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叔叔×純情護理教室

護理師叔叔×純情護理教室 合校前的陽明山下智久
做免錢的職涯履歷顧問
在500大的虧錢公司
當網路上的小丑🤡

我印象中當年要走急診是很挑人的當年很多北部醫院急診不招人的人力都優先給病房跟加護我在某區域今醫院中急診做了幾年那時要離職去唸書時,醫院主管有問我要不要留下來卡急診的急救室12小時班本來想說反正離職唸書也沒事但我聽到時薪260後想說「沒關係,...
29/10/2025

我印象中當年要走急診是很挑人的
當年很多北部醫院急診不招人的
人力都優先給病房跟加護

我在某區域今醫院中急診做了幾年
那時要離職去唸書時,醫院主管有問我
要不要留下來卡急診的急救室12小時班

本來想說反正離職唸書也沒事
但我聽到時薪260後想說

「沒關係,不然我專心唸書好了」
時隔7-8年,老故事新體驗

不過內文招募是醫師,
不清楚醫師目前的人力狀況就是了

護理公共參與「改變不會從任何權力中心降臨。改變來自於人民,會發生在當他們組織起來、行動起來並大聲疾呼時。」 我親身參與後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悟。我受邀參與了護理學會一場關於護理師公共參與實踐的講座與討論。在近一年的籌備期中,我便有幸作為委員...
29/10/2025

護理公共參與

「改變不會從任何權力中心降臨。
改變來自於人民,會發生在當他們組織起來、
行動起來並大聲疾呼時。」 我親身參與後
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悟。

我受邀參與了護理學會一場關於
護理師公共參與實踐的講座與討論。
在近一年的籌備期中,我便有幸作為委員,
見證了這場由下而上的研究計畫。
整個過程充滿了難得的體驗與深刻的反思。

🔥 從「基層吶喊」到「實質火花」
這項研究案的準備期,其委員組成多數是護理在不同領域發展的護理人,橫跨各黨派、勞工團體和實際甚至有參與公眾運動的里長等。
我與幾位基層護理人員希望並要求
必須重視臨床最前線的聲音跟需求,
討論跟火花(?) 講起來真的是可以再寫篇故事了

最後呈現的整個調查對象鎖定在 29 歲以下、
N0 到 N2 居多的年輕護理師。從收集到的
文字成熟度與用法,這收案是真的蠻Real的。

或許會說我是不是被「洗腦」了?
恰恰相反,由於我已不在臨床其實這跟我的升遷發展完全無關,與這些長官委員也沒有後續利害關係,我自認是以一個「尖銳旁觀者」的心態參與。
我唯一的目標是:確保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並要求它必須做好。

🤝 挑戰「大老想像」與「資訊盲區」
在會議中,我與幾位護理界前輩的互動,
讓我意識到:有些人與我們想像中僵化的
「那些大老」截然不同。

我聽見邱慧洳老師談及《護理人員法》第 24 條的未來修訂、尹祚芊前監委主張健保給付不包含身體照顧、陳靜敏的護理人員法37條修正、張秀君局長強調加薪應以底薪而非獎金為基準、以及陳麗琴理事長對三班護病比及薪資保障的積極推動。

這些提案都展現了具體的改變方向
甚至是已經動作。同時,

我觀察到有些原本對公共議題不甚關心
的參與者,在討論中釐清了
自己接收到的錯誤資訊。
衛福部官員在現場的回覆與進度報告,
也提出未來要做的方向跟報告了進度
大家也十分期待

你可以說我被洗腦,但你不能說與會的每個人
都被洗腦了吧。難不成唯一清醒的是每天只接收固定資訊來源看直播抖音的長輩(?)🤣

你可能也會說「不就說大話,場面話誰不會說」:

說大話沒有錯,但有沒有行動才是我們要觀察的
真正只需要講「大話」的人,不會花費時間
與資源去推動修法、提出糾正案、與衛福部
協商健保點值,更不需要辦理這樣耗時費力
的研究計畫。維持現狀就是他們最大的利益

「如果一個國家期望在文明狀態下既無知又自由,那它就是在期待從未發生過、也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
反之,真正要你乖乖順從的統治者,
絕不會鼓勵你積極參與政策討論。
縱使你懷疑,其實報名參與活動親自來看看
也不難,我鼓勵往後大家來看看

真要說當天的缺點大概就是討論的時間太少
大家真的很踴躍讓彼此的觀點碰撞

議題有沒有不足或無法周延,也絕對有的
畢竟我們都是素人參與,很多內容你連要
找誰講都不知道、一個合理的政策要考量的因素
也很難在短短的討論內被呈現,

但總要有個開始跟種子

🚧 漫長的倡議之路:從抱怨到監督
我雖已不在臨床,但仍持續參與工會及公共事務,深知人民團體要影響政策,必須經歷漫長而艱難的波折。我們必須在看不到盡頭、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的道路上不斷發力,一旦停下,議題可能就此消逝。因此,我對那些堅持在理想上站在最前面的運動者和倡議者,始終充滿欽佩。

政策與提案從來都不會完美,當我們為護理人員爭取權益時,必然會有另一群人,甚至可能是「自己人」的利益受損。
這是倡議的困境:我們常常敵友不分,護理師群體內部缺乏共識、網內互打,主管機關也只能叫你們去打一架打贏的再來。
我們常說藥師公會團結(題外話藥師公會理事長也是本次委員),公會強的從來不是理事長本人,而是他後面的整個團體

🌟 邁向改變:從懷疑轉為監督
護理師界充滿滿腹委屈無處宣洩,但我給自己的提醒是:必須將出發點從「懷疑」轉向「監督」。

:「又想做這些沒用的事,不照我這樣做
都沒用啦,就是不懂!」

我期待自己的態度應轉變為:
「有什麼正面與負面影響?我除了抱怨之外,
該如何將建設性的意見反應給倡議團體,
或自己採取行動進行倡議?」

這世上本來就不會有天降英雄來拯救你
會聲稱自己是唯一救世主的人
通常不是騙子就是渣男。

真正能保護、改變的力量,在於我們自己
「我們就是我們一直在等待的人。
我們就是我們所尋求的改變。」

祝大家順心啦!

葉克膜之父過世了感謝技術的問世幫助多少垂危的病人讓醫師爭取到及時處理的時間
29/10/2025

葉克膜之父過世了

感謝技術的問世幫助多少垂危的病人
讓醫師爭取到及時處理的時間

我不行了
29/10/2025

我不行了

臺灣有約26萬社福相關移工每10個看護有9個外籍移工越南移工過去首選台灣,但自2018年起日本成為最大輸出國。2019年越南約15萬名外出勞工中,超過8萬人赴日,赴台僅5萬4千人。越南仲介坦言,已將重心轉向日本市場。日本為解決高齡化與缺工,...
28/10/2025

臺灣有約26萬社福相關移工
每10個看護有9個外籍移工

越南移工過去首選台灣,
但自2018年起日本成為最大輸出國。
2019年越南約15萬名外出勞工中,超過8萬人赴日,赴台僅5萬4千人。越南仲介坦言,已將重心轉向日本市場。

日本為解決高齡化與缺工,2019年修法開放外籍勞工,預計5年內引進34萬人,保障與本國勞工相同薪資(約新台幣4至5萬元),滿5年並通過檢定可申請永住。待遇優渥,使越南政府明言「以日本為最優先考量」。

赴日本仲介費約3,600美元,來台則近6,000美元,加上日本實施「移工零付費」制度,
由雇主負擔訓練與語言費用吸引力大增。

學者指出日韓早已布局移工市場,
而台灣仍停留在高仲介費與低薪制度中
在移工市場的競爭力正快速下滑。

隔壁一個年輕男生入座,馬上跟他坐對面的女生抱怨他遇到的三寶「為什麼路人最大? 哪個創造大量GDP的人不開車」「沒用啦,臺灣要統一了反正勞健保倒一倒」「老人還不都是靠我們年輕人養」「路上都三寶,我的駕訓班教練很嚴格,像你們這樣子開車馬上就要被...
28/10/2025

隔壁一個年輕男生入座,馬上跟他
坐對面的女生抱怨他遇到的三寶

「為什麼路人最大? 哪個創造大量GDP的人不開車」
「沒用啦,臺灣要統一了反正勞健保倒一倒」
「老人還不都是靠我們年輕人養」
「路上都三寶,我的駕訓班教練很嚴格,像你們
這樣子開車馬上就要被社會教訓了」

我看著他前面的女生
趕快吃晚餐

「ooo就政治迫害啊」

好喔,我猜的果然沒錯

雖然可以預料到反彈,但這是要做的事——未經轉診醫學中心 明年恐需1200元為落實分級醫療,衛福部長石崇良接受「聯合報」專訪時透露,最快將於明年下半年實施「未經轉診,直接至醫學中心就醫,加收五成部分負擔」措施。目前醫學中心門診每人每次平均健保...
28/10/2025

雖然可以預料到反彈,但這是要做的事
——
未經轉診醫學中心 明年恐需1200元

為落實分級醫療,衛福部長石崇良接受「聯合報」專訪時透露,最快將於明年下半年實施「未經轉診,直接至醫學中心就醫,加收五成部分負擔」措施。目前醫學中心門診每人每次平均健保支付2400元,屆時如未持轉診單,就診費用即為1200元。

衛福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表示,假如明年新制上路前,除了加強宣導,健保署將妥善擬定配套措施,例如,輕症疾病等操作定義,排除那些弱勢族群,及研擬部分負擔金額上限,盡量降低對於患者及病家的經濟負擔。

最近很常看到這個文案點進去果不其然都是直銷可能最近那種健康果汁、什麼代餐或者是什麼果昔直銷真的被猛健樂打慘了吧🤣重創瘦身排毒直銷經濟,沒有辦法再別的名牌說自己瘦了幾公斤,可能也有影響到業績
27/10/2025

最近很常看到這個文案
點進去果不其然都是直銷

可能最近那種健康果汁、什麼代餐
或者是什麼果昔直銷真的被猛健樂打慘了吧🤣

重創瘦身排毒直銷經濟,沒有辦法再別的名牌
說自己瘦了幾公斤,可能也有影響到業績

有空再打個心得🤣
27/10/2025

有空再打個心得🤣

看在你幫天皇開過刀的份上時薪就破例吧,給1000
26/10/2025

看在你幫天皇開過刀的份上
時薪就破例吧,給1000

蔡醫師根本迷因製造機
26/10/2025

蔡醫師根本迷因製造機

健保制度根本的調整規劃才有辦法解決但太難了,根本是顆炸彈
26/10/2025

健保制度根本的調整規劃才有辦法解決
但太難了,根本是顆炸彈

為了健保,你願意付多少?

▋我國醫療支出,落後日本50%

上週「請不要生病」貼文底下,很多網友提出解決困境的辦法,
如縮小健保族群、排除某些給付等等。

這些當然都能省錢,但巨觀來看,台灣醫療最核心的問題是:醫療投資金額,就是太低。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國際比較-醫療保健支出」
2023年,台灣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比例是7.3%

這樣的比例,不但不到美國的一半
甚至鄰國日本也有11.1%,比我們多了快50%!

如此鉅額差距,註定了品質的低下。


▋沒錢,就是沒品質

一家公司如果賺錢,管理制度再怎麼鳥都還是能繼續運作。

相反的,如果營業額慘淡,那制度再嚴格、再省錢,都遲早要下市。

放在醫療上,當醫療投資不夠,品質就是出不來。

新的藥物很貴、新的機器越來越貴
高品質的人力更是需要源源不絕的投入維持。

當成本逐年上漲而整體資金不夠,
就只能砍藥價、壓榨人力,來維持平衡。

於是砍藥價造成原廠藥退出,
只好用「號稱效果一樣」的小廠藥物代替。

壓榨人力導致畢業生不留醫院做健保,
只好打壓診所、自費醫美來控制。

▋當醫療不再便宜,品質才可能提升

台灣人的最大共識,不是「最美的風景是人」,
而是「健保好便宜」

但其實,台灣醫療能用低便宜價格,維護目前的品質,有兩大支柱:

1. 醫療人員自我燃燒,彌補失衡的價格。

2. 國際藥廠,靠著歐美的超高藥價,補貼健保的砍價。

然而,自我意識的覺醒,已經讓越來越多醫護認知到:
「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別人」

再來,自從美國開始處理高藥價的問題,
勢必會讓國際藥廠價格更難壓低

兩大支柱鬆動之下,醫療的品質,
遲早會回歸到「符合目前價格」的水準。

之後,若想根本改善醫療品質,只有一步:
「增加投資」,也就是漲價。

(還不是漲一點點,而可能是50%以上)

但在「健保好便宜」的信念之下,
推動醫療的漲價的當權者,一定會擔心受到民意的反撲。

唯有當多數人意識到「醫療並不便宜」,
也願為健康付出加倍的投資
醫療的下坡路,才有止跌回升的可能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護理師叔叔×純情護理教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