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uviaq(祈蘇楓亞)文化心空間工作室

Kisuviaq(祈蘇楓亞)文化心空間工作室 透過雙眼去看、雙手去學習、雙腳去實踐。
從理解部落到理解自己從何而來,期許從自身出發,進而成為他人理解金崙文化的途徑!

2015年工作室成立,名稱由來是在一次與家族長輩聊天時得知,而決定取名為「kisuviaq」,是取自族語「樹葉」飄落之意,意謂著我們一群原在都市打拼的青年,欲返鄉落葉歸根的心,部落的土地是我們成長的養分,讓我們擁有回饋土地的力量。
投入在地文化學習10餘年,連結在地耆老智慧,陪伴部落兒童從小認識自己的母體文化,挹注資源協助部落青年學習金崙的文化技藝、找尋老人家記憶中的文化故事。從理解部落到理解自己從何而來,期許從自身出發,進而成為他人理解金崙文化的途徑!
文化的存續,除了在地族人的傳承,也需要傳遞到社會上更多的人們了解。當文化有機會被敘說、被實踐,它就不會流失;當不同族群間有機會更理解彼此文化,平等與對話將和諧地流動在我們的生活中。

青年會從部落紮根,他們的身影穿梭在部落的大小事!明天會所啟用典禮即將到來,是Palakuan的大事~歡迎族人們一起來共襄盛舉! #成為金崙人
12/09/2025

青年會從部落紮根,
他們的身影穿梭在部落的大小事!

明天會所啟用典禮即將到來,
是Palakuan的大事~
歡迎族人們一起來共襄盛舉!

#成為金崙人

✨【金崙巴拉冠會所啟用典禮 × 專題分享會】✨

我們誠摯邀請您一同見證金崙部落的重要時刻——
這裡不只是會所,更是我們的文化基地 💪
從傳統到未來,從嘎古努灣、青年到耆老,大家一起 #織起金崙的故事 ✨

典禮當日,將有一系列深具意義的 專題分享會:

🌿金崙部落鞦韆:ljukay的工藝與文史
老人家說:我有坐過鞦韆,我還記得是用樹皮與籐編製作。

🪡 針線之間:金崙少婦女的生命織語
在一針一線、在編織和繡線中,分享著彼此的家族故事。

🔥 文化復振與地方認同:以金崙青年會為例
就像藤編也像繡紋,往來、纏繞、交織並建構成為金崙人。

📍地點:金崙巴拉冠會所
📅 時間:15:30入場

邀請部落族人與朋友們一同參與,
讓我們在這個充滿力量的場域,
再次織起屬於金崙的故事與未來。

#金崙青年聚會所
#啟用典禮
#專題分享

25/08/2025
17/07/2025

🌾最後倒數7天
準備好大家的心,在外的族人們以及在部落的族人們,讓我們一起手牽手🤝回家吧🏠
-
#金崙青年會 #部落祈福 #收穫祭

認真的身影最美麗~ #金崙女青年 #金崙少婦團 #成為金崙人
15/07/2025

認真的身影最美麗~

#金崙女青年
#金崙少婦團
#成為金崙人

上課會有下課的時候,但那之後,文化的學習,還會是你日常的一部分嗎?想將工作室這美麗的畫面紀錄下來⋯⋯下午時分,女青年們出現在工作室,提著自己的工具箱,進度不同卻各有各的專注,手繡、編繩、熨燙、拼接縫紉,互相教學相長,協力完成自己的成品。vu...
13/07/2025

上課會有下課的時候,
但那之後,
文化的學習,
還會是你日常的一部分嗎?

想將工作室這美麗的畫面紀錄下來⋯⋯

下午時分,
女青年們出現在工作室,
提著自己的工具箱,
進度不同卻各有各的專注,
手繡、編繩、熨燙、拼接縫紉,
互相教學相長,
協力完成自己的成品。

vuvu 傳承下來的美,
總需要時間醞釀,
總考驗著身處現今時代我們的耐心,
但也讓人不自覺慢慢做著做著,
就這樣繼續下去了~

#成為金崙人
#金崙女青年

做回自己的服飾這條路,已經走到第四年了~今年的主題是——Lima(手)的配件 ✋🤚這次kisuviaq退回陪伴的角色,放手讓金崙女青年會的妹妹們主導,從尋找資源、寫計劃、送申請、審查上台簡報、課程行政等,全由她們一手包辦!經歷真正屬於她們的...
11/07/2025

做回自己的服飾這條路,
已經走到第四年了~

今年的主題是——
Lima(手)的配件 ✋🤚

這次kisuviaq退回陪伴的角色,
放手讓金崙女青年會的妹妹們主導,
從尋找資源、寫計劃、送申請、
審查上台簡報、課程行政等,
全由她們一手包辦!
經歷真正屬於她們的實踐與成長。

同時我們也向外招生,
有機會與不同部落的vavayan,
一起交流刺繡圖紋、分享文化記憶;
而相同的是,
我們都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
努力為學習文化這件事騰出空隙。

期待一起繡出屬於自己的美麗!

#成為金崙人
#金崙女青年會主辦

#部落大學

👣嘎古努灣上課了👣轉眼間,Kisuviaq不知不覺,陪伴了嘎古努灣15年的光陰⌛️就在邁入第16年的這段歷程中,陪伴的力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有嘎古努灣長大了,回來成為弟弟妹妹們的老師;青年會的哥哥姐姐們,帶著弟弟妹妹參與祭典事務,預見長...
07/07/2025

👣嘎古努灣上課了👣

轉眼間,
Kisuviaq不知不覺,
陪伴了嘎古努灣15年的光陰⌛️

就在邁入第16年的這段歷程中,
陪伴的力量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有嘎古努灣長大了,
回來成為弟弟妹妹們的老師;
青年會的哥哥姐姐們,
帶著弟弟妹妹參與祭典事務,
預見長大後進入會所的自己;
許多家長、單位的投入與連結,
讓嘎古努灣學習文化的資源不中斷。

一群人的支持與堅持,
讓部落年齡階層得以生生不息,
保有循環與生命力~

kaqunuan ~Alei Alei!


#金崙村部落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金崙青年會
#展望會金崙青少年發展中心
#金崙文化健康站

03/06/2025

🌿 #金崙部落打掃日 一起來動起來!🧹

👣 為了讓我們的部落更乾淨、更美麗,邀請大家一起來參加打掃活動!

📅 時間:114年6月8日(星期日)下午4點
📍 集合地點:金崙活動中心
🧼 打掃區域:
1️⃣ 天主堂道路到火車站
2️⃣ 金崙海邊淨灘

讓我們一起出一份力,為家園加分 💪
有你有我,金崙更美!

👥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東縣Tarivak共好行動協會
🏠 承辦單位:金崙村部落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 協辦單位:金崙村辦公處、金崙青年會、金崙小小青年會、活力金崙有氧運動班、金崙獵人、賓茂國中籃球隊

歡迎大家踴躍參與,為我們的部落盡一份心力!

🧵🪡在針線中與自我相處🪡🧵很開心工作室迎接賓茂國小的老師,認識與體驗金崙的十字繡工藝文化~起初,有些老師們看到小小的格子、細細的針線,心理不自覺油然而生地感到困難,並且懷疑著是否有辦法克服這細緻的工藝挑戰。但大家最終一同執起針線,從基礎的針...
17/03/2025

🧵🪡在針線中與自我相處🪡🧵

很開心工作室迎接賓茂國小的老師,
認識與體驗金崙的十字繡工藝文化~

起初,
有些老師們看到小小的格子、細細的針線,
心理不自覺油然而生地感到困難,
並且懷疑著是否有辦法克服這細緻的工藝挑戰。

但大家最終一同執起針線,
從基礎的針法練習起,
再慢慢地在起針與入針之間,
搭配自己喜歡的配色,
完成了屬於自己的十字繡吊飾!

過程中,
聽到有些老師表達著,
沒想到光針線穿梭在小小的格子間,
就可以好有成就感!

也有老師說著,
縫十字繡感覺很平靜,
難得可以專注地放下生活或工作的煩惱。

大家一起在同一個空間,
做著同樣的事,
但各自尋找到當下自身的安定。

已經在期待下一次,
與老師們分享的時刻了!😄

#歡迎私訊洽詢部落工藝體驗
#金崙十字繡工藝
#部落共學

邀請大家一起來,不分你我大小族人一起來參加🧹 #共好行動 #永續美好
05/03/2025

邀請大家一起來,
不分你我大小族人一起來參加🧹

#共好行動
#永續美好

✨宜蘭南澳國小籃球隊部落工藝體驗✨Kisuviaq受邀到賓茂國小,分享部落的工藝文化。南澳國小師生40人團隊,透過阿真真老師帶來的部落物件,用視覺與聽覺認識在地文化,接著再帶入觸感的手作體驗,將所聽所感化作手中的毛球飾品,配戴在球隊的背包上...
04/01/2025

✨宜蘭南澳國小籃球隊部落工藝體驗✨

Kisuviaq受邀到賓茂國小,
分享部落的工藝文化。

南澳國小師生40人團隊,
透過阿真真老師帶來的部落物件,
用視覺與聽覺認識在地文化,
接著再帶入觸感的手作體驗,
將所聽所感化作手中的毛球飾品,
配戴在球隊的背包上,
成為此行來到賓小交流的紀念品!

工藝體驗的過程中,
雖然是分享金崙的文化,
但也不斷鼓勵孩子們,
回到自己的部落後,
要繼續認識自身部落的文化,
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而來,
那會是出外征戰時,
最重要的心理力量💪

期望他們帶著部落的祝福,
在未來球場上和人生道路上,
都有造物主、祖靈的祝福及恩賜!

#歡迎各級學校單位聯繫接洽
#金崙工藝體驗
#金崙生活文化故事

Address

太麻里鄉金崙村13鄰197號
Taitung
963

Telephone

0930391205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Kisuviaq(祈蘇楓亞)文化心空間工作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Kisuviaq(祈蘇楓亞)文化心空間工作室:

Share

Kisuviaq

2014年我有了經營工作室的想法,而工作室的名稱由來是在一次與家族長輩聊天時得知而決定取名為「kisuviaq」,是取自排灣族語「落葉」之意,意謂著我們一群原在都市打拼的青年,欲返鄉落葉歸根的心。 過去沒有電視、3C的時代,一天下來最期待的就是vuvu的床邊故事,聽著以前的人怎麼生活、打獵的趣聞、傳說故事等,而這些故事會一代傳承一代。時隔如今,現在的生活形態讓許多年輕人必須離鄉背井,出外為自己的未來餬口飯吃,發生在部落的許多大小事,只有偶爾祭典或過年時回家,才約略耳聞一些,很多時候部落的事務我們根本使不上力。 八年前我開始回到部落,進入社區的發展協會工作,深深體認我們與上一代文化斷層的現象。部落耆老年紀漸長,我們對母語並不熟悉,兩個世代間的溝通無法傳遞,需要透過熟悉母語的第三者,才能得知故事的內容。然而如今生活步調快速,沒有誰有太多的時間,可以花費與一個老人家一整天的溝通,這樣的模式如此循環下去,文化自然而然流失,我們自然而然遺忘了部落的故事… …這還只是冰山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