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0/2025
💬【防疫之外,別忘了 #食物的循環之路】
台中出現首例非洲豬瘟確診後,政府宣布全台禁止廚餘餵豬。
這項緊急防疫措施雖是必要,但也讓我們再次思考——
食物從「剩餘」變成「廢棄」的那一刻, #我們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在聲明中指出:
#防疫不能以焚化取代循環,防堵疫情的同時,更應推動安全 #廚餘再生、 #源頭減量 與 #惜食行動。
eFOOOD深感認同。
在推動「惜食教育」與「食物分享」的過程中,我們看見,
廚餘不只是垃圾,它是尚未被好好使用的食物資源。
透過分流、堆肥、再利用,我們能 #強化糧食韌性。
我們支持 建立安全廚餘再生制度,
讓社區、校園與餐飲業都能共同參與,
從源頭減量到再利用,真正實現「零浪費、低碳、循環」的食物系統。
🌱防疫是一時,循環是永續。
讓我們一起從 #餐桌出發,守護食物、土地與氣候行動。
#惜食行動 #廚餘再生 #防疫與永續並行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循環經濟 #零浪費 #食物循環 #糧食韌性 #減碳行動 #食農教育 #食物分享地圖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聲明】非洲豬瘟防疫優先 控制疫情後思考下一步 — 化危為轉機,推動源頭減量,惜食行動與廚餘分類分流利用
---- (更) 10/29 主標內文調整 ----
感謝網友提出意見,為避免原標題與語句衍生誤會,聲明主標內文已針對敘事語境進行調整 (詳細說明請見留言處)
--------- 以下聲明主文 ---------
2025年10月下旬,台中出現首例非洲豬瘟(ASF)確診案例。為防堵疫情擴散,政府宣布全台禁止廚餘餵豬。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呼籲:在防疫前提先以全面禁餵,防堵疫情擴散,控制疫情後應該開始思考下一步廚餘問題解方,推動源頭減量與惜食行動,生熟廚餘分類分流再利用,台灣才能同時守護糧食安全、氣候行動與永續未來。
一、在防疫考量下,先以全面禁餵為前提
非洲豬瘟雖非人畜共通傳染病,但一旦疫情擴散,將造成畜牧產業巨大損失,消費者也將面臨肉價高漲及聞肉色變的食安恐懼中。根據農業部資料,目前尚無治療方法與疫苗,因此短期全面禁餵具有必要性。在防疫考量下,先以全面禁餵為前提,在控制疫情後,思考下一步所產生問題。
二、控制疫情後,思考下一步的問題解方
廚餘是不可再被輕忽的問題!目前生質能廠能源化處理也只占約 9.5%,將使台灣每年近50.5萬公噸的廚餘被迫進入焚化或掩埋系統,不僅加重焚化廠負荷、增加碳排放,更背離政府推動的循環經濟與淨零減碳承諾。
1️⃣焚化不能取代循環,應從源頭減量到廚餘分類再利用
廚餘過剩問題,最終還得回歸源頭減量。透過精準採購、全食物利用、減少剩食,均有助減少浪費;目前在防疫安全的前題下,短期不建議動物性廚餘自行處理。未來可將「家庭廚餘堆肥」納入淨零綠生活行動指標,結合減碳教育與社區行動,鼓勵民眾主動參與。
📣 主婦聯盟呼籲:讓食物資源由分類再生利用,回歸循環,而非成為廢棄物。透過家庭、學校及餐飲業的分類減量教育,從小培養對食物的珍惜與尊重,降低廚餘產生量,進一步提升整體資源利用效率。
社區共堆、共廚、共享廚餘轉化設施,也能讓民眾直接參與生熟廚餘分類過程,將食農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孩子和家長可以實地觀察廚餘如何轉化為肥料或能源,了解食物從生產到餐桌再回到土地的完整循環,養成「惜食、善用、循環」的觀念。在操作上,建議三層次整合:
▪️源頭:推動惜食教育與減量行動,從家庭與學校培養「全食物利用」習慣;
▪️中端:加強生熟廚餘分類分流與再利用,結合社區食農教育活動,如校園堆肥、社區廚餘工作坊,;
▪️末端:熟廚餘以佈建黑水虻養殖場,安全高溫滅菌或生質能技術處理,確保防疫與環境永續並行。
2️⃣ 廚餘分類分流再利用是減碳與糧食韌性的關鍵
台灣豬隻每年仰賴大量進口穀物飼料,若廚餘再利用機制停擺,將使糧食自給率、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目標三者倒退。現行廚餘回收政策仍偏重廢棄物減量,但若能從「碳管理」與「糧食韌性」的角度重新設計,分類後分流再利用將帶來系統性的效益,如:
▪️碳效益:每回收一公噸廚餘,相當於減少約0.3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效益:熟廚餘經厭氧消化產生的沼氣可供應再生能源。
▪️糧食效益:生廚餘堆肥化可提升土壤碳匯與有機質含量,強化糧食系統的韌性。
這樣的資源化設計,不僅是減碳行動的一環,更是讓城市「重新長出食物」的起點。未來政策可結合社區型堆肥場、校園食農教育、餐飲業廚餘分流制度,共同打造「零浪費、低碳、可再生」的城市糧食循環體系。糧食鏈的處理需要跨部會協作,也凸顯台灣必須建立「食物資源循環法」,將防疫、減碳與食安政策整合起來,而非各自為政、彼此掣肘。
3️⃣ 政府可啟動的五項行動
▪️推動廚餘高溫處理與分類分流補助
輔導地方建置中小型乾燥、發酵設備或佈建黑水虻養殖場,減少集中處理風險。結合社區低碳家園營造,例如校園堆肥或社區廚餘工作坊,讓民眾實際參與廚餘分流、再利用過程,理解廚餘的資源價值與食物循環概念。
▪️公開廚餘流向資訊與溯源平台
讓廚餘來源、處理量與再利用方式透明化、可監管,讓學校與社區能追蹤廚餘流向,將防疫、資源管理與食農教育結合,培養公民對食物再生的參與感與責任感。
▪️建立廚餘分類分流再利用登錄制
日本採行 Eco-feed 認證制度,生熟廚餘分類分流,熟廚餘制定高溫滅菌、防疫檢驗,建立可追溯機制的制度化管理經驗,可提供台灣後續思考借鏡。
▪️將廚餘循環納入減碳與糧食政策指標
把再利用成效列入溫室氣體減量與永續食物體系評估,打造可落實的韌性食物體系。
▪️推動「食物資源循環法」,強化跨部會協作機制
食物議題涉及農業部、環境部、衛福部,應建立跨部會協作機制,盡速推動「食物資源循環法」專法立法,將防疫、減碳與糧安政策整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