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10/2025
台灣AI的「能源危機」:黃仁勳的坦言與RE100的未來
最近,AI教父黃仁勳的一席話,給了所有關心台灣科技與能源發展的朋友們,一個沉重的提醒:在美中AI競賽中,中國的領先不是在晶片,而是在「能源規劃」!
這聽起來很矛盾,因為我們總把AI視為尖端科技,但它最核心的瓶頸,竟然是「電力」。
黃仁仁的直白:AI的電力需求,等不及間歇性綠電
黃仁勳提到,美國雖然在技術有優勢,但中國在建設AI所需基礎設施方面進展顯著,特別在「能源規劃」上走在前列。這背後揭示了AI時代一個無情的現實:
1. AI需要的是「基載電力」:
大型AI模型的訓練與推理,需要「24小時、全年無休、高功率」的穩定電力。
2. 綠電的現實挑戰:
目前主流的太陽能和風能屬於「間歇性電源」,無法穩定提供AI所需的高品質、持續性電力。除非搭配「天價的儲能設施」,否則難以單獨支撐AI資料中心的運作。
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很少聽見 NVIDIA 高談 RE100 的承諾,反倒聽到黃仁勳呼籲各國要「投資多元能源,甚至包含核能」。對他而言,在AI即國力的競爭下,「速度」與「穩定性」的重要性,暫時超越了對單一「綠色電力」的追求。
台灣的警訊:電力穩定是國安級議題
台灣身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核心,我們的 AI 發展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
・ RE100的承諾者眾多:
台積電、鴻海等國際大廠紛紛響應 RE100,這股「綠色供應鏈」的壓力只會更大。
・ AI電力需求暴增:
台灣科技業積極投入 AI 伺服器與資料中心,這將使我國的電力負載像搭了火箭一樣飆升。
・ 穩定供電的壓力:
我們必須在「快速滿足 AI 龐大電力需求」與「兼顧電網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如果我們不能有效解決「電力缺口與穩定性」的問題,AI產業的「地基」就會不穩,不僅無法在國際AI競賽中勝出,更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綠色供應鏈地位」。
我們的未來選擇:不只是「綠」電,更是「穩」電
RE100(2050年 100% 再生能源)絕對是台灣必須堅持的長期目標,但我們不能陷入「非綠即惡」的二元對立。我們必須更務實地思考:
1. 加速電網升級與儲能建置:
讓現有的綠電能更有效地被儲存和調度,提升間歇性電源的價值。
2. 多元化能源選項:
除了風電、光電,應開放討論所有能提供穩定、低碳電力的選項,確保國家級 AI 基礎設施的穩定性。
3. 法規鬆綁,鼓勵企業自建:
鼓勵大型資料中心業者仿效黃仁勳的建議,發展「自有電力解決方案」(例如小型發電設施或微電網),減輕對公共電網的依賴。
台灣的 AI 競賽,本質上就是一場「能源基礎建設的競賽」。我們必須正視黃仁勳的提醒,將電力問題視為「國安級的戰略議題」來面對,才能真正確保台灣 AI 的未來與環境永續的目標能夠共存。
您的看法呢?您認為在 RE100 的目標下,台灣應該如何平衡 AI 爆發式的電力需求與綠色能源的穩定性?歡迎留言與分享!
#黃仁勳
#綠電 #穩電
~~~
提出台灣在AI與能源發展上的核心矛盾,這是極為重要的議題。以上是根據觀察和黃仁勳的說法,為taiwanese.id關心台灣綠電與能源發展的所撰寫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