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俯瞰民國 悠然紙上

1941年,陳誠的第六戰區怎慶祝國慶呢? 他們在長官部中山大禮堂舉行隆重的雙十國慶紀念大會。參謀長郭懺是大會主席。郭懺先指定黨政分會袁同疇秘書長報告「國慶意義」。再由郭懺報告「湘北會戰之經過與宜昌出擊之現勢」,既詳盡又慷慨激昂,說到國軍壯烈...
10/10/2025

1941年,陳誠的第六戰區怎慶祝國慶呢?
 
他們在長官部中山大禮堂舉行隆重的雙十國慶紀念大會。
參謀長郭懺是大會主席。
郭懺先指定黨政分會袁同疇秘書長報告「國慶意義」。
再由郭懺報告「湘北會戰之經過與宜昌出擊之現勢」,既詳盡又慷慨激昂,說到國軍壯烈奮戰的精神,會場情緒更是緊張。內容大要是這樣的:
湘北會戰的勝利,以司令長官陳誠澈底奉行最高統帥蔣中正的命令,出擊策應,襲敵後方,而收協同之效,使得日軍不得不放棄已經佔領的長沙。這次出擊宜昌,部署周密,第二十集團軍自江南渡江策進於荊門、沙市之間,第三十六集團軍出擊於當陽、宜昌之間,第二十六集團軍與江防軍則正面攻擊,以合圍的態勢,使宜昌志在必得。自9月30日拂曉攻擊,到國慶日這一天,當面頑敵共有兩個師團之,已經被打了十個晝夜了。宜昌、荊門附近據點,大半都已經被國軍收復。宜昌的青山寺業已攻佔,飄揚著我們的國旗,10月8日國軍敢死隊還曾入城縱火一天一夜。
郭懺也當面宣讀10月8日司令長官陳誠來電,表示國軍有絕對的優勢,預計今天清晨總攻,當能一舉攻下宜昌城!
 
下午3點,就接到前方電訊,國軍攻克宜昌,第二軍已經進入城內清剿殘敵。
政工人員王貽蓀認為,這次出擊能如像預期一樣「收獲如此偉大之戰果,不愧我六戰區之『軍事第一』與長官之指揮若定抗日英雄也」。
 
= = = = = =
抗戰時期第六戰區的基層政工、連指導員,他是怎麼看抗戰的呢?
《王貽蓀戰時日記(1941)》
http://www.rchcs.com.tw/bookdetail-1382.html

09/10/2025

《蔣中正日記》
1948-1972已出版
現在私訊小編下單整套,出貨附上小編給大家的隨機神秘小禮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1917-1947明年1月出版
贈品還在尋找中~

財務狀況,是國民政府一直以來的問題。宋子文1928年10月接掌財政部,中間黃漢梁短暫接了兩個月,1933年10月換孔祥熙,一直到1944年。 如果說孔祥熙、宋子文把持國家的財政,那麼廣播問一下有沒有人要做,恐怕也沒人敢舉手。 軍費太過龐大,...
08/10/2025

財務狀況,是國民政府一直以來的問題。
宋子文1928年10月接掌財政部,中間黃漢梁短暫接了兩個月,1933年10月換孔祥熙,一直到1944年。
 
如果說孔祥熙、宋子文把持國家的財政,那麼廣播問一下有沒有人要做,恐怕也沒人敢舉手。
 
軍費太過龐大,可能是主要的問題。然後有個姓蔣的姻親,每天都在跟孔、宋要錢,還做得下去,也不容易。
 
維持這麼大的一支軍隊,如果是對抗外敵,必須大量動員,還說得過去。但國民政府並不是沒有比較承平的時期,是不是一定需要如此龐大的軍力呢?
 
看《蔣中正日記》就可以知道,他也覺得軍費的支出實在太大,因此,可以的話,他不只一次主張裁軍。
 
1928年7月,北伐大致底定,奉軍退入東北,雖然還是一大威脅,但雙方戰線暫時形成對峙狀態。這時候,從蔣中正直屬的第一集團軍開始,四個集團軍準備編遣。
 
可是,編遣等於是削減自己的實力。北伐過程中,雖然好像各地大小軍閥都來投靠,但也不是沒有分裂,南方唐生智是一個例子,北方馮玉祥的部隊也發生過。
 
再來,編遣是要減少軍費開支,那麼就是說,有人要失業了,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群人。
有些人錯誤地認為,編遣就是開掉雜牌軍、舊軍閥的部隊,壯大蔣中正自己的中央軍,才會引發問題,都是蔣中正自私的心態,造成國家再一次陷入戰爭。
不是喔,如果大家去看黃埔一期、二期畢業生的資料,會發現怎麼有的人在北伐之後就不見了,查不到任何的資訊,裡面不少就是編遣之後回鄉的。
 
也因此《蔣中正日記》在1928年底,寫了一些人名跟單位,表示他想推薦一些軍官到地方、到實業界工作,那些都是他親手裁掉的黃埔學生,在幫他們想出路。有的人轉換跑道,有的人就回到家鄉去。
 
不管心裡願不願意,第一集團軍編遣了大量的軍官與士兵,而其他人(不只是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還有許多比較小的軍隊)簡單說,不想被削弱,就陸續叛變,演變成中原大戰。
 
在1928年下半到1929年上半的日記,可以看到蔣中正把編遣這件事情,視為國家健全相當重要的一環。
 
= = = =
 
我們正在努力製作1917年至1936年的《蔣中正日記》,期待能儘快跟大家的錢錢見面。
 
1948-1954
1955-1960
1961-1972
三批日記,現貨供應中,可以私訊小編喔

07/10/2025

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簡短版感言 by 呂芳上社長

咦~是不是還少了烤肉? 祝福大家中秋節平安喜樂
06/10/2025

咦~是不是還少了烤肉?

祝福大家中秋節平安喜樂

在台北街頭散步,不時抬頭望一望美麗的晚霞,啊,不是,是望一望老舊的招牌,常常可以發現名人的蹤影。 像是六安堂,有曾任經濟部部長、台糖董事長、健素糖推動者的楊繼曾,替螺城旅台全體鄉友題送匾額。(螺城是福建惠安)那年是1987年,六安堂由延平北...
04/10/2025

在台北街頭散步,不時抬頭望一望美麗的晚霞,啊,不是,是望一望老舊的招牌,常常可以發現名人的蹤影。

像是六安堂,有曾任經濟部部長、台糖董事長、健素糖推動者的楊繼曾,替螺城旅台全體鄉友題送匾額。(螺城是福建惠安)
那年是1987年,六安堂由延平北路遷到迪化街,九十高齡的楊繼曾還能題字,很不簡單。原本店內還有于右任、黃杰、謝冠生的題字,但現在都變成印刷輸出版本,匾額式的小編只看到楊繼曾。

轉個角到民生西路的錦芳紙行,題字的是警備總司令黃杰,時間是1959年端月,也就是1月,之後他會接任台灣省主席。

再往前還會看到裕豐行/中國第一鋼纜廠,題字的是曾任考試院院長的賈景德。(因為在馬路對面,小編沒拍到)

這些人物在台灣,留下自己的腳蹤,也留下自己的故事,或是難吃的健素糖。

不過,有時候眼見不一定為憑。像是協和祐德高中也是掛賈景德題字,但祐德高中開校前三年他就過世了,更不用說之後才跟協和併校,所以不得而知為什麼掛上賈景德的名字。另外,一說賈景德的字是周鈞亭代筆,大官有秘書代筆很正常,也就是你看到的題字不一定是他的字。

小編書架上放了一本古埃及文,還有一套甲骨文的書,一點都不違和。 之前我們編輯的書,什麼日文、法文、西文、德文都是基本的,還有天文學公式,也有蘇州碼,也有西夏文。那天為了蘆溝橋還去翻契丹文的書。 什麼都嚇不倒小編的~ 剛好朋友從埃及玩回來,送...
04/10/2025

小編書架上放了一本古埃及文,還有一套甲骨文的書,一點都不違和。

之前我們編輯的書,什麼日文、法文、西文、德文都是基本的,還有天文學公式,也有蘇州碼,也有西夏文。那天為了蘆溝橋還去翻契丹文的書。

什麼都嚇不倒小編的~

剛好朋友從埃及玩回來,送來一張古埃及文書籤,是不是要把我們推入破解古埃及的坑內?我們要變成商博良第二嗎?

好啦,其實只是某人的遊記經過埃及(當時去歐洲都是經過蘇伊士運河,通常也會在埃及上岸休息),有一些描述,然後我們拿古埃及文的象形字母對看看那個描述精不精確而已。

誰說歷史研究很無聊? 小編最近看到中研院近史所要辦兩場演講,一場跟食物有關,一場跟中醫有關,非常有趣,趕快來跟大家分享。 跟食物有關那一場,主角是黃豆。 大家可能不知道,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其實都比不上東北最大的物產,大豆。做為...
03/10/2025

誰說歷史研究很無聊?
 
小編最近看到中研院近史所要辦兩場演講,一場跟食物有關,一場跟中醫有關,非常有趣,趕快來跟大家分享。
 
跟食物有關那一場,主角是黃豆。
 
大家可能不知道,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其實都比不上東北最大的物產,大豆。做為出口的主力,民國初年除了日本,還有德國也是大量進口。
根據調查,1930-40年代,每年大概有四百萬噸的產量。
 
10月19日可以到中研院聽更多黃豆的故事。
 
題目:黃豆的華麗轉身:從平凡豆漿到超級食物的逆襲
主講:傅家倩教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日期:10月19日星期日
時間:10:30-11:20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跟中醫有關那一場,主角是針灸。
 
我們常常在古裝劇看到郎中在針灸,也會在韓劇當中看到漢醫在針灸,現代西方也有不少人覺得針灸很神奇。但是這門古老的技術,以前並不是那麼受人歡迎。
 
10月19日也可以到中研院聽針灸鹹魚翻身的故事。
 
題目:針灸在近代的浴火重生
主講:張哲嘉教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日期:10月19日星期日
時間:14:00-14:50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附註:對演講有相關問題,請洽中研院近史所,我們只是轉貼訊息分享而已喔。

【他社新書分享】 書名:巡使四方:外交與歷史的擺渡人-外交官沈呂巡作者:沈呂巡、謝幸吟、沈冬出版:聯經出版/11月 他是一個時代,一種典範他的專業光芒傲氣,縱橫捭闔外交戰場他是中華民國外交官擺渡於外交與歷史之間,寫下一頁一頁傳奇 本書收錄沈...
02/10/2025

【他社新書分享】
 
書名:巡使四方:外交與歷史的擺渡人-外交官沈呂巡
作者:沈呂巡、謝幸吟、沈冬
出版:聯經出版/11月
 
他是一個時代,一種典範
他的專業光芒傲氣,縱橫捭闔外交戰場
他是中華民國外交官
擺渡於外交與歷史之間,寫下一頁一頁傳奇
 
本書收錄沈呂巡跨度半世紀的時事評論與外交回憶,投射出一生對國家的摯愛,由資深媒體人謝幸吟歷時兩年整理評論脈絡、剖析時空背景,還原這位獨一無二外交官的性格與使命。
沈呂巡懂得國家曾經的苦難,他犀利又細膩的筆觸,充滿對外交前輩的感念,更寫盡國家外交走過風雨、以小搏大的韌性與勇氣。
全書分為十章,由沈冬勾勒沈呂巡的生平性情,結合沈呂巡的親筆文章與謝幸吟的導讀,編年紀事交織,層層展開一位外交官的遠見氣度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引領關心國際局勢、國家外交的讀者,進入外交與歷史的擺渡思辨之旅。

序 一 關於《巡使四方》/沈冬
序 二 飛揚跋扈為誰雄──記沈呂巡大使/張宗智
序 三 憂患時代的傳燈人──沈呂巡/楊渡
序 四 追憶外交長才沈呂巡大使/馬英九
導 論 懷念呂巡/沈冬
第一章 登上那一艘外交的船
第二章 揚帆啟航、北美時期
第三章 接待外賓、結交好友
第四章 揮灑歐陸、百國免簽
第五章 挖掘歷史、百年條約
第六章 我愛中華、我愛國旗
第七章 來去英倫、蘭花外交
第八章 與民同在憫死救生
第九章 心繫兩岸、始終如一
第十章 大使書單、數字外交
結論與跋 與沈呂巡同行的兩年/謝幸吟
與沈大使共事的回憶
沈呂巡大使年表
(以上訊息取自國際書號申請資料,如有變動,以實體書為準)
 
[新書發表會]
時間:11月18日 14:00至16:0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一段2-1號4樓
與談:謝幸吟(作者、資深媒體人)
   黃介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沈 冬(台大音樂所教授)

前面提到,婉君(俞小凡)從馬上摔了下來。 婉君摔成重傷後,周家老爺請了中醫盧大夫來診治。盧大夫說,她頭部的傷,很難說,就先照藥方服用,若是幾天後燒沒有退,嘔吐沒有停止,可能就要考慮去看看西醫。 夫人:「怎麼會嚴重到連你都沒有把握呢?」 盧大...
02/10/2025

前面提到,婉君(俞小凡)從馬上摔了下來。
 
婉君摔成重傷後,周家老爺請了中醫盧大夫來診治。
盧大夫說,她頭部的傷,很難說,就先照藥方服用,若是幾天後燒沒有退,嘔吐沒有停止,可能就要考慮去看看西醫。
 
夫人:「怎麼會嚴重到連你都沒有把握呢?」
 
盧大夫:「這⋯⋯」「我剛才說過了,現在很難說。」
 
叔豪(施羽飾演):「那咱們還不趕緊把婉君送去看西醫!西醫的方法進步又科學,中醫已經行不通了!」
 
老爺:「叔豪,對盧大夫不得無禮。」
 
叔豪:「爹,現在是講實際,不是講禮貌的時候呀。」
 
西醫是科學的,中醫是不科學的,這樣的印象,影響了當時的年輕人,甚至是主政者。然而,不是說話大聲就贏,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很尊敬中醫大夫的,就像周老爺一樣。
 
沒想到只是打開43台緯來戲劇台看「婉君」,可以發掘這麼多民國大小事,而且現在還可以在YouTube上面直接收看。
 
那我們有什麼關於當時中醫不科學的書呢?
 
📗皮國立主編,《中醫不科學?1920-1930年代的社會輿論》全二冊
1929年,衛生部成立,其下設置「中央衛生委員會」,並於當年2月突襲中醫藥界,以「中醫妨礙全國醫事衛生」為由,提出四項有關「廢除中醫」之提案,擬定一連串漸進手段來限制中醫發展,希望逐步達到消滅中醫之目標。隨後,全國中醫藥界迅速展開了一連串抗爭與請願,甚至一路鬧到中央,驚動府院高層,最終保住了現代中醫藥發展的命脈。
 
這段歷史,見證了中國醫學現代化、科學化之開端,意義重大。本書收錄當時與隨後抗爭的相關檔案和報刊資料,重現當時的新聞輿論和醫藥業界對此事的看法,為讀者重新演繹這段中醫現代史的重大事件。本書不只促使我們思考中西醫學在當時的交鋒,這些史料更提醒我們,面對傳統知識與西方科學,我們或許可以抱持一種怎麼樣的態度來看待?值得讀者從史料中細細思索玩味。書中有關帝國主義、經濟侵略、革命思想等話語,也顯示中醫存廢問題其實和政治發展之間的高度相關性。讀者透過研讀這本資料,必能增進對這個時代醫藥問題的認識,也能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來評估這場運動的成敗得失,並重新詮釋現代中醫史的發展脈絡。
 
📗皮國立主編,《走過廢除中醫的時代:近代傳統醫學知識的變與常》
一場廢除中醫的風暴,颳起時代的反動與不安從中西論戰到中西合璧醫療史的新解方
劉士永、吳國聖、張亮亮、張孫彪、張田生、曾宣靜、李健祥、游智勝、王尊旺、王珂、皮國立、陳光華、魯萍,12篇專文,完整述說一段中醫存廢的歷史

從軍閥混戰,國民政府北伐,到張學良異幟[ #更正 易幟],整個中國大半都在戰火當中。這個軍隊打那個軍隊,省內互打,北伐軍自己內鬨,還有共匪兩湖秋收暴動、南昌暴動等等。 1930年,國民政府振務委員會報告說,全國幾乎都受災,有戰地人民損失,有...
01/10/2025

從軍閥混戰,國民政府北伐,到張學良異幟[ #更正 易幟],整個中國大半都在戰火當中。這個軍隊打那個軍隊,省內互打,北伐軍自己內鬨,還有共匪兩湖秋收暴動、南昌暴動等等。
 
1930年,國民政府振務委員會報告說,全國幾乎都受災,有戰地人民損失,有水災,有匪禍,有旱災,有蝗災,全部交雜在一起。
 
在中央,國民政府便陸續成立了賑災的機構。
1928年4月,直魯賑災委員會成立,11月豫陝甘賑災委員會成立,12月兩粵賑災委員會、晉冀察綏賑災委員會成立,負責各地區的賑災事宜。
 
大家或許可以想像,即便是北伐成功,仍然是類似於軍閥割據的樣子,國民革命軍四個集團軍各自佔據地盤,還有四川、雲南這樣獨立自主的省分。可是遇到了災害,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這時候地方政府就失能了,紛紛向中央要求協助賑濟災民。
 
1928年8月,薛篤弼出任直屬國民政府的賑款委員會主席,10月換許世英接棒。委員名單包括宋子文、陳嘉庚這些真正有實力(錢錢)的人。
 
1929年3月,所有上述的委員會合併,變成賑務委員會,行政院各部部長是當然委員,要一起來處理賑災的事情。1930年1月改名賑務委員會,1938年4月再改賑濟委員會。
這中間還有救濟水災委員會、黃河水災救濟委員會、中央救災準備金保管委員會等單位。
 
當全國大致底定,賑務委員會業務開行之初,許世英本來是希望可以一年有五百萬的預算來執行業務,結果第一個半年度,國民政府只撥款十萬元,另外收到捐款將近二十萬元,加一加不到三十萬,真是杯水車薪,然後也是幾乎全部花光光。
 
報告書中列明:
河南歸德發一萬元賑災。
山東曲阜發一萬二千元,八千元是跟銀行借的。
安徽亳縣發八千元。
河南省發十四萬三千元。
山東省發三千元(因為錢不夠了)。
東北發七千多。
熱河發二千元。
貴州發三千元。
遼西水災發一萬元。
兩湖秋收暴動發一萬元。
婆羅洲坤甸華僑火災發一萬元。(對,海外華僑也是賑濟的對象)
重慶火災發五千元。
比利時失業華工發一千元。
江西省發三千元。
陝西省發五千元。
甘肅省發五千元。
河南災民送到東北開墾費用五千元。
另外發送河南雜糧四千噸、藥品一萬八千瓶,綏遠雜糧八百二十噸、工賑用品三百噸,山西小米六十噸,浙江麵粉二千一百五十噸、賑米二萬一百噸,江蘇麵粉一百二十五噸、賑米一千四百噸,安徽麵粉二百六十噸、賑米二千噸,河北藥品二十萬零二千瓶、賑米三十噸,助賑書畫三千零三十件。
 
而且因為發錢、用錢事關重大,所以制定了各種會計辦法以及表單,各地分會都要造冊送回查核。
 
不過只有區區不到三十萬元實在救不了全國災黎,所以懇請加發一千萬公債,或是由海關附加費來支應。而且,還提出治理河川的要求,從根本上去防治水患,而不是只有救濟。
 
那地方失能的情況有多嚴重?
如果我們參考「讓子彈飛」這部電影,鵝城的稅收都已經收到民國九十九年了,地方政府實在沒有什麼辦法。
電影台詞還說:「縣長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攏豪紳,交稅捐款。他們交了,才讓百姓跟著交錢。得錢之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
但想一想,這還是有可能可以貪財的縣。如果縣裡百姓本身都受災了,哪來的錢可以交呢?
更簡單一點地說,發生天災或是兵禍,或者兩者相加乘,往往超出當時地方政府的處理能力,每次都必須靠募款、募捐。
 
所以我們看當時省一級的官員,職位生命週期最短的,就是財政廳廳長,不論是吳忠信主政時期的安徽,還是北伐時期的廣東,財政廳廳長簡直就是燙手山芋。
 
可是,地方制度又必須確實實施,分層負責。於是黨的組織就顯得非常重要,省黨部、縣黨部要去協助地方施政,成不成功,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關於賑濟事務,可以參考《國民政府政治工作總報告書(1930 年)》。
關於黨組織與地方的互動,可以參考梁馨蕾《學人從政:朱家驊與中國國民黨(1938-1944)》。
 
附圖為許世英,曾經擔任北京政府的國務總理,北伐後長年負責國民政府的賑濟事宜。

我們很喜歡有讀者來信,跟我們討論書上的內容為什麼會是這樣那樣,也讓我們去找更多的資料,說不定又促成一本新書。 不過也會有讀者想要跟我們討論「字」對不對,像是黃郛的籍貫浙江黃巖or黃岩,廣東台山or臺山,山西五臺or五台,西藏印度邊界的小鎮該...
30/09/2025

我們很喜歡有讀者來信,跟我們討論書上的內容為什麼會是這樣那樣,也讓我們去找更多的資料,說不定又促成一本新書。
 
不過也會有讀者想要跟我們討論「字」對不對,像是黃郛的籍貫浙江黃巖or黃岩,廣東台山or臺山,山西五臺or五台,西藏印度邊界的小鎮該叫大旺or達旺。
不是開玩笑,像大旺/達旺這種藏語的音譯,還真的有讀者跟我們強調一定要用哪一個才是對的。
地名的考據可不可以交給中研院史語所的專家老師啊?
(小編想逃離戰場~每次看到《水經注》就想吐~)
 
或者蘆溝橋or盧溝橋,但有時候是沒有答案的。
怎麼說呢?
一般傳言蘆溝橋底下的河流是黑色河川的意思,在改名為永定河以前,史書、劄記上的各種記載,是「盧溝」、「蘆溝」兩種用法都有,甚至有叫做「蘆箛」、「鑼鍋」的罕見不同寫法。
而最早關於這條河流的名字用這兩個音呈現,在紀錄中約略為宋代,更精確一點地說,是契丹遼,因為後晉石敬瑭早就把燕雲十六州割讓出去了。因此宋代的記載,比較多是聽來的。
 
換句話說,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北宋,對燕雲地區河流的當地稱呼,轉寫的機率比較大,至於字音的來源,究竟是契丹語,或是燕雲地區當時的語言,則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女真金沿用契丹遼的名字,然後蒙元繼續,一路到明、清,清代中葉才改名永定河。
(因為契丹語已經是死語了,我們找了幾本契丹語研究的書籍,都沒有查到相關資料)
 
那麼更早以前呢?班固的《漢書》記錄這條河叫做漯水,會不會是漯水的轉音呢?應該不是,因為唐代顏師古注漢書的時候,說漯的發音是「它」(合反)。
(是不是真的應該請史語所的老師來考據才對!)
漢代時漯水是從現在的山東入海,而不是天津,可見自然氣候地理水文變化之大。這是受到黃河改道的影響,漢代到宋代已經面目全非,對宋代來說,古漯水已經不存在,從地理與發音,都可以排除宋代名與古漯水的相關性。
 
不過抗戰時期孫怒潮編的《抗敵教材》裡說,本來叫做「盧溝橋」,後來都叫做「蘆溝橋」。是的,因為國民政府的公文書、老蔣的日記、陳誠的日記、胡宗南的筆記、戰後國防部的戰史,都寫「蘆溝橋」,所以基於當時國民政府的立場,我們學社都讓這條橋長草字頭。
 
好吧,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想用「蘆」的,建議不要勉強自己改掉草字頭。
想用「盧」的,建議不要強迫自己加上草字頭。
因為重點在於歷史的問題本身,窮經考據那個字應該是史語所老師的任務啊。
 
說到這裡,是不是該趕快報名「從蘆溝橋到中山堂: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八十週年的回顧與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一起來討論歷史問題呢?
時間:民國114年10月25、26日(六、日)
地點:天主教輔仁大學于斌樓谷欣廳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學校正門進入右側大樓)
 
錯過這場研討會,還有哪個場合你能看到民國史學者與台灣史學者一起坐著討論抗戰。
 
詳細資訊請參考報名連結,報名連結請參考本篇留言。
 
如果上面內容有講錯的,請不要客氣,大方告訴我們,讓我們可以學到更多、更多、更多。

Address

羅斯福路三段37號7樓之 1
Taipei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17:30
Tuesday 08:30 - 17:30
Wednesday 08:30 - 17:30
Thursday 08:30 - 17:30
Friday 08:30 - 17: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Share

Category

社長呂芳上教授

寬闊的歷史視野,需要眾人的紀錄來拓展

William Faulkner: 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