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潮社

經濟新潮社 【緣起】商業始終來自於人性【書系】經濟趨勢/經營管理/投資理財【部落?

 #新書上架  #邏輯解謎  #骨牌  #大迷宮  #數獨  #數和 📗邏輯解謎:150+謎題、4週大腦訓練,讓頭腦越玩越靈光!花4個星期,讓你的大腦更快樂、更健康!和英國的謎題大師一起動動腦吧! 「媽呀!怎麼會想到這種題目?」「作者先生!...
05/08/2025

#新書上架 #邏輯解謎 #骨牌 #大迷宮 #數獨 #數和

📗邏輯解謎:150+謎題、4週大腦訓練,讓頭腦越玩越靈光!

花4個星期,讓你的大腦更快樂、更健康!
和英國的謎題大師一起動動腦吧!

「媽呀!怎麼會想到這種題目?」
「作者先生!請收下我的膝蓋~」

玩過《間諜解謎》的讀者有福了!
新一批謎題報到!包含「魔王級」的題目,超級燒腦但樂趣無窮!

為期4週的大腦解謎訓練,每一週有37種謎題等你破解!
一週一週會慢慢變難,充滿變化,
徹底鍛鍊你的邏輯推理、數學技巧、認知、記憶力、回想能力,
你需要去解讀規則、找出模式、試著從不同的角度思考。

總共有超過150題,每一題都會標明對於大腦的效益何在,並提供基本的解題思路,
利用本書,可以徹底活絡大腦,增強你的「神經可塑性」,適合每一位想隨時維持大腦敏銳度的讀者。

本書的新謎題包括:骨牌、大迷宮、武士六數獨、Kakuro(數和)、Kropki(黑白點數獨)、Bridges(數橋)、Jigdoku(拼圖數獨)、Slitherlink((數迴)、Hitori(數壹,一種數字刪除遊戲)、Futoshiki(不等式)、Latin Quads(拉丁四方格)、Quad-max Sudoku(四方格最大值數獨)等等……

題型眾多,適合各年齡層來挑戰!
也可以跟家人、朋友比一比,看誰最快解出來!

書名:邏輯解謎:150+謎題、4週大腦訓練,讓頭腦越玩越靈光!,原文名稱:Train Your Brain in Four Weeks: Over 150 Puzzles to Improve Your Mental Agility,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736043,頁數:200,出版社:經濟新潮社,作者:葛瑞斯‧摩....

我們的大腦上次獲得更多新皮質是在兩百萬年前,讓我們變成了人類,在2030年代某個時候,當我們可以經由雲端獲得更多新皮質時,我們的認知抽象能力將大躍進。──摘錄自《奇點已近》   #奈米機器人  #腦機介面  #奇點  #奇點已近
29/07/2025

我們的大腦上次獲得更多新皮質是在兩百萬年前,讓我們變成了人類,在2030年代某個時候,當我們可以經由雲端獲得更多新皮質時,我們的認知抽象能力將大躍進。──摘錄自《奇點已近》

#奈米機器人 #腦機介面 #奇點 #奇點已近

我們的大腦上次獲得更多新皮質是在兩百萬年前,讓我們變成了人類,在2030年代某個時候,當我們可以經由雲端獲得更多新皮質時,我們的認知抽象能力將大躍進

   #前言【前言】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發展,「大型語言模型」這種創新技術也跟著登場,在自然語言領域掀起了全面改革。尤其OpenAI在2022年發表的ChatGPT,更是讓人類與電腦自然對話...
25/07/2025

#前言

【前言】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發展,「大型語言模型」這種創新技術也跟著登場,在自然語言領域掀起了全面改革。尤其OpenAI在2022年發表的ChatGPT,更是讓人類與電腦自然對話這件事成為現實,語言處理學會也因此以「ChatGPT是否將終結自然語言處理?」為題召開小組討論。這種讓某個學術領域害怕自己突然消失的創新,不是那麼容易了解的事情。

有鑑於技術出現了突破性的發展,本書將焦點放在我們必須具備的新技巧「提問力」。大型語言模型的確會對我們的各種問題提供再自然不過的回答,但箇中原理到底為何?我們又該如何應該這個現實呢?

本書第1章以俯瞰全局的角度,介紹大型語言模型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今後可能帶來的變化,也為了幫助大家大致了解技術方面的重點,會簡單說明大型語言模型運作的機制。

第2章介紹「提示詞」這項概念。所謂的提示詞就是人類以自然語言給予電腦的指令,也是拜託大型語言模型運作時的命令。一如人類在接到不同的委託時,會給予不同的答案一樣,以適當的方式拜託大型語言模型運作,也同樣能夠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這就是所謂的「優質提示詞」,而寫出優質提示詞的創作過程就稱為「提示工程」,這也是本書的核心主題。

第3章之後會具體解說製作提示模式的技術。會帶著大家學習角色扮演模式、翻轉互動模式、少量樣本提示模式,這些由大型語言模型的研究者或是經驗豐富的使用者發現的強力模式。只要懂得組合使用這些模式,就能有效活用大型語言模型。

第4章會討論觸發大型語言模型思考的「觸發提示詞」的威力。目前已知,以Chain-of-Thought模型(思維鏈)為代表的觸發提示詞能夠大幅提升模型的推測能力。了解這個機制與使用方法將更進一步解決進階的問題。

第5章會介紹讓多個模型合作,以及讓大型語言模型擁有記憶的「進階技術」。其中包含ReAct模型、RAG(擷取增強生成)、LLM-as-Agent這類最新的方法,想必這些方法都能讓大型語言模型的潛力大幅提升。

最後一章的第6章雖然有點偏離本書的技術主旨,但準備帶著大家想像AI代理對於我們人類的意義,以及在全新的資訊生態之中,我們人類該具備哪些能力與態度。

本書的目標在於大型語言模型這項嶄新的技術登場後,幫助大家從被動接受的立場轉為積極學習的立場,以及幫助大家學會相關的知識與技巧。

各位讀者透過本書將獲得「提問力」,也一定能親自體會大型語言模型的確是一項全新的知性創造工具,同時也能感受到活用這項工具的喜悅。
話不多說,就讓我們立刻跳進大型語言模型這個全新的世界。

2024年6月
岡瑞起
橋本康弘

書名:AI時代的提問力 Prompt Literacy:精準提問、正確下指令,善用AI的最大潛力!,原文名稱:AI時代の質問力 プロンプトリテラシー 「問い」と「指示」が生成AIの可能性を最大限に引き出す,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6267736...

 #編輯推薦     ── #提問力●AI時代,提問力就是我們的生存武器●文/經濟新潮社編輯部過去,我們仰賴Google,鍵入關鍵字搜尋、點入網站連結,自行找答案。但是,自從2022年12月ChatGPT問世之後,我們漸漸拋棄Google,...
22/07/2025

#編輯推薦 ── #提問力

●AI時代,提問力就是我們的生存武器●

文/經濟新潮社編輯部

過去,我們仰賴Google,鍵入關鍵字搜尋、點入網站連結,自行找答案。

但是,自從2022年12月ChatGPT問世之後,我們漸漸拋棄Google,仰賴生成式AI直接給我們答案,省去逐一搜尋網站的步驟。

ChatGPT這種生成式AI沒有肉體、沒有實體的腦,也不是生物,人類只能透過詞彙溝通,迫使我們必須從頭學習如何向生成式AI提問,進而找出答案。

長期研究人工智慧(AI)的岡瑞起和橋本康弘,在他們合著的《AI時代的提問力》書中指出:身處AI時代,我們必須試著學習如何以有效的提示和觸發,向AI提出適當的問題,才能和AI進行更有效的對話,讓生成式AI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加順利。

二位作者提醒我們,理解並善用提示的能力(prompt literacy),就能激發 ChatGPT 的潛力。

書中以案例解說與AI有效互動的技巧和知識,讓我們學習如何優化與AI互動,進而理解這種大規模語言模型(LLM)的機制和提示工程的基礎知識。

在AI時代,提出正確的問題,比回答正確的答案更難。究竟ChatGPT如何回答人類的提問?我們又該如何向ChatGPT提問,才能將提問力當成我們在AI時代的生存武器?答案就在《 》這本書。

 #新書上架  ── #提問力📘AI時代的提問力Prompt Literacy:精準提問、正確下指令,善用AI的最大潛力!自從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問世以來,它模仿人類的價值觀、信念和思考,如同人類的分身一樣。 像是C...
15/07/2025

#新書上架 ── #提問力

📘AI時代的提問力Prompt Literacy:精準提問、正確下指令,善用AI的最大潛力!

自從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問世以來,它模仿人類的價值觀、信念和思考,如同人類的分身一樣。

像是ChatGPT這種生成式AI,許多回答看似言之有物卻不盡合理,甚至是捏造、偏頗的內容,讓人不知如何是好。

大型語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是生成式AI的核心技術,在進化的學習環境中,大型語言模型透過和人類對話,以及和其他生成式AI與各種應用程式、外部硬體互動,都會提升生成式AI的能力,更能幫助我們解決現實世界的課題。

為了要讓ChatGPT這類大型語言模型發揮最大的能力,身為人類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和大型語言模型溝通,進而善用AI的最大潛力。

本書作者岡瑞起(OKA Mizuki)和橋本康弘(HASHIMOTO Yasuhiro)是日本AI專家,兩人帶領讀者了解「精準提問、正確下指令」的基本知識,並且分析大型語言模型的機制,介紹指令模式、觸發指令,幫助我們掌握與AI對話的技巧和知識。作者也提醒,生成式AI有可能成為人類的AI代理人,我們必須加速了解AI代理人的自律性、社會性和嶄新的資訊生態系。

提問力,是AI時代的生存武器。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如何與AI對話,一定要閱讀這本書!

《 #奇點已近》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專訪全文-------------------------------------這次《奇點已近》出版,要感謝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先生願意花時間讓各國出版商...
26/06/2025

《 #奇點已近》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專訪全文
-------------------------------------
這次《奇點已近》出版,要感謝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先生願意花時間讓各國出版商進行筆訪,以下是訪談全文 (共10題問答):
https://user100269.pse.is/7spb49


Q1:

庫茲威爾先生,您好,很高興能夠訪問您。在您的新書《奇點已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當中提到,基於科技的指數式發展,AI(計算能力)與生物科技、奈米科技的同時進步,在2030年代,人類可以將大腦的皮質層上端與雲端的AI相連,而擴大人類的智能數百萬倍。關於這一點我們很好奇,大腦連上雲端,是什麼感覺呢?就像我們現在搜尋維基百科,對我們來說,維基的頁面是一個外在的文本,我們需要去看、去閱讀、去理解;連上雲端之後的情況是什麼?真的能完全內化嗎?瞬間智能爆炸性的提升嗎?

庫茲威爾: 目前已有像Neuralink(美國神經科技和腦機接口公司)與 Synchron(腦機介面新創公司)這類的腦機介面。Neuralink 已經植入三位癱瘓患者,讓他們能用大腦控制電腦;Synchron 則開發出一款小巧且柔軟的裝置,能像放支架一樣微創植入。隨著計算能力指數式成長,這些技術會愈來愈先進、成本下降,不需要手術就能安裝,並普及到每個人。

到了2030年代晚期,奈米機器人(大小如紅血球般的電子裝置)將透過毛細管非侵入性地進入大腦,無線連接大腦頂層與雲端中額外的數位神經元,就像你手機現在連上雲端一樣。

今天,如果你想查東西,要用裝置打字或語音查詢,但有了大腦連線雲端後,將完全無縫。想像你的大腦內有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有疑問時,答案會直接在腦中浮現,就像對話中有人糾正你一樣,甚至不需要問出口,感覺答案就像是你自己的一部分,是你智慧的延伸。

雲端中的龐大資訊──基本上是所有的人類知識甚至更多──會隨時取用,不用任何輸入輸出介面。當大腦需要某個資訊時,會以極快的速度從雲端擷取,讓你感覺它早已存在於自己心中。我們的思考將成為生物與非生物過程的混合體。

我們的智慧將也不再受限於頭骨的大小,將會百萬倍地擴展,而非單純的以門薩(Mensa)智商競賽方式提升。AI會增強我們的熱情、技能與同理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具音樂感、更幽默、更有創造力。這種深刻且迅速的變革,就是我們稱為「奇點」的現象,我預測會在2045年左右發生。

這次《奇點已近》出版,要感謝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先生願意花時間讓各國出版商進行筆訪,以下是訪談全文: Q1: 庫茲威爾先生,您好,很高興能夠訪問您。在您的新書《奇點已

 #奇點已近  #書摘分享歷史上科技多次顛覆工作型態,這次AI浪潮為何格外危險? - 未來城市@天下 - 進步城市的新想像
24/06/2025

#奇點已近 #書摘分享

歷史上科技多次顛覆工作型態,這次AI浪潮為何格外危險?
- 未來城市@天下 - 進步城市的新想像

某次我與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私下對話時,他同意我的這個觀點:資訊科技一直在發展,並將繼續在性價比和能力方面指數式成長,而且這種發展最終將擴展到實體產品如服飾和食物上。

 #奇點已近  #詹益鑑〔推薦序〕與奇點同行──在融合的邊界思索未來的人類與文明文/詹益鑑(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作為一位從生醫工程與光電科技出身的科學家、深度參與矽谷與波士頓創新生態系的投資人,近期也大量使用AI...
20/06/2025

#奇點已近 #詹益鑑

〔推薦序〕
與奇點同行──在融合的邊界思索未來的人類與文明

文/詹益鑑(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

作為一位從生醫工程與光電科技出身的科學家、深度參與矽谷與波士頓創新生態系的投資人,近期也大量使用AI進行產業研究與數據分析的實踐者,我深知技術的發展不只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形塑我們對「人」的定義。

Ray Kurzweil這本新書《奇點已近》,不是單純預測AI演進的書,也不只是延續他2005年出版的《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的預言,而是一份更成熟、更貼近現實、更具哲學深度與工程細節的整合性路線圖。它談的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未來二十年內的我們」會如何與AI協作,工作、生活、決策與共存。

科技融合的臨界點:從學術研究到產業落地

首先,Ray認為人類文明的演化,是一連串「資訊處理能力的躍升」,從原子組成邏輯、DNA編碼、大腦神經運作、語言與符號系統、再到電子與量子運算。我認同這樣的視角,也正是在這個脈絡中,投資許多來自頂尖大學的創新。

舉例來說,TGA與MIT創投基金E14 Fund共同投資的Butlr Technologies這家公司,是將熱感測與環境感知技術應用於智慧建築、零售、照護與製造領域的代表性新創。他們的技術不需影像拍攝,即可理解空間中人的存在與移動,這不是單純的數據收集,而是實現「機器理解人類行為」的第一步。Ray在書中強調的「腦機融合」不只是神經介面,還包括所有能讓機器感知並回應人類行為的介面層,而這正是如Butlr這類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也代表所謂的實體AI(Physical AI)的現在進行式。

我配戴十年的Garmin智慧手錶,搭配體脂計與血壓計、即時血糖偵測裝置,除了追蹤我的運動表現與比賽成績,也對於我的睡眠、心跳變異率、壓力狀態與健康指數,有即時而長期的紀錄與分析,它比任何醫院或醫師都更理解我的身體狀態與生活規律。除了演算法,感測科技與使用體驗也是AI進化的關鍵。

使用AI作為認知擴展的工具

過去兩年,我在創投與顧問工作中,使用各種大型語言模型與深度學習系統來進行技術文獻與產業研究。這些工具不只是資訊的搜尋引擎,更是思維的合作夥伴。我與AI共事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這些系統愈來愈能模擬我們的邏輯推理、語言風格、甚至預期目標,這也意味著我們正進入Ray所說的第五階段—非生物智能成為我們認知架構的一部分。

這樣的融合並不遙遠。在醫療影像判讀、城市交通調度、生產製造優化、甚至政策模擬等場域,AI已成為決策者的「延伸大腦」。這讓我思考:當人類與AI的分工邊界越來越模糊,未來的教育與工作設計該如何因應?我們的下一代需要的不是單一技能,而是與智能系統共創價值的能力。

跨域視角下的融合倫理與文化挑戰

我特別欣賞Ray在本書第三章對「我是誰?」的探討。他提出:當記憶、情感、邏輯逐漸數位化,我們該如何定義「我」的邊界?這在我與來自公共衛生、數據倫理、生醫科技等領域的學者對談中,也屢屢浮現。未來的醫療不只是延長生命,更可能涉及身份延續、意識移轉等議題,這些都是未來社會必須共同思考的新倫理框架。

作者並不逃避這些挑戰。他清楚指出,未來十年將是融合前的關鍵時刻:我們可以設計讓AI成為人類夥伴,也可能讓它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關鍵在於制度設計、價值引導與文化想像。

我相信奇點不只是科技事件,而是一場文明演化的跳躍。在這跳躍發生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正在為它鋪路。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預測,更是一份設計未來的啟示,一份與AI協作的說明書。

身為一位橫跨學術、產業與創投的科技人,我深信我們有能力、也有責任,讓人類與AI的融合朝向正向、可持續與尊重人性的方向發展。Ray Kurzweil再次為我們指出這條道路,而走上這條道路的,正是你我。

這是最挑戰的時代,也是最有機會的時代。讓我們與奇點同行,創造更好的自己。

 #奇點己近  #于天立 〔推薦序〕瘋狂發展的AI世代文/于天立(台大電機系副教授)首先我對於在標題使用「瘋狂」這樣不專業的字眼致歉,這實在是因為我想不出更貼近我內心想法的詞了。上次為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的《AI人工...
18/06/2025

#奇點己近 #于天立

〔推薦序〕
瘋狂發展的AI世代
文/于天立(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首先我對於在標題使用「瘋狂」這樣不專業的字眼致歉,這實在是因為我想不出更貼近我內心想法的詞了。上次為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的《AI人工智慧的未來》寫推薦序正好是10年前的2015年。當時我正在Redmond參加Microsoft舉辦的faculty summit,有幸聆聽了包含李飛飛在內的許多知名學者對於未來AI發展的看法。當時與會的學者對AI的發展大多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當時生成對抗架構(GAN)剛被提出,大家對於未來的生成式AI模型是既期待又害怕(如日後的Deepfake)。然而當時deep learning的發展仍著重在視覺影像辨識上,討論的焦點也主要在視覺上的應用,諸如自動駕駛、空間定位、姿態辨識上。2015年底由Microsoft提出的ResNet架構也具體呈現了當時的研究氛圍。

誰能想到,2017年由Google團隊提出的Transformer,將deep learning的研究重心拓展至自然語言處理,進一步拉近了AI和日常生活的距離,其廣泛的應用面使得AI商機不斷,吸引許多投資者紛紛進場,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機構當屬馬斯克為投資者之一的OpenAI。雖然如今OpenAI已不如當初大眾所希望的open,但超過百億美元的資金促使許多優秀研究者的投入,從而不斷向世人展現出優秀的技術,像是DALL-E、SORA、以及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GPT。更多的資金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發展出更多技術,產生更多的商機,再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這一切似乎正朝著Kurzweil所描述的「加速回報定律」發展。

作為AI研究者之一,我個人雖然知道AI會快速發展,但其發展的速度仍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我甚至可以讓AI直接幫我寫這篇推薦序(為了保有足夠的humanity,這篇是我自己寫的,真的)!我個人一向認為Kurzweil是屬於樂觀派的,甚至也有些學者認為他是過分樂觀了,所謂的奇點云云,比起學術觀點,更像是一種科幻用語,這樣的論點經常發生在Kurzweil身上。我個人雖然對雙方的論點持保留態度,但簡單回看這十年,AI的發展速度似乎更貼近Kurzweil的預測。再者,回顧歷史,許多偉大天才不都是難以被當代的主流所理解嗎?思考至此,難道我們不該更認真地聆聽Kurzweil的論點嗎?

《奇點已近: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這本書並不是一般單純介紹AI技術或是應用面的書籍,但是也沒有很高的進入門檻。這也是Kurzweil另一個高明之處:對AI有不同理解程度的讀者,讀此書會有不同的收穫。對於不甚理解近代AI的讀者,作者很貼心地在第二章仔細解釋了神經網路的工作原理,並且不觸及內部的數學運算。對於熟悉一些近代AI技術操作的讀者,您很可能會喜歡本書中AI從Alan Turing(AI之父)開始的起源,及其一路走來至今整體發展的脈絡。對於喜歡思考「什麼是思考」的讀者,本書第三章更偏向哲學及認知科學的討論。至於關心AI正如何或是將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讀者,本書第四、五、六章將會是你最喜愛的部分,其涵蓋了社會結構、經濟體系、及人機融合。對於擔心AI發展所帶來負面影響的讀者,作者在本書第七章揭露其中若干面向供讀者思考。至於像我輩AI研究者之流,反而市面上許多講解AI技術的書籍不易引起我的興趣(除了參考看看如何用更簡明易懂的方式講解複雜的機制之外)。

但Kurzweil作品中讓我收穫最多的是他將點連成線及面的能力。畢竟我們對於單一機制(點)都已經很熟悉,但是Kurzweil的視野之廣令我折服,他能看出我沒看到的點和點之間的關聯,其關聯之廣,形成一張無形的網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卻不自知。當然這樣的關聯是否真實存在一般而言很難驗證(畢竟書中所描述的規模之大已超過單一機構甚至是單一政府的能力),但是它提供了許多可能的觀點開拓我們的視野。

我建議讀者勿將此書單純地視為預言書或是抓著某些特定的年份來批判作者所言是否屬實。雖然在大方向上,許多Kurzweil的預測都已成真了。例如本文開頭所提到的OpenAI的發展,正當世人皆以為AI發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及人力,2023年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大家看到了現代AI發展小型化的前景,也印證了Kurzweil所提的運算資源平價化造成的影響。撰寫此序時,正值美中貿易戰升溫,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提及台積電及輝達,也看得出AI資源如今已成為全球競爭的目標之一。本書不僅是對AI技術的未來預測,更是一場關於人類和AI如何共存的思辨,我建議讀者試着敞開心扉去思考我們是否正走向Kurzweil所看到的世界。此書值得多次閱讀,當讀者對AI的理解程度不同時,會對此書有不同的解讀和收穫。我個人很期待,不知十年後的AI世代再次閱讀此書時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也期盼讀者能和我一起透過Kurzweil的視野看看這個世代,一同在這AI的洪流中見證歷史。

Address

台北市南港區昆陽街16號4樓
Nangang District
11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經濟新潮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