沒有出書了,面臨吊銷執照的危機。老闆 #謝去非 留著八字鬍,穿著西裝打領帶,像是上海人。在被許多出版社婉拒之後,同學介紹我拿著十萬字的稿子去找他,他說他正想要找一本書來出版,我們一拍即合。
​⠀
這一年, #王榮文 的「 #遠流出版社」就在舊思維進入到全新知識啓蒙時代的氛圍下誕生。幾乎我們一整個世代的人都被遠流出版社陸續出版的經典叢書所啓蒙,例如一開始的 #吳靜吉 老師策畫的「大眾心理學叢書」。他的《 #青年的四個大夢》是一本暢銷又長銷的經典,至今我還能背誦四個大夢是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我一直都遵循著這四個大夢,不斷追求活著的意義,尋找自我實現的目標,追隨著那些值得學習的人,為別人開闢一些道路,打開一些門。
​⠀
在遠流成立大約十年左右,王榮文找來當時才二十八歲的 #詹宏志 擔任總編輯,一年後又將他升為總經理。1988年3月詹宏志又找來老搭檔 #陳雨航 擔任副總編輯,負責文學和電影。他很快就找上了我,問我是否可以把過去已經出版的那些舊書轉給遠流。那時候文豪出版社已經倒了,把所有書籍的權利都轉給經銷商。於是我去找了經銷商談,那時候早就沒有在賣了,我一口氣把倉庫裡剩下的八千本買回來,一切重新開始。
​⠀.....
​⠀
說來也真巧,1988這一年對臺灣又是一個關鍵年,那一年初蔣經國總統過世,因為沒有指定接班人,一場場爭奪權力的戲碼赤祼祼地展開。有一天,我遇到了洞悉世局、觀察敏銳的王榮文,他笑著對我說:「 #這個世界即將重新洗牌了。」
​⠀
這句話果然應驗了。一切都如他所料,整個九○年代的本土化和臺灣認同更是如摧枯拉朽般,像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𝟭𝟬月號) 

❏ 作者|小野 ❏
本名李遠。就讀師大生物系時開始小說創作,以《蛹之生》一書成為七○年代的暢銷作家,並獲得聯合報小說比賽首獎等文學獎。八○年代投身電影工作,推動「 #臺灣新電影運動」,並多次獲得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編劇獎。除了創作之外,行政經歷豐富,曾任台視節目部經理、華視總經理,現為文化部部長。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𝟴𝟬|𝟮𝟬𝟮𝟱. 𝟭𝟬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86kd58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陳蕙慧╳ #黃秀如╳ #龐文真╳ #李惠貞 📖10.31㊄ 19:00-21:00 ➤ https://pse.is/89fqpb⠀✦✦✦ 出版人進擊的力量 ✦✦✦⠀在變化劇烈的多媒體數位科技時代,面對日益艱困的出版環境,出版人更需...
21/10/2025

📖 #陳蕙慧╳ #黃秀如╳ #龐文真╳ #李惠貞 📖
10.31㊄ 19:00-21:00 ➤ https://pse.is/89fqpb

✦✦✦ 出版人進擊的力量 ✦✦✦

在變化劇烈的多媒體數位科技時代,面對日益艱困的出版環境,出版人更需具備堅實的專業職能。書籍之所以能夠誕生並觸動人心,從 #編輯、 #設計、 #行銷、 #印務、 #法務 等,一同形塑書籍的靈魂,建構閱讀世界的美好。除了編輯力,對於文化趨勢的精準觀察及捕捉,更需具備創意實力與市場洞察力,從概念到成品,從內容到行銷,牽引出版的每一道脈動。

本次講座以「出版人進擊的力量」為題,邀請曾擔任「 #紀州庵出版學苑」講師的出版職人,共同展開一場思維與經驗的腦力激盪。從編輯現場到數位轉型、產業未來,帶領讀者與聽眾親臨書籍誕生的第一線。

❝ 出版人進擊的力量 ❞ 
▱對談|黃秀如 ╳ 龐文真 ╳ 李惠貞
▱主持|陳蕙慧
▱時間|2025.10.31㊄ 19:00-21:00
▱地點|文訊多功能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B2)
▱報名|https://pse.is/89fqpb
※候補報名者當日亦可到場,18:30將先開放正取報到;18:50開放候補入場。

〔主持人|陳蕙慧〕
資深出版人。前任木馬文化社長,遠足文化、衛城等執行長,並任竹科廣播 IC 之音「 #經典也青春」節目主持人。曾任城邦集團商周出版、獨步文化、麥田出版總經理兼總編輯、時報文化總編輯等。

〔與談人|黃秀如〕
左岸文化 總編輯。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國會助理、記者、誠品書店店員,曾在東吳大學教授「電影與人權」課程,也在NGO和政府部門的文化單位任職過。譯有《色盲島》、《北航向永夜》等書。

〔與談人|龐文真〕
唸中文系,學新媒體,做網路事業,目前正在臺灣電子書產業中忙碌奔波。現為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執行長,臺灣數位出版聯盟理事長。臺灣數位出版聯盟理事。曾任臺灣數位出版聯盟副祕書長,大小媒體研究智識部總監,《數位時代》執行副總編輯、主筆,IC之音業務總監、總經理特助,衛道科技新事業發展協理、副處長,愛爾得科技產品經理,工研院電通所專案經理。

〔與談人|李惠貞〕
出版界資深工作者,曾任大塊文化企劃及主編、《Shopping Design》總編輯。現為獨立工作者,以「 獨角獸計劃 」進行各種推廣閱讀活動、經營閱讀空間「a reader」、主持podcast節目「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曾獲2016金鼎奬雜誌類個人奬最佳主編,2023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最期待作家」。著有《 #成為自由人》、《 #給未來的讀者》、《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 #成為企劃人》等書。

🍀 𝟭𝟬月號| #和遠流一起過生日🎂​⠀🎂遠流,我的第一本書誕生地🎂​⠀🔔  #王春子:「鈴鈴鈴……」開始繪本之路​⠀❝ 在繪本中打造出一個世界,邀請大家走進這個小宇宙。也是在成為母親後,和孩子一起讀繪本,才想起自己小時候也喜歡讀那些故事,...
20/10/2025

🍀 𝟭𝟬月號| #和遠流一起過生日🎂
​⠀
🎂遠流,我的第一本書誕生地🎂
​⠀
🔔 #王春子:「鈴鈴鈴……」開始繪本之路
​⠀
❝ 在繪本中打造出一個世界,邀請大家走進這個小宇宙。也是在成為母親後,和孩子一起讀繪本,才想起自己小時候也喜歡讀那些故事,沉醉在故事世界裡,長大後才這麼喜歡書、開始想畫圖寫字。「鈴鈴鈴……」我想我的繪本創作之路,就是從那通電話響起後開始的。 ❞
​⠀
🛤️ #吳家德:光陰地圖的緣分
​⠀
❝「背影微駝,不怪歲月太重;認真生活,才知生命太短。」是我對生命深深感觸的嘆息。每天都要快樂,讓自己活在當下,成為正能量的帶原者,和遠流差不多歲數的我,許下如此期許!❞
​⠀
⌛ #廖瞇:真的很會等
​⠀
❝ 昀臻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捎訊息關心我,不只是關心書寫進度,更關心我的狀態。「我跟媽媽說了我在寫滌的事……」「我在想滌需不需要心理諮商……」昀臻總是陪伴、傾聽,直到我書寫完成交件,而後迎來決審獲得年金的好消息。昀臻詢問這本書有可能出版嗎?她繼續等待,等待我過我媽那關,等待一切水到渠成。 ❞
​​⠀
🎶 #洪芳怡:遇見遠流,遇見「我的編輯」
​⠀
❝ 暖陽底下,信任如藤蔓悠悠滋長,靜宜總是我第一個讀者,是嚴格又寬容的編輯,這讓我寫得更小心也更安心。我曉得她看得懂我未曾言明的祕密,會適時點出我哪些地方退縮了,哪些地方又似乎恣放過頭,溫柔地表達她的求好心切。❞
​⠀
🍜 #洪愛珠:人是最關鍵的
​⠀
❝ 編輯之於新作者,是知遇之恩和革命情感;出版社則是基地和橋梁。我見過行銷、業務、版權同事如何傾力將新書送到讀者面前。遇翻譯問題、簽約問題、海外赴約的人身安全問題,都賴遠流同事、同門作家,乃至王董的支援。第一本書我遇上遠流,等於被一個殷實穩健,但懷抱著熱愛的出版隊伍所接納。謝謝遠流,並祝福遠流下一個五十年更加壯健,靜水深流。 ❞
​⠀​⠀
💊 #曾培祐:從講師到作家——一場疫情低潮,打開我人生的新頁
​⠀
❝ 遠流,對我而言不只是出版的起點,更像是陪伴者與舞臺的提供者。感謝遠流讓我在疫情的轉彎處有了以文字說話的機會,也讓我發現,低潮時期未必只是失去,也可能是一個新的開始。 ❞
​⠀​⠀
🏝️ #莫理斯:三十年寫作夢的甘泉綠洲
​⠀
❝ 在我寫作生涯裡能夠遇上遠流,就仿如長久迷失在沙漠裡終於找到甘泉綠洲一樣。
非常感謝遠流幫助我達成這個三十年的寫作夢。期待往後可以一直合作,讓我繼續追夢,希望這個夢能再延續三十年。❞
​⠀​⠀
🪁 #小湛:遠流五十周年,生日快樂!
​⠀
❝ 探求靈性就像放風箏,要認識寬闊遠大的無形界,要想飛得越高,底下拉住的力道要更穩,那就是顧好身體和生活,上下兩個世界才能達成平衡。然而身體會老化,環境局勢會變動,人心的不穩會傳染,持續控制、往下扎根的力量是一輩子的挑戰。我將會用我的一生記錄人生每個階段的探索。❞
​⠀
🪁 #無糖律師:出版社是作家的強大後盾
​⠀
❝ 感謝遠流團隊,一直支持著我推廣「預防法學」的信念,提供我充分的創作自由度和出版資源,成為「預防法學」的強大後盾!特此,祝遠流五十歲生日快樂!長長久久! ❞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𝟭𝟬月號)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𝟴𝟬|𝟮𝟬𝟮𝟱. 𝟭𝟬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86kd58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𝟭𝟬月號|文壇新秀| #黃元懋《 #山丘上》⛰️⠀✺黃元懋✺▸台北人,影像與音樂工作者。當代電影大師 Modern Cinema Master 主唱。《山丘上》為其首部文字作品。▸⠀⠀⛰️我們在談論瞬間的真實與自由——專訪黃元懋《山丘...
18/10/2025

⛰️ 𝟭𝟬月號|文壇新秀| #黃元懋《 #山丘上》⛰️

✺黃元懋✺
▸台北人,影像與音樂工作者。當代電影大師 Modern Cinema Master 主唱。《山丘上》為其首部文字作品。▸
⠀⠀
⛰️我們在談論瞬間的真實與自由——專訪黃元懋《山丘上》⛰️

新書付梓前,黃元懋早已在音樂/影像之路闖出名氣。他身為臺灣獨立樂團「 #當代電影大師」的主唱,日常生活被樂團演出、導演與剪接影像、接案或團練等不同工作填滿,與書寫看似距離遙遠,卻仍在瑣事之間,維持著創作步調,他提起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的訪談,深受鼓勵──即使在工作、照顧孩子之餘,卡佛仍利用每天空餘的一、兩個小時寫作,並完成許多深刻的經典著作。「我相信生活中不論擁有或剩下多少時間,一旦想寫,就得努力在那段時間中,創作出自己滿意的段落、句子等,而這些細碎的積累,會打造出不錯的成果。」
​⠀
他笑著分享,這本書是在數不清的零碎時間中,慢慢地記在手機備忘錄裡,再逐篇重新打磨,成為理想的樣子。「其實常常會碰到『這應該寫下來』的時刻,遇到那些瞬間我都很開心。」騎車是他最常冒出靈感的時候,甚至想到有趣的事情,還會馬上停在路邊,將浮現腦海的字句記在備忘錄裡。〈金魚〉中,他形容創作像用紙網撈金魚,是種運氣和實力參半的過程,「對的時間、對的狀態讓我能捕捉到那些很棒的念頭,也能好好記錄下來。」
​⠀
❝ 大家都期待,期待自己的音樂能超越語言,只有你希望你的語言能超越音樂,你一直在找正確的話,找正確的重量,因為重量夠重就不需要字,字能超越眼前就成了詩…… ❞ (《山丘上》,頁437)

縱然眾人幾乎皆透過音樂、影像等領域認識黃元懋,他直率地表示:「文字才是我的基石。」國小至今,他總是會把對文學的喜愛投射到電影、音樂等不同媒材上,比如拍攝創作型影像時,習慣先寫下一些字句,再由文字牽引出畫面,最後再回頭調整,讓文字最終服務於畫面本身;或在進行音樂工作時,也必須先寫出句子,感受到句子本身擁有力量或主題性,才會開始唱出旋律。
​⠀.....
​⠀
對黃元懋而言,創作是一種自己跟自己玩的過程,他喜歡自訂寫作遊戲規則並努力完成。這些自訂規則很自由,同時也是種挑戰,例如書寫時,規定自己避免使用艱深字詞,抽換過於複雜的句式等,思考「怎樣讓句子更簡單?」或規定自己要打破對既有文類的想像,在文學體裁之上,追求創新及變化。

如同書裡寫:「越了解限制,就越了解自由;越了解自己,就越了解限制。所有創作的根本都來自於這個地方,在限制與自由間掙扎,所有快樂都來自於這種掙扎,那是最美的地方。」(《山丘上》,頁302)他認為,不論選擇哪種文類,都會有各自的限制和框架,但如果自訂一套規則,那種限制感反而會帶來更多書寫的樂趣,因為沒有任何人強迫自己應該遵守;即使隨時可以放棄或改變心意,仍在限制下完成滿意的作品,是他認為非常珍貴的創作狀態。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𝟭𝟬月號) 

✺《山丘上》✺
▸兩百一十篇生活隨筆,談相遇、談感情,談電影音樂也談內心的糾結,幽默捕捉當代都會生活的荒謬與美。2025年8月由 啟明出版 推出。▸

❏ 專訪| #鄭亦芩 ❏
國北教大語創系畢業,作品散見報刊雜誌。現為雜誌編輯。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𝟴𝟬|𝟮𝟬𝟮𝟱. 𝟭𝟬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86kd58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你寫,就有回聲。」——回聲之所以能回來,是因為空間的本身願意接住聲音。⠀一片山谷的回應,來自山谷的深邃與開放;創作者的文字在此迴盪,場域溫柔的聆聽你,穿越黑夜巢穴,仔細熨燙你的聲音。⠀北藝大 文學跨域創作所,正是這樣的山谷,你在此有人回應...
16/10/2025

「你寫,就有回聲。」
——回聲之所以能回來,是因為空間的本身願意接住聲音。

一片山谷的回應,來自山谷的深邃與開放;創作者的文字在此迴盪,場域溫柔的聆聽你,穿越黑夜巢穴,仔細熨燙你的聲音。

北藝大 文學跨域創作所,正是這樣的山谷,你在此有人回應;你帶來你的語言、記憶、形體,山谷不被拒斥,多重媒介、思維間,山谷成為數條交會的航道,你看著時間安靜前行在山石的腰椎上,每種音色都可能成為他人的回聲,彼此成為別人的回聲。

「你寫,就有回聲」意味著,創作者的孤單呼喊,終究會被某個人、某個地方接住。也許是未來的讀者,也許是同樣在此刻懷疑自己的人,也許是你在多年之後重新讀見的自己。但那回聲讓你明白:沒有任何聲音是徒勞的。

請繼續寫吧,請來到這裡繼續寫吧,順著時間弧度,舒適的寫,句號繁殖出一簍簍珍珠,你的文字像春天剛學會說話的嬰孩,懷著柔軟堅韌的質地於山谷裡迴盪。你自然的發聲,回聲萌芽;若能一起繼續寫下去,我們或有機會,抵達那座敘事的島國。

▃▃▃▃▃▃▃▃▃▃▃▃▃▃▃▃▃▃▃▃⠀
▼重要時程▼
報名繳費|𝟭𝟬/𝟭𝟱㊂-𝟭𝟬/𝟮𝟬㊀
資料繳交|𝟭𝟬/𝟮𝟳㊀-𝟭𝟬/𝟯𝟬㊃
面試時間|𝟭𝟭/𝟭𝟯㊃-𝟭𝟭/𝟭𝟱㊅
▃▃▃▃▃▃▃▃▃▃▃▃▃▃▃▃▃▃▃▃
「你寫,這裡就有回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 #甄試招生中

▷網路報名◁
114年10月15日9:00起-10月20日17:00止
▷繳費期限◁
114年10月15日9:00起-10月20日23:30止

▷考試內容◁
▼書面60%:創作作品(兩大部分)
❶自傳、寫作經歷與報考動機(字數3000字內)
❷作品集(已發表或未發表皆可,總字數2000~30000字內,已出版可寄書冊)

▶請準備5份創作計畫,一律採用A4規格。
▶資料裝訂方式:創作計畫請依內容排序並裝訂成冊,共需5份,每份封面請註明報考系所、姓名及創作作品名稱,再統一裝入資料袋並封口,資料袋封面請至網路填表系統列印系所資料專用信封封面黏貼後寄送。
▶繳件日期|114年10月27日(一)-10月30日(四)

※郵寄方式限以 #郵局限掛 或 #超商宅配 ,以 #郵戳 或 #超商宅配線上查詢寄送時間 為憑,逾期不予受理。
※所寄送之相關資料由考生自行檢查確認後寄出,如有缺件、資料不齊或不符規定等事情,由考生自行負責, #不接受補件 ;考生報名時繳交之各項資料 #均不予退還 ,請自行保留原稿。

▼面試40%
▶面試日期|114年11月13日(四)-11月15日(六)

▷詳情請見◁
https://admissionex.tnua.edu.tw/tnua/master2

#北藝大 #文跨所 #甄試入學

🍀 𝟭𝟬月號|遠流五十|金庸| #周悌🍀​⠀🗡️江湖,還有人嗎?——在百年金庸,看見無盡江湖​⠀╔══════════════════════╗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金庸《金庸作品集.新序》╚═════════════════...
14/10/2025

🍀 𝟭𝟬月號|遠流五十|金庸| #周悌🍀
​⠀
🗡️江湖,還有人嗎?
——在百年金庸,看見無盡江湖
​⠀
╔══════════════════════╗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金庸《金庸作品集.新序》
╚══════════════════════╝
​⠀
無論是閱讀或體驗,無論是作者、讀者、策展者、參觀者,都是以「人」為核心,從「人」的經驗與感動出發,成為一個又一個可以被記得與分享的好故事;而這些好故事,又會再被延續與傳頌,最終,成為一個又一個壯闊的「江湖」。
​⠀
「百年金庸 無盡江湖」的核心, 是「人」, #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
​⠀
……
​⠀
在百年特展中,華山團隊全體總動員,負責包括行銷宣傳、活動執行、商品規畫與販售,甚至還有線上虛擬導覽和現場解謎遊戲等,他們是第一線作戰的團隊,多數成員平均年齡在三十上下,不少人甚至剛離開校園。對這群年輕人而言,「武俠」是某種遙遠的、屬於上一個世代的文化。根據團隊的說法:一開始只是當成另一個工作,但偏偏要學習的東西遠比平常的各種任務都多,又充滿了文化壁壘,不知道能發揮多少創意,創意又會有多少效果?
​⠀
這個任務也遠比他們一開始理解得更為艱鉅:除了包括版權在內的各種協調之外,他們還要和不同團隊進行從策畫到執行的一系列合作。有千年一遇的職業圍棋美女高手、有劇場界的掌門人、有太極拳劍的世界金牌、有揚威美國和法國達人秀的馬戲金牌、有知名的金學研究專家……這些合作夥伴來自不同領域,卻有著一個共通點:都非常熟悉、熱愛金庸小說。

為了完成任務,團隊成員們彼此分享學習,充實關於金庸小說的知識,同時也打了上千通的電話,完成了上百場的活動,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渡過了快一年的時光,也逐漸從不敢輕易發文的單純行銷團隊,成為某種深諳武俠精要的「高手」了。
​⠀
「有發現嗎?」有次和大師姐聊天時,我們彼此分享:「他們已經可以很有自信地寫出很有味道的文章了。」
​⠀
「武俠其實蠻有趣的,尤其是聽懂武俠的人,如何用它來談各自不同的領域,」最近一次和團隊聊天時,年輕的孩子們說:「我們覺得未來可以做更多,比如用『武俠』這個概念來推廣各種主題……」
​⠀
看著他們眼中閃耀的光,我忽然明白:「 #武俠從來不是哪一代人的專屬,它會被一代又一代人重新發現、重新命名。百年金庸,或許,真的 #讓世界有了無盡江湖。」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𝟭𝟬月號) 

❏ 作者| #周悌 ❏
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臺灣金庸館專案企畫總監,曾任霹靂國際多媒體子公司偶動漫娛樂總經理、華聯國際多媒體公司製作總監。看武俠小說的大叔,九歲遇見金庸小說,無論世間如何風狂雨暴,總有勇氣,總不孤單。著有《電影.金庸:IP改編影視作品的武功祕笈》。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𝟴𝟬|𝟮𝟬𝟮𝟱. 𝟭𝟬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86kd58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新書活動】古蹟走讀(報名已額滿,暫時關閉)🚶李乾朗・走進臺灣的世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停跡坪:十六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是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文訊雜誌合作出版的古蹟專書,書中用文學的眼睛探看全台16處國定古蹟。​為推廣本書,...
13/10/2025

【新書活動】古蹟走讀(報名已額滿,暫時關閉)
🚶李乾朗・走進臺灣的世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 #停跡坪:十六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是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文訊雜誌合作出版的古蹟專書,書中用文學的眼睛探看全台16處國定古蹟。

為推廣本書,特邀本書顧問也是著名文史工作家 #李乾朗 擔任帶隊人,探訪讀者從本書中的國定古蹟票選最高票的據點──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進行一場實際的走讀體驗,從紙本書進入真正的古蹟場域,帶您深入了解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歷史與文化。

名額有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踴躍報名!


✸李乾朗|走進臺灣的世界✸
✦ 活動時間|11.2(日)14:00-16:00
✦ 活動地點|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 本場活動將全程保險,須先繳交保證金500元,活動結束後退還。
(報名已額滿,暫時關閉)

🏝️ 文訊專題講座|那座島嶼—— #馬祖 🏝️11.9㊐ 14:00-16:00 ➤ https://pse.is/87rgtm⠀✦ 風的方向,島的心事:談談我們心目中的馬祖 ✦⠀馬祖,邊陲卻自成天地,風土環境孕育獨特的自然語彙: #海潮、...
11/10/2025

🏝️ 文訊專題講座|那座島嶼—— #馬祖 🏝️
11.9㊐ 14:00-16:00 ➤ https://pse.is/87rgtm

✦ 風的方向,島的心事:談談我們心目中的馬祖 ✦

馬祖,邊陲卻自成天地,風土環境孕育獨特的自然語彙: #海潮、 #花崗岩 與 #藍眼淚,構成島嶼的底色。從人文角度看, #戰地歷史 與 #閩東文化 交織,每一處聚落、每一道祭典都蘊含生活的韌性與時代的呼吸。對旅行者而言,馬祖是一種心靈的邀請,讓人重新思索「遠方」的意義;對創作者而言,它更是一座靈感之島,將地貌與歷史化為藝術的源泉。

本講座將帶領聽眾發現島嶼背後的故事與心事,邀請您一起來傾聽風的方向,並一同探問,在島嶼與風聲之間,我們究竟看見了怎樣的馬祖?

❝ 風的方向,島的心事:談談我們心目中的馬祖 ❞ 
▱對談|掐米 ╳ 陳天順 ╳ 董逸馨 ╳ 謝銘
▱主持|謝昭華
▱時間|2025.11.9㊐ 14:00-16: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二樓
▱報名|https://pse.is/87rgtm
※候補報名者當日亦可到場,13:30將先開放正取報到;13:50開放候補入場。

〔主持人| #謝昭華〕
1962年生,臺北醫學大學畢業。先後獲得聯合報新詩獎、臺北市文學獎新詩評審獎、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多項文學獎,並曾任《幼獅文藝》、《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作家。已出版詩集《伏案精靈》、《夢蜻蜓》(書林)、六人詩合集《群島》、《熱帶氣旋升起》(聯合文學),散文集《離散九歌》、《島居》(聯合文學)、《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聯合文學)。詩作曾收入《臺灣精銳詩人專輯》(中外文學)、《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書林)、《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集》、《海峽兩岸詩人詩選》、《二十一世紀兩岸詩歌鑒藏》(大陸東方)等多部詩選。

〔與談人| #掐米〕
成長於馬祖,少年時期一心嚮往離開家鄉,高中起便赴外地求學,並在海外工作多年。返鄉後,以兼具在地與外地的視角,重新發掘馬祖的文化與語言價值。近年來透過YouTube頻道經營、繪本出版、音樂創作及語言教學等多元形式,持續推廣閩東語與馬祖文化,致力於在當代語境中保存並轉譯地方特色,讓更多人以親近且多元的角度理解馬祖。

〔與談人| #陳天順〕
馬祖北竿橋仔人,15歲時舉家遷臺。景文視覺傳達設計系數位文創設計碩士。曾任宏廣卡通公司原畫設計師、奇磐動畫公司執行總監、遊戲橘子數位科技公司創意中心部門原畫指導、康寧大學數位影視動畫科專任專技助理教授等。

〔與談人| #董逸馨〕
外號「多元阿姐」。島生島長馬祖人,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畢業,返鄉從事社區營造、文史調查、聚落保存、軍事遺產普查等工作。2017年創立南萌咖啡館,期望以此作為島內外文化交流及思想論述的基地。

〔與談人| #謝銘〕
謝銘,馬祖人。曾獲紅樓文學獎,入圍周夢蝶詩獎、楊牧詩獎,獲選2022年優秀青年詩人。作品見於各刊。

˗ˏˋ ★ ˎˊ˗ 不曾遠去,不曾忘懷|遠流50 ˗ˏˋ ★ ˎˊ˗​今天(10/9)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50張照片,說遠流50故事展暨感恩茶會」,歡慶遠流出版公司邁入半世紀的重要時刻。展覽以照片回顧遠流創立以來的足跡,重現那些與作家、編輯...
09/10/2025

˗ˏˋ ★ ˎˊ˗ 不曾遠去,不曾忘懷|遠流50 ˗ˏˋ ★ ˎˊ˗

今天(10/9)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50張照片,說遠流50故事展暨感恩茶會」,歡慶遠流出版公司邁入半世紀的重要時刻。展覽以照片回顧遠流創立以來的足跡,重現那些與作家、編輯、讀者們的相遇故事。

現場聚集了出版界與文化界的重量級夥伴──從 #黃春明、 #張大春、 #詹宏志、 #吳靜吉,到 #郝廣才、 #邱坤良、 #周正剛、 #趙政珉 等人,大家共同見證遠流五十年來「守護文化、傳遞知識」的初心。對遠流董事長 #王榮文,大家各自細數與他相識的過去,也對他充滿欽佩與謝意。

有人形容遠流是一棵從小樹苗長成的大樹,也是一條流向大海的河流;有人說它是一所沒有欄杆的學校,讓更多人因閱讀而成長。五十年來,遠流出版的每一本書,是時代的共同記憶,也是我們成長歷程中的重要陪伴。

回望創社50週年,遠流出版社由衷感謝一路同行的每一位朋友——讓遠流成為一場延續至今的文化奇蹟。精彩活動尚未結束,書香、茶香、泡麵香🍜,𝟱𝟬小時不斷電閱讀樂,等你來。

˗ˏˋ ★ ˎˊ50小時不打烊  歡迎來坐˗ˏˋ ★ ˎˊ
10/9㊃ 6:00PM ─ 10/11㊅ 8:00PM
華山文創園區2F拱廳

🟤銀鈴會創辦人張彥勳百年冥誕特展 開幕茶會×系列講座🟤​​我用詩歌記史,因為歷史太冷,詩能讓它流血。——節錄自  #張彥勳《 #朔風的日子》​​帶著時代傷感創作,並以血淚爭取民主的作家——張彥勳,於1995年辭世,享年70歲。1942年,張...
08/10/2025

🟤銀鈴會創辦人張彥勳百年冥誕特展 開幕茶會×系列講座🟤


我用詩歌記史,因為歷史太冷,詩能讓它流血。
——節錄自 #張彥勳《 #朔風的日子》


帶著時代傷感創作,並以血淚爭取民主的作家——張彥勳,於1995年辭世,享年70歲。1942年,張彥勳與朱實、許世清創辦「銀鈴會」,主編《ふちぐさ》(緣草,於1947年以《潮流》重新發刊),卻在1950年代因白色恐怖數度入獄其作品風格寫實冷峻,描繪時代悲苦與人性光影,為臺灣文學留下深刻印記。

2025年,適逢詩人張彥勳百歲冥誕暨逝世三十周年,《文訊》特別主辦本次紀念「 #詩歌記史:一個時代的筆與夢——銀鈴會創辦人張彥勳百歲冥誕紀念展」,並於10/23(四)舉辦展覽開幕茶會,及11/2(日)進行系列講座,邀請讀者一起進入張彥勳的文學世界,展開跨世代的對話。

🔸開幕茶會
時間|10 月 23 日(四)14:30-16:3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大廣間

🔸系列講座
張彥勳:披荊斬棘的拓荒者——我所知道與不知道的張彥勳
時間|11月2日(日)下午13:00-15:00
主講|林巾力(兼主持)×李敏勇×張詩勤

振聵的銀鈴,不屈的詩學——論張彥勳的創作與文學軌跡
時間|11月2日(日)下午15:30-17:30
主講|陳允元(兼主持)×蕭鈞毅×王惠珍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7GOZB

🔸 展覽資訊
🟤詩歌記史:一個時代的筆與夢——銀鈴會創辦人張彥勳百歲冥誕紀念展🟤
🟡思念與回應──張彥勳長女張千鈴水彩畫展🟡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
時間|2025 年 10 月 23 日-11月9日
週二至週四、週日 10:00~18:00
週五、週六 10:00~21:00(周一休館)

📖文壇快訊・ #林海音《城南舊事》重現📖🌎北京故居化身「 #林海音文學展示中心」🌎⠀甫於今年七月爾雅五十之際,由「百位文化人票選爾雅經典」奪得第二名的臺灣文學不朽著作《 #城南舊事》,於九月底由林海音之子  #夏祖焯 (作家夏烈) 捎來好消...
07/10/2025

📖文壇快訊・ #林海音《城南舊事》重現📖
🌎北京故居化身「 #林海音文學展示中心」🌎

甫於今年七月爾雅五十之際,由「百位文化人票選爾雅經典」奪得第二名的臺灣文學不朽著作《 #城南舊事》,於九月底由林海音之子 #夏祖焯 (作家夏烈) 捎來好消息: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柳巷的林海音舊居化身為「林海音文學展示中心」,揭幕當日更邀請林海音母校「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學童合唱電影版插曲〈送別〉,並由北京曲劇團演出新編曲劇「城南舊事」,場面溫馨。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父親 #林煥文 為苗栗頭份之客家望族(亦是作家吳濁流的老師),出生於日本大阪,四歲後自母親故鄉板橋遷居北京,後隨國民政府返臺,歷任《國語日報》編輯、《聯合報》副刊主編,由於時常與歷任《聯合報》主筆、《國語日報》社長與發行人的丈夫 #何凡 (夏承楹)邀請文友在家中聚會,其客廳被眾多文友追憶,譽為「 #半個臺灣文壇」的縮影。

林海音除了挖掘黃春明、林懷民、七等生、鄭清文等臺灣文壇新秀,更提攜鍾肇政完成《魯冰花》的連載、鍾理和《笠山農場》的出版等。《城南舊事》於1957年在《自由中國》連載,1960年由光啟社發行初版,為具自傳性質的中、短篇小說集,再版後至1969年,由其創辦之「純文學」出版社收回版權自印;1983年隱地向林海音提議爾雅另出新版,若影響銷量可以隨時叫停。1995年純文學出版社結束運營,爾雅版本遂成市面唯一流通版本。

《城南舊事》以〈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五章合輯,記錄了林海音在北平的舊日往昔,其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柳巷的四合院舊居,亦成為全球華人書迷的重要朝聖之地。梅家玲教授於《文訊》7月號寫《城南舊事》的重要性在於「以它所內蘊的人情美善,感動了無數讀者」。

Address

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B 2
Taipei
10048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88622343314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文訊》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文訊》:

Share

Our Story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成立三十多年,始終堅持快速報導文藝資訊,深層探索文化問題,準確評析文學表現,生動描繪文人風貌。 長期用心經營,我們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已經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可說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