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025
好久沒看 #普通人 寫三國了,
雖然《非普通三國2》還沒個影,
但能看到普通人的三國故事就是開心。
#非普通三國
系列在颱風天突擊更新啦!這次是大長篇,一口氣餵飽各位。希望大家多多捧場,按讚、留言、分享三連發,諸葛丞相笑哈哈。
-
《扶危翼傾 化險為平:後蜀漢四天王》
蜀漢五虎大將的威名,家喻戶曉;而稍通三國的朋友,也都知道「五虎」云云,只是後世創作如《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所塑造的浪漫。但不可否認,在正史《三國志》裏被合為一傳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與趙雲,確實是在武功方面,襄助劉備得以在蜀地立足、創建「大漢第三帝國」的功臣。
然而創業難,守成也一樣難。只是創業的血流成河,總是比守成的鴨子划水來得吸引眼球,再加上《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人們的注意力大多放在先主劉備成就大業的前40年。後主劉禪在位的後40年,僅有諸葛亮「六出祁山」的10年光彩奪目,到了姜維「九伐中原」的30年,則是每況愈下、黯淡收場。
※上述時間是雖不中亦不遠矣的概略計算,相信聰明的你們都理解這只是一種修辭。
於東晉時期成書,講述巴蜀等西南地區風土民情的地方志《華陽國志》,記載了一段當時的社會輿論:「前有王、句,後有張、廖。」意思是將劉禪時代再拆成上下半場的話,上半場引領風騷的將領為王平、句扶,而下半場的頂梁柱則是張翼、廖化。
若說關、張、趙、馬、黃是為蜀漢開疆闢土的五虎將,那麼王、句、張、廖便是保國衛民、重要程度不下五虎的「四天王」。
▌王平—胸無點墨的天才
在《三國演義》的設定裏,王平是作為曹操麾下的牙門將軍登場,並協助大將徐晃抵禦劉備率領大軍進擊漢中。經過一連串徐晃的慣老闆操作,最後王平起呸面(發爛渣)一把火燒掉徐晃大營投奔劉備,自此成為蜀漢後期出場率極高的角色。
正史中的王平,早年確實仕於曹操,不過卻是隨同「賨邑侯」杜濩與「七姓夷王」朴胡接受招安(徐晃被迫背了一個大黑鍋)。「賨邑侯」跟「七姓夷王」這些頭銜,可視作早在之前便已受朝廷懷柔羈糜的封爵。賨邑侯的「賨」,指過去生活在四川、陝西交界山區的少數民族,由於他們擅於削木作盾應對作戰,因此也有「板楯蠻」的別稱。
王平出身的巴西郡宕渠縣,與賨人的生活範圍疊合,再加上他與杜濩、朴胡這些當地首領的關係,合理推測王平應該是賨化的漢人;又或者大膽一些,類似馬騰的情況,是漢賨混血。這也為日後王平率領以蜀地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無當飛軍」,奠下良好基礎。
由這個設想再延伸,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像是王平原本隨母親姓何,以及他目不識丁,表示王平的成長環境跟當時漢帝國治下的平民百姓相差無幾,甚至可能還不如魏延的部曲出身。縱然狗屎開局也能玩成當代名將,但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感恐怕很難抹除,因此《三國志》記載王平的性格「性狹侵疑」,時常覺得旁人會瞧不起他。
如此身家背景,也可以連結到那場讓馬謖一鋪清袋的街亭之戰,王平連番勸戒紮營於山頂上的決策,馬謖充耳不聞。馬謖是諸葛亮器重的首徒,又是荊州天龍人,怎會容忍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大老粗質疑呢?所以馬謖之敗,不僅是因為他的紙上談兵,說不定也有意氣用事的成份。
王平極具天賦,只是無緣精進學問,這點與孫吳的呂蒙有些相像。差別在於呂蒙尚有一定程度的閱讀能力,王平則是得完全仰賴他人朗誦書籍內容來吸收知識。然而真正成就王平的,主要還是長年浸淫戰場累積的豐富經驗與敏銳直覺。
幾乎蜀漢北境發生的重大事件,均有王平的參與。例如街亭敗戰後王平臨機應變,成功拖住曹魏大將張郃;之後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更是再度硬憾張郃,讓曹魏最後一位在世的五子良將命隕木門道。
諸葛亮甫一逝世,魏延開始不受控,在王平的喝斥下成功策反魏延軍隊;諸葛亮死後十年爆發的興勢之戰,更在王平的調度得宜下順利擋住曹魏大軍攻勢,撐到蜀漢援軍到來,賞給魏軍一個痛快,從此曹魏轉而採取守勢近20年。興勢一役,也成了王平人生最後華麗一舞。
▌句扶—國不置史的苦主
說起句扶,相信很多人最有印象的,還是電玩遊戲《三國志曹操傳》的MOD《三國志姜維傳》吧?甚至我懷疑K家有注意到這款二創作品的現象,因此在《三國志14》新增了句扶與柳隱兩名武將。
儘管歷史上有關句扶的記載很少,但還是可以從有限的線索裏頭,勾勒出大概的輪廓。句扶同樣出身巴西郡,家鄉漢昌縣鄰近王平的宕渠縣(後來句扶也受封宕渠侯),不管戰功或待遇都僅次王平,傳記也附在《三國志.王平傳》之後。
種種跡象表示,王平與句扶之間的關係,可與趙雲、陳到比擬,但王、句的人生曲線應該會更加接近;再從《三國志》記載王平的治軍作風「忠勇嚴整」、句扶則為互補的「忠勇寬厚」來延伸想像,或許兩人在「無當飛軍」的編制中,是一正一副的存在。
蜀漢政權由於「國不置史」之故,相較於魏、吳兩國,很多人物在《三國志》要嘛隻字不提,要嘛就是寥寥數語。主要原因可能在於蜀漢滅亡後的鍾會之亂,成都被掀了個底朝天,很多紀錄不是失於戰火,便是散佚各處。
※「國不置史」並非表示蜀漢沒有史官,而是缺乏系統性的資料統整,也未有王沈《魏書》、韋昭《吳書》那樣當朝主導的史書編撰工程。
《華陽國志》做過一個總結:「巴有將,蜀有相。」成都所在的蜀郡開發時間早,自然有培育治國人才的條件;而三巴地區(巴、巴西、巴東三郡)因環境的關係,有濃烈的尚武之風。不僅句扶,蜀漢許多同樣出身三巴的優秀將領,詳細的生平事蹟都沒能流傳後世,殊屬可惜。
▌張翼—繼承謀聖的後裔
如果說句扶是被《三國志》怠慢的苦主,那麼張翼就是被《三國演義》帶歪的受害人。張翼在《三國演義》的初登場,是劉璋麾下大將張任的副手,後來張翼在雒城攻防戰中斬殺同僚守將劉璝、投降劉備。雖然站在蜀漢本位的角度,張翼的人設非常政治正確,但手法略嫌粗糙。
歷史上的張翼,身世可不一般,乃堂堂輔佐劉邦開創大漢四百年基業的「謀聖」張良十世孫。張翼這一支系,至少在東漢初年便已紮根蜀地,是典型的世家大族,而張翼本人在劉備入蜀後,也按部就班地從舉孝廉、小縣縣長、大縣縣令到郡守,依循漢代正規的官場升遷之路。
張翼之所以能名列後蜀漢四天王之一,靠的不是軍事才能(事實上張翼的戰績偏爛),而是仰賴他特殊的雙重身份。首先當然是張翼體內流淌的留侯血脈,這對以復興漢室為目標的蜀漢而言,是求之不得的門面;再者張翼家族在蜀地經營近200年所累積的社會資源,亦能幫助作為外來政權的蜀漢維持穩定。
這並不表示張翼是無能的政治樣板,怎麼說都是名門之後,就算表現不見得特別傑出,但稱職是肯定的。張翼的治軍風格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尤其在蜀漢最後30年,張翼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擔任姜維屢次發起北伐以報丞相知遇之恩的剎車皮。
姜維不滿張翼阻頭阻勢,卻又不得不讓他參與;張翼面對姜維的勞民傷財,也是備感無奈。無論他們對於蜀漢軍事方針的看法如何南轅北轍,卻都是無庸置疑的大漢忠臣,最終兩人在鍾會之亂一起壯烈成仁、殊途同歸。
▌廖化—沿襲武神的先鋒
幾年前我曾為廖化撰寫專文《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過去解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俗諺,會認為是蜀漢後期人才凋零,連廖化這樣資質平庸的將領都能擔任先鋒;知道廖化在歷史上的生平事蹟後,所謂的「廖化作先鋒」應當指廖化老邁年高了還得站在第一線,而沒有年輕人才接班。
不過關於廖化這位見證蜀漢政權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的活化石,我又有些新的看法,切入角度在於廖化最初的職位:當時駐紮荊州的關羽所屬前將軍府的主簿。
若只就表面上的職權來理解主簿,未免有些脫離實務情況,主簿形式上的工作是管理文書、印信及安排行程,相當於長官貼身秘書,沒有足夠的信任很難坐上這個位子,因此比起職權本身,更重要的是動機。
例如漢末的并州刺史丁原,便任用其器重的呂布擔任刺史府的主簿。同理,關羽讓廖化擔任其主簿,乃基於特意歷練的想法,日後隨時予以提拔重用。一旦理解這層意義,那麼就能正確解讀廖化為何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用盡一切辦法都要帶著老母親重返劉備陣營的心情。
廖化是關羽在荊州的子弟兵,在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後,廖化也就順勢成為過去關羽轄屬殘留荊州勢力的代言人。若用現代的方式形容,就像是「荊州在蜀同鄉會主委」或「關羽將軍紀念基金會執行長」這樣的身份。
即便隨著時間流逝,廖化背後所代表的荊州僑居勢力會日益凋零,但對於蜀漢政權卻有不可取代的精神意義,這才是廖化要長年站在前線直到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
另外一位「荊州在蜀同鄉會主委」宗預也是如此,宗預同樣出身荊州,過去受張飛所提拔重用。換句話說,廖化與宗預兩人,就是蜀漢的荊州僑民領袖,兼關羽、張飛兩位開國元勳的精神延續。
為什麼諸葛亮主政之後,要將廖化與宗預兩人納入丞相府;為什麼日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入主朝廷、擔任要職之際,兩位老人家會為了要不要拜訪諸葛瞻而鬧彆扭;為什麼蜀漢滅亡後,廖化、宗預備受禮遇,並隨同劉禪內徙洛陽,一切都有了合理解答。
張翼代表的家族,為蜀漢立國的精神象徵,也是鞏固蜀地本土勢力的桶箍;而廖化代表的荊州勢力,則是蜀漢立國的權力核心。所以兩人在蜀漢後期才分任左、右車騎將軍,並在軍事決策上箝制外來的孤鳥姜維。廖化與張翼在北伐議題上意見一致,都不希望投入太多資源,主張保守穩健。
資歷、地位與廖化相類的宗預,可算是後蜀漢「第五天王」。只不過宗預主要負責孫吳邊境的督導,那裏湖面總是澄清、那裏空氣充滿寧靜,基本沒什麼讓宗預建立軍功的機會,因此也就屈居備選了。
總結來說,「前有王、句,後有張、廖」這句話不單只說明時間順序,同時也有內與外的含意。王平與句扶是真正大眾認知上的憑實力說話;而張翼與廖化更多貢獻在於內部權力結構的穩定,以及避免軍事行動上的失控。
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能以更多面向認識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解脫大家心中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