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行創意 ingsist

時行創意 ingsist UI/UX & Design. Business & Brand strategy. Growth acceleration
工作事項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is a strategic design consulting partner.

ingsist 是一家戰略設計夥伴。融合品牌價值、產品設計、行銷增長的數位代理顧問。我們注重核心價值和方法來解決企業、單位組織,各種裝置、平台所面臨的挑戰。


ingsist. A digital agency consultant integrating brand value, product design, and marketing growth. We focus on core value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enterprises, public sector and various devices and platforms.

我們是一間小型設計公司,沒有華麗辦公室,也沒有無限零食。但我們有一群認真對待設計與使用者的人,正在執行一些有挑戰、也有價值的專案。現在,我們想找幾個夥伴,一起把這些事做得更好、更漂亮。目前開放的職位有 👇: #數位設計師 Digital D...
29/07/2025

我們是一間小型設計公司,沒有華麗辦公室,也沒有無限零食。
但我們有一群認真對待設計與使用者的人,
正在執行一些有挑戰、也有價值的專案。

現在,我們想找幾個夥伴,一起把這些事做得更好、更漂亮。

目前開放的職位有 👇:

#數位設計師 Digital Designer (UIUX)
視覺的駭客、邏輯的建築師,體驗的操刀手。

#全端工程師 Full-Stack Engineer
全能開發的實踐者、創意還原的偏執狂,效能的優化家。

#商務開發 Business Development
市場的潛伏者、合作的破冰者、營收的策動者。
---
我們的專案橫跨品牌官網、SaaS 平台、ESG 工具、AI 問卷系統,
客戶包含新創、企業集團與法人單位。
我們重視設計思考,也在每一次合作中深耕使用者旅程。
設計不是裝飾,而是創造價值的工具。

工作地點:台北(可部分遠端)
📩 職缺投遞方式請參考下方留言連結

沒有一定的年資要求,但我們欣賞細膩、有想法、願意動手解決問題的人。

💬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可以一起討論細節、互相 cover、參與決策的小團隊 —— 歡迎加入我們。
---
#設計招募 #全端工程師 #商務開發 #設計思考 #使用者旅程 #產品設計 #小團隊大志氣 #不是在畫圖是在解題 #設計師不是美編 #工程師不是碼農 #加入我們的小宇宙 #設計人生不設限

有時候,最安靜的選擇,反而聲音最大。在 AI 被掛在每個發布會標題上的今天,Airbnb 在 2025 夏季更新裡完全不提 AI,選擇專注在「真實世界」的服務體驗:你可以在房源裡預約按摩、美食、甚至是和名廚學做菜。從「找住宿」變成「找生活的...
23/06/2025

有時候,最安靜的選擇,反而聲音最大。

在 AI 被掛在每個發布會標題上的今天,Airbnb 在 2025 夏季更新裡完全不提 AI,選擇專注在「真實世界」的服務體驗:你可以在房源裡預約按摩、美食、甚至是和名廚學做菜。從「找住宿」變成「找生活的一部分」,這一步,不只是產品升級,更像是重新理解人們為什麼旅行。

Jerry 寫了這篇觀察,想問一個問題:

產品做大之後,要怎麼不迷路?

Airbnb 給了一個有點老派,但很清楚的答案:把人放回中心。不是螢幕裡的點擊人數,而是螢幕外的連結、互動、還有那些一起烤肉的夜晚。

👉 全文連結:

https://designillness.substack.com/p/airbnb

#產品設計 #服務體驗 #旅遊科技 #設計是一種病

在 AI 熱潮席捲全球的背景下,整場活動竟然完全沒有提及 AI,而是專注在如何將平台擴展為服務與體驗的綜合型平台。

如何設計一個AI 產品讓人們信任並且當作夥伴,這樣的「人味」設計 ,Headspace 似乎做到了? Headspace 團隊設計了一個不會搶戲、卻會陪你呼吸的 AI 夥伴 —— Ebb。 它不會裝懂,也不會快問快答,會等你一下,然後說:「...
18/06/2025

如何設計一個AI 產品讓人們信任並且當作夥伴,這樣的「人味」設計 ,Headspace 似乎做到了?

Headspace 團隊設計了一個不會搶戲、卻會陪你呼吸的 AI 夥伴 —— Ebb。

它不會裝懂,也不會快問快答,會等你一下,然後說:「我可以陪你一起慢慢來。」 這篇文章是想聊聊設計師在 AI 時代的另一個任務—— 讓人與科技的關係不要只剩下指令,而是也有信任、節奏和心理安全。

也許我們真的很久沒有得到「一個讓人感覺被理解」的產品了...

👉 文章全文(Substack):
https://designillness.substack.com/p/ai-human-design

#數位產品設計 #設計是一種病

Headspace 如何打造 AI 角色 Ebb?從可解釋性到心流動畫設計,這篇文章拆解兩篇 Figma 專文,探討設計師如何透過「人味設計」讓冰冷技術回歸人的節奏。設計的不只是介面,而是我們與 AI 的關係。

13/06/2025
🌍 數位轉型,不能忘了碳足跡。在推動數位創新的同時,許多企業忽略了數位產品本身的「隱形代價」——伺服器能耗、資料儲存、裝置使用壽命與電子廢棄物。我們最新的文章《數位永續設計革命:從 UI 到碳足跡,我們錯過了什麼?》試圖重新定義設計師在 E...
30/05/2025

🌍 數位轉型,不能忘了碳足跡。

在推動數位創新的同時,許多企業忽略了數位產品本身的「隱形代價」——伺服器能耗、資料儲存、裝置使用壽命與電子廢棄物。

我們最新的文章《數位永續設計革命:從 UI 到碳足跡,我們錯過了什麼?》試圖重新定義設計師在 ESG 裡的角色,並提出:

如何評估設計背後的數位碳足跡?

怎麼將永續指標納入產品開發流程?

有哪些實際企業案例正這樣做?

📖 一場讓「永續」不再只停留在 CSR 的 UX 對話 →
👉 https://designillness.substack.com/p/ui

#數位永續 #設計轉型

早在 2007 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了『Earth Hour 地球關燈一小時』活動,成為全球最大、最知名的國際環境保護運動之一。而數位設計界也不落人後,UI 暗黑模式(Dark Mode)的推動,不僅有效降低裝置耗電量,更能減少使....

《設計是一種病》迎來一位新的共同編輯:Jerry。過去這份電子報多以設計與產品觀點為主,現在加入了來自行銷、成長與商業策略的聲音。我們相信,設計的價值不該只停留在畫面和流程,更該深入品牌與市場的底層邏輯。Jerry 曾在媒體與電商領域有多年...
15/05/2025

《設計是一種病》迎來一位新的共同編輯:Jerry。

過去這份電子報多以設計與產品觀點為主,現在加入了來自行銷、成長與商業策略的聲音。我們相信,設計的價值不該只停留在畫面和流程,更該深入品牌與市場的底層邏輯。

Jerry 曾在媒體與電商領域有多年操盤經驗,與我們團隊也有長時間的合作默契。他的加入,讓我們在觀點上能有更多交叉與激盪。

首篇文章,我們從 Canva 的成長故事談起,分享這個設計工具如何透過品牌戰略突圍,走出一條不同的新創路徑:

https://open.substack.com/pub/designillness/p/canva?r=3xdams&utm_medium=ios

未來我們也將持續從「設計 x 行銷 x 成長」三個維度出發,帶來更多觀點交換與產業洞察,邀請你一起訂閱與分享。

#設計是一種病 #品牌策略 #成長行銷 #設計思維 #數位產品 #新創行銷

Canva的「瘋狂大夢」如何實現?借鏡Andrew Chen,看它如何以「設計民主化」和小眾策略,避開大渠道,給早期新創的DxMxG啟示。

新時代的速度 × 不變的設計法則打開社群、開會、對齊、交付——設計的節奏只會越來越快。但我們越跑,越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快,等於好嗎?」這篇整理了我在 AI 世代觀察到的 UX 設計轉變:從 Dropbox 的 Onboarding 實驗...
12/05/2025

新時代的速度 × 不變的設計法則

打開社群、開會、對齊、交付——設計的節奏只會越來越快。
但我們越跑,越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快,等於好嗎?」

這篇整理了我在 AI 世代觀察到的 UX 設計轉變:
從 Dropbox 的 Onboarding 實驗,到 Notion、Grammarly、Slack 如何各自應對體驗挑戰。

回到最根本的設計原則,才有辦法跑得快又跑得穩。

👉 全文:https://designillness.substack.com/p/2a9

👉 更多 SaaS 案例:https://ingsist.com/cases/saas

有心得、也歡迎來聊聊你們團隊目前遇到的設計卡點。🧠

#設計節奏太快了 #產品策略 #設計原則還是有用的

AI 時代來臨,開發速度加快,產品一個功能接一個推陳出新——設計團隊面臨的壓力是:怎麼跟上節奏,同時不迷失基本盤? 這篇文章聚焦兩個核心問題: UX 如何在 AI 世代快速應變,做出更快反應?SaaS 系統這麼複雜,是否終....

🌟 動畫設計進入 AI 時代!LottieLab 推出 Magic Animator! 🌟還在用傳統方式做動畫?現在有更聰明的選擇!✨ Magic Animator 結合 AI + 協作平台,讓動畫設計更快、更輕鬆、更直覺。✔️ AI 文字...
06/05/2025

🌟 動畫設計進入 AI 時代!LottieLab 推出 Magic Animator! 🌟

還在用傳統方式做動畫?現在有更聰明的選擇!
✨ Magic Animator 結合 AI + 協作平台,讓動畫設計更快、更輕鬆、更直覺。

✔️ AI 文字生成動畫
✔️ 線上多人協作編輯
✔️ 一鍵輸出 Lottie、MP4、GIF
✔️ 雲端版本管理,隨時回溯

🎬 目前仍在 Alpha 測試階段,已開放早鳥申請體驗!
不只是動畫工具,更是未來設計流程的「加速器」。

👉 想搶先體驗?現在就加入候補名單 → https://magicanimator.com/

#動畫設計 #動態設計 #設計神器 #設計師必備 #早鳥體驗

Animate your designs in seconds with AI.

在專案合作中,我們偶爾會接到這樣的需求:「這幾頁 UI 想請你們幫忙美化一下。」這樣的起點並不陌生,也提醒我們一個重要的現實:關於數位設計的價值與角色,市場上仍存在許多想像與誤解。這篇文章,是我們團隊近期的一些反思與整理。它談的不只是設計本...
30/04/2025

在專案合作中,我們偶爾會接到這樣的需求:「這幾頁 UI 想請你們幫忙美化一下。」

這樣的起點並不陌生,也提醒我們一個重要的現實:
關於數位設計的價值與角色,市場上仍存在許多想像與誤解。

這篇文章,是我們團隊近期的一些反思與整理。
它談的不只是設計本身,更是設計在合作關係中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 協助釐清問題的起點
— 陪伴決策過程的過程者
— 在策略與執行間,協調不同觀點的節點

我們也引用了 Apple、Airbnb、Tesla 等實例,試著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陪跑式設計合作」的可能性。

這篇內容,歡迎對設計與產品策略有興趣的夥伴閱讀,也很希望聽見你們的想法。

👉 閱讀全文:https://designillness.substack.com/p/dc0

當設計變成成長型關係時,會發生什麼?

【專案發表|IASDR 2025 台北官方網站設計】Design Next,從這裡啟程。👉 https://ingsist.com/cases/10很榮幸參與全球設計研究盛會 IASDR 2025 的官方網站設計,這不只是建置一個資訊平台,...
28/04/2025

【專案發表|IASDR 2025 台北官方網站設計】
Design Next,從這裡啟程。
👉 https://ingsist.com/cases/10

很榮幸參與全球設計研究盛會 IASDR 2025 的官方網站設計,
這不只是建置一個資訊平台,而是策展一場數位中的文化對話。

為了呼應「Design Next」的主題,
我們從結構、互動到視覺,每一步都細緻設計:
♦︎♦︎♦︎ 3D 幾何動態元素 — 象徵設計研究的「解構與重組」,
♦︎♦︎♦︎ 模組化切割排版 — 平衡資訊密度與視覺節奏,提升探索感,
♦︎♦︎♦︎ 文化意涵融入細節 — 色彩、材質、版型,處處埋入台灣當代設計語境,
♦︎♦︎♦︎ 全英文內容設計 — 專為全球設計學者打造直覺易讀的資訊體驗,
♦︎♦︎♦︎ 響應式動態介面 — 從桌面到手機,確保每一個接觸點的精緻體驗。

我們以「理性架構」搭建骨幹,
用「感性語言」織入文化內涵,
讓每一位造訪者,從第一眼就能感受到:
台灣設計,正在以自己的節奏,走向國際舞台。

♦︎♦︎♦︎ 深入了解專案內容:
👉 https://ingsist.com/cases/10



#設計研究 #數位策展 #品牌設計 #官方網站設計

【時行分享】Perplexity.ai 品牌設計 #以有思考的身份為核心的設計哲學Smith & Diction 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公司。他們更像是一群「品牌哲學家」,致力於為富有想像力的客戶打造「有思考的身份」(Thoughtful I...
26/03/2025

【時行分享】Perplexity.ai 品牌設計

#以有思考的身份為核心的設計哲學
Smith & Diction 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公司。他們更像是一群「品牌哲學家」,致力於為富有想像力的客戶打造「有思考的身份」(Thoughtful Identities)。他們相信,品牌不只是視覺符號,更是一種能夠觸動人心的情感連結。

#無形品牌策略
在 Perplexity.ai 的品牌重塑案例中,Smith & Diction 將其「有思考的身份」設計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摒棄了浮誇的視覺元素,轉而專注於打造一個功能性強、值得信賴的「無形品牌」。

#符號與功能的融合
標誌中的星號(*),不僅是視覺元素,更代表了 Perplexity 的核心功能:來源引用。這種設計,將品牌與產品功能完美結合。

#字體與色彩的選擇
FK Display 字體的微妙個性和沉穩的色彩選擇,都體現了 Smith & Diction 對品牌成熟度和穩重感的追求。


可折疊的導航系統和網格化的設計,則展現了他們對使用者體驗的深刻理解。

Smith & Diction 的經典案例回顧:

除了 Perplexity.ai,Smith & Diction 還打造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案例,例如:

為紐約服裝珠寶品牌 Minted 進行品牌重塑,通過80年代的美學設計,和字體的使用,成功的賦予這個品牌新的運動風格的生命力。
為費城的首家公平競爭啤酒廠設計全新的品牌形象。
案例總結:

Smith & Diction 的設計哲學,為品牌設計帶來了新的啟示。他們證明了,品牌不只是視覺的呈現,更是品牌價值的傳達。他們善於在設計中融入品牌的理念,為客戶創造獨特而深刻的品牌體驗。

通過對 Perplexity.ai 和 Smith & Diction 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在AI時代,品牌如何才能建立信任,如何才能與使用者建立更深刻的情感連結。

Smith & Diction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eME29K

05/03/2025

又有一家「AI生圖」的新創誕生了,不過他的目標受眾,瞄準的是「反對AI介入的藝術家和創作者」。

聽起來很矛盾嗎?

,由Menlo Ventures前投資合夥人Weber Wong成立的AI新創,產品已經於3月1日正式發佈,不同於Midjourney、DALL·E和Stable Diffusion等AI工具,Flora不強調模型的強大、不自己做模型,而是關注在「 #創作流程」這件事情上。

Weber Wong表示,圖像生成AI工具並不是為專業的藝術家或創作者設計的,它們確實能帶來一些靈感,不過卻無法「控制」靈感。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使用這些工具的過程:輸入一個指令後,AI便會生成一張圖片,但我們可能對畫面的角度不滿意,所以再下一道指令請AI修改,AI生成第二張圖,這次變成光線不對了,我們只好再來一次⋯⋯反覆多次後,最終只能選擇一張「相較之下最滿意」的圖片。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這些圖片彼此之間基本上沒有絕對的線性關聯,這正是Flora想改變的地方:

Address

新生南路一段108之1號3樓
Zhongshan District
10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時行創意 ingsist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時行創意 ingsist: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