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雜誌 The Observer

《觀察》雜誌 The Observer 綜合性月刊,每月1日出刊
致力於觀察台灣動向 兩岸發展 民族復興 天下大?

刊名《觀察》,是希望所有作者以理性、專業的視角,觀察、思考、解讀台灣動向、兩岸發展、民族復興、天下大勢,以爭取共鳴,形成共識。
除評論性文章外,更特別開闢青年心聲、人文思想、民間團體活動報導、各行各業人物專訪、陸配陸生經驗談等欄目,希望如實表達台灣社會基層真實而多元的聲音,提供兩岸關心國是、制訂政策者參考。

04/10/2025

10月號-無意追求統一,何來對日抗戰的話語權
文/桂宏誠

9月3日,中國大陸以舉行閱兵的方式紀念「中國人民對日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不僅讓寄生於中華民國的台獨政權感到尷尬,即使對日抗戰是由中國國民黨組成的「中國國民政府」所領導,但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因已喪失「中國心」,在紀念對日抗戰勝利時也顯露出進退失據的窘境。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731

03/10/2025

10月號-九三閱兵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涵
文/姜新立

「抗戰」是全中國人民的生死存亡之戰,抗戰勝利80周年當然值得兩岸同胞慶祝/紀念。大陸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名,於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舉行大閱兵,本身所昭示的歷史意義與所顯示的現實意涵,絕對值得兩岸乃至全世界關注。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730

02/10/2025

10月號-從天津上合到北京閱兵
文/汪榮祖

今年9月1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主持上海合作組織(SCO)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25次會議,接著9月3日習又在北京舉行了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閱兵大典。元首峰會與閱兵經常舉辦,司空見慣,無足輕重,但這次天津上合與北京閱兵卻引起舉世矚目,得到廣泛的討論,影響深遠,值得深入觀察。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729

02/10/2025

10月號-應警惕美國的「戰略欺騙」
文/周忠菲

當前美國的全球戰略,似乎在保持戰略模糊與走向戰略清晰的過程中不斷搖擺、切換,並顯示它將在俄烏衝突脫身後回防亞太的姿態。由於美國已出現衰敗的趨勢,吾人更需要高度警惕美國的「戰略欺騙」(Strategic Deception)。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728

01/10/2025

10月號-台灣民粹狂潮肆虐,民主根基岌岌可危
文/蔡鎤銘

民粹主義已成為當今台灣社會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它以反菁英為旗幟,藉此爭取大眾支持,往往混合左右派元素,難以簡單歸類。民粹主義常宣揚激進且不切實際的理念,例如「抗中護台」的排外訴求、對少數族群的歧視,或反全球化的保護主義。這些主張不僅影響政治走向,也撼動社會穩定。2024年的青鳥行動與2025年的大罷免,正顯示著民粹主義的強大衝擊。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727

30/09/2025

10月號-關放柯、祭屠刀與人民的期待
文/林松青

民進黨在大罷免失敗後宣布休養生息,鼓勵朝野溝通,施政重民生、經濟,以回應人民的期待。但現實是「財劃法」祭屠刀,司法關放柯文哲,像是在昭告世人:我鬥才會贏。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726

29/09/2025

10月號-民眾黨內暫不存在兩個太陽問題
文/馮國豪

台灣政壇長期由國民黨與民進黨主導,但在2020年代,由柯文哲創立的台灣民眾黨崛起,2024總統大選,柯文哲雖未能問鼎大位,卻在立法院取得8席立委,成為國會的「關鍵少數」。更重要的是,民眾黨在選後吸納了前時代力量的精神領袖黃國昌,使得政黨形象與論述能力大幅提升。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725

28/09/2025

10月號-國民黨主席改選是否能洗心革面
文/朱駿

在民主政治中,一個政黨的戰力來自選票,最能吸引選票的是政黨的好形象,而黨主席的形象是政黨形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國民黨自李登輝以來迷信金權與大咖,毫不珍惜形象,以致一路潰敗,迄今依然不醒,此次主席人選仍舊圍繞著大咖與財力,不顧形象,不是好兆頭。

國民黨喊了「重返執政」多年,2020與2024年因民進黨執政績效不佳與綠營內亂,都有一定的機會,但皆被黨主席的私心搞砸了。今年正逢主席改選,賴清德聲望大幅墜落,民進黨形象變差,又令國民黨重返執政的喊聲不斷,寄望新任主席可以引領黨於2028重返執政。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但夢幻與希望常與現實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主席選舉仍是鬧劇一場

朱立倫口口聲聲「期盼順利交棒」,卻將登記截止日展延14天,並快速給趙少康發了中評委證書,令趙瞬間取得參選資格,補繳黨費的日期也任意修改了兩次,充分顯示國民黨根本沒有可信賴、可預期的制度,規矩可隨主席而更改,完全不顧形象觀感與常理規矩,毫不遮掩地在黨內搓圓仔湯,為自己創造連任或搓出親己的人選,以延續自己在黨內的勢力。

9月12日,傅崐萁親口說,直到9月11日還與朱立倫在拜託桃園市長張善政參選黨主席,可為此意圖的明證。傅崐萁15日表示,「現在參選人很多,誰適合在哪個戰鬥位置,應該是可以協商的」,就是圖謀搓圓仔湯。

登記完成者有郝龍斌、鄭麗文、羅智強、卓伯源、張亞中、蔡志弘六人,其中應以郝當選的機率最大,因為他有本土派及台中市長盧秀燕的支持。有論者以為,此次是「穩健vs.改革」對決,或是「世代交替vs.守成」對決。國民黨喊改革超過30年了,都是欺騙空喊,離群眾越來越遠,若繼續依然故我、陳腐因循,只能苟且沉淪,哪來的穩健與守成?

沒有形象就不會有戰力

這次參選者都說要重返執政。在民主政治中,政治權力最終來自人民的選票,人者心之器也,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政黨若觀感壞、形象差,人民肯定厭惡,投給這樣政黨候選人的機率就低,該黨的戰力就差。既然靠選票,那麼郭台銘一票,小勞工也是一票,政黨的形象當然要能吸引廣大的普通小民,不能只討少數有錢人的歡心。

過去國民黨可憑恃龐大的黨產買票,如今大部分黨產已凍結,若再不營造好形象,戰力只會繼續疲弱衰減,何況,搞好形象,只需改變自己的思維與態度,不需要黨產。是故,這回主席改選,形象才應是最核心的關鍵,不是大咖和有錢。

回顧國民黨兩蔣之後的歷史,製造分裂而傷害黨最深的都是大咖。傅崐萁提到「黨主席應該要有募款能力,一年沒有募到一兩億,黨的運作就會陷入停擺」。國民黨曾經富天下,一敗於中共,二敗於民進黨,丟了江山,一心靠錢有用還是有大害?敗壞黨形象、破壞戰力最厲害的就是有錢佬。不幸地,這回主席人選黨內還是圍繞在大咖與金錢上作文章,抓不到重點。如果缺錢,為何不在立法院修選罷法或政黨法,大幅提高政黨補助款,溯及2024大選結果開始?

表面反獨,實際從獨

兩岸路線是國民黨新主席的重要工作之一。台灣內部或許沒有促統的政治空間,但絕對有廣大反台獨的空間與現實需要。這正是國民黨的責任,但國民黨長期以來以為別人都是傻子,屈從民進黨且發展出隱含台獨的所謂「主流民意」,打著反台獨的旗幟當台獨小弟,表一套,裡一套,以為可以此糊弄人民,結果令台獨勢力不斷膨脹,許多支持者鄙夷不齒,選票不斷萎縮,結果是害了自己。

台灣內部的反台獨勢力,還必須與包括美國及日本帝國主義團夥國家保持適當距離,以免助獨促獨,而該發展出獨立自主的路線,贏得人民的尊敬。
在大家要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傅崐萁率領國民黨立委團訪日,拿出「互愛」鏡屏贈與日方國會議員,毫無國家民族的意識與尊嚴,比民進黨舔日的程度毫不遜色,背叛了該黨的先烈抗日功績。這樣的作風形象只能令人齒冷,如何號召凝聚支持者?

獨立自主才是正道、王道

國民黨不要妄想依賴中共可以增加其在台灣內部的實力。無論情勢如何,國民黨必須獨立自主,不亢不卑,才能搞對自己的形象,得到台灣人民及對岸的尊敬。
就反獨大局而論,國、共兩黨應該是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上,各自發揮,才能撐大、擴張反獨的局面。是故,國民黨要敢於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對中共說出諍言,大膽揮灑其反獨論述。

郝龍斌近日受訪時提出:「和中不舔共,親美不跪美,友日不媚日」與「和中保台」。若僅憑空喊幾條口號終不濟事,要拿得出合實合理、系統性、有縱深、可持續操作的務實論述才行。「和中」語境似乎有國民黨人不是中國人之嫌,大有問題,難保日後不會破綻頻出。

國民黨若是連台灣內部反獨都不敢為,那只能對民進黨認慫投降,恐怕難有「藍白合」了,而是「白藍合」,當白的小弟,混口飯吃罷了。
除了「一中」別無選擇

國民黨要站起來,必須重建論述,特別是在兩岸論述上。中國史上分裂或群雄割據時期,政權之間都是在一個中國之內互不隸屬,如今台海兩岸的政權互不隸屬亦然。然而,今昔國際環境大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語,國民黨要堅決堅持,且維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不存在國家之間主權爭議」的事實,勇敢承接歷史資產,才能有力量與活路。應深知,「憲法一中」只是「兩岸一中」的部分集合,張力不足,應敢於根據事實論述迄今的「一個中國」。國民黨只要根據事實不扭曲、不掩蓋、不迴避,邏輯標準始終一致,縱有難堪之處,坦然誠實面對,自可卸掉歷史包袱。

如此根據事實的「一中實表」,與依賴憲法的「一中各表」,有本質上的差異,所論述出的「一個中國」,自然會呈現出國民黨的光輝紀錄,矮化不了國民黨,也高不了中共,更能痛打台獨分子。因為是坦誠根據事實,縱使受到批評攻擊與嘲諷挖苦,也可以站穩腳跟,據實有力予以反擊,對手攻擊的力道越大,自己還擊的力道就越強,越能揭露攻擊者的不堪,有何好怕?國民黨只要站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正確位置,兩岸就有可以和平的條件與機率。

人心在變,時代在變,不管大陸能否接受,國民黨應根據人類文明發展,拿出堅實的論證,提出「一個中國的願景」,作為日後與中共對話的指導綱領,不僅要喚醒台灣人民,也同時要能與大陸人民與海外華人對話,爭取大家的同情、理解與支持,為兩岸爭取更大的和平解決台海問題的條件與契機。

柯鬥賴,將邊緣化藍明星

這次主席選舉,多人明確表態要進行藍白合。然而,柯文哲在羈押一年多期間努力讀書,據聞不下五六十本,想必思考深度亦精進不少。請問,國民黨的盧秀燕、韓國瑜、郝龍斌、羅智強、鄭麗文、張亞中,過去一年花了多少時間思考問題,又思考了哪些問題?

柯文哲交保離開台北地方法院前,向支持者激動喊話:「不會對不公不義屈服,絕不投降、絕不屈服,繼續努力,謝謝大家。」柯若成功營造「鬥賴」的氛圍,順勢發展下去,看在藍營與一般群眾眼裡,對比國民黨內要人迄今依然熱衷搓圓仔湯的作風,誰比較會有魅力,更能在民眾心裡敲出反響與共鳴?

白營已有人喊出「柯文哲2028要不當正的,不然就當造浪者」。言下之意,2028應該是「白藍配」。不論柯未來的處境如何,營造形勢的主動權恐怕在白,不在藍。這恐怕是國民黨內大小佬兒,要誠實面對與高度警惕的政治現實吧?

(作者係政治評論員)

27/09/2025

10月號-國民黨主席選戰開打,候選人就位
文/曲兆祥

國民黨第12任黨主席選舉於9月19日完成登記手續,共有六位黨員登記參選,依登記順序分別是羅智強、鄭麗文、卓伯源、郝龍斌、張亞中、蔡志弘。這樣的競爭局面比原先傳聞中的局面單純一些,不過競爭強度卻未必單純,因為這四位候選人看起來各有支持基礎,也都是一方好手。這就會很難預測最後結果,而且競選過程隨時會因個別事件而影響投票行為,其複雜程度會因此而升高。

造成此一局面的關鍵因素當然是,原先被各方看好並寄予厚望的盧秀燕明確表態不參選,這一記「變化球」,迫使黨內各方勢力立即調整計畫,而躍躍欲試的選將們突見機會之窗,立刻抓準時機表態參選,所以一個月前一下子冒出十幾位表示參選興趣,把這場黨內選舉給炒得熱火朝天。從民主政黨的理論來說,這並非壞事,因為這表示國民黨內的菁英,對黨還是抱持著極大的信心,對未來國民黨的政治分量還是給予正面肯定。

客觀地說,這確實不是壞事。不過從政治實務來看,這多少也顯示黨內勢力紛雜且缺乏有實力領袖人物的現況,這對選後黨內團結是不利的。尤其對勝出者來說,選後要在安撫各方情緒方面花上不少心力,相當考驗新任黨主席的領導力。

候選人的年齡與資歷

目前登記的六位候選人,如果從年齡層來看大致可以分成兩塊,一塊是較年長的郝龍斌、張亞中,另一塊則是相對年輕的鄭麗文和羅智強。這兩個年齡層剛好隔開一個世代,年紀差大致是在18歲,這就明顯區隔出黨員對世代偏好的選擇,亦即比較注重黨政資歷、黨內傳承的黨員,會比較偏向選擇較年長且政治資歷更完整,過往政績也出色的候選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曾任兩屆台北市長,以及多任立委、一任行政院環保署長、一任國民黨副主席的郝龍斌自然比較突出。

可是如果強調世代交替和政治活力的黨員,自然就會比較青睞鄭麗文或羅智強,特別是鄭麗文出身民進黨,屬於學運世代的政治菁英,這種「特異的」政治特質,恐怕是當前國民黨內獨有的,因此難怪有不少年輕世代,或網路愛好者對她情有獨鍾,給予熱情支持。因此目前網路上盛行的網路民調,鄭麗文與羅智強各擅勝場,尤以鄭麗文頗受支持。

不過,網路支持度高並不代表就真能當選,因為網路投票者或「鍵盤俠」並不一定有投票權,因為這種選舉是「封閉式選舉」,也就是只有黨員才能投票,甚至於還嚴格限制在「有效黨員」的範圍內才擁有投票權,而所謂「有效黨員」是指通過最近一次黨籍總檢查的合格黨員才能出席投票,這個範圍其實比號稱的黨員數有相當差距。

黨員人數、投票率高低

根據可查證的國民黨黨員數字大約是37萬人左右,但其中有多少是合格黨員,外界不得而知,所以還要看國民黨的選務單位選前是否會公開數字。然而,即便公布數字,外人也無法具體查證黨員資料,只能根據過往經驗來做主觀推估。而一般估計,合格黨員數字約為20萬左右,粗估五成投票率,投出選票大致在10萬左右。當然這個數字應是較低的評估,一旦選情熱烈,投票率提高的話,升高投票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然,反之則可能降低。

在這幾萬人裡面,大概平均年齡較高,如果以45歲作為世代區間標準年紀的話,超過45歲以上者約占6成,這樣的選民結構對年長者較為有利。當然年齡未必是選民唯一的投票標準,但從一般選舉行為的調查來看,年長選民較為保守,這對保守者有利。

黨中央的軍系和非軍系

換一個觀察角度來看,國民黨的黨內派系勢力,一向也是觀察該黨的重要指標。而從這角度來說,該黨長久以來黨內勢力分成兩大塊,各塊壘裡頭又可分成若干小塊。這兩大塊的名稱一直在變,從早期以省籍來做劃分,到李登輝時期的主流、非主流…不一而足,總之就是黨中央和地方派系兩大塊。而中央又根據黨員職業別分成黃復興和非黃復興,也就是軍系和非軍系。

地方派系則是根據地理和行政區,分成大大小小的地方區塊。這裡頭還有不少的恩恩怨怨、彎彎繞繞,此處就略而不表了。總之,各地方山頭各有實力,也各有人物,除了威權時代少有誰能一統江山。了解這個背景,再回頭來看這一回黨內派系走向為何?

先說說所謂的黨中央吧,也就是老軍系與非軍系,這部分黨員一向是國民黨內相對團結,而且頗具影響力的一塊,任何黨主席都必須獲得他們的支持,否則主席位置坐不穩。

朱立倫主席任內為降低黃復興黨部的影響力,強力取消該黨部招牌,得罪了這股勢力,現在證明的確對朱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不過,這股勢力在過去幾年與退休公教警消人員有各自結合、發展之勢,因此內部也出現分割化的趨勢,也就是團結度已不如過往,在一致對外(民進黨)方面問題不大,可是黨內選舉已多次出現各擁山頭的跡象,這一次估計也不會完全一致。

目前看起來,四位候選人都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選票,但比較上來說,郝龍斌因為家庭背景應可獲得老軍的支持,但因為前主席馬英九公開挺羅智強,因此羅應該也可分得一定比例的選票,如果再加上羅的爆發力強,不排除能囊括更多黃復興黨員票。而鄭麗文據了解爭取到重要將領的支持,應該也可分得一杯羹。至於出身政治學界的張亞中,更因在兩岸方面甚具論述能力,再加上張於上一屆曾與朱立倫對壘,拿下相當不錯成績,其中主要選票來源就是黃復興黨員,因此不出意外,張亞中在這個區塊應該實力也不弱。

既然四位候選人都在這個區塊裡拿得到選票,那就表示這個區塊不是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反而是地方派系極可能會是勝負關鍵所在。那誰可獲得地方派系的青睞呢?
誰能獲得地方派系青睞

想了解這個問題,那就要了解派系們是怎麼看這次的主席選舉。今年初,對地方派系擁有重要影響力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開始恢復政治活動,他在各山頭之間穿梭並整合各方意見,最後達成一致支持台中市長盧秀燕的共識。此時政壇正在熱燒「大罷免」議題,王運用此一時刻快速且低調地整合了地方勢力,這給了朱立倫極大壓力。等到726大罷免大失敗後,王金平公開表態支持盧秀燕,頗有一舉勤王之勢。但出乎意料的是,盧秀燕死活不肯上轎,這可急壞了老王,迫使他不得不放棄原先計畫,轉成被動。不過,現在四方人馬來襲,老王和地方山頭該怎麼選擇?

從這四位候選人的背景來看,現在一般觀察者大都看好郝龍斌,這倒不是郝龍斌與他們更有淵源,而是從政治資歷來看,郝龍斌應該比較懂得如何與地方山頭互動。換言之,郝比較可以溝通、協商。另外三位,地方派系應該是興趣缺缺,尤其是鄭麗文出身民進黨,對這些地方派系來說,他們幾十年來在地方上與民進黨的地方勢力角力,乃至縱橫捭闔,他們不會去找一個民進黨「背骨」的人物來當自己的頭,所以這一部分鄭麗文沒有著力點。至於羅智強雖有馬英九、陳長文,乃至國民黨立院黨團部分立委的支持,但著力點很有限,要想板塊性的拿票,會有不小的難度。

這麼說來,郝龍斌就勝券在握了?那也不盡然喔!啥意思?道理很簡單,這些政壇老手還有其他選擇,那就是不摻和這場選戰,也就是說派系不動員,放著讓他們的成員自由選擇,因為政治動員是要撒出資源的,而這些資源都是地方派系的老本,他們不會輕易去摻和一場跟他們關係不大的選戰。

依據筆者目前觀察,眼下各派系正是持這樣的態度,所以郝龍斌雖有機會接近他們,但必須主動去動員他們。更重要的是,郝必須找到關鍵人物,透過這些大咖的首肯幫忙,郝才會有機會。至於哪些人物是「大咖」?此處也就按住不表了。

「選舉沒師父」是台灣地方選舉裡的名言,希望有意競爭者能看懂它。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任教授)

26/09/2025

10月號發行人的話
台灣光復已滿80年 「未定論」可以休矣
文/紀欣

9月3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大陸舉行了閱兵典禮,表明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也向世界宣告:「加速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由於台灣人民在日據50年間不同形式的抗日運動從未間斷,對抗戰勝利做出貢獻,台灣光復又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大陸勢必將在10月下旬隆重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

巧的是,在台灣逐漸被淡忘的光復節最近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被取消放假長達24年的光復節,今年將恢復放假;二是AIT發言人日前貿然提出「台灣政治地位未定論」,而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隨即附和說:「台灣沒有什麼光復節啦」。

還原歷史檔案可知,1945年10月25日上午,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完成後,透過廣播說:「從今天起,台灣澎湖列嶼正式重回中國版圖」。1946年10月18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訂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全省放假一天。質言之,在陳水扁2000年取消光復節放假前,台灣曾有54個年頭把10月25日當作法定假日。

曾擔任內政部長的徐國勇,當然不會不知道光復節的歷史,他刻意稱80年前接收台灣的「是同盟國,而非中國」,既是為附和AIT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繼續民進黨長期以來「只提終戰,不提光復」的敘事,更想聯合美、日讓台灣置身於中國之外。只是,徐此話在一天內遭到96%的網民痛批,證明「光復」從未在台灣人民心中消失,雖然當年「張燈結綵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的景象未必再現,但台灣光復早已板上釘釘。

美國在此刻炒作「未定論」,顯然是想以台灣作為美中博弈的棋子、談判的籌碼,但AIT所謂的二戰文件,其中明確決定「戰後台灣與澎湖歸還中國」的《開羅宣言》,已於1969年被收錄在美國國務院出版的《1776-1949條約及國際協定彙編》中,而美國總統杜魯門不僅在1945年波茨坦會議後重申《開羅宣言》,呼籲日本無條件投降,還在1950年初的記者會上明言:美國及其盟國在過去四年來已承認中國擁有台灣主權。
美國仗著自己仍是軍事強權信口開河、扭曲歷史,但也會依自身需要隨時更改立場,而台灣有什麼實力,敢昧於現行憲政體制,否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與法理事實?

大陸早已把台灣問題視為「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也明確表達「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在即將迎來台灣光復80周年之際,我們奉勸民進黨當局,為了台海和平穩定發展,切勿觸碰紅線,並知所進退!

25/09/2025

9月號-探訪高雄橋頭糖廠前世今生
文/張健豐

台灣製糖會社以交通、用水便利等原因,將大型新式工場設立在橋仔頭,期間遭到當地民眾反殖民的抗爭。後向糖業大國夏威夷取經,建立第二工場,其成效造成其他製糖會社也紛紛仿效。台灣製糖會社還在旗下各製糖所推廣棒球運動,成為台灣南部棒球運動的搖籃。
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4630

Address

大安區信義路四段45號10樓之 2
Taipei
10684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觀察》雜誌 The Observer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觀察》雜誌 The Observer: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