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藝術家雜誌社 人生因藝術而豐富 藝術因人生而發光

《藝術家》雜誌創立於1975年,原社址位於台北市知名的書街重慶南路上。2005年6月,《藝術家》雜誌獲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譽揚,將雜誌社所在的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47號旁小巷道取名為「 藝術家巷 」,表彰《藝術家》雜誌投入台灣美術的長期努力。「藝術家巷」的成立為充滿書香氣息的街道增添幾許藝術的芬芳,也讓周邊社區的民眾對於這個卅年的老鄰居有更多的認同與互動。

【藝術風景|因卡.伊洛里:透明的快樂】 赫爾辛基阿莫斯.瑞克斯美術館(Amos Rex)今年夏天邀請英國─奈及利亞藝術家與設計師因卡.伊洛里(Yinka Ilori MBE)進行委製創作,將其館所坐落位置的當地著名景點玻璃宮廣場(Lasip...
26/09/2025

【藝術風景|因卡.伊洛里:透明的快樂】
 赫爾辛基阿莫斯.瑞克斯美術館(Amos Rex)今年夏天邀請英國─奈及利亞藝術家與設計師因卡.伊洛里(Yinka Ilori MBE)進行委製創作,將其館所坐落位置的當地著名景點玻璃宮廣場(Lasipalatsi Square)轉化為一處參與式大型裝置。以「透明的快樂」為名,伊洛里表示希望它可以反映對公共藝術之於大眾的可親近性並帶來愉悅的信念,期待能藉此鼓勵新的連結和相遇。〔…〕伊洛里在此公共空間植入兒童遊樂場、人行道、滑板場、籃球場、乒乓球桌等做為促進社群互動遊戲的催化劑,乃衍生自奈及利亞傳統寓言與幼時在倫敦成長的經驗,期盼民眾不只是遊玩,更由此分享各自的故事與記憶,回味兒時記趣。展期至10月12日。(節選自《藝術家》605期,2025年10月號)

#赫爾辛基阿莫斯瑞克斯美術館
#因卡伊洛里
#玻璃宮廣場
#藝術家雜誌

圖說:
「因卡.伊洛里:透明的快樂」現場一景(Photo: Ninni West / Lasipalatsikortteli 2025)

⬇《藝術家》605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 ▌《藝術家》605期10月號要目 ▌◤◢【10月專輯|波希米亞的自由與藝術】是流浪,還是浪漫—波希米亞的藝術家生活 ⊙潘(示番)總是在(創作)路上—巡遊19世紀巴黎波希米亞的文化場景與藝術生活 ⊙蔣嘉惠自嬉鬧中綻放的創作—維也納阿爾貝...
24/09/2025

◣◥ ▌《藝術家》605期10月號要目 ▌◤◢

【10月專輯|波希米亞的自由與藝術】
是流浪,還是浪漫—波希米亞的藝術家生活 ⊙潘(示番)
總是在(創作)路上—巡遊19世紀巴黎波希米亞的文化場景與藝術生活 ⊙蔣嘉惠
自嬉鬧中綻放的創作—維也納阿爾貝蒂娜美術館「維也納波希米亞:來自哈根協會的作品」 ⊙姜承妤

【特別報導|福克斯通三年展】
重織地層之歌—2025年福克斯通三年展的深度漫遊 ⊙林盈君

【藝術視界】
追尋梵谷的足跡 ⊙廖瓊芳

【國際藝壇】
品味來自荷蘭的梵谷名作—日本兩大梵谷展.展現家族與藏家的傳承 ⊙編輯部
傳說中的埃及豔后與歷史迷霧—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神祕的克麗奧佩脫拉」 ⊙唐忠珊
璀璨與轉折之間—倫敦白金漢宮國王美術館「愛德華時代:優雅年代」 ⊙黃其安
傳世最著名華麗手抄本的前世今生—法國尚蒂伊城堡「貝里公爵的最美時禱書」 ⊙唐忠珊
莊嚴勞動者的永恆形象—倫敦國家藝廊「米勒:土地上的生活」 ⊙黃杰敏
重新閱讀大地—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艾蜜莉.卡姆.克瓦雷耶個展 ⊙林盈君
遠眺地平線,思索將臨的太空—康城美術館「無盡的地平線—從文藝復興至今」 ⊙詹育杰
人與獸,複雜的關係—朗代諾海倫與艾德華.勒克萊爾文化推廣基金會「Animal!?」 ⊙鄭元智
當代比利時繪畫的大型普查—根特S.M.A.K.當代美術館「繪畫之後的繪畫—比利時當代藝術展」 ⊙詹育杰
時間的殘跡—塞特保羅.法萊利美術館菲利普.科涅個展「時間進程」 ⊙鄭元智
繪畫是精神棲息的「感性建築」空間—馬拉加畢卡索美術館「法拉.阿塔西:場域精神」 ⊙周芳蓮

【當代藝術】
成為的方法——從房間、無家者到「勇敢的台灣人」—看張韵苧的創作 ⊙陳宜艷

【藝術人物】
陪伴故宮在台灣成長的六位藝術家—溥心畬、張大千、張光賓、江兆申、楚戈、傅申 ⊙賴國生

【藝術動態】
一座為明天而創立的美術館—巴塞隆納米羅基金會美術館五十週年慶 ⊙徐芬蘭

【名家傑作】
工筆青綠山水的卓絕大家——袁江、袁耀 ⊙陳傳席

封面圖版:
約翰.維克多.克雷默(Johann Victor Krämer) 聖春 1898 鉛筆、墨水、白色不透明顏料、水彩紙本 18.5×18.5cm 維也納阿爾貝蒂娜美術館藏 ©Photo: The ALBERTINA Museum, Vienna

⬇《藝術家》605期已於本週二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605編輯留言版|波希米亞及其歷史多義性】 近期,台灣與國際各大美術館的動向,成為國內外藝術圈關注的焦點,包括先後落成開幕的多間新館,倫敦國家藝廊也於日前宣布展開大規模擴建競圖,計畫大幅拓展典藏和展覽空間及公共服務場域,為滿兩百週年的國家...
23/09/2025

【605編輯留言版|波希米亞及其歷史多義性】

 近期,台灣與國際各大美術館的動向,成為國內外藝術圈關注的焦點,包括先後落成開幕的多間新館,倫敦國家藝廊也於日前宣布展開大規模擴建競圖,計畫大幅拓展典藏和展覽空間及公共服務場域,為滿兩百週年的國家藝廊邁向下一個里程基石。與此同時,位於巴塞隆納的米羅基金會美術館,今年欣逢建館五十週年,除了策畫多場研究展與活動,更展現出一座秉持初心宗旨與核心定位半世紀不輟的美術館所臻至的國際與社會影響力。

 在特別報導單元,隨著作者林盈君的步履,再訪位於英國東南角濱海小鎮的福克斯通三年展,為讀者帶來一場深入在地藝術層理的探勘之旅。

 10月專輯「波希米亞的自由與藝術」,著眼於「波希米亞」一詞的多義性、複雜性與其歷史流變,嘗試從藝術史及文化史的角度回看藝文創作對羅姆人族群意象的建構和凝視,如何涉及、過渡成為一種19世紀法國的浪漫化身分與生活方式。透過維也納阿爾貝蒂娜美術館近期典藏特展「維也納波希米亞:來自哈根協會的作品」,看到波希米亞精神從巴黎到維也納藝術社群的繁衍,所孕育出的自由、具邊緣性,亦充滿創造力的互動與情誼。

 國際藝壇單元介紹值得關注的當期重要特展,包括:日本現正推出兩大梵谷巡迴特展,展現梵谷其家族與藏家對他作品的珍視及傳承。他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瓦茲河畔奧維,正於今年春天重新開放修護完成的嘉舍醫生之家,再次回顧兩人間的動人友誼。收藏著名彩繪裝飾手抄本《貝里公爵的最美時禱書》的法國尚蒂伊城堡孔代博物館圖書館,近期首次以單張、獨立的形式展出書中最受世人矚目的月曆圖,提供極其難得能親眼見證經典原作的機會。在繪畫主題方面,法國康城美術館「無盡的地平線—從文藝復興至今」探索地平線五個世紀以來予以藝術家的感知進程,做為人類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丈量基準;根特S.M.A.K.當代美術館「繪畫之後的繪畫」呈現比利時當代繪畫的鑽研與風格獨具的亮眼表現;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推出澳洲原住民族藝術家艾蜜莉.卡姆.克瓦雷耶大型個展,同時也展現美術館對於永續發展與包容性的高度重視。法國具象繪畫知名前輩藝術家菲利普.科涅個展「時間進程」,探討其結合攝影手法挑戰影像本質的實踐。

 邁入第卅二屆的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10月下旬舉辦,同期間迎來第二屆「台北藝術週」,特別報導預覽本屆展會亮點、參展畫廊與展呈作品。於此之前,林于嫣親炙甫於9月結束的2025柏林藝術週,並帶來現場觀察及精選展覽評介。

圖說:
赫爾辛基阿莫斯.瑞克斯美術館「因卡.伊洛里:透明的快樂」現場一景(Photo: Mika Huisman / Amos Rex)

⬇《藝術家》605期已於本週二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波希米亞
#維也納波希米亞
#哈根協會
#阿爾貝蒂娜美術館
#巴塞隆納米羅基金會美術館 #五十週年

#福克斯通三年展
#梵谷
#貝里公爵的最美時禱書
#無盡的地平線
#繪畫之後的繪畫 #比利時當代繪畫

#艾蜜莉卡姆克瓦雷
#菲利普科涅
#2025柏林藝術週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攝影藝術|他者的攝影─2025阿爾國際攝影節「不馴的影像」】 做為世界上最大的攝影盛會之一,此屆阿爾國際攝影節直面人類學攝影的內在矛盾,並且大膽地跨出一步,展現出當代攝影的批判性與社會介入的動能,提出能夠回應當代危機的影像定位。然而,一如...
22/09/2025

【攝影藝術|他者的攝影─2025阿爾國際攝影節「不馴的影像」】
 做為世界上最大的攝影盛會之一,此屆阿爾國際攝影節直面人類學攝影的內在矛盾,並且大膽地跨出一步,展現出當代攝影的批判性與社會介入的動能,提出能夠回應當代危機的影像定位。然而,一如當代藝術已然與資本緻密相互纏繞而難以真正脫身,當代攝影也面對著這樣的矛盾與危機。不同於攝影從業者與愛好者會面交流的初始目的(阿爾國際攝影節的法文名稱「Les Rencontres d'Arles」,保留了會面〔Les Rencontres〕的原意),隨著〔…〕等品牌資金注入,阿爾國際攝影節的規模逐漸成熟,比過往更加國際化,攝影創作者也能獲得更多資源與關注。然而,這同時也意味著,攝影所標舉的批判姿態,以及讓攝影的主體轉向他者的反省意識,可能又會落入消費他者的倫理危機。(撰文/許楚君,節選自《藝術家》604期,2025年9月號)

#2025阿爾國際攝影節
#不馴的影像
#愛德華格里桑 #阿爾班本薩
#藝術家雜誌

圖說:
陳潔瑤《男孩奇幻夜》劇照於阿爾曼紐爾.里維拉─歐爾提茲基金會「魔咒」展場一景(攝影:許楚君)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美術之眼|序曲1975】 1975年的台灣進入蔣經國時代,在野的政治力量浮現,鄉土文學論戰亦發聲,席德進當時在雜誌介紹台灣鄉土藝術堪稱非常前衛。他習慣在午前到雜誌社交稿,然後就近用午餐。在言談之中,感覺到他是將《藝術家》當成自家孕育般關切...
19/09/2025

【美術之眼|序曲1975】
 1975年的台灣進入蔣經國時代,在野的政治力量浮現,鄉土文學論戰亦發聲,席德進當時在雜誌介紹台灣鄉土藝術堪稱非常前衛。他習慣在午前到雜誌社交稿,然後就近用午餐。在言談之中,感覺到他是將《藝術家》當成自家孕育般關切看待。
 畫家何肇衢做為何家大哥,總擺脫不了兄長威嚴;但他從參與籌辦開始,在有生之年始終在關心《藝術家》的成長。在外人面前談起《藝術家》總會露出安慰的笑容。2013年我為撰寫「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寫景.抒情.何肇衢》,訪談到生長背景及親人的章節時,他提到三弟何政廣及其雜誌說:「他做了非常艱難的事;但做得很好。」(撰文/陳長華,節選自《藝術家》604期,2025年9月號)

#席德進 #何肇衢 #劉其偉 #李葉霜
#藝術家雜誌

圖說:
席德進在藝術家雜誌社校稿,攝於1977年5月。此年他每月在《藝術家》雜誌寫專欄。(圖版提供:《藝術家》資料庫)

⬇《藝術家》604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藝文消息|陳香伶.戀戀紅塵 × 梁永斐.奇逸融通 雙個展】福華沙龍將於 2025 年 10 月 3 日至 28 日推出「陳香伶.戀戀紅塵 × 梁永斐.奇逸融通」雙個展,為金秋獻上別具深度的藝術對話。此次展覽匯聚兩位藝術家截然不同卻相互呼應...
17/09/2025

【藝文消息|陳香伶.戀戀紅塵 × 梁永斐.奇逸融通 雙個展】

福華沙龍將於 2025 年 10 月 3 日至 28 日推出「陳香伶.戀戀紅塵 × 梁永斐.奇逸融通」雙個展,為金秋獻上別具深度的藝術對話。

此次展覽匯聚兩位藝術家截然不同卻相互呼應的創作語彙。陳香伶以古典油畫技法描繪清代刺繡與女性衣飾,華麗的紋樣在她筆下不再只是裝飾,而是女性被束縛與覺醒的隱喻。她以紅色為主題色,將愛、壓抑與自由的張力凝縮於畫布之上,映照出對生命與自我的追尋。

梁永斐則以書法為基礎,紮根於金文、漢隸、草書等傳統,並融會西方抽象繪畫的語言。他的作品既有傳統書法的結構嚴謹,也展現色彩與筆墨自由交融的張力,呈現「以書入畫、以畫入書」的靈活境界,體現東西合璧的藝術視野。

「戀戀紅塵」與「奇逸融通」兩個主題彼此對照,一柔一剛,一內一外,共同呈現出跨越文化邊界的深度思索。這不僅是一場視覺上的饗宴,更是一段關於愛、自由與文化交會的思辨之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覽資訊:
陳香伶.戀戀紅塵 × 梁永斐.奇逸融通 雙個展
展期:2025年10月3日~28日
茶會:2025年10月4日(六)下午3-5時
地點:福華沙龍
台北市仁愛路三段160號(福華飯店2樓)

#福華沙龍 #陳香伶 #戀戀紅塵 #梁永斐 #奇逸融通
#藝術展覽 #寫實油畫 #當代書畫

福華沙龍於十月的金秋,特別邀請陳香伶與梁永斐參展呈現精彩的藝術饗宴。「戀戀紅塵×奇逸融通」這場展覽兩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語彙各異其趣,但都隱涵東方文化底蘊及思維,陳香伶以清朝刺繡為創作載體,藉由寫實油畫....

【9月專輯|迎向城市美術館的時代】 近年,台灣各地城市美術館相繼籌畫、成立,台灣進入新一波美術館浪潮。特別在今年,一個輪廓底定的新美術館時代即將成形,隨著這些城市美術館陸續開館抑或即將啟用、新館長們先後赴任就職,我們可以如何期待這個時代的樣...
17/09/2025

【9月專輯|迎向城市美術館的時代】
 近年,台灣各地城市美術館相繼籌畫、成立,台灣進入新一波美術館浪潮。特別在今年,一個輪廓底定的新美術館時代即將成形,隨著這些城市美術館陸續開館抑或即將啟用、新館長們先後赴任就職,我們可以如何期待這個時代的樣貌?
 9月專輯,《藝術家》雜誌專訪六位城市美術館的館長:近日履新的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顏名宏和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林詠能,年底前將正式開幕的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同樣以行政法人成立的新北市美術館館長賴香伶和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以及六都之外但備受關注的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陳佳琦,邀請六位館長分享美術館營運理念和發展策略,關於典藏、研究、策展、教育等核心工作的思維,〔…〕,各館所自身的特殊性與對話關係又該如何定位、建構。(節選自《藝術家》604期,2025年9月號)

#高雄市立美術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 #臺中市立美術館
#新北市美術館 #臺南市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
#顏名宏 #林詠能 #賴依欣 #賴香伶 #龔卓軍 #陳佳琦
#藝術家雜誌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藝文消息|一念如是,筆墨清涼,一心弘體書法藝術展台北登場】為紀念弘一大師(李叔同)誕辰145週年,由美國國際佛教弘一大師研究中心主辦,羲之堂與弘裔文化承辦的「如是之間・一心弘體書法藝術展」,將於2025年9月20日至10月6日在臺北中正紀...
16/09/2025

【藝文消息|一念如是,筆墨清涼,一心弘體書法藝術展台北登場】

為紀念弘一大師(李叔同)誕辰145週年,由美國國際佛教弘一大師研究中心主辦,羲之堂與弘裔文化承辦的「如是之間・一心弘體書法藝術展」,將於2025年9月20日至10月6日在臺北中正紀念堂3展廳盛大舉行。這是一心於臺灣的首次展覽,也是一場兼具藝術與精神傳承意涵的文化盛事。

弘一大師一生多才多藝,音樂、戲劇、繪畫皆卓然有成;然出家後悉皆捨離,唯書法不輟。其書風內斂清淨,融入律宗嚴謹精神,「一筆書心」展現靜謐澄澹之境,獨樹一幟,難以模仿。這份由修持孕育的書藝精神,深深影響了一心的修學與創作。一心曾言:「弘一大師的書法能帶領大家走入『靜』的狀態。」

此次於中正紀念堂舉辦的「如是之間:一心弘體書法藝術展」,將完整呈現一心多年來對弘體書法的研習與創作。展品涵蓋佛經經文、祖師法語與經典詩詞,如《金剛經》、《藥師經》十九幅、虛雲老和尚詩文及《道德經》摘抄等。其中〈閩南佛法四言聯〉,是一心背臨曾於泉州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見聞大師真跡後所作,體現其堅固道念與信心。「閩南」二字在地理與精神上亦與臺灣呼應,期待引發觀者更多共鳴。

一心的創作,是書法,更是修行。他以筆墨延續弘一大師的法脈,將「弘體」推展至今日,成為紛擾時代中的一股清流。修持與藝術本是一體,一心的實踐與創造,印證了法脈綿延、精神不滅。這也更加彰顯出弘體書法最為珍貴的當代價值。本展在緬懷弘一大師的同時,也透過書法為觀者開啟親近佛法的契機。這將是今年秋天難得一見的雅淨風景,亦為眾人營造一處身心自在的清涼境地。

───────────────────────────
📌 展覽資訊:
如是之間 : 一心弘體書法藝術展
紀念弘一大師(李叔同)誕辰145週年
展覽日期|9月20日(六)~ 10月6日(一)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 一樓3展廳

📌專題講座:
🎤講題:弘一法師書法鑒賞略談
時間|9月20日(六)14:00-16:30
地點|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22號7樓

🎤講題:弘體書道及弘一精神之現實意義
時間|9月21日(日)14:00-16:30
地點|中正紀念堂 一樓3展廳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一心 #弘一 #弘一大師 #弘體書法 #書法藝術展 #美國國際佛教弘一大師研究中心
#中正紀念堂 #臺北展覽 #藝文消息 #文化活動 #羲之堂 #如是之間

一心的創作,是書法,更是修行。他透過筆墨延續弘一大師的法脈,將弘體推展至今日,成為紛擾時代中的一股清流。書藝既是藝術的展現,也是佛法的實踐。欣賞他的作品,不僅是凝視筆墨結構,更是進入一段心靈淨化的旅程...

【發現美術館|以藝術更新城市紋理─黑普瓦絲韋克菲爾德美術館】 現任駐館策展人埃莉諾.克萊頓(Eleanor Clayton)是一位專注於英國現代主義運動的藝術史學者,著有《黑普瓦絲:藝術與生活》(Barbara Hepworth:Art &...
15/09/2025

【發現美術館|以藝術更新城市紋理─黑普瓦絲韋克菲爾德美術館】
 現任駐館策展人埃莉諾.克萊頓(Eleanor Clayton)是一位專注於英國現代主義運動的藝術史學者,著有《黑普瓦絲:藝術與生活》(Barbara Hepworth:Art & Life)。在她的策畫下,黑普瓦絲美術館強調作品間主題性的對話,而非僅依年代排序,激發觀眾於歷史脈絡與當代議題之間的深度思考。館方曾邀請時尚設計師強納森.安德森(JW Anderson)擔任客座策展人,〔…〕,展現藝術家與設計師對人體形態的多元詮釋。近期「卡洛琳.沃克:母職」(展期至10月27日,參閱《藝術家》602期)則從繪畫視角出發,呼應黑普瓦絲曾參與外科手術室的經歷,並探討女性藝術家在不同時代面臨的事業與家庭抉擇。無論是雕塑與攝影的對話展,或是數位藝術實驗計畫,皆彰顯館方勇於突破框架、追求創新的精神。(撰文/林盈君,節選自《藝術家》604期,2025年9月號)

#黑普瓦絲韋克菲爾德美術館
#黑普瓦絲 #亨利摩爾
#大衛齊普菲爾德
#藝術家雜誌

圖說:
黑普瓦絲韋克菲爾德美術館以1座陸橋連結外部道路,方便訪客參觀。©Hufton Crow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特別報導|2025塞尚年探看塞尚之家與工作室】 如果素描是所有畫家的基礎,那靜物就是這個基礎最基本的主題,即使是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也不例外。〔…〕。真正的研究則是從1882年在賈斯德布芳的頂樓工作室開始,他不斷地在畫面中尋找如何才能...
12/09/2025

【特別報導|2025塞尚年探看塞尚之家與工作室】
 如果素描是所有畫家的基礎,那靜物就是這個基礎最基本的主題,即使是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也不例外。〔…〕。真正的研究則是從1882年在賈斯德布芳的頂樓工作室開始,他不斷地在畫面中尋找如何才能取得空間、造形與色彩之間的牽制及平衡。這些作品的構圖在形式上都非常深奧,觀眾很難確切地點出究竟哪個部分是真實的存在,哪個部分是經過作者想像力的修改。對塞尚而言,眼睛所看到的是自然狀況,大腦則要負責籌組畫面上感受的邏輯,兩者必須互相幫助才能建構出一幅完美的靜物畫,這個理論也讓他被譽為新的靜物畫大師。(撰文/唐忠珊,節選自《藝術家》604期,2025年9月號)

#賈斯德布芳
#塞尚
#葛哈內美術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
塞尚 有一盤櫻桃的靜物畫1885-1887 油彩畫布 50.2×61cm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藏©2024 Museum Associates/ LACMA. Licenciée parDist. GrandPalaisRmn /image LACMA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10/09/2025

【台灣美術史隨筆|誰開啟了台灣美術史的書寫思維?】
 在重建台灣美術史的同時,不斷挖掘新史料,並針對過往歷史書寫進行校正、補遺,可以視為這個巨大文字工程不可或缺的兩股重要推力。不過,重構的過程中,「歷史是什麼」這種基本而直白的問題,很容易再次成為浮現於作者與讀者腦海的一個疑問。英國史學家詹京斯(Keith Jenkins)曾下了一個定義:「歷史是一種移動的、有問題的論述。……它是由一群思想現代化的工作者所創造」,即便歷史是探討世界過去的某些面向,在使用中仍容易被濫用,「實際上通常與一系列任何時刻都存在的權力基礎相對應,並且沿著一種從支配一切到無關緊要的光譜,建構並散布各種歷史的意義」。(撰文/白適銘,節選自《藝術家》604期,2025年9月號)

#台灣美術史 #歷史書寫 #史料 #詹京斯
#藝術家雜誌

⬇《藝術家》604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Address

金山南路二段165號6樓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88622388671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藝術家雜誌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藝術家雜誌社: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