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tips 飛行夢想誌

Wingtips 飛行夢想誌 歡迎來到《WINGTIPS 飛行夢想誌》!我們是一群飛行員與熱愛旅行的靈魂,天生不安於室,渴望翱翔天際。這裡帶你輕鬆探索航空、旅遊與科技的精彩趣聞。想親身體驗飛行的魅力?下方連結有精選周邊與體驗活動,等你發現!

非常高興向大家介紹《WINGTIPS飛行夢想誌》!我們是一群熱愛飛行、旅行和休閒活動的「不安份」份子,共同創辦了這本雜誌,希望將航空、休閒旅行等概念融合在一起,成為一本與眾不同的讀物。我們的願景是在不失趣味和生活性的前提下,引入科學性和技術性知識,讓飛行和探索的夢想成為現實。

隨著科技的不斷演進,飛行逐漸變得更加多樣化,並帶來了各種極限運動的可能性。反抗地心引力似乎已成為一種時尚潮流,而我們希望在這個時代潮流的浪潮中為您呈現最精彩的瞬間。

每一期的《WINGTIPS飛行夢想誌》都將呈現令人激賞的精美全彩大圖,讓讀者更深刻地了解各種情境。我們相信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讀物,因為它將帶您進入飛行的奇妙世界,啟發您的無限想像力。

除了我們編輯團隊的見聞和回憶,我們也期待著您的參與。如果您有特別的見聞或趣事想要分享,無論形式如何,只要符合本刊輕鬆有趣的精神,我們都歡迎您來信。您的分享有機會被

刊登在我們的雜誌中,與全世界的讀者分享您的經歷和故事。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加入我們的行列,與我們一同翱翔於藍天之上,探索未知的領域,並將夢想變成現實。謝謝您的支持和關注!

願您在《WINGTIPS飛行夢想誌》中,找到屬於您自己的飛行夢想!

✈️【什麼是 RAT?它曾拯救一架滑翔的波音 767,也出現在印度最新空難現場】飛機失去引擎電力怎麼辦?你可能不知道,許多大型飛機身上其實藏有一個「靠風發電的小渦輪」——這就是 RAT(Ram Air Turbine)。這個小裝置只有在緊急...
15/06/2025

✈️【什麼是 RAT?它曾拯救一架滑翔的波音 767,也出現在印度最新空難現場】

飛機失去引擎電力怎麼辦?你可能不知道,許多大型飛機身上其實藏有一個「靠風發電的小渦輪」——這就是 RAT(Ram Air Turbine)。

這個小裝置只有在緊急時刻才會出現,但每次它彈出的瞬間,都是飛機生死存亡的關鍵。



🔧什麼是 RAT?

RAT,全名是 Ram Air Turbine(衝壓空氣渦輪機),是一種靠飛行氣流驅動的小型渦輪,能在飛機主發電系統失效時,自動伸出提供最低限度的電力與液壓,確保飛機還能控制基本的飛行與通訊系統。

RAT 不會讓飛機「恢復正常」,但能讓飛機在危急中爭取最後一線生機。



🛫【歷史奇蹟】Gimli Glider 的極限滑翔

1983 年 7 月 23 日,加拿大航空 143 班機,一架波音 767 因為單位換算錯誤(加了「磅」的油,但計算是用「公斤」),導致燃油耗盡,在空中兩具引擎全數熄火。

這時,RAT 自動彈出,靠氣流提供飛行員最低限度的控制力與儀表電力。在完全沒引擎的狀況下,飛行員憑藉飛行經驗與一台極限滑翔的飛機,成功迫降於廢棄的軍用基地 Gimli,機上 69 人全數生還。

這架飛機後來被稱為──Gimli Glider。



⚠️【最新悲劇】2025 年印度航空空難

時間快轉到今年——2025 年 6 月 12 日,印度航空 171 班機(Boeing 787-8)從艾哈邁達巴德起飛後不久即發生災難。起飛後幾十秒內,飛機高度迅速喪失,最後墜毀,造成 241 人罹難,僅一人生還。

根據目前的影片與目擊者證詞,有航空分析師指出,在墜毀前,機腹出現了疑似 RAT 自動彈出 的裝置,這意味著飛機在起飛階段就已出現重大系統失效(如雙發失效、全面斷電等)。

雖然 RAT 有彈出,但這一次,它未能像在 Gimli 那樣挽救飛機。



🧠RAT 是希望的象徵,也是極限情況下的無聲英雄

RAT 不大、不顯眼,只有當飛機面臨最糟情況時才會登場。但它的出現,往往是航空系統設計中最後一條保命線。

在 Gimli 它曾締造奇蹟,在印度則顯得無力。這不只是冷知識,而是工程、人性與命運交錯的故事。



💬如果你覺得這段歷史值得被更多人知道,歡迎分享。

你還知道哪些飛機上「看不見但至關重要」的設計細節嗎?留言和我分享吧!

🛠️《飛機不是「造」出來的,是「拼」出來的!你知道一架飛機是怎麼一層一層組起來的嗎?》你可能以為飛機像汽車一樣,在工廠裡一台台「生產線」流出來。但真相是:一架飛機的誕生,更像是一場高難度的「立體拼圖大賽」,來自數十個國家、上千家供應商、無數...
13/06/2025

🛠️《飛機不是「造」出來的,是「拼」出來的!你知道一架飛機是怎麼一層一層組起來的嗎?》
你可能以為飛機像汽車一樣,在工廠裡一台台「生產線」流出來。
但真相是:一架飛機的誕生,更像是一場高難度的「立體拼圖大賽」,來自數十個國家、上千家供應商、無數道測試程序。

今天就來揭密——一架飛機從零件到升空,到底要經過多少層次?

✈️ 一、飛機從三大系統分工開始
一架現代噴射機大致可分為三個關鍵系統:

機體系統(Structure):機翼、機身、尾翼、起落架

動力系統(Propulsion):發動機、油路、引擎吊艙、進氣道

航電系統(Avionics):駕駛艙、感測器、導航、雷達、通訊

這三個部分往往不是一家公司完成的,而是全球協作的結晶。
例如空巴的機翼來自英國、機身來自德國,最後才在法國土魯斯總裝。

🏗️ 二、機體怎麼「拼」出來?
✅ 機身是模組化製造的,由前段(駕駛艙)、中段、後段(尾段)組成。

這些模組通常在不同工廠製造,最後運來「總裝中心」拼接成一體。

📦 工具使用包括:

巨型機械吊臂(精度到毫米)

雷射定位系統(對接孔位)

全自動鉚釘機(打上數萬顆鉚釘)

整個拼接過程中,每完成一段都必須做一次「結構檢查」與「非破壞性測試(NDT)」。

🔌 三、發動機和航電也不是「裝上去」這麼簡單
發動機安裝 要經過精密對位、電纜與油路接合、數次點火測試

航電系統 在進廠前已經過「模擬艙測試」,現場只需進行「系統對接」

而最終「總驗測試」會模擬飛機在空中所有狀況,這就是為什麼交機前還有地面滑行測試與首次試飛(First Flight)。

🧪 四、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其實還要「拆掉重裝一次」
沒錯,為了驗證品質,很多部件要在完成後拆開、檢查、再裝回,包含:

飛控電腦

液壓管線

緊急供氧系統

這一切都為了確保飛機在 3 萬呎高空、零下 50 度的環境中依然運作無礙。

📌 五、小飛機也不簡單!國機國造怎麼做?
像是我們自製的 勇鷹教練機(T-BE5A),其實也用到上述所有流程,只是比例與模組更緊湊。

複合材料機身 → 減重卻增加強度

自製航電整合系統 → 飛行員介面全中文化

總裝場就在台中清泉崗

這些「台灣造的飛機」,並非靠單一工廠,而是靠 完整供應鏈分工整合出來的產物。

✍️ 結語:
飛機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成千上萬個零件中,被測試、拼合、確認、重組出來的。

這背後代表的是一整個產業、無數專業、與近乎偏執的工藝精神。

🚨 …然後,你可以自己走進去看!
如果你對「飛機怎麼組起來」這件事感到好奇——
你不能錯過今年 9 月在台北登場的:

✈️【2025 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TADTE)】
📌 現場展示:

台灣國機國造飛機整機模型、實體艙段

航空複合材料/模擬總裝區/系統整合技術

專人導覽講解飛機「從零件到起飛」的全流程!

📅 展期:2025 年 9 月 18(四)~ 9 月 20(六)
📍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 1 館
🔗 免費參觀預登開放中 👉
https://www.tadte.com.tw/zh-tw/menu/9BC8A4C92D674714D0636733C6861689/info.html

#航空冷知識 #飛機怎麼組起來的 #台北航太展 #國機國造 #航太產業鏈 #飛行不是魔法是工藝

✈️ 你相信嗎?有一個航班號,曾兩次在世界航空史上留下名字。(附圖非當事飛機)Air China 981。對航空迷來說,這串編號不是普通的航班號碼,而是「兩次進入歷史」的代號:— 一次,是1989年震撼中國的劫機事件;— 一次,是2006年...
28/05/2025

✈️ 你相信嗎?有一個航班號,曾兩次在世界航空史上留下名字。(附圖非當事飛機)

Air China 981。

對航空迷來說,這串編號不是普通的航班號碼,而是「兩次進入歷史」的代號:

— 一次,是1989年震撼中國的劫機事件;
— 一次,是2006年在紐約JFK,因為一句話沒聽懂,讓整座塔台怒火中燒的語言誤會。

同樣的航班號,兩段完全不同的故事,卻都成了航空教科書裡的經典案例。

🔺【第一章:從人民幣紙條開始的劫機】

1989年12月16日,中國國際航空981號班機由北京起飛,經停上海、舊金山,最終目的地是紐約。這是一架波音747,滿載200位乘客和23名機組人員。

當飛機飛過濟南上空,一名男子張振海遞給空服員一張「寫字的人民幣」,上面只有一句話:

📝「立即飛往漢城,否則炸掉飛機。」

他聲稱身上綁有炸彈,要機長改變航向。

而更棘手的是,他還帶著老婆和兒子一起上了飛機。這可不是電影情節,這是真實發生的。

📍當時中韓尚未建交,韓國不讓飛機進入領空,甚至準備出動戰鬥機攔截。
📍機長臨機應變,決定轉飛日本福岡。
📍落地後,機組騙他「到了漢城」,誘導他走到艙門口……然後趁他不備,一腳把他推下飛機。

張振海摔斷骨頭,日本警方立刻上前逮捕。之後經中日協商,在承諾不判死刑的前提下,引渡回中國,最終判刑8年。

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進行國際引渡,也成為中國民航強化飛安制度的分水嶺之一。

🔺【第二章:一句話,讓全美最繁忙的塔台抓狂】

時間快轉到2006年,地點是紐約JFK機場。又是Air China 981,這次沒有炸彈、沒有驚悚,只有……英文聽不懂。

當班機降落後準備滑行進入停機門,塔台用了一句略帶口語的問話:

🎧「They have cleared you into the ramp?」

這其實是在確認「你有沒有獲得許可進入停機坪?」
但語調聽起來就像陳述句,而非問句。對非英語母語的飛行員來說,根本不容易理解。

更糟的是,管制員指示的滑行道名稱「Mike Alpha」,飛行員卻聽成了「November」——因為他「以為自己應該走那條路」,這就是所謂的「預期偏差」(Expectation Bias)。

最後塔台實在受不了,大喊:「Listen! Air China 981, this is JFK Ground, you HAVE TO LISTEN!」

整段無線電錄音在網路上瘋傳,成了各大飛行學校、語言訓練課程裡的教材。
不是因為它荒唐,而是它「真實」,也提醒了我們:標準化溝通,在天空中絕不是小事。

📘【這兩段歷史,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飛安,除了硬體、技術,語言也是最難察覺的變數。

民航是跨國文化交會最密集的空間,誤會常源於「你以為我知道,但我其實不知道你以為的那個」。

同一個航班號,讓我們看到了一架飛機從「國際刑事事件」走到「語言文化教學」,有時比小說還精彩。

💬你聽過這兩件事嗎?
你覺得語言障礙,在國際航空裡有多關鍵?
留言告訴我們你最印象深刻的「飛行對話」吧!

✈️
✈️ #航空歷史故事
✈️ #劫機事件
✈️ #語言與飛航
✈️ #飛行員英文
✈️
✈️ #飛安教育
✈️ #今天學一點航空史

✈️《你搭的飛機可能不是航空公司自己的!飛機租賃是怎麼運作的?》🛫 你以為航空公司買一架飛機,要自己花幾億美金買斷嗎?其實——很多你搭過的飛機都是「租來的」,甚至飛機、機師、維修團隊,都是「外包」。這就是航空業最常見的模式之一:飛機租賃(A...
27/05/2025

✈️《你搭的飛機可能不是航空公司自己的!飛機租賃是怎麼運作的?》
🛫 你以為航空公司買一架飛機,要自己花幾億美金買斷嗎?
其實——很多你搭過的飛機都是「租來的」,甚至飛機、機師、維修團隊,都是「外包」。

這就是航空業最常見的模式之一:飛機租賃(Aircraft Leasing)

📦 一、飛機租賃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航空公司不自己買飛機,而是像租車一樣「租一架飛機來飛」。
這可以降低成本、提升彈性、避開重資產投資。

目前全球超過 50% 的商用客機是以租賃方式營運的,你坐的航班也許就是租來的。

📊 二、為什麼航空公司要租飛機?
買一架 A320 新機:大約 1.1 億美元
買一架 787-9 夢幻客機:約 2.8 億美元

對航空公司來說,這是一筆巨大的資本支出。

🧠 租飛機有什麼好處?

✅ 節省前期成本(不必動用上億美元)

✅ 快速擴張航線/旺季加班機(高峰時段臨時加機隊)

✅ 測試新機型或市場反應

✅ 財報靈活處理資產負債(避免折舊)

📂 三、租賃類型有哪些?
1️⃣ Dry Lease(乾租)
租「機體」本身

維修、塗裝、機組人員、登機作業都由承租方負責

像買一輛白牌車回來重新噴漆與上路
✅ 常見於長期營運(例如星宇向 ALC 承租 A350)

2️⃣ Wet Lease(濕租)
租飛機+機師+空服員+維修+保險(All-in)

常用於短期旺季或特殊需求(如航線突然爆量)
🛫 舉例:某國航空臨時租烏克蘭飛機支援韓國線

3️⃣ Damp Lease(半濕租)
飛機+機師由出租方提供,空服與地勤由承租方負責
📌 混合彈性模式,較少見

🌍 四、誰是世界最大的飛機房東?
你可能沒聽過它們,但它們掌握全球一半的天空:

AerCap(愛爾蘭):全球最大飛機租賃公司,擁有/管理超過 2,000 架飛機

Air Lease Corporation (ALC):星宇航空、國泰航空等多家承租戶

SMBC Aviation Capital(日本三井住友集團)

BOC Aviation(中國銀行控股)

✈️ 許多新創航空、亞洲新航線開發、甚至傳統航空擴編,背後都是這些公司在「租飛機給你用」。

📷 五、那飛機租來怎麼上航空公司塗裝?
如果是 Dry Lease,會進行整體改漆與客艙客製化改裝

若是 Wet Lease,可能保留出租公司塗裝,僅貼上小小 Logo
(你可能就搭過一台外國塗裝飛機,卻是你熟悉的航班)

💡 小冷知識加碼:
世界第一家主打租賃起家的廉航是捷星(Jetstar),開創「飛機靈活組裝+營運外包」模式

星宇航空的 A350、A330neo 全數來自 ALC 與 BOC 的 Dry Lease 合約

長榮曾短期濕租土耳其飛機支援台北-伊斯坦堡線

COVID-19 疫情後,租賃市場一度崩盤,但現在因機隊交機延誤與航空復甦再次爆紅

✍️ 結語:飛機是租的,飛行是認真的
不管飛機是誰的,只要它安全可靠、準點到達,就值得你一張機票的信任。

飛機租賃背後的商業操作,讓全球航空更加靈活,也讓你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飛機組合。

💬 你有搭過「外國塗裝」的航班嗎?還是曾在登機門發現機師不是該航空的制服?
留言告訴我你印象最深的「租來的飛機」經驗👇

#飛機租賃怎麼運作 #航空冷知識 #飛機不是自己的也能飛 #你問我答

🚽《民航機與戰鬥機的廁所有什麼不同?有些飛行員真的只能「自己解決」》你坐過飛機大概都進過機上廁所吧?那你有想過——戰鬥機也有廁所嗎?飛行員怎麼解決生理需求?長程任務怎麼辦?今天帶你了解一個飛行迷最常問、但飛行員最不想聊的話題之一:戰機怎麼上...
26/05/2025

🚽《民航機與戰鬥機的廁所有什麼不同?有些飛行員真的只能「自己解決」》
你坐過飛機大概都進過機上廁所吧?
那你有想過——戰鬥機也有廁所嗎?飛行員怎麼解決生理需求?長程任務怎麼辦?

今天帶你了解一個飛行迷最常問、但飛行員最不想聊的話題之一:

戰機怎麼上廁所?民航機那種廁所系統裝得下去嗎?

✈️ 一、民航機的廁所:一個會「吸走一切」的真空系統
我們熟悉的民航機(如 A321、777)使用的是:

✅ 真空抽吸式廁所系統(Vacuum Toilet System)

利用壓差快速將廢物吸入密封集糞槽

沒有用水沖刷,不會結冰、重量低

每次按鍵吸力可達 50 公斤以上(小朋友坐太久有風險)

📦 廢物集中儲存在機尾的「污物集箱(Waste Tank)」
✈️ 通常每架飛機在地面會抽出清空,並補充化學藍水消臭殺菌

🛩️ 二、戰鬥機有廁所嗎?大多數的答案是——沒有。
戰鬥機空間極度有限,每公斤都得計算效率,根本不可能塞進真空馬桶或座艙廁所。

那怎麼辦?

🧻 三、戰機飛行員的「上廁所選項」
1. 尿袋(Piddle Pack)
一種內含吸水凝膠的小袋子,讓飛行員在任務中「對準解放」,吸收液體、防止溢出。
👉 用完後收好放置側邊,任務結束回地面丟棄。

2. 成人紙尿褲(NASA 同款)
尤其是長時間滯空(如 KC-135 空中加油、U-2 高空偵察、B-2 隱身轟炸機)
飛行員會穿戴「成人型尿布系統」,內層高吸收力,不會刺激皮膚。

3. 改裝座艙排泄系統(部分新一代機種)
如 F-35 這類進行長航時可能搭配可穿戴型生理排泄設備,與飛行服一體化設計,但仍屬簡易應急級別。

💩 四、大號怎麼辦?基本上……你不能。
✅ 民航機可以舒舒服服地上廁所
❌ 戰鬥機根本無法解決「大號問題」

👉 所以戰鬥機任務計畫時,都會刻意規劃飛行時間、飲食與排便時程
任務前 4~6 小時飲食都會控管,例如不吃高纖維、不攝取刺激性液體。

有飛官曾說:「起飛前上個廁所,比檢查起落架還重要。」

🧠 五、小冷知識加碼
✈️ 波音 747 可以裝超過 15 間廁所(上下層各自獨立)

🛩️ F-16、F-5、IDF、F-35 全都沒「內建廁所」

🚀 NASA 女太空人戴的是「Maximum Absorbency Garment(MAG)」——超高吸收尿布

✍️ 結語:飛行員的專業,從會飛到「忍住」
你以為飛行員在空中都在享受速度與高度?
其實他們有時也在忍耐、調節、甚至要靠尿袋才能撐完任務。

真正的飛行技術,不只是能飛多久,而是能忍多久。

#飛機廁所冷知識 #戰鬥機怎麼上廁所 #航空生活面 #你問我答 #飛行員的日常

🌐《泛美航空創辦人:從郵件航線起家,他打造了第一個真正的「全球航空網」》如果沒有他,世界也許不會那麼快變小。他創辦的航空公司曾是美國的門面、總統的座機、全球旅行的代名詞。他是Juan Trippe——泛美航空(Pan American Wo...
25/05/2025

🌐《泛美航空創辦人:從郵件航線起家,他打造了第一個真正的「全球航空網」》
如果沒有他,世界也許不會那麼快變小。

他創辦的航空公司曾是美國的門面、總統的座機、全球旅行的代名詞。
他是Juan Trippe——泛美航空(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創辦人,一位從耶魯大學畢業的富家子弟,把自己的「空中理想」變成了影響全球的商業帝國。

這不是一個「開一間航空公司」的故事,而是打造全球航空秩序的人物傳奇。

✈️ 開始於一封信:郵政航線是他的起點
1927 年,Juan Trippe 創立了「美洲航空公司」(即日後的泛美),一開始只飛古巴與中南美的郵件航線,靠的是軍用飛機改裝而成的單引擎機。

但他早就不只想送信。他要送的是人、貨與未來。

於是他開始遊說美國政府,讓泛美獲得海外郵政航線的獨家經營權,這使泛美迅速壯大,成為唯一獲得美國政府支持、能進入國際航線的民營公司。

🛫 創造「跨洋飛行」的時代精神
Trippe 是第一個大量投入遠洋飛行的企業家。他與波音合作,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款長程水上飛機——波音 314「飛行船」,專飛紐約—里斯本、舊金山—馬尼拉等當時幾乎無人能飛的路線。

這讓泛美在 1930~40 年代迅速成為全球唯一的「全球航空品牌」,乘客會說:「我不是坐飛機,我是搭 Pan Am。」

📌 他推行的創舉包括:

第一間提供跨太平洋商業航班的航空公司

第一個建立定期洲際客運網絡的品牌

第一個大量訂購波音 707 的民航營運者(進入噴射時代)

第一個簽下波音 747 預訂合約的航空公司(打開大眾航空旅遊)

🌍 Juan Trippe:不只是老闆,而是「全球觀的推動者」
Trippe 極具國際視野,他相信航空不只是商業工具,而是推動世界和平與理解的媒介。

他推崇:「空中應無國界,乘客應無階級。」

這也反映在他的政策裡:

主動降低票價,推動「經濟艙」制度普及

在冷戰期間積極布局亞洲、中東與南美洲航點

推動「商務飛行民主化」概念,讓飛行成為中產階級的選擇

📉 然而,最終泛美也墜入歷史
隨著航空市場競爭激烈與營運成本上升,加上洛克比空難事件重創品牌,泛美最終在 1991 年破產解散。

Trippe 在 1981 年過世,他沒有親眼看到自己打造的航空帝國倒下,但他留給世界的,不是航空公司,而是——一種飛行的願景:

「一個人可以從紐約早餐飛到巴黎晚餐,
世界會因此更了解彼此,也更接近和平。」

🛫 結語:
Juan Trippe 的夢想,成就了泛美航空、波音 707、跨洋旅行與我們今天熟悉的「搭飛機出國」。

他不是設計飛機的人,也不是飛行員,卻是第一個用航空改變世界地圖的人。

💬 你還記得泛美航空的經典塗裝嗎?
📷 或你看過《飛越比佛利》、《神鬼交鋒》中的泛美元素?留言說說你對這個航空傳奇的印象!

#航空人物誌 #泛美航空 #航空史 #波音707的推手 #飛行冷知識 #改變世界的航空家

✈️【其實最稀有的進場方式不是 LDA,而是 IGS!啟德機場就是它的代表作】之前聊到松山機場的 LDA 進場,上文說 LDA 很稀有,但其實……LDA 並不算罕見,只是沒那麼常見罷了!🛬 真正稀有、飛行員聽了都會肅然起敬的,是一種叫做 I...
24/05/2025

✈️【其實最稀有的進場方式不是 LDA,而是 IGS!啟德機場就是它的代表作】

之前聊到松山機場的 LDA 進場,上文說 LDA 很稀有,但其實……LDA 並不算罕見,只是沒那麼常見罷了!

🛬 真正稀有、飛行員聽了都會肅然起敬的,是一種叫做 IGS(Instrument Guidance System) 的進場方式。這種系統全球極少見,最經典的代表:香港啟德機場(Kai Tak)Runway 13!

🔸 什麼是 IGS?

IGS 乍看之下像是 ILS,因為它也有 Localizer(航向道)+ Glideslope(下滑道),但不同的是——

👉 它的航道和跑道中心線不對準!
👉 飛機在進場最後幾秒,必須從低高度下視覺急轉彎來對準跑道落地!

簡單說,IGS 是一種「偏軸版 ILS」,精確導引飛機靠近機場後,再交給機師用視覺轉向落地。
是不是聽起來又高風險又帥氣?😎

🔸 為什麼啟德機場要用 IGS?

香港啟德機場的位置超級硬核:

📍 只有一條跑道(Runway 13/31)
📍 13 號跑道面向維多利亞港,但不能直線進場,因為偏左是獅子山,偏右是高樓住宅
📍 機場周圍被城市和山包圍,無法設置標準 ILS 對準跑道

👉 所以只好設計一條「偏軸的 ILS」路線(IGS RWY 13)
👉 飛機從港口飛進來,對著紅白方格山丘(checkerboard hill)一路降落
👉 看到地標後,飛行員在 600 英尺高度內視覺轉向,對準跑道落地!

📌 總結一句話:

LDA 沒有到很常見,但 IGS 才是真正稀有。
世界上最著名的 IGS 就是啟德機場的 Runway 13——一條讓無數飛行員又愛又怕的經典航線。

#飛行冷知識 #啟德機場 #航迷日常 #香港機場史 #飛行小教室 #偏軸進場 #航空知識分享

🛩️《從農夫到飛機帝國創辦人:賽斯納的故事,就是美國通航的起點》👨‍🌾 他本來是一名農夫,沒背景、沒技術學歷,甚至在第一次飛行嘗試時——直接摔毀。但他沒有放棄,而是成為那句經典話的代言人:「一個人可以摔一次、兩次,但只要他能飛,就值得再摔一...
24/05/2025

🛩️《從農夫到飛機帝國創辦人:賽斯納的故事,就是美國通航的起點》
👨‍🌾 他本來是一名農夫,沒背景、沒技術學歷,甚至在第一次飛行嘗試時——直接摔毀。
但他沒有放棄,而是成為那句經典話的代言人:

「一個人可以摔一次、兩次,但只要他能飛,就值得再摔一次。」

他的名字是 Clyde Cessna,你在任何通用機場幾乎都會聽到這個姓氏。因為他創辦的 Cessna Aircraft Company,讓全世界幾十萬人學會飛行,也讓無數飛行員第一次拿起駕駛桿。

✈️ 【從玉米田起飛】的飛行夢
1907 年,Clyde Cessna 在美國堪薩斯州的農場工作,同時熱愛汽車。那年他看見一架飛機展演,心中立下一個念頭:

「如果汽車能在地上跑,我的飛機也可以在天空自由穿梭。」

當時的飛行還是富人或軍人的遊戲,但他靠著自己的資金、朋友幫忙,親手打造了一架仿歐洲 Bleriot 的木造單翼機,結果在堪薩斯的田地裡連續失敗數次。

但他沒放棄——第十三次,他飛起來了。

🏗️ 「造給自己,也造給大家飛的飛機」
Cessna 不只是飛行者,他也是一名堅信:「飛行應該普及」的製造者。
在 1927 年,他與幾位合夥人創立了 Cessna Aircraft Company,目標就是打造:

✅ 操作簡單
✅ 保養容易
✅ 價格合理
✅ 讓「一般人」也能擁有與飛的飛機

這理念後來開花結果,在數十年內開發出 Cessna 120、140、150、172、182、208 Caravan 等民航主力機種。

🛫 為什麼大家都說:「第一架飛機學飛,一定是 Cessna」?
📌 Cessna 172 Skyhawk 是史上產量最多的單引擎民用飛機之一。
自 1955 年量產至今已超過 44,000 架飛行中,被譽為「空中 Toyota」:

操作簡單,油門推就飛,拉桿就爬升

機身堅固,事故率低

可起降短跑道,適合訓練與私人飛行

即使到今天,美國、菲律賓、澳洲等地的航校,仍大量使用 Cessna 系列作為初級訓練機。

🔧 賽斯納的遺產:不只是公司,而是一種飛行精神
🧠 他留下的不只是飛機,而是一種觀念——

「你不必是軍人、不必富有、不必天才,也能學飛。」

他讓飛行從貴族的娛樂,變成人人有機會接觸的技能。

直到今天,Cessna 所奠定的設計理念,仍是無數輕型、運動、訓練機的根本藍圖。

✍️ 結語:
Clyde Cessna 不只創辦了一間公司,他創造了一個信仰:平民飛行的可能性。
你今天在小型機場聽到螺旋槳聲,有 70% 的機會,那飛機來自他開啟的道路。

📌 你曾搭過 Cessna 嗎?或學飛時是不是也使用過 172、152?
留言告訴我你的「Cessna 初飛記憶」👇

#航空人物誌 #通用航空之父 #人人都能學飛 #飛行冷知識

👩‍✈️《最年輕女機師的飛行夢:19歲單飛環球,改寫你對飛行的想像》👧 19歲就開飛機環遊世界?這不是電影,而是真人故事。她叫 Zara Rutherford,來自比利時,在 2021 年打破了兩項世界紀錄:✅ 最年輕完成單人環球飛行的女性...
23/05/2025

👩‍✈️《最年輕女機師的飛行夢:19歲單飛環球,改寫你對飛行的想像》
👧 19歲就開飛機環遊世界?這不是電影,而是真人故事。

她叫 Zara Rutherford,來自比利時,在 2021 年打破了兩項世界紀錄:

✅ 最年輕完成單人環球飛行的女性(年僅 19 歲)
✅ 第一位單人環球飛行的比利時/英國女性

總航程超過 51,000 公里,歷時 155 天,橫跨 5 大洲、52 個國家。
而她的座機不是噴射機,也不是民航機,而是一架只有兩座、重量不到 300 公斤的 Shark UL 輕型飛機。

✈️ 她不是天才,只是夠堅持
Zara 雖然來自飛行世家,父母都是飛行員,但她並不是軍校出身,也沒拿到什麼華麗執照。

她只是一個喜歡飛行的年輕人,下定決心要證明一件事:

「女生不只能坐在飛機上,也能握著駕駛桿,帶著夢飛越世界。」

🌍 一段絕對不是順風飛的旅程
這趟環球飛行的難度,遠比你想像的還大。

她的飛機 Shark UL:

最大航程:約 1,600 公里

飛行高度:通常在 10,000–12,000 呎,無加壓座艙、無除冰裝置

時速:約 270 公里/時

而她在這樣的條件下,歷經:

❄️ 西伯利亞零下 30 度夜宿機場:引擎差點凍結,電子儀表受損
🌪️ 韓國濃霧突來,被迫備降海岸小鎮
🌦️ 赤道地區午後熱雷雨與亂流頻繁區域飛行:雖然她飛行高度不高,但在缺乏加壓、高溫積雨雲環繞下,亂流對輕型機而言極具風險
🛂 多國邊境封閉、COVID 檢疫、緊急重新申請落地權

這是一場不只是對體力與技術的挑戰,更是一次心靈極限的磨練。

📷 她說的話,震撼了整個航空圈
Zara 在完成旅程後接受訪問時說:

「我不希望女孩再問『我能不能當飛行員?』
我要她們問:『我想飛去哪?』」

她的目標不只是打破紀錄,更是為年輕人與女性創造一個榜樣:
飛行不是只有軍人、科技男才做得到的事,你願意學、願意飛,就能上去。

🚀 她的飛行,點燃了更多人的夢
Zara 飛過冰雪、沙漠、海洋與叢林,不是為了環球本身,而是為了說出這句話:

「飛行,是勇氣的延伸。」

她沒有制服,沒有駕駛艙副駕,沒有豪華座艙,但她擁有夢想、GPS 與勇氣。

📌 飛行裝備小知識補充:

飛機型號:Shark UL(來自斯洛伐克的輕型運動飛機)

巡航高度:8,000–12,000 呎之間,部分航段接近 14,000 呎

儀表裝備:基本 VFR/NAV 通訊系統+攜帶式衛星追蹤器

無加壓、無防冰裝置,需選擇氣象良好的時間段飛行

💬 你有曾經夢想學飛嗎?還記得你第一次搭飛機的感動嗎?
留言告訴我,如果今天你有一架小飛機,你最想飛去哪裡?

#最年輕女機師 #環球飛行 #航空人物誌 #飛行不分性別 #年輕就飛 #飛行冷知識

🚿✈️ 你有看過飛機被消防車噴水迎接的畫面嗎?這種「灑水儀式」到底在幹嘛?不論是新飛機交付、新航線首航、機長退休,甚至軍機回國,你可能都看過飛機「穿過水門」的感人畫面。但你知道這個儀式不是洗飛機、也不是降溫用,而是一個來自「海軍傳統」的尊榮...
22/05/2025

🚿✈️ 你有看過飛機被消防車噴水迎接的畫面嗎?這種「灑水儀式」到底在幹嘛?

不論是新飛機交付、新航線首航、機長退休,甚至軍機回國,你可能都看過飛機「穿過水門」的感人畫面。

但你知道這個儀式不是洗飛機、也不是降溫用,而是一個來自「海軍傳統」的尊榮禮節!

💧 為什麼要灑水?
這種畫面叫做 Water Salute(灑水致敬),由機場消防車在滑行道兩側噴出水柱,讓飛機從「水拱門」中間滑過。

這是一種象徵儀式,意味著:

✈️ 迎接(新飛機、新航線、新公司進駐)

✈️ 祝福(機長退役、最後一航、新飛行里程碑)

✈️ 榮耀(軍機返國、任務成功、空軍交機)

📜 這種灑水,其實來自軍艦!
早在民航還沒興起前,海軍軍艦進港或退役時,港口會用水炮致意或送別。

這種儀式被延伸到民航後,變成了「空中版的歡迎與告別」——而且比拉紅布條還有氣勢多了!

所以很多資深機長或航迷看到這一幕,真的會紅了眼眶。

🔥 哪些時候會出現水門儀式?
📌 以下幾種情境最常出現:

1️⃣ ✈️ 首航航班
例如長榮開飛桃園-米蘭,就會用水門歡迎飛機落地。

2️⃣ ✈️ 最後一班退役航班
像是華航 A340 最後一飛、747 女王告別航班,都會給她「灑水退場」尊榮登出。

3️⃣ ✈️ 機長退休
資深機長最後一趟落地,會由消防隊列隊灑水,象徵「功成身退,飛得漂亮」。

4️⃣ ✈️ 軍機光榮返國
例如救災、撤僑任務回國,會以水門迎接英雄。

💡 那水真的會碰到飛機嗎?
其實灑水柱會高度控制精準,避免水直接噴到引擎或進氣口,水流會呈現一道拱門弧形,讓飛機安全穿越。

🌈 有時還會剛好搭配陽光,在水霧中出現彩虹!
讓攝影師與旅客都感動到不行📸

🎬 結語:灑水儀式是飛行世界的榮譽之門
不是每架飛機都能穿過水門,
這是一種尊敬,一種儀式,一份「用水寫的禮節」。

下次你看到那一幕,記得拍下來,也記得心裡說聲:「謝謝你,辛苦了。」

💬 你曾現場看過灑水迎機嗎?留言告訴我們你在哪個機場看到、什麼航班?
📷 有圖也歡迎分享~我們一起致敬那段精彩的飛行旅程。

#灑水儀式 #飛行禮節 #民航傳統 #水門 #機長退休 #新航線首航 #航空冷知識

✈️ 他不是工程師,卻讓波音成為全球航空霸主!——Bill Allen 的故事今天要介紹的,是一位你可能從沒聽過的名字,卻幾乎改寫了全世界的飛行方式。📌 他不是設計飛機的人,也不是飛行員,但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波音 707,更沒有我們今天熟悉...
21/05/2025

✈️ 他不是工程師,卻讓波音成為全球航空霸主!——Bill Allen 的故事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位你可能從沒聽過的名字,卻幾乎改寫了全世界的飛行方式。

📌 他不是設計飛機的人,也不是飛行員,但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波音 707,更沒有我們今天熟悉的噴射客機旅行時代。

他的名字是 Bill Allen,波音公司 20 世紀中葉的關鍵 CEO,也是「波音黃金時代」幕後最重要的推手。

📜 一位律師,如何改寫航空史?
Bill Allen 在 1945 年接任波音公司總裁時,波音還只是一家「戰爭結束後找不到定位」的軍工製造商。

✅ 他不是工程師
✅ 他不懂飛機設計
✅ 他卻做出了一個幾乎要讓公司破產的決定:

「我們要開發一種全新的飛機:噴射客機。」

在當時,民用航空還是螺旋槳的天下;使用噴射機引擎載客,在許多人眼中簡直是「浪費燃油、自找麻煩」。

但 Bill Allen 親眼看見英國的噴射機 de Havilland Comet 雖然事故不斷,卻點燃了未來的想像。他知道波音如果還留在過去,未來就會被淘汰。

💸 幾乎賭上整家公司:打造波音 707
當年波音根本沒有民航主力市場,他們的客戶是軍方。而 Allen 居然砸下當時相當於數十億美元的研發預算,打造了波音 367-80,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原型機「Dash 80」。

這架原型機的誕生讓世界看到:「原來民航真的可以噴射起飛」。

1958 年,第一架波音 707 交付泛美航空,正式開啟了「噴射客機時代」。

🚀 他不只推波音 707,還種下了 747 的種子
雖然 747 的正式誕生在他退休後,但 Bill Allen 是最早支持波音開發「巨無霸寬體機」概念的人。

他說:「飛行應該普及化,而不是只有有錢人能坐。」

他相信航空的未來不只是科技,而是「改變生活方式」——讓全世界的普通人都有機會搭飛機出國,是他推動波音擴展民航版圖的最大動力。

🧠 他做對了什麼?
🔹 他信任專業——把設計交給工程師,把夢想交給飛機
🔹 他堅持願景——即使沒人相信,仍堅信噴射時代會來
🔹 他壓上全部——讓波音押寶未來,而不是緊抱過去

所以今天我們才能搭著 737、747、777 飛向世界。

✈️ 結語:不是飛行員,也能成為改變飛行世界的人
Bill Allen 是典型的「非技術 CEO」,卻可能是 20 世紀最懂航空未來的企業家。他的遠見讓波音從一間軍用飛機製造商,成為全球最大的民航機企業。

如果說萊特兄弟讓人類起飛,那 Bill Allen,讓全世界能「一起飛」。

💬 你知道 707、727、737、747 背後的故事嗎?
留言說說你搭過最有印象的「波音機型」是什麼!

#航空人物誌 #波音傳奇 #民航革命 #707的誕生 #航空冷知識 #你問我答

✈️【原來松山機場的兩條跑道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導航系統!一邊是常見的 ILS,一邊是全球罕見的 LDA!】有沒有發現,有時飛機降落松山機場時,是直直對準跑道落地,但有時卻會「歪歪的」飛進來、最後一刻才轉正降落?這可不是機師手滑,而是因為松山機...
20/05/2025

✈️【原來松山機場的兩條跑道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導航系統!一邊是常見的 ILS,一邊是全球罕見的 LDA!】

有沒有發現,有時飛機降落松山機場時,是直直對準跑道落地,但有時卻會「歪歪的」飛進來、最後一刻才轉正降落?
這可不是機師手滑,而是因為松山機場東西向兩條跑道使用了完全不同的進場方式!

🛬 Runway 10:標準 ILS 精確進場
當飛機從西邊進場、朝東降落(使用 Runway 10)時,使用的是大多數人熟悉的 ILS(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

✔️ 對準跑道中心線
✔️ 提供橫向 + 垂直導航(Localizer + Glideslope)
✔️ 飛行員只要追著訊號飛就能順利落地
👉 幾乎全球中大型機場都有 ILS,是最普遍的精確進場方式。

🛬 Runway 28:全球罕見的 LDA 偏軸進場
但當飛機從東邊進場、朝西降落(使用 Runway 28)時,松山用的是一種少見的進場系統:LDA(Localizer-Type Directional Aid)!

🔹 只有橫向導航,沒有垂直導航(Glideslope)
🔹 導引路線偏離跑道中心線約 7 度
🔹 飛機需在接近跑道末端時由飛行員目視轉正落地
🔹 屬於非精確進場(Non-Precision Approach)

這就是你看到飛機「歪著飛」、「最後轉一下再降落」的原因!

📍 為什麼松山使用 LDA?
松山機場東側(Runway 28 進場方向)受到南港、汐止一帶山區與高樓的限制,無法設置對準跑道中心線的完整 ILS 系統。
因此採用 LDA 的偏軸進場方式,讓飛機能沿較安全的航線進場,最後再轉正落地。

🌬️ 哪時會用到 LDA 28?

夏季吹南風、西南風時,飛機會從東側進場,使用 Runway 28

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則使用 Runway 10 的 ILS
所以這種「轉彎落地」的畫面,通常出現在夏季的松山機場

📊 ILS vs. LDA 差異簡易比較:

🔹 導航功能

ILS:橫向 + 垂直導航

LDA:只有橫向導航

🔹 是否對準跑道中心線

ILS:對準

LDA:偏軸(如松山約偏 7 度)

🔹 進場分類

ILS:精確進場(Precision Approach)

LDA:非精確進場(Non-Precision Approach)

🔹 常見地點

ILS:幾乎所有大型機場

LDA:少見,僅用於地形受限的機場(例如松山)

📌 總結一句話:

松山機場 Runway 10 是常見的 ILS 精確進場,而 Runway 28 則是受限於南港汐止山區,只能使用的 LDA 偏軸進場。這樣的設計在全球城市型機場中非常罕見,是航迷眼中的一大特色。

👀 下次飛回松山,不妨觀察一下飛機是否在降落前「轉了一下」,你就正在體驗 LDA 進場的獨特魅力!

#松山機場 #偏軸進場 #航空冷知識 #飛行小教室 #飛行知識 #城市機場特色 #飛機怎麼降落的

Address

Ta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Wingtips 飛行夢想誌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好書值得收藏

有關飛行這件事,始終是人類出現以來追尋的夢想之一。隨著科技的演進,現在有更多形態的飛行器被製造出來,衍生出更多種類的極限運動,反抗地心引力儼然成為了一種潮流! 為什麼要創辦這本雜誌?首先來個自我介紹,本刊是由一群熱愛飛行、旅行和休閒活動的「不安份」份子共同創辦的雜誌,我們願景是將航空、休閒旅行等概念衝撞、融合成一本與眾不同的讀物,並在不失趣味和生活性的前提導入科學性、技術性知識,於是《WINGTIPS飛行夢想誌》就這麼誕生啦! 《WINGTIPS飛行夢想誌》每一期都有令人激賞的精美全彩大圖,能讓讀者深刻了解情境,我們相信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讀物! 如果有特別的見聞或記趣想要分享,《WINGTIPS飛行夢想誌》歡迎您來信,格式不拘,只要符合本刊輕鬆有趣的精神,就有機會被刊登並分享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