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2025
【唐山新書書訊】
書名:音樂的臺灣與臺灣當代音樂:戰後臺灣音樂創作的美學反思
作者:連憲升
出版社:唐山出版
ISBN:978-986-307-270-6
出版日期:2025.11. 15
◎ 作者簡介
連憲升Lien Hsien-Sheng
1959年生,臺北市人,自幼參加榮星兒童合唱團,由呂泉生啟蒙學習音樂。臺大法律系、師大音樂研究所畢業,師事許常惠、盧炎、張昊,並隨譚家哲學習音樂美學。1993年以教育部公費赴法國,師事Alain Weber、Jacques Castérède、平義久和Michaël Lévinas,1997年獲巴黎師範音樂院高級作曲文憑,2005年於巴黎第四(索爾邦)大學以最優異成績獲「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學」博士學位。梅湘理論名著《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中譯者。作曲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福爾摩沙作曲獎和許常惠音樂創作獎,重要作品有室內樂曲《連雨獨飲》、《難以忍受的單純》、《晨河,這潺潺的溪水…》、《秋山餘照》,合唱曲《風中的微笑》和管絃樂曲《南鯤鯓》、《遊天河》。重要著作有《音樂的現代性與抒情性──臺灣視野的當代東亞音樂》(唐山)。曾任國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系主任,並於擔任亞洲作曲家聯盟臺灣總會暨臺灣作曲家協會理事長期間致力於曲盟歷史的整理與國人音樂創作的推廣,出版《傳承與開創,從臺灣到亞太:亞洲作曲家聯盟口述史訪談集》。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開授「臺灣當代音樂作品研究」、「亞太當代音樂作品研究」等課程。
◎ 內容簡介
二戰後臺灣音樂創作的美學反思
二次戰後,臺灣作曲界在「現代性」的追求腳步始終未嘗停歇,本書透過許常惠、盧炎、潘皇龍、曾興魁等人作品的探討追溯戰後臺灣音樂創作思潮的演變,以呈現臺灣當代音樂的發展脈絡和它在延遲中追求現代,以及現代與後現代、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特質。解嚴以後,「臺灣意識」和「本土關懷」成為不同世代臺灣作曲家共同的創作課題,本書亦透過江文也、郭芝苑、蕭泰然、金希文等人作品,探討臺灣作曲家如何於音樂中呈現「臺灣」。最後本書以「音樂科技與電子音樂的探索」和「女性作曲家的崛起」兩章略述晚近臺灣作曲界的趨勢與現象。除此之外,本書亦詳細列舉了音樂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基本性格與風格特質,以供人文社會學界與音樂愛好者深入理解當代音樂思潮與國人音樂創作。
◎ 內文試閱
〈作者序〉
本書是以二次戰後在臺灣作曲界開啟風潮,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作曲家及其作品為討論對象,其中包括從許常惠以降,曾經領導國內最主要的作曲家團體「臺灣作曲家協會暨亞洲作曲家聯盟臺灣總會」(簡稱曲協/曲盟)的作曲家,以及解嚴以來在臺灣古典音樂場域較常聽聞,深具臺灣意識與本土關懷的作曲家,包括上世紀末以來被臺灣知識界與樂壇重新探掘、討論、演奏的江文也作品。由於作者自2019至2024年擔任曲協/曲盟理事長,並自2018至2022年連續五年擔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臺灣音樂年鑑》當代音樂(西樂與混和編制)撰稿人,除了前述作曲家的作品,本書對於近年在曲協/曲盟舉辦的音樂會發表的作品和其他展演於北中南各地的國人新作自然著墨較多。必須說明的是,本書並不是一本鉅細靡遺的音樂史著作,而是從作者的視角出發,以實際聽聞的印象與感動為依據而書寫的文字。唯一的例外是駱維道,作者並非基督長老教會信徒,但在作者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進行期間,曾經為了若干音樂史和音樂作品的問題,赴臺南神學院向駱先生請益。後來在駱先生主編的長老教會《聖詩》裡發現駱先生將臺灣與亞洲傳統音樂以脈絡化理念編入基督教聖詩的努力,雖然這些聖詩並不是「當代音樂」,但卻是臺灣當代音樂歷史值得一書的「作品」,本書因此也將駱先生編曲、創作的聖詩納入書寫脈絡。
本書的構思與寫作,作者首先要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呂鈺秀教授於負責所務期間邀請筆者回母校開授「臺灣當代音樂作品研究」課程,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黃冠閔所長邀請筆者撰稿參與其「臺灣人文社會的價值基礎」出版計畫。後者同時也決定了本書的寫作風格:由於這原來是一本面向人文社會學界的知識叢書,本書在論及音樂作品時因此盡量避免過於專業的技術性分析,而多採取音樂美學的論述方式。全書只有在第四章為說明歐洲戰後的「現代」書寫風格,以法國作曲家布列茲作品《記譜》第一樂章為例,做了扼要的分析,希望能有助於讀者理解音列寫作的基本特質。書中譜例的引用,除了布列茲作品的出版者維也納Universal Edition,作者更要感謝師母李致慧女士、潘皇龍老師、作曲家李元貞惠予授權引用珍貴譜例。
◎ 目次
作者序
前 言 現代性的追求與1945年以來的臺灣當代音樂
第一章 延遲與選擇
一、時代背景與音樂氛圍
二、《巴黎樂誌》和許常惠的美學抉擇
三、宍戶睦郎與三善晃──許常惠在巴黎的日本友人
第二章 飄零與安居
一、孤獨的音樂求索者:盧炎
二、張昊的古典執著與隱逸情懷
三、從飄零到安居
第三章 非學院的自由創作氛圍
一、許博允:跨藝精神與多元文化關懷
二、温隆信:兼容古典、現代、流行、爵士的全方位音樂人
第四章 音樂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一、「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意義
二、「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基本性格──以二次戰後當代音樂為例
三、當代音樂的「現代」與「後現代」風格在寫作上的基本特質
第五章 現代與後現代的並存
一、潘皇龍的音響意境與作曲理念
二、曾興魁:現代與後現代的並存
三、馬水龍、賴德和與錢南章
第六章 臺灣意識與本土關懷
一、江文也與郭芝苑
二、蕭泰然與金希文
三、脈絡化的長老教會作曲家:駱維道
四、餘論:民胞物與的「臺灣意識」
第七章 音樂科技與電子音樂的探索
一、交通大學電腦音樂工作室與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
二、WOCMAT,趙菁文與曾毓忠
三、新生代作曲家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第八章 女性作曲家的崛起
一、蘇凡凌、潘世姬、應廣儀、陳士惠
二、呂文慈、蕭慶瑜、蔡淩蕙
三、李元貞、周久渝、陸橒
四、小結
結 語
參考文獻
中、日文參考文獻
西文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