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2021年 3月創立
品牌精神:在絕壁和雲層之上,開通想法的路。
鷹出版將聚焦在自然、科普、哲學等知識領域,以超克的視野,提供生活之慧眼與洞見。

▰ 意識先於宇宙存在?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當代複雜性科學如何與佛教的「光明心」、卡巴拉的「恩索夫」等東方智慧達成共識——純粹的「大C 意識」才是時空和萬物誕生的根基。​我們的小我意識,其實只是這基礎覺察河流上的一朵小浪花。當它分化成「我」...
25/09/2025

▰ 意識先於宇宙存在?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當代複雜性科學如何與佛教的「光明心」、卡巴拉的「恩索夫」等東方智慧達成共識——純粹的「大C 意識」才是時空和萬物誕生的根基。

我們的小我意識,其實只是這基礎覺察河流上的一朵小浪花。當它分化成「我」與「那個」時,宇宙結構就此形成。

看這幾千年來最深奧的智慧與最尖端的科學如何合而為一。


📖 #摘文》》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8465

#複雜之美 #連結意識和存在的科學
#意識的奧祕 #宇宙本質 #科學與心靈
#關鍵評論網

《複雜之美:連結、意識和存在的科學》帶我們一窺複雜性理論的獨特視野,瞭解這個豐富而充滿活力的世界,如何與我們緊密連結。作者在這趟結合科學與哲思的旅程中,以飽含知性與詩意的文字,帶領我們悠遊於各種不同尺...

▰ 植物就在我們周遭,是我們眼中靜態的背景,是被動、麻木、甚至慵懶的存在。因為我們看不見植物的驚人之舉,更沒意識到它們也有自己的內在世界……▰——《植物在想什麼?探索植物行為和內在智慧的全新科學》 𝘗𝘭𝘢𝘯𝘵𝘢 𝘚𝘢𝘱𝘪𝘦𝘯𝘴: 𝘛𝘩𝘦 𝘕...
22/09/2025

▰ 植物就在我們周遭,是我們眼中靜態的背景,
是被動、麻木、甚至慵懶的存在。因為我們看不見植物的驚人之舉,更沒意識到它們也有自己的內在世界……▰

——《植物在想什麼?探索植物行為和內在智慧的全新科學》 
𝘗𝘭𝘢𝘯𝘵𝘢 𝘚𝘢𝘱𝘪𝘦𝘯𝘴: 𝘛𝘩𝘦 𝘕𝘦𝘸 𝘚𝘤𝘪𝘦𝘯𝘤𝘦 𝘰𝘧 𝘗𝘭𝘢𝘯𝘵 𝘐𝘯𝘵𝘦𝘭𝘭𝘪𝘨𝘦𝘯𝘤𝘦

#𝟣𝟢月新書即將上市
#再等兩周

▰ 你曾想過嗎?為什麼小熊維尼和英國首相會成為網路上的迷因梗? ​這篇文章分析了這些「鬼扯比對」背後的社會意涵,並提醒我們,當比較工具被濫用時,可能正悄悄地分裂社會。​一起來了解,如何拆解這些誤導性的類比!​📖 女人需要男人,就如魚需要腳踏...
20/09/2025

▰ 你曾想過嗎?為什麼小熊維尼和英國首相會成為網路上的迷因梗?

這篇文章分析了這些「鬼扯比對」背後的社會意涵,並提醒我們,當比較工具被濫用時,可能正悄悄地分裂社會。

一起來了解,如何拆解這些誤導性的類比!

📖 女人需要男人,就如魚需要腳踏車——揭穿鬼扯比對
#摘文》》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8463


#這樣比太扯 #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
#鬼扯比對 #迷因 #社會觀察 #思辨能力 #關鍵評論網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英國地理學家安德魯・布魯克斯運用一系列真實又具誤導性的案例,帶讀者深入探討隱喻、模範與指標等比較工具在現代社會中的濫用,讓你看穿那些說服我們的「鬼扯比對」。

📝 鴞編悄悄話任何事物都無法獨立存在,卻透過層層交織的連結,成為我們眼中的世界。從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問這類問題:我們是什麼?我們從何而來,又向何處去?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始像拆房子一樣地分解萬物。我們剖開人體,觀察細胞,拆解細胞精...
17/09/2025

📝 鴞編悄悄話
任何事物都無法獨立存在,卻透過層層交織的連結,成為我們眼中的世界。

從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問這類問題:
我們是什麼?我們從何而來,又向何處去?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始像拆房子一樣地分解萬物。
我們剖開人體,觀察細胞,
拆解細胞精細的分子機械,測量原子性質,直到比原子更小的量子尺度。
然而,到了時間和空間的最小極限,
我們卻找不到像「磚塊」那樣不可拆分的基本物質。
相反地,我們發現所有的事物都來自不同層次的交互作用而存在。

於是,我們的視角也開始轉變:
從「不斷縮小拆分」,變成「放大去看它們的連結」。

我們用機率來描述量子系統,預測電子和原子的性質;
用統計學來解釋分子機械中的熱運動;
以細胞和微生物共組的生態系解讀人體;
從時間與演化的推展觀察地球。

我們眼中看似獨立的整體,其實都是大量的交互作用,在不同觀點中展現;
既無法獨存,也無法透過單一的觀點解釋一切。

這改變了我們對事物持續切分、簡化、尋找根本因素的「化約論」式傳統,帶我們走向「複雜性」的世界。

🔍 看見 #連結,就看見存在

在《複雜之美》這本書中,作者泰斯引導我們探索另一種觀點:一切都沒有根本的存在,只有在連結中才會顯現。
對我來說,這就像一段「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旅程。

在其中,我們可以看見自我的各個層次——無論是細胞、分子運動、還是時空中湧現的量子泡沫——都無法獨立存在,而必須和其他的元素緊密互動,相互依存。

同時,每一個層次也都是 #互補 的:這些來自不同層次、彼此互斥的觀點,無法被合併簡化。我們需要透過每一種層次的互動、結合每一種觀點,才能看見整體。

泰斯在書中便以「光的波粒二相性」作了一個簡單的比喻:
我們只能觀測到光是波,或是粒子;兩種觀點無法共存,卻共同解釋了光的本質。

在日常生活中呢?我們經驗到的只是光。

或許最開始那個有關存在與自我的問題,答案早已隱藏在其中:
我們不是這世界的過客,而是這個過程本身的體現。

#複雜之美
#複雜性理論
#互補性
#連結

【🚗🔋 電動車 vs. 油車,真的是一場環保勝利嗎?】「零排放」、「更永續」……廣告裡的承諾聽來很動人。但數據的挑選、利益的操弄,是否把我們帶進另一場「比較陷阱」?​▰ 摘文正文 ▰對抗氣候變遷,能不能像太空競賽那樣獲勝呢?為何對付環境危機...
15/09/2025

【🚗🔋 電動車 vs. 油車,真的是一場環保勝利嗎?】
「零排放」、「更永續」……廣告裡的承諾聽來很動人。
但數據的挑選、利益的操弄,是否把我們帶進另一場「比較陷阱」?

▰ 摘文正文 ▰
對抗氣候變遷,能不能像太空競賽那樣獲勝呢?
為何對付環境危機時需要的不只是技術

從汽油到電動
此刻是1964 年初,寒冷的一月。摩納哥北邊,法國的阿爾卑斯山覆著白雪。此時群眾滿心期待地集結在路邊。山上傳來直列四缸引擎的金屬嗡鳴聲,一台小型拉力賽車看似快失控地向下猛衝,半開半滑地下坡。駕駛和副駕駛卡在裡頭,就像一對成人裝在小孩玩的小車車裡。他們肩並肩、緊貼著向外傾斜的雙輪,在阿爾卑斯山的下坡段挪動重心,比起說是賽車手更像是環法自行車賽(Tour de France)的選手,引導車輛飛速轉過一個狹窄的髮夾彎。當車轉過彎道頂點時,出現了一道閃光,六個車頭燈與攝影機的鏡頭相遇。百代(Pathé)的新聞影片是黑白的,但你可以在心中鮮明地看見它標誌性的亮紅色—Mini不顧一切維持動量,加速衝出畫面外,進攻賽道的下一段。這台小鋼炮在刺激無比的蒙地卡羅拉力賽(Monte Carlo Rally)中打敗其他更龐大、更強力的車種,取得出乎意料的勝利,讓這台車瞬時在大眾之間一炮而紅。說它是頭條大消息恐怕都還算輕描淡寫,車手霍克柯克(Paddy Hopkirk)飛回英國,在黃金時段接受電視節目採訪,並收到英國首相道格拉斯─休姆爵士(Sir Alec Douglas-Home)的電報以及披頭四的簽名照。Mini 成為了潮流60 年代的象徵,不只在歐陸拉力賽中如此,在它母國的倫敦時尚街—卡納比街(Carnaby Street)—上也是如此。

該車的知名車主除了約翰、保羅、喬治和林哥(披頭四成員)之外,還包括美國電影明星麥昆(Steve McQueen)以及法拉利(Enzo Ferrari)。名人掛保證和賽車的獲勝都增添了它的酷帥地位,但伊斯哥尼斯(Alec Issigonis)設計的這款經典車之所以會成功,靠的還是功能性。這台前輪驅動的車子不只開起來很好玩,而且嬌小、省油又平價。Mini幫忙把開車這項活動帶給一般大眾,和福斯(Volkswagen)的金龜車(Beetle)、雪鐵龍(Citroën)的2CV 一起,成為歐洲道路上常見的國民車款。擁有一台車成為世界各地家庭的現實。 平價的汽車為社會帶來了革新,但也新增了數百萬台化石燃料引擎,把更多碳排進大氣中,改變了全球氣候。

快轉到六十年後,汽車史上最大的革新就是改變我們開車的方式。新版的MINI 捨棄了直列四缸引擎、用電力取代內燃機,連同汽油車版一同販售。跟其他電動車一樣,MINI 電動車(MINI Electric)提供了更簡單的駕駛體驗,並承諾會為汽車工業帶來美好的環保新未來。出於好奇,我試開了一台全新的MINI 電動車。感覺起來大都很熟悉—一股難以形容但吸引人的新車味,短短胖胖的自動排檔桿,模仿1960 年代原版風格的儀表板,以及與停在對面的汽油引擎MINI一樣的整體設計。我在遲疑中租下這台電動車,小心翼翼地打著方向盤,輕輕地踩著踏板。

從靜止狀態起步的新版MINI 會恆定加速,電力就像電燈開關那樣一按就來;但當我把腳從踏板上鬆開時,出現了一陣令人不安的減速,因為車在產出速度的同時也收集著能量。電動車的特色之一,就是會在行駛中同時產生電力,來讓電池壽命最大化。儘管表現不俗,但過不了十五分鐘,電動的新鮮感就消失了。又過了十五分鐘,我的眼睛越來越常被電池電量吸引;車的儲電量就跟我那台老化iPhone的電量一樣,掉到了令人警戒的程度。才繞鎮上開短短一段,就已經低於80%。這台車的彩色儀表板一開始就只保證能開105英里(約169 公里)的距離,遠遠低於廣告宣傳的145 英里(約233 公里)。我把車開回去找經銷商時,向業務詢問了這個問題。他把這歸因於這台MINI只跑了幾百公里,引擎還沒有好好磨合。或許情況就是這樣,或者那是在鬼扯。測試發現這款車實際的最長行駛距離是90英里(約145 公里)。

精挑細選的資料
日產汽車(Nissan)在行銷旗下車款Leaf 時,主打該車「零排氣管排放」而能夠「更永續地駕車」。這句話很精確,因為縱使電動車本身不會直接排放氣體,但駕車只會更永續,而不是無汙染。電動車的能量來自某處的電廠,而許多電廠仍在燒化石燃料。那麼,我們要如何比較油車和電動車真正的碳排放成本呢?一名知名車界YouTuber曾經證實,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當電動車取用汙染最多的化石燃料產電,再拿去跟效率最高的油車相比的話,相同距離內電動車其實有可能產生比油車更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雖然這可能真實無誤,但畢竟是一個使用精心挑選的資料來產生的極端案例。實際上,英國境內的電動車幾乎都產出較低的每英里行進排放量,因為電能的供應正快速地往越來越環保的方向發展。由歐洲運輸環境聯會(Transport & Environment)分析師進行的另一項比對主張,平均來說,一台電動車在壽命結束前,其電池只會消耗三十公斤的不可再利用金屬,而汽油車或柴油車在壽命結束前消耗的一萬七千公升燃料中,燒掉的原料重量為電動車的三百到四百倍。 這個直白的比較,問題出在沒有舉出替電池充電的相關環境成本。 這兩個比較都顯示了,我們可以對電動車的效率產出不同的說法來迎合經過挑選的聽眾。

終極的鬼扯比對出自一間叫做克勒雷登傳播(Clarendon Communications)的公關公司。它於《泰晤士報》、《每日郵報》》以及《每日電訊報》刊登了一項「引用獨立參考資料」的「空前」研究,主張開電動車得要開超過5 萬英里(約8 萬公里),其碳足跡(從造車開始逐項算起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才會開始低於油車的碳足跡,因此主張兩者在永續性上差異不大。這份報告是由包括奧斯頓.馬丁(Aston Martin)、本田,以及麥拉倫(McLaren)等公司委託完成。《衛報》後來揭露,這份報告是那些汽車製造商自己寫的,而克勒雷登傳播是一間登記在蕾貝卡.史帝芬斯(Rebecca Stephens)名下的公司,這名兼職護理人員的丈夫詹姆斯.史帝芬斯(James Stephens)是奧斯頓.馬丁的一名主管。這份報告後來被駁斥為不實。 彭博(Bloomberg)旗下潔淨能源研究組「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BNEF)的創辦人利布里奇(Michael Liebreich)在一則推特中表達擔憂:「我們不能讓汽車業和化石燃料的掌權者利用分身公關公司和一些偷雞摸狗的伎倆,按其私利扭曲相關討論。以後不能再有這種事發生。」

在廣泛閱讀並考量科學要素之後,我並不懷疑電動車比較永續;但我同樣也知道,我可以專挑喜歡的資料,並採用特定的路線和時段,來提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論點,指出電動車不比它們的汽油同行更環保。只要玩弄指標,就可以輕易操弄對比。比較兩台車的時候,好比說拿某輛油車和MINI 電動車來相比的時候,個別的比對沒有什麼用。汽車製造和能源生產有太多複雜的地方,使用模式中有太多的變項,沒辦法極其仔細地審查所有的環境影響。電油相比的表現好壞,終究得要取決於給電池組充電的電有多綠,以及車要開多少年才足以抵銷掉製造車輛的原料以及能源耗費。政府的行動可以改變這個等式:無論是更支持可再生電力,還是提供延長汽車壽命的誘因,都會增加電動車的永續性。

轉型電動車的正面環境影響,需要以全球規模而不是個別規模來檢驗。然而,在汽車業和新聞業各處出現的比較,往往只討論個別的車種和特定的消費者。更令人擔心的是,利益團體利用資料寫出的比對式陳述或許可以為不同論點提供支持,但他們卻會把自己的發現當成扎實的事實來呈現。我們需要跳脫這些無益的比對,思考整體局面,並考量全面轉型成電動車所需要的體制改變。這包括擴張充電網、新的擁有權模式、更環保的能源生產,電池以及車輛大小的最佳化。碳排放是個全球問題,我們只有一個共享的大氣層,所以若想靠著個別消費行為的改變來修正難題,我們需要的是整合性的思考,而不是比對式的思考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會因為「比較」數據的說服力,改變對電動車的看法嗎?還是仍然會保留懷疑?
#這樣比太扯 #氣候變遷 #環保 #電動車 #比較陷阱 #綠能

📝 鴞編悄悄話「複雜系統」聽起來既新穎又抽象,但其中的觀點其實和傳統思想有著驚人的呼應。​《複雜之美》這本書提到,作者在「複雜性理論」中看見的觀點,和他在禪修經驗中學到的佛學概念「緣起、性空、無常」,有著巧妙的相似之處。這也讓我回想起大學時...
12/09/2025

📝 鴞編悄悄話
「複雜系統」聽起來既新穎又抽象,但其中的觀點其實和傳統思想有著驚人的呼應。

《複雜之美》這本書提到,作者在「複雜性理論」中看見的觀點,和他在禪修經驗中學到的佛學概念「緣起、性空、無常」,有著巧妙的相似之處。
這也讓我回想起大學時曾學到的佛學觀念,至今仍讓我很有感觸。

𒀭 佛學的觀點:萬物都不是永恆或獨立的

「 #緣起」是指萬物都來自各種因緣聚合,無法獨立、自發地存在。
也因為萬物都來自各種原因,並沒有一個根本性質,所以稱為「 #性空」。
而一切從原因聚合而來的,也會隨著原因消解而離散,又成為新事物的原因,故說萬物「 #無常」。

這樣的觀點對於習慣研究物理性質、精確分類事物的傳統科學來說或許相當古怪。
然而,新興的複雜系統理論,卻與這種古老的哲學概念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呼應。

𒀭 複雜性的觀點:一切都來自緊密相依的關係

乍看清晰的事物,其實都來自大量的更小事物,透過交互作用形成「 #系統」。就像一個人類來自無數的細胞,一個生態系來自無數生命的互動。
然而,系統上顯現的「 #突現」性質,其實無法在組成系統的小事物身上找到;我們無法從砂粒中看見沙丘,也無法從一隻螞蟻瞭解蟻丘。
同時,系統並不是永恆的——就像細胞更新、風砂吹襲,系統也會持續「 #變動」。變化有時是漸進的,有時是大規模的破壞;或許會讓系統崩潰,卻也可能產生新的可能性。

🔗 連結科學與存在的思考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要理解這種「事物沒有固有性質」的觀點充滿了考驗。回想起來,我第一次學到這些佛學概念時也充滿了困惑。
但隨著成長,生活經驗變得更豐富,我也開始能體會這種因緣聚散的事實,開始可以想像自己生活一個龐大、緊密交織的系統之中。

從古老的智慧到新興的科學,或許都在用不同的語言,探究同一個關於存在與世界的奧秘。

#複雜之美
#複雜性理論
#佛學

【✈️ 一座城市,怎麼被貼上「新巴塞隆納」的標籤?】旅遊指南的讚美、媒體的頭銜、數不清的排行榜……我們到底是在認識一座城市,還是在追逐一種「複製貼上」的全球化幻象?​▰ 摘文正文 ▰里斯本是新巴塞隆納嗎? 全球比較如何損害在地文化​全球化旅...
11/09/2025

【✈️ 一座城市,怎麼被貼上「新巴塞隆納」的標籤?】
旅遊指南的讚美、媒體的頭銜、數不清的排行榜……
我們到底是在認識一座城市,還是在追逐一種「複製貼上」的全球化幻象?

▰ 摘文正文 ▰
里斯本是新巴塞隆納嗎? 全球比較如何損害在地文化

全球化旅遊
無論是最知名的旅遊指南景點,還是不為人知的珍寶,里斯本都吸引了大批觀光客。從世紀之交至今,里斯本的國際觀光客成長了近兩倍,一年就有六百萬人到訪。 到訪者來自隔壁的西班牙,另外葡萄牙長久以來也受到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的喜愛,但中國和美國的觀光客逐漸成為該首都最大宗的觀光群體。 里斯本不僅人氣高漲,其地位也不斷提升。在整塊歐洲大陸上,各個城市競爭著觀光客的歐元,而里斯本較之對手越來越常大幅勝出。根據《獨立報》所言,里斯本已經「好一陣子都是歐洲最佳度假城市;堪稱新的巴塞隆納」。 這個葡萄牙首都在2017 年的世界旅遊獎(World Travel Awards)中贏得「世界頂尖度假城市」。它接著又被拿去跟區域鄰居相比,並獲得大量讚美,如英國廣播公司稱其為國際商務旅客的「歐洲最佳工作兼娛樂之都」,以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所謂的「最酷首都」。 里斯本是不是一個比巴塞隆納「更好的度假城市」,或者「最佳」文化首都或商務旅遊點,完全都是主觀的看法,而我們有必要揭穿這些新觀點是如何形成的。

全球比較正在改變城市生活的形貌,並推動城市的中產階級化。與其他歐洲城市相比,里斯本作為一個旅遊勝地的地位可說是日益提升,但這卻對居民有著不良影響。這個城市正全心全意地擁抱全球化。訪客搭著易捷航空(easyJet)抵達、靠著Uber 移動,待在Airbnb 公寓裡,並用同一批網站或旅遊指南查找旅遊地點。一間老派指南出版商在策劃城市新體驗方面格外活躍;而一間過往以文化活動資訊和書籍聞名的國際媒體公司Time Out,租下了里斯本的主要市場空間──里貝拉市場(Mercado da Ribeira)。這是一種放眼全球新型旅遊模式的起點。自2014 年開始,重新命名的「Time Out 市場」已進駐二十六間餐廳、八間酒吧,十來間商店,以及一家高價位音樂表演場所。特許經營店送上Time Out 寫手精心策劃的高檔美食,其中許多是當地知名餐廳或名廚經營的專賣店。攤位擺放了精緻的葡萄牙經典美食,除了蛋塔還有好比鹽漬鱈魚、bifana(豬扒包),以及大受歡迎的國際菜色:「最棒的漢堡,最棒的壽司」。有一種全球地貌正在興起,而里斯本是第一個前哨站:那之後Time Out 市場陸續在波士頓、邁阿密和紐約開幕,並計畫在芝加哥、杜拜、倫敦、蒙特婁和布拉格設點。如此一來,Time Out 可說加入了廉航、Airbnb、Uber 的隊伍,成為國際公司大拼貼的一塊拼圖;這一類公司將短期陌生城市體驗乾淨俐落地打包起來,減低觀光客的困難。

這跟1970 至2000 年代主宰短途旅遊界的「套餐行程」不同;在那個年代,途易(TUI)和湯瑪斯庫克集團(_omas Cook)把幾百萬歐洲北部的觀光客,送到南歐的度假村和海灘。套餐行程造就了葡萄牙的阿爾加維(Algarve)以及西班牙的太陽海岸(Costa del Sol),如今仍是改造旅遊市場的重要力量。但是新興的全球線上旅遊公司更加靈活,對於變化的反應也更加迅速。他們讓想出門的觀光客輕鬆到了極點,觀光客只要打開筆電,輕鬆點擊連結,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安排一個迷你假期。他們推廣的體驗往往同質性高,而且暴露了全球化的一個矛盾;隨著各種聯繫越來越頻繁方便,體驗新國家的機會增多,但我們與不同地方的接觸卻越來越狹隘。城市旅遊正變得越來越相像。

Airbnb 租房的盛行以及提供的熟悉體驗,闡明了全球化能怎麼抹煞掉在地認同。Airbnb 主宰了全球觀光城市的短期租房,並提供極大量的選擇,但最受歡迎的公寓往往提供了相同的使用者體驗。眾多房客在各自的假日租房中消費著同種熟悉的裝潢美學。在搜尋演算法中排在最前面的那些公寓,不論是在貝倫區、布魯克林、畢爾包還是布達佩斯,都有著共通的外觀;每一間都相似到詭異的程度。Airbnb那種適合發Instagram 的大白話陳設,趨向世紀中期風格的家具複製品,背景是乾淨的白牆、灰色沙發、好照料的多肉盆栽、仔細挑選能體現在地文化的咖啡桌書籍,偶爾很鮮明突出的單面牆,牆上還寫著或許最能象徵全球化美學的空洞詞句:「咖啡」、「擁抱」、「去活、去愛、去歡笑」,或者「現在是酒點鐘!(It’s Gin O’Clock!)」。拉上窗簾,你身在哪裡都一樣沒差。那麼,這種觀光全球化為什麼令人擔憂呢?不論是Time Out 市場還是樣品屋般的Airbnb 租屋,不同的城市提供可以相比的經驗有什麼不好的?巴塞隆納的過往經驗以及里斯本的新興體驗各自闡明了,城市生活轉為觀光客取向以及租屋市場的繁榮,對於在地居民來說,在社會面及財政面都可能會有破壞性的影響。

全球化旅遊
無論是最知名的旅遊指南景點,還是不為人知的珍寶,里斯本都吸引了大批觀光客。從世紀之交至今,里斯本的國際觀光客成長了近兩倍,一年就有六百萬人到訪。 到訪者來自隔壁的西班牙,另外葡萄牙長久以來也受到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的喜愛,但中國和美國的觀光客逐漸成為該首都最大宗的觀光群體。 里斯本不僅人氣高漲,其地位也不斷提升。在整塊歐洲大陸上,各個城市競爭著觀光客的歐元,而里斯本較之對手越來越常大幅勝出。根據《獨立報》所言,里斯本已經「好一陣子都是歐洲最佳度假城市;堪稱新的巴塞隆納」。 這個葡萄牙首都在2017 年的世界旅遊獎(World Travel Awards)中贏得「世界頂尖度假城市」。它接著又被拿去跟區域鄰居相比,並獲得大量讚美,如英國廣播公司稱其為國際商務旅客的「歐洲最佳工作兼娛樂之都」,以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所謂的「最酷首都」。 里斯本是不是一個比巴塞隆納「更好的度假城市」,或者「最佳」文化首都或商務旅遊點,完全都是主觀的看法,而我們有必要揭穿這些新觀點是如何形成的。

全球比較正在改變城市生活的形貌,並推動城市的中產階級化。與其他歐洲城市相比,里斯本作為一個旅遊勝地的地位可說是日益提升,但這卻對居民有著不良影響。這個城市正全心全意地擁抱全球化。訪客搭著易捷航空(easyJet)抵達、靠著Uber 移動,待在Airbnb 公寓裡,並用同一批網站或旅遊指南查找旅遊地點。一間老派指南出版商在策劃城市新體驗方面格外活躍;而一間過往以文化活動資訊和書籍聞名的國際媒體公司Time Out,租下了里斯本的主要市場空間──里貝拉市場(Mercado da Ribeira)。這是一種放眼全球新型旅遊模式的起點。自2014 年開始,重新命名的「Time Out 市場」已進駐二十六間餐廳、八間酒吧,十來間商店,以及一家高價位音樂表演場所。特許經營店送上Time Out 寫手精心策劃的高檔美食,其中許多是當地知名餐廳或名廚經營的專賣店。攤位擺放了精緻的葡萄牙經典美食,除了蛋塔還有好比鹽漬鱈魚、bifana(豬扒包),以及大受歡迎的國際菜色:「最棒的漢堡,最棒的壽司」。有一種全球地貌正在興起,而里斯本是第一個前哨站:那之後Time Out 市場陸續在波士頓、邁阿密和紐約開幕,並計畫在芝加哥、杜拜、倫敦、蒙特婁和布拉格設點。如此一來,Time Out 可說加入了廉航、Airbnb、Uber 的隊伍,成為國際公司大拼貼的一塊拼圖;這一類公司將短期陌生城市體驗乾淨俐落地打包起來,減低觀光客的困難。

這跟1970 至2000 年代主宰短途旅遊界的「套餐行程」不同;在那個年代,途易(TUI)和湯瑪斯庫克集團(_omas Cook)把幾百萬歐洲北部的觀光客,送到南歐的度假村和海灘。套餐行程造就了葡萄牙的阿爾加維(Algarve)以及西班牙的太陽海岸(Costa del Sol),如今仍是改造旅遊市場的重要力量。但是新興的全球線上旅遊公司更加靈活,對於變化的反應也更加迅速。他們讓想出門的觀光客輕鬆到了極點,觀光客只要打開筆電,輕鬆點擊連結,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安排一個迷你假期。他們推廣的體驗往往同質性高,而且暴露了全球化的一個矛盾;隨著各種聯繫越來越頻繁方便,體驗新國家的機會增多,但我們與不同地方的接觸卻越來越狹隘。城市旅遊正變得越來越相像。

Airbnb 租房的盛行以及提供的熟悉體驗,闡明了全球化能怎麼抹煞掉在地認同。Airbnb 主宰了全球觀光城市的短期租房,並提供極大量的選擇,但最受歡迎的公寓往往提供了相同的使用者體驗。眾多房客在各自的假日租房中消費著同種熟悉的裝潢美學。在搜尋演算法中排在最前面的那些公寓,不論是在貝倫區、布魯克林、畢爾包還是布達佩斯,都有著共通的外觀;每一間都相似到詭異的程度。Airbnb那種適合發Instagram 的大白話陳設,趨向世紀中期風格的家具複製品,背景是乾淨的白牆、灰色沙發、好照料的多肉盆栽、仔細挑選能體現在地文化的咖啡桌書籍,偶爾很鮮明突出的單面牆,牆上還寫著或許最能象徵全球化美學的空洞詞句:「咖啡」、「擁抱」、「去活、去愛、去歡笑」,或者「現在是酒點鐘!(It’s Gin O’Clock!)」。拉上窗簾,你身在哪裡都一樣沒差。那麼,這種觀光全球化為什麼令人擔憂呢?不論是Time Out 市場還是樣品屋般的Airbnb 租屋,不同的城市提供可以相比的經驗有什麼不好的?巴塞隆納的過往經驗以及里斯本的新興體驗各自闡明了,城市生活轉為觀光客取向以及租屋市場的繁榮,對於在地居民來說,在社會面及財政面都可能會有破壞性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會喜歡「到哪裡都差不多」的旅行體驗嗎?還是更嚮往城市獨有的真實日常?

#這樣比太扯 #里斯本 #旅遊 #全球化 #文化比較 #城市生活

🗣️ 🕰️ 當英雄的雕像被質疑時……我們腦中浮現的邱吉爾,多半是「英國鬥牛犬」、二戰英雄的身影。但 𝟤𝟢𝟤𝟢 年「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卻讓這位「偉人」的雕像被噴上「種族主義者」的標語。究竟,一個國家的英雄能不能同時也是另一個民族的壓迫者?...
09/09/2025

🗣️ 🕰️ 當英雄的雕像被質疑時……
我們腦中浮現的邱吉爾,多半是「英國鬥牛犬」、二戰英雄的身影。
但 𝟤𝟢𝟤𝟢 年「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卻讓這位「偉人」的雕像被噴上「種族主義者」的標語。
究竟,一個國家的英雄能不能同時也是另一個民族的壓迫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邱吉爾和強森
英國百大偉人發表後的二十年,邱吉爾仍深受人們的仰慕。 𝟤𝟢𝟣𝟦 年,強森寫了一本歌功頌德的傳記《邱吉爾因素》(_𝘦 𝘊𝘩𝘶𝘳𝘤𝘩𝘪𝘭𝘭 𝘍𝘢𝘤𝘵𝘰𝘳),這本書不僅有誇張過頭的讚揚,還鍥而不捨地拿時任倫敦市長的自己跟英國戰時領袖邱吉爾相提並論。就如《新政治家》(𝘕𝘦𝘸 𝘚𝘵𝘢𝘵𝘦𝘴𝘮𝘢𝘯)的洛伊德(𝘞𝘪𝘭𝘭 𝘓𝘭𝘰𝘺𝘥)所寫的:
這就是《邱吉爾因素》的精髓所在:在人們眼睛踢入足夠多的傳記之沙,直到他們抬起頭來再也看不清邱吉爾和強森的分界點在哪裡。詆毀邱吉爾的人既勢利眼又有點嫉妒──就跟批評強森的人一樣。邱吉爾的寫作是一種「戲劇化並宣傳自我」的方式──強森也是這樣。邱吉爾對同黨人士的背信棄義是「高尚之舉」──就跟強森一樣。接著,變得越發荒謬。「在習慣上」,邱吉爾「表面上類似伍斯特(𝘉𝘦𝘳𝘵𝘪𝘦 𝘞𝘰𝘰𝘴𝘵𝘦𝘳)喜劇中的人物」──而我從未看過其他傳記作者這樣聲稱。就⋯⋯像⋯⋯強森一樣。

他專注於模糊筆下主角和自己的界線。藉由放大邱吉爾身為領袖、記者和民族英雄的特質,來為身為寫手和政治人物的自己加持,因為某些選民會把他跟這名楷模人物聯想在一塊。

儘管受到主流社會的尊崇,邱吉爾仍然是備受爭議的人物。𝟤𝟢𝟤𝟢 年,當「黑人的命也是命」(𝘉𝘭𝘢𝘤𝘬 𝘓𝘪𝘷𝘦𝘴 𝘔𝘢𝘵𝘵𝘦𝘳)運動席捲美國並迴盪在世界各處時,從明尼亞波利斯到墨爾本、從費城到巴黎,歷史上那些種族主義者的肖像也遭到追求社會正義的抗議者的攻擊。大笨鐘對面的邱吉爾雕像成了英國抗議活動的主要地點。某個週末,他的雕像遭人漆上「黑人的命若不重要,那所有人命都無足輕重」、「邱吉爾是種族主義者」等標語,當時身為首相的強森,立刻號召民眾捍衛他的英雄。在《每日電訊報》(𝘛𝘦𝘭𝘦𝘨𝘳𝘢𝘱𝘩)一篇引人注目的專欄中,他熱切地宣布他會「用盡全部的氣力」來捍衛雕像,雖說該雕像並未面臨嚴重的推倒危機。邱吉爾雕像的論戰辯護,讓殖民年代紀念碑的保護行動成了法律與秩序議題,還為一場讓英國社會陷入兩極化危機的文化戰爭搧風點火。類似的裂痕已在分化美國,內戰的各種象徵讓美國社會一分為二。其他爭議人物在世界各處留下的紀念物—利奧波德二世(𝘒𝘪𝘯𝘨 𝘓𝘦𝘰𝘱𝘰𝘭𝘥 𝘐𝘐)在比利時留下的遺物,佛朗哥(𝘍𝘳𝘢𝘯𝘤𝘪𝘴𝘤𝘰 𝘍𝘳𝘢𝘯𝘤𝘰)在西班牙的遺物,維多利亞女王(𝘘𝘶𝘦𝘦𝘯𝘴 𝘝𝘪𝘤𝘵𝘰𝘳𝘪𝘢)和伊莉莎白二世(𝘌𝘭𝘪𝘻𝘢𝘣𝘦𝘵𝘩 𝘐𝘐)在加拿大的遺物,羅茲(𝘊𝘦𝘤𝘪𝘭 𝘙𝘩𝘰𝘥𝘦𝘴)在南非的遺物,以及庫克(𝘑𝘢𝘮𝘦𝘴 𝘊𝘰𝘰𝘬)在澳洲的遺物—都引發了猛烈質疑,因為它們提出了身分認同的難題。邱吉爾既得到了人民的愛戴,也招致人們的憤怒。強森透過提供至死不渝的支持,將邱吉爾與帝國時期造成分裂的遺物進行折射偏頗的比對,從而贏得了民意。

邱吉爾作為一位韌性十足且意志堅定的領袖,也在大西洋彼岸引起了共鳴。約莫同時,美國各城市爆發抗議,川普卻造訪了華盛頓一間教堂,手持《聖經》合影,呼籲終結動亂。該總統給媒體拍照的時間,警察必須用催淚瓦斯驅散「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議者。一名白宮發言人做了一個荒唐欠考慮的比對,主張這個精心設計的宣傳噱頭是美國人力量的重要象徵,類似於邱吉爾當年造訪被炸毀的倫敦。邱吉爾在戰爭期間的英勇名聲,和面對希特勒時堅定不移的「絕不投降」立場,為每個英國人和許多美國人所熟知。然而,倫敦和華盛頓有所不知的是,儘管邱吉爾在捍衛大英帝國時同樣直言不諱,卻在忽視外國人生命時也同樣輕率。

邱吉爾就跟貝登堡一樣,過去處在侵略性帝國主義的最前線。他年輕時曾經吹噓,自己在蘇丹開槍殺過三個「野蠻人」。他替英國的暴行辯護,其中包括在波爾戰爭(𝘉𝘰𝘦𝘳 𝘞𝘢𝘳)期間讓二萬八千名阿非利卡人(𝘈𝘧𝘳𝘪𝘬𝘢𝘯𝘦𝘳𝘴,南非和納米比亞的白人移民後裔,以荷蘭移民為主)和一萬四千名南非黑人死去的第一批集中營。曾擔任國會議員的他,要求擴張帝國來捍衛「亞利安血統必定勝利」的信念。他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相信種族階級和優生學,並認定英國人會在這場全球競賽中獲勝。擔任殖民地事務大臣時,他於𝟣𝟫𝟤𝟢 年代派出惡名昭彰的黑棕(𝘉𝘭𝘢𝘤𝘬 𝘢𝘯𝘥 𝘛𝘢𝘯)準軍事部隊,猛烈攻擊愛爾蘭的天主教群體。當庫德族反抗英國統治時,他說:「我強力支持使用毒氣來對付這個未開化部族⋯⋯(那)會引起強烈的恐懼。」𝟣𝟫𝟥𝟣 年他離開政府,對印度自治運動發動作戰,並擺明主張印度人大多是「原始人」。

邱吉爾的領導風格在印度次大陸表現得最糟糕。他強烈反對印度自治,並在一次內閣會議中針對聖雄甘地的自決主張說出了以下的言論:「不能僅僅因為甘地威脅絕食,就把他給放出來。要是他死了我們就除掉了一個惡人,以及帝國之敵。」後來,他對印度人命的可怕忽視,在一個更大規模上得到體現。𝟣𝟫𝟦𝟥 年,孟加拉爆發饑荒,造成多達三百萬人死亡。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數字,但換個方法就能顯示這場災難的規模有多大;整個二戰期間,英國平民和軍事人員的死亡人數約四十五萬人。曾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森(𝘈𝘮𝘢𝘳𝘵𝘺𝘢 𝘚𝘦𝘯)指出,孟加拉的死亡人數是帝國政策導致的結果。當殖民地的人民挨餓,英國官員請求首相調整食物供應的分配,邱吉爾拒絕了,怒稱他們「像兔子一樣生不停」是他們自己的錯。許多英國人可能不熟悉這些𝟤𝟢世紀的全球暴行,但有個人應該十分清楚這些細節,那就是邱吉爾的傳記作者:強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想問問大家:
當一個「偉人」的功績與爭議並存時,
我們該怎麼重新評價他?
是繼續歌頌,還是重寫歷史?

#摘文 #這樣比太扯
#邱吉爾 #歷史爭議 #殖民主義 #黑人的命也是命 #歷史真相 #政治人物 #𝘉𝘓𝘔

🗣️ ❓如果讓你票選「史上最偉大的英國人」,你會選誰?𝟤𝟢𝟢𝟤 年 𝘉𝘉𝘊 的百萬人票選,冠軍是大家意料中的邱吉爾。但亞軍卻是工業革命的工程師布魯內爾──靠著大學生的「神操作」,竟然超越了達爾文和莎士比亞。​這場看似莊重的「百大偉人」票選,...
08/09/2025

🗣️ ❓如果讓你票選「史上最偉大的英國人」,你會選誰?
𝟤𝟢𝟢𝟤 年 𝘉𝘉𝘊 的百萬人票選,冠軍是大家意料中的邱吉爾。
但亞軍卻是工業革命的工程師布魯內爾──靠著大學生的「神操作」,竟然超越了達爾文和莎士比亞。

這場看似莊重的「百大偉人」票選,最後卻揭示了比較與操弄的暗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英國百大偉人
跨過西敏橋(𝘞𝘦𝘴𝘵𝘮𝘪𝘯𝘴𝘵𝘦𝘳 𝘉𝘳𝘪𝘥𝘨𝘦),冷空氣沿著泰晤士河迎面而來,溫度也隨之下降。夏天的微風很宜人,讓人擺脫被水洩不通的城市街道困住的熱氣。在冬天,潮濕的寒意刺骨,人們把外套拉得更緊,腳步也加快了。往河的北岸走去,聳立的西敏宮比你想像的更小,但它仍是英國政治機構的強大象徵。下議院旁邊,國會廣場的綠地周圍圍繞著十二尊雕像。其中一尊為女性,十一尊為男性。它們並非像時鐘整點那樣平均排列,而是圍在花園的邊界上,連成一條迴力鏢狀的曲線。在西南角落的是曼德拉。順時鐘走下去,下一個是皮爾(𝘙𝘰𝘣𝘦𝘳𝘵 𝘗𝘦𝘦𝘭),𝟣𝟫 世紀五任首相中的第一位。然後是林肯(𝘈𝘣𝘳𝘢𝘩𝘢𝘮 𝘓𝘪𝘯𝘤𝘰𝘭𝘯)、聖雄甘地(𝘔𝘢𝘩𝘢𝘵𝘮𝘢 𝘎𝘢𝘯𝘥𝘩𝘪), 然後迪斯雷利(𝘉𝘦𝘯𝘫𝘢𝘮𝘪𝘯 𝘋𝘪𝘴𝘳𝘢𝘦𝘭𝘪)。於 𝟤𝟢𝟣𝟪 年最近添進去的是唯一的女性,婦女參政運動者的領導者福西特(𝘔𝘪𝘭𝘭𝘪𝘤𝘦𝘯𝘵 𝘍𝘢𝘸𝘤𝘦𝘵𝘵)。然後是六名政治人物。最後一位是最備受尊崇的人物邱吉爾,他穿著有鈕扣的大外套,拉起領子擋風,一臉與全世界抗衡的模樣,佔據了與大笨鐘相對的角落。

邱吉爾在𝟤𝟢𝟢𝟤 年那場獲得一百多萬張選票的英國廣播公司(𝘉𝘉𝘊)民調中,榮登「史上最偉大的英國人」。這位英國戰爭時期英雄的偉大再次獲得了確認。就如一名女性發言人所說的「人人都對此感到欣慰」。公眾從一百個人物名單中做出選擇。儘管邱吉爾受到頌揚符合普遍預期,但這項比賽非但沒讓人人感到欣慰,反而在「偉大該怎麼比較」方面引發了不滿。英國百大偉人在評選方法和設計上都有缺陷。布魯內爾(𝘐𝘴𝘢𝘮𝘣𝘢𝘳𝘥 𝘒𝘪𝘯𝘨𝘥𝘰𝘮 𝘉𝘳𝘶𝘯𝘦𝘭)名列第二,超過了達爾文和莎士比亞等史上傑出人士。布魯內爾是工業革命時代的偉大鐵路工程師。他值得被納入百大名單,但登上第二名就讓人有點意外;是布魯內爾大學(𝘉𝘳𝘶𝘯𝘦𝘭 𝘜𝘯𝘪𝘷𝘦𝘳𝘴𝘪𝘵𝘺)的學生發動的選戰,以及一些讓自家候選人爬上榜首的「巧妙」投票策略,把他的名次推了上去。要是真的成功奪冠(其實也幾乎成功),英國廣播公司可就糗大了。布魯內爾意外得到高名次,說明了比較是如何被操弄的。選出最偉大的英國人是一場吹捧美化的紙上競賽,但它帶來的影響並非無關緊要。不管哪個歷史學家回顧起這個日後大量重現的𝘉𝘉𝘊 指標,恐怕都不會只把布魯內爾勇奪第二當作是投票異常。

比這場民調的方法論更令人在意的,是那份調查三萬人後草擬的百人名單所引起的反應。選出的百人中只有十三人是女性,並且沒有任何非裔英國人。常被人理所當然認定是白人的墨裘瑞(𝘍𝘳𝘦𝘥𝘥𝘪𝘦 𝘔𝘦𝘳𝘤𝘶𝘳𝘺,皇后樂團﹝𝘘𝘶𝘦𝘦𝘯﹞主唱,印度裔英國人)是唯一的非歐洲人。在 𝘉𝘉𝘊 宣告名單的文章中,這些遺漏沒有得到報導,文章上也沒提到性別總數的不平衡,或是缺乏非白人代表。今日我們很難想像列出一百個重要人物會如此缺乏多樣性。貝西(𝘚𝘩𝘪𝘳𝘭𝘦𝘺 𝘉𝘢𝘴𝘴𝘦𝘺)、克莉絲蒂(𝘈𝘨𝘢𝘵𝘩𝘢 𝘊𝘩𝘳𝘪𝘴𝘵𝘪𝘦)、福西特、富蘭克林(𝘙𝘰𝘴𝘢𝘭𝘪𝘯𝘥 𝘍𝘳𝘢𝘯𝘬𝘭𝘪𝘯)、弗賴(𝘌𝘭𝘪𝘻𝘢𝘣𝘦𝘵𝘩 𝘍𝘳𝘺)、霍爾(𝘚𝘵𝘶𝘢𝘳𝘵 𝘏𝘢𝘭𝘭)、奧黛麗赫本(𝘈𝘶𝘥𝘳𝘦𝘺 𝘏𝘦𝘱𝘣𝘶𝘳𝘯)、汗(𝘕𝘰𝘰𝘳 𝘐𝘯𝘢𝘺𝘢𝘵 𝘒𝘩𝘢𝘯)、金斯利(𝘉𝘦𝘯 𝘒𝘪𝘯𝘨𝘴𝘭𝘦𝘺)、魯西迪(𝘚𝘢𝘭𝘮𝘢𝘯 𝘙𝘶𝘴𝘩𝘥𝘪𝘦)、西科爾(𝘔𝘢𝘳𝘺 𝘚𝘦𝘢𝘤𝘰𝘭𝘦)、伍德(𝘞𝘪𝘭𝘧𝘳𝘦𝘥 𝘞𝘰𝘰𝘥)或吳爾芙(𝘝𝘪𝘳𝘨𝘪𝘯𝘪𝘢 𝘞𝘰𝘰𝘭𝘧)都沒有位置。其中有些名字可能並不為人所知;而問題就在這兒。像𝘉𝘉𝘊這樣的名單,在與達爾文和莎士比亞這樣大名鼎鼎的偉大人物相比的同時,也吸引人們關注那些未被充分重視的人。此外,這份名單還包含了令人反感的歷史人物,像是擁護法西斯和種族主義的鮑爾(𝘌𝘯𝘰𝘤𝘩 𝘗𝘰𝘸𝘦𝘭𝘭),以及創立童軍運動的貝登堡(𝘙𝘰𝘣𝘦𝘳𝘵 𝘉𝘢𝘥𝘦𝘯-𝘗𝘰𝘸𝘦𝘭𝘭)—有人指控他處決了一名投降成為戰俘並獲得人身安全承諾的非洲酋長。𝟤𝟢𝟢𝟤 年,𝘉𝘉𝘊 引用巴斯大學(𝘉𝘢𝘵𝘩 𝘜𝘯𝘪𝘷𝘦𝘳𝘴𝘪𝘵𝘺)文化象徵專家哈斯特(𝘏𝘦𝘭𝘦𝘯 𝘏𝘢𝘴𝘵𝘦)的話說,名單之所以納入貝登堡,就在於他體現了「某些右翼人士的英國鬥牛犬精神」。今日看來,這是一個有欠考慮的荒謬說法。像這樣的公眾名單意義重大,因為它不是只衡量偉大程度,還激發了爭論,吸引了人們注意,並鞏固了聲譽。誰參與了討論和誰是贏家同樣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討論看看:
當這場票選只選出少數女性與非裔人士,你覺得「偉大」真正代表的是什麼?
是真實的歷史,還是權力與偏見?

#摘文 #這樣比太扯
#英國 #歷史 #偉人 #邱吉爾 #投票 #布魯內爾 #冷知識

👦👧 在家庭裡,誰是「聰明的那個」,誰是「調皮的那個」?從卡戴珊、威廉斯姊妹,到辛普森裡的霸子與花枝——我們總喜歡把兄弟姊妹放在天秤上比較。但這樣的比較,真的 #手足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7/09/2025

👦👧 在家庭裡,誰是「聰明的那個」,誰是「調皮的那個」?
從卡戴珊、威廉斯姊妹,到辛普森裡的霸子與花枝——
我們總喜歡把兄弟姊妹放在天秤上比較。
但這樣的比較,真的 #手足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摘文
#兄弟姊妹較勁
卡戴珊(The Kardashian)家族,克里斯(Chris)、路克(Luke)、連恩(Liam)這三名漢斯沃(Hemsworth)兄弟。維納斯(Venus)與瑟雷娜(Serena)這對威廉斯(Williams)姊妹。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以及他的兩個弟弟羅伯特•法蘭西斯(Robert Francis)以及泰德(Ted)。魯迪(Rudi)與阿迪(Adi)這對達斯勒(Dassler)兄弟(相互競爭的運動品公司彪馬[PUMA]和愛迪達[Adidas]的德國創辦人)。艾蜜莉(Emily)、夏綠蒂(Charlotte)以及安妮(Anne)這三名勃朗特(Brontë)姊妹。還有古羅馬的羅穆路斯(Romulus)和雷穆斯(Remus)。歷史上滿滿都是知名的兄弟姊妹。我們總是不免受到吸引而去比較他們。誰是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人物?誰是更好的演員?誰是更偉大的網球選手?誰是更強大的政治人物?誰是更有錢的生意人?誰是更高明的小說家?誰是更有權勢的領袖?把富裕又知名的家族人物拿來做比較、對照他們的聲譽,有點像是某種惡德趣味。我們傾向把他們想成競爭對手,而不是慶賀他們共同的成就。

講白一點,拿兄弟姊妹或堂表兄弟姊妹做比較,是有什麼問題嗎?就小嬰兒和幼童來說,的確沒什麼傷害,而且去想像這些新來的小傢伙會怎麼融入更宏大的家族全貌裡,也非常有趣。的確是這樣。探索相似之處以及共同點很有樂趣,但當孩子開始覺得被這些比較束縛時,就開始有麻煩了。

若要思考比較會怎麼限制孩子,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霸子(Bart)和花枝(Lisa)這對虛構的辛普森(Simpson)兄妹。哥哥霸子是個調皮搗蛋、有魅力、喜歡冒險、鬼靈精怪的男孩,是一個外向者。妹妹花枝則安分守己、害羞保守、乖巧,是個內向者。《辛普森家族》帶我們比較這兩個人以及他們對立的性格、智慧和社交本領。在〈霸子大戰花枝大戰三年級〉(Bart vs. Lisa vs. the Third Grade)這一集裡,霸子因為考試沒念書,被降級到三年級。花枝則因準備得太充分,升上了三年級。兩人到了同一班後成為對手,彼此對嗆,但在校外教學中兩人迷路後被迫合作,最終那一集以喜劇收場。雖然劇情有些滑稽誇大,但可以想像現實生活中的霸子和花枝們,而且,當我們比較他們,我們會開始將兩人概念化為彼此,進而兩極化並誇大他們的差異,然後定義他們的性格特徵。我們常常用這種方式看手足之間的差異,而不是把他們想成個體,而是將他們簡單分類為「聰明的那個」和「笨的那個」,或者「書獃」小孩和「肌肉發達」的小孩。我們的評價會回饋到孩子身上,而且會影響他們並強化這些差異。他們會自認比較不聰明或體能較不發達,從而孕育了自我懷疑並限縮了自己的潛能。

比較不只會讓自我懷疑生根,當兄弟姊妹當中有一個開始嫉妒其他人時,也可能損害彼此之間的關係。許多家長盡了全力不去選邊站或是偏袒任一方,盡全力平等地愛護他們,但這說來容易做來難。孩子們會爭吵。他們會為誰坐哪邊、誰有最喜歡的泰迪熊、要去公園還是待在院子裡玩而爭吵。對那些爭奪玩具或點心的孩子來說,這很難。對居中調解的父母來說,這是一種折磨。他們很容易就偏袒了某一方,屈從於一方而非另一方的意志,然後一而再再而三地這麼做,最後形成了一個模式。這可能會催生嫉妒,並進一步強化乖小孩和皮小孩之間不平衡的比較。更好的做法,是思考如何讓孩子具備應有的態度和技巧,形成彼此關愛的關係。不是迫使他們總是要互相同意,也不是要執著於對錯輸贏,而是去聆聽彼此,思考他們跟對方有多不一樣,並一起解決彼此的糾紛。這個建議寫下來容易,但在多子女家庭全面崩潰的情況下要去實踐,可就很難了。

許多成年的兄弟姊妹內心深處仍然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他們因難堪而受傷,怨恨兄弟姊妹獲得的關注,或是無法容忍自己在某些長期但無關緊要的考試或比賽中居於下風。如果你永遠都比不上那個天之驕子,那還有必要去嘗試嗎?童年時期的比較和人際關係,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幸福安好。我們跟我們的手足既相同又不同。年輕人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用這些關鍵概念來描述自己,也反映在他們的自我認知上。我們的身分認同與「身為群體一員」緊密相連,有一種屬於兩人組、三人組甚至多人組的歸屬感。童年的親密聯繫和不時發生的不安分離感,定義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既依賴又獨立。比較年幼的把那些大一點的當作榜樣。我們與同一代人的關聯,尤其是與兄弟姊妹的關係,對於塑造自我認同,以及塑造我們與他人關聯時的自我感覺來說,都重要到了極點。然而在研究領域內,這種兄弟姊妹同輩的比較,往往不像那些極度偏重親子關係的心理及社會研究那麼受到重視。

家長確實是透過生理和社會化來塑造孩子模樣的最強大力量。基本特徵經由天生和後天向下傳遞,包括影響我們生為什麼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例如一隻耳朵獨特的隆起、凹陷和皺褶,或是美好的微笑曲線;還包括塑造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環境變項:我們成長的家庭,或是先前多個世代在不同情境下對於行為方式的觀念。我們的自我認同基本上相應於父母而成形,然後進一步被跨越時空的更全面關係所塑造。除了父母之外,家庭的其他部分在形塑人格方面也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有兄弟姊妹,無論是透過出生、婚姻、領養或同居而來的手足關係,你們的生活都是相互連結的。過去、現在、真實和想像的親緣關係,都會塑造人格。手足關係是我們最持久的關係之一,並在人生當中為我們的自我認同帶來光明與陰影,但在人生初期,對於人格的形成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這既包括我們如何從兄弟姊妹身上學習以及影響他們,也包括我們的父母和其他有份量的大人如何比較我們,並且如何談論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成年後的兄弟姊妹會重述他們童年的故事,就算他們逐漸疏遠,他們仍會回想起過去彼此是怎樣被拿去做比較,於是至關重要的早年比較,仍持續在他們的一生中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

比較是兄弟姊妹共同經驗中一個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父母屬於前個世代,而孩子輩不論屬於今日的Z世代,或是更早的千禧世代、X世代、嬰兒潮世代,還是1928年至1945年間出生、有著「沉默世代」堅毅名稱的世代,都是同一世代的成員。兄弟姊妹之所以獨特,就在於他們通常擁有接近一樣的起點,之後卻過著各自不同的生活。所以,從共同的家庭開始,到就讀同一所學校,經歷相似的文化片刻,進入類似的就業市場,總是有許多好用的參考點,可以用來對照一個孩子相對於另一個孩子的發展如何。人們理所當然地會拿較年幼的孩子跟年長的哥姊比較。被拿去跟一個成為模範的哥姊比較,是人類經驗最基本的比較,對自我認同有著巨大的影響。「你就不能學學你哥嗎?」可能只是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卻可能對自我認同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就算出了家門,似乎仍躲不過比較。愛競爭的父母會拿子女和周遭的同儕做比較,把他們的成就與指標掛勾,而不是根據子女的特點來衡量他們的成功與成就。相互比較的現象還擴展至社區、學校,甚至延伸到成年人生。家長、教師和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其他人,全都有責任謹慎思考如何以及何時比較年輕人。不經思索的比較或許能讓成人既快速又簡單地討論孩子並予以分類,卻有可能會造成強烈而長久的影響。

養育年輕人的目標應該是讓他們過得幸福。讓孩子對自己感到滿足,並且有機會每一天都充滿快樂地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用任何指標來衡量他們的相對表現。比較會滋長自我懷疑,播下嫉妒的種子,培養負面情緒,並損害親子和手足之間的關係。比較的驅動因素之一,是父母想催促孩子盡可能地取得最多成就。而讓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競爭,能同時激勵兩人更加努力。這個出發點本來是好的,但成年人有可能在競爭的道路上走過頭,把自己成年人生的競爭手段帶給了孩子,像是市場力量、排名、排行榜,還有無止盡的個人主義;其中最後這項大人讓小孩擔下的當代社會標誌,恐怕是最糟的競爭手段。有競爭的童年或許會讓某些孩子茁壯,但也可能讓另一些孩子滿心只想討好父母,而不是取悅自己。沒辦法達到期望,很可能會扼殺他們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三不五時的溫和競爭可以激勵孩子表現得更好,但其目標應該是像上漲的潮水那樣把所有的船都頂高,而不是以「不游泳就沉沒」(成敗憑自己)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培育孩子一同成長茁壯,既可以是親職教養的手段也是目標,而不是以任何標準將他們的相對表現具體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文 #這樣比太扯
#比較陷阱 #批判性思考 #思考武器 #手足比較

👶 打從出生,我們就被放進比較裡。弟弟剛出生,助產士問的第一句話竟是:「他哥有哭成這樣嗎?」這些看似無害的比較,往往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標籤與枷鎖……​📖 「你就不能學學你哥嗎?」這句話,可能比我們以為的影響還要深遠。____________...
06/09/2025

👶 打從出生,我們就被放進比較裡。
弟弟剛出生,助產士問的第一句話竟是:
「他哥有哭成這樣嗎?」

這些看似無害的比較,往往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標籤與枷鎖……

📖 「你就不能學學你哥嗎?」
這句話,可能比我們以為的影響還要深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摘文
▰ 他哥有哭成這樣嗎?
瞭解社會比較

#打從出生就開始比
打包好的應急包在前門邊的走廊上排成一排,就這樣滿心期盼等了好幾天。一個大旅行包是給媽媽的,裡面裝著舒適的衣服以及所有能緩和分娩辛苦的個人物品。另一個是給即將出生的嬰孩的,裝著嶄新的嬰兒連身衣、柔軟的方毯、迷你版帽子和連指手套。而這一回,還有第三個小旅行包是給小小孩的,他就要成為大哥哥了。他的紅色塑膠旅行包是救火車形狀,裡面塞滿換洗衣服、絨毛玩具跟他最喜歡的書,準備好要跟家人出去待一整天。隨著預產期到來又過去,期盼與日俱增。它始終是月曆上的一個鉛筆叉叉。寶寶準備好了就會出生。每個鐘頭都讓我們彼此更接近。第二個孩子的到來,興奮感絲毫不遜於第一個,只不過未知的事較少,焦慮感也較輕。確定的是,隨著家庭人丁逐漸興旺,比較將會變得不可避免。

伴隨著尖叫聲,他來到了這個世界,第一次把空氣吸進肺部。緊接著,響亮又尖銳刺耳的哭聲響徹產房,迴盪在磁磚牆壁間。哭聲迴盪著,父母以無言的微笑和最純粹的喜悅眼淚和疲憊予以回應。接著助產士問了:「他哥有哭成這樣嗎?」

當第二個孩子跟隨第一個的腳步來到這世界,你總是免不了用一個孩子來衡量另一個孩子。重複使用的兒童高腳椅、傳下來的連身童裝,再次被挖出來的心愛舊玩具,都會一再提醒你:孩子多大時會達到走路和講話的關鍵里程碑?會早些還是晚些?當孩子從男孩發育成少年時,誰的個子比較高、體育比較好、學業成績更好或事業更有成?拚了命應付各種比較的不只是父母而已;與家族成員的相似處,共同的特徵和神態,也會引起親友的評論。熟人可能會把這兩人搞混,老師的看法可能會受到之前跟兄姊相處的經驗所影響。弟弟妹妹得要逃離被預先評判的偏見陰影。

打從一開始,身為家長,你就借鏡於照顧第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照顧第二個孩子。在時間錯亂的頭幾個星期,日夜混成一整團無止盡的換尿布、大半夜餵奶、大清早餵奶和幫寶寶從頭到腳沐浴,那之後你會記得哪一款護膚乳的舒緩效果好,哪種餵奶姿勢最合適,以及如何盡可能溫柔地使用一堆堆用水浸濕又難搞的小棉球。這種經驗真是上天的賜予。有些工作第二次做比較簡單,有些事更難。比較小的那個比較好餵,他的小肚肚和小腿腿更快就膨起來,有一圈圈柔軟的嬰兒肥,但他需要更多溫暖的人際接觸――他總是想被抱得緊緊的,因此很難把他放下來。打從第一天起,我們就試著不去比較,但實在很難不這麼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文 #這樣比太扯
#思考武器 #比較陷阱 #批判性思考 #手足比較

Address

Xinbei
231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鷹 出版 Eagle Publishing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