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07/2025
📢 「種族滅絕有利可圖」 聯合國報告點名48間企業助長以色列暴行
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聯合國發布最新報告,點名參與以色列種族滅絕的 48 間企業,微軟、IBM、谷歌等美國科技巨頭都榜上有名。這份報告呼籲企業撤資,退出所有以色列在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上的侵略活動,否則企業與高層主管都可能違反國際法被咎責。
📌 《從佔領經濟到種族滅絕經濟》報告
7 月 3 日,聯合國「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人權狀況特別報告員」法蘭西絲卡・阿爾巴內塞(Francesca Albanese)發表名為《從佔領經濟到種族滅絕經濟》的報告(From economy of occupation to economy of genocide),詳述支持以色列在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上推動殖民定居者計畫、驅逐並取代巴勒斯坦人民的一整套企業體系。這份報告列出參與以色列鎮壓巴勒斯坦人民、擴張佔領、監視甚至殺害巴勒斯坦人民的武器製造商、科技巨頭、重型機械公司以及金融機構,並且說明它們如何從以色列的非法佔領、種族隔離以及種族滅絕經濟中獲利。
從 2023 至 2024 年間,以色列軍費開支暴增 65%,達到 465 億美元,包括軍火、科技及基礎設施領域的多家上市企業,其利潤也自 2023 年 10 月以後大幅上升。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指數暴漲 179%,市值增加 1,579億美元。「對於某些人而言,種族滅絕顯然有利可圖」,阿爾巴內塞如此說道。
📌 軍工複合體支撐以色列經濟 科技巨頭從佔領獲利
其中,軍事工業複合體被聯合國報告形容為「以色列國家的經濟支柱」。以色列的長期佔領及持續的軍事行動,為生產防空系統、無人機、軍用人工智慧系統以及 F-35 戰鬥機的武器製造商及科技巨頭提供了理想的試驗場。阿爾巴內塞表示:以色列在加薩投放 85,000 噸的炸藥,其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 6 倍,軍火公司則從中獲得創紀錄的利潤。
以色列購買的 F-35 戰鬥機,由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主導生產,其零件則在全球各地生產,包括義大利的萊昂納多公司(Leonardo SpA),而日本的發那科公司(FANUC)則提供了武器生產線所需的機器人設備。以色列的埃爾比特系統公司(Elbit Systems)、以色列航太工業公司(IAI)則在無人機研發中發揮關鍵作用。此外,報告也點名丹麥馬士基航運公司(Maersk)在加薩種族滅絕戰爭期間,「為以色列穩定提供由美國援助的軍事設備。」
除了武器製造商,聯合國報告也點名 IBM、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等美國科技巨頭。IBM為以色列訓練軍事及情報人員,以及管理、儲存巴勒斯坦人民生物特徵資料的中央資料庫。谷歌、亞馬遜以及微軟則為以色列提供雲端及人工智慧技術,協助大規模監控巴勒斯坦人民。美國軟體公司「帕蘭泰爾技術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則為「薰衣草」(Lavender)、「爸爸在哪裡」(Where’s Daddy?)、福音(Gospel)等自動生成攻擊目標的人工智慧系統提供所需技術。
📌 其他涉入企業:重機、金融及農業
聯合國報告列出其他參與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領土的企業,包括:
1️⃣重型機械公司:美國開拓重工(Catertpillar)、韓國HD現代重工(HD Hyundai)及瑞典富豪集團(Volvo)為以色列提供拆毀巴勒斯坦人民家園、開發被佔領約旦河西岸之非法墾殖區的重型機械。
2️⃣租屋平台:Booking及Airbnb刊登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上的房源及飯店房間,被指協助非法墾殖區。
3️⃣金融機構: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和英國的巴克萊銀行(Barclays)協助以色列在信用評等被下調後,仍能控制國家債券的利率溢價。
4️⃣農業企業:中國光明乳業(Bright Dairy & Food)是以色列最大食品集團特努瓦(Tnuva)的控股股東,持有股份超過7成。特努瓦利用佔領巴勒斯坦土地從事農作種植及畜牧養殖,光明乳業從以色列在被佔領土地上的非法行為間接獲益。
📌 佔領及殖民種族資本主義
聯合國報告指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佔領,是「殖民種族資本主義」的當代案例。以色列將巴勒斯坦人民視為「他者」或「低等」,合理化其種族化的剝削——無論是土地、勞動或生命,企業則從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剝削當中獲利。「歷史上,企業推動並促成殖民行動及種族滅絕。」在 2023 年 10 月之後,這些過去在佔領經濟中獲利的企業,非但沒有撤出以色列,反而進一步參與至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滅絕經濟。
「那些助長無辜人民被殺害並從中獲取利益的商業活動,必須立即中止。企業必須拒絕參與侵犯人權的行為,不能再當國際罪行的共犯,否則將被追究責任。」阿爾巴內塞呼籲道。
📌 聯合國呼籲企業撤資 勿當國際罪行共犯
聯合國報告指出:國家負有主要責任,採取防止、調查、懲罰企業侵害人權的行為,企業本身也必須遵守國際人權標準,評估其活動或商業關係是否造成或助長侵害人權的風險。如果違反國際法,企業及高層主管可能面臨刑事責任,甚至被國際法院起訴。聯合國報告呼籲企業撤資,退出所有與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領土相關的活動。
聯合國國際法院(ICJ)在 2024 年 1 月做出裁定,承認加薩存在「可信的種族滅絕風險」。根據國際法及《1948 年防止及懲治種族滅絕罪公約》,各國有不共謀的義務,包括拒絕提供武器、軍事及經濟援助,並且協助咎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 2024 年進一步通過了決議,呼籲各國「立即停止向以色列出售、轉讓與轉移武器、彈藥與其他軍事設備」。
此外,國際法院也在 2024 年 7 月裁決以色列占領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違法,應盡快終止。聯合國大會據此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要求以色列在 2025 年 9 月前結束其在被占領巴勒斯坦領土的非法存在。
聯合國報告指出:ICJ 裁決已認定以色列的佔領屬於侵略行為,因此,任何支持、維持佔領的商業交易,例如墾殖區管理、基礎建設、貿易往來等等,都可能觸犯《羅馬規約》,淪為國際罪行的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