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藝術家雜誌社 人生因藝術而豐富 藝術因人生而發光

《藝術家》雜誌創立於1975年,原社址位於台北市知名的書街重慶南路上。2005年6月,《藝術家》雜誌獲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譽揚,將雜誌社所在的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47號旁小巷道取名為「 藝術家巷 」,表彰《藝術家》雜誌投入台灣美術的長期努力。「藝術家巷」的成立為充滿書香氣息的街道增添幾許藝術的芬芳,也讓周邊社區的民眾對於這個卅年的老鄰居有更多的認同與互動。

【藝術現場|第十三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 第十三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以「降靈:靈魂的技術」為主軸,將精神性與靈性經驗視為理解世界和回應當前危機的方法,邀請五十位╱組藝術家及四十九位╱組參與相關活動的創作者和團隊,藉由解放性的實踐挑戰藝術被視...
10/11/2025

【藝術現場|第十三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
 第十三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以「降靈:靈魂的技術」為主軸,將精神性與靈性經驗視為理解世界和回應當前危機的方法,邀請五十位╱組藝術家及四十九位╱組參與相關活動的創作者和團隊,藉由解放性的實踐挑戰藝術被視為獨立於現實的觀念,並構築一個與靈性相遇、延展感知和共鳴的場域,使作品在其中發聲、召喚並轉化。
 策展團隊發覺近十年間,從另類知識形式汲取靈感的藝術家日益增多,他們探究被壓抑的文化傳統中所蘊含的神祕主義、先知式視角與隱祕觀點,是如何重新成為藝術論述的核心。(節選自《藝術家》606期,2025年11月號)

#白南準 #李升澤 #艾瑪昆茨 #希爾瑪雅克琳 #朴贊景 #許家維 #陳瀅如
#藝術家雜誌

圖說:
恩田晃 白南準的靈魂在對我說話 2017 / 2022 田野錄音、照片、錄像、收音機、文字 尺寸依場地而定 於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展場一景(Photo: Hong Cheolki)Courtesy of the artist

⬇《藝術家》60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07/11/2025

【台灣美術史隨筆|沒有美術的《臺灣通史》(上)】
 進入日治時期,隨著現代化知識的持續積累,「美術」╱「文化」概念形塑及「美術史」╱「文化史」論述實踐的相繼出現,成為當時文藝青年彰顯身分的重要表徵,藉以與舊社會產生區隔。黃土水及尾崎秀真的前呼後應,體現此種現象正在發酵蔓延的事實,類似以「新的儀式」建構一種「象徵符號」,為蒙昧無知的大眾營造可供想像的「國家╱民族」模樣,以資更替舊世界的一切不合時宜。在進入現代文藝反思白熱化的1920年代至1930年代,連橫逾十年撰述的第一部台灣「在地」歷史――《臺灣通史》成為驚天創舉。不過,其所形塑的所謂「台灣史」,究竟應如何閱讀、又意欲彰顯什麼?(撰文/白適銘,節選自《藝術家》606期,2025年11月號)

#台灣美術史 #歷史書寫 #臺灣通史
#藝術家雜誌

⬇《藝術家》60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藝文消息|「江山萬里心─林章湖水墨回顧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呈現】 「江山萬里心─林章湖水墨回顧展」將於11月8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揭幕。展覽由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與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為臺灣藝術家林章湖首度登上中國美術館的個展舞...
06/11/2025

【藝文消息|「江山萬里心─林章湖水墨回顧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呈現】

 「江山萬里心─林章湖水墨回顧展」將於11月8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揭幕。展覽由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與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為臺灣藝術家林章湖首度登上中國美術館的個展舞台,象徵其半世紀創作的重要里程碑。

 林章湖1955年生於台北,詩書畫印兼擅,畢業於臺師大美研所,後獲中央美院博士。長年致力於筆墨的當代轉化與精神探尋,主張「筆墨當隨時代」,以「自在理想主義」為美學核心,使水墨創作成為思想與靈性的修為。

 展覽以「筆墨與時代」、「行旅與心象」、「自在與歸依」三大主軸,展出代表作35(組)件,從〈絲路市集〉、〈黃山書畫冊〉到〈魚躍龍門〉、〈問道靈山〉,完整呈現其從寫生到觀念、從形象到心象的創作軌跡。
策展人陳筱君指出:「『江山萬里心』既是回顧,也是展望。」林章湖表示:「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是榮耀也是圓滿。」這場水墨盛宴,以筆墨構築心靈風景,為兩岸藝術交流開啟新的篇章。
─────────────
📌展覽資訊:
江山萬里心─林章湖水墨回顧展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 第三展廳(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1號)
展覽日期:2025年11月8日~11月19日
主辦單位: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
策展人:陳筱君

#江山萬里心 #林章湖 #水墨藝術 #中國美術館 #陳筱君

「江山萬里心─林章湖水墨回顧展」將於11月8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第三展廳隆重揭幕。展覽由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與財團法人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為臺灣著名藝術家林章湖首次登上中國美術館的個展舞台,象徵其半世紀...

【美術之眼|飄在穹蒼的白菜】 1925年清朝皇帝溥儀出宮後,當時政府組織「清室善後委員會」,接收宮中收藏及辦理清查。剛從中學畢業的那先生,經人推薦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工作。他第一次見到的〈翠玉白菜〉,剛從永和宮一個房間提出來,玉白菜種在琺瑯花...
05/11/2025

【美術之眼|飄在穹蒼的白菜】
 1925年清朝皇帝溥儀出宮後,當時政府組織「清室善後委員會」,接收宮中收藏及辦理清查。剛從中學畢業的那先生,經人推薦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工作。他第一次見到的〈翠玉白菜〉,剛從永和宮一個房間提出來,玉白菜種在琺瑯花盆裡,旁邊還陪種著一棵小靈芝。北京紫禁城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後,在齋宮設置玉器陳列室。1928年〈翠玉白菜〉首次展出時,與它同組的花盆與靈芝並未現身,因專家認為它們與白菜不搭,玉白菜單獨華麗出場,讓觀眾驚豔,一直延續到今天,在展場發光發熱。(撰文/陳長華,節選自《藝術家》606期,2025年11月號)

#故宮 #翠玉白菜 #溥儀
#藝術家雜誌

圖說:
〈翠玉白菜〉於布拉格捷克國家博物館「故宮文物百選及其故事」展場一景(圖版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藝術家》60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國際藝壇|光的囈語】 當曼.雷將實物投影的方法轉移到繪畫時,他特別關注構圖的物質性。在許多實物投影中,虛幻物體與其間的黑色空隙具有同等分量。因此在繪畫中,他更聚焦於分量與能量:表面經過高度處理包含融合濕畫法、調色刀的快速揮擊及重視不同形體...
03/11/2025

【國際藝壇|光的囈語】
 當曼.雷將實物投影的方法轉移到繪畫時,他特別關注構圖的物質性。在許多實物投影中,虛幻物體與其間的黑色空隙具有同等分量。因此在繪畫中,他更聚焦於分量與能量:表面經過高度處理包含融合濕畫法、調色刀的快速揮擊及重視不同形體交界處的邊緣,如1926年繪製於畫布的〈瑞典風景〉,與他早期在畫板、木材、金屬與砂紙上創作的抽象構圖不同,更重要的是,這幅作品是唯一與實物投影直接相關的畫作。曼.雷在實物投影方面的實驗或許促使他再次走出暗房,以層層堆疊的顏料來進行平面的實驗。(撰文/賴懷宇,節選自《藝術家》606期,2025年11月號)

#曼雷
#實物投影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當物品做夢時 #崔斯坦扎拉
#藝術家雜誌

圖說:
曼.雷 瑞典風景 1926 油彩畫布 45.7×64.8cm 倫敦梅耶畫廊藏 ©Courtesy of The Mayor Gallery, London ©Man Ray 2015 Trust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 ADAGP, Paris 2025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最新消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產業高階經理碩士在職專班(EMAM)115學年度熱情招生】🎉📌藝文底蘊領航課程 × 薈萃名師攜手共創 臺師大藝術學院「藝術產業高階經理碩士在職專班」(Executive Master of Arts Man...
02/11/2025

🎉【最新消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產業高階經理碩士在職專班(EMAM)115學年度熱情招生】🎉

📌藝文底蘊領航課程 × 薈萃名師攜手共創
 臺師大藝術學院「藝術產業高階經理碩士在職專班」(Executive Master of Arts Management, EMAM)正式啟動115學年度第二屆招生,報名自11月25日起至12月4日止。EMAM以「藝術為底蘊、管理為核心、創新為導向」為教育願景,設計四門核心課程,並整合「藝術鑑賞與典藏素養」與「藝術經營與行銷策略」兩大主軸課程,結合藝術學院深厚的藝術專業能量與師大美術館等沉浸式學習場域,打造理論與實務雙軌並進的培育環境,致力培育兼具國際視野、文化思維與跨域決策能力的高階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為臺灣藝術產業注入新動能。
 EMAM課程內容橫跨藝術管理、策展行銷、藝術典藏與投資鑑賞、文物保存修復,以及藝術金融與稅務管理等領域,透過跨域實作與專題研究,強化學員在藝術與產業之間的整合思維;培養專業洞察力與策略決策能力,引領藝術與市場對話,開創永續新局。
 專班以跨域學習為基石,連結產業脈動,匯聚國內外藝術學者、文化政策專家與藝術產業領袖攜手授課,結合產業實務經驗與學術研究方法,帶領學員深入理解藝術產業生態運作邏輯,拓展國際觀點與專業視野。課程融合實地參訪、專案策畫與案例分析等多元學習途徑,EMAM協助學員在藝術與管理之間建立創新橋樑,推動臺灣藝術產業以前瞻思維邁向全球舞台。

📌【招生報名資訊一覽】
●報名期間:114/11/25(二)上午9時至12/4(四)下午5時止。
●招生簡章下載:請見留言處
●複試日期:115/1/25(日)
●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並須上傳審查資料。
●【招生說明會】:
- 時間:114/11/29(六)10:00
- 地點:師大美術館601教室(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 報名連結:請見留言處
●更多詳情:請見留言處
●洽詢專線:(02) 7749-7201

臺師大藝術學院「藝術產業高階經理碩士在職專班」(Executive Master of Arts Management, EMAM)正式啟動115學年度第二屆招生,報名自11月25日起至12月4日止。EMAM以「藝術為底蘊、管理為核心、創新為導向」為教育願景,設計四門核心.....

【藝術正論|何肇衢的繪畫就是他對於土地的眷戀】 何肇衢的繪畫題材主要是風景畫與靜物畫。從藝術風格的演變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個時期是1950年代以來的寫實繪畫,畫中景物具象而寫實,注重物像的細節描繪。第二個時期是1960年代以後的具象抽象...
31/10/2025

【藝術正論|何肇衢的繪畫就是他對於土地的眷戀】
 何肇衢的繪畫題材主要是風景畫與靜物畫。從藝術風格的演變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個時期是1950年代以來的寫實繪畫,畫中景物具象而寫實,注重物像的細節描繪。第二個時期是1960年代以後的具象抽象繪畫;他在1964年前往日本參觀畢卡索展覽,受到立體主義影響,繪畫作品採用畫面分割解體物像;畫中景物具象而抽象,較少物像的寫實細節,而是注重視域的分割與堆疊。第三個時期是1980年代以後的非具象抽象繪畫;此一時期,他的繪畫出現類似尼古拉.德.史泰耶(Nicolas de Staël)的點彩主義(Tachism)與尼柯遜(Ben Nicholson)淺浮雕技法的色塊構圖,畫中景物已不再具象而是隱藏在色塊關係之中。(撰文/廖仁義,節選自《藝術家》606期,2025年11月號)

#何肇衢
#尼古拉德史泰耶 #點彩主義
#尼柯遜
#藝術家雜誌

圖說:
何肇衢(左)與筆者於「豐采.頌歌─何肇衢邀請展」合影,攝於2018年。

⬇《藝術家》60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藝術風景|瑪雷特.安妮.薩拉:Goavve-Geabbil】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的「現代委製」(Hyundai Commission)近日揭曉挪威薩米族(Sámi)藝術家瑪雷特.安妮.薩拉(Máret Ánne Sara)的巨型沉浸式雕塑...
29/10/2025

【藝術風景|瑪雷特.安妮.薩拉:Goavve-Geabbil】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的「現代委製」(Hyundai Commission)近日揭曉挪威薩米族(Sámi)藝術家瑪雷特.安妮.薩拉(Máret Ánne Sara)的巨型沉浸式雕塑與聲景裝置。薩拉著眼於薩米人、馴鹿與土地之間的共生關係,關注薩普米地區(Sápmi)的原民領地並透過身為馴鹿牧民家族成員的親身經歷突顯衝擊該族群生存的生態議題。由馴鹿皮與電纜纏繞構成的雕塑如紀念碑般矗立於渦輪大廳;展名中的「Goavve-」意指極端溫差導致的環境惡化現象──雨水與融雪在地面凍結為冰層而阻斷動物食用賴以維生的地底食物。展期至2026年4月6日。(節選自《藝術家》606期,2025年11月號)

#現代委製
#瑪雷特安妮薩拉
#泰德現代美術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
「 瑪雷特.安妮.薩拉:Goavve-Geabbil」展場一景 2025.8 35©Máret Ánne Sara. Photo ©Tate (Sonal Bakrania)

⬇《藝術家》606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 ▌《藝術家》606期11月號要目 ▌◤◢【11月專輯|關於典藏展示及策展方法的思考】重新定義博物館敘事的革命性實驗—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東區典藏庫和大衛.鮑伊中心 ⊙林盈君從典藏出發建立當代與歷史的對話—維也納mumok路德維希...
23/10/2025

◣◥ ▌《藝術家》606期11月號要目 ▌◤◢

【11月專輯|關於典藏展示及策展方法的思考】
重新定義博物館敘事的革命性實驗—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東區典藏庫和大衛.鮑伊中心 ⊙林盈君
從典藏出發建立當代與歷史的對話—維也納mumok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基金會美術館 ⊙鄭元智
作品對話共舞,不停蛻變的典藏展覽—提諾.塞格爾在阿爾LUMA Arles ⊙詹育杰

【名畫物語】
亞西西聖方濟各教堂的壁畫 ⊙編輯部
趙無極的〈無題(亞西西)〉 ⊙何政廣

【國際藝壇】
光的囈語—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曼.雷:當物品做夢時」 ⊙賴懷宇
最後一代卡拉瓦喬畫派的神祕畫家—巴黎雅葛瑪—安德烈美術館「喬治.德.拉圖爾的光線與晦暗」 ⊙唐忠珊
以畫筆為家庭與兒少關懷發聲的畫家—巴黎小皇宮美術館「格赫茲—啟蒙時代的孩童」 ⊙唐忠珊
一場關乎你我的當代反思—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全球法西斯主義」 ⊙林于嫣
橫跨大西洋的文化印記—美國喬治亞美術館「卓越的流亡者:1900-1939年在巴黎的美國女性」 ⊙黃杰敏
魔幻與超現實的較量:伊尼戈.納瓦羅的繪畫—馬德里拉薩羅—加爾迪亞諾美術館「昨日猛虎踏上你的影子」 ⊙周芳蓮

【藝術史學】
大風堂舊藏董源〈溪岸圖〉與〈江堤晚景〉之探究—兼論張大千與唐宋青綠山水之承續發展關係 ⊙巴東

【名家傑作】
以性靈寫山水、寓造化於花卉——惲壽平 ⊙陳傳席

【攝影藝術】
關於「持相機的詩人」張乾琦 ⊙余思穎
看見半個世紀前女同平權運動的後台生活—巴黎LE BAL多媒體藝術中心「我們他者」 ⊙詹育杰

【發現美術館】
用當代藝術演示我們的美好生活—直島上第十座美術館——直島新美術館 ⊙楊貴雯
北義古城的鮮明與寫實—貝爾加莫卡拉拉學院美術館 ⊙陳北辰

封面圖版:
尚─巴蒂斯特.格赫茲(Jean-Baptiste Greuze) 少女與白鴿(局部) 約1780 油彩木板 64.4×53.3cm 杜埃查特雷斯博物館藏 ©Musée de la Chartreuse, Douai, France / Photo Daniel Lefevre

⬇《藝術家》606期已於本週四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606編輯留言版|當代珍奇櫃的觀看方式】 繼鹿特丹博伊曼斯.梵波寧根美術館於2021年正式落成的開放式典藏庫房,為美術館開放典藏空間的收藏展示立下具典範意義的先例後,今年5月31日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東區典藏庫對外開幕,廣受全球矚目...
22/10/2025

【606編輯留言版|當代珍奇櫃的觀看方式】

 繼鹿特丹博伊曼斯.梵波寧根美術館於2021年正式落成的開放式典藏庫房,為美術館開放典藏空間的收藏展示立下具典範意義的先例後,今年5月31日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東區典藏庫對外開幕,廣受全球矚目;同時也引人思考,當博物館/美術館的館藏除了藉由常設展及特展的公眾展陳形式,常態保存、靜置於庫房中的諸多藏品,還可以如何認識、觀看與體驗。

 11月專輯以美術館、藝術機構的策展實踐為鑑,透過當代策展方法展現典藏作品與作品、與觀者之間的可能關係。林盈君論述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東區典藏庫及其於9月中旬啟用的大衛.鮑伊中心,重新定義博物館敘事的革命性實驗及當中的策展思維。鄭元智評介維也納mumok路德維希現代藝術基金會美術館典藏主題展,館內策展人邀集當代藝術家參與而生發出歷史與當代的雙向對話,重省其典藏面貌。當代編舞藝術家提諾.塞格爾受邀以瑞士LUMA基金會與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的收藏為基礎策展,詹育杰在LUMA基金會位於南法阿爾的據點LUMA Arles親身體會這場甚至展覽標題亦不斷演變的實驗性展覽。

 國際藝壇單元收錄數場藝術史名家研究展,包括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曼.雷:當物品做夢時」,為首度將曼.雷代表性的實物投影技法置於其創作脈絡的展覽,重新檢視他這段跨媒材激進實驗時期的作品。巴黎雅葛瑪─安德烈美術館聚焦知名但神祕的喬治.德.拉圖爾,探討他為何被稱作最後一代卡拉瓦喬畫派的畫家。今年適逢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重要畫家尚─巴蒂斯特.格赫茲誕辰三百週年,巴黎小皇宮美術館舉辦格赫茲特展,不僅完整回顧其創作生涯,也著眼於彼時社會背景下他所悉心闡釋的家庭概念與兒童主題,展現出藝術家的人文關懷。

 藝術史學單元刊載資深藝術研究工作者巴東論述〈大風堂舊藏董源〈溪岸圖〉與〈江堤晚景〉之探究—兼論張大千與唐宋青綠山水之承續發展關係〉專文,文中論證的學術觀點,為賞析張大千作品提供精奧的品讀。

 5月底全新開幕的直島新美術館,為安藤忠雄在「倍樂生藝術場直島」的第十座建築作品,是今年夏秋赴瀨戶內藝術祭的藝術愛好者的關注焦點。本期發現美術館單元隨著作者楊貴雯乘船登島親訪的現場觀察,一探於此地深耕的倍樂生集團寄予的展示定位、建築設計以及開館展所揭示的背後理念。位於米蘭近郊古城貝爾加莫的卡拉拉學院美術館,創立至今的兩百餘年間累積豐富的義大利藝術收藏,陳北辰爬梳其重要典藏與大師作品,如何映現北義地區的藝術史脈絡與義大利繪畫發展的相互影響。

 《藝術家》雜誌創辦人何政廣社長榮獲第十三屆總統文化獎「文化耕耘獎」,在10月17日的頒獎典禮上,他致詞向雜誌創立的五十年來所有給予支持的各方人士與讀者表達感謝之意;創刊辭「人生因藝術而豐富,藝術因人生而發光」的信念亦初心不變,繼續與時代共進。

圖說:
2025泰德現代美術館「現代委製」(Hyundai Commission):「瑪雷特.安妮.薩拉:Goavve-Geabbil」展場一景 ©Máret Ánne Sara. Photo ©Tate (Yili Liu)

⬇《藝術家》606期將於本週四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東區典藏庫 #大衛鮑伊中心



#提諾塞格爾
#曼雷 #當物品做夢時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喬治德拉圖爾
#雅葛瑪安德烈美術館
#尚巴蒂斯特格赫茲
#小皇宮美術館
#張大千
#直島新美術館
#卡拉拉學院美術館

【特別報導|重織地層之歌】 在19世紀建造的海防要塞馬泰洛3號塔(Martello Tower 3)內,蘇格蘭藝術家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的〈來世〉靜靜陳列著近兩百件重新創造的古代護身符,每一件都以來自瀕危生態系統的材...
21/10/2025

【特別報導|重織地層之歌】
 在19世紀建造的海防要塞馬泰洛3號塔(Martello Tower 3)內,蘇格蘭藝術家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的〈來世〉靜靜陳列著近兩百件重新創造的古代護身符,每一件都以來自瀕危生態系統的材料精心雕刻而成。這些材料包括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島嶼石頭、冰川殘片、白化珊瑚、工業灰燼和微塑膠,甚至隕石塵埃,每一種都承載著地球深層歷史與環境變遷的見證。藝術家重新詮釋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埃及文明與維京時期流傳下來的護身符,將這些材料轉化為反思失落、連結與重生的物件。她說:「我一直對地球的進化時程感到著迷,因為它讓我們人類置身於進化的廣闊視野中。不僅是地球的時程演變,還有整個宇宙生命進化的脈絡。」(撰文/林盈君(Savi Lin),節選自《藝術家》605期,2025年10月號)

#福克斯通三年展
#凱蒂帕特森
#創意福克斯通基金會
#蘇嘉凱里
#藝術家雜誌

圖說:
凱蒂.帕特森〈來世〉局部(Photo: Thierry Bal)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Address

金山南路二段165號6樓
Taipei
106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88622388671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藝術家雜誌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藝術家雜誌社: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