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帳幕

人間帳幕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人間帳幕, Digital creator, Taipei.

本站由呂紹語牧師2020創建
按讚 追縱 分享🙏😊

內容均有感而發,帶著屬天啟示,給懂得細心品味的人
讓一切混亂的心思戰場,得以重建
願神賜福😊🌈❤️

啟示錄 21:3-4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時間,是無法回收的奢侈品我們總說:「等我有空」、「等我存夠錢」、「等孩子大了」、「等我退休」,等一個看起來比較剛好的時機再去旅行,再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但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等一等」的日子,悄悄地變成了「來不及」的遺憾。旅行從來不是奢侈,...
15/04/2025

時間,是無法回收的奢侈品

我們總說:「等我有空」、「等我存夠錢」、「等孩子大了」、「等我退休」,等一個看起來比較剛好的時機再去旅行,再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但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等一等」的日子,悄悄地變成了「來不及」的遺憾。

旅行從來不是奢侈,它是你給自己的一次喘息,是你和世界的一次對話。錢沒了真的可以再賺,可能會辛苦一點、晚一點,但只要人還在,總還有機會。但時間呢?一旦過去,就是永遠的過去。它不像存款,不能回頭提領;也不像照片,不能回放當時的光影與溫度。

有人說:「旅行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但它可以讓你暫時脫離問題,看到更大的世界,重新認識自己。」這句話聽起來浪漫,卻也真實。當你站在異地的清晨街頭,看見陌生的日出;當你坐在夜晚的海邊,聽著不一樣的潮聲;你會明白,原來人生不必困在一成不變裡。

我們花了太多時間為了「將來」努力,卻忘了「現在」才是唯一能掌握的時刻。那些說走就走的旅行,不是衝動,而是對生命的尊重。你所花的每一分時間,不是在浪費,而是在活著。

所以,如果你心裡早就渴望一場旅行,那就走吧。不一定要去遠方,不一定要奢華。一張火車票、一台老車、一條沒走過的小路,都能帶你遠離日常,靠近自己。

因為——
可以旅行就去旅行。
錢沒了可以再賺,
但時間沒了,就是沒了。

(副歌)可以旅行就去旅行別等明天給你決定錢沒了還能慢慢賺回來但時間沒了就是沒了別讓遺憾住進心裡此刻風景才最真實(第一段)我們都說再等等等工作穩定、等天氣好一點卻沒想過每一個「等」都在悄悄帶走生命的一點...

時間教會我們一件事——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深交;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要苦苦維繫。有些人,不聯繫就淡了;有些情,不回應就散了。
15/04/2025

時間教會我們一件事——
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深交;
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要苦苦維繫。
有些人,不聯繫就淡了;
有些情,不回應就散了。

(副歌)我開始喜歡沉默與安靜不再為誰解釋我的心這世界太多聲音太多猜疑我只想找回屬於我的平靜(主歌一)曾經我努力討好每一張臉在人群裡換來一身疲憊笑容背後藏著多少不甘願終於明白誰才是真正可貴(副歌)我選擇...

還是老的酒有味?
14/04/2025

還是老的酒有味?

This worship was taken from our Sunday Morning Service on February 27, 2022, at Family Worship Center Church in Baton Rouge, Louisiana.Worship with us during...

👍👍👍進入真實的敬拜
14/04/2025

👍👍👍進入真實的敬拜

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极其重要,甚至可能让一些人感到不安的话题。想象一下:在我们全心投入敬拜赞美的时刻,在我们以为最接近上帝的地方,仇敌——魔鬼撒但——可能正在悄悄地工作,转移我们的焦点,窃取那本应单单...

猶太人過逾越節(Passover,希伯來文叫做 פֶּסַח / Pesach)是為了紀念上帝拯救他們祖先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的那個歷史事件。這節期的核心意義是「記念拯救與自由」。背景來自《出埃及記》當時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上帝呼召摩西帶領他...
13/04/2025

猶太人過逾越節(Passover,希伯來文叫做 פֶּסַח / Pesach)是為了紀念上帝拯救他們祖先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的那個歷史事件。這節期的核心意義是「記念拯救與自由」。

背景來自《出埃及記》

當時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上帝呼召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法老一開始不肯放人,所以上帝降下十災。最後一災是殺死埃及地所有頭生的,包括人與牲畜。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
• 在門框上塗羊血
• 吃烤羊羔、無酵餅、苦菜
• 預備好行囊,像是隨時要離開

當夜,耶和華「越過」有羊血記號的以色列人家,讓災禍不臨到他們,這就是「逾越」(Passover)的意思。

「我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出埃及記 12:13

逾越節的意義:
1. 記念救贖:神從為奴之家中救出以色列人。
2. 見證信心:聽從上帝吩咐、在門上塗血,是一種信靠行動。
3. 世代傳承:上帝吩咐他們每年要守節,教導兒女這歷史(出埃及記 12:26-27)。

今天的猶太人仍然守逾越節,會舉行名為 Seder 的特別晚餐,透過象徵性的食物(如無酵餅、苦菜、羊骨等)來述說這段歷史。

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准备过逾越节之际,这个视频短片讲解了这个神圣节日在圣经中的重大意义,以及这个节期与上帝的羔羊耶稣之间充满了预言性的联系。请与我们一起来思想上帝把以色列人从埃及拯救出来的意义,也来思想...

08/04/2025

荊棘中的火焰
不是燈光渲染力可取代的真正的烈火乃是真生命經過淬煉的焚燒而形成的
而非通俗的屬世的渲染力可以取代的

五旬節之火的當代迴響聖經中另一簇「分開舌頭如火焰」(徒2:3)的記載,暗示神聖焚燒從不局限於單一荊棘。當代人類需要的,或許是讓每個個體的生命荊棘都成為聖靈的火種——不是複製摩西的經歷,而是在各自的沙漠中,等待那簇焚而不毀、使人脫鞋跪下的火焰...
08/04/2025

五旬節之火的當代迴響

聖經中另一簇「分開舌頭如火焰」(徒2:3)的記載,暗示神聖焚燒從不局限於單一荊棘。當代人類需要的,或許是讓每個個體的生命荊棘都成為聖靈的火種——不是複製摩西的經歷,而是在各自的沙漠中,等待那簇焚而不毀、使人脫鞋跪下的火焰。這過程註定疼痛,但正如齊克果所言:「信仰的痛,是發現自己正在被誕生時的宮縮。」

《關係勝於事工,生命勝於作為》這正是聖經所啟示的「安息」的真義。讓我們從幾個角度來思想這份真理:1. 「我們是神的工作」——從「做事的人」轉向「被塑造的人」聖經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希臘原文ποίημα,意為『藝術品』),在基督耶穌裡造成...
08/04/2025

《關係勝於事工,生命勝於作為》

這正是聖經所啟示的「安息」的真義。讓我們從幾個角度來思想這份真理:

1. 「我們是神的工作」——從「做事的人」轉向「被塑造的人」

聖經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希臘原文ποίημα,意為『藝術品』),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以弗所書2:10)。神的心意不是要我們不斷「為祂做什麼」,而是讓我們成為祂手中的傑作。就像陶匠專注於塑造陶器本身,而非要求陶器去完成任務;當我們放下「為神工作」的焦慮,單單讓祂雕刻我們的生命,祂榮耀的計畫反而自然顯明。

- **實踐提醒**:每天以禱告開始:「主啊,求祢按祢的心意塑造我,勝於使用我做大事。」

2. 「安息」的奧秘:停止掙扎,進入信靠

希伯來書4:10指出:「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樣。」這裡的「歇了工」並非懶惰,而是指**停止靠己力掙扎,全然信靠神的掌權**。就像孩子安息在父親懷中,不是因為沒有風浪,而是因信賴父親的膀臂。

- **例子**:馬大忙於伺候耶穌,馬利亞卻選擇坐在主腳前(路加福音10:38-42)。耶穌稱讚的不是事工的效率,而是心靈的降服。

3. 「心意更新」帶來真正的同工

當我們的意念降服於神,事奉就不再是「我的計劃加上神的祝福」,而是「神的計劃透過我流淌」。如同枝子連於葡萄樹(約翰福音15:5),生命的結果子源於內住基督的自然流露,而非外在的勉強。

- **關鍵經文**:「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

4. **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安息的追求」?

- **每日交託**:將事工的壓力化為禱告:「主啊,這若是祢的工作,求祢親自成全;若是我的私慾,求祢修剪。」

- **以「同在」為優先**:事奉前先安靜片刻,意識到神的同在不離你左右。

- **接納過程**:神的塑造常透過看似平凡或艱難的環境,學習在每個當下說:「我在此,請祢使用這個時刻來煉淨我。」

5. 警惕「事奉主義」的陷阱

教會歷史中,許多信徒(包括領袖)陷入「用忙碌證明敬虔」的網羅,結果靈裡枯乾。正如陶恕(A.W. Tozer)所說:**「神不看重你為祂做了多少,而在乎你因祂成為怎樣的人。」** 當我們先追求「與祂同行」,事奉將不再是重擔,而是祂同在的溢出。

結語:從「為神奔跑」到「與神同行」

真正的安息不是停止活動,而是**在一切行動中保持靈裡的安穩**。就像耶穌平靜風浪後對門徒說:「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馬可福音4:40)當我們定睛於基督自己,風浪仍在,但心已安息——因為知道「我們是祂的工作」,而祂必成全關乎我們的一切(詩篇138:8)。

願你能更深經歷這份超越環境的安息,在祂的同在中重新得力。🙏

《眼中的梁木》論批判他人與自我省察的智慧經文出自 《馬太福音》7:3-5「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
01/04/2025

《眼中的梁木》
論批判他人與自我省察的智慧

經文出自 《馬太福音》7:3-5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這段經文是耶穌「登山寶訓」中的教導,強調 「不要論斷人」(太7:1)的真理,提醒我們在批評別人之前,應當先自我反省,因為我們往往對別人的小過錯(「刺」)斤斤計較,卻忽略自己更大的問題(「梁木」)。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手指總是不由自主地滑向那些揭露他人過失的新聞,耳朵不自覺地豎向那些傳播是非的耳語。
社交媒體上,關於名人緋聞、政治人物醜聞的貼文總能獲得最高互動;辦公室裡,同事的私生活話題往往引發最熱烈的討論。
我們如此熱衷於議論他人身上的"刺",卻鮮少察覺自己眼中的"梁木"——那阻礙我們真實看見自己的巨大障礙。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7:3-5中質問:"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這段經文猶如一面明鏡,照出人性中自我中心與雙重標準的真相。

人類天生具有一種道德視覺上的偏誤——我們往往以顯微鏡審視他人的過錯,卻用模糊鏡看待自己的缺失。這種偏誤使我們成為"假冒為善的人",在批判他人時自居道德高地,卻對自身更大的問題視而不見。
法利賽人將行淫的婦人帶到耶穌面前時,他們只看見婦人的罪,卻看不見自己心中同樣存在(甚至更為嚴重)的驕傲與殘忍。
耶穌那句"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8:7),正是要喚醒他們對自我真相的覺察。當我們熱衷於指責他人時,是否曾想過:我們所厭惡於他人的,往往正是我們自身也有的特質?
心理學稱此為"投射現象"——我們將自己不願承認的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藉由批判他人來逃避自我審視。

自我省察是基督教靈性傳統的核心操練。大衛王在犯下姦淫與謀殺後寫下詩篇51篇,展現了真正的悔改始於對自我的誠實面對:"上帝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
"(詩篇139:23-24)約伯在經歷苦難後對神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
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伯記42:5-6)這種自我認知帶來的不僅是謙卑,更是釋放——當我們不再需要維護完美的假象,就能坦然面對真實的自我,並在神的恩典中成長。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正是因為他毫無保留地揭露自己的軟弱與掙扎,為後世樹立了自我省察的典範。

當我們學會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奇妙的是,我們看待他人"眼中刺"的態度也會隨之轉變。我們會以溫柔的心"挽回"而非"定罪",以"幫扶"而非"譴責"的態度對待他人的過失。保羅提醒加拉太信徒:"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加拉太書6:1)這種"溫柔"源自於對自我軟弱的認知,以及對神恩典的體驗。德蕾莎修女曾說:"當你判斷人時,你沒有時間愛他們。"當我們停止論斷,我們的心就為愛與憐憫騰出了空間。

在這個熱衷於製造與消費他人是非的文化中,基督徒被呼召活出另一種可能性——不是以道德審判官自居,而是以蒙恩罪人的身份,在愛中說誠實話。讓我們每天以詩篇139篇的禱告開始,求神鑒察我們的心思意念;讓我們在想要論斷他人時,先想起自己眼中的梁木;讓我們不只做真理的聽道者,更成為真理的實踐者,從自己的生命開始。如此,我們或許能在這個充滿指責與分裂的世界中,成為和解與醫治的媒介,見證那"先去掉自己眼中梁木"的智慧與大能。

從羅得的經歷看道德妥協的代價在《聖經·創世記》中,羅得(Lot)的故事是一個充滿警示意味的倫理案例。作為亞伯拉罕的侄子,他原本蒙受祝福,卻因一連串的選擇而陷入道德危機,最終導致家庭破碎、後代蒙羞。他的經歷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揭示了道德妥協如...
01/04/2025

從羅得的經歷看道德妥協的代價

在《聖經·創世記》中,羅得(Lot)的故事是一個充滿警示意味的倫理案例。作為亞伯拉罕的侄子,他原本蒙受祝福,卻因一連串的選擇而陷入道德危機,最終導致家庭破碎、後代蒙羞。他的經歷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揭示了道德妥協如何逐步侵蝕人性,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一、選擇世俗繁華,忽視道德環境
當羅得與亞伯拉罕因財物眾多而必須分開時,他選擇了約旦河平原的肥沃之地,甚至靠近罪惡之城所多瑪(創世記13:10-12)。聖經明確指出,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但羅得仍被眼前的利益吸引,最終定居其中。

問題核心:羅得的選擇顯示,人往往容易被物質繁華蒙蔽,忽略環境對道德的影響。他雖被後世稱為「義人」(彼得後書2:7-8),卻未能抵擋所多瑪的腐敗文化,反而逐漸被同化。

現代反思:今日社會中,許多人為了事業、利益而置身於道德敗壞的環境,認為自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但羅得的經歷提醒我們:長期處於罪惡的氛圍中,人的價值觀必然受到侵蝕。

二、家庭倫理的嚴重失守
在所多瑪即將毀滅時,城中的暴民要求羅得交出到他家中作客的天使,羅得竟提出以兩個女兒代替(創世記19:8)。雖然古代近東文化極度重視待客之道,但以女兒的清白為代價,無疑是倫理的嚴重扭曲。

問題核心:羅得的行為反映出一種錯誤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思維,但事實上,真正的道德抉擇不應建立在犧牲無辜者之上。他的軟弱和妥協,使家人陷入更大的危險。

現代反思:當代社會中,許多人面臨道德困境時,常選擇「較不壞」的選項,而非堅持絕對的善。羅得的例子提醒我們,真正的倫理抉擇必須以保護弱勢、持守真理為優先。

三、屬靈領導力的失敗
當天使催促羅得全家逃離所多瑪時,他的女婿們以為他在開玩笑(創世記19:14),而他的妻子因留戀所多瑪的財富,回頭觀望而變成鹽柱(創世記19:26)。這些反應顯示,羅得在家庭中缺乏屬靈影響力,未能帶領家人認真看待神的警告。

問題核心:羅得雖然自己得救,卻未能使全家歸向真理。他的猶豫、被動和缺乏堅定的信仰立場,導致家人錯失逃離審判的機會。

現代反思:在家庭或社群中,領導者若在道德和信仰上搖擺不定,將使跟隨者陷入混亂。羅得的失敗提醒我們,真正的領導力需要清晰的價值觀和果斷的行動。

四、道德崩壞的最終後果
逃離所多瑪後,羅得與女兒們住在山洞中。女兒們因誤以為世界已毀滅,便灌醉父親,與他亂倫生子(創世記19:30-38)。這一行為不僅是個人倫理的徹底崩潰,更影響後世——摩押人和亞捫人(羅得的後裔)成為以色列的仇敵。

問題核心:羅得的道德滑坡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期妥協的結果。從選擇所多瑪、犧牲女兒、到醉酒亂倫,每一步都是前一步的惡化。

現代反思:道德底線的失守往往始於微小的讓步。當人習慣於在「灰色地帶」遊走,最終可能陷入無法挽回的罪惡中。

羅得故事的現代意義

羅得的經歷是一個深刻的警訊:
1. **環境塑造人格**——長期處於敗壞的環境中,再「善良」的人也難免被影響。
2. **道德抉擇不可妥協**——每一次的讓步,都可能成為未來更大的跌倒。
3. **領導力的責任**——在家庭或社會中,軟弱的領導會帶來連鎖性的災難。
4. **代際影響深遠**—一個人的錯誤選擇,可能禍及後代。

新約《哥林多前書》10:12提醒我們:「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羅得的故事不僅是聖經中的歷史記載,更是對今日世人的當頭棒喝——在道德與信仰的抉擇上,我們必須時刻警醒,以免重蹈覆轍。

聽道不如行道,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  **經文:雅各書1:22-25**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
01/04/2025

聽道不如行道,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

**經文:雅各書1:22-25**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引言**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聽道不如行道,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這句話不僅是智慧的結晶,更與聖經的教導不謀而合。知識若不行動,只是空談;信仰若無實踐,便是虛假。今天,我們要從聖經的角度來思想:為何「行」比「聽」更重要?

一、聽道而不行道,是自我欺騙
雅各書提醒我們,單單聽道而不行道的人,就像照鏡子後立刻忘記自己的長相。這樣的信仰是空洞的,無法帶來生命的改變。

- 例子:一個學生若只聽老師講解數學公式,卻從不練習,考試時必然失敗。同樣,基督徒若只聽道卻不活出真理,信仰便無法扎根。

- 應用:我們是否只在教會感動,回家後卻依然故我?求聖靈幫助我們,不單單做「聽眾」,而是成為「行道者」。

二、知識若無行動,便是徒然
「讀萬卷書」代表知識的累積,但若沒有「行千里路」的實踐,知識就無法轉化為智慧。

- 聖經例子:法利賽人熟讀律法,卻因驕傲與形式主義,錯失了彌賽亞(約翰福音5:39-40)。
- **現代應用**:我們可能熟悉聖經,但若不行出愛心、寬恕與服事,信仰便失去力量。

三、信仰的生命在於實踐
耶穌說:「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馬太福音7:24)

- 如何行道?
1. 從小事開始:一句鼓勵、一次饒恕、一個服事的行動。
2. 依靠聖靈: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讓神的話引導每日生活。
3. 持續操練:信仰如同肌肉,越行越健壯。

做一個「行千里路」的門徒

今天,神不僅呼召我們「聽道」,更要「行道」;不僅「讀萬卷書」,更要「行千里路」。讓我們不再滿足於頭腦的知識,而是讓信仰在生活中扎根,活出基督的樣式。

禱告:
「主啊,幫助我們不只是聽道者,更是行道的人。讓我們的生命因實踐你的話而改變,成為這世上的光與鹽。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假裝很厲害的人  你是否曾在職場上遇過那種「假裝很厲害」的人?他們靠著吹噓和包裝,輕鬆獲得高薪厚職,開會時滔滔不絕,但真正需要動手做事時,卻總是神隱不見。他們擅長把很多人拉進自己負責的專案,一旦失敗,立刻推卸責任,因為「自己只參與了一小部分...
01/04/2025

假裝很厲害的人

你是否曾在職場上遇過那種「假裝很厲害」的人?他們靠著吹噓和包裝,輕鬆獲得高薪厚職,開會時滔滔不絕,但真正需要動手做事時,卻總是神隱不見。他們擅長把很多人拉進自己負責的專案,一旦失敗,立刻推卸責任,因為「自己只參與了一小部分」。如果「假厲害」也算一種技能,那他們在這方面確實是專家。

就像「謊言說一百次就會變成真理」,這些人靠著話術和形象經營,收割無數名利。更諷刺的是,如果有一種職業,只需要動嘴指導別人,自己永遠不用實際操作,也不必證明真實能力,這些人絕對能成為頂尖「專家」。說到這裡,你的腦海裡是否已經浮現某些人的面孔?我們暫且稱他們為「說話天才」吧!

如果把這個角度套用在今日的「教會領袖」身上,會發現什麼?

1. 「話語包裝」取代「真實生命」
- 有些領袖擅長用屬靈術語、感人見證和華麗的講道技巧吸引會眾,但私下的生命卻與臺上的形象嚴重脫節。
- 反思:耶穌曾警告法利賽人「能說不能行」(馬太福音23:3),今天的教會是否也陷入同樣的危機?

2.「責任外包」的屬靈操作
- 他們喜歡發起各種事工,但真正需要承擔責任時,卻把問題歸咎於「同工不夠同心」「會眾信心不足」,甚至「這是神的考驗」。
- **反思**:當領袖習慣「屬靈甩鍋」,會眾是否也學會了虛偽的信仰文化?

3. 「名望經濟」下的信仰市場
- 在社交媒體時代,某些牧者更像「網紅」,追求粉絲數、按讚數、講道點擊率,卻忽略了「牧養靈魂」的本質。
- **反思**:當教會的成功被量化為「人數增長」和「影響力」,我們是否已偏離了「窄門」的教導?(馬太福音7:13-14)

4. 真假領袖的檢驗標準
- 聖經對領袖的要求,不是「口才」或「魅力」,而是「品格」與「僕人生命」(提摩太前書3:1-7)。
- **尖銳提問**:如果某位牧師離開現在的職位,還會有多少人真心尊重他?他的影響力是來自「職銜」,還是「生命見證」?

5. 信徒的「共犯結構」
- 這種現象能持續,往往是因為會眾也默許甚至鼓勵:
- 我們渴望「超級屬靈英雄」,卻不願自己付代價追求真實信仰;
- 我們批評領袖,卻不敢當面直言,只在背後議論;
- 我們高舉「順服權柄」,卻忘了「唯獨基督」才是終極權威。
- **出路**:回歸「人人皆祭司」的信仰本質,讓教會不再是「明星舞臺」,而是「彼此建造」的群體。

結論:從「表演」回到「真實」
早期的教會之所以能改變世界,不是因為領袖的演講魅力,而是因為一群平凡人活出了「基督的生命」(使徒行傳4:13)。當我們不再迷戀「假厲害」的包裝,而是追求「真實的信仰」,教會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的鹽和光。

Address

Taipei
25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人間帳幕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