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sevier醫學資訊站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Elsevier是全球領先的資訊分析公司,為全球專業人士和商業客戶提供科學、醫療、法律和商業領域資訊分析服務及解決方案。
(1)

28/09/2025

#子宮中的分子計時器可能是預防早產的關鍵

發表於《細胞》(Cell) 期刊的研究指出,研究團隊在小鼠身上發現一種懷孕初期就啟動的分子計時器,這個機制可能正是決定分娩時間的關鍵,也為理解人類早產問題提供了全新線索。

以往關於分娩機制的研究多半集中在懷孕後期,也就是臨近生產時啟動的催產信號。然而這項研究顯示,影響分娩時間的開關,其實早在懷孕初期就已經啟動。研究人員針對小鼠子宮纖維母細胞中一種名為KDM6B的酵素進行研究。KDM6B的功能是移除一種名為H3K27me3的組蛋白甲基標記,這種標記會壓抑基因表現。在正常情況下,懷孕初期這些標記會迅速重新分布,調整整個基因表達節奏。

但當小鼠缺乏KDM6B時,H3K27me3無法被有效移除,導致這些標記在子宮基因組上異常累積,進一步造成與分娩相關的基因在懷孕中晚期錯誤表現,最終導致生產延遲。更重要的是,研究還發現除了KDM6B控制的第一階段外,子宮在胚胎著床後還會啟動第二階段的時間調控機制,以漸進式地減少H3K27me3,為懷孕中後期的基因開啟鋪路。

這些發現指出,決定分娩時間的調控機制並非等到臨盆時才啟動,而是在受孕初期即已設定好整體時間表。這項發現也可能為預防人類早產或延遲分娩等懷孕併發症提供潛在的新方向。

#破解早產機制 #分子時間器 #子宮時間調控 #孕期基因調節

研究刊登: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4014326

27/09/2025

?

長期以來,皮膚曬傷被認為是太陽紫外線UVB造成DNA損傷引發的反應。然而,發表於《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 期刊的研究顯示,曬傷的主要元兇其實不是DNA受損,而是來自細胞質內核醣體毒性壓力反應 (ribotoxic stress response;RSR) 的機制。

研究團隊同時在老鼠與人類皮膚細胞中進行實驗,發現兩者對紫外線UVB照射的反應高度一致。當皮膚曝露在陽光下,UVB會引發一種來自核糖體的壓力訊號,而非傳統所認為的DNA損傷機制。這種核糖體壓力會啟動一種名為ZAKα的訊號蛋白激酶,進一步活化JNK與p38兩條關鍵訊號通路。JNK會促使角質細胞進入細胞凋亡 (apoptosis),而p38則引發細胞焦亡 (pyroptosis),這兩種都是細胞的程式性死亡方式,進而導致發炎與皮膚紅腫、疼痛等曬傷症狀。

研究團隊還發現,當他們在小鼠耳朵上塗抹一種能活化RSR反應的抗生素anisomycin,即使沒有紫外線照射,也會導致明顯的皮膚發炎與腫脹,證實RSR本身就足以驅動曬傷般的急性反應。

這項發現顯示,皮膚對UVB的第一線反應其實是來自細胞質與核糖體的壓力訊號,而非傳統認為的DNA損傷路徑。這不僅有助於更全面理解曬傷的機制,也可能開啟預防與治療皮膚發炎的新方向。

#曬傷新機制 #細胞壓力反應 #皮膚發炎 #核糖體毒性反應

研究刊登: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7276524008840

26/09/2025

#菇類的神奇成分有助延緩老化

發表於《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 期刊的研究指出,天然存在於菇類中的成分麥角硫因 (ergothioneine;ET),可能是延緩老化與促進健康壽命的重要關鍵。研究團隊在實驗中發現,無論是在線蟲或年長老鼠身上,補充麥角硫因都能延長壽命,提升身體活動力,同時降低與老化相關的生物指標。

麥角硫因是一種膳食中可攝取的天然硫基化合物,近年來因抗氧化與細胞保護特性受到關注。這項研究顯示,麥角硫因可在體內啟動一連串生化反應,刺激cystathionine gamma-lyase (CSE) 產生的硫化氫 (H₂S),進而引發蛋白質的硫基化修飾 (persulfidation),促進超過 300 種蛋白質的功能活性。這些反應中最關鍵的一步,是促進cytosolic 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cGPDH) 的活化,進而提高一種對於細胞代謝與抗老至關重要的輔酶NAD⁺ 的含量。

在年老老鼠的實驗中,補充麥角硫因顯著提升牠們的運動耐力、肌肉量與血管新生能力,顯示其於年齡相關的肌肉流失與代謝退化具有保護作用。相對地,若實驗對象缺乏 CSE 或 cGPDH,這些正面效果則完全消失,進一步確認了麥角硫因作用的生理路徑與機轉。

#抗老營養 #麥角硫因 #菇類益處

研究刊登: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5041312400490X

25/09/2025

#蘋果是護肝最佳水果

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的研究指出,富含類黃酮 (flavonoids) 的食物,特別是蘋果、茶與黑巧克力,有助於減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AFLD) 的發生機率。

這項長達十年的前瞻性研究納入了超過十二萬名年齡介於 40 至 69 歲的成年人,分析他們的飲食習慣與脂肪肝的關聯。結果顯示,在飲食中攝取最多類黃酮的人,罹患脂肪肝的風險比攝取最少者低了約 19%。其中,經常食用蘋果的人,脂肪肝風險降低幅度更明顯,達到 22%。此外,攝取較多蘋果者的肝臟脂肪含量與肝臟發炎指標 (cT1 值) 亦顯著下降,顯示蘋果在肝臟健康上的潛在益處。

除了蘋果之外,研究還指出,攝取茶與黑巧克力與較低的肝臟脂肪含量有關,而攝取茶與紅甜椒則與較低的 cT1 值相關,顯示這些食物可能有助於減緩肝臟的發炎與纖維化過程。

整體而言,長期攝取富含類黃酮的飲食不僅可降低脂肪肝風險,也有助於維持肝臟功能與減少慢性發炎反應。

#護肝飲食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蘋果護肝 #茶飲保健 #健康肝臟

研究刊登:

隱形眼鏡作為一種視力矯正工具,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論是近視、遠視、散光或是老花眼,隱形眼鏡都提供了便利且有效的解決方案。不同年齡層的配戴者,都需要配戴隱形眼鏡作為視力的矯正工具。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對矯正需求、美觀需求的提...
24/09/2025

隱形眼鏡作為一種視力矯正工具,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論是近視、遠視、散光或是老花眼,隱形眼鏡都提供了便利且有效的解決方案。

不同年齡層的配戴者,都需要配戴隱形眼鏡作為視力的矯正工具。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對矯正需求、美觀需求的提升,隱形眼鏡的種類和功能也在不斷更新。然而,隱形眼鏡的驗配並非單純只有配鏡過程,它涉及專業的眼科知識、精確的操作技術和細緻的護理方法。

臨床上,驗配隱形眼鏡的眼科醫師、驗光師、驗光生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理論,還需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敏銳的判斷力。《隱形眼鏡實務》第4 版這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隱形眼鏡的各種驗配方法和實務操作。

書中內容涵蓋了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的方方面面,既適合初學者入門,也對有經驗的專業人士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 摘自 隱形眼鏡實務 第四版-繁體中文版審訂者序

了解更多: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2373?loc=P_0005_011

#愛思唯爾開學季 #眼科 #隱形眼鏡 #視光學

24/09/2025

#前降鈣素原血液檢測 (PCT) 能否縮短住院時間?

刊登於《刺胳針》(The Lancet) 期刊的英國研究指出,在已有完善抗生素管理制度的醫療環境中,住院兒童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時,加做一項名為前降鈣素原 (Procalcitonin; PCT) 的血液檢查,以診斷和監測細菌感染嚴重程度的指標,其實未能顯著縮短抗生素使用時間,認為此方法可能不具實質優勢。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項多中心、實務導向、公開的隨機對照試驗,涵蓋英格蘭與威爾斯的 15 家醫院,共招募年齡從出生 3 天至 18 歲之間、因疑似或確診細菌感染而住院、且預計需要使用靜脈抗生素超過 48 小時的兒童。受試者被隨機分配至兩組,一組為現行治療標準 (以 C 反應蛋白 CRP 為判斷依據),另一組則在治療中加入 PCT 引導的演算法,以判斷是否能更早停用抗生素。

這項研究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比較兩組在抗生素使用時間的差異,二是驗證 PCT 組的安全性是否不亞於傳統治療 (非劣效試驗,容許誤差為 5%)。結果顯示,在 2018 年至 2022 年間,共有 15,282 名兒童接受篩選,最終 1,949 人符合資格並完成隨機分組。兩組的靜脈抗生素使用中位數非常接近,PCT 組為 96 小時,對照組為 99.7 小時,並無顯著差異。安全性方面,兩組出現不良事件的比例也幾乎相同,皆為約 9%,且未超出非劣效的界線。

研究團隊因此總結,在已有完善抗生素管理制度的醫療環境中,引入PCT導引的抗生素使用演算法,並未顯著縮短抗生素使用時間,也無額外安全性風險。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PCT 引導策略可能不具實質優勢。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兒科感染 #抗生素管理 #前降鈣素原

23/09/2025

#研究發現697個遺傳變異與憂鬱症相關

一項刊登於《細胞》(Cell) 期刊的研究指出,國際研究團隊針對全球近 500 萬人進行全基因體關聯研究 (GWAS),發現多達697 個遺傳變異與憂鬱症的發展有關聯,其中將近一半為首次被發現的新變異,顯示憂鬱症的遺傳背景比以往所知更加複雜且廣泛。

這項研究分析來自 29 個國家、不同人種與混血族群中,68 萬多名罹患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MD) 患者與超過 436 萬名對照者的遺傳資料,總共確認出 635 個關聯性基因區域,其中 293 個從未被過去研究報導。藉由細緻的基因定位與功能分析,研究團隊進一步鑑定出308 個可信度高的關聯基因,顯示這些變異大多集中於後突觸質密區 (postsynaptic density),與神經細胞間的受體聚集與傳訊功能有關。

此外,單細胞分析結果也指出,這些關鍵基因變異主要影響興奮性與抑制性神經元、中棘神經元 (medium spiny neurons),以及與情緒調節密切相關的杏仁核神經元 (amygdala neurons)。這些線索不僅顯示神經調控異常在憂鬱症的核心角色,也與現在的抗憂鬱藥物作用機制高度重疊,代表有機會開發全新或進行既有藥物的再利用。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憂鬱症 #遺傳研究 #心理健康 #基因變異

22/09/2025

#每天喝茶有助延緩生物老化

一項刊登於《刺胳針西太平洋區域衛生》(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的研究指出,每天喝茶能延緩人體的生物老化進程,幫助維持年輕健康的身體狀態。

這項橫跨中國與英國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分別納入了來自中國多民族世代研究的 7,931 名 30 至 79 歲參與者,與英國生物樣本庫 (UK Biobank) 的 5,998 名 37 至 73 歲成年人,分析他們的喝茶習慣是否與生物年齡的變化有關。研究團隊運用 Klemera-Doubal 模型 (KDM) 計算生物年齡加速 (Biological Age Acceleration;BA acceleration) 指標,來評估個體的身體老化速度,並追蹤不同喝茶習慣下的變化。

結果發現,不論在中國還是英國族群中,有喝茶習慣的人,其生物老化速度明顯較慢。尤其是從不喝茶改為開始每天喝茶的人,其生物老化加速指數有顯著下降;而持續穩定地喝茶者,更展現出最強的抗老效果。進一步的劑量反應分析指出,每天飲用約 3 杯茶,或 6 到 8 克茶葉,是最具抗老潛力的攝取量。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每天喝茶 #延緩老化 #生物年齡 #健康老化 #喝茶抗老

21/09/2025

#腦部鐵質累積恐增加失智風險

一項發表於《老化神經生物學》(Neurobiology of Aging) 期刊的研究指出,年長者的大腦在短短兩年半內就會出現明顯的鐵質累積,而這種累積與記憶力和執行功能等認知表現下降有關。不過,研究也發現某些特定營養素的攝取有助於減緩這種腦內鐵質的堆積,進而可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該研究追蹤了 72 名年齡介於 60 至 86 歲的健康長者 (其中 47 人為女性),在起始與 2.5 至 3 年後共兩個時間點,進行腦部磁振造影檢查,透過磁化率定量映射技術(QSM) 估算腦部鐵質濃度,同時也透過標準神經心理測驗評估受試者的記憶力與執行功能表現。研究發現,鐵質在多個皮質與皮質下區域均有明顯累積,且累積程度越高者,在認知測驗中的表現越差。

令人振奮的是,研究顯示在第一個時間點就攝取某些特定營養素者,其後續腦部鐵質的累積速度較慢。攝取較高量的抗氧化劑、維生素、排鐵劑 (Iron-chelating nutrients) 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較低的腦部鐵質濃度相關。這些營養素可能有助於減緩老年人腦部鐵質的積累。

#大腦健康 #鐵質累積 #失智症預防 #認知退化

研究刊登: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7458024001829

20/09/2025

#全球卵巢癌類型趨勢

發表於《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 期刊的研究,系統性分析了全球各地卵巢癌依組織學亞型分類的發生率與變化趨勢,顯示不同國家與地區在卵巢癌發病型態上的重大差異。

卵巢癌是一種組織異質性極高的惡性腫瘤,依不同亞型,風險因子、診斷標準與地理分布皆可能不同。這項研究分析來自 65 個國家 (2013–2017 年) 的發生模式與 40 個國家 (1988–1992 至 2013–2017 年) 的長期趨勢,資料來源為全球權威癌症資料庫 CI5 Ⅻ 與 CI5plus,並計算各國標準化年齡發生率 (ASR) 的年變動百分比、與各亞型在總體發生率中的占比。

研究結果顯示,卵巢癌的發生率在全球各地落差顯著,東歐與中歐及高人類發展指數 (HDI) 國家發病率最高,非洲、亞洲及中等 HDI 國家則偏低。雖然整體而言全球卵巢癌發生率相對穩定,但歐洲、美洲與大洋洲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而日本與南韓等亞洲國家則呈現上升趨勢。

從亞型分布來看,漿液性癌 (Serous carcinoma) 仍是最常見類型。歐洲國家此類亞型比例最高,而亞洲國家則較常見子宮內膜樣癌 (Endometrioid carcinoma) 與透明細胞癌 (Clear cell carcinoma)。雖然大多數亞型的長期趨勢穩定,但多數國家漿液性癌與生殖細胞腫瘤的 ASR 呈現上升,而黏液腺癌 (Mucinous carcinoma) 與未特定說明的腺癌 (Adenocarcinoma NOS) 則有下降趨勢。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差異可能受到基因遺傳、環境與生育習慣等因素影響,顯示不同地區應制定專屬的預防策略與早期偵測政策,以降低卵巢癌的疾病負擔。

#卵巢癌 #癌症流行病學 #婦癌防治 #漿液性癌 #透明細胞癌 #全球癌症觀察

研究刊登:

19/09/2025

#全球卵巢癌類型趨勢

發表於《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 期刊的研究,系統性分析了全球各地卵巢癌依組織學亞型分類的發生率與變化趨勢,顯示不同國家與地區在卵巢癌發病型態上的重大差異。

卵巢癌是一種組織異質性極高的惡性腫瘤,依不同亞型,風險因子、診斷標準與地理分布皆可能不同。這項研究分析來自 65 個國家 (2013–2017 年) 的發生模式與 40 個國家 (1988–1992 至 2013–2017 年) 的長期趨勢,資料來源為全球權威癌症資料庫 CI5 Ⅻ 與 CI5plus,並計算各國標準化年齡發生率 (ASR) 的年變動百分比、與各亞型在總體發生率中的占比。

研究結果顯示,卵巢癌的發生率在全球各地落差顯著,東歐與中歐及高人類發展指數 (HDI) 國家發病率最高,非洲、亞洲及中等 HDI 國家則偏低。雖然整體而言全球卵巢癌發生率相對穩定,但歐洲、美洲與大洋洲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而日本與南韓等亞洲國家則呈現上升趨勢。

從亞型分布來看,漿液性癌 (Serous carcinoma) 仍是最常見類型。歐洲國家此類亞型比例最高,而亞洲國家則較常見子宮內膜樣癌 (Endometrioid carcinoma) 與透明細胞癌 (Clear cell carcinoma)。雖然大多數亞型的長期趨勢穩定,但多數國家漿液性癌與生殖細胞腫瘤的 ASR 呈現上升,而黏液腺癌 (Mucinous carcinoma) 與未特定說明的腺癌 (Adenocarcinoma NOS) 則有下降趨勢。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差異可能受到基因遺傳、環境與生育習慣等因素影響,顯示不同地區應制定專屬的預防策略與早期偵測政策,以降低卵巢癌的疾病負擔。

追蹤 Elsevier醫學資訊站,快速掌握醫學最新研究
#卵巢癌 #癌症流行病學 #婦癌防治 #漿液性癌 #透明細胞癌 #全球癌症觀察

18/09/2025

Address

Taipei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8:00
Tuesday 10:00 - 18:00
Wednesday 10:00 - 18:00
Thursday 10:00 - 18:00
Friday 10:00 - 18: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Elsevier醫學資訊站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