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ī-né͘ng 學福建話及潮州普寧話生活

Pī-né͘ng 學福建話及潮州普寧話生活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Pī-né͘ng 學福建話及潮州普寧話生活, Digital creator, Xinbei.

なんで春日影やったの!?

佇Twitter(X)予2023/9/27以Doyansu KLSH兮語言研究部門獨立 主要是語言佮文化 以及足濟知識 地名.... 請多多指教!!

目前是どやんす言語社兮成員佮共同建立人

來自瑞芳兮客儂,會使講 四縣佮海陸客語 庇能福建話 潮州普寧話 廣府話 日語,當今使用庇能福建話佮潮州話,僨有佇發表三山國王信仰兮想法!

06/11/2024

佇Re:ゼロ,我認為足慘兮毋只是レム,閣有クルシュ...
刀出來予咱儂看這作品兮🙂

Tiōng-tiám:Lú m̄-chai góa sī há-mi̍h lâng, chèng-siâng, tān-sī góa se̍k-sāi lú.
12/10/2024

Tiōng-tiám:Lú m̄-chai góa sī há-mi̍h lâng, chèng-siâng, tān-sī góa se̍k-sāi lú.

09/09/2024

潮州話白話字閣對應潮州拼音方案資源予逐家參考 毋過無注音

潮州白話字佮潮拼

a/a
b/bh
ch/zi
chh/ci
e/ê
g/gh
h/h
i/i
j/ri
k/g
kh/k
l/l
m/m
n/n
ⁿ/n
ng/ng
o/o
p/b
ph/p
s/s
s/si
t/d
th/t
ts/z
tsh/c
u/u
ṳ/e
z/r

Chi̍t-lê tōa chìn-pō͘!Kàu 981 bān!!!!!
25/08/2024

Chi̍t-lê tōa chìn-pō͘!
Kàu 981 bān!!!!!

12/08/2024

雖然講來庇能福建話佮南砂福建話攏是偏漳,但是程度上著無仝啦。

09/08/2024

Chîn-iôⁿ(Pún-miâ kiò-chò Chng Chèng-phok) tī Tâi-oân phek-le̍k-hóe ián ê Lâu Bûn-chhong kóng tio̍h ū-miâ ê chi̍t-kù ōa.
Lâu Bûn-chhong:Góa ē sàng lí chi̍t-tháng khì-iû, chi̍t-ki hoan-á-hóe, góa lēng-gōa ke sàng lí chi̍t-lia̍p ke-nn̄g-ko lah!
秦楊(本名叫做莊政博)佇台灣霹靂火演个劉文聰講著有名个一句話。
劉文聰:我會送汝一桶汽油,一枝番仔火,我另外加送汝一粒雞卵糕啦!

08/08/2024

海陸豐儂个形成是漳州儂為主,因為佇清朝時為著愛對付鄭成功等儂,遮个居民著佇走徙到當時屬惠州府个海陸豐(佇台灣佮東南亞遐著講『亻因』祖籍是從惠州府來个),後來又閣加著少量个原居民血,著形成海陸豐儂矣。
潮州儂比海陸豐儂較早過來廣東,潮州儂是上早佇這个唐宋時期過來,海陸豐儂是清代時過來,著是雖然海陸豐佮潮州有連做伙,但是語言形成是無仝个,所以海陸豐儂講个海陸豐話有保留原鄉个腔口。

我嘛認為潮州儂祖先來自莆田。
02/08/2024

我嘛認為潮州儂祖先來自莆田。

〈臺灣潮學研究〉
(四)潮汕人與莆田的淵源初探
@追蹤者
版主按:
1.我原以為是地理隔絕因素造成潮汕話與漳泉話的差別!原來是另有其根本上的因素。
2.我曾數度造訪祖庭潮陽大布洋古寨,宗親贈與一本「雍睦祖祠」族譜,上面記載潮陽大布洋的陳姓開基祖是明朝由莆田遷徙至此,同寨有三大姓陳、戴、王都一樣從莆田遷此,由於有共同的命運,共同築寨自保,並同一個宗祠。
3.我在台灣及馬來西亞所遇到的潮州人,九成告訴我祖先從莆田遷到潮州。

【本文】“先祖遷自莆田。”現居住潮汕延及惠陽、湛江、雷州、茂名的電白及海南島的大量姓氏聚落,其先祖多由莆田直接或間接遷入。
#莆田移民
主要移民路線:多數從莆田直接到潮汕。
間接路線:少量的移民從莆田-泉州-潮汕、莆田-漳州-潮汕、莆田-泉州-漳州-潮汕 。
比較另外其它幾處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明顯的不同,潮汕、電白、湛江、雷州、海南等地的族譜系統相當的完整,這些族譜對“先祖來自莆田”的記載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記明了莆田入當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們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過十幾代、數十代,居住莆田的時間最少的也有百餘年,大部分長達幾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發祥在莆田的中國名門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為發祥於莆田的九牧林、黃氏多為“莆陽黃”、鄭氏多為“莆田南湖鄭”等等。
由於潮汕話主要來自莆田話,而莆田話與泉州話、漳州話有些差別,所以潮汕話本身開始就和漳州話、泉州話有差別。
由於潮州和漳州相鄰,所以有受到漳州話的影響。雖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廣東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莆田話則因鄰近省城福州而受福州話的影響,和潮州話有了一些差距。由於福州是省城,莆田與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與漳州相鄰,所以莆田話受福州話影響程度大於泉州話受福州話影響程度,所以莆田話和潮州話有了一些差距。
潮汕長期遠離祖籍地--閩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鄰,而和漳州相鄰,容易受漳州話及其它土著方言的影響,但是潮汕話是以閩南莆田話為基礎且受漳州話影響的閩語。莆田話和臺灣話超過一半可以互通理解。莆田話和粵語有很多可以互通,莆田話和粵語的某些部分區別很困難,有受粵語影響的潮汕話仍然保留了莆田話的部分特點。
#移民原因
莆田人向外地移民,有以下幾個原因:
#為避戰亂
如東晉初年,世居中原的林祿(追封晉安郡王)至福建避亂,他起初定居晉安郡(治侯官縣,包括今福州莆田泉州等),世代繁衍,林氏成為當時福建第一大姓,林祿被尊為開閩始祖。龐大的林氏家族在莆田西天尾鎮發展。到了唐代,莆田林氏可謂盛極一時,林祿的十六代裔孫林披生了9個兒子;全部當了刺史,歷史上稱為莆田九牧(刺史也稱州牧)。因為族盛人眾,宋代以後九牧和六牧的後代向潮州播遷。
#隨朝代定居
隨南宋小朝廷,南宋末期間,因逃避戰亂,十幾萬莆田人移民到潮州,宋亡後在此定居,這次規模最大。大規模的移民在唐朝後期,北宋、南宋後期,元朝後期,明朝後期,清朝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莆田人移民潮州汕頭,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外軍侵略導致的戰亂,南宋末期間那一次規模最大。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潮州、汕頭、海南島等地。
#仕宦
莆田人文發展早而且發達,以二縣之力科舉冠八閩,且又是歷代中原人入閩的主要居留地,歷來人才輩出,是福建第一進士縣。莆田文化特別發達,高中致仕遍佈中原,朝廷派官到海南、潮汕任職也多數是莆田人。大量莆田人被朝廷派外出為官。如泉州知府蔡襄、明代禮部尚書黃道周、吏部尚書方獻夫等,皆原籍莆田縣,致仕後在當地落籍(方獻夫落籍於廣州)。 明嘉靖兵部尚書翁萬達,“先世居閩之莆田,有名雄者,徙潮之舉登村。”至萬達已是第七代。廣東省歷史上九位狀元有3個祖籍莆田。潮州林大欽,吳川林召棠(莆田九牧林後裔)等。
#移民聚集地
莆田成為移民聚集地的歷史悠久。在移民潮汕延及惠陽、海南島前,中原人已經在莆田生活了最多的有1300多年,最少的也有200多年的歷史,已經成為地道的莆田人,並和以後的中原人(混了五胡 )有區別,這也是和珠璣巷、石壁鄉很不同的地方。和珠璣巷、石壁鄉一樣的是,接待了一批批為避戰亂而到莆田的中原人,明代朱元璋時期政府曾明確把莆田定為移民聚集地,但這次規模小於南宋末年那一次。莆田是閩南中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原因何在?為什麼鐵了心南下泉州漳州潮州?為什麼不惜長途跋涉、漂洋過海,到偏遠的的湛江、雷州、海南去?莆田對外移民始於唐、多見於宋元明清。移民目的以廣東海南兩省為最,廣東的潮州、汕頭、湛江等地普遍有“先祖遷自莆田”的說法,考證歷史、族譜、所言非虛,而很多潮汕人、海南人都視莆田為其原鄉。潮汕、海南等地的族譜系統相當的完整,這些族譜對“先祖遷自莆田”的記載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記明了從莆田入當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
#出仕落籍
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發達,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666名,宋王安石在《陳執方神道碑》中贊道“興化多進士。” 宋祝穆《方輿勝覽》“興化軍”四六云:“地不大於曹滕,俗已幾於鄒魯”;“瀕海而居,頗擅漁鹽之利,自閩而論,素稱文物之鄉。明朝莆田進士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記載的,明一代由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莆田)籍官員就有300多人。正是在“多進士、多仕者”的先決條件下、大量的莆籍先民外出入仕為官,相當多的先民繼而在當地入籍,在廣東海南地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比如高宗建炎間曾任廣東運使的鄭徽,潮州通判黃詹,元朝雷州知府黃行可、林民止,推官李文獻,通判陳宗虞、方山,同知朱子宣,明朝歷任的海北巡道(駐廉州,轄雷廉二郡)方良永、陳伯獻、方萬策、游伯槐,遂溪知縣柯重光,縣丞陳朝政,徐聞知縣鄭普、康雲程,海康知縣王誥、陳遂、林齊聖,典史鄭桂、陳大輝、陳科、胡秀,雷州府儒學教授朱闕石,訓導王正,徐聞儒學教諭李天民,宋高宗時入瓊任瓊州安撫史的林暹,南宋昌化知縣鄭志灝,宋端宗年間雷州太守何仁德,溫姓入瓊始祖、宋代海口參將溫自生,黎姓入瓊始祖、瓊州府瓊管副使黎中樂, 以及呂、許、方、蘇、郭、孫等姓的入瓊始祖,皆是因出仕、而由莆田在為官處落籍或是由為官處再遷第三地落籍。
#避難外遷
古代社會動盪頻頻,災難多發。莆田是宋朝末期間抗蒙古軍隊和抵抗清軍最頑烈的地區和飽受“倭寇”肆虐的重災區、乃至多次被誅城、清朝的嚴酷的沿海遷界,導致大量莆田先民、為了躲避戰亂、逃難、參與戰爭而踏上移民之路。史書記載:閩地興化(莆田)最小,卻抵抗最烈!莆田話受福州話幾百年擠壓,卻始終無法改變莆田話和莆田話的閩南話底子!
入瓊丘姓始祖丘文材,祥興元年(1278年)隨張世傑部攻雷城兵敗渡瓊,落籍澄邁縣。落籍瓊山縣的宋進士、翰林院大學士周秀梅, 宋末落籍江門、化州、吳川一帶的陳八宣、陳汝楫(抗元英雄陳文龍族人),揭東登崗涵濤方氏派系、其始祖為方真、於南宋理宗六年(1233),為避戰亂由福建莆田涵江來揭邑,擇居於揭邑桃都溪圍涵濤(今登崗鎮涵濤村),明未落籍海南的李興衙,以及總人口超過10萬的湛江乾塘陳氏、吳川中山的鄭屋村鄭氏、東海蓼村林姓、西山村沈姓,海康南羅村雷姓,廉江平山村黃姓,吳川杜村杜姓等,龍灣蕭村蕭姓,徐聞曹家村曹姓,北英村蔡姓,潮汕厚嶼(洪陽一帶)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為戰亂、為了避難而從莆田遷居該地的。
#經商移民
莆田自古就有著悠久的經商傳統,在唐朝、莆田已經成為福建重要的商業中心,在北宋時經營地域已涉及廣東海南等地。如揭東縣登崗鎮方坑村方氏、其始祖為方桃溪,於南宋年間經商入潮,遂攜家眷由福建莆田落籍揭東。湯姓入瓊始祖湯肇基,元朝末年從莆田渡瓊從商,卜居文昌縣。明代、潮汕成為粵東、閩西南、贛南三地物資集散與進出口的據點之一,良好的經商環境吸引了各地的商人,也包括很多早期的莆田商人。楓溪區英塘村的王氏、其始祖王純叟就是在明初(約1400年)從莆田到潮州經商之後而定居該地,繼而開拓了英塘王氏。
除以上幾大因素之外,莆田地狹人稠的特點、也迫使部分莆田人選擇移民外地。還有因為婚嫁、從軍等等原因而落籍廣東海南等地的。
#莆田方言
莆田話是長期受閩東話(福州話)影響的閩南話,是閩南方言莆田話片區,在整個語言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開始出現於西漢、東晉南北朝時,在隋唐形成,來源以隋唐中原正統語言為主體。興化方言俗稱“莆仙話”,是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興化方言的特色是:八音(包括白陽入)分明,保存著很多唐以前中原古漢語言。莆田話儘管受福州話影響但在文白對應、語音結構、基本詞彙、語法等還是保持和泉州話大體相同的,因此如果一個莆田人很長時間在泉州漳州,他能比較容易地學會泉州話漳州話,因此移民泉州漳州的莆田人的莆田話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在泉州漳州的莆田話比較容易地轉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興化方言島。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潮汕、海南,移民泉州漳州的莆田人的莆田話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何況大量的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已經有幾百年到千餘年了,這部分莆田人的莆田話早就完全地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
#莆與莆田
潮州的古地名,曾帶許多“莆”字,尤其在原海陽縣(今潮安),有東莆都、上莆都、外莆都。據《府志》所記,在清初,東莆都統謝傘、沙溪、山兜、山后4村。上莆都管山莆、橫隴、彩塘、冷頭、下尾沈5村。還有外莆都,自明代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劃歸澄海,分為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三都。上外莆轄南界、東林、橫隴。中外莆轄內外隴、華富、官湖、西山。下外莆轄辟望、冠隴、龍田、上窖、下窖。這外莆三都,如今是澄海上華鎮和澄城3個街道。還有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的韓莆都,統太平灘等6鄉。
眾多地名帶“莆”字,和潮汕移民史有關。“莆”是海邊一種草。潮汕先民多數自中原輾轉南下,大部分集中福建莆田這一濱海地帶,居住時間從少則百年,多則1300多年不等;然後再陸續移居粵東,成為潮人。明代狀元林大欽,人稱“東莆先生”,便因其先祖自莆田移居海陽縣東莆都(金石)仙都村。大部分潮人的祖先都沿著這條漫長曲折的道路走來。定居潮地之後,為新村莊命名仍帶上“莆”字,反映他們對故土的眷戀。潮陽練江邊,有一個“湄州村”(貴嶼),也是先民們取自莆田地名的。
莆田在福建東部沿海,南朝時置縣,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這就是說,當年莆田人是聽過後主《玉樹後庭花》的。其歷史,比潮州絕大部分縣的歷史都要長。儘管面積不是很大(她和仙遊縣合稱莆田市,面積便大得多)。
許多帶“莆”字的地名今已消失了,但潮汕的不少祠堂,在門聯或匾額上,仍喜歡寫上“莆田分派”的字樣,生怕子孫把這一點忘了。媽祖林默,宋朝莆田縣湄洲人,未嫁,飛升成聖。有些潮汕人稱她為「祖姑、姑媽、姑婆祖」,這是族親之間才有的稱謂。此外,潮汕人對媽祖的崇拜,除了信仰之外,與潮人這一歷史淵源多少也有些關係。
#明代移民政策
明代從朱元璋開始就建立了嚴格的戶口管理和移民管理。西元1388年,朱元璋經過激烈戰爭,打敗了元朝統治者和各路農民義軍,建立了明朝。但是由於連年戰爭,生產力受到大規模的破壞,人口明顯減少,大量土地也相對減少。朱元璋要鞏固政權,當務之急是恢復和發展生產力。他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條就是獎勵移民。他移民的原則是把農民從“ 窄全”遷到“寬鄉”。潮州自唐代以來,經濟文化已有了很大發展,隨著南宋統治勢力的南移,潮州已成為重要州縣。但是,莆田人民對元朝統治者的反抗非常激烈,受到的鎮壓和屠殺也最慘重。南宋末,莆田人大量逃亡,人口銳減,急需補充,於是,莆田這塊肥沃而又待開發的土地就成為移民們的目標。時值中原地區戰亂方息,瘟疫又起,中原農民紛紛效法歷代移民,沿著他們開闢的移民路線一路南下。
朱元璋雖獎勵移民,但又怕流民失去管理,“惹事生非”,影響政權的穩定。於是在獎勵移民的同時又實施了嚴格的管理,在全國幾個重要的移民必經之地,設立類似現代移民局的機構,如山西通河南的洪洞縣古驛道,陝西、河南二省交界的潼關及福建莆田等。莆田縣成為朝廷“設局駐員”的移民管理機構的駐地,有其獨特的歷史條件和地理優勢。據《明實錄》載,“凡民欲他遷”,需先在朝廷指定的地點集中,編排隊伍,等候官府放行。移民多於“晚秋前後啟程,發給川資憑照”。於是大批從中原南來福建的移民,便紛紛湧來莆田縣。當然,有的到來之後,只作短暫逗留,等領到過關照,便結伴沿著古驛道,翻過分水關 ,進入潮州境,各擇地安居,繁衍生息。有的則在莆田就地安居,過了幾百年再繼續遷徙。明代這種有組織的移民活動,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直到永樂末年才結束。朱元璋時代的移民活動史稱“洪武移民”,朱棣時代的史稱“永樂遷民”。以後,全國人口漸趨平衡,由朝廷組織和給予物質獎勵的移民活動便中止,但設在各地的管理官員並未裁撤,自發的移民仍須來莆田集結等候領取“憑照”。
通過對明代移民史的研究,我們可以明白”先祖遷自莆田”的部分歷史背景。在明初的全國性移民活動中,各地都留下不少文字記載和歌謠,如山西洪洞縣,在當年朝廷設局駐員負責管理移民的機構廣濟寺旁,還有古大槐樹下的遷民遺址,並廣泛流傳一首民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裡?大槐樹下老鴰窩。”老鴰就是烏鴉。可以想像,晚秋時節,槐葉凋零,烏鴉的叫聲又是那樣的使人心煩。這首民謠道出了移民者離鄉背井的心境。在莆田,還能搜集到關於移民依依惜別家鄉時哀怨的吟唱。或許這和移民者將要遷徙的目的地有關吧。潮州,明代時才有“海濱鄒魯”的美稱,有宜人的氣候,有肥沃的土地,他們未來的定居地是漁米之鄉,這是飽經中原戰亂的農民所祈求的,於是心中沒有牽掛,一路向所嚮往的福地走去。
#族譜透露的訊息
不過,我們翻閱族譜,仍可以發現遷入潮州的莆田人,在字裡行間留記下自己對祖籍的懷念之情。族譜中常有這樣的記載:“先世居住莆田烏衣巷××門樓”或“居住客鳥巷烏門樓”等等。查遍莆田縣城,就是找不到烏衣巷或者客鳥巷。莆田縣的誌辦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移民歷史距離太久遠,很多地名都消失或改變了,很難再找到這些古地名。這是為什麼?筆者認為,烏衣巷很可能就是移民者給自己的寄居地編造出來的地名,大家都記得“金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詩句吧,烏衣巷是南京名門望族王、謝二姓的聚居地。原來他們南遷之後,仍不忘自己的顯貴身世!而客鳥巷則明顯地表達了客居此地的心境。這種假想有沒有根據呢?有的,如跟澄海鄧氏同出一源的韶關鄧氏,原居南京珠璣巷,南遷入韶關之後,也命名居住為“珠璣巷”。屈大均說這是“不忘枌榆所自”,也就是表達了對祖籍的懷念。不過,鄧氏從此在韶關南雄定居,南雄珠璣巷還更出名。隨著他們繼續遷徙入潮,這些巷名便在當地消失了,但仍停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並把它們傳述給後代,於是一代代傳下去,到了修族譜的時候就以訛傳訛,子虛烏有的“烏衣巷”、“客鳥巷”便出現於各姓撰修的族譜上了。
由上所述,眾多潮州人自稱"先祖遷自莆田"的說法是有根據的。

千奈ちゃんかわいい!!!
26/07/2024

千奈ちゃんかわいい!!!

足濟好个畫面!
26/07/2024

足濟好个畫面!

Address

Xinbei
224

Website

https://twitter.com/Tisliongthamtoo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Pī-né͘ng 學福建話及潮州普寧話生活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