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綠Green Island

  • Home
  • 島嶼綠Green Island

島嶼綠Green Island 別於台灣主流論述,綠島地方刊物《島嶼綠》將從小島觀點出發,訴說不為?

𡷊嶼綠工作室 × 綠島漁會青少年島嶼工藝課程成果發表這一年,我們和綠島漁會一起走進校園,把在地的材料和漁村的智慧帶進孩子們的雙手裡,陪他們一點一滴完成屬於自己家鄉的島嶼工藝作品。這些作品有著孩子的創意,也有著一份份投入的努力,更藏著島嶼給我...
15/07/2025

𡷊嶼綠工作室 × 綠島漁會
青少年島嶼工藝課程成果發表

這一年,我們和綠島漁會一起走進校園,把在地的材料和漁村的智慧帶進孩子們的雙手裡,陪他們一點一滴完成屬於自己家鄉的島嶼工藝作品。

這些作品有著孩子的創意,
也有著一份份投入的努力,
更藏著島嶼給我們的溫柔與溫度。

我們帶著這些成果一起前往全國漁會舉辦的全國青少年技藝傳承成果發表會,
把綠島的在地技藝及文化帶出去,
也看見來自全國39個地區漁會
在地方的用心經營,

感受到每一份守護海洋、
傳承漁村文化的努力。

各地漁會是提供在地資源、文化和技藝;而學校是教育平台,雙方共同合作
讓更多孩子都學得到,也說的出口

一起把綠島的海洋、
文化和永續連起來。

謝謝每位學生、老師與社區的支持,
讓這份在地的溫度透過孩子們的手延續

#綠島漁會
#島嶼綠工作室

🌿🏡 島嶼綠工作室X夏卡爾民宿X台語友善店家🏡🌿⁠島嶼綠工作室與夏卡爾民宿一直以來致力於與土地共好、深根在地、帶著旅人走入在地。在文化永續目標下,我們也加入「台語友善店家」的行列,推出了  #綠島第一份 台語版的民宿介紹。不論是房間設施、公...
10/07/2025

🌿🏡 島嶼綠工作室X夏卡爾民宿X台語友善店家🏡🌿

島嶼綠工作室與夏卡爾民宿一直以來致力於與土地共好、深根在地、帶著旅人走入在地。

在文化永續目標下,我們也加入「台語友善店家」的行列,推出了 #綠島第一份 台語版的民宿介紹。

不論是房間設施、公共空間,還是綠島的周邊景點與深度旅遊資訊,現在都有台語版本提供旅人參考。

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一地文化精神的結晶。台語,是綠島長輩日常生活的語言,也是大湖聚落的聲音與記憶。⁠許多與在地生活經驗結合的俗諺、唸謠之美都保存在這個語言之中。

邀請大家來綠島旅行時,住進夏卡爾,用台語聽小島故事,感受不一樣的島嶼旅行體驗。⁠

#台語友善店家 #綠島住宿 #夏卡爾民宿 #島嶼綠工作室 #台語生活 #島嶼文化旅行 #地方創生 #台語 #母語

———————————
島嶼綠工作室佮夏卡爾民宿一直以來深根在地、𤆬旅人行入在地。佇咧文化永續目標下,咱嘛加入「臺語友善店家」,推出 # 綠島第一份臺語版的民宿介紹。
無論是房間的設施、公共空間,抑是綠島的周邊景點佮深度旅遊資訊,這馬攏有臺語的版本提供旅人參考。
語言毋干焦是溝通工具,也是一地文化精神的結晶。臺語,是綠島序大人日常生活的語言,嘛是大湖聚落的聲音佮記持。⁠真濟佮在地生活經驗結合的俗諺、唸謠的媠攏保存佇這个語言內底。
邀請逐家來綠島旅行的時,來夏卡爾遮,用臺語聽小島故事,感受無仝款的島嶼旅行體驗。⁠

Tó-sū-tshinn kang-tsok-sik kah Shiacare bîn-sok it-ti̍t í-lâi tshim-kin tsāi-tē, tshuā lú-kheh kiânn-ji̍p tsāi-tē. Tī-teh bûn-huà íng-sio̍k bo̍k-piau hā, lán mā ka-ji̍p “Tâi-gí iú-siān tiàm-ke“, thui-tshut Li̍k-tó tē-it hūn Tâi-gí pán ê bîn-sok kài-siāu.
Bô-lūn sī pâng-king ê siat-si, kong-kiōng khong-kan, a̍h-sī Li̍k-tó ê tsiu-pinn kíng-tiám kah tshim-tōo lú-iû tsu-sìn, tsit-má lóng-ū Tâi-gí ê pán-pún thê-kiong ta̍k-ke tsham-khó.
Gí-giân m̄ kan-na sī koo-thong kang-khū niā, mā-sī tsi̍t ê bûn-huà tsing-sîn ê kiat-tsinn. Tâi-gí,sī Li̍k-tó sī-tuā-lâng ji̍t-siông sing-ua̍h ê gí-giân, mā-sī tuā-ôo siā-khu ê siann-im kah kì-tî.⁠ Tsin tsē kah tsāi-tē sing-ua̍h king-giām kiat-ha̍p ê sio̍k-gān, liām-iâu ê suí lóng pó-tsûn tī tsit-ê gí-giân lāi-té.
Iau-tshiánn ta̍k-ke lâi Li̍k-tó lú-hîng ê sî, lâi Shiacare tsia, iōng Tâi-gí thiann sió-tó kòo-sū, kám-siū bô-kâng-khuán ê tó-sū lú-hîng thé-giām.

09/07/2025

《島太太 ON AIR|島嶼聽說》

綠島潛水艇vs陳世展專訪podcast

在這集節目裡,
我們邀請到來自綠島被大家稱作
「綠島潛水艇」的年輕投手——陳世展

以及陪他一路走過海浪的爸爸也是
綠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哥明」
和我們一起聊聊:

🏝️ 小島上的孩子,怎麼跨過海,
投進職棒?

🏝️ 當初放手送孩子離島,是怎麼捨得、怎麼堅持?
🏝️ 父子倆最想留給後輩和家鄉的話,又是什麼?

對外人來說,綠島也許只是潛水勝地;
但對我們,這裡是孩子夢想啟航的起點。

這集節目,
想送給每一個還在島上長大的孩子
還在岸邊陪伴的父母

「有些路很遠,但只要敢出發,
總有人在遠方等著接住你。」

👉 立刻收聽完整版: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cw4lby000hn01v1b6ighpd0/platforms

👉 聽完記得幫世展和綠島一起加油打氣!

#綠島潛水艇 #陳世展 #小島孩子的大夢想 #綠島棒球 #父子故事 #離島精神 #家鄉的驕傲 #夢想不設限 #大哥的故事
#島嶼綠

跟著我們一起島嶼留學:大湖小村X溫泉聚落『化煞碑走讀』   •    對風水文化、植物療癒、慢旅故事感興趣的旅人   •    崇尚永續旅行、低碳移動的國內外背包客   •    尋找內在平靜與自然靈性感受的身心療癒者   •    文青系...
04/07/2025

跟著我們一起島嶼留學:大湖小村X溫泉聚落『化煞碑走讀』

• 對風水文化、植物療癒、慢旅故事感興趣的旅人

• 崇尚永續旅行、低碳移動的國內外背包客

• 尋找內在平靜與自然靈性感受的身心療癒者

• 文青系旅人、手帳愛好者、攝影記憶收藏者

在綠島,有一個靜靜佇立的村落叫「大湖」,

這裡不只有溫泉,還藏著一則只在山海裏流傳的風水傳說。

我們將帶你用1.5小時,慢慢走進這座靈氣聚落

溫泉土地公廣場集合,這座土地公廟很小
,卻是這整個溫泉村的心臟。

以前島上沒有廟,這裡的人白天泡溫泉、
晚上拜土地公,求身體健康、家運平安。

來綠島的你們看到這後山嗎?

歡迎來參加我們的山林走讀!

活動亮點:

*文化導覽|走讀化煞碑與溫泉土地公廟的風水地景學

*植物識讀|沿途識讀綠島原生草本

* 心靈書寫|完成一張島語祈福詩卡,帶回你的守護祝福

* 低碳慢行|零排放走讀,串連地方故事與永續價值

入山儀式:

帶大家先來品嚐純手工熬煮6小時品飲「山林甘露」,

溫泉媽媽們用心熬煮就為了在酷暑替身體釋放出燥熱~

你將在植物的陪伴中、在地的呢喃裡,

走上被島人稱作「大山」的溫泉聚落後山,

觸摸一座為守護聚落而立的「化煞碑」。

風水、土地、植物、信仰與生活,

在這趟緩慢的行走中,緩緩交織。

最後,你會寫下一句,屬於你與島嶼流動相遇的語句,

把它製作成祈福卡片,讓島的祝福隨你遠行。

走讀時間:

日期:2025/7.11(五)7/22(二)、8/12(二) 、8/26(二)

時間:下午4:00~5:30

集合地點:溫泉村土地公廟廣場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FM2eBcJVDCgZTChZA

注意事項:
1.本走讀活動適合年齡:年滿12歲以上及請不要攜帶寵物!

2.請穿行走方便,勿著拖鞋

3.請自行“物理性”防曬,山林裡多少會有蚊蟲

如果介意的,請務必自行武裝!

4.為了有良好的導覽品質,請全程誤喧鬧.

及中途離席!

5.報名後, 請於兩日內完成全額匯款!

如因個人因素取消,將依照定型化契約收取相對等的費用

6.全程會有拍照,將用於工作室粉專及FB

如果介意肖像權,請務必報名時告知!

7.不開放全程攝影,這是一場與山靈交流的走讀

走讀報名費:(不分年齡)$600/位
(含旅平險、點心、講師、活動材料)

帳號:華南銀行

代號:008

帳號:830-1001-76974

名額有限,參加課程學員, 以填寫報名表單完成為主!

一張表單,為一名報名者!

即日起,名額10位額滿為止!候補名單開放:3名


如有疑問請不吝請教:

島嶼綠工作室(綠島在地團隊)

可客製化安排走讀,需滿6位才開團!

Line :

e-mail: [email protected]

南島航海X星空走讀(海海臺東第一屆😁)在黃昏時分,迎來了一次特別的大洋舟體驗。船,就是一個生命,船未行,身已隨波而晃;而我們正是這條船裡流動的血液。下水前,舵手面向四方吹響角螺,角螺吹響,聲音遠遠地,越過浪頭,告訴四方我們要出海了。像是在向...
03/07/2025

南島航海X星空走讀
(海海臺東第一屆😁)

在黃昏時分,
迎來了一次特別的大洋舟體驗。

船,就是一個生命,
船未行,身已隨波而晃;
而我們正是這條船裡流動的血液。

下水前,舵手面向四方吹響角螺,

角螺吹響,聲音遠遠地,
越過浪頭,告訴四方
我們要出海了。

像是在向祖靈呼喚,請他們陪伴我們,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
一起守護我們的航道。

面向湖泊,一起吟唱著古謠,
把聲音撒進浪裡,與海風交纏。

槳入海,划開白晝與黑夜的縫。

熱愛海洋的 Yvonne,
曾在夏威夷第一次與支架大洋舟相遇。

直到 2020 年疫情讓她回到這座島嶼,
為了追尋這條連結,
她把支架大洋舟文化帶回台灣,
帶回台東。

在國際舟友的支持下,
Yvonne 獨立出資買船,
創立了「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TOCC)」和「台灣支架大洋舟航海協會(TOCVS)」,

希望台東成為台灣海洋文化復興的起點。她想讓更多人透過划舟,親身去感受台灣原住民文化與太平洋南島脈絡之間那條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海上通道。

當大家一起扛起那艘大洋舟,
原以為會很吃力,
因為眾人聚合的力量,意外地輕盈。

六人一舟,每個位置都有禁忌與智慧:
不能佩戴飾品、不穿鞋子、左側入內
每一條規矩,都是對船與海的敬畏。

造舟的繩索也藏著對土地的溫柔
將繩索掛在樹上拉緊纖維,
底下鋪上月桃葉、香蕉葉,
避免纖維沾染塵土。

每一個細節,都像是用大地的手,
細細呵護這條要和海對話的舟。

划首負責帶節奏,
每一次的轉換都要迅速而滑順;

第六位,則是船長,舵在手裡,
方向也在心裡。

當夕陽慢慢墜入太平洋,
我們就像划破了白天與黑夜,
劃開了時間與空間的縫隙。

月色降臨時,
身為魯凱族的Lily 姐
早已準備好一船的食物,

血桐葉包著芋頭、南瓜、小米飯和地瓜,鹹豬肉、九層塔蛋、炒筍……像是母親的手,把山林裡的滋味包進舟上,
讓浪花也有了家的味道。

血桐葉裹著母親的滋味,
月光落在湯匙上,落在水面,
也落在我們心裡,
照見那條未曾斷裂的航道。

這次還邀請了台灣航海星空協會,
帶著我們在沒有任何電子儀器的夜裡,
仰望滿天繁星,

學習如何依靠日月星辰與海流
尋找方向。

台灣與夏威夷的經緯度相近,
海上羅盤幾乎相通。

最近更有帛琉的南島舟人,
僅靠大洋舟與星空,
花了整整兩個月,從帛琉航向台灣,
重現了古老的星辰航海路線
這就是我們與南島世界的血脈。

當星辰替我們指路,
終於記起,

在這座島嶼,
我們總在路上,總在海上,
總在星光下,回家的路上⋯

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執行單位|《海海臺東.南島誌》團隊(小巨人創意股份有限公司、晃晃二手書店)
合作單位|臺東縣南島支架大洋舟航海協會、台灣星空航海協會
標準字設計|鍾依靜
文宣設計|羅結米

#海海臺東

#島太太的航海星空
#晃晃二手書店
#綠島與世界的距離
#綠島
#綠島品牌出走
#綠島慢經濟

這趟來到泰國🇹🇭,不是為了打卡拍照、也不是偶然的拜訪,而是島嶼綠工作室主動踏出的探索之路為了尋找更多與永續設計的可能。一直以來,我們致力於在綠島推動以社區參與為核心的材料再生計畫,我們更相信,永續從不只是地方的事,它是彼此學習、相互激盪、跨...
19/06/2025

這趟來到泰國🇹🇭,
不是為了打卡拍照、也不是偶然的拜訪,
而是島嶼綠工作室主動踏出的探索之路
為了尋找更多與永續設計的可能。

一直以來,我們致力於在綠島推動以社區參與為核心的材料再生計畫,

我們更相信,永續從不只是地方的事,
它是彼此學習、相互激盪、
跨島合作的起點。

這次,特地拜訪了在永續設計領域默默耕耘、幾乎不對外開放的泰國設計團隊
「A Thing That Is Pieces Studio」

工作室在網路上幾乎找不到詳細資料,
連Google Map的位置都標在十字路口中央

在小巷中尋找的過程裡,
我意外遇見了一位志工,
當他聽我提到綠島推動過的「迴塑計畫」,馬上為我引介工作室的主理人。

那是一場深刻的對談
我們從再生塑膠聊到社區動員,
從設計思維談到材料的靈性與倫理,
彼此的語言雖不同,但頻率卻驚人一致。

她們分享他們將碎塑膠製成透明佛牌,
象徵「這份守護會存在600年之久」,
不只是宗教的象徵,更是一場對物質與時代的幽默反省。

從塑膠變佛牌,
從設計變護身符,
我們不只是再利用,
更試圖再理解「永續的靈魂」。

這次是雙方開始共同見習的契機。
她們對綠島社區的回收與文化
融合非常好奇,
我們則從她們對「再生設計」的詮釋中看見未來更多的可能。

敬請期待充滿靈感、
保庇與反思的島嶼交流!
訂購雜誌表單連結🔗參考島嶼綠主頁:
https://forms.gle/Y4vAzhTr1NeXW6TW6

#地方刊物 #島嶼綠 #食通信 #綠島 #太平洋 #地方創生 #綠島景點 #綠島燈塔 #永續生活 #台東 #台東旅遊
Thing That Is Pieces Studio

#綠島

端午節要到了,我們特地邀請綠島漁會家政班阿姨們,帶領綠島國中社團的學生們一起親手包「綠島傳統魚粽」!跟大家熟悉的台灣本島粽子不同,我們綠島的魚粽有滿滿的在地風味:🐟 內餡選用的是香氣濃郁的芭蕉旗魚乾,搭配魯肉與香菇,鹹香迷人🌾 糯米特別選用...
29/05/2025

端午節要到了,
我們特地邀請綠島漁會家政班阿姨們,
帶領綠島國中社團的學生們一起親手包「綠島傳統魚粽」!

跟大家熟悉的台灣本島粽子不同,
我們綠島的魚粽有滿滿的在地風味:
🐟 內餡選用的是香氣濃郁的
芭蕉旗魚乾,搭配魯肉與香菇,鹹香迷人

🌾 糯米特別選用長糯米,
口感Q彈更有層次

🍃 包裹的葉子是我們綠島特有的
厚葉呂宋月桃,蒸出來香氣特別濃郁,
打開粽葉時那一縷月桃香,
彷彿把人帶進了山林裡

阿嬤們一邊示範、
一邊說包粽子的眉眉角角,

從粽葉的準備、米的挑選到魚乾的處理,都是歲月傳下來的智慧。

孩子們也從原本手忙腳亂,
到最後包得有模有樣,
每一顆粽子都包進了
學習與在地的記憶。

在綠島,節慶從不只是儀式,
而是一種與土地、與人情、
與文化的深刻連結

歡迎來嚐嚐來自太平洋上最鮮的魚粽,
每一顆魚粽都是一段屬於綠島的故事!

#綠島魚粽自己包
#綠島漁會的端午教室
#厚葉月桃香上桌
#綠島國中社團
#端午節的味道不一樣
#小島上的大學問
#味道的傳承
#綠島最在地的好味道
#島嶼綠工作室
#綠島的食農教育
#島太太到底有多忙~~

我們特別邀請有「全球香料女王」美譽的 陳愛玲老師 登島,親自授課,帶來深度結合嗅覺、味覺與風土文化的【島嶼香料工坊】。陳愛玲老師是亞洲少數以「香料圖譜(Spice Mapping)」進行教學與研究的專家,擁有近二十年亞洲香料田野調查與飲食文...
28/05/2025

我們特別邀請有「全球香料女王」美譽的 陳愛玲老師 登島,

親自授課,帶來深度結合嗅覺、
味覺與風土文化的【島嶼香料工坊】。

陳愛玲老師是亞洲少數以「香料圖譜(Spice Mapping)」
進行教學與研究的專家,
擁有近二十年亞洲香料田野調查
與飲食文化研究經驗。

她開創性地整理出**「亞洲香料氣味輪」,將香料依據氣味特徵、溫涼屬性與文化背景劃分為多重感官分類工具,

使香料不再只是廚房裡的調味角色,
成為一種語言,一種土地記憶的載體。

愛玲老師時常在全世界找尋香料的產地進行交流並授課:
🔸 亞洲香料氣味分類法
🔸 食材與香料相剋相生的感官對應
🔸 植物氣味與地理環境的關聯
🔸 香料在當代創意料理中的「風味設計」應用

在本次工坊中,陳老師以「單方香料」的形式逐一引導大家體驗香料的原始氣味、味覺變化與身體感受,

並強調:「香料不只是加分的配角,它有調和、壓制與喚醒食材本味的功能,絕對不能高於食材本身的味道,掌握得好就是一道菜靈魂的建築師。」

為了讓課程更貼近島嶼環境,老師特別設計了五道以香料滷製的小菜作為味覺練習,包括:

🍳 招牌茶葉蛋:
以傳統香料演繹熟悉記憶。

🐙 綠島章魚:
彈牙章魚搭配辛香中草藥,
激發島味新層次。

🐟 魚雜:
用香料平衡海內臟的厚重與腥香。

🐟 鰹魚肚:
展現油脂豐厚部位與溫和香料的絕配。

🥚 綜合滷味盤:
以層層香料演繹味覺堆疊的藝術。

這場課程吸引了多位綠島品牌店家參與,藉由味覺練習與香料體驗,引發大家對在地食材與香氣應用的創新靈感。

除了鹹食,
老師更善用綠島在地風土特色,
創作出兩道甜品小點:

🍨 林投冰淇淋 :
將綠島常見林投果實轉化為
具有沙灘氣味的熱帶冰品。

🍬 臭屁梭蜜餞 :
選用季節限定野果,經老師去澀調味,成為男孩女孩都愛的酸甜開胃特色蜜餞。

這堂課,不只是學習,更是用香料打開的一場感官對話,讓我們從氣味中重新認識綠島、連結土地與文化的深度脈絡。

能夠展開這系列的課程特別感謝:
東管處綠島站的支持,
當我帶了自己整理出來的資料去說明時,
願意給我機會實踐永續的道路!

這幾年
常常到處聽演講,參與活動及挑戰!
認識很多前輩及講師們,對我都很好
總是多留ㄧ些時間提供很多意見

讓自己更有動力去實踐
讓島上的品牌店家們除了工作外
也能直接在就近在島上學習及交流!

「一顆香料,一場味覺革命;從島嶼出發,重構風味地圖。」

#島嶼香料x綠島
#香料女王陳愛玲老師
#辛香料風味學:辛料、香料、調味料
#東管處國家管理處綠島分部
#島嶼綠工作室
#島太太的生活美學
#打開生活的五感
#香料
#想要用不同方式認識綠島嗎?
#一個地方
#大漠漢堡
#幽若夕谷
#閎美小鋪
#富富廚房
#迴岸
#田園夫婦
#小島覓境
#LTSER綠島站
#夏卡爾民宿

當藝術與永續旅行相遇不只是學習現場在這趟為期數日的綠島田野學習中,感受展覽、走進聚落,也住進了一間永續認證的在地民宿。從大自然的陽光海浪,到民宿裡室內外空間設計、產地到餐桌的早餐、甚至在庭園內的原生植物,這些日常的細節,都讓人開始思考:原來...
28/05/2025

當藝術與永續旅行相遇
不只是學習現場在這趟為期數日的綠島田野學習中,感受展覽、走進聚落,
也住進了一間永續認證的在地民宿。

從大自然的陽光海浪,
到民宿裡室內外空間設計、
產地到餐桌的早餐、
甚至在庭園內的原生植物,

這些日常的細節,都讓人開始思考:
原來旅行,
也是一場對環境與文化有意識的行動。

『住在永續的地方,學會如何旅行』
看似簡單的空間,
其實藏了很多值得討論的細節:

• 提供旅人們外帶水壺、外帶便當盒
• 野餐墊及露營燈
• 綠島原生種樹種庭院設計
• 支持島上小農食材的特色早餐
• 鼓勵旅人減少碳足跡、雙腳探索島嶼
• 社區產業合作
• 環境友善建築設計
• 在地工坊體驗

而這些細節,不只是民宿經營者的堅持,更是與我們這群未來可能進入文化創意、設計與產業實作領域的學生產生深度對話的契機。

『學習不只在教室,也在生活裡發生』

夜晚時分,我們圍坐在民宿的共享空間,和島嶼綠工作室的主理人、美產系的老師們一起分享心得。

有人談到:「以前覺得住宿就是休息,沒想到永續也可以是一種設計美學與生活態度。」

也有同學說:「系上學的是藝術與產業,但這次旅行讓我發現,一個地方的產業美感,是可以影響整個島的想法。」

老師們則鼓勵大家思考:
「如果未來你們要策展、做設計、創業,要怎麼把永續這件事自然地融入其中?不是貼標籤,如何讓他更有價值
這一切都源自真誠地與土地互動。」

『綠島不只是目的地,
而是一場關於未來的預演』

這次的住宿體驗,
是這趟旅程中一塊關鍵的拼圖。

它讓我們明白,永續旅行不是限制,
而是一種更有質感的選擇。

從作品出發、走入聚落、
飲下山林裡的林投汁、
仰望天與海的一線之隔、
勇敢的跳入大海的擁抱裡!

綠島,成為我們想像未來的練習場,
也讓「文化產業」這四個字,
多了一種實踐的可能。

📍如果你也是喜歡創作、
想把設計與世界連在一起的人,

歡迎你安排一場登島之旅!

#用永續旅行理解文化產業
#藝術不是高高在上,
而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島嶼綠工作室 × 台東大學美產系
X田野學習
#設計與旅行如何一起變得更有意識?
#149海浬 × 青年 × 創作 × 行動田野學習
島嶼與國際接軌× 在地共好 × 學術現場
#當一張床也可以成為一堂課
#綠島
#你還在用舊思維在認識一個地方嗎?
#綠島,島太太們的智慧!
#台東大學知本校區美術產業發展學系
#島嶼綠工作室
#綠島夏卡爾民宿
#大地藝術季
#用美的視角來認識綠島
#生活美學的見習x島嶼綠工作室

留給你的紙片:當記憶需要被觸碰 ——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 X 島嶼綠工作室 社區工作坊紀實2025年5月的綠島,海風如常,卻多了些沉靜與思索。隨著綠島人權藝術季在5月17日揭開序幕,島上展開了一連串兼具創作與感知的藝術行動。而在5月24...
28/05/2025

留給你的紙片:當記憶需要被觸碰 ——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 X 島嶼綠工作室 社區工作坊紀實

2025年5月的綠島,海風如常,卻多了些沉靜與思索。隨著綠島人權藝術季在5月17日揭開序幕,島上展開了一連串兼具創作與感知的藝術行動。而在5月24、25日這兩天,由藝術家傅聖雅與島嶼綠工作室共同策劃的《留給你的紙片》版畫手作工作坊,於夏卡爾民宿溫柔登場。

活動一開始,藝術家邀請每位參與者從圖像故事卡中,挑選一張最能喚起自身感受的畫面,作為進入這段歷史旅程的起點。大家圍坐一圈,一張張圖卡經過彼此的手中,也開啟了一場坦率的分享。有的參與者是第一次接觸白色恐怖主題,直覺挑選了讓人感到孤獨或監禁感的圖像,試圖從圖像裡理解那些被囚禁者的心境;也有人事先看過展覽,分享展覽空間中聲音、燈光與影像帶來的震撼與不安,並提及最觸動他們的是綠島家書中,那些平靜語氣下流露出的深切思念與堅毅。

藝術家以版畫創作為引,邀請大家透過紙與墨的實作來回應記憶的重量。靈感來自文學家楊逵寫給家人的綠島家書,參與者以特製油墨與感光技術,製作出一張張帶著時間感的明信片。從挑選圖像卡、自由書寫文字,到印製與顯影,每一張作品不只是美學實驗,更像是一封封無聲卻誠懇的回信,寫給過去,也寄給未來。

島嶼綠工作室多年來深耕綠島,用策展、走讀與社區行動,一步步讓歷史的傷口有被理解與討論的空間。自前屆人權藝術季起,島嶼綠便陪伴藝術家進入社區、傾聽長輩記憶、拼貼地方故事。從出版《新生去來》重構受難者登島的日常,到今年將推出的《新生之路》歷史走讀行程,讓更多人得以親身踏上那些歷史現場,重新理解人權與轉型正義的深意。

這次工作坊也特別邀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的師生參與,除創作之外,島嶼綠也帶大家走進綠島大湖聚落,踏查老聚落的歷史紋理。從耆老回憶中認識居民如何定居、生活空間如何演變,也在信仰場域與巷弄之間,觸碰到島上人與土地、海洋與神明之間的緊密連結。

傅聖雅認為,歷史不只能靠眼睛「看」,還需要透過光線、紙張的觸感、空氣的濕度與現場的溫度來真正感知。版印過程中,她提出三個問題,讓參與者思考:「事件如何被記憶?情感如何在差異中書寫?訊息是否能在傳遞中開啟一場深刻的對話?」——這些問題,在每一次壓印與構圖的過程中,慢慢浮現於心中,也成為與過去的一種誠懇對話。

延續這場共感與創作的工作坊,今年夏天,島嶼綠工作室將推出「大湖聚落走讀」系列,邀請更多人來綠島,不只看風景,也用耳傾聽居民口述歷史,用鼻聞田野的氣味,用手摸摸老屋的牆,用心體會這片島嶼上累積的情感與歷史。

讓我們留給彼此的,不只是紙片,而是每一次對歷史的靠近與感受。那些被觸碰的記憶,也會在這座島上,靜靜留下餘溫。

#留給你的紙片:當記憶需要被觸碰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
#Greenisland Biennial
#一四九海浬的時間對抗遺忘
#島嶼綠工作室

Pacific Island Herbal Cuisine & Austronesian Spice Workshop台灣東部海域的島嶼,承載著南島飲食文化的基因,也孕育了獨特的海洋飲食智慧與草本療癒傳統。這場工作坊將帶領參與者透過綠島本土...
20/05/2025

Pacific Island Herbal Cuisine & Austronesian Spice Workshop
台灣東部海域的島嶼,承載著南島飲食文化的基因,也孕育了獨特的海洋飲食智慧與草本療癒傳統。這場工作坊將帶領參與者透過綠島本土食材與南島香料的結合,探索島嶼風味,並學習如何運用 天然香草、海藻、島嶼香料進行食療調理、發酵、藥膳料理與手作香氣應用,讓大海與土地滋養我們的身心靈。

課程內容:
1.認識阿育吠陀醫學與辛香料
2.建立香料資料庫
3. 如何創作風味
4.島嶼的風味實作課
講師介紹:
香料女王 陳愛玲用香料美食和台灣搏感情,出身馬來西亞檳城經商世家,祖父為了慷慨宴請或接濟出外打拚的同鄉,經常請來名師掌廚,端出來的菜系味兼四方,有時是廣東煲湯、有時是海南熱炒,奠下陳愛玲開闊不羈的飲食觀。二十五年前遠嫁台灣,於她而言,這是個能品味多元美食、又能探究深度飲食文化的超美食天堂。

日期:5/27
上課時間:為全天課程:10:00-12:00
14:00-16:00
地點:(綠島鄉溫泉48號)島嶼綠工作室x夏卡爾民宿
課程:戶籍為綠島的島民們皆為免費!

本課程專程邀請到全球知名辛香料女王:陳愛玲老師
希望能讓島民們有更全新的味覺享受!
餐飲的品牌千萬別錯過!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tqQG5xwurdhNYCvCA
*名額有限,參加課程學員, 以填寫報名表單完成為主!
一張表單,為一名報名者!
即日起,名額20位額滿為止!候補名單開放:3名

注意事項:
1.請自備環保餐具及水杯(會場提供茶水.點心)
2.課程中,請全程手機關靜音!
3.由於要確保上課品質,課程請不要攜帶18歲以下的孩童!
4.請自備手套(採集植物用)
5.本課程為戶外課程,請自備防曬衣帽,請不要穿拖鞋上課!
6.課程安排為上午,下午完整的課程
(請盡量全程參與!)
7.名額有限,參加課程學員, 以填寫報名表單完成為主!
一張表單,為一名報名者!
即日起,名額20位額滿為止!候補名單開放:3名

如有疑問請不吝請教:
島嶼綠工作室(綠島在地團隊)
Line :
e-mail: [email protected]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揭幕綠島的雨、母親的淚,以及我們還沒完全知道的歷史今天揭牌典禮,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文化部長李遠站在雨中,婉拒了同事要幫他撐傘。他說,就這樣淋著雨,因為這場雨,像極了「母親的眼淚」。開場時,年輕藝術家的表演,舞團《身知島...
17/05/2025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揭幕
綠島的雨、母親的淚,
以及我們還沒完全知道的歷史

今天揭牌典禮,天突然下起了大雨。
文化部長李遠站在雨中,
婉拒了同事要幫他撐傘。

他說,就這樣淋著雨,
因為這場雨,像極了「母親的眼淚」。

開場時,年輕藝術家的表演,
舞團《身知島》演出的《慕光前行》,
在大提琴的伴奏中,舞者用身體說故事,表達思念與希望,安慰歷史的傷。

還有農村武裝青年用〈阿母的話〉
和〈予你的歌〉唱出母語與土地的情感,

這些都像在說一件事: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很多母親,是在暗夜裡默默哭泣的。

文化部長李遠說:
「那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最無私的愛。」但其實,那些眼淚不只是母親的,也包含了家屬、朋友,甚至整個時代眼淚。

他自己就是那段歷史的後代。他出生的那一年1951年正是第一批政治犯被送來綠島的那一年。

之前在景美人權園區揭碑時,
他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舅舅黃梅,
而這次來到綠島,他又在紀念碑上,
找到了另外兩個舅舅的名字。

他說:「我有四個舅舅,其中三個都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這不再是歷史課本裡的數字,而是血緣裡的記憶。

他說:「白色恐怖不是少數人的事,其實可能跟每個人都有關。只是那時候,大家都活在恐懼裡,不敢說。」

為什麼要記得這些事?
爸媽過去非常不希望他去當作家、
去碰政治,只希望他平安。

因為他們太清楚,
這種事情可能會讓一個家庭
被拆得支離破碎。

「但我還是當了作家,
可能也讓他們失望了,」他說。

但正因為這樣,他更懂得一件事:
如果能用小說、音樂、電影、藝術,
甚至是漫畫、繪本,
把這些故事慢慢傳下去,
讓年輕人也願意留下眼淚那樣的眼淚,
比什麼都珍貴。

這也是他覺得,國家人權博物館真正的意義讓歷史不是只存在於碑文或展覽裡,

而是活在人們的情感、認同與選擇之中中。

為什麼要再刻一次名字?
綠島人權紀念公園,
是由建築師漢寶德設計的。

他考量當地自然景觀
把紀念碑做成地下空間,
用流水和穀紋象徵生命與人權,
牆上刻著政治受難者的名字。

這座紀念公園在1999年完工。
而這次揭牌,是因為名單被更新了。

這幾年,政府釋出了更多歷史檔案,人權館從2023年開始,依據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報告,重新比對史料,確認了12,060位政治受難者的名字,再次刻在石碑上。但其實還有很多名字,因為資料不足,還來不及被寫上去。

高齡80、90 歲的受難者前輩回到綠島,在牆上找到熟悉的名字時,有人雙腳一軟跪坐在地,𠕇人用手撐著身體,低著頭,哭到說不出話。

也有不少家屬,
手裡握著一束堅挺的白百合,�站在碑前,用顫抖的手指,
努力指出那一個熟悉的名字。
那是一生都沒有忘記的名字,
一輩子都在等待的身影。

這次整修後,還新增了「紀念碑查詢系統」,可以在現場查到每一塊石碑上有哪些名字,也能連到「人權記憶庫」,查到那些名字背後的故事。

最後想說的話
我們活在一個可以自由說話、創作、唱歌的時代。這些自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很多人,用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換來的。

透過音樂、藝術、電影,或只是好好聽一個人的故事,我們可以慢慢記起來,也把這些記憶,變成我們自己的。

因為,記得,是最溫柔的反抗。

#2025綠島
# 一四九海浬的時間對抗遺忘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Island Biennial
#島嶼綠
#綠島

Addres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島嶼綠Green Island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島嶼綠Green Island:

Shortcuts

  • Address
  • Telephone
  • Alerts
  • Contact The Busines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