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換日線:未知的45+實驗人生

事業換日線:未知的45+實驗人生 我正走在一段沒有標準答案的旅程。
這裡,邀請 45+ 的你一起交換想法、實驗可能。

「如果沒有了工作,你還剩下什麼?」-我認識他超過30年了他是一位不到50歲的高階財務主管。履歷耀眼,上市櫃公司的輝煌經歷,本來應該還有很多舞台。但不久前,他因政治鬥爭被迫離開了職位。-他來找我諮詢職涯轉換。我以為他最需要面對的會是「經濟壓力...
31/08/2025

「如果沒有了工作,你還剩下什麼?」

-

我認識他超過30年了
他是一位不到50歲的高階財務主管。
履歷耀眼,上市櫃公司的輝煌經歷,本來應該還有很多舞台。
但不久前,他因政治鬥爭被迫離開了職位。

-

他來找我諮詢職涯轉換。
我以為他最需要面對的會是「經濟壓力」
但沒有,他不缺錢。
真正的焦慮來自於另一個問題:沒有工作,等於失去一切。

-

我拿出夢想卡,讓他試著排列出自己最嚮往的未來。
結果「工作」卡卻凌駕一切之上:
有工作,才有健康。
有工作,才有快樂。
有工作,才有朋友
有工作,才有……夢想中的一切。」

-

當一個人的生命全部繫於「工作」,失去工作的瞬間,就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

其實,哈佛大學一項長達 75 年的研究早就指出,幸福與健康的根本,並不來自財富、名聲或拼命工作,而是來自「關係」——與家人、朋友、社群的正向連結。

-

這些正向且持續的關係,不僅能減少孤獨感,還能保護身體與大腦,延緩衰退。

-

換句話說,好的生活,往往建立在好的關係上,而不是職位或薪水。

-

只是,對於把大半人生奉獻給工作的45+來說,這個道理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最難。

-

當舞台突然熄燈,我們才發現自己除了「工作」,幾乎沒有其他可依靠的角色。

-

當「有工作」不再是人生的全部時,我們要如何找到新的價值感,並且學會和生命重新對話?

-

-

#45+實驗人生
#事業換日線
#中年職涯轉折
#自我價值
#人生下一步

中年最怕的,不是沒工作,而是自我價值的崩解。-久違的朋友約我吃飯。菜剛上桌,他就忍不住抱怨起老闆: 「比我小十歲,不懂專業,卻處處為難我。」 語氣裡帶著無奈,也帶著一種被否定的挫敗。 -我問他:「那你怎麼不乾脆離開?」 -這不是隨口的問題。...
30/08/2025

中年最怕的,不是沒工作,而是自我價值的崩解。

-

久違的朋友約我吃飯。菜剛上桌,他就忍不住抱怨起老闆: 「比我小十歲,不懂專業,卻處處為難我。」 語氣裡帶著無奈,也帶著一種被否定的挫敗。

-

我問他:「那你怎麼不乾脆離開?」

-

這不是隨口的問題。過去我總是鼓勵別人,趁早離職、創業,為下半生試一條新的路。

-

只是走到現在,我漸漸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開創事業。有些人習慣了上班的節奏,也沒有意願去背負不確定性。

-

他說,這一年想過很多方向:開個小店或經營社群。 但每個念頭最後都停留在「想」。

-

房貸、孩子教育、父母照顧,還有高薪水的依賴,都把他綁在原地。

-

更現實的是,市場上給 45+ 的工作選擇,早就不再看重經驗,只有業務或服務業半勞力的工作機會。

-

我聽著,突然覺得這不只是「要不要離職」的問題。

-

這是一種價值感的破碎。

-

在企業裡,專業被忽視,逐漸邊緣化; 離開企業後,過去的資歷被視為無用,反而被推向與專業無關的工作。

-

無論哪一種,打擊的都是「我是誰」的認同。

-

我自己也曾經天真地以為,丟掉原本的專業,就能重新開始。 但創業一年後才知道,這樣的拋棄只會換來現實的提醒:公司需要現金流,我也需要面對市場的檢驗。

-

或許,如果沒有經濟壓力,去做一份半勞力的工作,和人群互動,保持連結,其實也不壞。

-

但對許多高學歷的專業人士來說,要把心態調整到能接受這樣的角色轉換,可能比離職更難。

-

那頓飯後,我腦中一直浮現同一個問題:
當 45+ 的我們面對自我價值的破碎,到底要如何找到一個新的錨點,既能承受,也能繼續走下去?

-

-

#45+實驗人生
#事業換日線
#中年職涯轉折
#裸辭後的觀察
#自我價值

已經40+ 卻對未來好迷茫?身心靈課程上好多 塔羅、卜卦樣樣來,卻仍然說不清楚自己的故事?如果你對內在探索有興趣、想經營個人品牌想要說清楚自己的品牌故事、想知道在市場上可以從哪裡著手開始斜槓歡迎一起踏上整合生命經驗、寫出個人品牌的關鍵旅程。...
12/08/2025

已經40+ 卻對未來好迷茫?
身心靈課程上好多
塔羅、卜卦樣樣來,卻仍然說不清楚自己的故事?

如果你對內在探索有興趣、想經營個人品牌
想要說清楚自己的品牌故事、想知道在市場上可以從哪裡著手開始斜槓

歡迎一起踏上整合生命經驗、寫出個人品牌的關鍵旅程。
八月份場次最後3個名額!!!

#個人品牌
#品牌故事

#自我覺察
#商模九宮格
#職涯轉型
#熟齡創業

#品牌七塊拼圖

你的故事,就是你最有力量的品牌藍圖。這是一場專為一人公司、知識工作者、50+準備轉職或斜槓的專業者設計的 個人品牌探索工作坊。我們將透過國際認證工具 Points of You®,從內在察覺出發,喚醒你生命中最有力量的經歷,....

《中場日記 09|她不想再配合母親節的劇本》【她的現場】今天是母親節週末。街上餐廳訂位爆滿、百貨櫃上大排長龍,一切都在告訴妳 — 今天,媽媽值得被歌頌、被款待、被送禮。但她心裡知道,那些貴一點的餐廳、特別一點的禮物,有時不過是一年一次的安慰...
10/05/2025

《中場日記 09|她不想再配合母親節的劇本》

【她的現場】

今天是母親節週末。

街上餐廳訂位爆滿、百貨櫃上大排長龍,一切都在告訴妳 — 今天,媽媽值得被歌頌、被款待、被送禮。

但她心裡知道,那些貴一點的餐廳、特別一點的禮物,有時不過是一年一次的安慰劑。

慶祝的人在努力安排,被慶祝的人也被洗腦要努力表現出開心。

而她今年,決定不再配合這場集體劇本。

------------------------------------

【我的觀察與提問】

我看著她在週六的早晨,靜靜聽爵士樂、喝咖啡,不買禮物、不寫卡片、不訂餐廳。

我問她:「不跟大家一起過節,會覺得冷清嗎?」

她說:「不會,我只是想在這個母親節,好好休息。用自己的方式來慶祝。」

她不是不感謝家人的安排,而是認清
真正的感謝,是平日裡的尊重與理解,不是集中在一天的儀式感裡完成KPI。

------------------------------------

【我們一起留下的筆記】

這個母親節,我們記下了三件她想對自己說的事:

1. 我不必被安排成慶祝的對象,我也可以主動選擇怎麼過節
2. 當母職不再是服務與回應,而是自我延伸,那才是成熟的愛
3. 她說:「母親節不該只有一天,我也不需要靠這一天來證明我值不值得被感謝。」

你呢?
在這個每年一度的母親節,你是感受到被擁抱,還是被期待?
如果你可以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母親節」,你想用什麼方式來過?

#她的裸辭我的問題
#人生換日線
#母親節

《中場日記 08|她一開始忙著拓展人脈,現在學會停下來看自己》  【她的現場】創業的第一年,她幾乎把每個星期的時間排滿。  參加商會、拜訪潛在夥伴、加各種社群群組、刷LinkedIn,看起來很「上軌道」。她當時以為:創業就是要讓更多人知道你...
24/04/2025

《中場日記 08|她一開始忙著拓展人脈,現在學會停下來看自己》

【她的現場】

創業的第一年,她幾乎把每個星期的時間排滿。
參加商會、拜訪潛在夥伴、加各種社群群組、刷LinkedIn,看起來很「上軌道」。

她當時以為:創業就是要讓更多人知道你。
越多人脈,越多機會。越多曝光,越多合作。

她像上班時一樣,衝向年度KPI
但後來她突然驚覺——
上班時有公司這個大傘,拿著公司名片衝衝衝無往不利。但現在自己最該做的,是把過去30年累積的專業,用在自己這個IP上,打造出自己的大傘。

------------------------------------

【我的觀察與提問】

我看著她在電腦上打打停停,寫下的不是潛在客戶追蹤名單,而是:

- 我所具備的專業中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 我過去交付給的服務是滿足客戶哪些價值?
- 如果我是自己的客戶,我會怎麼打造自己?

我問她:「現在回頭看,妳還會那麼急著去『曝光』嗎?」

她說:「我現在想得更多的是:30年的工作經驗萃取出來的優勢最適合服務哪一群TA,這群TA最大的痛點是不是只有我能解決?這才是讓人找上門的原因。」

------------------------------------

【我們一起留下的筆記】

這一篇,我們記下三件轉變的事情:

1. 她不再把「忙碌」當作成長的指標,而是停下來往內看
2. 她開始把自己的知識與經驗轉化為可以兌現的內容與產品
3. 她說:「打造自己,是創業最重要的第一個案子。」

你呢?
創業初期的你,是不是也曾忙著找人合作、找人投資、找人介紹你?
你有沒有哪一刻發現,其實最該投資的,是自己本人的定位與價值?

#她的裸辭我的問題
#人生換日線
#打造自己是創業後優先要做的案子

《中場日記 07|她陪一個品牌,從名字走到信任》  【她的現場】那天,一位做了二十年保養品代工的老闆來找她諮詢品牌。他認真地說:「我們品牌就叫『麗妍生醫』,產品叫『麗妍霜』,公司名字也叫這個,這樣大家比較不會忘記吧?」這是在品牌諮詢時常聽見...
16/04/2025

《中場日記 07|她陪一個品牌,從名字走到信任》

【她的現場】

那天,一位做了二十年保養品代工的老闆來找她諮詢品牌。

他認真地說:「我們品牌就叫『麗妍生醫』,產品叫『麗妍霜』,公司名字也叫這個,這樣大家比較不會忘記吧?」

這是在品牌諮詢時常聽見的迷思。
但好記,不等於好品牌。她微笑、拿起筆,開始幫對方釐清品牌思維。

------------------------------------------------------

【我的觀察與提問】

我看著她一邊引導老闆釐清、一邊把多年來品牌顧問的經驗轉化為易懂的比喻:

公司,是品牌價值的起點,穩穩地站在幕後。
品牌,是與市場對話的靈魂,走在最前線。
產品,是品牌承諾的實踐方式,代表你是誰。

我問她:「你怎麼不直接告訴他這名字不好?」

她說:「直接給答案,不會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創品牌,不只是畫個Logo, 換個包裝,而是而是定義一種價值觀,讓市場認得你、信任你、選擇你。

------------------------------------------------------
【我們一起留下的筆記】

這一次,我們記下三個品牌成長的節點:

1. 不只是讓人記得你,而是讓人相信你。
名字可以被記住,但信任,才會被選擇。

2. 不只是賣出產品,而是讓人願意為你付出更多。
品質是入場門票,品牌,才是價值的倍增器。

3. 不只是你說了算,而是品牌自己能說話、能被信仰。
當品牌能離開你而獨立存在,你才真正創造了影響力。

你呢?
你有沒有一段時間,開始重新思考「你想讓別人記住你什麼?」
當你站在市場上,你希望你的名字,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

#她的裸辭我的問題
#人生換日線
#中場日記
#品牌

《中場日記 06|她從果斷,走向三思》【她的現場】她說:「我年輕時奉行斷捨離。人事時地物,總能快速輕易下決定。」她曾習慣用「去留分明」來界定生活的界線。乾脆、俐落、不拖泥帶水,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一種自我保護。但這幾年,她發現自己開始變了...
14/04/2025

《中場日記 06|她從果斷,走向三思》

【她的現場】

她說:「我年輕時奉行斷捨離。人事時地物,總能快速輕易下決定。」

她曾習慣用「去留分明」來界定生活的界線。乾脆、俐落、不拖泥帶水,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但這幾年,她發現自己開始變了。

⸻ ⸻ ⸻ ⸻

【我的觀察與提問】

她沒有變得猶豫,只是思考上變得更深層。

她開始留心,每個人都有他的位置與時間;每件事背後,都不只一個角度。
她的判斷力沒有減弱,而是學會了從更多面向理解一件事、一段關係、一個決定。

我看著她停在整理抽屜的動作上,不是捨不得,而是願意再看一眼,再想一下。

我問她:「妳考慮的點變多了,會不會讓妳覺得比較難行動?」

她笑笑說:「不會耶,三思不是退縮,是我現在習慣讓判斷多一點時間沉澱。」

⸻ ⸻ ⸻ ⸻

【我們一起留下的筆記】

今天,我們記下三個變化:
1. 她不再急於做出決定,而是讓思考多轉一圈
2. 她看待人與事的方式,多了角度,也多了餘韻
3. 她說:「我不是放棄果斷,而是學會選擇什麼值得我細細體會。」

不是變慢,而是更有選擇地走。

你呢?
你有沒有也在某個階段,從快速反應轉向更細緻的思考?
當你選擇三思,而不是立刻行動,你覺得那背後,是什麼在改變你?

#中場日記
#她的裸辭我的問題
#人生換日線

#斷捨離之後

《中場日記 05|她在不確定中,保持信心》【她的現場】這週,她都在參加微型創業鳳凰的創業課程。可容納百人的教室約三分之二滿,有人記筆記,有人專心聽講,有人看手機、處理私事。她則選擇專注地聽,在心裡劃重點。課程的設計是為了協助想創業的女性判斷...
12/04/2025

《中場日記 05|她在不確定中,保持信心》

【她的現場】
這週,她都在參加微型創業鳳凰的創業課程。
可容納百人的教室約三分之二滿,有人記筆記,有人專心聽講,有人看手機、處理私事。她則選擇專注地聽,在心裡劃重點。

課程的設計是為了協助想創業的女性判斷是否適合創業、雖說只是基本知識,但其實是一張打開資源門檻的門票——上滿18小時,就可以送計劃書申請貸款。

但她發現,這不只是「必須完成」的訓練,更像是一種「重新看見自己位置」的機會。

---------------------------------------

【我的觀察與提問】
我坐在她的旁邊,看她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些年,我學會聽懂制度的語言,但不代表我接受它的框架。」

她是為了申請貸款而來,但她更想知道:在現有制度中,一個自由創業者,如何找到對自己有利的槓桿點?

我問她:「這堂課給妳的不是熱情,那是什麼?」

她笑著說:「是一種結構感。當過去的我每天被安排工作,現在的我選擇安排自己,這很不同。」

---------------------------------------

【我們一起留下的筆記】
這週,我們記下了三個觀察:

教室裡每個人來的理由都不同,但多半是想「讓自己再多一種可能性」

她從課堂裡不是學到什麼新知,而是練習把創業語言轉譯成自己的行動計畫

她說:「創業不是脫離體制,是接受、與它談判、做出槓桿。」

她開始練習,在不確定中保持信心,不是因為一切都會順利,而是因為你願意面對那個正在變化的自己。

你呢?
如果創業不只是為了生存,而是一次重整思考的機會,你想用它創造什麼?

#她的裸辭我的問題
#人生換日線

Address

Taipei
10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事業換日線:未知的45+實驗人生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