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文訊》 《文訊》雜誌社創刊於1983年7月1日。每月讀《文訊》,掌握文學動脈。

【官網LINE】
https://lin.ee/wjXJoq0
【訂閱資訊】
國內訂閱
每冊200元
長期訂閱一年(12期)2000元
長期訂閱二年(24期)3500元
(個人續訂戶享九折)

劃撥帳號:12106756 文訊雜誌社
銀行轉帳帳號:041-001-178421文訊雜誌社 (土地銀行)

轉帳後請來電聯絡:(02)2343-3142 #101
及博客來網路書店也提供雜誌訂閱服務

📖 𝟴月號|書的世界| #陳柏言 📖⠀⟣若是臺北猶未到——略讀  #熊一蘋《  #臺北是我的夢幻島》⟢⠀「文學」與「臺北」,互為表裡。於是,這本書關乎臺北,亦關乎寫作。⠀彷彿設下結界,熊在全書首篇就提及:「 #我不會提到具體的臺北事物」,熊...
18/08/2025

📖 𝟴月號|書的世界| #陳柏言 📖

⟣若是臺北猶未到——
略讀 #熊一蘋《 #臺北是我的夢幻島》⟢

「文學」與「臺北」,互為表裡。於是,這本書關乎臺北,亦關乎寫作。

彷彿設下結界,熊在全書首篇就提及:「 #我不會提到具體的臺北事物」,熊用一種先畫靶再射箭的方式,說明他的意圖,並不在於重構臺北的記憶,甚至質問「重構」本身。這本書,就像是迷宮零件,只是提供曲折或虛線,頂多加上一些記號與指標。就好像〈PJ〉一文,我們會發覺, #也許只有臺北, #才是最適合不告而別的城市:無來由的聚合,無來由的消散。

這裡發生過一些事,這裡曾經有過一群人。不告而別的人多了,我們終也成為離開的人。

這是熊版本的「看不見的城市」。他說:「 #充滿鄉愁的說法不適合我要向你講述的臺北」。

他留下了「我們也曾經到過那裡」的證詞。

他並不真的帶路,而只是告訴我們,夢幻島確實存在。
⠀.....

在冒險結束以前,熊選擇回到愛情。

全書的最後一輯是「溫蒂」。

閱讀《彼得潘》小說,也許會意外地發現, #溫蒂才是那個貫穿全書的關鍵角色。她是愛人,更是「母親」,「她勇敢地急於負起責任,為了讓他們牢牢記住過去的生活」(《彼得潘》第七章)。愛情,當然也是夢幻島機遇與冒險的一部分。不過,比起澎湃熱情,熊寫下的更多是臺北生活裡, #不堪與壓抑的日常場景。......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𝟴月號)

✺熊一蘋《 臺北是我的夢幻島》✺
▸《 #我們的搖滾樂》作者熊一蘋首部散文集。臺北有多夢幻,就有多虛無。這本散文不但是關於個人的自我認同,更是一本關於臺北的記憶之書。2025年7月由 時報出版 推出。

❏ 作者|陳柏言 ❏
高雄鳳山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大獎等,並入圍「臺北文學年金」、「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等。另獲選《聯合文學》雜誌「二十位最受期待的青壯世代華文小說家」、《文訊》雜誌「最值得期待的九○後寫作者」。著有小說集:《 #夕瀑雨》、《 #球形祖母》、《 #溫州街上有什麼?》。預計2025年底推出小說新作。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𝟴|𝟮𝟬𝟮𝟱. 𝟴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7xyxja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𝟴月號|聚光燈| #陳玉慧|《 #戒斷日記》♚⠀✺陳玉慧✺▸ 臺灣出生的國際作家,多年遊走各地,精通多國語言,才華洋溢,斜槓太多,少有人像她那麼勇於嘗試和實驗,無論文學戲劇或電影,她都多有傑出表現,饒富興味,深具女性意識,多本書皆改編影...
16/08/2025

♚ 𝟴月號|聚光燈| #陳玉慧|《 #戒斷日記》♚

✺陳玉慧✺
▸ 臺灣出生的國際作家,多年遊走各地,精通多國語言,才華洋溢,斜槓太多,少有人像她那麼勇於嘗試和實驗,無論文學戲劇或電影,她都多有傑出表現,饒富興味,深具女性意識,多本書皆改編影視及翻譯外語出版。著有《 #徵婚啟事》、《 #海神家族》、《 #東方美人》、《書迷》等書。曾以小說《海神家族》獲得臺灣文學金典獎及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文學的實驗者——
#崔舜華 專訪陳玉慧談其新作《戒斷日記》⟢

陳玉慧的新作《戒斷日記:失眠戒癮醫院卅天》,開篇便將我們帶入一場彷彿不可逆醒的夢魘,在這場夢裡,人們遊蕩、喃喃自語、割開傷口讓那久病的膿血與藥氣,混融為病院身歷三十晝夜的異境見聞。

戒斷不等同痊癒,彷彿我們亦可如是說:痊癒也未必觸及傷痛。而《戒斷日記》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有如另一雙清醒灼灼的狂人之眼,凝視著病院中的袖珍人世寫照,紅塵裡浮沉哀樂眾生。

➤以筆與桌為家

《戒斷日記》中的「旅程」,彷若一部顆粒懸浮、光影片碎的紀錄電影,而陳玉慧隨身最重要的私人財產,僅僅是一本可供隨手寫下片刻思慮的筆記本。

「我好像一輩子都在和筆記本相處。」陳玉慧說道,在那間陰暗狹小的病院,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做,連運動器材也成為禁區,「進去那裡,什麼都不能帶,也什麼都做不了,但我至少有一枝筆和一本筆記。」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𝟴月號)

❏ 專訪|崔舜華❏
1985年冬日生。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 #婀薄神》、《無言歌》,散文集《神在》、《貓在之地》、《 #你道是浮花浪蕊》。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

꒰ঌ┈┈┈┈┈┈┈┈┈┈┈┈┈┈┈┈┈┈┈┈┈┈┈┈┈┈┈໒꒱

⟣平行世界證詞——
#栩栩 讀陳玉慧《戒斷日記:失眠戒癮醫院卅天》⟢

#精神病院,另一重平行世界。

平行世界自有一套運行法則。四人一房,人人著病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間一到就強制熄燈。入住前須繳出手機和各類違禁品,住院期間僅自費訂零食飲料勉強稱得上小確幸─當然,這也必須經過批准。自由、隱私、尊嚴⋯⋯但凡超出本能以外的渴求,即使只有一點點,亦不免受剝奪。人們經常用監獄類比精神病院,這恐怕是抬舉了後者,純論現實條件,監獄說不定還比病院舒適得多;另一方面,她倒也承認病院宛若 #社會縮影,否則,哪裡來這麼多小心眼小動作小算盤?

長日無聊,加上作家本性使然,遂提筆記下形形色色的成癮者:酒精、毒品、賭博、性愛⋯⋯凝視他者,終歸是為了望回自己,她自己呢?她又是怎麼開始的?陳玉慧自言有一個長年大量用藥的母親,孕期中安眠藥仍照吃不誤。父母感情不睦,受苦的總是孩子,她自幼便不得不輾轉寄宿親友家,挨盡白眼;成年後,跑頭條追獨家當空中飛人,步調緊湊,時差紊亂,同時小說電影舞臺劇死線交錯襲來。一次次貼著死線僥倖逃生,會不會,某部分的她其實並沒有從死線包抄下活過來?往事一點一點掰開,掰碎了,捏在手心裡霎時間就捏成了舍利子。她也歸咎自己:她生性敏感易緊張,又求好心切,妄想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安眠藥,似乎是當時的唯一解。

昔日的浮木,一路漂流至今也可能變形為壓垮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何況,此生因服藥而失去的,恐怕只多不少。

既有果,必有因。一番仔細爬梳之下,成癮彷彿早有端倪,又彷彿再多原因也不足以解釋人為何甘心屈服於物質。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𝟴月號)
⠀⠀
❏ 書評|栩栩❏
貓派,寫字的人。詩、散文和評論散見報刊網路,著有詩集《 #忐忑》,散文集《 #肉與灰》。曾獲時報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𝟴|𝟮𝟬𝟮𝟱. 𝟴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bit.ly/3IMRNyi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𝟴月號|專題| #張亦絢 ✊⠀⟣愛的代價⟢⠀經常被問是否關心社會。有次我忍不住了:「 #為何大家不認為文學本身就是社會呢?」最近我說得更直白了:老強調女性或同志文學受惠於運動,反映了學者與評論者,不願(或沒方法)將信用點數付給文學作者,...
13/08/2025

✊ 𝟴月號|專題| #張亦絢 ✊

⟣愛的代價⟢

經常被問是否關心社會。有次我忍不住了:「 #為何大家不認為文學本身就是社會呢?」最近我說得更直白了:老強調女性或同志文學受惠於運動,反映了學者與評論者,不願(或沒方法)將信用點數付給文學作者,只敢把點數撥給社運的奇怪情結。

《 #荒人手記》得獎時,曾捐出部分獎金給同志團體。有女同志嘲笑捐太少——我很不以為然——衝著這態度,我更贊成一毛不捐。並非我希望同志運動缺柴火,而是我認為輕蔑、情勒文學,不算多有社會意識。有次我說,並不認為社運參與可以作為文學加權計分,我說的是原則(當然也不可扣分),聽到這話的某作家學姐,馬上丟我刻薄話,讓我覺得很「有趣」。當然,臺灣如果存在不信任文學的風氣,與文學史曾貶低社會意識,多半有關。

看來我對社運光環不太買帳。但實情並非如此簡單。《 #永別書》出版後,有人問,她不算很社運吧?我不知誰能回答—或許除了我自己。回想社運,記憶很弱。我的理解是,在我有所參與、分為三階的社運(簡稱運A、B、C),每段都多少要求「遺忘」前一段——記憶弱的原因是,我從沒把社運,視為生命主軸,儘管意外地,投入許多。我是高中開始的。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插曲,某歸國學人,想辦左派雜誌,我們被找去。他在會中說道:有些人進社運,只不過來找靈感,寫幾篇報導就走。我非常警覺: #就那麼想拔人齒牙?我當時已發表過小說,從沒想過拿社運做資本——存有某種虔敬——年少的獻身情懷。可我也有張愛玲政治教育的全副武裝,對於操縱、封閉、PUA,都保有健康觸鬚。
⠀.....

那時還平行自己不間斷的創作——我是文學養的,不多說罷了。夏宇、呂赫若、布萊希特教我的,不比運動少。 #可我待運動如待文學, #都付出了愛的代價。......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𝟴月號)

❏ 作者|張亦絢 ❏
1973年出生於臺北木柵。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小道消息》、《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看電影的慾望》、《 #愛的不久時:南特 /巴黎回憶錄》、《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性意思史》、《 #我討厭過的大人們》、《 #感情百物》等。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𝟴|𝟮𝟬𝟮𝟱. 𝟴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7xyxja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𝟴月號|專題| #阿潑✊⠀⟣從邊界的暗影中,回望運動及書寫⟢⠀有天,看了《 #那山那人那狗》,看到偏鄉孩童跟主角說自己長大想當記者,「 #沒有人來採訪我們, #那我就當記者採訪自己。」這臺詞令我痛哭不止。九年之後,我到中國汶川地震災區當...
11/08/2025

✊ 𝟴月號|專題| #阿潑✊

⟣從邊界的暗影中,回望運動及書寫⟢

有天,看了《 #那山那人那狗》,看到偏鄉孩童跟主角說自己長大想當記者,「 #沒有人來採訪我們, #那我就當記者採訪自己。」這臺詞令我痛哭不止。九年之後,我到中國汶川地震災區當志工,一個十歲女孩也跟我講了類似的話。她說,別的地方有媒體報導,她們這個鄉鎮因為沒有死人,所以沒有媒體關心,所以,她想跟我一樣當記者,把自己家鄉的事報導出去。
⠀.....

於是,我先是完成了探討國族邊界、身分認同的《 #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再從我的採訪報導、關心的議題衍伸的散文書寫《 #介入的旁觀者》,以及,為了回應九二一地震時我的無能為力,以二十年時間來去亞洲災區,讓我被震碎的夢想得以重建的《 #日常的中斷》。除了《憂鬱的邊界》,在與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的引導下,嘗試突破新聞人「無我」的書寫慣性,盡力以「我的旅行」貫穿全書,幾無「報導」痕跡,其他作品,都難免有新聞記者的身影和責任,明晃晃地擺在那裡。

看過諸多偏遠地區的掙扎,聽過無數次「 #媒體都不報導」、「 #大眾都不關心」的沮喪,將那些喊到聲嘶力竭但社會紋風不動的聲音,想辦法透過不同形式傳播出去,是我更在意的事。

這些議題若能成書固然可喜,但更多的都是散落各處、不成系統的斷簡殘篇,還有些連寫都沒有寫,就只是為了多想一點,或是,我自認所知遠遠不夠,落筆會感到心虛。例如在菲律賓旅行期間,參加了農民聚會,也往返幾個 #馬尼拉抗議毒品戰爭、 #杜特蒂政權的現場;又或者在2024年底的 #韓國戒嚴風波 (內亂)後,我也去了好幾次不同陣營的示威現場,並和濟州島的社運工作者一起在市政府前聽大法官 #對尹錫悅彈劾案的宣判 。但無論哪個社運現場,我都只是安靜站著或坐著,專心聆聽現場的聲音,與他們同悲共喜―― #即使這些問題完全和我無關。

我很喜歡到這樣的現場,即使那些語言我不熟悉,但跟著呼喊口號,或沉浸在「眾人之志」裡,心裡就會湧現各種感受、飄蕩「思絮」,而文字無法描述其萬一。無論哪個示威現場,即使是同樣的說詞,固定的口號,在我耳裡也有很多情緒。 #那像是薛西佛斯推石那般, #徒勞無功卻又不願放棄,讓我想到歷史長河裡的各種翻來覆去,此時此刻人類的微小力量的打磨,反倒讓我感到人類以自己的智慧推著世界「往前進」。此刻,我就像在開闊的空間,閱讀眾人合力完成的書那樣。......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𝟴月號)

❏ 作者|阿潑 ❏
本名黃奕瀠。曾擔任新聞記者、NGO工作者以及政府幕僚,現於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課程,以及媒體特約記者。曾獲新聞獎、報導文學獎與好書獎,及臺灣文學金典獎。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主編《新聞記者》一書。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𝟴|𝟮𝟬𝟮𝟱. 𝟴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7xyxja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𝟴月號|文壇新秀| #范亦昕|《 #倒退走在餘輝裡》♚​✺范亦昕✺▸ 1991年生於桃園,落腳臺北十餘年,國北教大語創所畢,現職行銷企畫。相信寫作是魔法(或者是巫術),能蠱惑人心或者撫順靈魂。作品偶爾見刊於報章雜誌、線上媒體等,作品多次...
09/08/2025

♚ 𝟴月號|文壇新秀| #范亦昕|《 #倒退走在餘輝裡》♚

✺范亦昕✺
▸ 1991年生於桃園,落腳臺北十餘年,國北教大語創所畢,現職行銷企畫。相信寫作是魔法(或者是巫術),能蠱惑人心或者撫順靈魂。作品偶爾見刊於報章雜誌、線上媒體等,作品多次收錄於九歌年度散文選集,曾獲鍾肇政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

☔火是日常的魔法,餘燼是寫作的助燃劑
—— #謝瑜真 專訪范亦昕《倒退走在餘輝裡》

在第一本散文集中,家人往往是難以避免的題材。亦昕在 #第三輯「倒退走在餘暉裡」便描述了許多 #與家人相處的情節。問及亦昕會不會感到赤裸或緊張,她坦言,一想到父母親有可能會看到這些內容就非常緊張,甚至到焦慮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已死根本不適用。家人還是會將書中的情況指涉到自己身上。」她說。寫完書之後,依然要面對身邊親友的看法。對此她非常在意,也許是害怕對方幫自己打分數,也許是怕對方覺得自己不夠好。

但她也提到,在她的文學觀裡, #散文是一種讓人感動的文體,而不是拿來攻擊的。雖然憂慮,但她並不後悔,因為每篇提及家人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她書寫家人的出發點並不是埋怨或負面的,而是出自於愛。在書寫的過程中,她篩選了一些回憶,處理了片段的訊息,也在其中與自己的經歷和解。每一篇文章收尾的同時,也是好好收束自己情感的儀式。

「我覺得我可能就是 #對家人的愛太多了。」仔細想想,我們都同意表達愛這件事總是讓人有點難為情。

……

如果說 #第一輯 是亦昕 #對於萬物的觀察, #第二輯「一切無有定相」便是她 #對自我與世界之間的覺思。身為一個九○後、三十代的女性,她描寫到了許多當代年輕人共有的焦慮,包含〈居有定所〉中買房的困難、〈孵石頭〉中的生育困境,在在都讓人強烈共感。她自己也曾想過,寫出這些真實的焦慮,是否會讓讀者感到更憂心?但仔細想想,如果人們在看到這些文章後可以思考與面對各種問題,那也算是好事一件。她也提到,這一代的作者們剛好處於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我們正好走過從保守通往開放的道路,會看到很多的議題與樣貌,令人非常期待以後的發展。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𝟴月號)

❏ 專訪|謝瑜真❏
生於臺南市。臺南大學國文系畢業、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碩士。曾獲臺北文學獎散文組首獎、臺中文學獎小說組佳作、金車詩獎、後山文學獎小品文獎等。著有《可能性之海》。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𝟴|𝟮𝟬𝟮𝟱. 𝟴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7xyxja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𝟴月號|專題| #鄧小樺✊⠀⟣那些未被訴說與未被明白的⟢⠀如果要將「 #政治」與「 #社運」劃分差異的話,我認為政治是關於「眾」與「強大」的,而社運是關於少數、邊緣、弱勢的。兩者不一定互相排斥,但如果兩者之間存在差距,我一定會選擇社運。...
07/08/2025

✊ 𝟴月號|專題| #鄧小樺✊

⟣那些未被訴說與未被明白的⟢

如果要將「 #政治」與「 #社運」劃分差異的話,我認為政治是關於「眾」與「強大」的,而社運是關於少數、邊緣、弱勢的。兩者不一定互相排斥,但如果兩者之間存在差距,我一定會選擇社運。這選擇除了出於學運的訓練,其實應該更因為文學的訓練—— #這是一個極度傾向肯定少數與弱勢的行當。

……

👁️‍🗨️信念、美學、仍然

#參與社運是希望改變社會。而我對社運現場有著非常個人的信仰和迷戀:現場所能造成的改變,不只是因多人而達成訴求的具體效果,而是在現場所發生的逾越,對於日常規條界線的逾越,那才是你身上真實的改變。我本執著己見、獨來獨往,而經常會被現場與集體,突然敲開我的前設外殼,變成日常的反面,做到本來做不到的事。比如,在現場可以突然不怕髒而躺在馬路上、擁抱哭泣的陌生人、抵抗執法的暴力、突破體力的極限、受傷但並不恐懼、在危險中反而覺得安全、見到撼動你本來認知的各種東西—因為社運現場存在集體,我相信集體的美好在於複數(而非單一),它理應較單數多元,較單數存在更多可能—這也許是難的,如果集體行動最後不一定帶來更多可能性,我起碼要通過 #現場的集體 來讓更多可能性存在於自己身上。

偶然在 #顧玉玲 老師《 #一切都在此時此刻》的新書會中聽到一句「 #集體會來改造你」,我整個人就像被注入點滴,身體裡某個部分在甦醒,明明已到極限的一切都瞬間彷彿可以振衣而起。共同的信念,就是對於孤獨者的深刻激發—它有足夠的力量拆毀自戀的核心。我信仰連結,是因為我見過連結拆毀我堅固的自戀。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𝟴月號)

❏ 作者|鄧小樺❏
香港作家、詩人、文化評論人。著有《斑駁日常》、《恍惚書》、《眾音的反面》等書,《 #恍惚書》曾獲2019年Openbook美好生活類書獎。2014年曾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坊駐留,後亦參加美國VERMONT STUDIO、臺北詩歌節、德國三葉草國際女詩人雙年展等。《字花》創辦人之一,現任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文學媒體「虛詞」、《無形》、《方圓》總編輯,曾任電視節目《五夜講場.文學放得開》主持人,在各大專院校中兼職任教閱讀及創作。目前旅居臺灣,任「二○四六」出版社總編輯。個人PATREON「不可言明的共通體」:www.patreon.com/tswtsw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𝟴|𝟮𝟬𝟮𝟱. 𝟴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7xyxja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𝟴月號|專題| #羅毓嘉✊​⟣一起抵達現場的證明⟢⠀文學多麼無用啊。它不能阻止病毒入侵,不會阻止職場歧視,不會讓一個在藥局前踟躕的女人立刻變得被接納,也無法讓那些一次又一次在法案投票中被排除的少數者,立刻獲得平等。​回到文字裡。那些不能...
04/08/2025

✊ 𝟴月號|專題| #羅毓嘉✊

⟣一起抵達現場的證明⟢

文學多麼無用啊。它不能阻止病毒入侵,不會阻止職場歧視,不會讓一個在藥局前踟躕的女人立刻變得被接納,也無法讓那些一次又一次在法案投票中被排除的少數者,立刻獲得平等。

回到文字裡。那些不能大聲說出的話語呼吸。因為文學不實用,而能包容不被允許的情緒。包容說了也沒用的傷口。

當制度還沒有到達的時候,很多時候, #是文學先到了現場。先聽見那些名字,先寫下那些故事,先承認那些痛與不甘。一篇文章可能不能改變什麼,但它會讓某個夜裡正在搜尋自己的人,稍微慢一點放棄。

一種別種形式的游行。一次在句子裡舉行的小規模行動。

說話的方式很輕,像是不小心說出口,像是終於有人肯聽,測試這個世界到底能不能承受那句話。而我做的,就是把那些話留下來。把那些故事講給世界聽。寫給自己, #寫給彼此。讓我們知道自己還在,知道有人曾經活過、疼過、躲過、說過、選擇過沉默,也選擇過站出來。那些故事讓感染者、同志、跨性別、憂鬱症患者、職場中的不被理解這些被標籤過無數次的詞,有人名、有語氣、有體溫。

在那之後,我才慢慢明白,書寫不只是描述某種處境,而是在摸索與處境共處的方法。是一種實踐。在無法直接改變結構的時候,至少能替人留下證詞的方式。

……

我曾經以為,書寫是為了「說出來」。是為了讓世界聽見。但這幾年我越來越明白,書寫其實是——為了召喚人的名字。

超越符號,跨過代稱,成為一個一個 #真實的人。有性格,有猶豫,有選擇,有反悔,有恥與有光的人。是她,是他,是你,是我。是那些本來會被歷史遺漏,被社會壓低聲音,被恐懼逼回抽屜裡的人。

召喚人的名字,讓他們變成故事主角,讓他們仍然是人。

仍然活著,仍然會笑,仍然會說「今天可以聊點輕鬆的嗎」,仍然會說「我有點怕我媽看到」。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𝟴月號)

❏ 作者|羅毓嘉❏
1985年生,宜蘭人。建國中學紅樓詩社出身,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著有詩集《 #青春期》、《 #嬰兒宇宙》、《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偽博物誌》、《 #嬰兒涉過淺塘》,散文集《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樂園輿圖》、《 #棄子圍城》、《 #阿姨們》、《 #與山近的,離海亦不遠》等。曾獲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中國時報人間新人獎、吳濁流文學獎等。作品曾選入年度散文選、年度臺灣詩選、《七年級新詩金典》、《港澳臺八○後詩人選集》等選本。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𝟴|𝟮𝟬𝟮𝟱. 𝟴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7xyxja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𝟴月號|客座主編| #顧玉玲♚​⟣個人與時代共振的切身探問⟢​文學的運動, #運動的文學,彼此辯證,互為主體,邊界遊移。我們討論定義,復又推翻定義,向臺灣文學史借火:從日殖時期以筆桿敲打新文化的作家,到戒嚴時期假借虛構或詩歌以偷渡真實、...
02/08/2025

♚ 𝟴月號|客座主編| #顧玉玲♚

⟣個人與時代共振的切身探問⟢

文學的運動, #運動的文學,彼此辯證,互為主體,邊界遊移。我們討論定義,復又推翻定義,向臺灣文學史借火:從日殖時期以筆桿敲打新文化的作家,到戒嚴時期假借虛構或詩歌以偷渡真實、以報導文學記錄邊緣議題的創作者,都是在政治長期對文學封口下,迂迴繞道的發聲。解嚴後社運伏流出土,藝文工作者探監、走上街頭、進入災區、投身組織, #以作品參與社運,以社運養成創作,更有許多NGO大量使用口述史集結出書,以文學呈現真實人生:勞工、婦女、同志、原住民、政治受難者、漢生病患、無家者、移民工……,無不是將過往的文學缺口補上。知識分子不再掌有特權,人人得以自我表述,社運文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文學運動的自我鬆綁。在這條歷史悠久的書寫實踐之路,文學與社運相互滲透,交織變形成高度異質化的文本,不斷外引內牽,無止盡擴散、增生。直到擬定邀稿人選與撰稿方向時,專題意義才拼湊般厚實豐富起來了,邀請華語世界中以書寫回應時代的寫作者,回到作品與現象,探究運動文學與文學運動的生成脈絡。

六月收稿,宛如驚奇的開箱過程,處境殊異、條件與風格各有所長的寫作者,說著困惑與矛盾、思索與行動,從街頭到書桌並非單向,反之亦然,來回反覆都是生產勞動,也是日常政治。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𝟴月號)

❏ 客座主編|顧玉玲❏
北藝大文跨所副教授,北捷潛水夫症戰友團召集人。著有非虛構作品《我們: #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與《 #回家》、長篇小說《 #餘地》、散文集《 #一切都在此時此刻》;主編《 #工殤顯影》、《 #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

插畫/Chaucer Lin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𝟴|𝟮𝟬𝟮𝟱. 𝟴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7xyxja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8月號, 客座主編  #顧玉玲 執筆抗衡 ♚✍️ 來自現場的筆,社會運動經驗與文學書寫 ✍️⠀✒️專題〔來自現場的筆,社會運動經驗與文學書寫〕顧玉玲 ⟣個人與時代共振的切身探問⟢ #嚴毅昇 ⟣ 誰的本土?旁觀原住民運動之痛苦──《劃出回...
31/07/2025

♚ 8月號, 客座主編 #顧玉玲 執筆抗衡 ♚
✍️ 來自現場的筆,社會運動經驗與文學書寫 ✍️

✒️專題〔來自現場的筆,社會運動經驗與文學書寫〕
顧玉玲 ⟣個人與時代共振的切身探問⟢
#嚴毅昇 ⟣ 誰的本土?旁觀原住民運動之痛苦──《劃出回家的路》到《巴奈回家》⟢
#李淑君 ⟣ 在街頭的書寫──社運化為文學與文學作為社運 ⟢
#張潔平 ⟣ 書寫即自由 ⟢
#鍾永豐 ⟣ 副刊裡的一首譯詩──並悼詩人王杏慶 ⟢
#莊妙慈 ⟣ 庶民之美──三蘆島上的寫作日常 ⟢
#韓麗珠 ⟣ 紅線下的生活 ⟢
#張亦絢 ⟣ 愛的代價 ⟢
#羅毓嘉 ⟣ 一起抵達現場的證明 ⟢
#黃志翔 ⟣ 岔路,歧義,裂縫書寫 ⟢
#黃瀚嶢 ⟣ 思索一種運動中的身體 ⟢
#鄧小樺 ⟣ 那些未被訴說與未被明白的 ⟢
#許恩恩 ⟣ 透過虛構,在現實之中書寫運動 ⟢
#蘇朗欣 ⟣ 殘響裡繼續書寫 ⟢
#阿潑 ⟣ 從邊界的暗影中,回望運動及書寫 ⟢
#封德屏 ⟣ 書小道行深──隱地談爾雅創社書《開放的人生》 ⟢
⠀⠀
📖本期人物 📖
🌤️聚光燈| #陳玉慧《 #戒斷日記》
#崔舜華 ⟣文學的實驗者──專訪陳玉慧談其新作《戒斷日記》⟢
#栩栩 ⟣平行世界證詞──讀陳玉慧《戒斷日記:失眠戒癮醫院卅天》⟢

🔥文壇新秀| #范亦昕
#謝瑜真 ⟣火是日常的魔法,餘燼是寫作的助燃劑──專訪范亦昕《 #倒退走在餘暉裡》⟢
⠀⠀
🌌懷念作家| #彭歌 🌟、 #叢甦 🌻、 #王浩一 🌌
🌟張作錦 ⟣彭歌這輪明月,不會落下⟢⠀
🌟張素貞 ⟣彭歌──文章千古,藝文多才⟢⠀
🌟李瑞騰 ⟣筆走龍蛇,圓滿一生──懷念彭歌先生⟢
🌻江寶釵 ⟣懷念叢甦的文本性流亡書寫⟢ ⠀⠀
🌌劉克襄 ⟣旅遊,可以這樣結伴──簡述王浩一和我的臺灣行腳⟢ ⠀⠀
🌌吳妮民 ⟣散步在臺南的風色裡──與浩一的二三事⟢
🌌王浩威 ⟣我的哥哥王浩一⟢
🌌王浩威 ⟣王浩一最後的作品──媽媽的老菜⟢
⠀⠀⠀⠀⠀
插畫/Chaucer Lin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𝟴|𝟮𝟬𝟮𝟱. 𝟴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s://bookstw.link/7xyxja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詹冰的文學小旅行──詹冰走讀、讀詩會▰▰感謝  #關鍵評論網 刊出:https://pse.is/7xyvjf⠀由客委會指導、歷時近兩年合作出版的《 #詹冰全集》,為配合出版,客家委員會與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特別企劃結合走讀與讀詩會的活...
29/07/2025

▰ #詹冰的文學小旅行──詹冰走讀、讀詩會▰
▰感謝 #關鍵評論網 刊出:https://pse.is/7xyvjf

由客委會指導、歷時近兩年合作出版的《 #詹冰全集》,為配合出版,客家委員會與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特別企劃結合走讀與讀詩會的活動——「詹冰的文學小旅行──詹冰走讀、讀詩會」,並於詹冰104歲冥誕(7月8日)邀請民眾一同參與並側記,本文感謝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合作刊出!

本次走讀由全集主編 #莫渝 與出版團隊規畫執行,以詩人詹冰於苗栗卓蘭住居、工作及日常據點為軸線進行,導覽人也邀請到藝術卷導讀者、詹冰之姪 #詹前裕 教授,以及卓蘭國小的 #詹德銓 、 #李百合 老師一同引領。
​⠀
​🌟卓蘭信仰與詹氏先祖—— #峨崙廟 與 #繼述堂 🌟
​⠀.....此廟主祀客家傳統信仰代表「 #三山國王」,而卓蘭人亦俗稱三山國王為「王爺公」。特別的是廟的地理位置正好位處卓蘭鎮正中央,由廟宇前方可遠望吊神山,左望則是大雪山,右側則為關刀山,恰好是靈氣匯聚處。

詹冰曾以此發想創作同名詩作(可見於《詹冰全集・詩卷II——現代詩》),內容顯示了與妻子的互動及對峨崙廟的崇敬與喜愛,內容諧趣橫生,如:
​⠀
老妻真是拜神的高手
拜一下就開始獨占神明
嘴裡唸唸有詞,而唸個不完
我已經拜過五關,拜完六將
她還恭敬地停留在第一關
看她的拜拜誰都會相信神明的存在

卓蘭國小詹德詮老師在現場為眾人解說廟的歷史,以及其對於在地人民的重要性,更能得以理解詹冰詩作裡的意涵。
⠀.....
​⠀
​🌟詩人的私房地—— #存仁藥局 舊址與 #詹冰故居🌟
​⠀.....本次參加者有部分是在地銀髮長輩,閒談間才得知,原來她們也是詹冰的學生,透過這次活動才有機會踏入故居,了解老師在這裡生活的點滴,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入內,詹前裕教授的夫人預先備好茶水以及甜美的荔枝,慰勞大家走讀的辛苦。

詹前裕教授則帶領讀者進入故居各個房間,此處現由教授與夫人居住並致力保存,大廳牆面上則有詹家近三代人的祖譜表,並掛有畫作、家族合影。

外人可能很難想像,這一處竟然曾經孕育過三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即詩人詹冰(詹益川)、師事李石樵的畫家 #詹益秀 (詹冰之弟,1931-1998)與有著「 #臺灣戰後膠彩畫教育之父」美名的詹前裕教授(詹冰之姪)。......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關鍵評論網)
全文在此: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5915

✪ 𝟳月號|懷念作家|悼念  #鄭愁予|唐捐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籍貫河北寧河,1933年12月4日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5月來臺,美國時間2025年6月13日逝世。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畢業,後陸續獲美國愛荷...
27/07/2025

✪ 𝟳月號|懷念作家|悼念 #鄭愁予|唐捐 ✪

✺鄭愁予✺
▸本名鄭文韜,籍貫河北寧河,1933年12月4日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5月來臺,美國時間2025年6月13日逝世。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畢業,後陸續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坊寫作美術碩士學位(MFA)、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學位、美國加州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授文學博士(D.Litt.)。早年曾為紀弦創組的「現代派」的發起人之一,曾任美國愛荷華大學東方語文系講師、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教授、《聯合文學》月刊社社長、《現代詩》復刊後編委、《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美國耶魯大學終身駐校詩人及榮休教授、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總幹事、香港大學文學院、東華大學名譽教授、清華大學、金門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等。
曾獲臺灣現代詩獎、第19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作詞人獎、海外華人文學貢獻獎(美國)、香港國際詩人筆會現代詩魂獎、香港大學文學終身成就獎、國際詩人筆會終生成就詩魂獎、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章等。創作文類以詩為主,亦涉散文、翻譯與詞曲創作。著有《夢土上》、《 #窗外的女奴》、《 #衣缽》、《 #燕人行》、《 #雪的可能》、《 #刺繡的歌謠》、《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和平的衣缽──百年詩歌萬載承平》等。▸
⠀⠀
🍷自稱臣是酒中仙
#鄭愁予的詩意與性靈
​⠀
在一九五○年代後半葉的詩壇,以紀弦為盟主,以覃子豪為巨擘,兩相頡頏,激盪詩的波瀾。然而在此大勢之下,若沒有楊喚、鄭愁予、林泠這類詩人創作美好的、多情易感的抒情詩篇,則現代詩能否打動諸多青年讀者,進而蔚為時代風潮,也是可疑的。愁予的《 #夢土上》出版於1955年,收錄54首詩(其實他當時已在報刊發表而未收入此集的作品超過一百首),依照楊牧的說法:「 #幾乎無一不可細讀」。聲情之美,復睹於兹,這並不是宋詞的白話仿寫。其間雖繼承了一些傳統的美感情境與語彙,卻斷然為現代心靈的產物,飽含了藝術創造的慧心。
​⠀
僅憑這批現代美典,愁予已堪稱為 #銜接中國抒情詩潮與臺灣現代詩的重要橋梁。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超越了何其芳等一九四○年代的前驅詩人,但其時他才滿二十二歲。他的詩構句並不複雜,但善於運用文白長短相互調劑的原理,情思細緻,輕重緩急分明,富於形象性。這批作品至少有兩層意義,一是對於戰後亟待重建的新詩語言, #提供了精品範例;二是在追求現代的文藝思潮下, #鞏固了詩的抒情功能。這幾天看到有人拿方文山的歌詞來貶低愁予早期創作,視為同型同調而多所歸罪,此類偽文學批評可供村民一笑。
​⠀
愁予1955年以後的詩,愈加精純, #絕少失手。(在此之前,則時有稍疲軟而渙散的篇章或句子,固然多已棄之集外,但即便是集內篇章也偶見稚嫩的語句。)抒情寫景並帶一點敘事的力作,可謂層出不窮,有時刻意抑斂主觀,斟及無我之境,有時巧用戲劇獨白,推拓一種同情……。題材雖較有限,方法實頗多樣。比較值得關注的,當推被稱為登山詩或山水詩的「五嶽輯」。愁予愛遊涉江湖,攀登山嶺,這使得他筆下的世界有了一種超越凡俗的寛闊視野。他最好的地景詩, #兼融身體感與哲理性,既有巧於設喻的描寫能力,又有的浪漫迷人的情思,獨造一種靜美的境界。
​⠀.....

回想大約2011到2012年之間,愁予曾應邀到清華大學擔任榮譽講座,我因專長所近,負責接待,遂有機會每周親炙詩人。他的《 #和平的衣缽》與我的《 #金臂勾》恰好同年同月出版,但我想我應該沒有呈覽自己的胡鬧之作,倒是時常聆聽他這套華夏和平詩學的弘論。詩人真是典型的性情中人,特別隨身那一小瓶行軍酒壺一仰,遙吟俯暢,逸興遄飛。我時常在心裡默誦飲中八仙歌,感覺他以一身而兼有八仙之風姿。其時,我對於渡海前後的詩學就有很高的興致,常就此請教。數年後,我果然發表了一篇專論愁予早期詩的論文,自謂有些新見,而實得益於當時的機緣。

天旋地轉,星宿歸位,地面上尚多怪論奇說,願詩人暢然於星空的酒席。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𝟳月號) 
​⠀
❏ 作者|唐捐 ❏
現為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嘉義人。曾獲五四獎、梁實秋文學奬、年度詩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奬。著有散文集《 #世界病時我亦病》等兩種,詩集《噢,柯南》等七種,另有日譯詩集《誰かが家から吐きすてられた》。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𝟳|𝟮𝟬𝟮𝟱. 𝟳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bit.ly/3TgQFF6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 𝟳月號|懷念作家|悼念  #南方朔|楊照 ✪⠀✺南方朔(1946-2025)✺▸本名王杏慶,籍貫江蘇無錫,1946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成都,1949年左右來臺,2025年6月9日逝世。臺灣大學森林系畢業,臺灣大學森林系(今森林環境暨資...
23/07/2025

✪ 𝟳月號|懷念作家|悼念 #南方朔|楊照 ✪

✺南方朔(1946-2025)✺
▸本名王杏慶,籍貫江蘇無錫,1946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成都,1949年左右來臺,2025年6月9日逝世。臺灣大學森林系畢業,臺灣大學森林系(今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與司馬文武、周天瑞、王健壯共同創辦《 #新新聞》並任發行人、總主筆,曾任《亞洲周刊》主筆。曾獲臺灣詩選年度詩獎、中華文藝獎章文學評論獎等。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以文化評論見長,著有《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捉狂下的興嘆》、《 #在語言的天空下》、《語言之鑰》、《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語言是我們的希望》、《語言是我們的居所》、《 #語言是我們的海洋》、《有光的所在》、《伊底帕斯王的悲劇》、《文化啟示錄》、《世紀末抒情》、《 #詩戀記》、《另一種英雄》、《經濟是權力,也是文學》、《給自己的一首詩》、《憤怒之愛:六○年代美國學生運動》、《 #除魔與昇華》、《感性之門》、《回到詩》、《 #新野蠻時代》、《笨蛋!問題在領導》等。▸
⠀⠀
🍷悼念老友——寫給南方朔的記憶
​⠀
在最煩躁的情況下,我離開了自己的辦公室,走到隔壁間,一如預料地,擔任雜誌總主筆的南方朔正埋頭寫稿。他的稿子是編輯們心目中的典範,南方朔寫稿很快,字體卻工整清晰,他的訣竅是將字寫得很小,放置在稿紙格子的正中央,看起來感覺上好像格子都被放大了。
​⠀
我打斷了他寫稿,唐突地接連問了幾個問題:大師, #你算過自己總共寫過多少時論文章嗎?你曾經算過有哪些題目自己多年來反覆寫過很多篇評論? #你不會因為該評論的題目都評論過了而有找不到題目寫的困擾?你不會生出厭倦之感,想要擲筆放棄繼續重複寫這些評論?
​⠀
他應該了解我遇到的困擾,斷斷續續盡量回應我的問題。然後他用最理所當然的口氣,說了一句我永遠不會忘記的話:「楊照,寫這種評論要成為本能,看到不對、不平就 #本能反應寫文章批判 。這不是你在哈佛做學問的事,而比較像……一條住在鐵枝路邊的狗,遇到有火車經過牠就一定會吠,牠哪裡會覺得厭煩呢?」
​⠀
我被他的比喻逗笑了,我補充了一句:「所以牠也不會管火車會不會停下來。」南方朔也笑了,說:「對,停不停是火車的事,吠火車才是我們這些狗的事, #我們擋不住的本能。」

走回我自己的辦公室,我確知幾件事:第一,我知道我永遠做不到南方朔說的那種不疲倦、不厭煩的本能反應,我必須找到別的動力才可以繼續寫現實政治、社會的分析評論;第二,我明白了和南方朔相比,已經寫了十多年時論的我,仍然只能算是業餘的,或者像是一個持續在健身房裡鍛鍊肌肉的人,和一個一輩子在建築工地裡勞動的工人之間的差距。......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𝟳月號) 
​⠀
❏ 作者|楊照 ❏
本名李明駿,文學評論家。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曾任《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並曾主持電視、廣播節目。著有評論、散文、小說約七十餘種。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𝟳|𝟮𝟬𝟮𝟱. 𝟳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bit.ly/3TgQFF6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

Address

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B 2
Taipei
10048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88622343314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文訊》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文訊》:

Share

Our Story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成立三十多年,始終堅持快速報導文藝資訊,深層探索文化問題,準確評析文學表現,生動描繪文人風貌。 長期用心經營,我們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已經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可說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