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7/2025
✪ 𝟳月號|懷念作家|悼念 #鄭愁予|唐捐 ✪
⠀
✺鄭愁予✺
▸本名鄭文韜,籍貫河北寧河,1933年12月4日生於山東濟南,1949年5月來臺,美國時間2025年6月13日逝世。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畢業,後陸續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坊寫作美術碩士學位(MFA)、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學位、美國加州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授文學博士(D.Litt.)。早年曾為紀弦創組的「現代派」的發起人之一,曾任美國愛荷華大學東方語文系講師、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教授、《聯合文學》月刊社社長、《現代詩》復刊後編委、《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美國耶魯大學終身駐校詩人及榮休教授、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總幹事、香港大學文學院、東華大學名譽教授、清華大學、金門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等。
曾獲臺灣現代詩獎、第19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作詞人獎、海外華人文學貢獻獎(美國)、香港國際詩人筆會現代詩魂獎、香港大學文學終身成就獎、國際詩人筆會終生成就詩魂獎、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章等。創作文類以詩為主,亦涉散文、翻譯與詞曲創作。著有《夢土上》、《 #窗外的女奴》、《 #衣缽》、《 #燕人行》、《 #雪的可能》、《 #刺繡的歌謠》、《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和平的衣缽──百年詩歌萬載承平》等。▸
⠀⠀
🍷自稱臣是酒中仙
#鄭愁予的詩意與性靈
⠀
在一九五○年代後半葉的詩壇,以紀弦為盟主,以覃子豪為巨擘,兩相頡頏,激盪詩的波瀾。然而在此大勢之下,若沒有楊喚、鄭愁予、林泠這類詩人創作美好的、多情易感的抒情詩篇,則現代詩能否打動諸多青年讀者,進而蔚為時代風潮,也是可疑的。愁予的《 #夢土上》出版於1955年,收錄54首詩(其實他當時已在報刊發表而未收入此集的作品超過一百首),依照楊牧的說法:「 #幾乎無一不可細讀」。聲情之美,復睹於兹,這並不是宋詞的白話仿寫。其間雖繼承了一些傳統的美感情境與語彙,卻斷然為現代心靈的產物,飽含了藝術創造的慧心。
⠀
僅憑這批現代美典,愁予已堪稱為 #銜接中國抒情詩潮與臺灣現代詩的重要橋梁。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超越了何其芳等一九四○年代的前驅詩人,但其時他才滿二十二歲。他的詩構句並不複雜,但善於運用文白長短相互調劑的原理,情思細緻,輕重緩急分明,富於形象性。這批作品至少有兩層意義,一是對於戰後亟待重建的新詩語言, #提供了精品範例;二是在追求現代的文藝思潮下, #鞏固了詩的抒情功能。這幾天看到有人拿方文山的歌詞來貶低愁予早期創作,視為同型同調而多所歸罪,此類偽文學批評可供村民一笑。
⠀
愁予1955年以後的詩,愈加精純, #絕少失手。(在此之前,則時有稍疲軟而渙散的篇章或句子,固然多已棄之集外,但即便是集內篇章也偶見稚嫩的語句。)抒情寫景並帶一點敘事的力作,可謂層出不窮,有時刻意抑斂主觀,斟及無我之境,有時巧用戲劇獨白,推拓一種同情……。題材雖較有限,方法實頗多樣。比較值得關注的,當推被稱為登山詩或山水詩的「五嶽輯」。愁予愛遊涉江湖,攀登山嶺,這使得他筆下的世界有了一種超越凡俗的寛闊視野。他最好的地景詩, #兼融身體感與哲理性,既有巧於設喻的描寫能力,又有的浪漫迷人的情思,獨造一種靜美的境界。
⠀.....
⠀
回想大約2011到2012年之間,愁予曾應邀到清華大學擔任榮譽講座,我因專長所近,負責接待,遂有機會每周親炙詩人。他的《 #和平的衣缽》與我的《 #金臂勾》恰好同年同月出版,但我想我應該沒有呈覽自己的胡鬧之作,倒是時常聆聽他這套華夏和平詩學的弘論。詩人真是典型的性情中人,特別隨身那一小瓶行軍酒壺一仰,遙吟俯暢,逸興遄飛。我時常在心裡默誦飲中八仙歌,感覺他以一身而兼有八仙之風姿。其時,我對於渡海前後的詩學就有很高的興致,常就此請教。數年後,我果然發表了一篇專論愁予早期詩的論文,自謂有些新見,而實得益於當時的機緣。
⠀
天旋地轉,星宿歸位,地面上尚多怪論奇說,願詩人暢然於星空的酒席。
⠀
(本文為節錄,全文請見《文訊》𝟳月號)
⠀
❏ 作者|唐捐 ❏
現為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嘉義人。曾獲五四獎、梁實秋文學奬、年度詩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奬。著有散文集《 #世界病時我亦病》等兩種,詩集《噢,柯南》等七種,另有日譯詩集《誰かが家から吐きすてられた》。
⠀
▃▃▃▃▃▃▃▃▃▃▃▃▃▃▃▃▃▃▃▃
🖋️《文訊》𝗩𝗼𝗹.𝟰𝟳𝟳|𝟮𝟬𝟮𝟱. 𝟳 🖋️
📚實體雜誌.電子書.各大書店均有販售
🛒購物車加起來👉🏻 http://bit.ly/3TgQFF6
🛒電子雜誌也有👉🏻 bit.ly/3IGwifJ
⚡深入當代文學.掌握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