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Ho Taiwan 你好臺灣

  • Home
  • Li-Ho Taiwan 你好臺灣

Li-Ho Taiwan 你好臺灣 臺灣,是我們心所安住的地方,她的寬容大度,孕生涵養了「你好臺灣」團?

我們都曾因為遠走,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心一直不曾離開過臺灣。

那一年在香港的際遇,悄悄在異鄉遊子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往後的日子裡,一顆愛臺灣的心驅使不停奔走的雙腳,於是我們深入洗滌心靈的自然秘境,聆聽臺灣人分享的生命故事,感受這片土地最真實的溫度與脈動。我們承諾,要為所有認識臺灣與不認識臺灣的人留下這一個島嶼的動人丰采,封存所有即將消逝的美,以當下的驚呼取代逝去時徒呼的感嘆。

臺灣,是我們心所安住的地方,正是她的寬容大度,孕生涵養了「你好臺灣」團隊的每一個人。只因為我們曾深深感動,我們便會一直用心記錄。未來,我們依舊會繼續探尋這塊土地,以愛,顯影臺灣之美。

【 #林田山:夢回林業風華小鎮】踏上前往花蓮林田山的旅途,彷彿坐上了一輛開往舊時光的列車。這裡不只是個風景優美的山林,更是一座承載著深厚人文歷史的露天博物館。當你漫步在園區內,空氣中似乎還能嗅到檜木的清香,耳邊迴盪著百年前伐木工人的汗水與歡...
13/08/2025

【 #林田山:夢回林業風華小鎮】
踏上前往花蓮林田山的旅途,彷彿坐上了一輛開往舊時光的列車。這裡不只是個風景優美的山林,更是一座承載著深厚人文歷史的露天博物館。當你漫步在園區內,空氣中似乎還能嗅到檜木的清香,耳邊迴盪著百年前伐木工人的汗水與歡笑。這份獨特的懷舊氛圍,是林田山最迷人的地方。

林田山,在日治時期曾是台灣重要的林業重鎮,被稱為森坂(日語發音:摩里薩卡),曾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

走在保存完整的檜木日式建築群中,很難不被古典的木造房屋和錯落有致的房舍所吸引。每一棟建築都像一位安靜的說書人,講述著當年伐木工人及其眷屬在此生活的點點滴滴。你可以想像在福利社前排隊的孩童,或是在中山堂裡欣賞電影的歡樂時光。這些生活化的場景,讓冰冷的歷史變得有溫度,也讓旅人與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層的情感連結。

來到林業展示館,透過珍貴的歷史照片和老舊的工具,你將能更深入地了解林業的興盛與衰落。那些曾經肩負重任的集材機、運材鐵道,以及記載著伐木工人辛勤工作的文物,都默默地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輝煌。而當你走進那間充滿故事的舊理髮廳,或是坐在那彷彿還能聽見廣播聲響的廣播室外,更能感受到時光在此停滯的美好。

林田山的美,不只在於保存完整的建築,更在於那份濃厚的人文氣息。這裡的每一處角落,都充滿了故事。無論是昔日的醫護站,還是那靜靜佇立在山坡上的小學,都見證了這座山城從繁華到沉寂的歲月。林田山不只是個旅遊景點,它更像是一本攤開的歷史書,等待著每一位旅人用感性的心去細細品味,感受那段屬於台灣林業的黃金年代。

【走過錯過不認識的台南古蹟  #泮宮石坊】在台南府城南門路與府中街,藏著一座低調卻深富歷史意義的古蹟——泮宮石坊。這座石坊不僅是全台現存少數與清代科舉教育有關的建築,更是臺南孔廟(舊稱「臺灣府學宮」)外的重要門面,象徵著進入儒學殿堂的精神門...
06/08/2025

【走過錯過不認識的台南古蹟 #泮宮石坊】
在台南府城南門路與府中街,藏著一座低調卻深富歷史意義的古蹟——泮宮石坊。這座石坊不僅是全台現存少數與清代科舉教育有關的建築,更是臺南孔廟(舊稱「臺灣府學宮」)外的重要門面,象徵著進入儒學殿堂的精神門戶。

什麼是「泮宮」?古代周朝的制度,地方諸侯的學校稱「泮宮」,而臺南孔廟為鄭氏王朝所興建的地方學校,因此為「泮宮」。

泮宮石坊為清乾隆年間所建,整體構造為四柱三間式石坊,使用花崗石打造,上簷頂置葫蘆,簷端鴟尾吻脊與雀替承橫枋,兩向立面分別雕刻「加冠晉祿」、「琴棋書畫」與「祥龍瑞麟」紋飾。牌坊中央額枋上高懸「泮宮」二字,筆力蒼勁,兩側則刻有楹聯則作「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內容推崇儒學教化與士子之志,充滿文教氣息。

泮宮石坊雖規模不大,但卻蘊含深厚文化象徵。它曾是歷代士子進入孔廟祭孔、赴考前必經之路,寓有「由此進入學問之門」的象徵意涵。今日漫步於孔廟古街,不妨駐足於這座歷經近三百年風雨的石坊前,細細品味那不僅屬於建築工藝的美,更是屬於一段關於求知、理想與文化傳承的記憶。

【全臺最粉嫩的古蹟  #一德小洋樓】在台中北屯區的靜巷之中,「一德洋樓」宛如時光遺珠,靜靜述說著1920年代的台灣故事。這座洋樓原為林懋陽家族宅邸的一部分,又被稱為「細姨樓」,是當年專為三房所興建的二層樓房,融合閩南、和洋與現代建築風格,展...
30/07/2025

【全臺最粉嫩的古蹟 #一德小洋樓】
在台中北屯區的靜巷之中,「一德洋樓」宛如時光遺珠,靜靜述說著1920年代的台灣故事。這座洋樓原為林懋陽家族宅邸的一部分,又被稱為「細姨樓」,是當年專為三房所興建的二層樓房,融合閩南、和洋與現代建築風格,展現出跨文化交錯下的空間美學。

洋樓立面以紅磚與洗石子為主調,裝飾線條優雅細緻,帶有濃厚的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建築師在立面設計上運用圓窗、拱窗與長窗各據一方,像一張張張望記憶的眼睛,守著那些不曾訴說卻又無比真實的舊日子。屋內地板鋪設馬賽克磁磚,色彩與圖樣依舊保有當年風華,連同洋樓內保留的原始樓梯與木門,也成為珍貴的時代記憶。

建築歷經日治時期、戰後眷村生活的更迭與轉變,從私人宅邸、公家宿舍,再到現今的文化展示與餐飲空間,小洋樓的身份與角色雖不斷變化,但其獨特的建築輪廓始終鮮明。修復後的洋樓現由馨苑小料理進駐,內部以懷舊家具與古典燈飾打造氛圍,使訪客在品味餐點的同時,也能親身感受百年歲月的質地。

走進這座小洋樓,不僅是一場建築巡禮,更是一段時間旅程。它既是台中在地生活史的見證者,也是城市文化轉型過程中的優雅標誌。無論是對老屋愛好者,或是喜愛結合歷史與生活感的旅人,這幢洋樓都是一處值得慢慢體會的所在。

【 #馬祖 多可愛? 小鹿斑比那樣可愛】馬祖不僅擁有豐富的戰地史蹟和獨特的閩東建築,更藏著一個與可愛梅花鹿為伴的秘境——大坵島。這座遺世獨立的小島,近年來已成為馬祖最受歡迎的生態旅遊目的地之一,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親身體驗梅花鹿的可愛。大坵島曾...
23/07/2025

【 #馬祖 多可愛? 小鹿斑比那樣可愛】
馬祖不僅擁有豐富的戰地史蹟和獨特的閩東建築,更藏著一個與可愛梅花鹿為伴的秘境——大坵島。這座遺世獨立的小島,近年來已成為馬祖最受歡迎的生態旅遊目的地之一,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親身體驗梅花鹿的可愛。

大坵島曾經是個漁村,人口最多時達到300人,靠補魚、採藤壺、淡菜和紫菜為生,但人們移居成為了現今的無人島,只留下新住民—梅花鹿。

這些梅花鹿原本是用做為採集鹿茸,而引進馬祖,但後來無力飼養,而流放到島上放養。從13隻繁衍至今超過上百隻。這些溫馴的梅花鹿,已完全適應島上的生活,不僅不會懼怕人類,甚至會主動靠近遊客討食,形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動人畫面。

大坵島的魅力,除了可以近距離與梅花鹿互動外,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島上步道規劃完善,以及種類繁多的植物生態。站在島嶼高處,能俯瞰湛藍的海洋,遠眺北竿、高登等島嶼,海風輕拂,令人心曠神怡。此外,大坵島的潮間帶生態也相當豐富,退潮時可見到螃蟹、貝類等海洋生物,是親近大自然的絕佳場所。

造訪大坵島,不僅是一趟與梅花鹿的可愛邂逅,更是一場深度體驗馬祖自然與歷史的旅程。下次來到馬祖,別忘了將大坵島排入行程,感受這座小島獨有的生態魅力!

【不再閃耀的輝煌:臺灣礦業、糖業與菸業的興衰】臺灣,這座美麗的島嶼,不僅以其自然風光聞名,更曾因多個產業的蓬勃發展而寫下輝煌篇章。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曾經的支柱產業如今多已風華不再,轉型為歷史記憶或觀光景點。其中,礦業、糖業和菸業便是三...
16/07/2025

【不再閃耀的輝煌:臺灣礦業、糖業與菸業的興衰】
臺灣,這座美麗的島嶼,不僅以其自然風光聞名,更曾因多個產業的蓬勃發展而寫下輝煌篇章。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曾經的支柱產業如今多已風華不再,轉型為歷史記憶或觀光景點。其中,礦業、糖業和菸業便是三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它們的興衰見證了臺灣經濟的轉型與社會的變遷。

礦業:點亮臺灣的黑金歲月
臺灣的礦業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特別是北部地區的煤礦和金礦。基隆、瑞芳、九份和金瓜石一帶,曾是臺灣煤礦和金礦的重心。日治時期,在總督府的規劃下,礦業現代化發展迅速,大量煤礦供應了當時臺灣工業的發展,而金瓜石的金礦更是產量驚人,讓臺灣贏得了「黃金之島」的美譽。礦業鼎盛時期,礦區人聲鼎沸,運煤火車和台車穿梭不息,無數礦工家庭在此安身立命,形成獨特的礦區文化。

然而,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變,燃煤發電逐漸被其他更潔淨的能源取代;另一方面,臺灣的煤礦因開採成本高、礦層逐漸枯竭,以及進口煤的價格優勢,使得本土煤礦業逐漸失去競爭力。金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產量銳減,開採不敷成本。到了1980年代後,臺灣礦災頻傳,政府基於安全考量與產業轉型,陸續關閉了許多礦場。曾經烏金滾滾的礦區,如今只剩下殘破的礦坑口和博物館,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糖業:甜蜜臺灣的經濟命脈
糖業曾是臺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其發展可追溯至荷治時期,但真正大規模的興盛則是在日治時期。日本帝國將臺灣定位為其南進政策下的重要糖業基地,引進新式甘蔗品種和製糖技術,建立了現代化的糖廠。全盛時期,臺灣擁有數十座現代化糖廠,遍布中南部平原,甘蔗田一望無際,火車載運甘蔗的景象是當時臺灣鄉間的日常風景。臺灣糖業不僅滿足了日本國內需求,更大量外銷,為臺灣賺取了巨額外匯,是當時臺灣經濟的命脈。

然而,1960年代後,國際糖價波動劇烈,臺灣糖業面臨來自其他新興產糖國家的激烈競爭。此外,隨著臺灣經濟轉型,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政府政策的調整,糖業的競爭力逐漸下降。許多糖廠被迫關閉,甘蔗田也轉作其他用途。如今,臺灣的糖廠多已轉型為觀光園區或文化資產,僅保留少數糖廠繼續製糖,象徵意義大於實際產能。

菸業:曾經的國家財政來源
菸業在臺灣的發展歷史與專賣制度息息相關。日治時期,為了國家財政,總督府開始實施菸草專賣制度,控制了菸草的種植、製造和銷售。戰後,國民政府延續了專賣制度,成立了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現為臺灣菸酒公司),菸品成為重要的國家財政收入來源。過去,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公賣局的招牌,菸酒公賣局推出的各類香菸,更是深入臺灣民眾的生活。菸業不僅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其稅收也長期支持著國家建設。

然而,全球反菸意識的崛起,以及國民健康意識的強烈提升,對臺灣菸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政府開始推動菸害防制法規,限制菸品的廣告與販售,並提高菸稅以價制量。加上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菸酒專賣制度面臨改革,外國菸品大量進入臺灣市場,使得國產菸品的市佔率大幅下滑。如今,菸酒公賣局已轉型為公司,菸品市場也全面開放競爭,菸業的輝煌時代已成歷史。

臺灣的礦業、糖業和菸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印記,它們的興衰不僅反映了產業結構的變遷,也見證了社會和文化的轉型。雖然這些產業光環不再,但它們留下的歷史遺跡和文化記憶,依然是臺灣這塊土地上珍貴的資產,提醒著我們曾經的奮鬥與成就。

您對臺灣這些曾經的產業故事還有哪些好奇呢?

【王爺不倒! #南鯤鯓代天府,無畏風雨,香火不滅】丹娜絲颱風狹帶狂風豪雨,不僅將南鯤鯓代天府變成水鄉,就連以千年檜木打造的牌樓也不敵強風倒塌,國定古蹟受風災所害,著實讓人心痛。南鯤鯓代天府坐落在台南濱海,以一種近乎蠻荒而又莊嚴的姿態,靜默守...
09/07/2025

【王爺不倒! #南鯤鯓代天府,無畏風雨,香火不滅】
丹娜絲颱風狹帶狂風豪雨,不僅將南鯤鯓代天府變成水鄉,就連以千年檜木打造的牌樓也不敵強風倒塌,國定古蹟受風災所害,著實讓人心痛。

南鯤鯓代天府坐落在台南濱海,以一種近乎蠻荒而又莊嚴的姿態,靜默守護信眾三百年。這不只是一間廟,是臺灣王爺信仰的命脈,是先民渡海紮根的精神原鄉,一磚一瓦,都浸潤著島嶼的濕熱氣息與歷史的厚重。

南鯤鯓的故事,始於一場神蹟。傳說明朝末年一艘三檣的大帆船,漂進南鯤鯓灣,船內有李、池、吳、朱、范和中軍府等神像,以及一支神木和「代天巡狩」的旌旗,漁民建草寮供奉,而後神蹟不斷,信徒也越來越多。自此草寮茅屋漸成恢弘殿宇。這廟宇,便成了時間的容器,盛裝著臺灣的信仰與記憶,也記錄著臺灣自拓墾到繁盛的篇章。

南鯤鯓代天府的木牌樓為王錦木大師於1982年(民國71年)動工,設計雙排柱子以加強結構穩定,棟架採用「二通三瓜」式,六柱五間,一共使用十二根臺灣檜木,最粗直徑達81.8公分,高達14公尺,柱珠為花崗石。錦木司在木牌樓的設計上,將桁頭及斗連在一根木上,避免多次疊斗產生的不穩定性,而屋頂皆為重簷,形態富韻律感,又能顯示王爺神威。

宮殿式格局,簷角上飛揚的剪黏,栩栩如生的交趾陶,石壁上鑿刻的浮雕,木樑間鏤空的雕飾,每一處都訴說著神話傳說,展現匠師們的心血。尤其正殿那重簷歇山頂,雄偉而沉靜,彷彿能承載所有人間的願望與喟嘆。

南鯤鯓代天府,不只是古蹟更是信仰的泉源。它是五府千歲的源頭,牽繫著全臺無數分靈廟宇的血脈。每逢王爺祭典,香客如織,那股湧動的人潮,焚燒的金紙,迴盪的鑼鼓,無不昭示著信仰的強大生命力。尤其是「五府千歲進香期」,那是被國家記憶下來的民俗盛事,像一條無形的線,牽引著離家的遊子,召喚著根植於心的敬畏。它不只是一場儀式,更是臺灣民間文化的底蘊,風雨不倒的精神。

《 #柑仔店:記憶裡的溫暖微光與時代縮影》小時候,那個還沒有便利商店的年代,柑仔店就像是新奇有趣的魔法屋,藏著整個童年的快樂與期待。它不只是一間雜貨店,更是凝聚左鄰右舍情感的中心,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溫暖場域。柑仔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台灣早期農...
02/07/2025

《 #柑仔店:記憶裡的溫暖微光與時代縮影》
小時候,那個還沒有便利商店的年代,柑仔店就像是新奇有趣的魔法屋,藏著整個童年的快樂與期待。它不只是一間雜貨店,更是凝聚左鄰右舍情感的中心,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溫暖場域。

柑仔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雜貨鋪」或「貨郎擔」。當時交通不便,物資流通不易,這些小型商店便應運而生,提供村民日常所需。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農具、文具,甚至簡單的布料成衣,柑仔店幾乎無所不包,扮演著物資集散地**的重要角色。

早期的柑仔店多由住家改建而成,店主通常是當地居民,對周遭鄰里十分熟識。這種緊密的關係,造就了柑仔店特有的人情味。老闆娘總能準確叫出你的名字,甚至段考第幾名都知道!

那裡沒有華麗的裝潢,只有簡單的木架,上面卻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寶貝:大豬公、口哨糖、橡皮糖,還有那總是令人期待的王子麵、科學麵。花上幾個銅板,就能換來滿滿的歡聲笑語,那是專屬於孩子們的純粹快樂。

柑仔店不只賣東西,也賣人情、賣故事。它是長輩們話家常的場所,是孩子們分享秘密的基地。柑仔店不僅是商業空間,更是傳統社會網絡的重要節點,維繫鄰里關係,傳遞街坊資訊,成為鄉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在1990年代後,便利商店與大型量販店的興起,以其24小時營業、商品多樣化和標準化的服務,逐漸取代了柑仔店在消費市場的主導地位。許多柑仔店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裡,成為城市發展的歷史痕跡。

然而,每當回憶起那些舊日時光,柑仔店的身影總會清晰地浮現,像一盞溫暖的微光,照亮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它承載著的不僅是物質的交換,更是台灣社會特有的人情味與文化記憶。它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前,庶民生活的樸實與堅韌;也記錄了人與人之間,那份緊密而真誠的互動。

下次,如果還有機會路過一間柑仔店,不妨走進去感受時光的魔力。或許,你會在那個充滿懷舊氣息的空間裡找回童年,以及那份最樸實、卻也最珍貴的溫暖。

你心中最難忘的柑仔店回憶是什麼呢?
又或者,你曾在哪間柑仔店裡,發現了特別的時代印記?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史上第1次「開箱臺灣盛會」  #臺灣博覽會】世界博覽會正在2025的日本盛大舉行,1935年的臺灣也有一場國際級博覽會,『臺灣博覽會』!當時正值日本統治臺灣40週年,在臺北舉辦了規模空前的「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展示執政成果,有點像...
25/06/2025

【史上第1次「開箱臺灣盛會」 #臺灣博覽會】

世界博覽會正在2025的日本盛大舉行,1935年的臺灣也有一場國際級博覽會,『臺灣博覽會』!

當時正值日本統治臺灣40週年,在臺北舉辦了規模空前的「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展示執政成果,有點像臺版世博會加上迪士尼嘉年華。

博覽會在多個場地舉辦,會場分佈於設在三線路與公會堂的第一會場、設於新公園的第二會場、設於大稻埕的「南方館」,以及設於北投溫泉區的草山分館,全市變身成大型展場。

台灣的五州(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三廳(台東、花蓮港、澎湖),除了澎湖廳以外,都各自設有地方分館,展示最先進的機械、水力發電模型、火車、飛機、農林魚牧特產還有原住民文化。

宣傳方式也是空前盛大,除了交通要道、鐵路的廣告看板,廣播、電影外還有「航空宣傳」,利用飛機從台北到屏東投放數十萬張宣傳單。

為了這場盛會,不僅各地湧入大批參觀民眾,連遠在日本、朝鮮、甚至中國、東南亞的旅客都慕名而來。那段時間的臺北,可以說是熱鬧非凡,人聲鼎沸,街上擠滿了穿著新潮、表情興奮的人們,創造逾200百萬參觀人次。

臺灣博覽會不只是展示當時的科技和文化,同時也促進了臺灣與世界的交流。對許多臺灣人來說,博覽會是童年記憶中一次難忘的華麗體驗,也是一扇通往現代世界的大門!

🌲🌳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時光遞嬗的林木況味 🪵🚂若問羅東何處可尋得一抹舊時光影,『林業文化園區』當是不二之選。此地原是太平山林場木材的集散地,如今看來,少了往昔的喧囂,卻多了幾分沉澱的況味。踏入園區,是一片日式木造建築,空氣中,似乎還能嗅到...
18/06/2025

🌲🌳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時光遞嬗的林木況味 🪵🚂
若問羅東何處可尋得一抹舊時光影,『林業文化園區』當是不二之選。
此地原是太平山林場木材的集散地,如今看來,少了往昔的喧囂,卻多了幾分沉澱的況味。

踏入園區,是一片日式木造建築,空氣中,似乎還能嗅到木材與歲月交織的陳年氣息,令人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思索著那些已然遠去的日常。

園區核心,莫過於那一方貯木池。昔日,巨木在此漂浮,等待轉運,而今,池面波光粼粼,映照著周遭的綠意與天光。偶然瞥見池中悠遊的魚兒,或佇立水邊的白鷺,這般靜好的畫面,與當年的熱鬧繁忙,形成有趣的對比。它不僅是地理上的中心,更是時間上的凝結點,見證了林業由盛轉衰的歷程。

不容錯過的,還有那尊碩大的百年蒸汽火車頭。它曾是穿梭於山林間的鐵甲巨獸,載運著豐厚的木材,串聯起太平山與羅東的脈絡。如今靜靜停駐,任憑風吹日曬,那份斑駁與銹蝕,恰是歷史的勳章。

這裡不單是景點,更是一本開闊的歷史書。每棟建築、每寸木材、每條鐵道,皆是當年林業文化的註腳。它告訴我們,台灣的發展,與這片土地上的森林息息相關。從伐木、集運到加工,林業不僅創造了財富,也形塑了在地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宜蘭 #林業文化

 #雲林布袋戲館  一起穿越布袋戲次元壁吧!座落於雲林虎尾鎮,一棟揉合了日式與西洋風格的典雅建築,靜靜地訴說著在地超過一甲子的掌中戲風雲。這裡是雲林布袋戲館,不僅是布袋戲迷的朝聖地,更是一扇帶領旅人穿越時空,探尋台灣偶戲文化精髓的任意門。從...
10/06/2025

#雲林布袋戲館 一起穿越布袋戲次元壁吧!
座落於雲林虎尾鎮,一棟揉合了日式與西洋風格的典雅建築,靜靜地訴說著在地超過一甲子的掌中戲風雲。這裡是雲林布袋戲館,不僅是布袋戲迷的朝聖地,更是一扇帶領旅人穿越時空,探尋台灣偶戲文化精髓的任意門。

從郡役所到戲偶的家
雲林布袋戲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其前身為日治時期(1931年)的臺南州虎尾郡役所,是當時虎尾地區的行政與警察中心。這棟具有時代意義的官署建築,在戰後曾作為警察分局使用,見證了地方的變遷。隨著時代演進,為保存並發揚雲林引以為傲的布袋戲文化,這座歷史建築於2007年活化再利用,轉身成為全台灣第一座以布袋戲為主題的博物館,為戲偶們找到了一個充滿故事的家。

掌中大千:探索偶戲的奧秘
館內的展覽,為旅人系統性地呈現了布袋戲的豐富內涵。常設展區詳盡介紹了布袋戲的起源、演變,從傳統的南管、北管布袋戲,到風靡全台的金光戲,乃至結合現代科技的電視布袋戲,發展脈絡一目了然。展場中陳列了各個時期的珍貴戲偶,從生、旦、淨、末、丑等經典角色,到近代聲光效果十足的英雄人物,每一尊戲偶都承載著不同的故事與工藝之美。除了靜態展示,館內更設有互動體驗區,遊客可以透過體感遊戲親自操偶,或利用AR濾鏡與喜愛的戲偶合影,趣味十足。

雲林與布袋戲 密不可分的文化共生
雲林素有「布袋戲的故鄉」之美譽,是台灣布袋戲發展的重鎮,孕育了無數知名的布袋戲團與國寶級大師。從野台戲的鑼鼓喧天,到電視機裡史艷文與藏鏡人的黑白對決,雲林始終是引領布袋戲風潮的核心。每年在虎尾舉辦的「雲林國際偶戲節」,更是全球偶戲界的年度盛事,吸引國內外頂尖團隊前來獻藝,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精緻的偶戲文化。

建築之美:和洋交融的時代印記
館場是一棟迷人的「半木造」建築,巧妙地將東方與西方的建築語彙融合。一樓採用穩重的清水紅磚牆,搭配圓拱長廊,呈現出西洋古典建築的優雅;二樓則是木造的雨淋板外牆,散發著濃厚的日式宿舍風情。屋頂採用「寄棟造」的四坡水設計,而入口門廊上方的「切角頂」,更為莊重的建築增添了一絲輕巧的變化。

雲林布袋戲館的存在,不僅僅是保存與展示,更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的使命。它是一個平台,讓資深的藝師傳藝,讓年輕的世代在此認識並愛上這門傳統藝術。來到這裡,您不僅是參觀一座博物館,更是親身走入台灣布袋戲的歷史長河,感受那一份「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獨特魅力。

【 #台灣步道日|一起走進台灣的經脈】你是否曾在林間步道上,聞到潮濕泥土的氣味,聽見風穿越樹葉的聲音?台灣,一座山與海共舞的島嶼,擁有不計其數的步道,在山巒溪谷與海岸間,也存在都市中那條讓你心靈沉靜的「秘徑」。步道,不僅僅是一條通往山頂的小...
04/06/2025

【 #台灣步道日|一起走進台灣的經脈】

你是否曾在林間步道上,聞到潮濕泥土的氣味,聽見風穿越樹葉的聲音?台灣,一座山與海共舞的島嶼,擁有不計其數的步道,在山巒溪谷與海岸間,也存在都市中那條讓你心靈沉靜的「秘徑」。

步道,不僅僅是一條通往山頂的小徑。
它可能是原住民世代通行的獵徑、茶農挑擔的古道、軍事戰略的遺跡,亦或是守護水源與生態的綠色廊道。每一條步道,都是一本寫在土地上的歷史書,也是我們與環境共生的見證。

每年六月第一個週六是「台灣步道日」,步道日的發起來自一群關心土地的山林工作者與公民社群。他們相信,走在步道上,不只是健行與觀光,更是一種深度體驗自然、尊重土地歷史的行動。

今年的6/5讓我們放下手機,用雙腳寫訊息,傳送給臺灣土地,給心靈一封綿長又溫柔的私訊,用心感受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美好。

邀請你走訪四條極具特色的步道,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踏上一段段深刻的旅程:
🔹北部 #陽明山冷水坑步道:硫磺氣味飄散、芒草搖曳,這條步道結合火山地形與溫泉資源,讓你在雲霧間看見地熱脈動。

🔹中部 #八卦山天空步道:行走於空中橋面,俯瞰彰化平原與城市脈絡,白天綠野盎然、夜晚燈火閃耀,是城市與自然對話的窗口。

🔹南部 #茂林紫蝶幽谷步道:每年冬季,數十萬隻紫斑蝶聚集於此,如夢似幻,也是難得的生態奇景。

🔹東部 #三仙台步道:從海岸延伸至離岸小島,跨越波濤與礁岩,體驗東海岸原始自然與傳說共構的壯麗景色。

讓我們在台灣步道日這天,不只是健行,更是一場文化與自然的深度邂逅。穿上登山鞋,走進步道,也走進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關係裡。

你最喜歡的步道是哪一條呢?
留言跟我們分享吧~

#步道 #鄭漢步道 #淡蘭古道 #錐鹿古道 #虎山步道

【粽香、龍舟與暗訪:臺灣端午的多重宇宙】端午節的意義是什麼呢?不只是粽香與龍舟,更是關於疾病、季節與神靈的對話。每逢端午,臺灣的街頭巷尾總會出現獨特的花束,菖蒲、香茅、艾草、榕葉交織成一道節氣符號,插在門楣上,如刀劍、如護符,守住門口也守住...
30/05/2025

【粽香、龍舟與暗訪:臺灣端午的多重宇宙】
端午節的意義是什麼呢?
不只是粽香與龍舟,更是關於疾病、季節與神靈的對話。

每逢端午,臺灣的街頭巷尾總會出現獨特的花束,菖蒲、香茅、艾草、榕葉交織成一道節氣符號,插在門楣上,如刀劍、如護符,守住門口也守住人心。

端午的意義遠超出紀念屈原,真正的起源是五月正是夏季之首,氣溫升高,疫病叢生,古人為了驅瘟避疫、祭祀龍神而設的時序儀式。

傳統中,午時水能清身袪病;香包佩於胸前,縫成虎形,象徵勇猛能驅邪。昔日人們飲雄黃酒避毒,即便是立蛋、豎幣的遊戲,也被賦予天地交會的靈性寓意增添節慶趣味。

#粽子,端午祭獻身體和味覺記憶的關鍵。
記憶中每到端午媽媽和祖母總是揮汗在氤氳的廚房裡,用糯米包裹時令滋味,包藏親人的祝願。

龍舟如箭,劃破水面也劃開時光的記憶。源自戰國時期水師訓練的傳統,不僅是競賽更是為農事祈雨、祭水平安。

端午節前後,淡水祖師廟、台北霞海城隍廟、鹿港會舉行神明 #暗訪,神明在夜間出巡,緝捕危害地方的邪魔陰煞,彷彿一場冥界的掃黑行動。

端午節在台灣,不僅是時間的流轉,更是一場關於驅疫、祈福、競賽與社群連結的文化饗宴。它以最真實的面貌,訴說著這片土地上人們對生命與安康的古老願望。

Addres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Li-Ho Taiwan 你好臺灣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