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2025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Friedrich Nietzsche
「這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視角。」--尼采
在這個充滿爭議與對立的時代,尼采的這種哲學觀點顯得尤為珍貴。我們不必在「誰是對的」爭辯中耗盡精力,而是可以嘗試理解: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透過這種理解,我認為的背叛,你認為是一種選擇,我們最終會發現,所謂的「真相」,往往不過是不同的視角罷了。
華嚴經中的「一微塵中含十方」與尼采的視角論形成了一種跨越東西方、跨越古今的對話。兩者都提醒我們超越單一視角的局限,但華嚴經更傾向於指引我們從多元走向圓融,而尼采則更強調在多元中看見生命的價值。這種東西方思想的交匯,為我們理解「我認為的背叛,你認為是選擇」這類人生困境提供了更豐富的思考維度。
然而,作為一個時代的文青,我常常心虛:我是否真的準備好接納這樣的多元視角?在台北街頭、在往南的高鐵、在高雄的咖啡館,有太多因為立場不同而失去溝通可能的人們,他們各自築起高牆,將對方的聲音阻隔在外,那些高牆,有時是意識形態,有時是成見,更多時候,是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可能看不見全貌的傲慢。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理解多元視角的存在,更要有勇氣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真正傾聽他人的故事。每一個「背叛」的背後,都有一個艱難地選擇;每一個「選擇」的當下,都有一個靈魂在經歷著掙扎。這不是非黑即白的對錯題,而是一幅色彩斑斕的人生畫布。
我常常提醒我自己:真理不會因為你不相信它就消失,偏見也不會因為你堅持它就成為真理。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理解那些與我們立場相左的人們。這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智慧;不是退讓,而是一種成長。
當我們願意承認: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山頭,看著同一片風景,卻可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時,我們就離真正的理解更近了一步。這種理解,不是要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是讓視野更加寬廣,讓心靈更加豐富。
在這個吵雜的世界中,也許我們都需要學會這樣一種智慧:既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又能理解他人的選擇;既能保持批判的精神,又能保持同理的胸懷。這正是尼采與華嚴經帶給我的啟示,可能也是在這個充滿邊界感的時代裡,我們最需要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