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台灣建築》、《綠建築》

《台灣建築》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 !

1995年,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創辦。《台灣建築》月刊扮演台灣建築暨空間設計發展的見證者,忠實地紀錄台灣當下之整體面貌及創作力。25年的歲月中,不僅是成熟建築人精選作品的匯集地,也為新一代的建築生力軍打造一處發光的舞台。

2009年順應趨勢出版了《GREEN綠雜誌》雙月刊,以宣揚綠色理念、將綠融入生活為目標,得金鼎獎3次(2010年、2015年、2016年)。《GREEN綠雜誌》於2016年10月7周年時更名《綠建築》,獲2019年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品質同樣極受好評。

本社與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於2007年至2020年間共舉辦過7屆(2年1屆)「台灣住宅建築獎」,每屆皆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擔任評審,為數量最龐大卻也最被忽視的住宅建築領域提供新的突破視野,鼓勵建築師對於居住空間的創新與用心,也提供住宅領域默默用心的設計人才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從2019

年開始我們又增辦了「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也是隔年舉辦,第2屆於2020年11月底收件截止時,共吸引到35國328件的投件,成績堪稱輝煌燦爛。

26年之間,除了發行雜誌,舉辦了眾多的重要活動,本社也推出了諸多精選專刊,如:台灣景觀作品集系列、室內建築系列、海峽兩岸系列、台灣建築選、台灣景觀選、豪宅經典系列、豪宅建築等。近期即將出版的則有「兩岸三地國際空間設計大獎」、「食衣住行綠建築」、「LEED、WELL、EEWH作品集」,皆為重量級且極具特色的出版品,歡迎讀者洽購。

2022年本社有更多的突破,其中《綠建築》將往網路發展,並與我們正籌劃中,新成立的播客(podcast)結合,向更接地氣的「健康建築」連結,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一路走來,感謝陪伴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成長的每一位,我們會秉持初衷,繼續為台灣建築界記寫每一個經典與希望,並與各位建築志士們一起開創另一頁美麗篇章!

地址:106099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二段141巷21號2樓之1
電話:02-2754-8176
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案基地位於高雄市鳳山區核心地段,緊鄰衛武營與建國交流道,具有高度都市可見度與指標性。設計之初,團隊即針對基地東西向狹長形態及南北雙向車流交會的節點特性,提出「都市門戶 ╳ 企業形象 ╳ 綠色未來」三大設計主軸,強調建築作為地標、轉譯中油品...
13/10/2025

本案基地位於高雄市鳳山區核心地段,緊鄰衛武營與建國交流道,具有高度都市可見度與指標性。設計之初,團隊即針對基地東西向狹長形態及南北雙向車流交會的節點特性,提出「都市門戶 ╳ 企業形象 ╳ 綠色未來」三大設計主軸,強調建築作為地標、轉譯中油品牌精神並實踐環境永續的可能性。

造型語彙與城市意象
造型語彙上,建築採用折板與圓弧交錯組構,形塑兼具動態張力與流體意象的量體語言,呼應港都高雄的海洋城市特質。沿街面長達200米,東側配置低層量體與加油站,維持開放通透;西側則以八層樓主體大樓對應都市天際線,形成清晰的地標感。

品牌精神的空間轉譯
立面設計透過鋁格柵與人造石板材的搭配,打造層次分明且富節奏感的表情。街角轉角處以懸挑形式打造油滴形會議室,並於玻璃帷幕施以油花印刷,內化企業核心價值於建築構造之中,體現中油「潔淨能源、永續創新」的品牌願景。

作品檔案 2481|

中油高雄營業處大樓暨高鳳加油站
葉世宗建築師事務所

📷:葉世宗建築師事務所

2025 台灣設計展由經濟部及彰化縣政府共同辦理,今(8)日於彰化縣議會新會館舉行開幕典禮,經濟部何晉滄次長與彰化縣王惠美縣長偕同各界嘉賓,共同敲響銅鑼,熱鬧宣告今年以「彰化行」為主題的設計展正式開張,呼應彰化作為臺灣南北交通樞紐,如同萬物...
09/10/2025

2025 台灣設計展由經濟部及彰化縣政府共同辦理,今(8)日於彰化縣議會新會館舉行開幕典禮,經濟部何晉滄次長與彰化縣王惠美縣長偕同各界嘉賓,共同敲響銅鑼,熱鬧宣告今年以「彰化行」為主題的設計展正式開張,呼應彰化作為臺灣南北交通樞紐,如同萬物流轉的行號,帶動百工百業的多元與蓬勃。本次展覽橫跨彰化、鹿港及彰南三大展區,展期自 10 月 10 日至 10 月 26 日,適逢國慶及光復連續假期,邀請民眾來趟「彰化行」,親身見證歷年最大規模的設計展為彰化帶來的嶄新變化。

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本案使用了檜木CLT和檜木GLT的新材料新工法技術,使得懸臂的尺寸可以加長,屋頂的曲度變化提高,形成一個寬16m×長18m的巨大屋頂,突破了木構造的傳統建造形式,創造出兼具建築美感與結構力學的居住空間。 一樓的平房相較於其他鄰房會顯得略為低...
29/09/2025

本案使用了檜木CLT和檜木GLT的新材料新工法技術,使得懸臂的尺寸可以加長,屋頂的曲度變化提高,形成一個寬16m×長18m的巨大屋頂,突破了木構造的傳統建造形式,創造出兼具建築美感與結構力學的居住空間。

一樓的平房相較於其他鄰房會顯得略為低矮,我們將屋頂的高度抬高到5.8m,並設計高低錯落不同形式的屋頂,增添屋頂重簷的高度和層次,也讓建物看起來不會特別矮小,將屋頂往上起翹露出美麗的木結構,增加屋頂的雄偉感。

將雙曲面的巨大屋頂(GLT)旋轉45度,增加了建築的識別度且創造了多處遮陰空間,每個空間都可以看到大屋頂和平面的正交格局形成的斜口夾縫,賦予每個空間不同的光影,檜木製的巨大屋頂連結了各個空間像是一家人共處於一座森林一樣。

16m×18m的雙曲面碗狀造型屋頂,使用了396塊集成材,集成材每一塊的弧度都不同,用了三千多個不同的鐵件接頭來連接木結構;曲面屋頂外圍以不落柱的方式架在CLT斜屋頂上,46塊2m×3m的CLT斜屋頂,讓空間產生線(GLT)與面(CLT)的構成, 也讓曲面屋頂再延伸出空間。

作品檔案 2479|

大家的森林
查少峪建築空間研究室CTAA Architects Lab

📷: 朱逸文、揅空間

 自1995年創刊以來,《台灣建築》於今年10月即將走過30個年頭,始終陪伴建築專業與社會大眾,見證並記錄這塊土地上的變化與創造。一路以來,我們深深感謝所有讀者的支持與陪伴,正因有你們的關注與回饋,台建才能不斷前進。 邁向未來,我們將持續關...
23/09/2025



自1995年創刊以來,《台灣建築》於今年10月即將走過30個年頭,始終陪伴建築專業與社會大眾,見證並記錄這塊土地上的變化與創造。一路以來,我們深深感謝所有讀者的支持與陪伴,正因有你們的關注與回饋,台建才能不斷前進。

邁向未來,我們將持續關注建築、城市與生活的交會,推動更多對話與交流,讓建築成為大家共享的文化語言。

為了與讀者一同慶祝30週年,我們特別推出「讀者回函活動」。凡於活動網站填寫回函的前35名朋友,我們將抽出:

5名贈送【2026年台建企劃・設計月曆】一份
10名贈送【ta10月號30週年特輯雜誌】一本
20名贈送【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特展】門票一張(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誠摯邀請您一起分享心聲與對台建雜誌的建議或意見,作為日後企劃編輯的方向。
問券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LG4xK
(FB、IG同步舉辦,本活動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保有最終解釋權)

#台建30週年 #感謝有你 #台灣建築

本案基地位於台南東區虎尾寮重劃區為低密度重劃區,區域內街廓整齊、綠覆率高,附近多處公園綠地,南臨12米裕誠街,方位坐北朝南,總基地面積為126坪,規劃為兩戶住宅別墅,每戶土地面積約63坪,各戶總樓地板面積約123坪。 天圓地方,方是謂居。以...
22/09/2025

本案基地位於台南東區虎尾寮重劃區為低密度重劃區,區域內街廓整齊、綠覆率高,附近多處公園綠地,南臨12米裕誠街,方位坐北朝南,總基地面積為126坪,規劃為兩戶住宅別墅,每戶土地面積約63坪,各戶總樓地板面積約123坪。

天圓地方,方是謂居。以極簡塊體作為回應都市建築的一種手法,大面積白色薄版牆體及Double skin(格柵虛體)又如同山水畫的留白意境,形貌於實虛之間形成互為表裡並內外對話,在躍動的垂直隔柵陽台空間內,光影灑落牆面就像抽象畫般的具有藝術性,建築居所猶如畫布般的接納環境, 以一種如詩般的氛圍,矗立於這樣寧靜鄉野的一處叢林。

平面的佈局上以量體的錯移去圍塑出數個景觀天井的微型院落,創造自然「光」與時間、空間的對話性,用隔戶大牆去圈圍自然的光線,盡量朝向牆面開大面落地窗,讓每個空間都得以有私密性且兼具通風採光,天井引入數種不同光進入空間之內,由內而外展演出不同形式的面貌,讓風、光、綠意環繞我們的生活。

垂直動線以白橡木包覆的鋼構樓梯為主體,為屋主展開一段行走體驗,迎著天光拾級而上進入各層樓的生活場景。(文: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480|

誠美無二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賴建作建築空間攝影

位於台東縣達仁鄉的土坂村活動中心,是東排灣族的重要聚會所與文化地標。它融合傳統與現代,不僅作為遮風避雨的建築,更承載祖靈信仰、部落記憶與族人情感,成為文化延續與社群凝聚的核心場所。 建築回應地方文化,結合五年祭、豐年祭等重要儀式的象徵與空間...
17/09/2025

位於台東縣達仁鄉的土坂村活動中心,是東排灣族的重要聚會所與文化地標。它融合傳統與現代,不僅作為遮風避雨的建築,更承載祖靈信仰、部落記憶與族人情感,成為文化延續與社群凝聚的核心場所。

建築回應地方文化,結合五年祭、豐年祭等重要儀式的象徵與空間需求。百步蛇、琉璃珠等圖騰元素被轉化為建築語彙,使空間成為傳統與現代交會的平台。材料選用造型混凝土抽象化地域性地景紋理,穿孔磚、竹子與石板,以現代語彙展現原住民美學,同時呼應台東嚴峻的自然環境與建築韌性。

建築配置融入半戶外走廊與頂樓平台,有效應對濕熱氣候,增進自然通風與社區互動。彎曲樓梯取自傳統陶壺意象,柔化建築線條。半戶外牆面框出山水景色,呼應排灣族的生活美學。排水系統與南向封閉立面則強化夏季颱風豪雨與強風的防護能力。

在面對人口外移與高齡化挑戰下,活動中心透過彈性空間設計,支持長者日間聚會使用並鼓勵青年參與,回應社會結構的轉變。同時設置開放廣場與公共平台,成為說故事、舉辦儀式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域。

建築立面預留公共藝術設置點,讓原住民工藝之美與牆面造型紋路形成對話,使文化識別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傳遞祖靈意象與族群認同。這座活動中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容器,象徵著東排灣族與土地的連結、對未來的展望,以及在地精神的當代表現。(文:十彥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477|

台東達仁鄉土坂村活動中心
十彥建築師事務所

📷: Lorenzo Pierucci Studio

這座位於布萊克瓦特灣(Blackwattle Bay)的全新世界級魚市場,將融入雪梨獨特的港灣城市景觀之中。作為一項地標性計畫,該案希望透過場域營造與循環策略,致力於形塑強烈的場所精神(sense of place)與社群認同。 全新雪梨魚...
15/09/2025

這座位於布萊克瓦特灣(Blackwattle Bay)的全新世界級魚市場,將融入雪梨獨特的港灣城市景觀之中。作為一項地標性計畫,該案希望透過場域營造與循環策略,致力於形塑強烈的場所精神(sense of place)與社群認同。

全新雪梨魚市場的屋頂,是整體建築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構件。設計團隊將其發展為一個兼具整體性與永續性的建築元素,既展現建築語彙,也驅動市場的環境性能。它以模組化構造單元「卡帶模組(cassette)」為基礎,具體承載整體設計團隊對永續目標的共同願景。每個模組皆具精確設計的幾何造型,能有效將自然光導入室內,同時遮蔽直射陽光。部分模組則保留通透性,利用壓力差實現下方空間的自然通風,並採用模組化建構邏輯,提升施工與維修的效率與靈活性。

透過參數化模擬分析,設計團隊測試多種屋頂幾何配置,最終發展出兼具美學與機能的造型,能同時實現多項功能:雨水與廢水管理、太陽能發電、自然通風與遮陽。自最初的設計草圖階段,屋頂結構即以導流為關鍵考量,旨在引導雨水流向特定收集點,進而回收再利用於魚市場內部系統中。

作品檔案 2475|

雪梨魚市場
3XN GXN

📷: Sara Vita

阿爾多.范.艾克最後遺作,由一棟辦公室「橫向摩天樓」加以修復與守護。Tripolis Park專案修復並重新詮釋了荷蘭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阿爾多.范.艾克(Aldo van Eyck)生平的代表作之一。MVRDV受開發商Flow委託,依循范.艾...
01/09/2025

阿爾多.范.艾克最後遺作,由一棟辦公室「橫向摩天樓」加以修復與守護。Tripolis Park專案修復並重新詮釋了荷蘭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阿爾多.范.艾克(Aldo van Eyck)生平的代表作之一。MVRDV受開發商Flow委託,依循范.艾克的原始設計修復了三棟法定古蹟建築中的其中兩棟,並在基地邊緣增建一棟12層樓高的「橫向摩天樓」作為屏障,使整體園區得以免受鄰接A10高速公路所帶來的噪音與粉塵侵擾。新建築在與古蹟建築的對話極為謹慎,交會之處自然生成一處富有張力的交界空間,並以高架橋串聯新舊建築。

MVRDV經過研究以及與范.艾克後人密切合作,決定不將建築修復為原樣,而是更接近范.艾克起初的構想。例如,建築立面全以木材包覆,原有的多彩窗框悉數保留。室內空間保留了原有的樓梯、天然石材地坪等,但同時也做出調整並導入永續策略,更能回應辦公空間現代會議與協作的功能定位。屋頂空間綠化並設有涼亭,不僅能促進使用者交流,也可用作活動場地。建築亦設置太陽能板,助其取得BREEAM「傑出級」永續建築認證。

作品檔案 2476|

Tripolis Park 三城園區
MVRDV

📷: MVRDV

「深」在繁忙的城市角落,隱藏著一片遠離喧囂的寧靜。蜿蜒的小徑引領著我們走向綠意盎然的田野,白色建築與大自然和諧交織,彷彿步入一幅靜謐的畫作。這裡不僅是家,更是與外界隔絕的避風港,帶來難得的安逸與放鬆。 「森」「森」代表的是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31/08/2025

「深」
在繁忙的城市角落,隱藏著一片遠離喧囂的寧靜。蜿蜒的小徑引領著我們走向綠意盎然的田野,白色建築與大自然和諧交織,彷彿步入一幅靜謐的畫作。這裡不僅是家,更是與外界隔絕的避風港,帶來難得的安逸與放鬆。

「森」
「森」代表的是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建築與自然無縫結合,陽光透過天井灑進室內,深邃的陽台為生活增添隱私與舒適。每一道光影、每一陣微風,都是大自然送來的禮物。偶爾,陽光穿過窗櫺,灑在書桌上;或是樹影輕輕搖曳,帶來清新的氣息。生活,就是這麼簡單而美好。我們強調的是陽台的實用性和光線在空間中的穿透感。

「漫」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選擇放慢腳步,享受寧靜與從容。慢(漫)生活是一種輕鬆的態度,讓我們放下內心的喧囂,讓生活變得更加自由自在。在這裡,回到家就像是心靈的釋放,我們創造了一個放鬆心情的空間,讓每一刻都值得細心體會。

作品檔案 2473|

深森漫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員水之家是位在城市邊緣的家族宅,南向面臨主要巷道,選擇了東南角做為入口,東側的道路實質上是灌溉溝渠的緣側通道,安排為進出車庫和後門的服務道路。建築格局上保有傳統三合院的架構精神,而設計上則是當代簡約的呈現。基地北側主要為垂直動線和通道的主量...
28/08/2025

員水之家是位在城市邊緣的家族宅,南向面臨主要巷道,選擇了東南角做為入口,東側的道路實質上是灌溉溝渠的緣側通道,安排為進出車庫和後門的服務道路。建築格局上保有傳統三合院的架構精神,而設計上則是當代簡約的呈現。基地北側主要為垂直動線和通道的主量體,並在東西兩側各伸出兩翼。靠東側的一翼主要為臥室,採取逐層退縮,利於引進東南向的光線。靠西側的一翼為主要生活場所如客廳和主臥室。西翼和西側圍牆之間空出了游泳池的空間。

白色外牆漆為外觀的主調,讓建築瀰漫著休閒的氛圍,一層銜接大地則採用了灰色的面磚。圍牆和局部的景觀牆面以紅色鏤空的陶磚來搭配,帶著些許鄉村傳統清水紅磚民宅的鄉愁。

本案局部牆面所砌的鏤空造型陶磚由本所設計並由窯場開模生產,由方形漏斗狀開口貫穿磚體,形成一面為方形的大開口和另一面為狹長形的小開口,可以上下左右交錯堆砌,營造了既通風又保有視覺私密性且富光影變化的效果。本案模板構築上採用了系統模板,可以重覆使用,減少一次性模板的耗損。施工時,每塊模板皆有編號與定位,工地沒有多餘的模板與相關的廢棄材,顯得乾淨許多。我們用的是玻纖的板,在樓板組立時,模板還能透著自然光,讓原本暗黑的工地顯得格外明亮。衛浴的規劃上我們使用了整體衛浴的工法,增加工廠預製的比例,減少場鑄的不精準性,同時也增長設備的生命週期,以符合業主期待一個永續的傳家宅第的夢想。

作品檔案 2474|

員水之家
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賴建作空間攝影工作室

Address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40號13樓之 2
Taipei
105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88622754817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