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文化出版

真文化出版 在閱讀中,找到認真生活的態度。

2024倒數!很快就要耶誕節和元旦了,新的2025年,小編先祝賀各位讀者業績蒸蒸日上,錢包滿滿,所以小編在年底推薦二本相互呼應的書給大家,無論是耶誕節送朋友或自己,或是新的一年思考金錢和人生方向時,都很具有參考價值喔~更多書籍介紹,請見留言...
18/12/2024

2024倒數!
很快就要耶誕節和元旦了,新的2025年,小編先祝賀各位讀者業績蒸蒸日上,錢包滿滿,所以小編在年底推薦二本相互呼應的書給大家,無論是耶誕節送朋友或自己,或是新的一年思考金錢和人生方向時,都很具有參考價值喔~
更多書籍介紹,請見留言喔~

17/12/2024

如何從過往的成功找到亮點
  我要是指導此人,首先會探討他過往成功的辦法。所以我也許會問…
  • 以前你是怎麼爭取到理想客戶的?
  • 你如何安排與客戶見面?
  • 在與客戶見面之前,有無預作準備?若有,又是如何預作準備?
  • 你開始說話的時候,手邊通常有什麼?
  • 見面的情況如何?
  • 你如何結束與潛在客戶的會面?
  • 會面之後發生了什麼?
  還有更多的問題可以問,但從這些問題開始,就能依據過往的成功經驗,找出一個有助於順利成交的簡單框架。目的是依據過往的成功經驗,定出一個以後能照做的程序。更具體地說,是以有用的東西作為基礎。
  成功的經驗,是你建構任何框架的基礎。在這個例子,我問的問題可以突顯出先前多次的成功經歷,所共有的條件,可以用於建構她的框架。以下是三個條件:
  • 準備工作
  • 會面的架構
  • 後續追蹤
  要建構她的框架,首先要稍微仔細研究她的準備工作的細節。這一切都是為了建立一個以她的成功經驗為基礎的框架。
  這樣的框架會符合她的個人風格,也能反映她的優勢,而且過往還有成功的紀錄。
  建立一個簡單的﹁成功框架﹂,也能用來檢討每一次的作業。她若失敗,亦可用成功框架檢討是何時犯錯、何地犯錯,又是如何犯錯。也許她忽略了某個步驟,例如「沒有確認接下來該怎麼做」。但先前說過,在這個例子,她的失敗在於沒有完整執行成功框架。
  既然如此,那她該學到什麼教訓?她該學到的教訓好像只是…要依照先前有效的作法去做。這當然是她從先前的成功經驗學到的。
  失敗並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之所以會失敗,要嘛是執行的問題,要嘛是知識的不足。想彌補知識的不足,往往需要向別人的成功取經,向別人的成功框架學習。
(更多書訊請見留言)

為什麼失敗總是辜負了我們?  有個朋友跟我說了最近的經驗。他們拜訪一位潛在客戶,覺得談得不順利。很多人都曾遇到這種狀況。但是然後呢?  拜訪過後,他們思考談得不順利的原因,發現應該把話說得清楚些,也沒跟客戶溝通接下來該怎麼做。他們想讓自己放...
12/12/2024

為什麼失敗總是辜負了我們?
  有個朋友跟我說了最近的經驗。他們拜訪一位潛在客戶,覺得談得不順利。很多人都曾遇到這種狀況。但是然後呢?
  拜訪過後,他們思考談得不順利的原因,發現應該把話說得清楚些,也沒跟客戶溝通接下來該怎麼做。他們想讓自己放心,說下次表現會更好,但我沒什麼信心,他們也沒有。
  也許你在想:「這不就是一個從失敗學習的例子嗎?」並不是。應該說失敗…呃,辜負了他們。
  ▓一、他們的思考並未得出新的見解。
  他們回顧與客戶的互動,確實找出了這一次的缺失。不知為何,他們卻忽略了一個讓他們先前多次順利成交、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他們已經有一個能順利成交的框架,只是這一次沒有使用。
  他們這次沒能做到,並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只是突顯出這次有所疏忽,或是他們做事的方法不一致。
  ▓二、他們沒能整合思考的心得。
  這位朋友也坦言,他們沒有一個程序可以總結出該學到的教訓。他們只是承認有所疏忽,下次會記得。
  我們都以為自己會記得,有時候也真的會記得。由於很多人相信能從失敗中學習,所以認為只要失敗了,就能自動學到東西,下次表現就會更好,「下次我一定會…」。
  你可能也對自己說過類似的話,但我們都知道不見得做得到。我們很忙,我們會忘記。而且我們都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個人願意花時間思考哪裡出錯,已經很了不起了。很少人會花心思從錯誤歸納出教訓。費什巴赫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我們不太願意思考自己的錯誤。
  也不必太自責,從自己的錯誤學到教訓並不容易,也許從來沒人教過我們。我們只是跟大多數人一樣,以為累積經驗,自然而然就能學到東西。但學習遠比這複雜。
(待續)

[新書]成功乃成功之母:從你過往成功的大小事例找到亮點,建立你未來的成功框架★★★失敗並非成功之母,成功才是!★★★要蓋出一棟房子,就要按著設計圖上必要的部件、工序,一步一步搭建起來。若是一張只是教你不要這樣蓋、不要那樣蓋的設計圖,你是完全...
11/12/2024

[新書]成功乃成功之母:從你過往成功的大小事例找到亮點,建立你未來的成功框架

★★★失敗並非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要蓋出一棟房子,就要按著設計圖上必要的部件、工序,一步一步搭建起來。若是一張只是教你不要這樣蓋、不要那樣蓋的設計圖,你是完全蓋不出一棟房子的!

長久以來,我們都誤以為「失敗乃成功之母」,然而失敗只讓我們知道這套方法行不通,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具體指引了。反之,回顧你過往的成功經驗,「順利的時候是什麼情況?」無論事件大小,都是你每一步、每一決定促成的:考得好成績、學會第二外語、找到一份工作、購買房子、談成一筆交易……回顧並整理這些成功案例的過程,就能發現推動自己前進的方式,並找到合適的成功框架。

▓在職場上,你成功談成一筆交易,整理這次成功的過程:
  •你如何安排與客戶見面?
  •在與客戶見面之前,有無預作準備?若有,又是如何預作準備?
  •你開始說話的時候,手邊通常有什麼?
  •見面的情況如何?
  •你如何結束與潛在客戶的會面?
  •會面之後發生了什麼?

▓在生活中,你成功運動三個月減重了十公斤,整理這次成功的過程:
  •前一晚先把第二天要吃的健康餐做好冷藏
  •前一晚把運動服和上班服備好
  •前一晚把第二天的重要工作寫下以安心運動
  •設定好鬧鐘,提早睡眠
  •醒來不看手機訊息以免占據運動的時間
  •運動完立即將運動服丟洗衣機

作者的成功框架並不是一套死板的公式,而是一個靈活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填入能讓你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小檢查點,也能提升執行的專注力。有了這套框架,成功不再只是個模糊的大方向,而是一件一件很容易執行的小步驟,且不必靠意志力或記憶力苦苦支撐,只要按部就班即可實現,變成一種習慣。即使其他臨時事務打亂了你的步調,只要在這框架下做些調整,很快就能回到正途上。

◎2024年年度商業書籍大獎入圍
◎失敗無法教會我們什麼,而成功才是我們學習的重點。

#各界成功人士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王東明 企業講師/輔導顧問
李河泉老師 台積電「跨世代溝通」指定講座
愛瑞克 《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書平 先行智庫執行長

#國內外企業界好評推薦
成功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你過去的經驗和努力之上。在瞬息萬變的職場中,成功不再是偶然,而是「有跡可循」。我很喜歡觀察成功者做決定/選擇的方式,並萃取出成為自己做決定的參考依據。作者羅伯•哈契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實用的建議,讓我們學會如何從過往的成功中總結經驗,為未來鋪路。
  ——王東明 企業講師/輔導顧問

失敗只會留下傷痕,成功才會留下線索,本書《成功乃成功之母》給了很棒的觀點。現在開始暫別檢討失敗,優先複製成功。不斷找出為什麼成功的原因複製貼上,你就能勘破成功的關鍵。
  ——李河泉老師 台積電「跨世代溝通」指定講座

本書作者羅伯∙哈契建議我們要跟自己成功的經驗學習。如果你仔細檢視自己成功的每一步,你就會發現一個成功框架,可以套用在你往後的每一項計畫中。這本書清晰描述如何找出你的成功框架。
  ——Mark Whittaker 數位行銷企業主

失敗雖然可以讓我們知道哪裡做錯了,或該試試不同的方式,但它無法讓我們知道如何做得更好。這就是成功的魔力和力量。成功的案例給了我們先例,並指引我們前進。這本書帶你找到自己的成功框架,而非提供一套即定的公式。停一下,思索一下,重新組合成功可以為提供你怎樣的協助。
  ——Amazon 5*

如果你喜愛正向心理學並努力付出,你一定會愛上羅伯∙哈契的這本書。書中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我們都有一套成功框架,可以讓我們在未來複製之前成功的案例。我自己就從過去做對的事學到許多,而非在失敗的事裡重新組合。我特別讚賞這本書的方法,因為它不只可以用在你的事業,也能用在你的生活中。
  ——NetGalley

如果你認為從失敗的經驗學習,是最快通往成功的道路,那你恐怕搞錯了。羅伯‧哈契有個更好的辦法:想一想「以前有哪些方法對我來說很管用?」這本書提出容易執行的概念,別執著於過往的失敗,應該聚焦在成功的經驗。你只要照做就行了!
  ——Kate Erickson Dumas Entrepreneurs on Fire營運長

如果你聽過「成功會留下線索」,卻不知道該怎麼去找出這些線索,也不知道該如何運用,那這本書正適合你。羅伯‧哈契要告訴你如何分析成功的要素,打造成功框架,實現你想要的成功。
  ——Michelle Mazur博士 3 Word Rebellion作者

我向來堅信,遇到人生的難關,就要發揮所長突破困境。羅伯的成功框架法,給了我一個可以依循的流程,讓我更能善用成功框架法。太多教練只想「解決」問題,羅伯則是教你找出最大優勢,不僅增強自信,還能調整自己的觀點,這可太令人興奮了!效果也更持久,因為發掘自己的獨特才華,實在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
  ——Mari Anne Snow Eascra Biotech執行長/共同創辦人

想帶回家的話,請見留言!

趁還幸運活在這世界,用一件小事,改變世界。閱讀人
28/11/2024

趁還幸運活在這世界,用一件小事,改變世界。
閱讀人

你知道怎麼改變世界嗎?方法就是做一些小事。

讀了一本書《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

其中有一個段落提到:「每個人的墳墓過不了多久就會沒人問津,但你曾經給予服務員的微笑,所帶來的影響卻會永遠存在,因為那微笑會被不斷地傳遞下去。」

這讓人想起許多時空旅行的電影,主角只要改變過去的一件小事,現在就會發生意外的改變。同樣地,如果你現在改變一件小事,也許就能改寫你未來的人生。

例如,讚美別人、感謝他人,甚至在背後稱讚別人,這些都是最簡單的「小事」。

當你在開車時遇到有人擋住你的路、插隊或超車,你也可以玩一個小遊戲,想像對方可能剛經歷了一些不順利的事,或者剛得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

透過轉換想法來看待世界,你的人生會快樂很多,這種改變觀點的方法完全沒有任何副作用。

既然我們終將離開這個世界,那麼何不在離開之前,送給這個世界一些美好的小禮物呢?

我是閱讀人,用一段小故事送給你今天最美的一份禮物

感謝 柚子甜剝心事 分享感人的閱讀心得。
28/11/2024

感謝 柚子甜剝心事 分享感人的閱讀心得。

▎ 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

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名《A Beginner's Guide to Dying》
 
對啊,在死亡面前誰不是初學者?這本書特別的是,作者在46歳時診斷出癌症末期,得知自己的時間只剩半年左右,便在當地報刊投稿自己癌末感想、治療過程,得到廣大讀者回應。
 
於是他著手寫了這本書,甚至還有一章,他以本人就是臨終病患之姿,教讀者如何面對臨終之人,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這點我深受啟發。
 
而他也在今年七月過世了。令我意外的是,他的死前人生,真的如中文書名所說的:「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
 
***
 
一個病痛纏身,很確定自己無法痊癒的人,卻覺得他字裡行間,那份通透愉悅的程度,更甚於大部分的「正常人」。
 
「我們都中了人生的樂透:能降生在這個世界,能生活在世界史上最富足的年代。」
 
「埋怨46歲的我即將不久於人世,就像中了九千兩百萬英鎊的樂透,卻還埋怨必須與另外一位得獎者平分一樣器量狹小。我們的玻璃杯裝了半滿的水,也許不只半滿,想起這一點,就該歡心雀躍,滿懷感恩。」
 
***
 
我也喜歡他提到,如何與臨終之人交談的建議──雖然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不過有些原則是通用的,至少對作者通用,也讓我們可以借鏡。
 
「不要細問我們的健康狀況,而且拜託不要兜售任何療法。詢問癌細胞轉移的細節,或是我們正在進行的療法細節(通常很痛苦,而且很難堪),真的很失禮。不過我們最討厭的,莫過於別人給的醫療建議,或是推薦什麼神奇療法。」
 
***
 
看到這一段我就心有戚戚焉,因為以前就有類似的經驗,只要有誰得了什麼病,身邊就會冒出一堆神奇的藥草和另類療法,或是傳一大堆資訊殘缺的網路文章。
 
這些常常讓已經很心慌的家屬和病人,更加地心慌意亂。
 
當然我明白醫學有其極限,也完全同意輔助療法有其功效,而身邊的人也只是「想幫忙」才這麼做──大家都很怕錯過了什麼,就會失去這個人。
 
***
 
不過在這個節骨眼上,身為臨終患者的作者說了一句實話──真的不需要,這些是醫療團隊的工作。
 
他們寧可你好好地,以朋友的身分探訪他、傾聽他、聊聊以前的美好記憶、不要推銷、不要追問、不要睜眼說瞎話的安慰「會好起來」。
 
「你不接受我命在旦夕的事實,並不叫體貼,反而有點像是逃避現實(而且也許是讓你自己比較好受,而不是讓我比較好受)。如果臨終之人仍在盲目樂觀,那大可跟他一起樂觀,不然就少來這一套。」
 
***
 
對我來說,這本書更像一本「見聞錄」──有人告訴我,在那個時間點,人的內心可以是什麼狀態,會想什麼、需要什麼。
 
而有一個這樣的書寫,紀錄人生中重要的時段,我覺得是難得的幸福,也是他留給人類的禮物。
 
這本《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推薦給所有想知道如何好好地死、才能好好活著的人。
 
===========
☆ 好好生活好好調頻
☆ 覺察成就幸運體質
☆ 柚子甜剝心事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Podcast:柚子甜剝心事
===========

很開心本社的《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獲選金書獎選書。期待未來能為台灣出版更多財經好書。
26/11/2024

很開心本社的《全球經濟18年大循環》獲選金書獎選書。期待未來能為台灣出版更多財經好書。

生命中最珍貴的, 是錢無法買到的, 也是無法計價的~感謝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分享 "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感人的一段~
25/11/2024

生命中最珍貴的, 是錢無法買到的, 也是無法計價的~
感謝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分享 "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感人的一段~

最重要的東西
是金錢買不到的

很多人都會犯的嚴重錯誤,是只跟比自己強的人比較,我覺得這是天性使然。
社群媒體大概助長了這種惡習,我們看到別人刻意展示光鮮亮麗的剪影。

我最近幾年住在極其富有的地方,見過億萬富翁因為別人的遊艇比自己的好,而怏怏不樂。
我也看過有人刷爆信用卡,就為了能擁有最新款的荒原路華。

想避免這種毛病,就要了解最重要的東西,其實是金錢買不到的,例如幸福家庭、愛、意義感、成就感、參與感,哪怕多微小也一樣。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很簡單的辦法,就是只跟不如你的人比較。

我很幸運,這輩子常在世上最貧窮、最動亂的地方工作、生活,例如加薩走廊、尼泊爾、大半個非洲。
因此,我每次有所埋怨,總是很容易想起獅子山共和國的貧民窟、格拉斯哥的針具交換所,或是基輔被轟炸過的郊區的那些人,就會發現自己是何等幸運。

我覺得這是最容易讓自己快樂的方式。
將自己日常的煩惱,和那些雨季要是再度遲到,就有可能餓死的人的煩惱相比。
(那些人雖有餓死的危機,還是每天讓孩子身穿漿硬白淨的制服,帶著微笑去上學。)

──摘自 賽門.博阿斯《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

15/11/2024
感謝 心理師想跟你說 製作短句跟讀者分享。
09/11/2024

感謝 心理師想跟你說 製作短句跟讀者分享。

感謝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 老師分享書訊,老師覺得最實用的建議,也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歡書中有一章教導讀者如何面對臨終之人的「該做與不該做的事」,以及如何協助臨終者等實用的建議。諸如:👉要聯絡👉要傾聽👉要伸出援手,但也要具體👉不要不請自來👉不要顧...
09/11/2024

感謝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 老師分享書訊,老師覺得最實用的建議,也跟大家分享:
我最喜歡書中有一章教導讀者如何面對臨終之人的「該做與不該做的事」,以及如何協助臨終者等實用的建議。諸如:

👉要聯絡

👉要傾聽

👉要伸出援手,但也要具體
👉不要不請自來
👉不要顧左右而言他
👉不要不當回事,隨意說笑
👉不要給醫療建議
👉別逼別人一定要回覆
👉別強迫別人信教(或不信教)

#書籍《我47歲就要死了,但很平靜滿足》
#1117截止

「面對死亡,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能認清人生中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每個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自動具備這種能力。」-Simon Boas

死生一直以來都是人生大事。在大限將至之前,仍能懷抱樂觀、勇敢、知足的心態,靜看平生,實是一大智慧。

本書作者Simon Boas在46歳時診斷出癌症末期,由於時日無多,便在當地報刊投稿自己的癌末感想及治療過程,且為了回應廣大讀者他是如何能以平靜、滿足的心態看待自己即將死亡一事,他寫下了這本發人深省的書。

我最喜歡書中有一章教導讀者如何面對臨終之人的「該做與不該做的事」,以及如何協助臨終者等實用的建議。諸如:
👉要聯絡
👉要傾聽
👉要伸出援手,但也要具體
👉不要不請自來
👉不要顧左右而言他
👉不要不當回事,隨意說笑
👉不要給醫療建議
👉別逼別人一定要回覆
👉別強迫別人信教(或不信教)

作者於2024年7月過世,享年47歲,他先走上了我們每個人終將走過的路。感謝作者用親身經歷提醒讀者,讓我們還能有機會和餘裕,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重新學習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人生四道,減少遺憾,也把握活著的美好,之後或許也能更坦然面對死亡。


真文化出版

[新書書訊]◎英國Amazon預購TOP 2◎我們無法確定死亡何時到來,但看了這本書,你會珍惜死亡前活著的每一天!◎癌末臨終前的人生整理,感動數百萬讀者!國內外各界好評感動推薦生與死,看似二分絕對,卻是人生的一體兩面。面對死亡,讓我們懂得珍...
07/11/2024

[新書書訊]

◎英國Amazon預購TOP 2
◎我們無法確定死亡何時到來,但看了這本書,你會珍惜死亡前活著的每一天!
◎癌末臨終前的人生整理,感動數百萬讀者!

國內外各界好評感動推薦
生與死,看似二分絕對,卻是人生的一體兩面。面對死亡,讓我們懂得珍惜感受當下,學習如何好好活在每一刻。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工作有死線,人生也有「死線」,在死亡面前我們都是初學者,甚至無法熟練,但透過作者文字,讓我們提前看見。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閱讀作者最後一段人生旅程,提供許多啟發和思考,謝謝他的分享,讓我們看見活著重要的事物,並且無悔面臨每個人都會有的那天。
      ——林怡辰 閱讀推廣人/作家
死生一直以來都是人生大事。在大限將至之前,仍能懷抱樂觀、勇敢、知足的心態,靜看平生,實是一大智慧。感謝作者願意用自身經驗提醒讀者,讓我們還能有機會和餘裕,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
     ——李郁琳 臨床心理師/作家
死亡不是灰飛湮滅,作者至少留下了無限的愛和這本啟發、撫慰人心的書。死亡開啟一段新的旅程,這本書告訴你,行前如何做好最圓滿的準備。
     ——畢柳鶯 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生命的重點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有沒有活出自己、活出愛,從而了無遺憾。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一眼望見生命的盡頭,我們常會變得患得患失,時而變得大無畏,時而傷感痛楚,認為努力那又能怎麼樣呢?作者在將近時日之前,選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不用擔心死亡,因為你必死無疑。」面對死亡能夠如此幽默平靜、泰若自然,很不容易,這是一個看透生命本質的人才能辦得到的。佩服啊。
     ——周志建 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
對生命愉悅的讚歌,還有誰能寫出比這本更具啟發性的書呢?
     ——Daily Mail
作者賽門‧博阿斯開朗的斯多葛主義感動了全國人民。
     ——Daily Telegraph
對死亡幽默又感人的沉思。
     ——Rosamund Urwin The Times
作者賽門‧博阿斯先踏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走過的道路,他依然幽默、富同理心和充滿智慧。這是一本每個人必讀的書。
     ——Terry Waite爵士 人權作家
賽門‧博阿斯對生命的領悟,對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啟發性,他這本美妙的書既有智慧又充滿幽默感。
     ——Julia Samuel 《悲傷練習》作者
我有幸在廣播最後一次採訪了賽門‧博阿斯,他留下來的這些智慧文字會繼續流傳下去。我們每個人是多麼幸運,能讀到像他這麼慷慨的人,在過世前留下來的重要生命觀點。
     ——Emma Barnett BBC Today Programme主持人
我希望本書蘊藏的小寶藏,會被許多人讀到、分享、歡笑、哭泣、沉思和反思。
     ——Kathryn Mannix With the End in Mind作者
幽默、動人、勇敢、理智,且沒有自憐。作者賽門‧博阿斯的書讚揚了生命的韌性,並提我們好好享受生命。
     ——Jeremy Bowen BBC編輯

▓面對死亡,我們才學會認清人生中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

作者46歳時診斷出癌症末期,所剩時間不多,便在當地報刊投稿自己的癌末感想、治療過程。作者幽默、充滿智慧的文章,立即感動了全球百萬讀者。為了回應廣大讀者他怎能如此平靜、滿足地看待自己即將死亡一事,於是寫了這本深刻、讓人省思的小書。作者於2024年7月過世,享年47歲。
和一般從醫護、禪學的他人角度觀察死亡不同,作者從自身面臨死亡的恐懼、省思和不得不接受中,領悟出生命和死亡的必然關係。本書整理出作者平靜、幽默看待自己死亡的12項心法。行文輕鬆易讀,卻發人深省。文字真誠,讀來既悲傷,又讓你發笑。
書末作者還附了一章教導讀者如何面對臨終之人,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可以怎樣協助臨終者等等實用的建議。
作者先走上了每一個人終將走過的路,他將自己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幸福留給我們,教我們把握和珍惜活著的每一刻,不帶一絲悔意面對那一天的到來。

《舌尖上的美食攝影》新書分享會圓滿結束!作者 舌尖上的攝影師:百飲募集/美食攝影 讀者眾多,現場坐滿!看著長長排隊的讀者要簽名,有可愛女兒的陪伴,Nick邊簽邊甜蜜蜜地笑了。
01/11/2024

《舌尖上的美食攝影》新書分享會圓滿結束!
作者 舌尖上的攝影師:百飲募集/美食攝影 讀者眾多,現場坐滿!
看著長長排隊的讀者要簽名,有可愛女兒的陪伴,Nick邊簽邊甜蜜蜜地笑了。

Address

231, 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108-2號9樓
Xinbei
231,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108-2號9樓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真文化出版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