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9/2025
【我的寫作之旅】
**
12年前,年滿50,覺得是時候該離開職場了,工作遂改為part time顧問。
臨別之際,想說自己在這個行業近30年,一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也許應該整理整理,讓後進者能在一定的基礎上前進,於是餘暇著手寫《編輯七力》。
不同於學院的理論書(它們還是很有價值),《編輯七力》是基於編輯實務經驗的總歸納。成書之後,覺得新聞傳播的兩個實務面向,只處理編輯而沒有處理寫作,似乎有點缺憾,於是著手寫《深度報導寫作》。
2018年,《深度報導寫作》出版後,個人的興趣逐漸轉往「語言學」。最初是發現,我雖然早期當過記者,但近20年來都專任編輯,儘管大量改稿核稿,寫作卻已荒廢日久。
為了自己寫作的「再出發」,於是從最基礎的標點符號研究著手,而有了《一次搞懂標點符號》一書。再寫《一次搞懂簡明中文法》,本是順藤摸瓜,但自己內心對這種「雕蟲小技」總有野人獻曝的疑慮,因此寫作計畫也就先擱置了。
其間的閱讀,對許多作家的「修辭」功力十分著迷,於是用了近兩年時間完成《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
至此,覺得該寫都寫了,「寫作生涯」應告一段落了。就在不知「再來要寫什麼」之際,出版社總編輯廖志峰鼓勵我把臉書的生活雜記整理出書,於是有了《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書中除了編輯職涯的側記外,也對個人生命的成長留下片段的記錄,而我也因此忝為「散文作家」行列😅。
2020年,大疫來襲,台灣社會一片惶然,有心人借此大肆造謠攻訐,更讓社會陷入嚴重的對立。這也喚起我對語言文字「負面作用」的警覺,因此而有《修辭的政治──我們如何抵抗語言的世界》一書。
人際的溝通,總是涉及說服和被說服;《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講的是如何強而有力地表達自我,而《修辭的政治──我們如何抵抗語言的世界》則在如何反思他人對自己的說服。
我很欣慰能完成《修辭的政治》。台灣社會意識形態對立日益嚴重(這是國際因素觸發的全球現象),日常生活中,各種似是而非、別有用心的言詞泛濫成災,個人如何武裝自己的思考,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今年初,回頭把《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的姊妹作《一次搞懂簡明中文法》寫完,算是把編輯-寫作/修辭-思考/標點-文法,三塊拼圖完成了。七本書,見證了我近年來的心思所在,對自己的意義重大,也希望對讀者有些助益。
如今,已屆退休之齡(是的,12年前退不了休又改正職),再來要寫什麼也是茫無頭緒。不過,有了先前的經驗,也就能比較從容地面對空窗期;這期間就順著興趣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