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綠Green Island

  • Home
  • 島嶼綠Green Island

島嶼綠Green Island 別於台灣主流論述,綠島地方刊物《島嶼綠》將從小島觀點出發,訴說不為?

 #影舞綠島  #綠島國小皮影戲工作坊本次,島嶼綠工作室與綠島國小攜手合作,帶領孩子們走進充滿創意與記憶的「皮影戲」世界!🎭課程從綠島失傳已久的皮影文化出發,結合島上的梅花鹿與鹿皮工藝,讓小朋友親手設計、製作自己的戲偶,並演出以綠島生態為靈...
14/11/2025

#影舞綠島 #綠島國小皮影戲工作坊
本次,島嶼綠工作室與綠島國小攜手合作,帶領孩子們走進充滿創意與記憶的「皮影戲」世界!🎭
課程從綠島失傳已久的皮影文化出發,結合島上的梅花鹿與鹿皮工藝,讓小朋友親手設計、製作自己的戲偶,並演出以綠島生態為靈感的故事。

特別的是,小朋友表演的「皮影戲舞台」是用回收紙箱親手改造而成,讓創作不只是藝術,更是一場「物盡其用、珍惜資源」的永續實踐。♻️

透過這場課程,孩子們學習了光影原理、體驗了戲偶製作,也在笑聲與燈影之間,重新連結綠島的自然與文化記憶。💡

未來,島嶼綠工作室將持續把在地元素融入校園教育,讓創意成為傳承的語言,讓孩子們在玩與學之間,點亮屬於綠島的新故事。✨

#島嶼綠工作室 #綠島國小 #皮影戲 #光影藝術 #鹿皮工藝 #回收再利用 #在地教育 #文化傳承 #永續島嶼 #綠島創新 #地方創生 #梅花鹿 #綠島 #永續 #生活 #教育

今天的分享會聚集了三組駐村藝術家與場域方。從各自的經驗裡,可以清楚感受到創作與生活之間那種「緊緊相扣」的拉扯當藝術家深入地方、與居民共處,生活經驗開始滲入創作而場域方也在陪伴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自己該「介入多少」、又該「退到哪裡」這樣的拉扯,...
29/10/2025

今天的分享會聚集了三組駐村藝術家與場域方。
從各自的經驗裡,可以清楚感受到創作與生活之間
那種「緊緊相扣」的拉扯

當藝術家深入地方、與居民共處,
生活經驗開始滲入創作

而場域方也在陪伴的過程中,
不斷思考自己該「介入多少」、又該「退到哪裡」
這樣的拉扯,其實正是駐村最有趣的地方

也是創作者不是以藝術場域的方式進入地方
這樣的關係比較像是與地方關係的建構為主

有時藝術家需要引導,有時又渴望自由,
在「要什麼」與「不需要什麼」之間反覆試探,
形成動態的共創關係。

以(夏卡爾民宿 × 𡷊嶼綠工作室)的角色來說,
多年來的經驗,讓我們知道
每個上島要創作者早已對作品有自己的藍圖及找尋的方法
所有的作品還是要回歸到自創作者本身

作為場域方,只是提供一個「外皮的模樣」,
讓他們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呼吸節奏

而這個過程也是他們『留下』的足跡

因為知道跟視覺藝術能相比

表演藝術更像一種「時間的書寫」
用很緩慢、滲透、不可見的方式發酵著

創作的進程常隱於身體的
感知與與土地的對話中,

創作的核心,終究還是要回到藝術家自身。
島上的風、鹽、時間與人,只是陪伴與啟發,
不是框架,也不是答案。

與協辦單位、創作著之間取得共識,
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協助

我們的基地還提供很完整的生活機能空間
另外還有碩大的空間提供創作者當個人工作室使用

空間因常有來自各國藝術家、旅人的造訪
甚至還有完善的中島廚房提供使用!

三餐雖是自理
我們也不吝嗇的分享自家料理

對於駐點的夥伴們,在空間動線設計上
我們也都貼近大家的生活需求
提供生活與空間的支撐!

基地本身也是舉辦多場島民的活動
更能讓駐村的創作者
很直接的進入地方
開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藝術家在整個協調與溝通的過程中,
其實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若缺少這一層對話與理解,
駐地就容易成為一段片面的停留,

協辦單位就只能一昧的扮演著保母的角色
讓進駐單位(場方與地方)難以在過程中獲得應有的交流與回饋。
然而,正是這樣的模糊與試探,構成了駐村最真實的樣貌。

對於經驗尚淺的創作者,這樣的開放反而會帶來挑戰
尺度難以拿捏,甚至到後期仍不確定該如何具體呈現成果。

這樣的特質,
讓駐地的現場更接近「生活」本身。
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了「藝術」與「地方」的關係。

藝術會離開島嶼,但記憶會留下。

而我們願意繼續當那個安靜的陪伴者,
讓島嶼與人之間,繼續生成新的故事。

歡迎世界各地的你們!
一起來綠島與我們共創更多的想像!

Today’s sharing brought together three groups of
artists and host venues.
From everyone’s stories, we could clearly feel that pull —
between life and creation, always tightly connected.
When artists live within a local community,
daily life slowly seeps into their art.
For the host venue, it’s a constant reflection:
“How much should we guide?” and “When should we step back?”
That gentle push and pull is what makes artist residencies so interesting.
It’s not only about producing art,
but about building a living relationship with a place.
Sometimes artists need guidance,
sometimes they long for freedom.
Between “what to do” and “what not to do,”
a dynamic co-creation takes shape.
For us Chagall B&B × Island Green Studio :
years of experience have shown that
each artist already carries their own blueprint and rhythm.
Our role is simply to offer an “outer shell,”
a space where they can find their own pace and breath on this island.
The traces they leave behind are their true works.
Compared with visual art, performing arts feel more like writing with time —
slow, invisible, and quietly fermenting through daily life.
The process often hides within the body’s perception
and the artist’s dialogue with the land.
In the end, the core of creation always returns to the artist.
The island’s wind, salt, time, and people —
they accompany and inspire,
but they are not boundaries, nor are they answers.
Together with our partners,
we try to find a shared understanding:
to help at the right time,
and to give space when needed.
Our base provides full living facilities,
a large open area for personal studios,
and even a well-equipped kitchen island for everyone to use.
Meals are self-prepared,
but we often share our homemade dishes with resident friends.
We also designed the space to fit daily needs,
offering both comfort and creative support.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s itself part of the artwork.
Without it, a residency easily becomes one-sided —
the host plays the caretaker,
and real exchange is lost.
Yet, in that ambiguity and exploration,
lies the truest spirit of an artist residency.
For newer artists, this openness can be a challenge —
it’s hard to find the right balance or decide how to show the final result.
But perhaps that is exactly what makes the residency
so close to the essence of life itself.
It helps us rethink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place.
Art may leave the island,
but memories remain.
And we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quiet companion,
so that between the island and its people,
new stories can keep unfolding.
🌏 Welcome, frien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
Come to Green Island and co-create new imaginations with us.
🎥 Watch the highlight video:
精彩影片:
https://youtu.be/gQh2mKx2cSY

In Between》藝術駐地創研成果交流會
#交會地方藝駐共創 #臺東 #駐地 #編緣 #藝術
#臺東美術館Taitung Art Museum
#十件室
#東台灣研究會
#山懶腰
#走一趟布農孩子的遊樂場:鸞山530夢想孵育基地
#島嶼綠Green Island
#綠島夏卡爾民宿Shiacare B&B
#When Artists Meet Green Island
# Artists Breathing with the Island
# Art in Dialogue with Green Island
# Artists on Green Island#《編緣

Enjoy the videos and music you love, upload original content, and share it all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on YouTube.

謝謝當天參與的島民們❤️一場島嶼的「褐色」聚會風浪大、船班停駛。但也因如此,島上罕見地安靜下來。傍晚的夏卡爾民宿大廳,成為一個讓人們感到安心的避風港。為了讓長輩們順利抵達,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中巴接送。看到他們提前到達集合地點、整齊坐好,那一刻...
29/10/2025

謝謝當天參與的島民們❤️

一場島嶼的「褐色」聚會

風浪大、船班停駛。
但也因如此,島上罕見地安靜下來。

傍晚的夏卡爾民宿大廳,
成為一個讓人們感到安心的避風港。

為了讓長輩們順利抵達,
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中巴接送。

看到他們提前到達集合地點、整齊坐好,那一刻心底湧起一股溫熱的感動。

當晚,大廳裡坐滿了不同年齡的觀眾
居民、店家、小幫手、旅人
人與人的界線被悄悄融化,
島嶼的夜也被溫柔點亮。

土的故事、人的足跡
演出以劇場形式展開。

Winnie 為每位觀眾分發來自山腰的濕可塑、黏稠,帶著土地的氣味。

一邊說故事、一邊邀請大家用手捏出屬於自己的小雕像

從以農漁維生的年代到觀光島嶼的變遷,每一雙手、每一段記憶,都是這座島嶼的一部分。

最後,所有的土偶被放回同一塊土地象徵著我們雖各自不同,卻都與這片島嶼緊緊相連。

從田野調查到表演誕生,《褐色印記》凝聚了島上許多耆老的故事與智慧。

謝謝這些島上的長輩,願意敞開自己,
讓我們在他們的生命裡,重新看見「綠島」的另一種顏色。

不只是一次表演,
而是一場關於「島與人」的對話。

願每一位參與的觀眾,
都能帶著屬於自己的「褐色印記」,
繼續走在這座島嶼的路上。

綠島駐地|褐色印記 Brown Imprint
🫶 主辦單位:臺東美術館 Taitung Art Museum
💡 協力單位:東台灣研究會、十件室、綠島夏卡爾民宿 Shiacare B&B、𡷊嶼綠工作室 Green Island

跟著我們一起來觀賞吧!林慧盈Winnie x藝術駐地發表《褐色印記》 香港肢體表演者林慧盈Winnie提起綠島,通常最先會聯想到沿途的山丘與大海;而駐地期間我最密切接觸的,卻是以往居民所仰賴生活的農田。時間彷彿滯留在過往、小島成為觀光勝地或...
19/10/2025

跟著我們一起來觀賞吧!

林慧盈Winnie x藝術駐地發表
《褐色印記》

香港肢體表演者林慧盈Winnie
提起綠島,通常最先會聯想到沿途的山丘與大海;

而駐地期間我最密切接觸的,
卻是以往居民所仰賴生活的農田。

時間彷彿滯留在過往、小島成為觀光勝地或是記載白色恐怖歷史前的時空:

一再(被)翻攪的土壤、海風氧化的家屋、乾旱的雜草、花生、曬黑的雙手......

誠邀大家前來綠島後山的開端,觀看、
傾聽和感受曾經連接島上的湛藍與翠綠、鮮活存在過卻甚少被言說的顏色;

這些猶在、或是僅殘留於記憶中
的各種褐色。

📍活動資訊:
時間:2025年10月22日(三)17:00(16:30開放入場)
地點:夏卡爾民宿(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溫泉路48號)

📍發表會流程:
4:30-5:00 開放入場
5:00-5:30 展演呈現
5:30-6:00 交流時間
6:00 共食
*確切時間依現場狀況作調整

📍注意事項:
1.接駁車時間需配合主辦單位安排,統計人數後於活動前一日(10/21)通知接駁時間,請留意電話訊息。
去程:16:30前抵達夏卡爾民宿;回程:19:00從夏卡爾民宿發車
2.活動過程中將進行動靜態影像紀錄,參加活動及代表願意提供活動中影像之肖像權

📍聯絡資訊:
陳小姐 0963-518-514

📍更多計劃動態,歡迎追蹤 臉書粉絲專頁

指導單位:國家發展委員會、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
執行單位:獨立互助創藝工作室、夏卡爾民宿、島嶼綠工作室
協同單位: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報名表: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kP3J5IcC9laDhoX-1ap_ceXlJYOsR5RVs-uXuog1Y--YDXA/viewform

『 影之島 × 光之神』綠島傳統,每年舊曆正月半及八月半,綠島土地公都有廟會,蘇溪仔依例表演皮影戲酬神。 其皮影戲偶,由蘇氏以山羌皮剪裁、雕刻而成,皮影戲偶之身形、頭部分開,可組合成各種角色!影戲為野臺戲,民家可扶老攜幼免費看戲,看戲成為早...
17/10/2025

『 影之島 × 光之神』
綠島傳統,每年舊曆正月半及八月半,
綠島土地公都有廟會,蘇溪仔依例表演皮影戲酬神。

其皮影戲偶,由蘇氏以山羌皮剪裁、雕刻而成,
皮影戲偶之身形、頭部分開,可組合成各種角色!

影戲為野臺戲,民家可扶老攜幼免費看戲,
看戲成為早期農. 村民家最大之慰藉, ...

#綠島的影之島x光之神
#屬於綠島的民間故事
#綠島皮影戲
#島嶼綠

黑潮指引航海星空導覽X綠島船長們的星空夜談昨晚的大白沙,不只是沙灘,而是一場有溫度的海洋記憶重現。我們邀請了三位綠島職人船長 ⟡ 鰹竿釣的田亦生船長⟡ 延繩釣的蔡慶文船長⟡ 曳繩釣的何彰明船長夜幕低垂,大家席地而坐,喝著月桃茶,手裡拿著用鰹...
15/10/2025

黑潮指引航海星空導覽X綠島船長們的星空夜談

昨晚的大白沙,不只是沙灘,
而是一場有溫度的海洋記憶重現。

我們邀請了三位綠島職人船長
⟡ 鰹竿釣的田亦生船長
⟡ 延繩釣的蔡慶文船長
⟡ 曳繩釣的何彰明船長

夜幕低垂,
大家席地而坐,喝著月桃茶,

手裡拿著用鰹魚做成的柴燒手撕魚乾
與鰹魚起司塔,聽著海與釣的故事。

沙灘上的光與影、星星的方向、
船長眼中的海,構成了島嶼
最浪漫的一夜。

📍一竿一拉x鰹竿釣-田亦生船長
船長帶來親手綁的釣竿,
針線編織的假餌,
是用白雞毛與鵝毛捲出的小卷形狀,
靈巧得像真魚。

「這不是釣具,是信念。」
一竿一拉,是與魚的對話,
也是與海的搏鬥。

📍與魚追逐x曳繩釣-彰明船長
速度,是這項技藝的靈魂。
他拖著假餌與浪競速,
與魚拼速度也拼膽量。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不會中鉤,
但你會期待那一瞬間。」

📍百鉤佈線x延繩釣-慶文船長
長長的釣線鋪在海面像一首詩
但今晚,慶文船長不只是帶來漁法,
而是帶來他的驚人巧手

用漂流木,
只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就雕出
了一艘手工模型船,
栩栩如生,彷彿縮小的現實,
也像是他心中那艘永不靠岸的夢。

🧡 中場休息|船長們成為星光下的主角
夜色漸深,沙灘上星星一顆顆升起。
潔白的沙灘上,潮水輕拍,每一聲都是島的呼吸。
此時此刻,三位船長被現場的朋友圍繞,像極了粉絲見面會。

有人好奇釣具、有人拍照、有人想聽
更多關於海上生死一瞬的故事。

相機的鏡頭拍下船長們在星空下被聽眾們包圍的瞬間,
光打在每個人身上,畫面根本就像一部關於島與海的電影。

那一刻,我們知道,
技藝會傳承,但精神會燃燒
那是真正的海人魂魂🔥

從海上到餐桌的感謝祭
🌿 柴燒手撕鰹魚乾:
由船長親釣鰹魚低溫煙燻,海味在空氣中蔓延

🧀 鰹魚起士小塔:
鹹鮮×奶香,一口咬下是記憶的火花

🍡 幽若夕谷雞蛋糕 × 閎鎂小舖仙草芋圓:
島上女孩的甜蜜祝福

🍵 月桃茶:
一杯山的清香,安撫夜晚的涼意

船長們說:「從事漁業很苦,但那種搏鬥魚群、
線繩一緊的剎那,多巴胺會飆升,腎上腺素會奔騰,
那種快樂感,只有真正愛海的人懂。」

延繩釣是靠‘靜’制勝,靠耐性、靠預判魚群的方向
鰹魚靠的是‘追’,要等浪起、魚湧,就要隨時掌握時機出竿!
曳繩釣就是靠移動…等於是跟魚在海上追逐…
那種拉竿的瞬間會上癮,腎上腺素會整個衝上來。」

與海的關係不是只為捕撈,而是「與魚搏鬥的那種快樂」、
「有一種釣魚魂,會讓人想一輩子守著海。」
漁法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這座島嶼,永遠以山形為羅盤,以海為信仰,以人為故事。

這夜,大白沙像是一頁漂浮在太平洋上的詩集,
船長們的話語是墨,潮聲是韻律,星光則是句點。

有些知識,寫不進教科書;
有些情感,只能在海邊慢慢講。

每一竿甩出,不只是為了釣魚,
更像是在與時間、風向、生命搏鬥——
這就是綠島的海之道,島民的釣魂,
在星星與浪花的見證下,世代流轉。

2025.入秋了,正是啟航的時候!

#鰹竿釣的田亦生船長�
#延繩釣的蔡慶文船長�
#曳繩釣的何彰明船長
#三位海上男人的星空見面會
#鰹竿釣假餌白雞毛
#曳繩釣與魚比快
#星星與山形的辨位術
#綠島大白沙職人之夜
#綠島漁會
#島嶼綠工作室
#島嶼生活美學
#秋夜東南星下的鰹魂分享會
#島太太的船長
#真正的海人魂
#綠島
#屬於綠島的航海星空

14/10/2025
一起來動動❤️
14/10/2025

一起來動動❤️

📣《褐色印記》林慧盈Winnie藝術駐地發表會

日期:2025年10月22日(三)
時間:17:00 (16:30 開放入場)
地點|夏卡爾民宿
(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溫泉路48號)
誠摯邀請你綠島後山的這側,一同感受這座小島的褐色印記。
~~~~~~~~~~~~~~~~~~~~~~~

《褐色印記》林慧盈Winnie藝術駐地發表會

「提起綠島,通常最先會聯想到沿途的山丘與大海;而駐地期間我最密切接觸的,卻是以往居民所仰賴生活的農田。時間彷彿滯留在過往、小島成為觀光勝地或是記載白色恐怖歷史前的時空:一再(被)翻攪的土壤、海風氧化的家屋、乾旱的雜草、花生、曬黑的雙手......
誠邀大家前來綠島後山的開端,觀看、傾聽和感受曾經連接島上的湛藍與翠綠、鮮活存在過卻甚少被言說的顏色;這些猶在、或是僅殘留於記憶中的各種褐色。」

#編緣 #交會地方藝駐共創 #臺東 #駐地 #綠島

歡迎大家一起來❤️
12/10/2025

歡迎大家一起來❤️

📣《褐色印記》林慧盈Winnie藝術駐地發表會

日期:2025年10月22日(三)
時間:17:00 (16:30 開放入場)
地點|夏卡爾民宿
(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溫泉路48號)
誠摯邀請你綠島後山的這側,一同感受這座小島的褐色印記。
~~~~~~~~~~~~~~~~~~~~~~~

《褐色印記》林慧盈Winnie藝術駐地發表會

「提起綠島,通常最先會聯想到沿途的山丘與大海;而駐地期間我最密切接觸的,卻是以往居民所仰賴生活的農田。時間彷彿滯留在過往、小島成為觀光勝地或是記載白色恐怖歷史前的時空:一再(被)翻攪的土壤、海風氧化的家屋、乾旱的雜草、花生、曬黑的雙手......
誠邀大家前來綠島後山的開端,觀看、傾聽和感受曾經連接島上的湛藍與翠綠、鮮活存在過卻甚少被言說的顏色;這些猶在、或是僅殘留於記憶中的各種褐色。」

~~~~~~~~~~~~~~~~~~~~~~~
《《褐色印記》林慧盈Winnie藝術駐地發表會

日期:2025年10月22日(三)
時間:17:00 (16:30 開放入場)
地點|夏卡爾民宿
(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溫泉路48號)

#編緣 #交會地方藝駐共創 #臺東 #駐地 #綠島

臺東美術館Taitung Art Museum
東台灣研究會
十件室
島嶼綠Green Island
綠島夏卡爾民宿Shiacare B&B

黑潮指引航海星空導覽X綠島船長們的星空夜談*綠島耆老們主講綠島最在地的航海星空導覽!*在過去,沒有聲納,沒有雷達老船長仰望星辰,聽風辨流,拉起一條條與海搏鬥的線。這不是一場導覽,而是一堂屬於綠島的航海星空的漁人學。🧓 與會耆老們:‧ 田亦生...
11/10/2025

黑潮指引航海星空導覽X綠島船長們的星空夜談
*綠島耆老們主講綠島最在地的航海星空導覽!*

在過去,沒有聲納,沒有雷達
老船長仰望星辰,聽風辨流,拉起一條條與海搏鬥的線。

這不是一場導覽,而是一堂屬於綠島的航海星空的漁人學。

🧓 與會耆老們:
‧ 田亦生|鰹竿起魚,與黑潮共舞
‧ 何彰明|以繩為筆,書寫潮間記憶
‧ 蔡慶文|百鉤佈線,夜海守星之人

📅 時日|10/14(週二)
🕕 時辰|薄暮至星起之間(18:00–20:00)
📍 場域|綠島大白沙海灘|面朝太平洋,背靠星空
💫 入場|免費,自備坐墊、水杯

在沒有導航儀的年代,是星辰和潮聲,帶他們回家。
這些星辰不是天文學,是生活學,是記憶的地圖。
如何靠星星回家的路、靠潮聲生活、靠手中的繩感記住整片海。

誠摯邀請大家一起入座
聆聽屬於海人們的智慧及星辰的記憶!

注意事項:
1.由於場地為綠島大白沙灘上, 由夕陽進入寂靜的黑夜!
請自備手電筒方便離場時使用!
礙於場地為戶外開放空間, 不建議幼兒參加,敬請見諒!

2.請尊重與會的耆老們, 並請勿隨意離場!
很難得可以邀請到耆老們願意跟島民們分享這些智慧
期盼大家能有所收穫!

3.現場沒有提供廁所,最近的廁所為朝日溫泉!
請記得把自己調整到最好的狀態~

4.我們有提供簡易的小點心及茶水
所以請自備餐具及保持垃圾不落地的公民素養

5. 如遇天氣因素, 我們會於Line 告知!
所以請一定要在報名表上留下正確的Line ID
及請務必要確認自己有在群組裡!

6.現場可以錄音、拍攝
但請記得不開閃光燈及再不打擾人的情況下完成!
此課程的紀錄不得用於商業行銷用喔!

如有不了解處,請洽“島嶼綠工作室”
電話:0909158992 Selina
Line ID: (m前面英文小寫O)

主辦單位:島嶼綠工作室
協辦單位:綠島區漁會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mGTZ6Lev1pK46jpw9

這兩年,越來越多肢體表演工作者投入藝術駐地的計畫。相較於視覺藝術能以展覽清楚呈現成果,表演藝術更像一種「時間的書寫」緩慢、滲透、不可見。創作的進程常隱於身體的感知與與土地的對話中,這樣的特質,讓駐地的現場更接近「生活」本身。這次與「台東共創...
09/10/2025

這兩年,越來越多肢體表演工作者
投入藝術駐地的計畫。

相較於視覺藝術能
以展覽清楚呈現成果,

表演藝術更像一種「時間的書寫」
緩慢、滲透、不可見。

創作的進程常隱於身體的
感知與與土地的對話中,

這樣的特質,
讓駐地的現場更接近「生活」本身。

這次與「台東共創計畫|綠島駐地x香港肢體表演者林慧盈
合作從身體感知出發,開啟生活與藝術交織的可能性。

藝術既是個人表達的方式,
也是開啟公共對話的橋梁。

為期兩個月的在地駐村
即將邁入尾聲,

特別邀請到台灣劇評人長期關注
劇場生態、文化機構化與
評論媒介的研究者 『吳思峰 』老師

登島前來窺探這座太平洋上的小島,
以及一個被藝術家們口耳相傳、
堪稱「駐村界頂級基地」的所在
夏卡爾民宿x島嶼綠工作室

在房內擺放著島嶼綠刊物
在寧靜的夜晚,最適合拿來翻閱~

思峰老師也很認真的拜讀完
(再三強調不是因為無聊)

因本身也協同出版『戲場』雜誌
對於獨立出版的在地小誌特別珍惜!

拍照還不忘拿出島嶼綠刊物來幫忙推廣

這兩天與老師的深聊
從他的角度看到創作與地方間
如何能溝通達到平衡

也要學習觀察每個藝術家創作
與地方期待的拉扯

真的受益良多!

期待.10/22 「身體為家的十個可能」展演x 綠島夏卡爾民宿

歡迎大家散步到我們的家!
活動時間:10/22
開展:16:30~18:00
地點:綠島-夏卡爾民宿

如需登島安頓自己的服務
可以直接與我們聯繫~

針對專程參加
「身體為家的十個可能」展演
將有住宿交通套票優惠!

請洽:綠島夏卡爾 Line : (6前面是小寫L)


#2025「編緣 In Between」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
執行單位|獨立互助創藝工作室
協力單位|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綠島夏卡爾
#島嶼綠工作室
#綠島
#島的多種樣貌
#身體為家的十種可能

 #島嶼廚房|綠島風土四日記由「島嶼綠工作室X綠島塾」策劃的「島嶼廚房」,是一場以地方食材與島民生活為核心的料理學習旅程。來自全台的料理人與香料職人齊聚綠島,透過實作與對話,從餐桌出發,理解一座島的味道與文化。Day 1|從餐桌開始理解綠島...
05/10/2025

#島嶼廚房|綠島風土四日記
由「島嶼綠工作室X綠島塾」策劃的「島嶼廚房」,是一場以地方食材與島民生活為核心的料理學習旅程。來自全台的料理人與香料職人齊聚綠島,透過實作與對話,從餐桌出發,理解一座島的味道與文化。

Day 1|從餐桌開始理解綠島
第一天的重點是「認識風土」。活動以【富富廚房】的島味創意料理作為開場,學員們從每一道菜中品嘗到當地漁獲、海藻與香草如何融入現代料理。透過迎賓午餐,以味覺為媒介的導覽,讓參與者開始用「吃」去理解島嶼生活。

午後的環島導覽以「食物地景」為主題,大家走訪傳統聚落與環島一周,認識島嶼自然與海洋環境。傍晚潮間帶課程由阿山哥帶領,學員實地觀察島民日常採集的海菜、貝類與甲殼生物,理解「海洋即廚房」的概念。晚餐於在地熱炒店舉行,學員透過熱鬧的共食氛圍,體會島上飲食文化的親密與共享精神。

Day 2|學習食物的時間與手工的節奏
第二天進入綠島的製作現場。上午的「柴燒柴魚體驗」由漁村職人阿媽親自示範傳統工法,讓學員體會從鮮魚到柴魚的漫長過程,學習如何掌握火候與時間。這門課傳授技術外,也讓人反思食物保存與調味的文化意涵。

午餐由早上親手製作的柴魚入菜,搭配魚粽與海草湯,呈現最典型的島上家常風味。下午的花生豆腐課程則從豆漿、鹽滷到凝固的細節,讓學員親手操作、觀察自然食材的轉化過程。接著的「島太太下午茶」延伸出島嶼生活的另一面,學員在聊天與品茗中理解食物背後的家庭文化與人情交流。夜晚的「牛浪風味釀」以在地水果、海鹽、香草調製風味酒,讓大家以味覺體驗島上的創新精神與風土延伸。

Day 3|島嶼手感與慶典餐桌
第三天的主題是「手作與祭儀」。早上學員前往藍洞體驗島嶼海域活動。接著便回到島嶼廚房進行手工魚麵製作課,從魚肉搗製、揉麵到下鍋的過程,呈現綠島家庭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日常菜。

下午學習傳統祭神點心「包仔pau-á」,從炒魚鬆、揉麵到包裹月桃葉,一步步完成島嶼慶典時的風味料理。傍晚前往朝日溫泉泡湯,讓身體與感官都重新被海洋包覆。夜晚舉行「島嶼慶典餐桌」,由島太太們主導,菜色包括丁香魚、旗魚肚、芡粿與山雞湯等,每道菜都搭配故事講解。參與者在餐桌上不僅學習烹飪,更看見一座島如何透過飲食延續文化記憶。

Day 4|把島的味道帶回家
最後一天以花生芡粿課程作結。這道以花生渣、糯米漿製成的料理,展現島民「不浪費」的生活智慧,也讓學員實際動手煎出自己版本的綠島風味。課程中充滿笑聲與香氣,象徵這趟旅程的圓滿落幕。

透過四天的學習,參與者從觀察者成為實踐者,從品嚐者變成島嶼廚房的一員。未來島嶼綠工作室也將繼續舉辦「島嶼廚房」,持續推動食農教育與地方交流,邀請更多人親身體驗綠島如何用食物講述一座島的故事。

✨ 2026 春季班・島嶼廚房|食農見習 即將開放報名!
#島嶼綠工作室 #島嶼廚房 #綠島生活 #風土旅行 #食農教育 #地方創生 #跟著島民學習 #地方創生 #料理 #綠島 #飲食 #慢食

Addres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島嶼綠Green Island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島嶼綠Green Island: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Media Company?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