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臺灣第一間文化銀行。

我們致力於文化保存與文化永續。讓「文化」不只是個名詞,而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24/09/2025

📺 |這可不是 #雕刻!你也許沒看過的 #漆線 工藝|漆線藝師 #顏金益
精細漆線也能這樣做,追求富貴榮華就靠它!
⠀⠀⠀
❓這樣的漆線作品你想放在哪呢?
快留言告訴行長吧!
⠀⠀⠀⠀⠀
#文化銀行
#文化 #台灣文化 #傳統工藝 #文資 #文化資產 #無形文化資產

20/09/2025

📺 |七月的隱藏版兒童節!「細人仔普」暖心登場

你聽過「鬼月的兒童節」嗎?專屬小孤魂的零食派對就在這!

💳 ⽂化ATM,歡迎您隨時來快速提領文化
我們下次見!

• 參考資料|
姜信淇。細人仔普。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范明棋(2023)。芎林做細人仔普。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IG|、

#文化銀行
#文化 #台灣文化 #普渡 #鬼月 #細人仔普 #細人普
#新竹 #北埔 #北埔慈天宮
#小知識 #冷知識 #趣味

06/09/2025

📺 |只有基隆人知道?中元節傳統點心!
⠀⠀⠀
基隆人一定吃過
鬼月必備的神秘糕點
⠀⠀⠀
💳 ⽂化ATM,歡迎您隨時來快速提領文化
我們下次見!
⠀⠀⠀
• 參考資料|
丁彥伶(2021)。鬼月限定「摩訶必桃」開吃 解脫度化好兄弟,全家保平安。健康2.0。
日本零食! お菓子! Japanese Snacks(2023)。《摩訶粿略考》。fb。
基隆連珍餅店。基隆連珍餅店——毛荷、必桃。國家文化記憶庫。

#文化銀行
#文化 #台灣文化
#小知識 #冷知識 #趣味 #基隆糕點 #鬼月 #習俗

27/08/2025

🎤 #行長會客室|想學 #糊紙?那就盡量問吧!|糊紙藝師 #李清榮
傳統不是不能改變的,也是要隨著時代演進......
⠀⠀⠀
傳統藝師特展這裡看👀
⠀⠀
【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推廣特展】
🏮特展| #文化裡的點燈人
🕰️時間|8/9(六)— 8/31(日)9:30-17:0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2F 第一及第二展覽室
🎁 只要在展覽現場,於任一社群平台(FB、IG、Threads等,不限貼文或限動)打卡+上傳看展照片+ #文化裡的點燈人,出示發文畫面給展場志工確認,就能領取限量小禮物「紙膠帶」喔!
✨紙膠帶圖像取自糊紙藝師 #李清榮 老師剪紙作品中的裝飾元素。透過紙膠帶轉化呈現,讓傳統圖像以輕巧形式融入日常。(一人一裝置限取一個,數量有限發完為止)
⠀⠀
#文化銀行
#文化 #台灣文化 #傳統工藝 #文資 #文化資產 #無形文化資產

【  #易讀| #一起去探險 】❤️成果展 x 講座 x 工作坊 開跑啦!身為  #老師  #特教  #設計  #策展 的你一定要參加也歡迎第一次聽到「易讀」的所有朋友!🔗免費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go/E...
19/08/2025

【 #易讀| #一起去探險 】❤️成果展 x 講座 x 工作坊 開跑啦!
身為 #老師 #特教 #設計 #策展 的你一定要參加
也歡迎第一次聽到「易讀」的所有朋友!
🔗免費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go/Easytoread2025
⠀⠀⠀
你曾想過,心智障礙與視覺障礙朋友是如何「參觀展覽」呢?要達成這目的,「易讀」就扮演了關鍵角色!「易讀」是無障礙資訊的表達形式之一,讓 #心智障礙 與 #視障、 #聽障的朋友 都能一起擁有資訊平權的權利。
⠀⠀⠀
#成果展 邀請你一起踏上文化共融的探索之旅。從「資訊怎麼寫,大家才能容易理解?」到「如果不是用眼睛看,我們怎麼理解世界?」,透過互動設計、視障導覽、觸摸地圖、有聲書與教具箱等展品,一起走進「城市探險地圖」,看見臺北市如何透過23間文化館所,描繪出「人人都能參與」的文化平權藍圖。
⠀⠀⠀
#講座工作坊 則近一步延伸成果展內容,邀請策展、易讀指南、口述影像與劇場表演四個領域的老師,帶領大家重新認識「文化共融」的真正樣貌; #如果不用眼睛,我們該如何透過聲音、觸覺與語言來呈現視覺所見的訊息呢?
⠀⠀⠀
你不需要是設計師,也不必是專家,只要願意停下來,聽一聽、摸一摸,就能成為這場共融行動的一份子。
⠀⠀⠀
|臺北市文化局易讀暨視障系列推廣活動 — 一起去探險 |
【成果展】
🔗無需報名,歡迎參觀~
🕰️時間|8/26(二)— 9/2(二)
📍地點|西門紅樓中央展區(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
【講座x工作坊】
🔗限量報名中|https://www.accupass.com/go/Easytoread2025
🕰️時間|共3場講座、1場工作坊
📍地點|臺北中山堂-臺北書院( 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

1️⃣博物館文化共融—屬於每一個人的博物館
🕰️時間:8/29(五)10:00 - 12:00。
🎙️主講人:趙欣怡。
⠀⠀⠀
2️⃣易讀設計指南—打造讓所有人理解的資訊
🕰️時間:8/29(五)14:00 - 16:00。
🎙️主講人:黃馨。
⠀⠀⠀
3️⃣口述影像—用說的看見世界
🕰️時間:9/2(二)09:30 - 11:30。
🎙️主講人:吳宜頴。
⠀⠀⠀
4️⃣明盲共融工作坊
🕰️時間:9/2(二)12:50 - 17:00。
🎙️主講人:羅翡翠。
*因本活動需配對參與,需報名上午「口述影像—用說的看見世界」講座,才能報名本活動。
*如果您是視障學員、陪同者,以及曾參與過易讀活動的朋友
請直接透過這份表單報名9/2(二)12:50 - 17:00「明盲共融工作坊」,無需上活動通
https://forms.gle/PdN66gvBiJwQpd5V9

14/08/2025

🎤 #行長會客室| #糊紙,還能如何發展呢?|糊紙藝師 #張秋山
糊紙越來越沒落了,人家說便宜就好......
⠀⠀⠀
傳統藝師特展、大師工作坊這裡看👀
⠀⠀
【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推廣特展】
🏮特展| #文化裡的點燈人
🕰️時間|8/9(六)— 8/31(日)9:30-17:0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2F 第一及第二展覽室
🎁 只要在展覽現場,於任一社群平台(FB、IG、Threads等,不限貼文或限動)打卡+上傳看展照片+ #文化裡的點燈人,出示發文畫面給展場志工確認,就能領取限量小禮物「紙膠帶」喔!
✨紙膠帶圖像取自糊紙藝師 #李清榮 老師剪紙作品中的裝飾元素。透過紙膠帶轉化呈現,讓傳統圖像以輕巧形式融入日常。(一人一裝置限取一個,數量有限發完為止)
⠀⠀
🏮工作坊| #藝在日常手作傳光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3F 臺北書院
🔗免費體驗|https://www.accupass.com/go/Culturalheritage
(報名僅收押金,活動當日退還)

1️⃣結藝傳情:繩結工藝與飾品製作|陳夏生
🕰️時間|8/9(六)18:30-20:30

2️⃣紙屋有情:傳統糊紙介紹與剪紙體驗|張秋山、張忠信
🕰️時間|8/12(二) 10:00-12:00

3️⃣彩線生花:漆線工藝與項鍊創作|顏金益
🕰️時間|8/15(五) 17:30-20:30

4️⃣紙上奔騰:糊紙工藝與紙馬體驗製作|李清榮、呂江銘
🕰️時間|8/16(六) 18:00-20:30

5️⃣刀刀入印:廖德良老師談印鈕的歷史與創作|廖德良
🕰️時間|8/22(五) 18:30-20:00

6️⃣琴韻入木:古琴音韻與工藝鑑賞|林立正、林法
🕰️時間|8/23(六) 18:00-20:00

#文化銀行
#文化 #台灣文化 #傳統工藝 #文資 #文化資產 #無形文化資產

07/08/2025

🎤 #行長會客室|只懂斲琴?那就做到最好!|斲琴藝師 林立正
⠀⠀
免費特展、工作坊這裡看👀
⠀⠀
【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推廣特展】
🏮特展| #文化裡的點燈人
🕰️時間|8/9(六)— 8/31(日)9:30-17:0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2F 第一及第二展覽室
🎁 只要在展覽現場,於任一社群平台(FB、IG、Threads等,不限貼文或限動)打卡+上傳看展照片+ #文化裡的點燈人,出示發文畫面給展場志工確認,就能領取限量小禮物「紙膠帶」喔!
✨紙膠帶圖像取自糊紙藝師 #李清榮 老師剪紙作品中的裝飾元素。透過紙膠帶轉化呈現,讓傳統圖像以輕巧形式融入日常。(一人一裝置限取一個,數量有限發完為止)
⠀⠀
🏮工作坊| #藝在日常手作傳光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3F 臺北書院
🔗免費體驗|https://www.accupass.com/go/Culturalheritage
(報名僅收押金,活動當日退還)

1️⃣結藝傳情:繩結工藝與飾品製作|陳夏生
🕰️時間|8/9(六)18:30-20:30

2️⃣紙屋有情:傳統糊紙介紹與剪紙體驗|張秋山、張忠信
🕰️時間|8/12(二) 10:00-12:00

3️⃣彩線生花:漆線工藝與項鍊創作|顏金益
🕰️時間|8/15(五) 17:30-20:30

4️⃣紙上奔騰:糊紙工藝與紙馬體驗製作|李清榮、呂江銘
🕰️時間|8/16(六) 18:00-20:30

5️⃣刀刀入印:廖德良老師談印鈕的歷史與創作|廖德良
🕰️時間|8/22(五) 18:30-20:00

6️⃣琴韻入木:古琴音韻與工藝鑑賞|林立正、林法
🕰️時間|8/23(六) 18:00-20:00

#文化銀行
#文化 #台灣文化 #傳統工藝

01/08/2025

今天是8月1日,也是 #原住民族日
為什麼這個日子,對於原住民族這麼重要?
⠀⠀
我們特別從NCPI典藏內挖掘影像資料,在橫跨一百五十餘年的照片中,
有19世紀攝影師 、日本時代人類學家 #森丑之助,
以及攝影家 #張才、 #林柏樑、 #蔡明德、 #金成財、 #王有邦 等人,透過鏡頭記錄下的原住民族身影。
⠀⠀
究竟不同時期的影像,會傳達怎樣的資訊?
「原住民」短短三個字,卻走了百年以上?

🎥透過影像,一同回溯原住民運動的歷程吧!⠀
⠀⠀
#攝影 #看展 #展覽 #文化 #歷史

*補充
謝謝大家的提醒與指正,經內部資訊確認後,木柵部落居民早年為居住於新市一帶的新港社,後移居內門開墾定居。雖然新市與內門皆有「木柵」,但以約翰‧湯姆生於1871到訪時走的路線來說,應該為高雄內門的木柵沒錯。

💳  |今天是  #國際冷笑話日 行長出了三則文史冷笑話要來跟行員們交流交流......…❓如果你覺得行長講的不好笑🥱🥱🥱留言放馬過來👊👊👊⠀⠀📧@那位最愛講文史冷笑話的朋友告訴他該出場了🤙⠀⠀⠀⠀⠀💳 ⽂化ATM,歡迎您隨時來快速提領文化...
24/07/2025

💳 |今天是 #國際冷笑話日
行長出了三則文史冷笑話
要來跟行員們交流交流......

❓如果你覺得行長講的不好笑🥱🥱🥱
留言放馬過來👊👊👊
⠀⠀
📧@那位最愛講文史冷笑話的朋友
告訴他該出場了🤙
⠀⠀⠀⠀⠀
💳 ⽂化ATM,歡迎您隨時來快速提領文化
我們下次見!
⠀⠀⠀⠀⠀
❤️冷笑話日限定,博君一笑勿當真
拜拜選對神,邪門歪道不可行🙏
⠀⠀⠀
📷 圖片來源|
圖一、圖二、 舟集 Boattoad。小門土地公廟 10 土地公像。wikimedia。(CC BY-SA 4.0)。
圖三、圖四、Outlookxp。永靖鄭成功紀念館延平郡王像。wikimedia。(CC BY-SA 4.0)。
圖五、圖六、Unknown Chinese artist。Portraits of Famous Men - King Wu of Zhou。wikimedia。(public domain)。

#文化銀行
#有趣 #笑話 #冷笑話 #趣味 #諧音梗 #諧音 #神明
#土地公 #福德正神 |扶得正神
#鄭成功 #開臺聖王 |開台啦,先開個五小
#周武王 |週五王

📢    #行長廣播|拉麵還有紀念日?快來碗臺灣味的日本拉麵吧!⠀⠀行員們今天來碗拉麵了嗎?7/11正是「日本拉麵協會」訂下的「拉麵之日」期待以此推廣拉麵的文化價值⠀⠀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日本竟然有兩款拉麵竟與臺灣有淵源?!👉滑動圖片,行長帶...
11/07/2025

📢 #行長廣播|拉麵還有紀念日?快來碗臺灣味的日本拉麵吧!
⠀⠀
行員們今天來碗拉麵了嗎?
7/11正是「日本拉麵協會」訂下的「拉麵之日」
期待以此推廣拉麵的文化價值
⠀⠀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日本竟然有兩款拉麵竟與臺灣有淵源?!
👉滑動圖片,行長帶你解密!
⠀⠀
❓你覺得日本拉麵還可以加入哪些臺灣元素?
趕快留言跟行長分享吧!
⠀⠀
• 參考資料|
翁玲玲(2009)。從外食到國食:日本拉麵國族化初探。載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編),Chinese and northeast asian cuisines: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foodways.(頁8-1-8-19)。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
📷 圖片來源|
圖一取自小太刀。CodazziTaiwanRamen。wikimedia。(CC BY-SA 3.0)。
圖四取自:ja:User:(WT-ja) Tatata。JP-23 Nagoya Taiwan Ramen。wikimedia。(CC BY-SA 4.0)。
圖六取自‡ M ‡ (liuxia)。Ajisen ramen shop by liuxia in Shenzhen, China。wikimedia。CC BY 2.0。
圖八取自aquawill。製麵廠的小貓。數位島嶼。(CC BY-NC-SA 3.0 TW)。
⠀⠀
#文化銀行 #最新時事
#拉麵之日 #拉麵 #拉麵控 #拉麵推薦 #臺灣拉麵 #台灣美食

💳  |什麼夏至民俗活動,主角身價高達500萬?⠀⠀#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夏至 要到啦!做為北半球白天最長的一天,也是古代稻麥剛收割的時節,人們會製成新鮮麵食形成吃「夏至麵」的習俗,而白天也如同吃下肚的麵條越拉越短啦!然而在臺灣南部,其實...
19/06/2025

💳 |什麼夏至民俗活動,主角身價高達500萬?
⠀⠀
#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
#夏至 要到啦!做為北半球白天最長的一天,也是古代稻麥剛收割的時節,人們會製成新鮮麵食形成吃「夏至麵」的習俗,而白天也如同吃下肚的麵條越拉越短啦!
然而在臺灣南部,其實還有一項「鬥蟋蟀」的習俗,到底是怎麼回事?
⠀⠀
#已發起戰鬥邀請
原來夏至不只陽氣最旺,也是蟋蟀們進入戰鬥模式的開關。牠們為了求偶、搶地盤,叫聲變大、行為更激烈!
此時正巧稻麥收割、農忙告一段落之時,人們便會就地抓取舉辦鬥蟋蟀大賽,成為全農村圍觀的熱血擂台。
⠀⠀
#古代人真會玩?
其實鬥蟋蟀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人們除了己經懂得欣賞蟋蟀的鳴叫外,也懂得鬥蟋蟀。
到了南宋,則進一步觀賞鬥蟋蟀,還出現了《促織經》一本關於蟋蟀飼養、分辨、鬥蟋技巧的專書。
⠀⠀
#鬥蟋蟀可是有規則的!
比賽採單淘汰制,鬥前要先使用雙手拍出聲響使蟋蟀跳動熱身,名為「溜蟀」,接著用貓鬚做的「逗弄棒」激發鬥志,再拉開隔板讓牠們決鬥。
⠀⠀
#一隻價值500萬?
隨著時間流逝,「鬥蟋蟀」也發展出如賽鴿一樣的飼養產業與賽程!為了培育出冠軍級蟋蟀,雲林著名的蟋蟀達人安哥從配種開始做起,首選虎頭老鼠尾、牙齒大又厚的外型,就連食物也有講究!除了兩次出國比賽贏得冠軍,更有買家當場以近500萬台幣購買。
⠀⠀
#小蟋蟀登上大螢幕
臺灣常見的鬥蟋蟀品種「黃斑黑蟋蟀」,又稱「黑龍仔」。2008年時,當時的新聞局曾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5部紀錄片「綻放真台灣2」,其中一部《黑龍過江》便帶領觀眾看見安哥(謝爵安)老師如何傳承蟋蟀文化,讓這項民俗技藝成為臺灣驕傲!
⠀⠀
#把蟋蟀當吉祥物
臺南新化自1980年代起每年都會舉辦「鬥蟋蟀比賽」,不僅有選手村給蟋蟀休息,甚至吸引美國ABC廣播電台前來採訪呢!如今雖無定期舉辦,但蟋蟀已成為新化的吉祥物、年貨大街活動、虎頭埤蟋蟀館等形式融入在地生活中呢!
⠀⠀
#鬥的是背後那份精神
看似不起眼的鬥蟋蟀,背後卻藏著地方記憶、節氣智慧和文化傳承。這項活動早已超越「玩」,而是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
今天的我們,或許不會再拿罐子抓蟋蟀,但只要這份記憶還有人講,「鬥蟋蟀」的精神就還會存在!
⠀⠀
❓ 行員的童年都玩些什麼呢?
還是你也有鬥過蟋蟀?
歡迎留言跟行長分享!
⠀⠀
📧 @你那位比蟋蟀還兇的朋友
⠀⠀
💳 ⽂化ATM,歡迎您隨時來快速提領文化
我們下次見!
⠀⠀
• 參考資料|
夏起玲(2008)。台灣蟋蟀「黑龍仔」科博館登場。台灣新聞網。
臺南市新化區公所(2017)。大目降風情。
黃唯碩(2021)。酷暑難耐的夏至 竟延伸出特殊民俗遊戲?寶島神很大。
黃文記(2023)。恢復鬥蟋蟀民俗文化 新化豐榮里7/1辦「逗」蟋蟀。CDNS M 中華日報。
黃文記(2023)。新化逗蟋蟀 大人憶童年、小孩鮮體驗。CDNS M 中華日報。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2025)。觀光休閒昆蟲系列-鬥蟋蟀。
⠀⠀
📷 圖片來源|
圖一:使用Gemini AI生成
圖二:SavidgeMichael。A Burst of Sunlight in Tupelo Meadow。wikimedia。(CC BY 4.0)。
圖三:gailhampshire。Valbona National Park. Albanian Alps。wikimedia。(CC BY 2.0)。
圖四:促織經 種樹書 附農桑撮要。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圖五:André Castaigne。Native sport in China- a cricket fight。wikimedia。(public domain)。
圖六:台灣第一等 八大電視。台灣第一等【世界冠軍鬥蟋蟀 一隻身價500萬】雲林_精選版。YT
圖七:綻放真台灣2(Taiwan to the world 2)。東海大學圖書館視聽資料部落格(Introduction of THU library multimedia)
圖八:臺南市新化社區營造協會。
圖九:臺南市政府 官網。
⠀⠀
#文化銀行
#小知識 #有趣 #冷知識 #蟋蟀 #鬥蟋蟀 #節氣 #黑龍仔

🤵‍♂  #歡迎光臨文化銀行|走進昭和時代的基隆🔍那些課本裡沒告訴你的正「港」歷史!⠀⠀⠀⠀當年船隻一靠岸,基隆港就熱鬧到不行!不只商機滿滿,更是匯集時尚與潮流的最前線——⠀⠀⠀⠀📖 那些課本沒教的事,行長偷偷告訴你🤫✅基隆港其實不是一座天...
07/06/2025

🤵‍♂ #歡迎光臨文化銀行|走進昭和時代的基隆🔍那些課本裡沒告訴你的正「港」歷史!
⠀⠀⠀⠀
當年船隻一靠岸,基隆港就熱鬧到不行!
不只商機滿滿,更是匯集時尚與潮流的最前線——
⠀⠀⠀⠀
📖 那些課本沒教的事,行長偷偷告訴你🤫
✅基隆港其實不是一座天然良港!?
✅從日貨到洋貨,穿搭流行一手掌握!
✅一座廟,兩段政權記憶,是誰說了算?
✅從築港到市區改正,各方勢力搶灘插旗🚩
⠀⠀⠀⠀
想穿越時空,走訪一趟昭和時代的基隆嗎?
那可別錯過雨都漫步舉辦的「昭和10年の義重町」實境解謎遊戲!
⠀⠀⠀⠀
📧 快留言@那位超愛解謎的朋友
一起來場基隆港都大冒險吧!
⠀⠀⠀⠀
🕵️‍♂️【昭和10年の義重町】
🔸遊戲範圍|基隆港周圍(包含國門廣場、海洋廣場、忠烈祠、義二路街區、基隆塔等)
🔸遊玩時間|約2-3小時(僅供參考,依玩家實際遊玩狀況而定)
🔸主辦單位|雨都漫步
🔸限定好禮|免費贈送專屬設計小禮+喫茶一杯
🔸報名連結|https://keelungworkation.cc/bankofculture
⠀⠀⠀⠀
🙋‍♂️ 文化銀行,謝謝您的光臨
我們下次見!
⠀⠀⠀⠀
• 參考資料|
何昱泓(2018)。【風城雨都】鍵盤基隆小旅行:從築港工程到地下旭川,百年來港都大改造的歷史軌跡。故事StoryStudio。
雨都漫步(2022)。從貿易發展到常民生活,一探基隆港古往今來,看港與港都人的故事。微笑台灣。
賴奕諭(2020)。台灣第一座現代化都市:日治時期流行與前衛的基隆。VERSE。
⠀⠀⠀
📷 圖片來源|
圖一、七 取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圖三 (臺灣八景之一)基隆港。國家文化記憶庫。(CC BY 3.0 TW)
圖四 臺灣北海岸基隆進口圖。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圖五 基隆市街圖(1935)。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圖八 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圖十 取自雨都漫步官網
⠀⠀⠀
🤝IG、FB|雨都漫步 KeeLung For A Walk
⠀⠀⠀
#文化銀行 #基隆 #文化
#基隆實境遊戲 #基隆景點
#基隆旅遊 #基隆塔 #鈴蘭燈 #海港大樓
#昭和10年の義重町 #實境解謎

Address

Taipei
<<NOT-APPLICABLE>>

Website

https://www.behance.net/chientungshih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