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Sir的編輯七力

康Sir的編輯七力 「編輯」,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它既啟蒙世界,也發現了自己。

【我的寫作之旅】**12年前,年滿50,覺得是時候該離開職場了,工作遂改為part time顧問。臨別之際,想說自己在這個行業近30年,一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也許應該整理整理,讓後進者能在一定的基礎上前進,於是餘暇著手寫《編輯七力》。不同於學...
15/09/2025

【我的寫作之旅】
**
12年前,年滿50,覺得是時候該離開職場了,工作遂改為part time顧問。

臨別之際,想說自己在這個行業近30年,一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也許應該整理整理,讓後進者能在一定的基礎上前進,於是餘暇著手寫《編輯七力》。

不同於學院的理論書(它們還是很有價值),《編輯七力》是基於編輯實務經驗的總歸納。成書之後,覺得新聞傳播的兩個實務面向,只處理編輯而沒有處理寫作,似乎有點缺憾,於是著手寫《深度報導寫作》。
2018年,《深度報導寫作》出版後,個人的興趣逐漸轉往「語言學」。最初是發現,我雖然早期當過記者,但近20年來都專任編輯,儘管大量改稿核稿,寫作卻已荒廢日久。

為了自己寫作的「再出發」,於是從最基礎的標點符號研究著手,而有了《一次搞懂標點符號》一書。再寫《一次搞懂簡明中文法》,本是順藤摸瓜,但自己內心對這種「雕蟲小技」總有野人獻曝的疑慮,因此寫作計畫也就先擱置了。

其間的閱讀,對許多作家的「修辭」功力十分著迷,於是用了近兩年時間完成《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

至此,覺得該寫都寫了,「寫作生涯」應告一段落了。就在不知「再來要寫什麼」之際,出版社總編輯廖志峰鼓勵我把臉書的生活雜記整理出書,於是有了《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書中除了編輯職涯的側記外,也對個人生命的成長留下片段的記錄,而我也因此忝為「散文作家」行列😅。

2020年,大疫來襲,台灣社會一片惶然,有心人借此大肆造謠攻訐,更讓社會陷入嚴重的對立。這也喚起我對語言文字「負面作用」的警覺,因此而有《修辭的政治──我們如何抵抗語言的世界》一書。

人際的溝通,總是涉及說服和被說服;《寫作的風格要素──修辭之書》講的是如何強而有力地表達自我,而《修辭的政治──我們如何抵抗語言的世界》則在如何反思他人對自己的說服。

我很欣慰能完成《修辭的政治》。台灣社會意識形態對立日益嚴重(這是國際因素觸發的全球現象),日常生活中,各種似是而非、別有用心的言詞泛濫成災,個人如何武裝自己的思考,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今年初,回頭把《一次搞懂標點符號》的姊妹作《一次搞懂簡明中文法》寫完,算是把編輯-寫作/修辭-思考/標點-文法,三塊拼圖完成了。七本書,見證了我近年來的心思所在,對自己的意義重大,也希望對讀者有些助益。

如今,已屆退休之齡(是的,12年前退不了休又改正職),再來要寫什麼也是茫無頭緒。不過,有了先前的經驗,也就能比較從容地面對空窗期;這期間就順著興趣閱讀。

【新書見個面】**2018年出版《一次搞懂標點符號》之後,再寫一本中文基礎文法書,就理所當然列在「待辦清單」之中。之後被其它題材吸引,先後出版了《寫作的風格要素》等書;2023年,《修辭的政治》出版後,才決心把《一次搞懂簡明中文法》寫完。《...
07/09/2025

【新書見個面】
**
2018年出版《一次搞懂標點符號》之後,再寫一本中文基礎文法書,就理所當然列在「待辦清單」之中。之後被其它題材吸引,先後出版了《寫作的風格要素》等書;2023年,《修辭的政治》出版後,才決心把《一次搞懂簡明中文法》寫完。

《一次搞懂簡明中文法》寫寫停停,主要還是自己心態的問題;就像當初編寫《一次搞懂標點符號》一樣,心中總不免疑惑:這樣的基礎知識,現在還有人在意嗎?

所幸,這些年來,不斷有讀者表示《一次搞懂標點符號》令他們獲益不少,這成為鼓舞我把《一次搞懂簡明中文法》寫下去的動力。

《一次搞懂簡明中文法》和《一次搞懂標點符號》是姐妹之作,文法與標點符號(標點符號其實是文法的一部分),是文字的基本知識和功底;希望兩書同時「服用」,有助打通你寫作的任督二脈😄。

【百年卡夫卡】**書必須是一把用來鑿破人們冰封內心的斧頭,閱讀的作用同樣如此。──卡夫卡(1883.7.3~1924.6.3)
03/06/2024

【百年卡夫卡】
**
書必須是一把用來鑿破人們冰封內心的斧頭,
閱讀的作用同樣如此。──卡夫卡(1883.7.3~1924.6.3)

【後青春記事】**這些年來,陳德政總在這座島嶼四處遊蕩著,他北來、南歸,城市生活的底蘊,山林踽踽行走的感悟,構築了他的後青春記事。令人意外,年過40,他竟也有了「月是故鄉明」的心境。英國小說家希拉蕊·曼特爾說:「我的童年故事是一個我總在努力...
07/03/2024

【後青春記事】
**
這些年來,陳德政總在這座島嶼四處遊蕩著,他北來、南歸,城市生活的底蘊,山林踽踽行走的感悟,構築了他的後青春記事。

令人意外,年過40,他竟也有了「月是故鄉明」的心境。英國小說家希拉蕊·曼特爾說:「我的童年故事是一個我總在努力寫成的複雜句。」童年,是許多作家的心靈囚牢,但陳德政並不耽於久遠的過往,他更努力捕捉剛剛擦身而過的當下。

《時空迴游》記錄的是一顆善感的心,如何在這個流逝的時代中浮游,並從而沉澱出意義。陳德政說:「停止移動,就停止了追尋。我在變動中安身立命。」

書寫是意義的追尋,而生命沉澱的片刻,我們也只能在文字中安身立命吧。「人生是且收拾且散佚的最難處理的文本」,從《我們告別的時刻》到《時空迴游》,舖排了陳德政的「追憶逝水年華」。

陳德政在文字中深情地凝視自己,而我們則看到一位台灣青年成長的心靈,如何交織著時代變遷的軌跡。

【文字與歷史的對話】**這是一本十分豐富的書籍,值得慢慢細讀,點滴吸收;但因為有了驚艷之感,所以也就迫不及待地分享。《歷史的草稿》是一本奇書。作者讓未曾發表而幾近佚失的歷史重要講稿重現,選題十分獨特,為讀者開啟了新視野。這是我喜歡一本書的重...
07/03/2024

【文字與歷史的對話】
**
這是一本十分豐富的書籍,值得慢慢細讀,點滴吸收;但因為有了驚艷之感,所以也就迫不及待地分享。

《歷史的草稿》是一本奇書。作者讓未曾發表而幾近佚失的歷史重要講稿重現,選題十分獨特,為讀者開啟了新視野。這是我喜歡一本書的重要理由──它總要為我們帶來一個新世界。

作為美國總統級的文稿撰寫人,作者納斯邦的文筆極佳,敘事也十分精彩生動,當然更不用說他耗費的考證工夫了。這是一本寫作嚴謹的書。

作者生動地重構了歷史,為塵封的講稿恢復了時代語境。我們因而看見了人性在歷史關鍵時刻的掙扎,也看見了歷史驚濤駭浪擦身而過的時刻。

作為歷史書來看,它深化了我們的歷史感,讓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歷史不是「一脈相承的道統」,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與可能性,一如我們的人生。

當然,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我更驚艷於作者對這些講稿內容結構與修辭的剖析;這簡直也是一本寫作寶典。

文字總是投射一個世界,這樣文字與歷史時刻的深刻對話,實在少見。

【寫作練習生】修辭**「用字要精準」,這是每本寫作指南都會提醒的原則;但什麼是「精準」?我們又要如何做到「用字精準」?我的體會是,用大腦想一下,用心沉澱一下。無論是理性的詞語或感性的詞語,我們首先要警覺的是人云亦云的陳腔濫調。選用一個詞語,...
13/10/2023

【寫作練習生】修辭
**
「用字要精準」,這是每本寫作指南都會提醒的原則;但什麼是「精準」?我們又要如何做到「用字精準」?

我的體會是,用大腦想一下,用心沉澱一下。

無論是理性的詞語或感性的詞語,我們首先要警覺的是人云亦云的陳腔濫調。選用一個詞語,是讓它再次通過你自己的思考與感受;這樣的詞語,也才能構成你風格的一部分。

「精準」的標準,不是指向世界,而是指向自己。

中國要「統一」台灣,還是「併吞」台灣?你來到海邊是感到「寧靜」,還是「寂靜」?我們每次慎選一個詞語,無非不是在明晰一個事理的真相,或是斟酌一份情感的重量。

【書的氣味】**新書發表會,評論家果子離說廖志峰的文字有「酒氣」;我對此的理解是,志峰的文字有一種「輕盈的流動感」。說是「輕盈」,是因為作者對造句遣詞並不刻意經營,沒有斧鑿痕跡,文字淡雅鎸永。說是酒氣,必也是陳年好酒才有。但我更看重的是文字...
31/08/2023

【書的氣味】
**
新書發表會,評論家果子離說廖志峰的文字有「酒氣」;我對此的理解是,志峰的文字有一種「輕盈的流動感」。

說是「輕盈」,是因為作者對造句遣詞並不刻意經營,沒有斧鑿痕跡,文字淡雅鎸永。說是酒氣,必也是陳年好酒才有。

但我更看重的是文字的流動感。志峰的文字所散發出的流動感,自然也不僅僅來自於行文的流暢,更多的還是來自內容指涉的世界。

《流光/散策》是一本用腳寫的書。作者靠著行走,真實地去觸及出版世界的邊緣──遠離暢銷書排行榜、遠離得獎鎂光燈、遠離名家講座、遠離造作的宣傳文案;他帶讀者抵達一個更日常,因此也就更真實的世界。

「評論一本書的標準何在?」法國哲學家葛霍自問自答:「就在它的氣味。」大多數的書,字裡行間充塞著圖書館沉悶的氣息,以致我們很容易辨識出一些書有著流暢的空氣,因為後者是用腳寫出來的──它確切在森林小徑中留連,或在城市街頭遊蕩過。

【有話要說】**有話要說,並盡你所能說得清楚,那就是風格唯一的袐訣。            ──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英國文化評論家*寫作的開始不是「文筆」,而是「有話要說」。對寫作有興趣的人,常常落入「如何寫作」的...
28/08/2023

【有話要說】
**
有話要說,並盡你所能說得清楚,那就是風格唯一的袐訣。
──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英國文化評論家

*
寫作的開始不是「文筆」,而是「有話要說」。對寫作有興趣的人,常常落入「如何寫作」的迷思,而忽略了「要寫什麼」。

「有話要說」,是因為我們有事情要描述,有情感要抒發,有想法要分享,並選擇文字作為我們表達的工具。

如果一個人無話可說,那他縱使有再好的文筆,也寫不出什麼;勉力為之,往往也是雕琢浮華之作而已──一如我們小時候學校的作文。

作文寫了十年,我們大多數人依然視寫作為畏途;那是因為我們學校不教我們怎麼想,而只教我們怎麼寫。我們寫作的內容來自被灌輸的道德文章、政治教材、八股雞湯,而很少來自親身的經驗、感受與想法。

於是,成年後,我們啟承轉合的章法也許還在,但我們卻無法明晰地傾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了。若還有表達的欲望,那混亂的情感與思想,往往也只能透過簡短而粗暴的語言在臉書上宣洩。

當然,「話」從來不是一開始就是清晰、明確的;一段久遠的記憶、一陣隱約襲來的情緒、一個盤繞腦海的想法,還需要我們細細追憶、傾聽、剖析,才能漸漸具體、明朗起來。這也就是許多自覺的寫作者在動筆之前會花很多時間思考的原因。一篇短文,他們可能花四個小時思索,一個小時寫作。

「有話要說,並盡你所能說得清楚」,思想與文字的結合,才是風格的要素。

【修辭的雙面性】既要表達自己,也要抵抗世界**《修辭的政治》是我繼《寫作的風格要素》的後續之作,兩者各自呈現了我們與語言文字兩種不同面向的關係。《寫作的風格要素》探討的是「文學修辭」,解析的是「我們如何表達自我」;而《修辭的政治》探討的是「...
05/07/2023

【修辭的雙面性】既要表達自己,也要抵抗世界
**
《修辭的政治》是我繼《寫作的風格要素》的後續之作,兩者各自呈現了我們與語言文字兩種不同面向的關係。

《寫作的風格要素》探討的是「文學修辭」,解析的是「我們如何表達自我」;而《修辭的政治》探討的是「政治修辭」,要說明的是「我們如何抵抗世界」。

也就是說,修辭既可讓我們能更精準、更生動、更有說服力地與別人溝通,反過來看,他人往往也正以這樣有力的語言形式,企圖感動我們、說服我們、勸誘我們,甚至欺瞞我們。

因此,「文學修辭」的閱讀,要求讀者應該全情投入其間;但「政治修辭」的閱讀,則要求讀者克制情感,冷靜閱讀,優先發揮理性的批判辨識力。

【寫了一本書】**寫一本書,作者難免要自問:「這本書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接著也會再問:「這本書對讀者有什麼意義?」對自己的意義其實很清楚,無非就是對激起內心不安的某個時代面向的回應,對此而有了一番觀察、閱讀、反思與書寫,是自我生命與社會脈動...
03/07/2023

【寫了一本書】
**
寫一本書,作者難免要自問:「這本書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接著也會再問:「這本書對讀者有什麼意義?」

對自己的意義其實很清楚,無非就是對激起內心不安的某個時代面向的回應,對此而有了一番觀察、閱讀、反思與書寫,是自我生命與社會脈動交織的一次記錄。

但對於可能的百千讀者,作者則是無法代為發言的,因為每個讀者各有其閱讀的理由。作者能說的也只是一種期待:

#從傳統的政治宣傳到網路認知作戰,話語的修辭已經成為一種精良的政治武器;藉助社群媒體的活躍,傳播途徑的普及化,加深了社會意識形態的分裂。在這個意識形態驅動話語的時代,我們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迫切地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閱聽能力。

當然,作為一位資深「不暢銷作家」😅,也要特別感謝出版社的支持,讓自己與時代的碰撞記憶得以留存,讓作者與讀者的相遇成為可能。

【ChatGPT的語法與風格】(一)**第一眼看到ChatGPT回答的內容,的確令人驚艷;即而再測試,就發現它的寫作結構「套式感」很強。這種套式感,其實是一種大眾化的「平實風格」。設想,如果不知道文章的由來,我大概會判斷是出自一位小六或國中...
16/02/2023

【ChatGPT的語法與風格】(一)
**
第一眼看到ChatGPT回答的內容,的確令人驚艷;即而再測試,就發現它的寫作結構「套式感」很強。這種套式感,其實是一種大眾化的「平實風格」。

設想,如果不知道文章的由來,我大概會判斷是出自一位小六或國中一二年級學生的文筆,而且是一位「好學生」的文筆。

這樣的「好學生」,雖然因為生活經驗還不足,思辨能力還不夠發達,因此在內容上顯得貧乏;但在形式規範上,卻已有不錯的訓練(可能優於大多數成人的寫作)。

ChatGPT的「平實風格」,首先顯著表現在簡潔的句式結構上。ChatGPT的句子大多是「短句」,一個句子的標點結構,大約就是一兩個逗號加上一個句號。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句內點號(如逗號)只有句號的句式也十分常見,而這種俐落的單句,卻是現實上許多寫作者不敢採用的。

長分句約在二十字以內,短分句則大多在十字以內。這樣的短句式構成「明快」而「清晰」的閱讀節奏,正是「平實風格」的特色之一。

讓我驚訝異的是,ChatGPT的句式裡,使用的標點符號類型雖然很少(主要為逗號、頓號、冒號、句號四種),但用得卻十分精準。

ChatGPT句式的嚴謹,還表現在句法上。主詞、副詞、動詞、受詞、形容詞、介詞、數量詞、虛詞等等的排列,幾近完美無缺。特別是,句式裡主詞與動詞保持一致性,十分難得;因為主詞與動詞(尤其是句子裡的第二個動詞)的關係錯置,在日常寫作裡是十分常見的錯誤。

「平實風格」是一種大眾風格,其背後的哲學:事理是一種集體智慧,是大家所共同通曉的;它只要被簡單、直接、清晰表達出來即可,人人皆懂。

「平實風格」是非個人化的風格,也是反個人化的風格。它在遣詞用字上絕不生澀,更反雕琢、厭惡故弄玄虛。這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在各種文類間遊走,就會顯露它的侷限性。

因此,ChatGPT選用的詞語都是一般性的,而修辭手法也是老套的──例如,海灘一定是「美麗的」,海洋一定是「蔚藍的」,山脈一定是「綿延不絕的」,文化一定是「獨特的」。

**
(待續)

【寫作課】公民教育與人文素養**臉書上有人感慨他到加拿大就學,學習寫essay時,才真正領悟到寫作的道理。essay是一種公共說理的文章格式,它強調論據與論斷的關係,即一個人提出一個主張(論斷),就應該有適度的證據作為支撐。這些證據,可以來...
31/12/2022

【寫作課】公民教育與人文素養
**
臉書上有人感慨他到加拿大就學,學習寫essay時,才真正領悟到寫作的道理。

essay是一種公共說理的文章格式,它強調論據與論斷的關係,即一個人提出一個主張(論斷),就應該有適度的證據作為支撐。

這些證據,可以來自事實、數據、專家,甚至個人經驗,這其中當然涉及邏輯關係與支撐力的強弱,但沒有論據的論斷,則不過是個人觀點而已。

公共說理的第一條原則,就是辨別一個陳述裡,什麼是個人觀點與什麼是事實;再檢證這個觀點獲得多少事實的支撐。

對於一個議題,會因為每個人的道德、利益、審美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視角,這是必然的。因此,公共說理從不在說服不同立場的人,而是讓不同立場的人互相了解彼此的不同。

公共說理是開放性的,它不在於得出「誰對誰錯」的結論(這種結論很少見);它是疊加性的、擴展性的,它讓事理得以在討論中,呈現它更紛雜的樣貌。

但這不是「公說公有理」的相對主義,而是在儘可能了解、掌握深刻的觀點之後,做出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就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因為它會讓人們對於不同選擇的人,更具包容力。

可惜,這種在美加地區被視為公民教育與人文價值培養的基礎寫作課,在台灣並不被重視。

台灣的「作文」已經淪為一種考試的套招(不少教師甚至以傳授這樣的套路洋洋自得);題材不僅偏重抒情文,論說文也大多是道德性的文章,而不是思辦性的論述。

如今,在台灣公共言說領域裡,充斥著各種武斷的言論、情緒性的詞句,甚至人身攻擊的話語,並且能獲得廣大粉絲的青睞與癡迷,恐怕與寫作、閱讀教育的失敗有關吧。
**
(圖取自臉書的貼文)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康Sir的編輯七力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

《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

優秀的編輯也可以是好的散文作家,作者筆下的媒體日暮與年少時光,體現了人生是且收拾且散佚最難處理的文本。——董成瑜(《鏡文學》總經理)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351?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