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台灣建築》、《綠建築》

《台灣建築》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 !

1995年,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創辦。《台灣建築》月刊扮演台灣建築暨空間設計發展的見證者,忠實地紀錄台灣當下之整體面貌及創作力。25年的歲月中,不僅是成熟建築人精選作品的匯集地,也為新一代的建築生力軍打造一處發光的舞台。

2009年順應趨勢出版了《GREEN綠雜誌》雙月刊,以宣揚綠色理念、將綠融入生活為目標,得金鼎獎3次(2010年、2015年、2016年)。《GREEN綠雜誌》於2016年10月7周年時更名《綠建築》,獲2019年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品質同樣極受好評。

本社與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於2007年至2020年間共舉辦過7屆(2年1屆)「台灣住宅建築獎」,每屆皆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擔任評審,為數量最龐大卻也最被忽視的住宅建築領域提供新的突破視野,鼓勵建築師對於居住空間的創新與用心,也提供住宅領域默默用心的設計人才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從2019

年開始我們又增辦了「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也是隔年舉辦,第2屆於2020年11月底收件截止時,共吸引到35國328件的投件,成績堪稱輝煌燦爛。

26年之間,除了發行雜誌,舉辦了眾多的重要活動,本社也推出了諸多精選專刊,如:台灣景觀作品集系列、室內建築系列、海峽兩岸系列、台灣建築選、台灣景觀選、豪宅經典系列、豪宅建築等。近期即將出版的則有「兩岸三地國際空間設計大獎」、「食衣住行綠建築」、「LEED、WELL、EEWH作品集」,皆為重量級且極具特色的出版品,歡迎讀者洽購。

2022年本社有更多的突破,其中《綠建築》將往網路發展,並與我們正籌劃中,新成立的播客(podcast)結合,向更接地氣的「健康建築」連結,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一路走來,感謝陪伴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成長的每一位,我們會秉持初衷,繼續為台灣建築界記寫每一個經典與希望,並與各位建築志士們一起開創另一頁美麗篇章!

地址:106099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二段141巷21號2樓之1
電話:02-2754-8176
E-mail:[email protected]

【展覽資訊】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Creating for the Everyday – Aino, Elissa and Alvar Aalto展覽官網| 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
18/08/2025

【展覽資訊】

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

Creating for the Everyday – Aino, Elissa and Alvar Aalto

展覽官網| 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5182

展覽日期|2025.8.16(六)-2026.1.25(日)

展覽地點|

主展區: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衛星展區:NOKE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樓)



主展區|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展覽日期|2025.8.16(六)-2026.1.25(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及購票資訊|全票150元、優待票10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Klook線上購票| MailScanner has detected definite fraud in the website at ”reurl.cc“. Do not trust this website: https://reurl.cc/x3akkb

這座位於曼谷的工廠設計項目,既體現了企業文化,也應對了熱帶氣候的挑戰。結構為鋼結構,建築外觀以白色鋼板為主(即台灣常見的鐵皮屋構造工法),有效減少強烈陽光帶來的熱量積聚。外牆設計大量使用自然通風鋁合金百葉,促進空氣流通,實現低碳建築的目標,...
18/08/2025

這座位於曼谷的工廠設計項目,既體現了企業文化,也應對了熱帶氣候的挑戰。結構為鋼結構,建築外觀以白色鋼板為主(即台灣常見的鐵皮屋構造工法),有效減少強烈陽光帶來的熱量積聚。外牆設計大量使用自然通風鋁合金百葉,促進空氣流通,實現低碳建築的目標,事實證明廠房在完工後真的不需依賴空調。

整個建築群的造型靈感來自高貴白鳥的優雅與靈動,展現出輕盈、精緻與科技創新的氛圍。這一設計不僅提供了舒適且永續的工作環境,也體現了企業對環境責任與現代美學的承諾。這些元素的和諧融合,創造出一個兼具功能性與象徵意義的廠辦綜合體,成為該地區熱帶環境中永續設計創新方法的標誌性建築。

原設計採用三個斜坡屋頂,其造型是根據柱間距與屋面跨度所選擇的結構最優解。然而在項目臨近竣工時,業主聘請的風水顧問提出:三組尖頂造型形似虎爪,且位於風水學中的「白虎轉煞」方位,據傳將引發嚴重不利。

為在預算範圍內化解此風水問題,我們將屋頂調整為符合風水要求的平頂設計。改造方案通過在屋頂輪廓線上方增加簡約的圈梁結構,以經濟高效的方式實現了形態轉換。這一調整既延續了原建築的設計脈絡——通過保留原有造型的構成元素,使立面依然保持豐富的視覺層次感,又完美契合了成本控制要求。最終設計成果將原建築理念理念與現代限制條件相融合,在美學追求與文化訴求之間達成了和諧平衡。(文:得體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469|

曼谷Bangpu 鐵皮屋工廠新建與舊工廠改建
得體建築師事務所 JUSTARCHI ARCHITECTS

📷: 得體建築師事務所

在建築量體設計上,本案以「王船」為概念,透過形式轉譯呈現王船與海洋意象。量體佈局順應基地條件,鄰近公園與綠帶,適當退縮塑造友善人行廣場環境。建築底部折線設計採用透明玻璃窗減低量體壓迫感呼應海浪動態,抬升的摺線界定空間入口,連結城鎮與文化館。...
15/08/2025

在建築量體設計上,本案以「王船」為概念,透過形式轉譯呈現王船與海洋意象。量體佈局順應基地條件,鄰近公園與綠帶,適當退縮塑造友善人行廣場環境。建築底部折線設計採用透明玻璃窗減低量體壓迫感呼應海浪動態,抬升的摺線界定空間入口,連結城鎮與文化館。上方開孔象徵王船「龍目」,周圍圓孔如水花濺起,使建築與迎王祭典意象相互呼應。此外,頂樓東側設置瞭望台,強化人與海的聯係,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外牆立面設計具有紋理感的HPC(高性能混凝土),該建材屬於環保建材,對鹽度、濕氣等擁有高抗性,能夠抵抗臨海環境,透過紋理變化在南國陽光照射下,產生豐富的光影變化。

文化及空間的設計整合—將在地歷史及王爺文化(文化館及誠品書局)、美食(在地美食餐廳、特色PUB)及空間設計結合
空間規劃上,將在地歷史與王爺信仰文化(如文化館、誠品書局)、在地美食(特色餐廳與PUB)與空間設計緊密結合。一樓設置開放式商業空間,吸引在地特色廠商進駐,強化地方創生;頂樓則規劃為景觀特色PUB,並設計獨立動線,方便分流使用者進出,提供遊客全方位的文化體驗與休憩場域,提升整體機能性與旅遊吸引力。效果,使入口挑空廣場成為寧靜的神聖場域,引導遊客達到沉澱心靈的心境轉換。

從傳統文化到在地參與
本案自規劃初期便積極融入在地參與與民間資源,透過多方合作推動文化復興。期間有許多在地民間機關與團體投入調研工作,涵蓋史料蒐集、口述歷史訪談、志工導覽培訓等多項參與式活動,展現地方社群對迎王信仰與文化傳承的高度認同與熱情。


作品檔案 2468|

屏東縣王船文化館
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 李易暹

◩ 2026 X-site計畫徵件開跑 ◩ 北美館長年推動的「 」,將中介於城市與美術館之間的廣場視為當代建築的開放式創意平台,鼓勵空間結構或環境實驗性創作型態,邀請創作者跨域合作,探索空間與環境的更多可能。自上一屆起,計畫更將「永續性」納...
14/08/2025

◩ 2026 X-site計畫徵件開跑 ◩

北美館長年推動的「 」,將中介於城市與美術館之間的廣場視為當代建築的開放式創意平台,鼓勵空間結構或環境實驗性創作型態,邀請創作者跨域合作,探索空間與環境的更多可能。

自上一屆起,計畫更將「永續性」納入評選標準,期待能深化X-site對於低碳節能與循環利用的環保思維,讓藝術成為推動環境永續的行動力。

 ————————————

 跨域、實驗、公共、永 續!

 ————————————

■ 2026第13屆X-site計畫徵件
徵件期間|即日起至2025年10月7日(二)下午5時截止
預定展期|2026年5月16日至7月26日
簡章詳情|https://reurl.cc/VW4O2Y
回顧歷年X-site計畫|https://reurl.cc/jGDekD

■ 徵件說明會
時間|8月15日(五)下午3時30分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圖書文獻中心

想了解更多參選資格、注意事項等相關詳情,歡迎參加。

#北美館
#建築 #設計 #當代藝術

基地上的老宅可追溯至1960年代,位於一處由二層樓加強磚造構成的住宅群中。其本體為一棟以鋼筋混凝土為骨架、紅磚為牆體、木材為頂蓋的小房子。歷經60年,提供便宜的居住條件,2024年秋天,有意將其改變成為學習與休憩空間的企圖,使得我們有介入並...
08/08/2025

基地上的老宅可追溯至1960年代,位於一處由二層樓加強磚造構成的住宅群中。其本體為一棟以鋼筋混凝土為骨架、紅磚為牆體、木材為頂蓋的小房子。歷經60年,提供便宜的居住條件,2024年秋天,有意將其改變成為學習與休憩空間的企圖,使得我們有介入並重新組織這幢房屋的機會。

面對一棟經歷60年的既有建物,我們期望在滿足現代居住機能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空間的感知與體驗。透過設計,將原本僅提供基本生活條件的兩層樓空間,提升成為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可以蘊含「生活美」的空間。在這樣的企圖上,藉由嵌入數個方形量體的空間概念,一步步完善這棟建物務實面與精神面的改造。

在面對周遭同為二層加強磚造的建築群環境,我們謹慎的控制介入的方法,維持了整體環境宜於步行的都市空間尺度,盡可能在有限的基地面積中,保有庭園的可能性。而在建築物的部分,本次嵌入的方形量體有四個,包括服務盒、綠盒、房間盒與動線盒,分別滿足衛浴、臥榻、房間與樓梯等機能,除此之外,這些量體也同時分別形塑了室外入口空間、調和自然介面以及增添空間的層次等具生活性質的空間體驗。

作品資料 2471|

四方一宅
木二建築師事務所

📷: 曾上銘

逾 160 件模型與設計手稿 完整回顧傳奇建築師創作世界本展由忠泰美術館與芬蘭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跨國攜手合作,從建築大師的生命歷程切入,為臺灣首度系統性介紹阿爾瓦.阿爾托與前後兩任建築師妻子──愛諾.阿爾托與艾莉莎.阿爾托,其三人在建築、...
01/08/2025

逾 160 件模型與設計手稿 完整回顧傳奇建築師創作世界
本展由忠泰美術館與芬蘭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跨國攜手合作,從建築大師的生命歷程切入,為臺灣首度系統性介紹阿爾瓦.阿爾托與前後兩任建築師妻子──愛諾.阿爾托與艾莉莎.阿爾托,其三人在建築、設計與生活中的合作關係。這是臺灣第一次,完整看見他們三人的創作人生。
𝟾 月 𝟷𝟼 日即將開展,走入傳奇建築師的設計世界!

展覽名稱|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展覽資訊|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5182
主展區|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 178 號)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展期|2025.8.16(六)-2026.1.25(日)
衛星展區|NOKE 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 200 號)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 11:00-21:30、週五至週六11:00-22:00

展期 |2025.10.4(六)- 2025.11.30(日)

展覽主視覺 ©忠泰美術館

#創造即生活
#阿爾瓦阿爾托
#建築 #設計 #家與共創

「fuku fuku」是為202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大阪.關西世博」會場內設計的臨時休憩區。透過在為期約六個月(以夏季為主)的世博場域中,搭建覆蓋黃、紅、橘三色紡織面料的巨型屋頂,我們希望為訪客創造舒適的遮蔭空間,同時讓人們在休憩時抬頭仰望...
30/07/2025

「fuku fuku」是為202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大阪.關西世博」會場內設計的臨時休憩區。透過在為期約六個月(以夏季為主)的世博場域中,搭建覆蓋黃、紅、橘三色紡織面料的巨型屋頂,我們希望為訪客創造舒適的遮蔭空間,同時讓人們在休憩時抬頭仰望,能透過半透明織物的搖曳光影,感受微風流動與光線變幻之美。

建築通常被認為是堅固不動的,但這座披覆隨風波動如漣漪般織物的屋頂,卻讓人彷彿觸碰到生命的氣息。中央區域設置的大型吊床式地板,當人仰躺其上時,不僅能感受從下方緩緩上升的涼意,繽紛屋頂更躍入眼簾。對於穿梭於眾多展館、接收大量資訊的訪客,我們期待休憩區的停留時光能成為沉澱體驗、深化思考的契機。開幕後,中央吊床區意外成為孩子們嬉戲的熱鬧場所,而非原先設想的靜謐躺臥空間,此種轉變亦帶來欣喜。

具標誌性的紡織屋頂,使用了倉庫中長期閒置、顏色質地與庫存量各異的約40種布料,透過手工逐一拼接約3,500片裁片,形成整體優美的漸層效果。

作品檔案 2464|

fuku fuku
onishimaki+hyakudayuki architects/o+h

Image:Takumi Ota Photography

打造幸福的容器.探索住宅的本質第十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台灣住宅建築獎自 2006 年創立至今邁入第十屆,歷經 20 年的累積與演進。本屆首次評審會議於 2025 年5月13日召開,會議在悼念創辦人陳聰亨建築師辭世的氛圍中展開,與會評審與主辦單...
25/07/2025

打造幸福的容器.探索住宅的本質
第十屆台灣住宅建築獎/

台灣住宅建築獎自 2006 年創立至今邁入第十屆,歷經 20 年的累積與演進。本屆首次評審會議於 2025 年5月13日召開,會議在悼念創辦人陳聰亨建築師辭世的氛圍中展開,與會評審與主辦單位重申將承續其精神,持續推動住宅建築的深度公共討論。

今年徵件辦法納入兩項重要調整:新增「最佳社會住宅獎」,並在特別獎中增列鼓勵青年購屋/租屋的方案。針對社宅評選,評審團討論是否應獨立類別評審,考量其公共性、政策背景與建築型態與一般集合住宅的差異,最終尊重評審團決定。

與會評審廣泛討論住宅建築在台灣的處境,包括法規對設計的限制、公私住宅的價值差異、集合住宅與單棟住宅的評選公平性等。許多評審呼籲住宅獎應回到「住宅的本質」,不僅評外觀與法規突破,更要關注居住者的生活故事與空間互動。作家侯文詠提議,是否能在評選中納入居住者的回饋,讓住宅設計是否真正回應生活成為關鍵指標。

林曼麗館長建議,應跳脫現有分類框架,思考不分類的總體獎項「台灣住宅建築獎」,聚焦於空間回應居住本質的能力,並保留特別獎作為未來創新的舞台。郭旭原建築師也指出,住宅獎的價值應進一步明確,建立長期論述以回應當代住宅設計與使用的變化。

多位評審提出對時間性的關注,認為應設立關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獎項,反映建築的維護與長期使用價值;也有評審呼籲納入都市規劃、開放空間、建築與基地關係的考量,強調住宅不僅是商品,更是城市紋理的重要構成。

最終協會綜合評審意見,將本屆住宅獎的 slogan 定為:「打造幸福的容器.探索住宅的本質」,凝聚評審與主辦單位的共識,回應建築與人的根本關係,並期許本屆評選能為台灣住宅建築的未來提供有力方向與價值思考。

完整內容請見七月刊的台灣建築雜誌。

#台灣建築 #台灣建築雜誌 #台灣住宅建築獎

2025年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中將舉辦典禮與表演的活動場館、展示傳統工藝的展覽館、以及結合餐廳與休憩區的複合式建築。這座以「綻放生命的未來社會設計」為主題的萬博場館,正試圖打造猶如生命體般交織著天空、風、水與大地的建築形態。 傾斜延伸的帶狀...
21/07/2025

2025年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中將舉辦典禮與表演的活動場館、展示傳統工藝的展覽館、以及結合餐廳與休憩區的複合式建築。這座以「綻放生命的未來社會設計」為主題的萬博場館,正試圖打造猶如生命體般交織著天空、風、水與大地的建築形態。

傾斜延伸的帶狀屋頂構成該建築最大特色。其傾斜角度呼應關西地形的凹陷走向,朝著淀川河口方向延伸。此乃板塊擠壓形成的地貌皺摺,受中央構造線影響產生傾斜角度。這片由地球活動孕育的基底,滋養了淀川水系及包含人類活動的生態系統。建築條紋方向不僅對應大阪地形,更與大阪灣海風方向一致。帶狀結構既能捕捉海風導入室內與屋頂廣場,形成天然風道系統,綠化帶的蒸散冷卻效果更強化了降溫機能。設計團隊企圖創造建築與庭園、人工與自然相互滲透的場域,透過整合建築與地景設計,以緩坡銜接屋頂與地形。基地原生植被如芒草等被大量運用,營造野趣盎然的植栽景觀。猶如生物與環境互動般,此處的光影流動、風水交融與植物群落,將共同形塑支撐人群交流的微氣候系統。

這座建築在與象徵萬國博覽會「連結」精神的環狀結構呼應之餘,更蘊含著某種令人不經意「鬆弛」的魔法氛圍。融合慶祝海洋關係的光影建築,將在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的狀態下,引導會場向遼闊海天敞開延伸。(文: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作品檔案 2461|

EXPO National Day Hall Ray Garden
Konoike, Yasui and Hirata akihisa group

📷: Kenya chiba

萬國博覽會常被視為展示未來的實驗場。1970年的大阪萬博中,美國館採用了充氣膜結構建造,這種技術後來被廣泛應用。然而,自從2000年的漢諾威萬博以來,世博多半變成了裝飾性展館的展示場,逐漸失去了探索未來可能性的角色。 2025年大阪.關西世...
15/07/2025

萬國博覽會常被視為展示未來的實驗場。1970年的大阪萬博中,美國館採用了充氣膜結構建造,這種技術後來被廣泛應用。然而,自從2000年的漢諾威萬博以來,世博多半變成了裝飾性展館的展示場,逐漸失去了探索未來可能性的角色。

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的「藍色海洋圓頂」(Blue Ocean Dome,簡稱 BOD)主題為提升人們對海洋塑膠污染的關注。塑膠本身並不是壞的材料;事實上,它是極具多功能性且出色的材料。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塑膠的使用與管理,是人類責任與智慧的體現。

本展館的結構使用了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這種新興材料,同時創新地結合了竹子與紙(紙管)等傳統材料,打造出一個探索未來建築可能性的空間。

三座圓頂結構
BOD 包含三個圓頂:A 圓頂(竹子)/入口空間、B 圓頂(CFRP)/主要展覽空間、C 圓頂(紙管)/結尾空間。其中B圓頂是核心且最大的圓頂,主結構材料為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碳纖維常應用於汽車與飛機上,其重量僅為鋼鐵的五分之一,但強度是其四倍。由於成本高昂,CFRP 通常只用於對重量要求嚴格的領域,例如航空與汽車產業,在建築中則相對罕見。

由於本次博覽會場地夢洲是填海造陸的土地,大型建築需打下深基樁,博覽會後還必須拆除,將產生大量建築廢棄物。為避免這種浪費,建築本體重量必須低於其基礎土壤的體積重量。因此,B圓頂選擇使用CFRP材料,即便直徑達42公尺,整體結構仍比挖出的土輕。

作品檔案 2462|

Blue Ocean Dome
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Shigeru Ban Architects)

📷: Hiroyuki Hirai

葡萄牙和日本一樣,是一個與海洋密切相關的國家,對大海懷有深厚的情感。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探險家曾橫渡世界的海洋,將西方文明帶到種子島,為日本開啟了通往西方的大門。 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展館,能夠體現這種與海洋的連結,讓參觀者能在博覽會會場——位...
11/07/2025

葡萄牙和日本一樣,是一個與海洋密切相關的國家,對大海懷有深厚的情感。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探險家曾橫渡世界的海洋,將西方文明帶到種子島,為日本開啟了通往西方的大門。

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展館,能夠體現這種與海洋的連結,讓參觀者能在博覽會會場——位於瀨戶內海島嶼上的場地——感受到海洋的存在。與山脈不同,海洋沒有具體的形狀,因此不易以建築形式來表達,但這正是一個值得挑戰的目標。

我們的概念是,不是創造「形式」,而是創造一個「空間」,讓人們能以身體感官體驗海的本質。我們使用了船繩——在大航海時代航海船的重要工具——作為表現手法。各種粗細不一的繩索在風中緩慢搖擺或細微震動,光線在其中穿透或反射,營造出變化萬千的光影圖案。這些元素共同喚起海洋的精髓——一個不斷變動、由波浪與震動所塑造的空間。

傳統建築常被視為沉重、堅固、牢牢固定於土地的實體,但葡萄牙館則是前所未有的建築類型——它持續移動與振動。它如同一個自由、輕盈的生命體,取代自19世紀以來征服世界的混凝土與鋼鐵結構。

藉由連結葡萄牙與日本這兩個海洋國家,我們希望創造一種全新、自由且更具人性的建築形式。(文: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作品檔案 2463|

葡萄牙館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Tugce Ari

Address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40號13樓之 2
Taipei
105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88622754817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