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藝術家雜誌社 人生因藝術而豐富 藝術因人生而發光

《藝術家》雜誌創立於1975年,原社址位於台北市知名的書街重慶南路上。2005年6月,《藝術家》雜誌獲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譽揚,將雜誌社所在的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47號旁小巷道取名為「 藝術家巷 」,表彰《藝術家》雜誌投入台灣美術的長期努力。「藝術家巷」的成立為充滿書香氣息的街道增添幾許藝術的芬芳,也讓周邊社區的民眾對於這個卅年的老鄰居有更多的認同與互動。

【台灣美術史隨筆|「大全集時代」台灣美術史的知識紋理再思】 隨著民主化運動帶來本土意識的高漲,各種以回顧、田調、口述等形式出現的脈絡梳理,導致各種重組工程不斷開展,顯示一種「破鏡雖難重圓,和璧終究歸趙」的新奇局面。自1980年代起,台灣的美...
30/07/2025

【台灣美術史隨筆|「大全集時代」台灣美術史的知識紋理再思】
 隨著民主化運動帶來本土意識的高漲,各種以回顧、田調、口述等形式出現的脈絡梳理,導致各種重組工程不斷開展,顯示一種「破鏡雖難重圓,和璧終究歸趙」的新奇局面。自1980年代起,台灣的美術出版界開始在此氛圍下進入「大全集時代」,全集式資料的蒐羅、出版成為新顯學。
 大全集類型台灣美術史出版所呈現的學術特性,不僅反映一種走向全時代、全藝術、全世代、全區域、全史料等的跨學科意義,打破寡頭主義,促進當代史學從「私器」走向「公器」的進程,創造具有「全民性」共有、共享、共論及共創的知識平台。本專欄持續以筆者過往以來研究過程中的所思所感為基礎,撰寫一些日常隨想,做為在學術專論中未及述及的私下見解,擴充讀者不同的閱讀層次;〔…〕。(撰文/白適銘,節選自《藝術家》603期,2025年8月號)

#台灣美術史 #隨筆 #大全集時代
#藝術家雜誌

圖說:
《藝術家》雜誌發行人何政廣與白適銘於《藝術家》雜誌50週年歷史回顧講座合影,攝於2025年6月7日。(攝影:廖伊婕)

⬇《藝術家》603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藝文消息|老鼠、白蟻、兔子狐狸鼠鹿與蒼蠅的生靈馬戲—張徐展個展】 臺東美術館將於8月份推出國內當代藝術家張徐展的個展「老鼠、白蟻、兔子狐狸鼠鹿與蒼蠅的生靈馬戲」,帶領觀眾進入一場充滿魔幻視覺與深刻寓意的跨界藝術旅程。 張徐展作為近年備受海...
29/07/2025

【藝文消息|老鼠、白蟻、兔子狐狸鼠鹿與蒼蠅的生靈馬戲—張徐展個展】
 臺東美術館將於8月份推出國內當代藝術家張徐展的個展「老鼠、白蟻、兔子狐狸鼠鹿與蒼蠅的生靈馬戲」,帶領觀眾進入一場充滿魔幻視覺與深刻寓意的跨界藝術旅程。
 張徐展作為近年備受海內外矚目的當代藝術家,曾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大型個展「複眼叢林」,引起藝文界廣泛迴響與好評,其核心作品〈熱帶複眼〉在同年榮獲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並陸續受邀參與多個國際性藝術雙年展。
 本次展覽不僅精選「複眼叢林」中的代表性作品,也結合藝術家近年的幾件精彩之作,例如由展現了在菜市場求生姿態的扁鼠出發的〈Si So Mi〉,及以受生態變遷影響而轉換飲食對象的白蟻為主角所展開的寓言性新作〈白蟻餵食秀〉等,闡述出張徐展創作精神中的「萬物有靈」思想與充滿臺式草根性生存哲學的世界觀。

📌展覽資訊:
老鼠、白蟻、兔子狐狸鼠鹿與蒼蠅的生靈馬戲—張徐展個展
時間|2025年8月10日(日)至10月26日(日)
地點|臺東美術館

#臺東美術館 #張徐展 #熱帶複眼 #複眼叢林 #白蟻餵食秀

張徐展作為近年備受海內外矚目的當代藝術家,曾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大型個展「複眼叢林」,引起藝文界廣泛迴響與好評,其核心作品〈熱帶複眼〉在同年榮獲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並陸續受邀參與多個國際性藝術....

【藝術正論|台灣陶瓷與台灣美術的「相遇」】 陶瓷就是藝術,當它是造形的時候,它就是藝術。自古以來陶瓷也常被當做材料創作藝術作品,例如西方的鑲嵌畫、東方的剪黏。而它跟繪畫的關係也自古有之,東方與西方從古代就已在陶瓷器物表面從事繪畫。〔…〕。 ...
28/07/2025

【藝術正論|台灣陶瓷與台灣美術的「相遇」】
 陶瓷就是藝術,當它是造形的時候,它就是藝術。自古以來陶瓷也常被當做材料創作藝術作品,例如西方的鑲嵌畫、東方的剪黏。而它跟繪畫的關係也自古有之,東方與西方從古代就已在陶瓷器物表面從事繪畫。〔…〕。
 戰後台灣的藝術史也存在著陶瓷與美術結合的豐富創作成果。為了面對工業時代下,化工材料成為生活器物的主流,台灣的陶瓷藝術家包括本省籍的林葆家、外省籍的王修功與吳讓農,已經開始重新研發造形、題材、構圖與釉色,重建藝術陶瓷的地位,試圖為台灣陶瓷開拓創新的版圖,永生工藝社與中華藝術陶瓷公司都是帶路先鋒。當時就已經有許多台灣畫家例如溥心畬、席德進曾經從事陶瓷繪畫創作。(撰文/廖仁義,節選自《藝術家》603期,2025年8月號)

#台灣陶瓷 #相遇台灣陶瓷的美術風景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瓷揚窯 #台華窯
#藝術家雜誌

圖說:
策展人劉碧旭於展場解說席德進的作品(圖版提供: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藝術家》603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藝術風景|崔西.艾敏:性與孤獨】 佛羅倫斯斯特羅奇宮(Fondazione Palazzo Strozzi)於今年3月至7月推出英國當代藝術家崔西.艾敏(Tracey Emin)個展「性與孤獨」,帶來六十餘件作品,呈現她在不同生涯階段對情...
25/07/2025

【藝術風景|崔西.艾敏:性與孤獨】
 佛羅倫斯斯特羅奇宮(Fondazione Palazzo Strozzi)於今年3月至7月推出英國當代藝術家崔西.艾敏(Tracey Emin)個展「性與孤獨」,帶來六十餘件作品,呈現她在不同生涯階段對情感、脆弱、自我揭露的探索,撥開其中極為私密卻又引人共鳴的身體和慾望命題。艾敏的創作並不描述特定生命事件,而是直面因其而生的原始情緒以及肉體反應,將個人故事轉化為存在主義式的象徵隱喻。如〈我想要的只有你〉善加使用雕塑媒材的物質性、尺幅和律動張力,表現出人同時並存的脆弱與堅毅,霓虹燈和刺繡作品中更以發自肺腑、挑動的語言直擊觀者心坎。(節選自《藝術家》603期,2025年8月號)

#崔西艾敏
#性與孤獨
#佛羅倫斯斯特羅奇宮
#藝術家雜誌

圖說:
「崔西.艾敏:性與孤獨」展場一景。前:崔西.艾敏 我想要的只有你 2016 青銅 238×245×233cm;後:崔西.艾敏 我渴盼你 2019 霓虹燈 470×308.6cm(Photo: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Tracey Emin.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2025

⬇《藝術家》603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 ▌《藝術家》603期8月號要目 ▌◤◢【8月專輯|柏林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逃逸來開創平行時空─第十三屆柏林雙年展「傳遞逃逸者」 ⊙林于嫣地質裂縫中的靈魂書寫─2025利物浦雙年展「基岩」 ⊙林盈君日常與幻境般的島...
22/07/2025

◣◥ ▌《藝術家》603期8月號要目 ▌◤◢

【8月專輯|柏林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以逃逸來開創平行時空─第十三屆柏林雙年展「傳遞逃逸者」 ⊙林于嫣
地質裂縫中的靈魂書寫─2025利物浦雙年展「基岩」 ⊙林盈君
日常與幻境般的島嶼漫遊─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吳尚霖

【台灣美術史隨筆】
「大全集時代」台灣美術史的知識紋理再思 ⊙白適銘

【特別報導|浮世繪】
一筆浮世千象─記「江戶浮世之美」 ⊙羅珮慈

【藝術市場】
2025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觀察─會後小聚:相談巴塞爾藝術展與變動中的藝術市場 ⊙李欣潔

【國際藝壇】
從視覺繪畫到數位抒情─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大衛.霍克尼大型回顧展 ⊙廖瓊芳
當人體成為繪畫故事的唯一主角─倫敦國家肖像藝廊「珍妮.薩維爾:繪畫的解剖學」 ⊙黃杰敏
肩帶滑落的瞬間:沙金現代肖像畫的誕生─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沙金與巴黎」 ⊙黃其安
凝視不可見、不可知、不確定⋯⋯─巴黎橘園美術館「模糊之中:1945年至今的另一種藝術視野」 ⊙詹育杰
跨領域如變色龍的藝術家─馬德里拉薩羅.加爾迪亞諾美術館「朵拉.瑪爾:攝影與素描」 ⊙周芳蓮
17世紀法蘭德斯地區的非日常生活─里爾美術館「節日與慶典」 ⊙唐忠珊
不是繪畫,是令人著迷的魔法─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保羅.威羅內塞(1528-1588)」 ⊙周芳蓮
奴隸出身的統治者──伊斯蘭文明的一顆璀璨明星─巴黎羅浮宮「馬木路克王朝,1250-1517」 ⊙唐忠珊
吳哥遺址的發現與高棉的青銅藝術─「從洛什到吳哥:路易.德拉波特,冒險人生」+「皇室青銅」 ⊙唐忠珊
以你手上駭人的AI「工具」解鎖藝術創作─巴黎國立網球場美術館「AI眼中的世界」 ⊙詹育杰
從前衛實驗短片到VR沉浸式動畫的活躍展現─記2025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 ⊙林莉菁

【藝術動態】
跨域.歸鄉─前輩藝術家蔡蔭棠作品返台記 ⊙廖新田

【文化行政】
現在台灣,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專業不再受用了嗎?─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十週年聯席論壇紀實 ⊙廖新田

【名家傑作】
八大山人:大寫意花鳥山水畫清超奇逸 ⊙陳傳席

封面圖版:
瑪麗亞.洛伊茲多(Maria Loizidou) 我現在在哪裡? 2025 「2025利物浦雙年展─基岩」於利物浦大教堂展場一景(Photo: Mark McNulty)

⬇《藝術家》603期將於本週三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603編輯留言版|邁向六都齊備美術館的時代】 台灣美術館界在近一個月先後迎來三位新館長: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林詠能已於7月1日出任,高雄市立美術館宣布第六任館長為顏名宏,在8月1日正式就任,而朱銘美術館由周永昭出任新任館長;同時,即將於今年...
21/07/2025

【603編輯留言版|邁向六都齊備美術館的時代】

 台灣美術館界在近一個月先後迎來三位新館長: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林詠能已於7月1日出任,高雄市立美術館宣布第六任館長為顏名宏,在8月1日正式就任,而朱銘美術館由周永昭出任新任館長;同時,即將於今年年底啟用開館的台中市立美術館公布首展的策展理念與部分參展藝術家名單。邁向六都齊備美術館的時代,為台灣藝術場域所密切關注,也伴隨著相應的反思與想像。

 逢成立滿十週年的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攜手於6月13日舉辦十週年聯席論壇「現在台灣,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專業不再受用了嗎?」,檢視過去十年來台灣文化政策環境與台灣美術史重建地景值得討論的現象。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廖新田,在本期文化行政單元梳理與會的學者們於論壇中提出的諸多議題與對話,均為持續發展的藝文環境提供深刻的觀察論述和建言。

 本期新闢專欄「台灣美術史隨筆」,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藝術史研究中心主任白適銘執筆,以其研究台灣美術史歷程的感思為基礎書寫在學術專論中未能述及的觀點,首篇以「大全集時代」為題,展開思辨。  

 暑期間國內外相繼推出大展,8月專輯聚焦國際三場重要的雙年展/三年展:不同於往年在雙數年舉辦,相隔三年的第十三屆柏林雙年展於今年夏季推出,林于嫣在雙年展的四個主展場探索本屆策展人薩莎.科拉如何透過城市中的狐狸靈活遊走的「逃逸性」為核心概念,探討當面對結構性、合法化的暴力時藝術所展現出文化自主性的潛能。今年利物浦雙年展亦有別過去多邀請外國策展人的做法,由深耕、熟悉在地藝術圈的資深策展人瑪麗─安.麥奎策畫,以「基岩」為題,林盈君從鋪展於城市中不同空間的作品,測繪藝術家們如何共同勾勒出利物浦做為記憶港口的當代圖景。吳尚霖登島來到第六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除了與藝術家根據場域特性所創作的作品相遇,並邂逅這些島嶼的自然地景和地方文化,而因多重問題一度沒落的島域也透過「海的賦權」的藝術祭命題重新與世界連結。

 國際藝壇單元帶來幾檔備受矚目的藝術家回顧展與個展,包含大衛.霍克尼和珍妮.薩維爾,各以極具辨識度的風格拓展繪畫在當代的可能性;「沙金與巴黎」特展呈現這位美國藝術家致力的肖像畫如何在19世紀的巴黎藝壇打開新局面。在同樣關照古美術的視野下,本單元中也介紹巴黎羅浮宮「馬木路克王朝,1250-1517」以及居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皇室青銅」大展,分別回看伊斯蘭文化與柬埔寨古代文明令人驚豔的藝術成就。

 本期藝術市場單元針對6月甫結束的巴塞爾藝術展,非營利藝術空間研究員李欣潔、藝術家許家維和馬凌畫廊副總監呂季璇從各自不同背景和位置的觀點,交流對今年展會的觀察,並談及對現今變動的市場與藝術環境下的思考。

圖說:
茱迪絲.布魯姆.瑞迪(Judith Blum Reddy) Futurama(局部) 2015 於第13屆柏林雙年展KW當代藝術中心展場一景(Photo: Marvin Systermans)©Judith Blum Reddy

⬇《藝術家》603期將於本週三出刊,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第十三屆柏林雙年展
#傳遞逃逸者
#2025利物浦雙年展: #基岩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現在台灣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專業不再受用了嗎?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
#台灣美術史隨筆
#大衛霍克尼
#珍妮薩維爾
#沙金與巴黎

#皇室青銅

【台灣美術|郭雪湖其人其畫─憶「台展三年展」.記郭雪湖作品】 郭雪湖1931年由畫友作陪前往日本各地遊歷,訪問畫友及參觀各種美術展、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增加不少見聞與新的繪畫常識以應此後創作的助意,於第六屆台展繼續出品〈薰苑〉一件。此作仍屬鉤...
18/07/2025

【台灣美術|郭雪湖其人其畫─憶「台展三年展」.記郭雪湖作品】
 郭雪湖1931年由畫友作陪前往日本各地遊歷,訪問畫友及參觀各種美術展、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增加不少見聞與新的繪畫常識以應此後創作的助意,於第六屆台展繼續出品〈薰苑〉一件。此作仍屬鉤勒填彩之青綠作品,為寫生本省名園之風物,園中以滿開之花木為主體,背景有園亭走廊,前景有曲欄幽池、奇岩怪石等,亦是一幅精緻美麗、富有鄉土特色的風景畫,這次他又再獲特選之榮譽。第七屆台展他破例出品〈南瓜〉及〈寂境〉兩件,比較前幾屆出品的精密重彩之作,確實是一個轉變的階段。其中〈南瓜〉是描寫農村所見之情趣,以筆墨鉤勒架上南瓜及瓜葉藤蔓,並點綴竹竿上之小鳥,而後加上彩色。(撰文/林玉山,節選自《藝術家》602期,2025年7月號)

#台灣美術 #郭雪湖 #林玉山 #台展三少年
#薰苑 #寂境 #南瓜
#藝術家雜誌

圖說:
郭雪湖 薰苑(色稿) 1932 膠彩紙本 133×186cm 私人藏

【藝文消息|穿透明日的靈光─SDGs永續藝術系列特展「聲紋風景」】藝術不僅是美學展現,更能回應環境與社會議題。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推出 SDGs 永續藝術系列展「穿透明日的靈光」的第三檔展覽「聲紋風景」,展現藝術如何以柔軟而感性的語言,將氣候行...
17/07/2025

【藝文消息|穿透明日的靈光─SDGs永續藝術系列特展「聲紋風景」】

藝術不僅是美學展現,更能回應環境與社會議題。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推出 SDGs 永續藝術系列展「穿透明日的靈光」的第三檔展覽「聲紋風景」,展現藝術如何以柔軟而感性的語言,將氣候行動與永續目標轉化為可感知、可共鳴的行動經驗。

展覽集結曾偉豪多件聲音裝置代表作,包括〈畫聲〉、〈聲動風景〉、〈種聲〉等,並推出與臺中市民共創的新作〈聲紋風景〉。曾偉豪以聲音為媒介,讓觀者不只是聆聽裝置,而是成為與環境共振的參與者。

聲音或許是最柔軟卻深遠的能量,它跨越空間、連結感官,讓永續不再是抽象目標,而是此刻能被感知與實踐的生活節奏。

📌展覽資訊:
穿透明日的靈光 ─ SDGs永續藝術系列特展「聲紋風景」
時間|2025年7月12日(六)至9月28日(日)
地點|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大墩藝廊(七)

#穿透明日的靈光 #聲紋風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曾偉豪 #聲音裝置

在今日的藝術實踐中,創作不僅回應美學,更深刻介入社會與環境。〈聲紋風景〉作為臺中市文化局推動SDGs系列展「穿透明日的靈光」的第三檔展覽,展現藝術如何以柔性、感性的語言,轉化氣候行動與永續目標為可感知的行.....

【藝術野台戲|文化淺碟、藝術網紅】 「文化淺碟」最大的問題是庸俗化、速食化之現象叢生,喜好輕薄短小之文化發展策略,因此深耕無著。本專欄在578期(2023年7月號)〈文化快炒店、藝術速來得〉一文描述這種抄捷徑的心態,特別是領導高層求表面不求...
16/07/2025

【藝術野台戲|文化淺碟、藝術網紅】
 「文化淺碟」最大的問題是庸俗化、速食化之現象叢生,喜好輕薄短小之文化發展策略,因此深耕無著。本專欄在578期(2023年7月號)〈文化快炒店、藝術速來得〉一文描述這種抄捷徑的心態,特別是領導高層求表面不求品質的績效要求,可謂此傾向之症候群。口號雖說永續,實則近利短視(或無視――不知道方向在哪裡)。
 淺碟時代之後則是正夯的網紅(Internet celebrity)現象也有前述特性,可說是淺碟化的升級版,更迅捷而全面、衝擊更大。此現象崛起於虛擬空間,以話題追逐來引起網民關注,被視為更具潛力的市場。為了集結焦點以便開創商機達到大量促銷的目的。當今,台灣藝文活動雖然發展蓬勃,但有著另類的「藝術網紅化」隱憂:話題熱炒、流行當道、煙火以及無人機放飛不停……,蛛絲馬跡或可看出一些端倪。(撰文.圖版提供/阿田教授,節選自《藝術家》602期,2025年7月號)

#文化淺碟 #藝術網紅化
#藝術家雜誌

圖說:
黃光男 彩虹 2009 彩墨紙本 70.5×140cm

⬇《藝術家》602期選購連結請見留言處⬇

【特別報導|光影中的神聖與真實──羅馬巴貝里尼宮國立古代美術館「卡拉瓦喬2025」大展】 展間裡其餘三幅畫作均可見到同一張面孔:無論是〈亞歷山卓的聖凱薩琳〉、〈瑪爾大與抹大拉的馬利亞〉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或是〈朱迪絲與何樂弗尼〉中的朱迪絲(...
14/07/2025

【特別報導|光影中的神聖與真實──羅馬巴貝里尼宮國立古代美術館「卡拉瓦喬2025」大展】
 展間裡其餘三幅畫作均可見到同一張面孔:無論是〈亞歷山卓的聖凱薩琳〉、〈瑪爾大與抹大拉的馬利亞〉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或是〈朱迪絲與何樂弗尼〉中的朱迪絲(Giuditta),都來自一名褐色鬈髮的模特兒,據傳是名為菲麗德.梅蘭卓妮(Fillide Melandroni)的交際花。有趣的是,她所代表的並非柔弱的女性,而是基督宗教中聖潔、堅毅的人物。〔…〕。而朱迪絲是一名運用自身美貌為猶太人取得勝利的寡婦,但卡拉瓦喬選擇描繪的是她故事中最血腥的一刻:穿著樸素白衣的朱迪絲割下敘利亞將領何樂弗尼(Oloferne)的頭顱,她的神情並非勝利之喜,而是厭惡,在戲劇性之上增添寫實性,為畫面的解讀預留了空間。(撰文/陳北辰,節選自《藝術家》602期,2025年7月號)

#卡拉瓦喬
#巴貝里尼宮國立古代美術館
#藝術家雜誌

圖說:
「注入黑暗」展區一景(Photo: Alberto Novelli & Alessio Panunzi)

⬇節錄文章連結請見留言處

11/07/2025

Address

Zhongshan District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8:00
Tuesday 09:0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8:00
Thursday 09:00 - 18:00
Friday 09:00 - 18:00

Telephone

88622388671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藝術家雜誌社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藝術家雜誌社: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