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2025
#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有多少人在一九八〇年代預測到蘇聯這麼快就瓦解,而且還是在不流一滴血的狀況下瓦解的?又有多少人在二〇〇一年預見,一個沒什麼人聽過的蓋達運動的領導人會如此大膽在九月十一日對紐約的雙子星大廈與五角大廈發動攻擊,並造成如此嚴重的傷亡?然而,把視角拉長的話,這些事件其實都處於更大的脈絡中。我們也許不會事先知道這種種細節,但其大致的輪廓並不難預測。
⠀
問題一部分出在我們把這些現象分放在不同的場域解釋: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也有人僅研究社會結構或僅研究文化。但這些場域比較像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建構物,而非現實。這些彼此分離的場域中的種種現象其實彼此交叉、彼此預設、相互影響,也就是說,沒有把別的現象納入考量的單獨考察是不成立的。問題的一部分在於,我們傾向把這三個「新」元素與現代世界體系的三個轉捩點分開談論:(一)現代世界體系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長十六世紀;(二)一七八九年作為世界性事件的法國大革命,以及其後主宰了世界體系長達兩世紀的地緣文化(geoculture)——中間路線的自由主義;(三)一九六八年預示了現代世界體系末期的世界革命,這場革命掏空了把世界體系綁在一起的中間路線自由主義地緣文化,而我們就活在這場革命後的世界中。
⠀
這本書旨在向大家解釋,世界體系分析的倡議者早在「全球化」一詞被發明出來之前就在分析「全球化」了——但全球化並不是被當作「新東西」來談論,而是被當成現代世界體系從十六世紀以降的基本特質之一。我們主張,把不同元素分開來分析——也就是大學所說的「學科」——是理解世界的障礙而非助力。我們的主張是,我們居於其中且決定我們有哪些選項的社會現實並不是諸多民族國家,而是更大的結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體系。我們一直以來都主張,這個世界體系有許多不同的制度——國家、國際國家體系(interstate system)、生產公司、家戶、階級、各種各樣的身份團體——而這些制度形成讓整個體系得以運作的背景的同時,也刺激出瀰漫於整個體系的衝突與矛盾。我們不斷聲明,這個體系是一種社會造物:造物有其歷史,而我們需要解釋其起源、辨別出使其得以運作下去的機制,並識別其最終必然出現的危機。
⠀
我們的主張不僅對立於掌權者的官方修辭,也對立於社會科學家兩世紀以來習慣的知識結構。因此,我們認為,不僅該重新看待我們當下所生活的世界,也要理解我們如何思考這個世界。世界體系分析家從根本上反對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但我們也相信,這種分析模式的浮現反映出也表現為世界體系中逐漸加劇的不平等,而這種種不平等皆處於我們當前的政治核心。
⠀
📚 #精選書摘
✹摘自《世界體系分析引論》|導論|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伊曼紐.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
申昀晏 譯
⠀
﹉﹉﹉﹉﹉﹉﹉﹉﹉﹉﹉﹉﹉
🌟 10/30(四)晚間開課!線上哲學/社會學讀書會:《世界體系分析引論》🌟
主辦單位:小小書房
上課日期:10/30、11/06、11/13、11/20,共四堂
時間:晚間 7:30 – 9:30
遠距使用軟體:Google Meet
Leader:申昀晏|本書譯者。中山哲研所畢業,現在在筑波大學人文社會學攻讀博士。研究興趣是東亞歷史、科學/自然哲學、政治哲學。譯有《戰爭的框架》、《危脆生命》、《言論自由》。
費用:
購書 1600/4堂,舊生可再折100元(不含書款)
無購書 2000/4堂
每周進度:
10/30|導論、第一章
11/06|第二章、第三章
11/13|第四章、第五章
11/20|〈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與社會主義〉、〈重探資本主義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