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2025
#終戰80年仍餘波盪漾
「在戰後東亞的複雜地景裡,以針對日本戰罪追究而論,台灣佔據一個獨特但常被忽略的地位。二次大戰結束時,這座島嶼既經歷敗戰也經歷勝利,那麼想當然耳,這種矛盾的情況會讓當地人與統治者皆無所適從。」顧若鵬花了一個章節,細緻處理台灣於戰爭結束、脫離日本殖民後的狀態,及中華民國政權既無法對日本追究責任,更無能照管台灣這個前日本殖民地的尷尬。
今年,無論是賴清德總統發表「終戰」談話引發爭議,或是「光復」的論戰,甚至是美國在台協會對台灣主權未定論的聲明,在在顯示戰後80年,台灣還在戰爭遺緒裡。而顧若鵬對東亞的理解,可以給我們清明的指引。他在《不正義的地理學》台灣版序言中便有說明:
「這條尋求合法性的不懈之路,代表台灣戰後地位的悲劇性——同盟國在開羅向台灣居民許諾一個未來,但戰後東亞秩序的現實又加諸他們另一種全然不同的未來。這座島嶼面對著最基本的定義問題,因為它並沒有進行去殖民化的過程。台灣是在戰後從日本手中被拿走,由一個從未統治過台灣的國民黨政權來『光復』。這種獨一無二的處境使我們必須發明新詞彙,以便適當描述像台灣這種前日本殖民地所發生的事情。根基不穩的國民黨政權在此建立法治,然後拋棄法治,在『白色恐怖』的數十年間粗率執行判決、囚禁與死刑。我們選用來區辨國內暴政與國際暴行的語詞,以及我們理解後殖民、再殖民或是其他全新政治控制型態的方式,會顯示出更深刻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怎樣創造出自己對過去的敘事。」
🏝書評》終戰80年仍餘波盪漾:身處《不正義地理學》的《X島嶼》
撰文|阿潑
二戰結束至今80年,但戰爭遺緒從未真正終結。許多未解的歷史糾纏,至今仍在東亞社會中激盪迴響。
劍橋大學教授顧若鵬的《不正義的地理學》深入剖析東亞戰罪審判如何成為各方角力的工具,揭示戰後正義為何難以實現。
對台灣而言,1945年既是敗戰也是勝利,這種矛盾讓島嶼陷入尷尬處境——國民黨政權「光復」了一個從未統治過的土地,隨後的228事件與白色恐怖,更將台灣推入另一個惡夢。
台美人二代鄭昕的《X島嶼》則聚焦1960至1980年代留美台灣學生的故事。他們在美國校園追求民主與人權,卻遭國民黨海外監控,成為冷戰與威權統治下的邊緣群體。
歷史的邊緣敘事往往是理解全球權力結構的關鍵鑰匙,啟發當代對民主與認同的持續反思。無論是《不平等的地理學》或是《X島嶼》,都是嘗試從過往少被關照的歷史切片出發,讓我們以更開闊的區域或跨國視角,重新思考正義,以及我們所在的土地與當代議題。
完整書評請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