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台灣建築》、《綠建築》

《台灣建築》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 !

1995年,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創辦。《台灣建築》月刊扮演台灣建築暨空間設計發展的見證者,忠實地紀錄台灣當下之整體面貌及創作力。25年的歲月中,不僅是成熟建築人精選作品的匯集地,也為新一代的建築生力軍打造一處發光的舞台。

2009年順應趨勢出版了《GREEN綠雜誌》雙月刊,以宣揚綠色理念、將綠融入生活為目標,得金鼎獎3次(2010年、2015年、2016年)。《GREEN綠雜誌》於2016年10月7周年時更名《綠建築》,獲2019年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品質同樣極受好評。

本社與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於2007年至2020年間共舉辦過7屆(2年1屆)「台灣住宅建築獎」,每屆皆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擔任評審,為數量最龐大卻也最被忽視的住宅建築領域提供新的突破視野,鼓勵建築師對於居住空間的創新與用心,也提供住宅領域默默用心的設計人才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從2019

年開始我們又增辦了「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也是隔年舉辦,第2屆於2020年11月底收件截止時,共吸引到35國328件的投件,成績堪稱輝煌燦爛。

26年之間,除了發行雜誌,舉辦了眾多的重要活動,本社也推出了諸多精選專刊,如:台灣景觀作品集系列、室內建築系列、海峽兩岸系列、台灣建築選、台灣景觀選、豪宅經典系列、豪宅建築等。近期即將出版的則有「兩岸三地國際空間設計大獎」、「食衣住行綠建築」、「LEED、WELL、EEWH作品集」,皆為重量級且極具特色的出版品,歡迎讀者洽購。

2022年本社有更多的突破,其中《綠建築》將往網路發展,並與我們正籌劃中,新成立的播客(podcast)結合,向更接地氣的「健康建築」連結,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一路走來,感謝陪伴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成長的每一位,我們會秉持初衷,繼續為台灣建築界記寫每一個經典與希望,並與各位建築志士們一起開創另一頁美麗篇章!

地址:106099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二段141巷21號2樓之1
電話:02-2754-8176
E-mail:[email protected]

打造幸福的容器.探索住宅的本質第十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台灣住宅建築獎自 2006 年創立至今邁入第十屆,歷經 20 年的累積與演進。本屆首次評審會議於 2025 年5月13日召開,會議在悼念創辦人陳聰亨建築師辭世的氛圍中展開,與會評審與主辦單...
25/07/2025

打造幸福的容器.探索住宅的本質
第十屆台灣住宅建築獎/

台灣住宅建築獎自 2006 年創立至今邁入第十屆,歷經 20 年的累積與演進。本屆首次評審會議於 2025 年5月13日召開,會議在悼念創辦人陳聰亨建築師辭世的氛圍中展開,與會評審與主辦單位重申將承續其精神,持續推動住宅建築的深度公共討論。

今年徵件辦法納入兩項重要調整:新增「最佳社會住宅獎」,並在特別獎中增列鼓勵青年購屋/租屋的方案。針對社宅評選,評審團討論是否應獨立類別評審,考量其公共性、政策背景與建築型態與一般集合住宅的差異,最終尊重評審團決定。

與會評審廣泛討論住宅建築在台灣的處境,包括法規對設計的限制、公私住宅的價值差異、集合住宅與單棟住宅的評選公平性等。許多評審呼籲住宅獎應回到「住宅的本質」,不僅評外觀與法規突破,更要關注居住者的生活故事與空間互動。作家侯文詠提議,是否能在評選中納入居住者的回饋,讓住宅設計是否真正回應生活成為關鍵指標。

林曼麗館長建議,應跳脫現有分類框架,思考不分類的總體獎項「台灣住宅建築獎」,聚焦於空間回應居住本質的能力,並保留特別獎作為未來創新的舞台。郭旭原建築師也指出,住宅獎的價值應進一步明確,建立長期論述以回應當代住宅設計與使用的變化。

多位評審提出對時間性的關注,認為應設立關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獎項,反映建築的維護與長期使用價值;也有評審呼籲納入都市規劃、開放空間、建築與基地關係的考量,強調住宅不僅是商品,更是城市紋理的重要構成。

最終協會綜合評審意見,將本屆住宅獎的 slogan 定為:「打造幸福的容器.探索住宅的本質」,凝聚評審與主辦單位的共識,回應建築與人的根本關係,並期許本屆評選能為台灣住宅建築的未來提供有力方向與價值思考。

完整內容請見七月刊的台灣建築雜誌。

#台灣建築 #台灣建築雜誌 #台灣住宅建築獎

2025年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中將舉辦典禮與表演的活動場館、展示傳統工藝的展覽館、以及結合餐廳與休憩區的複合式建築。這座以「綻放生命的未來社會設計」為主題的萬博場館,正試圖打造猶如生命體般交織著天空、風、水與大地的建築形態。 傾斜延伸的帶狀...
21/07/2025

2025年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中將舉辦典禮與表演的活動場館、展示傳統工藝的展覽館、以及結合餐廳與休憩區的複合式建築。這座以「綻放生命的未來社會設計」為主題的萬博場館,正試圖打造猶如生命體般交織著天空、風、水與大地的建築形態。

傾斜延伸的帶狀屋頂構成該建築最大特色。其傾斜角度呼應關西地形的凹陷走向,朝著淀川河口方向延伸。此乃板塊擠壓形成的地貌皺摺,受中央構造線影響產生傾斜角度。這片由地球活動孕育的基底,滋養了淀川水系及包含人類活動的生態系統。建築條紋方向不僅對應大阪地形,更與大阪灣海風方向一致。帶狀結構既能捕捉海風導入室內與屋頂廣場,形成天然風道系統,綠化帶的蒸散冷卻效果更強化了降溫機能。設計團隊企圖創造建築與庭園、人工與自然相互滲透的場域,透過整合建築與地景設計,以緩坡銜接屋頂與地形。基地原生植被如芒草等被大量運用,營造野趣盎然的植栽景觀。猶如生物與環境互動般,此處的光影流動、風水交融與植物群落,將共同形塑支撐人群交流的微氣候系統。

這座建築在與象徵萬國博覽會「連結」精神的環狀結構呼應之餘,更蘊含著某種令人不經意「鬆弛」的魔法氛圍。融合慶祝海洋關係的光影建築,將在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的狀態下,引導會場向遼闊海天敞開延伸。(文: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作品檔案 2461|

EXPO National Day Hall Ray Garden
Konoike, Yasui and Hirata akihisa group

📷: Kenya chiba

萬國博覽會常被視為展示未來的實驗場。1970年的大阪萬博中,美國館採用了充氣膜結構建造,這種技術後來被廣泛應用。然而,自從2000年的漢諾威萬博以來,世博多半變成了裝飾性展館的展示場,逐漸失去了探索未來可能性的角色。 2025年大阪.關西世...
15/07/2025

萬國博覽會常被視為展示未來的實驗場。1970年的大阪萬博中,美國館採用了充氣膜結構建造,這種技術後來被廣泛應用。然而,自從2000年的漢諾威萬博以來,世博多半變成了裝飾性展館的展示場,逐漸失去了探索未來可能性的角色。

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的「藍色海洋圓頂」(Blue Ocean Dome,簡稱 BOD)主題為提升人們對海洋塑膠污染的關注。塑膠本身並不是壞的材料;事實上,它是極具多功能性且出色的材料。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塑膠的使用與管理,是人類責任與智慧的體現。

本展館的結構使用了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這種新興材料,同時創新地結合了竹子與紙(紙管)等傳統材料,打造出一個探索未來建築可能性的空間。

三座圓頂結構
BOD 包含三個圓頂:A 圓頂(竹子)/入口空間、B 圓頂(CFRP)/主要展覽空間、C 圓頂(紙管)/結尾空間。其中B圓頂是核心且最大的圓頂,主結構材料為碳纖維強化塑膠(CFRP)。碳纖維常應用於汽車與飛機上,其重量僅為鋼鐵的五分之一,但強度是其四倍。由於成本高昂,CFRP 通常只用於對重量要求嚴格的領域,例如航空與汽車產業,在建築中則相對罕見。

由於本次博覽會場地夢洲是填海造陸的土地,大型建築需打下深基樁,博覽會後還必須拆除,將產生大量建築廢棄物。為避免這種浪費,建築本體重量必須低於其基礎土壤的體積重量。因此,B圓頂選擇使用CFRP材料,即便直徑達42公尺,整體結構仍比挖出的土輕。

作品檔案 2462|

Blue Ocean Dome
坂茂建築設計事務所(Shigeru Ban Architects)

📷: Hiroyuki Hirai

葡萄牙和日本一樣,是一個與海洋密切相關的國家,對大海懷有深厚的情感。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探險家曾橫渡世界的海洋,將西方文明帶到種子島,為日本開啟了通往西方的大門。 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展館,能夠體現這種與海洋的連結,讓參觀者能在博覽會會場——位...
11/07/2025

葡萄牙和日本一樣,是一個與海洋密切相關的國家,對大海懷有深厚的情感。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探險家曾橫渡世界的海洋,將西方文明帶到種子島,為日本開啟了通往西方的大門。

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展館,能夠體現這種與海洋的連結,讓參觀者能在博覽會會場——位於瀨戶內海島嶼上的場地——感受到海洋的存在。與山脈不同,海洋沒有具體的形狀,因此不易以建築形式來表達,但這正是一個值得挑戰的目標。

我們的概念是,不是創造「形式」,而是創造一個「空間」,讓人們能以身體感官體驗海的本質。我們使用了船繩——在大航海時代航海船的重要工具——作為表現手法。各種粗細不一的繩索在風中緩慢搖擺或細微震動,光線在其中穿透或反射,營造出變化萬千的光影圖案。這些元素共同喚起海洋的精髓——一個不斷變動、由波浪與震動所塑造的空間。

傳統建築常被視為沉重、堅固、牢牢固定於土地的實體,但葡萄牙館則是前所未有的建築類型——它持續移動與振動。它如同一個自由、輕盈的生命體,取代自19世紀以來征服世界的混凝土與鋼鐵結構。

藉由連結葡萄牙與日本這兩個海洋國家,我們希望創造一種全新、自由且更具人性的建築形式。(文: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作品檔案 2463|

葡萄牙館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Tugce Ari

臺中國際會展中心旨在打造臺中市發展成為國際會展城市,結合基地週邊規劃發展,建構水湳經貿園區以創研為產業基礎,引領企業總部進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與活絡;透過國際性展覽及會議之舉辦,強化中台區域與國際接軌,建構都市發展新契機。 本案規劃總樓地板...
08/07/2025

臺中國際會展中心旨在打造臺中市發展成為國際會展城市,結合基地週邊規劃發展,建構水湳經貿園區以創研為產業基礎,引領企業總部進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與活絡;透過國際性展覽及會議之舉辦,強化中台區域與國際接軌,建構都市發展新契機。

本案規劃總樓地板面積約130,428.09平方公尺,建築物分為展覽棟和會議棟。展覽棟為地下二層、地上五層、會議棟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之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因應精密機械專業展及會議活動需求,要求展覽棟一層5t/m2,上層2t/m2超大載重、12米淨高、至少18米以上跨距需求。結構設計I值為法定的1.2倍,增加耐震安全值。

設計概念
會展中心的起源,是從最傳統的市集開始。人們在大樹下的廣場,沐浴著從樹縫中灑落下來的斑爛光線,遊玩、聊天或休息。藉由吶喊、高談闊論,相互交流、交易與認識彼此。現代的會展中心是人類文明進步與展現的場域,是一個現代城市對世界的窗口。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藉由不同主題的大型展覽、各種座談會、演講,認識新的世界,也讓世界認識台灣。基地位於水湳經貿園區中央公園北端,會展中心像是一顆在大公園草坪上的大樹,搖曳著枝幹,以TREE GATE之姿態,作為中央公園的入口意象。

作品檔案 2465|

臺中國際會展中心
大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何鴻志建築師事務所、株式會社佐藤綜合計畫(AXS SATOW INC.)

📷: 擎邦國際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 Re-turning「Home」:還。原點2025/07/04 ~ 2025/09/14 Re-turning「Home」 展覽緣起自2008年首屆「見築展」起,臺南市建築師公會便致力於以展覽與論壇形式,串聯不...
04/07/2025

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 Re-turning「Home」:還。原點

2025/07/04 ~ 2025/09/14

Re-turning「Home」

展覽緣起
自2008年首屆「見築展」起,臺南市建築師公會便致力於以展覽與論壇形式,串聯不同世代的建築師,描繪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歷屆三年展不斷深化主題,從空間敘事到都市記憶,逐步拓展至國際對話。2024年,我們攜手日本仙台,展開臺日建築交流,為2025三年展奠定更宏觀的策展視野。此次再度回到臺南市美術館,展開一場思維與感官的建築旅程。

策展主軸:重返建築的起點
「Re-turning『Home』」不僅是返回,更是重新審視——透過對「家」、「原點」、「初心」的再詮釋。借用鍵盤上的「Home鍵」作為隱喻,強調人如何在空間與時間中尋找歸屬與定位。對建築而言,「原點」是放樣與定位的起始,也是設計初衷與價值的起點。

A spiritual map unfolded, 展開心靈之圖幫江賢二老師設計一個藝術創作園區是一個矛盾的命題。我們要如何幫老師築構一個他可以獨處創作但又充滿觀眾的園區? 任何藝術家都必須接受擁抱孤寂的挑戰。創作心靈沉澱的浮沉只有在出世,...
02/07/2025

A spiritual map unfolded, 展開心靈之圖
幫江賢二老師設計一個藝術創作園區是一個矛盾的命題。我們要如何幫老師築構一個他可以獨處創作但又充滿觀眾的園區?

任何藝術家都必須接受擁抱孤寂的挑戰。創作心靈沉澱的浮沉只有在出世,寧靜的遠方彼岸才有腳踏實地的自由。一筆接一筆的衝動所呈現與眾不同的理所當然,需要時間及空間的距離才能讓意識從無形無相的世界出現。

從老師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那在悲喜的浮沉及忽進亦遠的距離,以及以寧靜和平的心去爭取自由的企圖。

設計一個能夠反映老師創作哲學的藝術創作園區,是一個對「孤寂與共鳴」進行空間詮釋的挑戰。在這個園區中,應該既能滿足老師內在沉澱與獨處的需求,又能容納觀眾與作品之間的對話與體驗。

整個園區以「距離」與「連結」的概念為主軸。以空間的動線、材質和氛圍呈現「進亦遠,出亦近」的矛盾修辭。它既屬於江賢二老師的個人創作天地,又是一個充滿觀眾參與的公共場域。它讓人們感受到自由與孤獨的交會、時間與空間的融合,以及藝術與生活的不可分割性。

園區不僅是展示作品的地方,更必須是一件活的、可以進入的藝術作品,體現老師追求寧靜與自由的精神,也讓參觀者在孤寂與共鳴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作品檔案 2466|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地方建築有限公司

📷: 趙宇晨

廣部剛己(Takeshi Hirobe): • 1968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 • 1991年:畢業於日本大學海洋建築工學系。 • 1991–1998年:任職於芦原義信建築設計事務所。 • 1998年:展開為期八個月的建築遊歷。 • 19...
26/06/2025

廣部剛己(Takeshi Hirobe):
• 1968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
• 1991年:畢業於日本大學海洋建築工學系。
• 1991–1998年:任職於芦原義信建築設計事務所。
• 1998年:展開為期八個月的建築遊歷。
• 1999年:創立「廣部剛己建築設計事務所」。
• 2005年至今:擔任日本大學講師。
• 2006年至今:擔任明治大學建築學系講師。
• 2009年:將事務所重組為「廣部剛己建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這棟住宅是為一位從城市遷居至高地鄉村地區、並打算遠距工作的屋主所設計。基地自西側(臨路)緩緩傾斜至東側後陡然下墜,底部有一條小溪流過,形成一處小型谷地。因此,住宅與最近的鄰居之間隔著整個谷地,視野所及盡是順著坡地層層疊疊而下的樹林。為了充分利用這樣的環境,住宅東南角特地設置了一扇大型景觀窗。

輕井澤以其涼爽清新的夏季聞名,但冬季則嚴寒,氣溫常降至攝氏零下10度以下。因此,當地住宅的基礎需埋設至凍土層以下。雖然部分建築會將基礎獨立於主體下挖,但此案中整體結構皆位於凍土層以下,而這個地下空間也被巧妙利用:應屋主要求,在此處設置了一張標準尺寸的撞球桌,並納入住宅設計中,成為一項提升整體價值的特色配置。

為了對抗冬季的寒冷,住宅在地板下方設置了一套水循環蓄熱系統,藉由吸收日夜間的溫度變化來維持熱穩定性,並由兩台熱泵空調提供24小時的氣候控制。此外還設有一座柴火爐作為額外熱源;當戶外氣溫最為舒適時,則可選擇僅使用蓄熱系統來緩和室內溫差。上述凍土層以下的基礎空間,也被納入蓄熱系統的一部分。

建築中心位置設有一道木桁架剪力牆,使用厚度60毫米的木材,以方格排列構成主體,再由45毫米的斜向構件強化。這些斜材不僅作為抵抗水平荷載的支撐構件,其間再加入30毫米的次斜材進一步加強,層層遞進的設計大幅提升了牆體的抗屈曲能力。此結構除了具有功能性,也以其比例與節奏對室內空間尺度感產生微妙而有力的視覺影響,成為空間美感的一部分。

住宅的剖面構成相當複雜。雖然形式上屬於二層樓建築,但整體空間被細緻地劃分為多個層次,同時維持整體流動感與統一性。設計共劃定了六個不同的樓層高度,對應各空間的功能需求而設計,讓空間規劃不僅回應了地形的高低起伏,也在建築體內部創造出嶄新的「地形感」,成為設計的一大特色。

官方網站:www.hirobe.net

來自台南安平港灣的海風劃過城市與土壤,一半湛藍、一半夕陽,朝西視線穿越一級古蹟「億載金城」後便可遠晀一片海灣,住宅就座落在這片僻靜城市邊緣上的一處街角基地,方位坐東北朝西南,總基地面積為124坪,規劃為獨戶住宅別墅,總樓地板面積204坪。「...
24/06/2025

來自台南安平港灣的海風劃過城市與土壤,一半湛藍、一半夕陽,朝西視線穿越一級古蹟「億載金城」後便可遠晀一片海灣,住宅就座落在這片僻靜城市邊緣上的一處街角基地,方位坐東北朝西南,總基地面積為124坪,規劃為獨戶住宅別墅,總樓地板面積204坪。「散置之間」的狀態如同以前住宅的廁所、廚房等機能是設計在屋外,散置形式造就了「有機」的形成,像是東方園林建築中的「涼亭」機能,去茶(書畫)室的途徑變成是獨立性且具詩性的動作,也形塑一種不方便、不順路、相對遙遠的刻意狀態。本案因男屋主對於書法與茶道的興趣與收藏,女屋主則有打禪學佛需求,所以分別設置一個漂浮於水面的茶(書畫)室於一樓與散置的頂樓屋外佛堂,遙相呼應,離居不離群,使空間形成有趣的對話。

配置佈局
由三個白色輕薄折版量體所勾勒出的極簡建築,創造自然「光」與時間、空間的對話性,用白牆去圈圍自然的光線,將「圍光」帶入住宅的生活場景,由內而外展演出不同形式的面貌,這樣展開的有機量體並將水引進庭院之間,讓風、光、水、綠環繞我們的生活,利用逐層退縮陽露台空間創造垂直綠化的契機,以水及綠的柔性來軟化建築體、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及意境。圍牆整合建築物的人車出入口,茶室也連接著圍牆獨立於屋外,L形量體配置於東北側而形塑出入口大面積的景觀庭院,所以一進入口到玄關前即感受到一種波光水綠的空間情
境,開放的前庭與延伸至各層居家視野的樹,景觀、戶外的茶室、車庫與主要的居家空間緊密連結著。沿著戶外客廳邊的水景,輕輕連接著散居式的日常,水的反射與倒影讓視線延續著內與外的空間體驗。建築成為了另一種美好的立基點,像是一種展示屋主簡約生活場景的方式,在重輕虛實之間,住宅恰似一個微型聚落,各空間皆因功能而開展,又因視線而連結,如此簡單的白色建築,展開屋主一家人每日的生活場景。

作品檔案 2457|

散置之間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揅空間工作室studiomillspace

原有的少女之家是一棟三層樓的老建築,被評定為危樓,因而啟動在原建築旁的空地興建新的少女之家。籌建的空地有著兩株大榕樹和其他喬木以及一尊聖母像。我們提出一個要將所有的喬木都保留的方案,排除了蓋新「樓」的做法,採行以低矮單層樓的配置方式,避開要...
13/06/2025

原有的少女之家是一棟三層樓的老建築,被評定為危樓,因而啟動在原建築旁的空地興建新的少女之家。籌建的空地有著兩株大榕樹和其他喬木以及一尊聖母像。我們提出一個要將所有的喬木都保留的方案,排除了蓋新「樓」的做法,採行以低矮單層樓的配置方式,避開要保留的喬木,成就一個更接近大自然的生活場域。

新建的少女之家由三棟單層樓的建築組成,與舊家隔著有聖母像的庭園相望。「家」的概念在本案被強化,「機構」的形象則刻意地被弱化。單層樓、斜屋頂、深出簷和清水紅磚都讓建築群有著獨棟住宅的感覺。三棟建築中臨馬路入口一側為行政棟,其餘兩棟為院生的住宿小家。行政棟呈L形,圍合第一棵大榕樹而形塑了內院空間。建築內有辦公室、餐廳、教室和祈禱室等,是院生生活起居,交誼、課輔、諮詢的中心,也是行政辦公的工作場所。小家呈方整的矩形,兩個小家之間讓出第二棵榕樹的側院空間。每個小家有四間臥室、一間輔導老師臥室、開放式的廚房/餐廳和客廳。小家和行政棟的公共空間皆利用斜頂造型設計了金字塔狀的天花板,頂上有通風天窗,形成一個浮力塔,以利空氣對流及降溫。

作品檔案 2455|

聖方濟少女之家
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 賴建作空間攝影工作室

2025年初在台上映的「The Brutalist 粗曠派建築師」講述了1950年代一位匈牙利猶太裔的建築師,為躲避納粹的迫害隻身前往美國,在異鄉遭遇創作理想與現實資本主義的角力對抗;創作與現實(不論是美好的,也包含痛苦的) 總是一種無法分...
05/06/2025

2025年初在台上映的「The Brutalist 粗曠派建築師」講述了1950年代一位匈牙利猶太裔的建築師,為躲避納粹的迫害隻身前往美國,在異鄉遭遇創作理想與現實資本主義的角力對抗;創作與現實(不論是美好的,也包含痛苦的) 總是一種無法分割的存在。

對於建築從業人員為之感觸的在於完成一棟建築中經歷的種種;不論小到「人為因素」抑或是「社會價值」甚至大到「時代的洪流」中,孕育淬鍊而出的建築,猶如今年普立茲克獎劉家琨建築師所說:「我一直試圖保持『與現實牢牢貼近的態度』。當然了,現實一直處於流變中,它不僅是『有可能轉成我所不樂見』的樣子,而且是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我所樂見的樣子——但沒關係,每個時代每段現實都有它的問題,這就是生活,而我們都只生活一次。『人不能詛咒自己的時代』。我們所從事的這個事業,不是站在現實的對立面能夠完成的。為了做些事情,我必須盡可能熟悉現實,利用現實,反扭現實,我稱之為『處理現實』」。
光田綜合醫院深耕海線一百一十餘年,舊有沙鹿院區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與設備環境受到相當大的侷限,新院區乘載著現有舊院區的醫療量能之外,也必須迎向下個百年;新建築必須包含未來性、發展性以及前瞻性。而新院區的基地分別坐落於隔著一條15米計畫道路的兩筆土地上,且是山坡地形;計畫道路西側的A基地,由西向東落差近六米,南北落差四米有餘,而位處計畫道路東側的B基地落差雖不像A基地如此劇烈,但也屬於一種近似「3D」狀態般的地形。

面對醫療建築「機能」至關重要,在一般「平地」上與之對應的Program,主軸以醫療空間為主「平地」紋理為輔。但面對地貌變化如此大的基地,再加上分為兩塊基地的兩棟醫療建築,設計任務的複雜程度,就成為一個難以下手之謎。故揉合地形以及醫療需求的「Programming」至關重要;例如兩棟建築的醫療定位,如何相互連結(病患家屬、醫護同仁),以及急診、主次入口、車道系統與山坡地高程之間的關係,抑或是有關醫療機能需求的感控動線與就診動線的「Wayfinding」系統等議題來構築出一個適切的Programming。

(文:大將作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453|

光田綜合醫院向上院區
大將作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莉莉周獨立影像工作室

Address

West District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88622754817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