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臺灣第一本佛教雜誌,創刊於1949年。http://www.ddc.com.tw/prtlist_NC.asp?id=39&n=%A4H%A

《人生》雜誌創刊於1949年,為臺灣第一本佛教雜誌,由近代高僧東初老人創辦,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及其弟子接續出版,是佛教界影響深遠的指標性月刊。《人生》雜誌關懷當代佛教發展,注重現代人生命與心靈議題,結合學術、修行及其他科學。希望能幫助讀者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享受佛法的利益,得到真正的快樂。

【手抄生活智慧】修行八事應當學〈八溢聖解脫門〉〈八溢聖解脫門〉指出邁向解脫的八件事:禮佛、念佛、持戒、看經、坐禪、參禪、得悟、說法,除了個人的修行追求解脫,還要行六波羅蜜,自利利他行菩薩道。............................
15/09/2025

【手抄生活智慧】修行八事應當學〈八溢聖解脫門〉

〈八溢聖解脫門〉指出邁向解脫的八件事:
禮佛、念佛、持戒、看經、坐禪、參禪、得悟、說法,
除了個人的修行追求解脫,
還要行六波羅蜜,自利利他行菩薩道。
............................................
🙏🙏主題:修行八事應當學〈八溢聖解脫門〉

🙏🙏作者:《人生》 編輯室
佛法中有八萬四千法門,這意味著修行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途徑。但很多人不清楚應該如何開始學佛或從哪裡入手。〈八溢聖解脫門〉出自明朝如巹禪師所編的《緇門警訓》,內容涵蓋歷代著名的警策、訓戒、規儀、箴銘等,共十卷195篇,其中〈八溢聖解脫門〉提到,修行解脫不離八件事:禮佛、念佛、持戒、看經、坐禪、參禪、得悟、說法。

〈八溢聖解脫門〉指出,禮佛是禮敬佛的德行,念佛是感念佛的恩德,持戒是實踐佛的行為,看經是明白佛說的道理,坐禪是達到佛的境界,參禪是契合佛的心地,得悟是證得佛所說的道理,說法則是具足佛的願力。這八件事「猶如四方四隅,闕一不可」,歷來的祖師大德也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從修行的基礎開始,即使開悟後,依然要能說法度眾,才是真正的修行滿願。

除了勤修八項功課,還要實踐「六波羅蜜」。文末也提醒修行人:「執空之人,滯在一隅」,如果因為禪宗講不立文字而執著「空」,還是落於「有」的一邊,空、有相對,那也是不究竟的。

八溢聖解脫門
禮佛者,敬佛之德也。念佛者,感佛之恩也。
持戒者,行佛之行也。看經者,明佛之理也。
坐禪者,達佛之境也。參禪者,合佛之心也。
得悟者,證佛之道也。說法者,滿佛之願也。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495期👇👇👇
https://ddm.tw/g3c7u3yq

♥️♥️️訂閱《人生》💐💐
https://ddm.tw/1fktgit6

💎💎相關書籍推薦:福慧自在:修福修慧,大家平安健康;六度萬行,人人身心自在
🙏🙏作者:聖嚴法師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報,但是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就可能帶給我們困擾。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運用福報和增長福報。

因此佛教主張「福慧雙修」,主張「悲智雙運」,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有錢可能有福,也極可能無福;沒錢可能無福,也很可能有福,差別是在於有沒有智慧。有錢又有智慧,知道如何善於賺錢、善於用錢,這種人是福慧雙全。

🙏🙏https://ddm.tw/1awy13rd

【禪心.禪行】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我們修福業時要精進,修慧業時也要精進,因此佛教絕對不是消極逃避現實的宗教,佛教是講求效率和努力的宗教。............................................🙏🙏主題:修行佛...
12/09/2025

【禪心.禪行】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
我們修福業時要精進,
修慧業時也要精進,
因此佛教絕對不是消極逃避現實的宗教,
佛教是講求效率和努力的宗教。............................................
🙏🙏主題: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
🙏🙏作者:聖嚴法師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維摩經.佛國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分內外,內財是身體,外財是眷屬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的方法。無畏是以慈悲心,使眾生脫離怖畏恐懼。若能於自己修學佛法的同時,也以身示範,做義工,出錢出力出時間來護持三寶,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便是三施並行,自利利人。

「持戒」是不應該做的不要做,應該做的非做不可,包括身口意三業,基本原則是五戒十善,細分則有三皈、五戒、八戒,為在家戒;沙彌戒、比丘及比丘尼戒,為出家戒,尚有出家菩薩戒及在家菩薩戒。六度中的持戒,是由約而繁的一切戒。

🙏🙏唯有能忍才是最大的福報
「忍辱」就相當難了,我們所謂的忍辱是對一些不應該接受到的侮辱、欺負、打擊或是莫名其妙的誣衊毀謗,能夠予以容忍諒解。很多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一旦受到破壞,是非常痛苦而不能忍受的事。可是做為一個佛教徒,做為一個菩薩行者,「忍」卻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是小的折磨要忍,大的衝擊也要忍;刺激要忍,誘惑要忍;痛苦要忍,享樂也要忍;失敗要忍,成功也要忍。唯有能忍才是最大的福報,不能忍者,好事會變成壞事,小禍會變成大禍,甚至變成殺身滅族亡國之禍。

「忍」並不等於逆來順受,而是盡可能不要正面衝突,不要以牙還牙、以暴抑暴,要想辦法迴避,減少雙方的損害到最小程度。柔能克剛,鋼刀雖利,用之不當,容易缺口折斷;水勢很柔,落地之後則無孔不入,你砍它一刀,它斷了以後馬上又接上。所以最柔的反倒是最強的。

菩薩的力量建立在慈悲,慈悲的精神,並不等於忍辱;面對眾生時,若能忍辱,也是慈悲的心懷。慈悲是一種包容、接受、涵蓋,能夠把所有的人,不論是敵人或親人,不論相識不相識,全部看作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忍辱不是懦弱
當你遇到惡人敵人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往往是來加害你的,讓你痛苦,而你還能包容他,就叫忍辱,是菩薩行者。忍辱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對方,因為不忍辱必然兩敗俱傷;忍一時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對方,是故忍辱在佛法裡是非常地重要,它是一種表現智者風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

忍辱的相似名詞是退讓,並不是懦弱。退讓是不直接跟人逞強,改以繞一個彎轉走出路來,或是向下挖一個洞開出一條路來,或是往上翻越一座山嶺伸展出一條路來,總之是不直接跟他人起衝突,但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很多人把忍辱當作逆來順受,這是錯誤的。我一生之中常是一個失敗者,常常遇到鬼擋牆,但我不會向鬼的懷抱闖去,讓他抱住跑不掉,我會採取迴避的方式,過去就沒事了。因此忍辱和精進,也是相輔相成的。

「精進」是努力不懈怠,不藉故偷懶,不逃避責任,不畏首畏尾,一旦確定了方向和目標,便全心全力地投入,不畏艱鉅,不怕阻撓,不擔心失敗和挫折,並且愈挫愈奮,正如儒家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佛法的精進,是成佛之必須,成佛之後,廣度眾生,也是精進。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505期👇👇👇
:https://ddm.tw/yzi32m28

♥️♥️️訂閱《人生》💐💐
https://ddm.tw/1fktgit6

💎💎相關書籍推薦:福慧自在:修福修慧,大家平安健康;六度萬行,人人身心自在
🙏🙏作者:聖嚴法師

🙏🙏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報,但是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就可能帶給我們困擾。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運用福報和增長福報。

因此佛教主張「福慧雙修」,主張「悲智雙運」,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

有錢可能有福,也極可能無福;沒錢可能無福,也很可能有福,差別是在於有沒有智慧。有錢又有智慧,知道如何善於賺錢、善於用錢,這種人是福慧雙全。

🙏🙏https://ddm.tw/1awy13rd

知福惜福才能做好心靈環保編按:聖嚴法師認為物質環境的保護,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心靈環保則從人心淨化的根本做起,才能正本清源。如果我們能改變心念,懂得知福惜福,做好心靈環保,人心潔淨了,我們的物質環境也就不受污染。.................
10/09/2025

知福惜福才能做好心靈環保
編按:
聖嚴法師認為物質環境的保護,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心靈環保則從人心淨化的根本做起,才能正本清源。如果我們能改變心念,懂得知福惜福,做好心靈環保,人心潔淨了,我們的物質環境也就不受污染。............................................
🙏🙏主題:知福惜福才能做好心靈環保
🙏🙏作者:聖嚴法師
我們應該做好「心靈環保」。物質環境的保護,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心靈環保則從人心淨化的根本做起,也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從心靈的環保做起,我們才會心甘情願,自發性地減少浪費自然資源,而不會只要求他人該如何;並且會覺得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犧牲,這就是「知福惜福」。

所謂「心靈環保」是說,因為我們的心被污染,以至於環境也被污染;假使我們的心不受污染,環境也會跟著不受污染。因為心靈是指揮身體的,我們的行為是和心連在一起的,每一個人心念的改變,就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會,所以,心念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環境」本身不會製造髒亂,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為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污染,唯有人類才會製造髒亂。不但污染物質環境,更是污染精神環境,從語言、文字、符號,種種形象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等,都會為人類的心靈帶來創傷與污染。物質環境的污染不離人為,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如果人「心」潔淨,我們的物質環境絕對不受污染。因此,討論環境的污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我一再強調與倡導的「心靈環保」。(摘錄自《安和豐富──簡單享受,綠生活》;原載《天下》雜誌181期)

♥️♥️️訂閱《人生》💐💐
https://ddm.tw/1fktgit6

💎💎相關書籍推薦:心靈環保50問
🙏🙏作者:聖嚴法師

煩惱減壓的禪法
帶來幸福的方法

佛陀說法無一不和心靈環保相關,因為心靈環保即是佛法,也是禪法。佛陀一生所說的法,都是禪的安心之道。

禪的安心方法,就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要好好地體驗生活、享受生活,並認真生活。

環境中有了垃圾就當立即清除,內心中有了垃圾也是如此。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無論處理得如何,都要把它放下。

你的心決定你的未來。心靈環保是人人都能體驗的實用禪法,能帶給我們安心和力量!本書是關於心靈環保最精要的總整理,每次閱讀都能為生命帶來新的啟發。

「心靈環保並不是在佛法之外,另有一套心法,它本身就是整體的佛法。」「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都能將心靈環保視為人生指南,照見真正的人生好風光。」
——〈導讀〉釋果暉(法鼓山方丈)
🙏🙏https://www.ddc.com.tw/product/book/prod.php?id=10277&type=b

【手抄生活智慧】老實念佛蓮池大師要世人「老實念佛」,念佛如何老實?就是不標新立異,不求外道邪師,明信因果,老實持戒,做個踏實修行人。............................................🙏🙏主題:老實念佛🙏...
08/09/2025

【手抄生活智慧】老實念佛
蓮池大師要世人「老實念佛」,
念佛如何老實?
就是不標新立異,不求外道邪師,
明信因果,老實持戒,做個踏實修行人。............................................
🙏🙏主題:老實念佛
🙏🙏作者:編輯室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雲棲袾宏,即蓮池大師,被尊為淨土宗八祖。大師一生提倡念佛,以身作則,臨終時仍不忘叮嚀弟子:「大家要老實念佛,不要裝模作樣,不得標新立異,壞我規矩!」

這樣的修行態度,來自他早年的一段啟發。大師少年時學儒,十七歲時見鄰居一位老婆婆每天念幾千聲佛號,長年堅持不懈。他問老婆婆為何能念佛不間斷,老婆婆回答:「我去世的丈夫因念佛,臨終身無病苦,與人拱手作別,非常自在。從那時候起,我就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這番話深深打動了大師,自此一心歸向淨土,並在桌案上書寫「生死事大」四字警策自己。

那麼,大師所說的「老實念佛」,究竟該如何實踐?他在開示中如此指出: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止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這番話點出念佛的關鍵,在於「持戒」、「信因果」、「攝心正念」,不好高騖遠談禪,不沉迷神通異端,這才是老實念佛之道。

對此,聖嚴法師在《念佛生淨土》一書中也提到,若能以蓮池大師所說「老實念佛」的心態來念佛,雖不求自己的利益與安樂,事實上會讓我們左右逢源、有助緣;即使遭遇橫逆,也能逢凶化吉。因此,無須寄望遙遠的未來,老實念佛,當下即是保障。

🙏🙏老實念佛 明.蓮池大師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505期👇👇👇
https://www.ddc.com.tw/product/magazine/prod.php?id=10461&type=b&type2=m1

♥️♥️️訂閱《人生》💐💐
https://ddm.tw/1fktgit6

💎💎相關書籍推薦:念佛生淨土 (大字版)
🙏🙏作者: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說:「我常念佛,也常教人念佛,勸人念佛。」
本書詳盡介紹念佛法門的根源、方法、種類與特色,
是了解佛教淨土思想必備的指導用書!

這是聖嚴法師第一本深入介紹念佛法門的專著!

佛教修行法門號稱有八萬四千種,其中以阿彌陀佛的淨土修行法門,最受中國人的歡迎和崇信。

主要是它的方法非常簡單,隨時隨地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利益。修行者不分對象、程度,也不必考慮自身所做功德的多寡,更不必擔心自身修證的功力大小,只要對阿彌陀佛的本願有信心,立誓發願即可。

這樣一個不論時地、不揀根機的修行法門,雖然方法、觀念皆極為簡易,但事實上,念佛法門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都有重要且數量龐大的經論依據,其深刻的內涵不容忽視;而正因為其方法單純、易用,最適合被龐大資訊淹沒的忙碌現代人使用。
🙏🙏https://www.ddc.com.tw/product/special_area/shengYen/prod.php?id=5204&type=b&type2=s1

【清心自在】關於忍辱編按:該如何面對那些讓人難以忍受的事物?聖嚴法師西方法子吉伯告訴我們,忍辱,是一種「覺知」的心,而非「反應」的心,是一種無差別、無歧視的心,是能包容一切變化,也是與因緣相應的氣度。.......................
05/09/2025

【清心自在】關於忍辱
編按:
該如何面對那些讓人難以忍受的事物?
聖嚴法師西方法子吉伯告訴我們,
忍辱,是一種「覺知」的心,而非「反應」的心,
是一種無差別、無歧視的心,
是能包容一切變化,也是與因緣相應的氣度。.................................................................................................................................................
🔥🔥主題:關於忍辱
😄😄作者:文/吉伯.古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中譯/編輯室

忍辱是六波羅蜜之一。它靜默無聲,卻蘊含如海洋般深廣的智慧。

什麼是忍辱?它是一種與表象恰恰相反的觀照,是心在面對一切現象時,寂然不動的展現。在忍辱中,心不追逐各種心理狀態,也不作選擇或取捨,而是自然地與所現之境調和共存。這是最微妙的智慧。無論出現什麼境界,心都自然而然地安住--既非人為造作,也非條件反射。只是因為「我們」總在追逐或逃避現象,心才會被自己所束縛。

這就像一位木匠操作各種電動工具──電鑽、鋸子、打釘槍等等,一旦不留神,就可能被電線纏住。然而,我們往往看不出問題出在「心的行為方式」,反而責怪那纏繞的電線。虛妄的自我會與責任切割,把過失歸咎於外在的一切。

忍辱,不是刻意修練而得

我記得多年前,還在擔任律師時,曾在某個案子裡犯下嚴重錯誤。當我發現時,沒有推諉,而是立刻承擔了責任。我主動聯絡對方律師,坦率承認自己的失誤。那位律師來自鎮上最大的律師事務所。讀完我的致歉信後,他竟將信轉發給新進律師們,並且說:「這才是一位真正的律師──一位願意為自己錯誤負責的律師。」這位資深律師想傳達的重點是:每個人都會犯錯,這並非問題本身;關鍵在於錯誤發生時,是否誠實面對、不加掩飾。這就是忍辱的表現。同樣地,當他人犯錯時,我們若不因其不完美而譴責,也是在實踐忍辱。

忍辱,是看清心境中所現一切現象的因緣。心境不僅指眼前所見的外在事物,也包括一切內在心理狀態的生起,尤其是那種讓我們誤以為有一個獨立實體的「我」,正在經驗這些境界的錯覺。這並不是在否定「自我」的存在,而是否定一個脫離自性、獨立存在的實體我。這個虛妄的我,總是試圖保護自己。這樣的道理並不容易解釋,更難以透過心識去體會。但當一切由心的自性如實照見時,這就是忍辱。

忍辱,其實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狀態;它的展現與心密不可分,不是刻意修練而得,而是一種自在無礙的存在。當心得以無礙地安住,便會生起一種清明,能照見一切於心中浮現的現象。這份清明並非與現象對立分離--心怎會不知環境中來來往往的萬象?因為無論所至何處,皆是心境的呈現。這樣的理解,正是以智慧和慈悲與世界互動的根本。如果對心中自然生起的現象生起煩躁,那麼智慧與慈悲便會被遮蔽,煩惱也隨之而起。

忍辱,是一種「覺知」的心

忍辱,能夠包容環境的變化。那些我們認為「難以忍受」的情況,如氣候、溫度、噪音,太亮、太暗,變化太多;甚至連愉快的情境,在結束後也可能引發煩惱。顯然,他人的言行也常是煩惱的觸發因。我們往往對他人設立了連自己都難以達到的標準,無法理解他人何以會做出我們認為不夠周到的行為。於是,我們成了「完美標準」的獨裁者。

這讓我想起一則關於三位小沙彌(小菩薩)接受師父考驗的故事。一天深夜,師父帶他們進入禪堂,要他們靜坐,並叮囑絕不可開口說話。那晚剛好暴風來襲,狂風呼嘯,忽然,一陣強風吹開木窗,猛然撞上牆壁。「那是什麼?!」其中一位小沙彌驚呼。另一位立刻提醒:「我們不能講話!」最後一位則自鳴得意地說:「只有我沒有說話。」

忍辱,是一種「覺知」的心,而非「反應」的心。「覺知」屬於心的領域;而「反應」則來自慣性的黑暗。忍辱,是與因緣(緣起)相應的氣度,而「不堪忍」則是無明的流露。

基督教中有一句話,恰與包容他人過失的態度相呼應:「若非神的恩典,我也會如此。」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自身也有缺陷,他人的缺陷,不過是我們尚未察覺的自身缺陷。因此,忍辱是一種無差別、無歧視的心。當一個人的行為能與此相應,心中便無煩惱,也是一種解脫的境地。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505期👇👇👇
https://www.ddc.com.tw/product/magazine/prod.php?id=10461&type=b&type2=m1

♥️♥️️訂閱《人生》💐💐
https://ddm.tw/1fktgit6

💎💎相關書籍推薦:以心觀心:默照禪要領
🌝🌝作者:吉伯‧古帝亞茲 (Gilbert Gutierrez)
✏️✏️譯者:吳俊宏

🎁🎁吉伯‧古帝亞茲為美國法律博士(UCLA)、執業律師,得聖嚴法師傳法成為法子,以契合現代人的方式指導禪修,教法精闢幽默、直指人心。

◆ 本書解說:默照禪方法、禪修正見、修行陷阱等;超越只管打坐、超越如夢似幻的世界,直探禪法心要。

多年前,聖嚴師父遠赴美國,向美國人以及其他西方人士介紹禪修;如今,我將禪法帶回臺灣,旅程終於圓滿。之所以回到臺灣,是為了證明師父以善巧方便在西方弘傳佛法,成果豐碩。我從美國來臺灣帶領禪七,滿心期盼能將具足正見的佛法,以及正確的禪修方法帶給大眾。

聖嚴師父曾說:「你不該放下方法,有一天方法會放下你。」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別向自我妥協,用心觀照,將自我看得清清楚楚。

我現在所說明的,就是如何修行默照的方法。如果各位不具備正見的話,光是坐在蒲團上用功,對於修行是沒有幫助的,只會把屁股坐扁而已。

練習默照的重點,就只是向內去觀心。有些人在使用默照時,實際上的狀況是,一坐下來腦海裡就開始播放Netflix,驚悚片、劇情片、愛情故事,你們想看什麼就可以看到什麼,完全不受任何限制。這種情況並不是用心觀心,而是你讓自我浮現,隨它去看電視,那就是你們正在做的,讓意識作祟。
💝💝https://www.ddc.com.tw/product/book/prod.php?id=8562&type=b

【本期專題.讀茶事公案】在大專院校首創茶禪課程的果鏡法師,當初如何發想這門獨特的課程?又如何將喝茶、禪與修行結合?且聽法師說茶公案,邀您品嘗茶禪一味。................................................
03/09/2025

【本期專題.讀茶事公案】

在大專院校首創茶禪課程的果鏡法師,
當初如何發想這門獨特的課程?
又如何將喝茶、禪與修行結合?
且聽法師說茶公案,邀您品嘗茶禪一味。.................................................................................................................................................
🍵🍵主題:請喝一碗茶
🍵🍵作者:釋果鏡(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

🍵設計茶禪課程的機緣

我之所以會開始教授茶禪,緣於在日本留學期間學習了兩年日本茶道。茶道老師經常提起,茶道源自中國,且與禪宗密切關聯。雖然老師並未學佛,但他的話引起我極大的好奇:既然茶道與中國禪宗有關,應該有其歷史脈絡可循。

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在日本多停留了半年,一方面思考回臺後從事教職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希望趁這段時間蒐集資料,結合專長與所學,設計未來的課程。當時,我再次想起茶道老師的那番話,於是開始走訪書店和圖書館,蒐羅與茶道相關的資料。這成為我日後開設茶禪課程的重要起點。

回臺灣之後,當時的大專院校根本沒有結合茶與禪的相關課程,這促使我更細緻地構思課程架構與內容。幾年後,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即今日法鼓文理學院前身)規畫了以實踐為導向的「行門課」,正好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茶本身就是需要親身體驗的活動,我便著手設計課程,當時課程名稱並未使用「禪」字,算是一個實驗性的探索。

由於自己也還在摸索,所以課程最初兩年著重於茶文化的介紹,主要是讓同學們透過喝茶,自然而然喜歡上茶,同時吸收豐富的茶知識與故事。課堂氣氛輕鬆自在,同學們一邊喝茶聊天,一邊培養對茶的理解與喜愛。這是一個開頭,後來才慢慢加入禪宗茶公案,走向更深的探索與體驗。

🍵發現茶與禪的修行脈絡

隨著課程的開展,我也更廣泛地蒐集與茶、禪相關的資料和文獻,發現在祖師語錄裡,有許多與茶密切相關的公案。這些公案反映出禪宗寺院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茶。我進一步追溯史料,發現從唐朝開始已有大量僧人喝茶的記載,即使行腳時也會隨身攜帶茶葉,走到哪兒便煮到哪兒。這些公案生動地呈現了禪師們的日常生活。

此外,我也看見茶與修行之間的脈絡。茶最初因為藥用而受到重視,後來逐漸轉變為日常的食品、飲品,有提神醒腦的功效。禪宗僧人喝茶,最初是為了禪坐時提神、去除昏沉。然而,從禪宗公案或語錄中可以看出,茶不單單是提神而已,更是師父啟發或調教弟子的重要媒介與手段。當機緣成熟,弟子甚至能從一杯茶中有所體悟。許多禪宗寺院都設有茶園,因此許多發人深省的公案,也都發生在茶園裡。可見,茶從飲品、參禪到公案的發生,逐漸發展出一條成熟而完整的修行脈絡。

🍵喝茶就是修行:從直覺到絕觀

在設計茶禪課程時,我希望體現法鼓文理學院校訓「悲智和敬」的精神。喝茶時如何體會這四個字?這就如同日本茶道強調的「和敬清寂」。在茶禪之中,「悲智和敬」就是禪法。

以「敬」來說,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以恭敬心來泡茶、喝茶,更進一步來說,除了眼前泡茶奉茶的人,還須回溯茶葉的源頭,如同我們吃飯時感念一粒米的珍貴,自然會從心底生起恭敬心與感恩心。將「悲智和敬」的精神融入茶中,進而成為我們的修行體驗,這就是茶禪的精神。

喝茶的過程,從泡茶、奉茶到品茗,是一段收心、攝心的歷程,也正好呼應聖嚴法師提出的修行四層次--散亂心、專注心(集中心)、統一心到無心。

剛開始泡茶時,我們的心可能是散亂的,隨著心安住在茶具、水溫、茶量,心便會慢慢地收攝、集中。當一杯茶泡好,端到茶客面前,接著進入品茶的階段。這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在作用:眼觀茶色、耳聽水聲、鼻聞茶香、舌嘗滋味、手觸溫潤杯身,即是用五感來體驗這一杯茶,這是最基本的層次,也是從散亂心慢慢進入集中心的過程。

由此來看,喝茶的過程就是修行。第一階段是直覺,接著可以進入到直觀。直觀與直覺不同:覺受是很直接的反應,從個人的慣性出發,會去辨識「這是什麼茶?」、「味道是苦還是甜?」;而直觀,則是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喝茶,可是不去分別好喝或不好喝、甘甜或苦澀,只是單純地喝茶。

體驗一杯茶的滋味,在禪宗來講是非常自在的,沒有一定要怎樣,每一杯都是好茶。然而,修行講求次第,如果缺乏收攝、觀照的過程,那只是一般的喝茶,不是修行。例如,我們平常用馬克杯泡茶喝茶,不去分辨茶種、茶色、茶氣,看似直觀,其實心是散亂的。除非是修行成熟、得大自在的禪師,能隨時隨地運用直觀乃至空觀,否則初學者仍須按部就班。

直觀之後,還有更深的層次:絕觀與空觀。直觀還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但絕觀是超越於主客觀、沒有自我中心的智慧。這時,就需要借助「公案」來引導。

🍵聽到茶在說法嗎?

公案是禪師調教弟子、啟發心性的一種方便;如果弟子根機成熟,當下就能明心見性;如果尚未成熟,則要在日常生活中繼續用功,這也是為什麼祖師常說:「喫茶去!」就是強調在平常的生活裡踏實用功。

我們今日所讀的公案,是歷史上師徒之間的對話與機鋒,即使不在當時的現場,也能從中獲得啟發。聖嚴法師曾說,參公案的原則就是不停地追問:「為什麼會這樣?」公案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它不依靠理論或思惟,而在於當下的契入。當你的修行成熟,師父的調教便能與你的心境契合,當下答案自然流露,開悟是水到渠成。若因緣時機未到,說再多也沒有用。

因此才會有弟子問趙州禪師:為什麼這個人您叫他「喫茶去」,那個人您也叫他「喫茶去」?這樣的公案即便放在現代,畫面依然生動,令人回味無窮。禪宗的公案非常有畫面性,參究之前,必須先進入公案的情境裡,清楚主角間的關係與對話,才能參出公案真正的味道。

在禪宗公案裡,茶有兩層核心意涵:一是祖師們常以茶來象徵佛性與空性;另一方面,祖師們有時也會藉由「無情說法」,以茶盞、茶湯作為隱喻,發揮接機教化的作用。

因此,喝茶絕不只是喝茶而已。當你喝茶時,是否能聽見茶在說法呢?喝茶與聽茶說法,必須親自經歷、體驗,這也是禪宗所說「茶禪一味」的奧妙。喝茶的過程就是禪修的歷程,當茶味與禪味合而為一,體驗到空觀與絕觀的境界時,你便已經聽見茶在說法了,也會明白「茶禪一味」是怎麼一回事。此時,喝茶依然還是喝茶,但你的心境已大不相同,正如禪門所言:「看茶是茶,看茶不是茶,但又是茶。」(邱惠敏採訪整理)

🍵🍵【公案參一參】

1. 南泉普願:覓一碗茶得不?

師行腳次,問村路:「此路到什麼處?」
村公對云:「腳下底是什摩?」
師云:「到岳不?」
村公:「如許多時,又覓在。」
師云:「有茶不?」
對云:「有。」
師云:「覓一碗茶得不?」
對云:「覓則不得,但來。」

古代僧人都有行腳的習慣。這則公案就是發生在南泉普願行腳的途中。
他來到一個村落,見路邊有個長者,便向他問路:「此路通到哪裡去?」
長者回答:「你腳下的這條就是啦!」
南泉又說:「這條路有沒有通到山中?」
長者說:「你再走一段路, 就可以找到。」
南泉接著問:「有沒有茶?」
長者知道南泉真正的意思,即說:「有啊!」
南泉再問:「那可以找到一碗茶喝嗎?」
長者回答:「只管來找就沒有!」

【參】茶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覓則不得」?

2. 南泉、歸宗行腳煎茶對話

師同魯祖歸宗杉山喫茶次。
祖提起盞子云:「世界未成時,便有這箇。」
師云:「今時只識這箇,且不識世界。」
宗云:「是。」
師云:「師兄莫同此見麼?」
宗提起盞子云:「向世界未成時,道得麼?」
師作掌勢。
宗以面作受掌勢。

這則公案記錄了南泉普願和魯祖、歸宗、杉山一起喝茶的機鋒對話。
席間,魯祖拿起茶杯說:「 世界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了。」
南泉就說:「如今只識得這個,卻不認識世界。」
歸宗應聲道:「是啊!」
南泉接著問:「師兄,你認同我這個看法囉?」
歸宗拿起杯子問:「世界未形成的時候,這可以說的嗎?」
這時,南泉不說話,用手做了個掌勢。
歸宗隨即用臉迎向他的手掌。

【參】盞子指的是什麼?世界的意思是什麼?南泉為何不回答,卻做掌勢?歸宗為何用臉去迎掌?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505期👇👇👇
https://www.ddc.com.tw/product/magazine/prod.php?id=10461&type=b&type2=m1

♥️♥️️訂閱《人生》💐💐
https://ddm.tw/1fktgit6

💎💎相關書籍推薦:到底少了什麼?
🎵🎵作者:劉如桂

🎁🎁明明什麼都有,到底少了什麼呢?
都市愈來愈擁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愈來愈遙遠,生活少了快樂笑容和繽紛色彩。

媽媽牽起女兒的手,展開尋找幸福的小旅行。
她們要如何幫助大家找回幸福和快樂呢?

「以簡單而溫暖的故事,帶領大小讀者重新審視日常生活,探索內心真正渴望的幸福。」
——葉嘉青專文導讀

💝💝https://www.ddc.com.tw/product/special_area/shengYen/prod.php?id=6463&type=b&type2=s1

🍵【本期專題】「喫茶去!」一句機鋒,流傳千年。茶,不只在杯裡,更在日常起居,在五感覺知裡。茶中自有禪味,您喝出來了嗎?................................................................
01/09/2025

🍵【本期專題】
「喫茶去!」
一句機鋒,流傳千年。
茶,不只在杯裡,
更在日常起居,在五感覺知裡。
茶中自有禪味,您喝出來了嗎?..................................................................................................................................................
🍵🍵主題:茶中有禪
🍵🍵作者:編輯室
還記得,上一次好好喝一杯茶,是什麼時候嗎?也許是早晨趕著上班前,隨手丟進馬克杯的一包茶包;也許是午後昏沉時,隨手一瓶冰茶來提神;又或者是假日午後,靜靜泡上一壺熱茶,享受茶香氤氳。

茶,在現代人的生活裡幾乎無所不在:超商的瓶裝茶、街角的手搖飲、文人雅集的一盞清茶……這片看似尋常的葉子,其實走過千年旅程:從藥材到餐桌,從文人案頭到寺院清規,最終在禪門裡綻放另一種風采。

🍵茶的起源與文化

中國人究竟何時開始喝茶的?至今仍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春秋戰國時已經有人飲茶,也有人說秦代才開始流行,但較有力的證據出現在西漢。辭賦家王褒在〈僮約〉中提到僕役的日常,裡面出現「武陽買茶」、「烹茶淨具」的字句,可見當時成都一帶已經有種茶、賣茶、以茶待客的習慣。

到了唐代,茶文化大放異彩。陸羽撰寫《茶經》,詳述茶的源頭、器具、製法與飲用方式,被尊為「茶聖」。詩人盧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至今仍傳誦不絕,可見茶不再只是飲料,而成了一種生活美學。

尤其與寺院生活結合後,茶有了新的精神內涵。由於僧人過午不食,坐禪時又須去除昏沉,茶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助緣。寺院裡設有茶堂、茶鼓,還有「茶頭」負責煮茶,「施茶僧」接待來客。茶既能提神,也可供佛、待客,更是僧侶與文人聚會、吟詩論道的媒介。從此,喝茶不只是喝茶,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接住茶話的機鋒

在茶與禪的故事裡,最有名的莫過於趙州禪師的「喫茶去!」

一位僧人來參學,趙州問:「你以前來過嗎?」僧人答:「曾經來過。」趙州說:「喫茶去!」

不久,又有僧人前來,趙州同樣問:「你來過嗎?」僧人答:「不曾來過。」趙州依舊說:「喫茶去!」

這時,引領僧人的院主忍不住發問:「為什麼來過的要喝茶,沒來過的也要喝茶?」趙州叫了院主一聲,院主應諾,趙州又說:「喫茶去!」

來過的、沒來過的,甚至院主自己,得到的都是同一句話。這一碗茶,到底藏著什麼深意?其實,寺院裡喝粥、喫茶都有固定的時間。那天,正好是喫茶時刻,無論誰來,自然都被請去喫茶。趙州和尚要傳達的是: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什麼場合說什麼話,什麼位置盡什麼責任,以平常心過平常生活,這就是禪。

《祖堂集》中還有一段南泉普願禪師的故事。南泉行腳時,向村人問路:「這條路通到哪裡?」村夫反問:「你腳下踩的是什麼?」南泉又問:「這路通往山上嗎?」村夫回答:「無論走多久,你還是在尋找。」聽到這裡,南泉心中一動,再問:「那,有沒有茶?」村夫點頭:「有。」南泉問:「能找到一碗茶喝嗎?」村夫回應:「找就沒有,只管來!」

隨著時間推移,茶在寺院中的角色更為多元。從結夏安居、除夕辭歲,到晉山陞座、設茶考功,都少不了茶。祖師們也常藉茶會開示學人,鼓勵修行。

明代湛然圓澄禪師在結夏茶會中提醒弟子,修行首要是「明辨題目」,也就是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何而做。他勉勵大眾:「齊心辦道,以茶為制。」一杯茶,不僅安頓身心,也是警策用功。永覺元賢禪師則在荒年的歲末茶話裡,因寺中沒有茶點,只以「苕溪一滴水」供養大眾,啟發大家體會:真正的法味,不在茶湯的有無,也不在茶點的豐盛,而是心的清淨與感恩。

🍵喝茶中遇見自己

即便在今日,茶仍是一面修行的鏡子。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在大專院校教授茶禪多年,經常引導學生從泡茶、奉茶到品茶,體會「喝茶的過程就是修行」。他說:「體驗一杯茶的滋味,在禪宗來講是非常自在的,沒有一定要怎樣,每一杯茶都是好茶。」但法師也提醒,若缺乏收攝與觀照,就只是一般的喝茶,談不上修行。

果鏡法師觀察到,剛開始泡茶,心多半是散亂的;隨著專注於茶具、水溫與茶量,心會慢慢收攝安定。當茶湯入口,六根都在作用:眼觀茶色、耳聽水聲、鼻聞茶香、舌嘗滋味、手觸杯身,這便是聖嚴法師所說「從散亂心進入集中心」的修行歷程。

在節奏緊湊的現代生活裡,如果能在一盞茶中練習慢下來、靜下來,回到當下,就有機會重新開啟與自心的對話。

《京都有禪》作者有暋法師,在日本學習茶道多年,從沖茶、奉茶,到退座、鞠躬,一舉一動皆講究分毫不差。茶道老師常提醒:「茶道並非為了形式的美感,而是為了讓內心回到當下。」從一再反覆的動作中,有暋法師看見了自己長久以來的浮躁,也在一口口茶湯間,學會了回到呼吸,珍惜當下,「當雙手捧起茶碗時,我終於理解,『當下』不只是時間的指針,而是一種心的品質。」

同樣以茶為修行,茶道老師孟巧鳳也有深刻的體會。她習茶十六年,從學茶到教茶,始終相信:「茶席,就是自己的道場;茶壺、茶杯,都是泡茶的法器。」去年年底,她和團隊在法鼓山園區舉辦清晨茶會,取名為「淨、靜、境」。她分享,「淨」是器物的潔淨,也是內在的清明;「靜」是環境的寧靜,也是情緒的安住;「境」則是人與自然的互動與融合。

喝一碗茶,由外而內,慢慢沉澱,再從內在的安定清明,與外在環境相互呼應,安住於天地之中,孟巧鳳說:「每一場茶會,都像一場無聲的說法,端看我們是否願意領悟。」

🍵一碗茶的邀請

從古代禪師的機鋒,到當代茶人的實踐,茶始終是一扇門,引領人們放慢腳步、安住當下。

即使生活再忙碌,也能透過一壺茶安頓自己:煮水時放鬆呼吸,奉茶時心懷恭敬,啜飲時體會茶韻綻放。那一刻,或許能領會趙州禪師的意思--「喫茶去!」不是催促,而是邀請,邀我們回到這杯茶,也回到此時此刻的生命。

茶中有禪,願我們捧起的不只是茶碗,還有清明的覺照與活在當下的自在。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505期👇👇👇
https://www.ddc.com.tw/product/magazine/prod.php?id=10461&type=b&type2=m1

♥️♥️️訂閱《人生》💐💐
https://www.ddc.com.tw/ec/humanity/Subscription/index.htm

💎💎相關書籍推薦:到底少了什麼?
🎵🎵作者:劉如桂

🎁🎁明明什麼都有,到底少了什麼呢?
都市愈來愈擁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愈來愈遙遠,生活少了快樂笑容和繽紛色彩。

媽媽牽起女兒的手,展開尋找幸福的小旅行。
她們要如何幫助大家找回幸福和快樂呢?

「以簡單而溫暖的故事,帶領大小讀者重新審視日常生活,探索內心真正渴望的幸福。」
——葉嘉青專文導讀

💝💝https://www.ddc.com.tw/product/special_area/shengYen/prod.php?id=6463&type=b&type2=s1

☀️九月,秋老虎依然發威,人難免心浮氣躁,來喝茶吧!🍵《人生》9月號專題是"喫茶去",茶,不只是五感的體驗,更能安頓煩擾不安的身心;如同禪宗祖師以茶接人,輕輕一句——喫茶去!️不是催促,而是一份邀請,邀我們慢下來,回到此時此刻。.........
29/08/2025

☀️九月,秋老虎依然發威,人難免心浮氣躁,來喝茶吧!
🍵《人生》9月號專題是"喫茶去",
茶,不只是五感的體驗,
更能安頓煩擾不安的身心;
如同禪宗祖師以茶接人,
輕輕一句——喫茶去!
️不是催促,而是一份邀請,
邀我們慢下來,回到此時此刻。..................................................................................................................................................
🍵🍵「喫茶去!」
這句來自趙州禪師的話,是禪宗公案中流傳最廣的不朽名句。語意看似簡單而深邃,不僅點出禪不離日常生活,也反映了茶在中國文化,尤其寺院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以趙州茶公案為引,了解茶的發展史,以及從禪門語錄、公案故事出發,赴茶湯會,聽祖師說一席茶話;中華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教我們參茶事公案,探討「喫茶」的啟悟契機。日本京都大學博士有暋法師分享自己學茶的體悟,在一盞茶中,開啟與自心的對話。茶又教了茶藝老師孟巧鳳什麼人生智慧?節奏緊湊的現代生活中,若能從喝茶開始,練習慢下來、靜下來,回到當下,或許也能從茶香氤氳間,嘗出禪的智慧與清涼。

「默照禪七開示」是聖嚴法師的西方法子查可.安德列塞維克,睽違七年後,再度來臺帶領默照禪七,指導禪七用功的三大關鍵,由此體會「無法之法」的旨趣,以及在日常的妙用。「手抄生活智慧」念佛如何老實?蓮池大師提醒我們,不標新立異,不求外道邪師,明信因果,老實持戒,即是踏實修行人。

茶中有禪
【秒懂茶文化】一片葉子背後的故事 不可不知的茶知識
【與祖師喝茶】赴茶湯會 聽一席茶話
【讀茶事公案】請喝一碗茶 果鏡法師教你參公案
【喝茶的人】有暋法師、孟巧鳳 從茶體悟人生智慧

【默照禪七開示】西方法子查可指導 禪七用功的三大關鍵
【手抄生活智慧】念佛如何老實? 明信因果、老實持戒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505期👇👇👇
https://www.ddc.com.tw/product/magazine/prod.php?id=10461&type=b&type2=m1

♥️♥️️訂閱《人生》💐💐
https://www.ddc.com.tw/ec/humanity/Subscription/index.htm

💎💎相關書籍推薦:公案100
🎵🎵作者:聖嚴法師

🎁🎁為什麼開悟後才知道鼻孔原來是向下的?
兩頭泥牛怎麼會入海相鬥呢?
野鴨子和鼻子痛有什麼關係?
蚊子如何叮鐵牛?
石頭怎麼會出汗?……

這些迷團一樣的偈子,莫名其妙幾近瘋癲似的對話,看得令人眼花撩亂,
卻是轉迷為悟、開發智慧的蹊徑,
究竟這其中有著什麼樣驚天動地的玄機?
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公案傳奇,
且讓聖嚴法師帶領你,一朝看盡!
💝💝https://www.ddc.com.tw/product/special_area/shengYen/prod.php?id=6463&type=b&type2=s1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也常聽人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到底這是報應?還是果報?.................................................................................
27/08/2025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也常聽人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到底這是報應?還是果報?...............................................................................................................................................
🙏🙏主題:人們常講的報應與果報有何不同?

■ 編輯室

一般人所謂的「報應」與佛教所說的「果報」是不同的,佛教的因果觀是因緣與果報,也就是說:我們種下了善因,不一定立即產生善報,只有等到因緣成熟,才能(也一定會)得到善報的結果。反之,所造的惡業,也必於因緣成熟時得到惡果,因此《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聖嚴法師在《禪與悟》中指出,果報分為三種,分別是花報、果報和餘報。今生造業今生受的是花報,可以說僅是冰山之一角;主要的報應在未來,稱為果報;而在未來的一生乃至多生還受不完的,則是餘報。所謂先開花後結果,今生先受花報,未來再受果報;餘報就是果報未完,仍要繼續受報。

舉例來說,有人犯了五逆罪而下地獄稱為果報;未下地獄之前在人間遭人唾棄是花報;而離開地獄生到人間時,依然是貧病交加,卑微低賤,四肢不全,五官殘缺,這可能都是餘報。在造業之後,當生尚未受報時,一切所造之業都是未來受報之因;此因藏於我們生命的主體,亦即第八識的阿賴耶。佛教講「業感緣起」,「業」是身心的行為所留下的慣性作用或餘勢,這種慣性,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無從著力之處為止。

而人們常說的「報應」,帶有「負面」的意思,講的是「現世報」的「惡報」,屬於「花報」;但佛教所謂的「果報」是有好有惡。人們常懷疑有些人做盡壞事,可是好像沒有「報應」,甚至還享受榮華富貴,反觀有些好人卻不長壽。其實只要明瞭超越時空的「三世因果」,有無限的過去世和未來世,就可解釋有些人今世為惡,但前世種了善因,因此今世仍來享福報;但所造的惡業在未來世還是要受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點滴的身、口、意行為,都會產生力量,並影響到未來,千萬不能心存僥倖。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360期

♥️♥️️訂閱《人生》🌿🌿
https://www.ddc.com.tw/ec/humanity/Subscription/index.htm

💎💎相關書籍推薦:法會50問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參加法會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法會在做什麼?
拜懺真的可以消業障嗎?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會?

你想知道:
為什麼要參加法會?
法會有哪些基本流程?
哪些法會是入門者必參加的?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
量身設計50個法會入門問題,
共分四大單元:
1. 參加法會,體驗淨土
2. 參加法會有方法
3. 非參加不可的法會
4. 與法相會,普度眾生

幫你掌握參加法會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歡喜與佛有約!
💝💝https://www.ddc.com.tw/product/book/prod.php?id=4093&type=b

寵物往往被視為毛小孩,當毛小孩老病往生,許多人會想替牠們超渡,可為牠們寫牌位嗎?...................................................................................
25/08/2025

寵物往往被視為毛小孩,當毛小孩老病往生,許多人會想替牠們超渡,可為牠們寫牌位嗎?.................................................................................................................................................
🙏🙏主題:可以為寵物寫牌位嗎?

■ 編輯室

當然可以,因為寵物也是我們的六道眷屬。不僅只有家裡的寵物,我們可以為其他的動物,例如實驗室中被做實驗的動物,或是無意中被傷害或遭盜獵的動物等,甚至是流浪貓狗、受傷的飛禽、家畜等,可透過寫消災或超薦牌位,一方面傳遞我們的祝福,一方面也邀請牠們來聽聞佛法,希望為牠們種下善因,早日脫離畜生道轉生為人,也能修行得解脫。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360期

♥️♥️️訂閱《人生》🌿🌿
https://www.ddc.com.tw/ec/humanity/Subscription/index.htm

💎💎相關書籍推薦:法會50問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參加法會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法會在做什麼?
拜懺真的可以消業障嗎?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會?

你想知道:
為什麼要參加法會?
法會有哪些基本流程?
哪些法會是入門者必參加的?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
量身設計50個法會入門問題,
共分四大單元:
1. 參加法會,體驗淨土
2. 參加法會有方法
3. 非參加不可的法會
4. 與法相會,普度眾生

幫你掌握參加法會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歡喜與佛有約!
💝💝https://www.ddc.com.tw/product/book/prod.php?id=4093&type=b

農禪寺梁皇寶懺將於8/24啟建,您是否已在期待這難得的共修?但有菩薩無法全程加餐,這樣超度或祈福的功德會打折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拜懺真正的意義。...................................................
22/08/2025

農禪寺梁皇寶懺將於8/24啟建,您是否已在期待這難得的共修?但有菩薩無法全程加餐,這樣超度或祈福的功德會打折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拜懺真正的意義。..................................................................................................................................................
🙏🙏主題:不能全程參加《梁皇寶懺》法會,功德會打折嗎?

■ 編輯室

如果懺期七天都能來那是最好的,因為七天的修行,叫做「七永日」,就是七天之中,不間斷地、不休息地在用功。一整天精進用功,都在修行的信心之中,叫做「一永日」,七天則是「七永日」。如果無法每天來,來一天就有一天的清淨、精進。

拜懺或法會主要是集體的修行,就是彼此互相的影響,參加者的心是共同一致的,唱誦與儀軌動作是一致的,修行比較不會懈怠,也不容易散亂。如果獨自一個人拜懺,很可能拜一拜就休息,拜一拜就打妄想,容易昏沉,沒有辦法集中心力來規律地拜完。而共修時,由悅眾法師帶領唱誦,可感受道場氛圍的莊嚴與凝聚,心也比較容易專注,愈發虔誠。聖嚴法師曾比喻共修的力量:「一個人修行,力量是一根紗,十個人一起修行,就變成一條線。如果是千支紗在一起,就是索纜。」

至於無法全程參加而擔心功德打折,這是不必要的。拜懺貴在於心念,拜一炷香就有一炷香的功德;一分誠心就有一分感應,所以拜懺時能專心一致,比是否全程參加更重要。聖嚴法師一再強調:「參加拜懺是共修,而不是趕集。」不應抱著參加廟會、趕市集的態度,虛應故事、隨處攀緣,而是要收攝身心,讓自己分分秒秒保持在正念上,一方面以行動展現自我反省的決心,另一方面則透過眾人凝聚的修行氛圍,相互激發善念,從內心深處來滌清罪業。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360期

♥️♥️️訂閱《人生》🌿🌿
https://www.ddc.com.tw/ec/humanity/Subscription/index.htm

💎💎相關書籍推薦:拜懺50問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為什麼要拜懺?
50個拜懺須知,
讓你日新又新,
懺罪增福,廣結善緣,
光明遍照!

拜懺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拜懺是向佛菩薩道歉嗎?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拜懺法會?
平常未做壞事就不用拜懺嗎?
你想知道:
拜懺對修行有何幫助?
為什麼要懺悔三障?
可以代人拜懺嗎?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
量身設計50個拜懺入門問題,
共分四大單元:
1. 真正懺悔,真正超度
2. 懺悔業障,改過自新
3. 拜懺有方法
4. 懺悔舊業,迎接新生
幫你掌握拜懺的要領,
洗心革面,突飛猛進!
💝💝https://www.ddc.com.tw/product/book/prod.php?id=6801&type=b

...........................................................................................................................
20/08/2025

...................................................................................................................................................
🙏🙏主題:《梁皇寶懺》怎麼來的?

■ 編輯室

《慈悲道場懺法》俗稱《梁皇寶懺》,顧名思義與「梁皇」有關,在〈慈悲道場懺法記〉中提到制這部懺法的緣起,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朝,發生在梁武帝蕭衍與皇后郗氏之間的一段因緣。

梁武帝十分崇佛,但是他的皇后郗氏不但不信佛,而且生性好妒,她憎怨六宮佳麗,舉凡動心出口都像毒蛇一般惡毒。加上郗氏不喜梁武帝學佛,還曾刻意毀損《法華經》,三十歲時,突然過世了。

郗氏往生後,有一晚,梁武帝正要就寢時,聽聞戶外有騷動的聲音,出去一看,竟是一條大蟒蛇,而且睜大眼睛望著他。這時梁武帝大驚不已,不知如何是好,便對蛇說:「朕的宮殿防衛嚴謹,不是蛇能生存的地方,看來你一定是妖孽。」

此時,蛇對梁武帝說:「我是您的皇后郗氏啊!妾因為生前喜歡爭寵,而常懷瞋心與妒心,性情殘暴,損物害人,所以死後墮入惡道,成了蛇身。現在不僅沒有東西可吃,也沒有洞穴可以棲身,而且身上每一片鱗甲都有許多蟲在咬,實在痛苦萬分。因為深感皇帝平日對妾的厚愛,所以才敢不顧醜陋的形貌,在您面前現身,希望您能幫助我早日脫離蟒蛇之身。」蛇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梁武帝趕緊將這情形告訴當時被尊為國師的寶誌禪師,禪師對梁武帝說:「必須要禮佛懺悔才能洗滌罪業。」武帝於是請寶誌禪師從佛經摘錄佛的名號,並且依佛經來撰寫懺悔文,最後與九位高僧寫成十卷的《慈悲道場懺法》,也就是《梁皇寶懺》。
梁武帝於是依照懺法為皇后禮拜懺悔,法會後一天,突然聞到整個室內充滿異香,久久不散。他擡頭一看,只見一位女子,容儀端麗,對他說:「承蒙佛法力量的救拔,我已脫蟒蛇身,即將往生忉利天,今天特來致謝。」說完便消失了。

正因為梁武帝超度郗氏的這段傳說,人們相信依《梁皇寶懺》虔誠禮拜,真心慚愧懺悔並改過,一定可以滌清自身的業障,並能將功德迴向給累世眷屬,此懺法從梁朝興盛至今而不輟。

🙏🙏《梁皇寶懺》歷史考據
《梁皇寶懺》的由來,除了梁武帝與郗氏的傳說,此外,還有其他說法。元代智松柏庭禪師在元惠宗後至元四年(西元1338年)重新校訂審核《梁皇懺》,增加諸佛名號及地獄的名稱等,成為現在的流通本。在他的〈慈悲道場懺法序〉中提到,這部懺法是在梁武帝天監年間,由具德沙門依據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所撰《淨住子‧淨行法》編纂而成的。

第二種說法則是,當代的周叔迦居士在《法苑談叢》提到,梁武帝因見當時僧侶尚未茹素,於是召集京城大德法師集會辯論;最後依《涅槃經》、《楞伽經》等經義,制定僧侶素食,並令諸僧七日懺悔,所以這部懺法叫做《慈悲道場懺法》。但世俗以訛傳訛,以為此懺是梁武帝令寶誌禪師纂輯,以度皇后墮於蟒身之厄。

而印順法師在〈中國佛教瑣談〉則寫道:「《茶香室叢鈔》說:《梁皇懺》是梁代諸名僧,刪改齊竟陵王的《淨行法門》而成。元代妙覺智等『重加校訂審核』,成為現行的《梁皇懺》。可以推定,這是元代所編,假借梁武帝的名字來推行的。」
📌📌相關內容請見《人生》360期

♥️♥️️訂閱《人生》🌿🌿
https://www.ddc.com.tw/ec/humanity/Subscription/index.htm

💎💎相關書籍推薦:法會50問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
參加法會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法會在做什麼?
拜懺真的可以消業障嗎?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會?

你想知道:
為什麼要參加法會?
法會有哪些基本流程?
哪些法會是入門者必參加的?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
量身設計50個法會入門問題,
共分四大單元:
1. 參加法會,體驗淨土
2. 參加法會有方法
3. 非參加不可的法會
4. 與法相會,普度眾生

幫你掌握參加法會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歡喜與佛有約!
💝💝https://www.ddc.com.tw/product/book/prod.php?id=4093&type=b

Address

公館路186號5樓
Taipei
1124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人生雜誌Humanity Magazin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