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25
健保制度根本的調整規劃才有辦法解決
但太難了,根本是顆炸彈
為了健保,你願意付多少?
▋我國醫療支出,落後日本50%
上週「請不要生病」貼文底下,很多網友提出解決困境的辦法,
如縮小健保族群、排除某些給付等等。
這些當然都能省錢,但巨觀來看,台灣醫療最核心的問題是:醫療投資金額,就是太低。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國際比較-醫療保健支出」
2023年,台灣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比例是7.3%
這樣的比例,不但不到美國的一半
甚至鄰國日本也有11.1%,比我們多了快50%!
如此鉅額差距,註定了品質的低下。
▋沒錢,就是沒品質
一家公司如果賺錢,管理制度再怎麼鳥都還是能繼續運作。
相反的,如果營業額慘淡,那制度再嚴格、再省錢,都遲早要下市。
放在醫療上,當醫療投資不夠,品質就是出不來。
新的藥物很貴、新的機器越來越貴
高品質的人力更是需要源源不絕的投入維持。
當成本逐年上漲而整體資金不夠,
就只能砍藥價、壓榨人力,來維持平衡。
於是砍藥價造成原廠藥退出,
只好用「號稱效果一樣」的小廠藥物代替。
壓榨人力導致畢業生不留醫院做健保,
只好打壓診所、自費醫美來控制。
▋當醫療不再便宜,品質才可能提升
台灣人的最大共識,不是「最美的風景是人」,
而是「健保好便宜」
但其實,台灣醫療能用低便宜價格,維護目前的品質,有兩大支柱:
1. 醫療人員自我燃燒,彌補失衡的價格。
2. 國際藥廠,靠著歐美的超高藥價,補貼健保的砍價。
然而,自我意識的覺醒,已經讓越來越多醫護認知到:
「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別人」
再來,自從美國開始處理高藥價的問題,
勢必會讓國際藥廠價格更難壓低
兩大支柱鬆動之下,醫療的品質,
遲早會回歸到「符合目前價格」的水準。
之後,若想根本改善醫療品質,只有一步:
「增加投資」,也就是漲價。
(還不是漲一點點,而可能是50%以上)
但在「健保好便宜」的信念之下,
推動醫療的漲價的當權者,一定會擔心受到民意的反撲。
唯有當多數人意識到「醫療並不便宜」,
也願為健康付出加倍的投資
醫療的下坡路,才有止跌回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