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勞網

苦勞網 老字號.新媒體

關注社運/公共議題,選譯全球南方重要時事,提供批判視角與另類知識,補足主流輿論空缺。

合作訊息與採訪通知請寄信至 [email protected]

📢 「種族滅絕有利可圖」 聯合國報告點名48間企業助長以色列暴行​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聯合國發布最新報告,點名參與以色列種族滅絕的 48 間企業,微軟、IBM、谷歌等美國科技巨頭都榜上有名。這份報告呼籲企業撤資,退出所有以色列在被...
09/07/2025

📢 「種族滅絕有利可圖」 聯合國報告點名48間企業助長以色列暴行

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聯合國發布最新報告,點名參與以色列種族滅絕的 48 間企業,微軟、IBM、谷歌等美國科技巨頭都榜上有名。這份報告呼籲企業撤資,退出所有以色列在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上的侵略活動,否則企業與高層主管都可能違反國際法被咎責。

📌 《從佔領經濟到種族滅絕經濟》報告

7 月 3 日,聯合國「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人權狀況特別報告員」法蘭西絲卡・阿爾巴內塞(Francesca Albanese)發表名為《從佔領經濟到種族滅絕經濟》的報告(From economy of occupation to economy of genocide),詳述支持以色列在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上推動殖民定居者計畫、驅逐並取代巴勒斯坦人民的一整套企業體系。這份報告列出參與以色列鎮壓巴勒斯坦人民、擴張佔領、監視甚至殺害巴勒斯坦人民的武器製造商、科技巨頭、重型機械公司以及金融機構,並且說明它們如何從以色列的非法佔領、種族隔離以及種族滅絕經濟中獲利。

從 2023 至 2024 年間,以色列軍費開支暴增 65%,達到 465 億美元,包括軍火、科技及基礎設施領域的多家上市企業,其利潤也自 2023 年 10 月以後大幅上升。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指數暴漲 179%,市值增加 1,579億美元。「對於某些人而言,種族滅絕顯然有利可圖」,阿爾巴內塞如此說道。

📌 軍工複合體支撐以色列經濟 科技巨頭從佔領獲利

其中,軍事工業複合體被聯合國報告形容為「以色列國家的經濟支柱」。以色列的長期佔領及持續的軍事行動,為生產防空系統、無人機、軍用人工智慧系統以及 F-35 戰鬥機的武器製造商及科技巨頭提供了理想的試驗場。阿爾巴內塞表示:以色列在加薩投放 85,000 噸的炸藥,其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 6 倍,軍火公司則從中獲得創紀錄的利潤。

以色列購買的 F-35 戰鬥機,由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主導生產,其零件則在全球各地生產,包括義大利的萊昂納多公司(Leonardo SpA),而日本的發那科公司(FANUC)則提供了武器生產線所需的機器人設備。以色列的埃爾比特系統公司(Elbit Systems)、以色列航太工業公司(IAI)則在無人機研發中發揮關鍵作用。此外,報告也點名丹麥馬士基航運公司(Maersk)在加薩種族滅絕戰爭期間,「為以色列穩定提供由美國援助的軍事設備。」

除了武器製造商,聯合國報告也點名 IBM、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等美國科技巨頭。IBM為以色列訓練軍事及情報人員,以及管理、儲存巴勒斯坦人民生物特徵資料的中央資料庫。谷歌、亞馬遜以及微軟則為以色列提供雲端及人工智慧技術,協助大規模監控巴勒斯坦人民。美國軟體公司「帕蘭泰爾技術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則為「薰衣草」(Lavender)、「爸爸在哪裡」(Where’s Daddy?)、福音(Gospel)等自動生成攻擊目標的人工智慧系統提供所需技術。

📌 其他涉入企業:重機、金融及農業

聯合國報告列出其他參與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領土的企業,包括:

1️⃣重型機械公司:美國開拓重工(Catertpillar)、韓國HD現代重工(HD Hyundai)及瑞典富豪集團(Volvo)為以色列提供拆毀巴勒斯坦人民家園、開發被佔領約旦河西岸之非法墾殖區的重型機械。
2️⃣租屋平台:Booking及Airbnb刊登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上的房源及飯店房間,被指協助非法墾殖區。
3️⃣金融機構: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和英國的巴克萊銀行(Barclays)協助以色列在信用評等被下調後,仍能控制國家債券的利率溢價。
4️⃣農業企業:中國光明乳業(Bright Dairy & Food)是以色列最大食品集團特努瓦(Tnuva)的控股股東,持有股份超過7成。特努瓦利用佔領巴勒斯坦土地從事農作種植及畜牧養殖,光明乳業從以色列在被佔領土地上的非法行為間接獲益。

📌 佔領及殖民種族資本主義

聯合國報告指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土地的佔領,是「殖民種族資本主義」的當代案例。以色列將巴勒斯坦人民視為「他者」或「低等」,合理化其種族化的剝削——無論是土地、勞動或生命,企業則從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剝削當中獲利。「歷史上,企業推動並促成殖民行動及種族滅絕。」在 2023 年 10 月之後,這些過去在佔領經濟中獲利的企業,非但沒有撤出以色列,反而進一步參與至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滅絕經濟。

「那些助長無辜人民被殺害並從中獲取利益的商業活動,必須立即中止。企業必須拒絕參與侵犯人權的行為,不能再當國際罪行的共犯,否則將被追究責任。」阿爾巴內塞呼籲道。

📌 聯合國呼籲企業撤資 勿當國際罪行共犯

聯合國報告指出:國家負有主要責任,採取防止、調查、懲罰企業侵害人權的行為,企業本身也必須遵守國際人權標準,評估其活動或商業關係是否造成或助長侵害人權的風險。如果違反國際法,企業及高層主管可能面臨刑事責任,甚至被國際法院起訴。聯合國報告呼籲企業撤資,退出所有與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領土相關的活動。

聯合國國際法院(ICJ)在 2024 年 1 月做出裁定,承認加薩存在「可信的種族滅絕風險」。根據國際法及《1948 年防止及懲治種族滅絕罪公約》,各國有不共謀的義務,包括拒絕提供武器、軍事及經濟援助,並且協助咎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 2024 年進一步通過了決議,呼籲各國「立即停止向以色列出售、轉讓與轉移武器、彈藥與其他軍事設備」。

此外,國際法院也在 2024 年 7 月裁決以色列占領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違法,應盡快終止。聯合國大會據此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要求以色列在 2025 年 9 月前結束其在被占領巴勒斯坦領土的非法存在。

聯合國報告指出:ICJ 裁決已認定以色列的佔領屬於侵略行為,因此,任何支持、維持佔領的商業交易,例如墾殖區管理、基礎建設、貿易往來等等,都可能觸犯《羅馬規約》,淪為國際罪行的共犯。

📢 長榮海運為以色列運輸軍用鋼材民團抗議:勿做種族滅絕幫兇!​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近日,長榮海運所營運的貨輪「長富輪」(Ever Golden)被揭露正將軍用級鋼材載往以色列,國際BDS運動(抵制、撤資與制裁)呼籲台灣運動團體及公...
03/07/2025

📢 長榮海運為以色列運輸軍用鋼材
民團抗議:勿做種族滅絕幫兇!

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近日,長榮海運所營運的貨輪「長富輪」(Ever Golden)被揭露正將軍用級鋼材載往以色列,國際BDS運動(抵制、撤資與制裁)呼籲台灣運動團體及公民社會向長榮海運及台灣政府施壓,立即停止運送這批貨物。今天(7/3),台灣巴勒斯坦自由聯線響應國際BDS運動的號召,前往長榮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門前抗議,要求立即禁運、勿做以色列種族滅絕共犯。除了抗議長榮海運,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也將致信交通部航港局及航政司,要求阻止長富輪輸出這批貨物,並且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愛爾蘭調查媒體「The Ditch」揭露,長富輪目前正載運75捆軍用級鋼材,這些鋼材原產於印度,自孟買出貨後,於新加坡裝載至長富輪,目前正位於非洲南方海運,預計在7月10日左右,經希臘轉運,最終抵達以色列的海法港。長富輪懸掛巴拿馬國旗,登記擁有者是日本正榮汽船(Shoei Kisen Kaisha Ltd.)旗下的子公司,實際營運單位則是長榮海運。國際BDS運動因此呼籲巴拿馬、日本、台灣,以及航線行經國家(莫三比克、南非、那米比亞)採取行動,警告涉嫌為種族滅絕、實施種族隔離及非法佔領的國家運送軍事物資違反國際法,而任何知情並協助轉運的企業與政府,以及不作為的國家,均可能成為違法共犯。

台灣人權促進會資深研究員施逸翔譴責長榮海運就像是二戰期間助長納粹政權的德國企業,正在協助以色列對加薩實施種族滅絕。施逸翔指出:俄烏戰爭爆發後,台灣經濟部與歐美日同步,隨即對俄羅斯出口實施管制,他呼籲經濟部應比照相同標準,立即要求長榮海運停止協助運輸軍用材料給以色列。

聯合國國際法院(ICJ)在2024年1月做出裁定,承認加薩存在「可信的種族滅絕風險」,要求以色列停止殺害並確保人道救援物資進入加薩。根據國際法及《1948年防止及懲治種族滅絕罪公約》,不僅以色列,其他國家也有不共謀的義務,包括拒絕提供武器、軍事及經濟援助,並且協助咎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2024年進一步通過了決議,呼籲各國「立即停止向以色列出售、轉讓與轉移武器、彈藥與其他軍事設備」,該決議譴責以色列在加薩人口稠密地區使用大規模爆炸武器,不僅造成大量平民傷亡,也炸毀醫院、學校、水源、電力及庇護設施,危害數百萬名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過去20多個月以來,以色列在加薩實施的種族滅絕戰爭,已經殺害至少56,000人,其中包括至少17,400名兒童。以色列對加薩的封鎖,令9成人口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並隨時可能宣布「飢荒」狀態。

📢 加薩淪現實版飢餓遊戲 以色列如何讓加薩人為食物搏命​文/Chris Hedges(美國戰地記者,曾獲普立茲獎)譯者 /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以色列正在把飢餓當作戰爭武器,這是歷史上許多種族滅絕行動的最後階段。​我曾報導在瓜地馬拉高地...
01/07/2025

📢 加薩淪現實版飢餓遊戲 以色列如何讓加薩人為食物搏命

文/Chris Hedges(美國戰地記者,曾獲普立茲獎)
譯者 /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以色列正在把飢餓當作戰爭武器,這是歷史上許多種族滅絕行動的最後階段。

我曾報導在瓜地馬拉高地,埃夫拉因・里奧斯・蒙特將軍(Gen. Efraín Ríos Montt)發動的種族滅絕行動中蓄意操控飢餓所帶來的可怕後果,也曾目睹南蘇丹的飢荒奪走了 25 萬人的性命,路旁躺著一整家人的屍體,他們瘦弱如骷髏。在後來的波士尼亞戰爭中,塞爾維亞人切斷了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與戈拉日代(Goražde)等飛地的糧食供應。

奧斯曼帝國也曾把飢餓當作武器,屠殺亞美尼亞人。在 1932 年至 1933 年的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中,數百萬人因此喪生。納粹德國利用飢餓對付二戰猶太區中的猶太人,其士兵將食物當作誘餌,就像以色列現在所做的那樣。他們曾以 3 公斤麵包和 1 公斤果醬引誘華沙猶太區裡飢餓的家庭上車前往死亡集中營。馬雷克・埃德爾曼(Marek Edelman,波蘭猶太裔政治及社會運動家,參與領導1943年的華沙猶太區起義)在《猶太區抗爭》(The Ghetto Fights)中寫道:「有時數百人必須排隊數天才能『被遣送』。那些想得到 3 公斤麵包的人太多了,以致每天兩趟、每趟載走 12,000 人的列車還裝不完。」而當群眾失控,就像在加薩那樣,德軍便朝著這些飢餓衰弱的婦女、孩童與老人開火。

這種戰術與戰爭本身一樣古老。

《國土報》(Haaretz)報導說,以色列士兵奉命對援助據點的巴勒斯坦人群開火,至今已造成 580 人死亡、4,216人 受傷。這一點也不令人意外。這是種族滅絕的可預見結局,是大規模滅絕運動的必然結局。

以色列蓄意暗殺至少 1,400 名醫療人員、數百名聯合國工作人員、記者、警察、甚至是詩人及學者;炸毀高樓大廈來消滅整個家庭;轟炸所謂「人道主義區域」,其中的巴勒斯坦人只能擠在帳棚或露天下苟活;系統性摧毀聯合國糧食分發中心、麵包店及援助車隊;並以狙擊槍獵殺兒童,這些殘酷暴行都顯示:以色列視巴勒斯坦人為只配被消滅的「害蟲」。

自 3 月 2 日以來加薩被施以的糧食與人道援助封鎖,正在將巴勒斯坦人逼入絕境。為了活命,他們必須向殺害自己的人匍匐乞討。屈辱、恐懼,為了一點殘羹冷炙而掙扎,他們被剝奪了尊嚴、自主與主體性,而這一切都是刻意為之。

40 歲的加薩人優瑟夫・阿祖里(Yousef al-Ajouri)向英國媒體《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講述他前往加薩人道基金會(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簡稱 GHF)設立的 4 個援助據點之一時的惡夢經歷。這些據點無法滿足當地人民需求,只是為了將他們從加薩北部誘往南部。在過去,加薩人民仰賴 400 個聯合國運營的援助分發站。以色列在上週日再度命令巴勒斯坦人撤離北加薩,正逐步擴張其對海岸地帶的併吞。巴勒斯坦人如牲畜般被趕入由重兵把守的金屬走道中,若幸運獲准進入,便能分到一小盒食物。

在種族滅絕發生前,阿祖里是一位計程車司機,與妻子、7 個孩子及父母同住在加薩市中心的薩拉雅(al-Saraya)難民帳棚。他為了尋找孩子的食物出發前往位於內扎里姆走廊(Netzarim corridor)附近的薩拉赫丁路(Salah al-Din Road)援助站。他說:孩子們不斷哭泣,「因為他們實在太餓了。」在鄰帳鄰居的建議下,他穿上寬鬆的衣服,「這樣我才能跑得快、動作敏捷。」他還帶了一個袋子來裝罐頭和乾糧,「因為現場人潮太擁擠,根本沒人拿得動援助食物的大箱子。」

晚上 9 點,他與 5 名男子一起出發,「包括一名工程師和一名教師,還有 10 歲和 12 歲的孩子。」他們沒有走以色列軍方指定的官方路線,因為擁擠人群使得大多數人根本無法接近援助中心。他們改走一條會暴露在以軍槍火下的黑暗小路,甚至必須匍匐前進以免被發現。

「當我爬行時,竟看到幾位婦女和老人也選擇這條險路。」他說。「有一刻,四周響起密集槍聲。我們躲在一棟被炸毀的大樓後,只要有人移動或做出任何明顯動作,就立刻被狙擊。就在我旁邊,一個高個、淺髮的年輕人用手機燈照路,其他人吼他關掉。幾秒後,他就被射殺了。他倒下後流血不止,無人能救他。他幾分鐘內便死去。」

他沿路經過 6 具屍體,全都是被以軍射殺。

阿祖里在凌晨 2 點抵達分發中心,正是援助物資分發的時間。他看到前方亮起綠燈,表示糧食即將發放。數千人開始狂奔、推擠、踐踏。他在混亂中衝向糧食堆。

「我一邊摸索,一邊抓住一袋看起來像是米的東西,」他說。「但馬上就被人搶走了。我試圖奪回來,對方卻威脅要刺我。現場幾乎人人帶著刀,不是為了自保,就是為了搶奪他人食物。我最後搶到了 4 罐豆子、1 公斤碎麥和半公斤義大利麵。不到一會兒,所有箱子都空了。大多數人,包括婦女、小孩與老人,什麼都沒拿到。他們開始求別人分一點,但沒有人捨得分給他人。」

美國承包商與以色列士兵在一旁朝人群指著武器大笑,有人甚至用手機拍攝。

「幾分鐘後,紅色煙霧彈被拋向空中,」他回憶。「有人告訴我那是撤離信號。隨即傳來猛烈槍聲。我與哈立勒(Khalil)以及其他幾人趕往努塞拉特的奧達醫院(al-Awda Hospital),因為朋友瓦爾(Wael)在途中手部受傷。我被醫院的景象震驚了。一間房內躺著至少 35 具屍體,一位醫生說這些人都是當天送來的。他們全是排隊領糧時被射中頭部或胸部。他們的家人原以為他們會帶著食物回家,結果等來的卻是他們的遺體。」

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被以色列反對派指控收受以色列摩薩德及國防部的資助,並與 UG Solutions 與 Safe Reach Solutions 兩間公司簽約,這兩間美國私人承包商由前中情局(CIA)和美國特種部隊成員經營,並負責管理加薩武裝檢查哨。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約翰尼・摩爾(Rev. Johnnie Moore)是一位極右派基督教猶太復國主義者,並被英國新聞監測及分析機構「中東觀察」(Midddle East Monitor)揭露與川普和內坦雅胡關係密切。該基金會甚至僱用反哈瑪斯的毒品走私幫派負責援助站的保全事務。

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UNRWA)前發言人克里斯・甘尼斯(Chris Gunness)告訴半島電視台,GHF的行為是「利用援助洗白」(aid washing),試圖掩蓋「人民正被餓死投降」的現實。

以色列、美國與歐洲國家無視國際法院(ICJ)2024年1月的裁定——該裁定要求即刻保護加薩平民並大規模提供人道援助。

《國土報》在一篇名為〈「這裡是屠宰場」:以軍奉命向等待人道援助的手無寸鐵加薩人開火〉的報導中指出,以軍指揮官下令對人群開火,目的是阻止其靠近或驅散他們。

《國土報》寫道:「援助中心通常每天早上只開放一小時。根據官兵證言,以軍會在開放前向抵達的人開火,也會在關閉後開槍驅散人群。有些開火發生在深夜,在援助中心尚未開放前,可能有平民看不到指定區域的界線而遭射殺。」

「這裡就是屠宰場」,一名士兵告訴《國土報》,「我駐守的地方,每天會有 1 到 5 人被殺。他們被當作敵軍對待——沒有任何人群控制措施,也沒有催淚瓦斯——等待他們的只有各式各樣的實彈武器,例如:重機槍、榴彈發射器、迫擊砲。然後中心一開門,槍聲才會停止,人們就知道可以靠近了。我們的溝通方式就是開火。」

另一名士兵補充說:「清晨,我們會向幾百公尺外試圖排隊的人開火,有時甚至近距離衝上去對他們開槍。但根本沒有人對我們構成威脅,我沒聽說過任何一次遭到回擊。根本就沒有敵人,也沒有武器。」

他說,這項在援助站的部署任務被稱為「鹹魚行動」(Operation Salted Fish),取自以色列對兒童遊戲「紅綠燈」的稱呼。這遊戲曾出現在韓國反烏托邦影集《魷魚遊戲》的第一集中,劇中一群陷入財務困境的人為了錢相互廝殺,輸了就會被殺死。

以色列已摧毀加薩的一切平民與人道基礎設施。將 50 萬面臨飢荒的巴勒斯坦人逼成絕望的群體。目的是要摧毀他們的意志,讓他們順從並自願離開,再也不回來。

白宮正在討論停火,但別被騙了。以色列已無物可毀。過去 20 個月的密集轟炸,已把加薩變成月球表面般的荒地。加薩已不適合人居住,淪為一片有毒的荒原。巴勒斯坦人生活在斷垣殘壁及污水池之間,沒有食物、乾淨飲水、燃料、庇護、電力、藥品,也沒有任何生存所需的基礎設施。現在,阻礙以色列吞併加薩的最後障礙,就是巴勒斯坦人本身。他們正是最主要的「目標」,而「飢餓」則是以色列選擇的武器。

(原文標題 "Chris Hedges: Gaza’s Hunger Games",刊載於SCHEERPOST。)

📢納坦雅胡的伊朗核武威脅論 是喊了30年的「狼來了」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6月13日,以色列向伊朗發起「崛起之獅行動」(Operation Rising Lion),襲擊伊朗的核設施及核發展人員,至今已殺害6名伊朗科學家,並且摧毀納...
20/06/2025

📢納坦雅胡的伊朗核武威脅論 是喊了30年的「狼來了」

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6月13日,以色列向伊朗發起「崛起之獅行動」(Operation Rising Lion),襲擊伊朗的核設施及核發展人員,至今已殺害6名伊朗科學家,並且摧毀納坦茲(Natanz)鈾濃縮廠的地上設施。

以色列宣稱攻擊是對伊朗核計畫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旨在阻止「伊朗即將製造核彈」的威脅。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指控伊朗「意圖製造原子彈來摧毀以色列」,並稱伊朗製造核武後將移交給黎巴嫩的真主黨、加薩的哈瑪斯及葉門的胡賽武裝組織等「恐怖主義代理人」。美國總統川普也附和納坦雅胡的說法,他在6月17日自加拿大G7高峰會返國後表示:他相信伊朗距離製造核武「僅一步之遙。」

📌納坦雅胡扯了30年的「伊朗炸彈來了」謊言

過去30多年以來,納坦雅胡持續向世界指控「伊朗即將製造核彈」,他在1992年擔任國會議員時,就宣稱當時的伊朗製造核彈「僅需3至5年」的時間。10年後的2002年,成為總理的納坦雅胡在聯合國大會報告期間,拿出惡名昭彰的漫畫炸彈,再度指控伊朗已擁有製造核武的「關鍵能力」,而且「僅需數週至數月」時間,便能製造出核彈所需的濃縮鈾。如今納坦雅胡再次以此為藉口轟炸伊朗。

然而,以色列襲擊伊朗至今(6/20)已進入第7天,納坦雅胡仍未提出任何明確證據,來支持「伊朗即將製造核彈」的說法。納坦雅胡就像是放羊的孩子吆喝「狼來了」,但是這次就連國際原子能總署、美國情報人士,以及長期關注伊朗核政策的專家都不買單他的說法。

📌以色列指控沒證據 遭IAEA、美國情報單位否認

事實上,就在以色列襲擊伊朗前一天,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理事會才通過決議,譴責伊朗未遵守核不擴散義務。IAEA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於6月9日在理事會報告表示:伊朗已累積400多公斤、純度60%的濃縮鈾(純度90%的濃縮鈾即為「武器級」,純度60%的濃縮鈾雖非武器級,但從60%至90%的技術距離很短),「伊朗是全球唯一一個生產並累積純度60%的濃縮鈾的無核武國家,此一事實仍令人十分擔憂。」

格羅西結論道:「無法確認伊朗核計劃是否完全用於和平目的」。即便如此,格羅西在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後仍鄭重澄清:「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伊朗有系統性地推進其核武計畫。」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DNI)圖爾西・加巴德(Tulsi Gabbard)於3月25日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上發表證詞,她明確表示:根據評估,「伊朗目前並未製造核武。」《CNN》在以色列襲擊伊朗後採訪4位美國情報人士,後者維持先前評估的結論,認為伊朗不僅「沒有積極研發核武」,而且距離擁有製造並將核武投放至選定目標的能力,還需要最多三年的時間。

📌美國情報界:伊朗未啟動核武器化計畫

對於美國情報人士而言,伊朗擁有接近武器級的濃縮鈾固然令人擔憂,然而他們並不認為伊朗正在將其核計劃「武器化」:對於伊朗而言,真正挑戰不只是製造出一枚技術粗糙的核彈(可以引爆但體積龐大、難以攜帶),而是能實際投送武器的運載系統(能攜帶核彈頭的飛彈)。美國情報人士認為,以色列襲擊將激化伊朗,大幅提升伊朗往「核武器化」發展的可能性。

美國倡議組織「軍備控制協會」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防擴散政策主任凱爾西·達文波特(Kelsey Davenport)同意美國情報人士的意見,進一步指出納坦雅胡「並未提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伊朗核計劃即將武器化。」

📌伊朗核活動升高背景:美國單方面退出JCPOA

非營利智庫「ReThinking Foreign Policy」創辦人、中東及美國外交政策專家Mitchell Plitnick指出:伊朗是在美國退出《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後,才開始增加濃縮鈾純度及儲量,企圖藉此逼迫美國重返談判桌。

2015年,伊朗與美國及歐洲國家達成《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協議,根據協議,伊朗必須將濃縮鈾純度限制在3.67%以下,並且接受IAEA監督,以換取國際解除經濟制裁。IAEA多次重申伊朗已履行協議,包括配合監督及規定之鈾純度上限。但是,川普政府仍在2018年單方面退出協議並重啟制裁。

1970年生效的《核不擴散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簡稱NPT),旨在防止核武擴散,並促進和平利用核能。根據該條約,除了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及中國五個原本擁有核武的國家,其他締約國都承諾不取得、製造核武。

目前共191個國家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其中也包括伊朗。過去20多年來,伊朗官方說法是該國核計劃完全出於和平目的,而且沒有發展核武的企圖。2003年,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Khamenei)以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違背伊斯蘭教義為由,發布了禁止製造、儲存及使用核武的「教令」(fatwa)。伊朗政府也在2005年於維也納舉行的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會議上引述了這份教令,重申伊朗不會發展核武。哈米尼至今未公開批准發展核武。

📌中東唯一核武國家:以色列

另一方面,以色列從未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同時也是中東唯一擁有核武的國家,並與前述5國,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北韓為全球唯9個擁有核武的國家。根據獨立研究機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出版的2025年年鑑,儘管以色列從未公開承認擁有核武,但是該國估計擁有高達90枚核彈頭,並且持續升級其核子武器庫。

高喊「狼來了」之後率先攻擊其他國家的不只有以色列。與以色列一唱一搭的美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前夕,亦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小布希政府的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拿出一小罐玻璃瓶,聲稱內含炭疸病毒。小布希隨後揮軍伊拉克,長達8年的戰爭,美國從未在伊拉克發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卻殺害數十萬名伊拉克人、4千名美軍喪生。

歷史為鑑,類似指控往往只是為即將發生的軍事入侵提供藉口,我們應該拒絕這樣的說法。

📢殺害70名伊朗婦孺的 正是自稱「受害者」的以色列​文/Ahmad Ibsais(巴勒斯坦裔美國人,經營時事通訊《State of Siege》)​譯/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編按】6 月 13 日,以色列向伊朗發動「崛起之獅」行動(O...
16/06/2025

📢殺害70名伊朗婦孺的 正是自稱「受害者」的以色列

文/Ahmad Ibsais(巴勒斯坦裔美國人,經營時事通訊《State of Siege》)

譯/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6 月 13 日,以色列向伊朗發動「崛起之獅」行動(Operation Rising Lion),空襲伊朗軍事目標及核子設施,此外伊朗首都德黑蘭也被攻擊。以色列襲擊不僅殺害多位軍方將領與核科學家,也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截至當地時間 6 月 15 日,已有 224 名人被殺害,其中包括 70 名婦女及兒童,並有 1,400 多人受傷。伊朗發動報復行動,向以色列發射飛彈及無人機,造成13人死亡、380人受傷。

以色列針對伊朗的最新一波襲擊前,伊朗並未武裝攻擊以色列,因此以色列慣用的「自衛」說詞,並不符合聯合國憲章,而所謂「先發制人」的預防性攻擊,也經不起國際法的檢視。本文指出當前以色列襲擊伊朗,是該國長期對外發動暴力攻擊的一部份。在過去三年,以色列也襲擊了加薩、黎巴嫩、敘利亞,卻總是將自己描述為受害者。透過「永遠例外」以及扮演「受害者」的邏輯,以色列肆無忌憚攻擊鄰國,卻從來無需承擔後果。

原文標題 “Israel continues to claim victimhood, even as it slaughters children in Iran”,刊載於美國巴勒斯坦新聞網站「Mondoweiss」。

▪️▪️▪️▪️▪️

6 月 13 日清晨,以色列戰機深入伊朗領土,空襲了軍事設施及公寓大樓;根據報導,以色列也殺害了多名伊朗高級官員,包括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最高指揮官薩拉米(Hossein Salami)。這場攻擊來得毫無預警,既非回應行動,也不是出於防衛。儘管如此,以色列政府仍一如往常,急於將這場襲擊描述為「先發制人的打擊」,彷彿法律會為了配合以色列這個擁有核武的國家的焦慮而改變自身規則。

然而,語言無法掩飾非法性。以色列的說詞在國際法的嚴格規範下根本站不住腳。《聯合國憲章》第 51 條規定:只有在遭受武裝攻擊時,國家才能以自衛為由使用武力。在例外情況下,有些國家嘗試援引「先發制人」的自衛權(anticipatory self-defense),聲稱面臨迫在眉睫且無法避免的威脅。姑且不論此理論已飽受爭議,其判定標準仍極為嚴苛,即:威脅必須是「立即的、壓倒性的,沒有其他選擇,也無從深思熟慮」,這是「卡羅琳號事件」(Caroline case)後建立的標準,至今仍相當具有權威性。以色列自己也坦承,這次攻擊並非是針對伊朗即時攻擊的回應,畢竟事前沒有飛彈齊飛、地面入侵,更沒有宣戰的情況發生。充其量,這只是一次「預防性打擊」,說白了就是一場以合法語言包裝的非法侵略行為。

挺以色列人士會聲稱:伊朗核計畫對其構成生存威脅。儘管美國情報機構一再確認,伊朗目前並未發展核武。也有人會指出伊朗在地區的影響力或其對代理武裝力量的支持。但這些都不足以構成在沒有迫切威脅的情況下轟炸另一個主權國家的正當理由。「焦慮」與「合法性」之間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以色列不能每次發動襲擊時,都試圖混淆這兩者。

這場攻擊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以色列長期在他國領土上發動暴力攻擊的一部份。當前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只是這種持續行動的最新案例。僅在過去三年,以色列就轟炸了加薩、黎巴嫩、敘利亞,現在則是伊朗。每次以色列都以「防衛」為名,摧毀民用基礎設施、殺害兒童,然後再向國際社會求援,聲稱自己才是受害者。以色列的行動方式,彷彿自己永遠被包圍,而且總覺得自己有權先發制人——並非因為遭受威脅,而是害怕對手可能達到與自己勢均力敵的狀態。

以色列官員顯然明白他們的行動會引發什麼後果。在攻擊德黑蘭的幾個小時內,以色列國防部長以色列・卡茨(Israel Katz)就宣布,以色列正為「來自東方的大規模攻擊」做準備。但如果一個國家真的是出於自衛,那麼它就不會預期將遭受受害國的報復。這揭示的不是恐懼,而是策略。

以色列攻擊伊朗時,便意識到自己可能激起對方反擊——正因如此,它才能利用伊朗的報復,正當化其升高衝突的意圖,並進一步擴大戰事。它知道這個循環會持續加劇,也知道美國最終又會被捲入,站出來「支持它的盟友」。

這就是以色列如何「製造合法性」的方式。它將「永久例外」的邏輯強加在自己身上——在這套邏輯中,它的邊界可以任意延伸,它的敵人名單可以不斷擴張,而它使用暴力的權力則被視為絕對正當。比起攻擊本身,更危險的或許是:以色列在全球外交中「不可撼動」的地位——它是唯一無論發動多少侵略都不會受到懲罰的國家。只有它能一邊聲稱面臨生存危機,一邊佔領、封鎖、轟炸他國;只有它能跨越國界殺人,還稱那是在「維和」;只有它能披上「受害者」的外衣,卻讓自己的武器照亮半個中東地區的天空。

這不僅是一個軍事問題,更是一場話語戰。數十年來,以色列已經精通操控敘事的技藝,即便自己是侵略者,也總能將自己塑造成永遠被攻擊的受害者。這種「受害者」形象經過精心挑選,而且具有表演性質,凸顯了以色列自身的恐懼,卻抹去了事件的脈絡歷史,例如:當哈瑪斯發射火箭時,世界看到的是一個被圍困的國家(以色列);當以色列用美國製造的炸彈轟炸加薩的醫院及難民營時,世界卻被告知那是「自衛行動」;當鄰國進行抵抗時,他們卻被稱為「恐怖份子」;當以色列殺害他國的科學家及兒童時,這些行動被包裝為「威懾」。

這種不對稱並非偶然,而是以色列政治計畫的核心。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之所以能持續運作,仰賴這樣一種信念,即:任何對其權威的挑戰,都被視為是「生存危機」;任何有能力抵抗的民族,都必須徹底被打壓到毫無還手之力。因此,巴勒斯坦的「存在本身」就被視為是一種威脅。伊朗的核濃縮計畫是威脅;黎巴嫩的主權也是威脅。而以色列的回應永遠如出一轍:先發制人、帶有懲罰性,且不受問責。

但這場暴力的後果,並不只由以色列承擔。如今,美國已開始撤離中東多地的外交人員,準備應對報復行動。華府的評論員們已公開討論:伊朗的回應是否將迫使美國介入。這不再只是以色列的一場戰爭,而是一場由美國政府在財政、外交與軍事上全面支持的地區性破壞行動。而這一切,都是以美國人民的名義進行的。

諷刺的是,連以色列自己的安全專家都知道,這些打擊行動無法實現他們所宣稱的目標。伊朗的核計畫龐大、分散且經過加強防禦。像納坦茲(Natanz)與福爾多(Fordow)這樣的設施,都建在花崗岩與鋼筋混凝土之下。前美國國防情報局(DIA)高級官員哈里森・曼恩(Harrison Mann)等專家也坦承,這些空襲無法摧毀伊朗的核能力。最好的情況也只是延緩進程幾個月,最壞的情況則是引發他們聲稱要防止的結果:外交破裂、伊朗加速發展核武。

然而,這一切對內塔尼亞胡來說似乎毫無關係。他關心的是權力、表象與政治生存。他轟炸伊朗,就如同他轟炸加薩,也如同他去年策劃暗殺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一樣;這一切都發生在他面臨日益加劇的國際孤立、國內動盪與全球譴責的同時。這個人就是那個在聯合國面前堅持己見的人——當 149 個國家投票要求以色列遵守國際法時,他的回應卻是派出戰機轟炸德黑蘭。其傳達的訊息再清楚不過:以色列不會回應法律,它用暴力回應抗命,用升級回應譴責。

我們一次又一次被告知,以色列是在自衛。但真相卻更令人難以接受——以色列其實是在捍衛一種「免責行動的權利」。它是在維護一個不容挑戰其區域霸權的秩序,它的邊界在哪裡,全憑它自己決定。驅動這些行動的,不是恐懼,而是「特權感」。

只要國際社會繼續以沉默、赦免與軍援來獎勵這種特權,暴力就不會停止。這個地區將持續燃燒。而以色列,依舊披著「自衛」的語言外衣,持續扮演著它早已變成的角色:一個偽裝成受害者的流氓國家,處於一場正在全面展開的災難中心。

📢 童貝里「瑪德琳號」突圍加薩封鎖 遭以色列軍隊登船逮捕​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載有氣候運動家格蕾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等12位國際人士以及救援物資的船隻船隻「瑪德琳號」(Madleen),6月1日從義大利出發載...
09/06/2025

📢 童貝里「瑪德琳號」突圍加薩封鎖 遭以色列軍隊登船逮捕

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載有氣候運動家格蕾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等12位國際人士以及救援物資的船隻船隻「瑪德琳號」(Madleen),6月1日從義大利出發載送物資前往加薩嘗試突破以色列的封鎖,9日遭以色列軍方切斷通訊後登船船上全員遭到逮補拘留,預計將被驅逐出境。

自由船隊聯盟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軍方的行為是「綁架」,批評其非法沒收嬰兒奶粉、食物及醫療用品等救援物資,強調:「以色列無權拘留瑪德琳號的國際志工,他們不受以色列司法權管轄,其運輸救援物資並挑戰非法封鎖的行為也不應被當作犯罪。以色列的拘留屬於恣意逮捕而且違法,我們要求立即終止這樣的行為。」

「瑪德琳號」(Madleen)在6月1日從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的卡塔尼亞港啟航,企圖突圍以色列對加薩的全面封鎖,將救援物資以及聲援巴勒斯坦的訊息送入加薩。

根據啟航前的預估,在暢行無阻的情況下,瑪德琳號需7天能抵達加薩。然而,以色列軍方在啟航時便已發出威脅:一旦船隻接近加薩,就將採取行動,包括登船逮捕人員。此外,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林賽・葛拉漢(Lindsey Graham)也在社群媒體上暗示:瑪德琳號將被襲擊,「希望屆時格蕾塔跟他的朋友會游泳。」

隸屬自由船隊聯盟(Freedom Flotilla Coalition,簡稱FFC)的「瑪德琳號」上,載有嬰兒奶粉、麵粉、米、尿布、女性衛生用品、海水淡化設備、醫療用品、拐杖及兒童義肢等救援物資。該船是以加薩最年輕也是唯一一名女性漁民瑪德琳・庫拉布(Madleen Kulab)命名,在2023年10月以色列對加薩發動種族滅絕戰爭之前,瑪德琳與丈夫就無懼以色列直升機的致命封鎖,航行出海捕魚,以此養家糊口。然而,以色列不僅摧毀了她的船隻與漁具,更在2023年11月,空襲她所居住的加薩城,之後她輾轉流離至汗尤尼斯,由於以色列的封鎖及攻擊,瑪德琳在沒有止痛藥的情況下分娩,並且因為傷患過多、醫院沒有空床,因此在剛生完孩子後就被迫出院。戰爭期間,他在難以取得奶粉、尿布甚至是基本食物的情況下,艱難照顧4個孩子。

自由船隊聯盟表示:船隻取名「瑪德琳號」象徵了巴勒斯坦人民堅韌不屈的精神,而瑪德琳號的啟航,更是對以色列非法及種族滅絕封鎖行徑的直接抵抗。

瑪德琳號上的成員包括童貝里、法國籍歐洲議會議員莉瑪・哈珊(Rima Hassan)、以及半島新聞台記者奧馬爾・法亞德(Omar Fayad)。莉瑪・哈珊因公開聲援巴勒斯坦而被以色列禁止入境,她表示在加薩人民正承受飢餓及屠殺的此刻,「沈默不代表中立,而是共謀!」曾在瑞典國會外頭發起「為氣候罷課」行動、現年22歲的氣候運動家童貝里則強調:無論面臨何種困難,我們都必須努力,「因為一旦停止努力,我們將失去人性。」

「加薩兩百萬人正遭受系統性飢荒,世界不能袖手旁觀。我們每個人都有道德義務,為了解放巴勒斯坦而努力。」童貝里批評,各國政府與國際社會正在失職,放任「那些對生態及人類種族滅絕負有責任的人逍遙法外」,卻留下未來世代面對現實、承擔責任。

自今年3月起,以色列重啟對加薩的全面封鎖,期間長達80天,導致加薩超過九成人口面臨危機程度以上的糧食不安全、兒童嚴重營養不良率超過80%。從現在開始至9月,聯合國隨時可能宣布加薩進入飢荒狀態。

儘管以色列在5月19日「允許」援助物資進入加薩,然而以色列卻無視聯合國既有援助系統,而是在美國支持下,成立「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在加薩南部一小塊地區向部分人口發放援助物資,迫使亟需糧食的加薩人民再度流離失所,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領取糧食。6月1日,以色列軍隊向聚集在食物分發點的加薩人民開槍,殺害至少32名人。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已被聯合國、國際救援及人道組織批評將「援助武器化」。近日甚至傳出搶劫援助物資的加薩犯罪集團,是由以色列武裝的醜聞。

聯合國專家曾警告:倘若以色列軍隊企圖阻攔瑪德琳號,將違反國際法慣例。聯合國專家們發表聲明指出:「即便在被佔領的狀態下,加薩人民也有權透過其領海接收援助,而船隊也有權在國際水域自由通行,前王援助加薩民眾」,強調當援助船接近加薩外海時,「以色列必須遵守國際法並配合國際法院的命令,確保人道援助能不受阻礙地進入。」

2024年3月,國際法院(ICJ)針對加薩飢荒及飢餓蔓延問題發佈臨時措施,指出當地存在種族滅絕風險,此外國際刑事法院(ICJ)也依「飢餓作為戰爭罪」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發佈逮捕令。

成立於2008年的自由船隊聯盟,旨在透過非暴力直接行動,打破以色列自2007年以來對加薩實施的全面封鎖,將人道援助物資送入加薩。自由船隊聯盟的「自由號」(Liberty)及「自由加薩號」(Free Gaza)曾將200副助聽器成功送入加薩,幫助因以色列攻擊而喪失聽力的兒童。

然而,更多時刻,自由船隊聯盟面臨來自以色列的武力威脅。15年前,也就是2010年5月31日,以色列海軍襲擊了「藍色馬爾馬拉號」(Mavi Marmara),殺害10名行動家並導致50人受傷。雖然以色列行徑被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宣佈為非法,但是以色列持續攻擊嘗試突破封鎖的行動。

今年5月,自由船隊聯盟的「良心號」(Conscience)停泊在馬爾他附近的國際水域並等待志工登船,期間遭遇2架無人機攻擊,導致4名船員受傷、船隻起火。

自由船隊聯盟強調,其行動是符合國際法的非暴力直接行動,並宣示將持續航行,直至巴勒斯坦獲得自由。

📢 台積電工安事故引關注:魏哲家致歉並承諾改善,家屬與團體籲企業負責​圖、文/王顥中(苦勞網記者)​台積電今天(6/3)召開年度股東會,會場外的抗議活動與工安爭議成為焦點。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RCA員工關懷協會等團體,陪同台積電工程工殤家屬...
03/06/2025

📢 台積電工安事故引關注:魏哲家致歉並承諾改善,家屬與團體籲企業負責

圖、文/王顥中(苦勞網記者)

台積電今天(6/3)召開年度股東會,會場外的抗議活動與工安爭議成為焦點。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RCA員工關懷協會等團體,陪同台積電工程工殤家屬在股東會前召開記者會,要求台積電正視工安問題、慰問家屬,並建立獨立第三方監察機制。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在會中親自致歉,坦承不足並承諾加強管理,強調「生命無價」,不會以賠錢了事。

📌工安事故頻傳 家屬控台積電不聞問

近年台積電積極擴產,於新竹、台中、台南、嘉義等地設立先進封裝廠與晶圓廠,卻接連發生重大工安事故。根據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統計,自2019年起,台積電工程相關事故已導致10名勞工死亡,職災人數逐年攀升。近期嘉義科學園區事故尤為嚴重:兩週前,一名工人從鷹架墜落,傷勢嚴重恐半身不遂;5月26日,一名吊車指揮手被兩噸重電盤砸中,不幸身亡。

工殤家屬黃女士表示,弟弟黃信壹於2023年9月在台南科學園區18A廠作業時,被900公斤重的機組撞擊頭部身亡。事故後,承包商卻將責任推給工人,台積電也未派員慰問,也未出席告別式,甚至在後續調解中缺席,讓家屬感到心寒。她強調:「我們不是為了錢,而是希望台積電正視職災預防,避免悲劇重演。」

工傷協會指出,台積電的職災多發生在承包商的高風險作業,如墜落、感電、夾壓等,台積電透過「職災外包化」轉嫁風險,表面維持低職災率,實則忽視勞工安全。工傷協會常務理事林淑真痛斥,這種做法是「別人的孩子死完了」,並質疑經濟部科學園區管理委員會將勞動檢查權授權給科管會,是否在刻意迴避台積電的責任。

RCA員工關懷協會理事長杜津珠指出,RCA曾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第一代護國神山」,卻因撤廠後的污染問題導致員工罹病,訴訟至今未解。呼籲台積電勿重蹈覆轍,應承擔企業責任,確保職場安全。

📌魏哲家致歉並承諾改善

工殤家屬與勞團在股東會場外多次嘗試公開遞交陳情書,現場卻無人接應。後續透過預先取得的兩份小股東委托書進入會場才得以當面向魏哲家表達訴求,訴求包含:要求台積電及台積電基金會應慰問職災家屬,提出照護與援助方案;台積電職安單位統籌監督作業,公開具體改善計畫;設立獨立第三方監察機制。

魏哲家在股東會中鄭重回應,強調「生命無價,工安不能妥協」。他代表公司向工殤家屬致歉,坦承若有不足之處是公司疏忽,並表示對家屬指控台積電「不聞不問」感到驚訝,稱「這是第一次聽到」。他承諾將回頭檢視10起工安事故,確保對家屬提供適當慰問,並強調台積電會派員探視每位受傷的承包商或員工,若未做到即為疏失。

魏哲家進一步表示,台積電不僅專注獲利,更肩負社會責任,不會以賠錢了事。他承諾加強工安管理,必要時由台積電直接管理高風險作業,而非全權委外。此外,台積電將借鑑全球建廠經驗,例如日本工廠更完善的管理方式,來提升台灣的工安標準。他強調,台積電對台灣責無旁貸,未來將增加人力、降低危害,並確保每件工安細節都管理到位。

📢 冰角新聞 EP82|加薩陷飢荒:以色列挨批把援助當武器​🔥 加薩飢荒危機加劇! 以色列封鎖加薩逾2個月後,終於批准援助物資進入,但卻與美國成立「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繞過聯合國系統,在加薩南部特定地點分配援助。聯合國及人道組織批評此舉違...
02/06/2025

📢 冰角新聞 EP82|加薩陷飢荒:以色列挨批把援助當武器

🔥 加薩飢荒危機加劇! 以色列封鎖加薩逾2個月後,終於批准援助物資進入,但卻與美國成立「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繞過聯合國系統,在加薩南部特定地點分配援助。聯合國及人道組織批評此舉違反中立、公正原則,涉嫌將「援助武器化」!

加薩現況:93%人口面臨糧食危機,50萬人瀕臨飢餓,47萬人處於「災難」階段,隨時可能進入「飢荒」!

以色列19個月封鎖致使營養不良激增,兒童與孕婦受害尤深,被指「人為製造飢荒」。

新基金會爭議:援助僅限南部、以色列軍隊控制,聯合國及NGO譴責此舉迫使人民流離失所,違反國際法!

🎙️ 本集節目帶你了解:
🔹 加薩飢荒嚴重懲度?
🔹 以色列主導的援助為何被批「武器化」?

📢 以色列設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只在加薩南部發放物資 挨批「援助武器化」​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在封鎖加薩長達兩個多月之後,以色列政府終於在5月19日批准援助物資進入。根據聯合國綜合糧食安全階段分類(IPC)最新報告,目前加薩超過9成...
28/05/2025

📢 以色列設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
只在加薩南部發放物資 挨批「援助武器化」

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在封鎖加薩長達兩個多月之後,以色列政府終於在5月19日批准援助物資進入。根據聯合國綜合糧食安全階段分類(IPC)最新報告,目前加薩超過9成人口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並隨時可能宣布「飢荒」狀態。以色列政府是在宣布「基甸戰車行動」(Operation Gideon's Chariots),即對加薩最新一波的地面攻擊之後同意該決定。然而,以色列政府決定繞過既有的聯合國援助系統,與美國共同成立新的「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在加薩南部的特定地點分配援助物資。聯合國及加薩的援助及人道組織都譴責這種作法,其中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發言人延斯・萊克(Jens Laerke)便批評以色列作法蓄意將「援助武器化」,違反了人道行動的中立、公正及獨立原則。

📌 50萬人瀕臨飢荒,兒童營養不良激增

目前加薩約五分之一的人口、即50萬人面臨飢餓(starvation)。飢餓是指人體因缺乏食物導致痛苦甚至死亡。一般而言,人體最長可以承受三週不攝取食物,具體時間長短因個人而異。飢餓可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一餐不進食。第二階段為長期不進食,身體在此階段會將脂肪轉化為能量。當身體耗盡所有儲存的脂肪後,將轉向骨骼及肌肉作為能量來源,此時飢餓將進入致命的第三階段。在第三階段,人體會出現腦部功能下降、心臟萎縮、腹脹、噁心及嘔吐、消化道喪失功能等跡象。飢餓對兒童的影響尤為嚴重,除了導致消瘦、生長遲緩,營養不良亦將削弱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能力。

根據IPC,加薩目前有93%人口處於第三級「危機」或以上的糧食不安全階段。IPC警告:從現在起至今年9月期間,加薩將隨時宣佈進入「飢荒」(famine)狀態——這是飢餓的最嚴重狀態。根據聯合國標準,某地區一旦有20%家庭面臨極度糧食短缺、超過30%兒童罹患嚴重營養不良,以及每天有萬分之二的人口或是萬分之四的兒童因飢餓死亡,就會宣布進入飢荒狀態。

IPC將糧食不安全分為5個階段,根據IPC報告,24%的加薩人口、50萬人經歷的糧食不安全已經達到第三級的「危機」階段。54%、100多萬人達到第四級的「緊急」階段,極可能出現嚴重營養不良的情形。22%、47萬人達到最嚴重、第五級的「災難」階段,面臨可能導致死亡的飢荒。

從今年3月至今,已有至少57名加薩兒童因營養不良死亡、9千多名加薩兒童因急性營養不良被送醫。IPC預測,至明年3月,約有71,000名五歲以下兒童將罹患急性營養不良,出現身高及體重比例失衡、生長遲緩甚至死亡的跡象。

📌以色列封鎖與人為災難

人道救援團體「世界醫師組織」(Médecins du Monde)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半以來,加薩面臨的嚴重營養不良,其根本原因在於以色列當局實施的封鎖。

加薩經歷以色列長達19個月的軍事攻擊及封鎖,部分地區的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之嚴重營養不良程度,已與歷經數十年內戰、全球糧食最不安全國家之一的葉門相當。世界醫師組織報告指出:今年3月2日以色列在停火協議第一階段結束後,全面封鎖援助進入加薩並重啟攻擊,1個月後,世界醫師組織發現高達五分之一的孕婦或哺乳期婦女,以及近四分之一的兒童罹患急性營養不良。該組織譴責以色列「蓄意利用饑餓作為戰爭武器」,強調目前加薩的飢荒危機是「人為造成」的。

事實上,以色列對加薩實施封鎖,並非源於今年3月2日,而是自2007年起便持續至今,當時伊斯蘭抵抗組織「哈瑪斯」贏得巴勒斯坦權力機構議會選舉,並在加薩內戰擊敗法塔赫後控制加薩,拒絕承認選舉結果的以色列對加薩實施陸、海、空全面封鎖,此後8成加薩人民生活於貧窮線之下、6成經年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8成仰賴人道救援物資。以色列對加薩的全面封鎖被國際特赦組織認定是對加薩人民的集體懲罰,因此為違反了國際法。

📌繞過UNRWA援助系統 以色列成立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

目前加薩的援助系統是由15個聯合國機構及200個非政府組織及合作夥伴參與營運,在加薩各地設置400個食物分配點。由聯合國主導的援助系統,是根據人道、中立、公正及獨立性四個人道行動原則來運作,其中「公正性」要求援助必須完全根據須由且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歧視,而「獨立性」意指人道目標應獨立於政治、軍事或經濟議程之外。

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是加薩最主要的人道援助機構,大劫難(Nakba)之後成立的UNRWA,在被佔領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及加薩走廊經營難民營、學校以及醫療機構,在加薩,超過8成人口仰賴UNRWA的人道援助。

然而,自以色列對加薩發動戰爭後,指控UNRWA工作人員是「恐怖組織」成員,並參與10月7日的襲擊,儘管事後聯合國獨立調查報告結論認為以色列指控缺乏可靠證據,但是包括美國在內共18個捐助國立即暫停對UNRWA的資助。

此外,以色列在戰爭期間,持續攻擊UNRWA,殺害至少310名UNRWA員工,並摧毀超過8成的辦公室。以色列國會並在去年10月通過法律,禁止UNRWA在以色列及被佔領的巴勒斯坦土地上開展業務,並關閉UNRWA在東耶路撒冷的6間學校。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是在宣布全面佔領加薩的計畫後,提出由美國支持、旨在取代既有聯合國援助系統的新援助分配計劃,即「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宣稱要避免援助物資被哈瑪斯控制,但是納坦雅胡的指控缺乏證據,也已經被聯合國機構否認。相較於聯合國在加薩全境發放援助,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將只在加薩南部的一小塊地區發放援助,新的援助分配中心將由以色列軍隊控制,並由美國私人承包商負責營運。以色列軍隊將在通往分配中心的主要道路設置檢查哨,只有通過篩選的巴勒斯坦人民才可能獲得援助。

📌援助武器化

在以色列全面封鎖加薩長達80天、加薩隨時將爆發饑荒的當下,以色列僅在加薩南部的特定地點發放援助物資,將迫使巴勒斯坦人民為了生存,再度離開家園。挪威難民委員會發言人拜拉姆(Ahmed Bayram)批評以色列在特定地區而非所有地區提供援助,這種選擇性的做法,「目的是迫使人們流離失所」。根據國際法,這麼做違反了戰爭罪及反人類罪。

UNRWA總幹事菲利普・拉札里尼(Philippe Lazzarini)也拒絕以色列企圖以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取代聯合國援助系統的作法,質問「為什麼要重新發明輪子?」拉札里尼此前曾指出當前加薩的飢餓問題「完全是人為製造」,在以色列實施封鎖前,聯合國及合作夥伴「已經能避免飢荒」,問題不在於既有援助系統,而是援助受到了阻礙。

在加薩的援助及人道組織發表聯合聲明,譴責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是「危險且帶有政治意圖的騙局」。聲明指出: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將鞏固及合法化以色列控制援助的作法,此外在特定地點分發物資,實際上排除了殘疾、傷者以及無法在廢墟中輕鬆行動的人們,因此違反人道行動的公正原則。

聲明認為援助正被以色列利用作為戰爭武器,實現其種族清洗的藍圖,因為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的援助計劃,刻意限縮覆蓋人口,包括第一階段僅為加薩超過200萬人口中的120萬人提供物資、以色列官員公開呼籲鄰國「接受巴勒斯坦人民」,以色列財政部長斯特莫里奇甚至鼓吹加薩居民「自願移民」⋯⋯種種跡象都顯示以色列正在利用飢餓及援助迫使巴勒斯坦人民離開家園。

除了利用援助迫遷巴勒斯坦人民,聲明也指出:援助物資必須通過以色列檢查哨、在以色列軍隊控制的分配中心發放,這些做法都違反人道行動基本原則,因此不能被視為是真正的人道行動。聲明呼籲以色列立即無條件結束對加薩的封鎖、重新開放包括拉法在內的過境點,同時也要求以色列不應利用援助作為強迫流離失所或政治操縱的武器。

📢以色列發動「基甸戰車行動」至少144死 9成人民陷糧食危機​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總理納坦雅胡宣佈針對加薩的戰爭已進入最後階段。5月18日,以色列在加薩展開名為「基甸戰車行動」(Operation Gideon's Chariot...
20/05/2025

📢以色列發動「基甸戰車行動」
至少144死 9成人民陷糧食危機

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總理納坦雅胡宣佈針對加薩的戰爭已進入最後階段。5月18日,以色列在加薩展開名為「基甸戰車行動」(Operation Gideon's Chariots)的最新一波攻擊,至少殺害144人。根據加薩衛生部統計,自2023年10月以色列對加薩發動種族滅絕戰爭以來,被殺害的巴勒斯坦人數已超過53,000人。

以色列安全內閣是在5月5日批准「基甸戰車行動」,官方宣稱目的是全面控制加薩、擊敗哈瑪斯並迫使其釋放人質,但該計畫在以色列國內備受批評,人質家屬質疑納坦雅胡並未將人質返家列為優先項目,因為納坦雅胡先前已拒絕哈瑪斯停止戰爭以換取釋放人質的請求。此外,該計畫也被批評是對加薩平民的集體懲罰以及對加薩的永久佔領,兩者都違反了國際法。

基甸戰車行動的攻擊目標是加薩北部及南部。在加薩南部,以色列空襲了位於加薩第二大城汗尤尼斯(Khan Younis)的馬瓦西地區(al-Mawasi),轟炸當地一處流離失所者的帳篷營地,殺害至少36人並導致100多人受傷。

以色列在過去一週襲擊了加薩670多個地點,包括加薩北部及南部的醫院,在過去一週,以色列至少攻擊四間醫院,包括Al-Awda醫院、印尼醫院、納賽爾醫院以及歐洲加薩醫院,以色列針對醫療機構的攻擊,對加薩的醫療系統造成系統性的破壞。

根據加薩衛生部統計,自2023年10月至今,至少已有53,33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21,034人受傷。

除了軍事行動,以色列也計畫將加薩為數約200萬的全部人口強制驅至加薩南部的一小塊地區。以色列將在通往拉法地區的主要道路上設置檢查站,只有通過以色列軍隊檢查的巴勒斯坦人民才能進入以色列的「人道主義區」並獲得援助物資。

以色列自3月起對加薩實施全面封鎖,禁止一切援助物資進入該地區,至今為止長達2個月的封鎖,已導致至少57名巴勒斯坦兒童因營養不良而死亡,此外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今年迄今為止,已有超過9,000名加薩兒童因急性營養不良被迫入院治療。

根據聯合國綜合糧食安全階段分類(IPC)最新報告:約50萬名、即加薩五分之一的人口正面臨飢餓。由於以色列禁止包括食物、水、藥品等一切物資進入加薩,IPC警告從現在至9月期間,加薩隨時可能宣布進入「飢荒」狀態——飢荒是飢餓的最嚴重狀態,人們面臨嚴重糧食短缺、普遍的營養不良,以及因饑餓導致的大量死亡。根據聯合國標準,一旦20%家庭面臨極度糧食短缺、超過30%兒童嚴重營養不良,以及每天有萬分之二的人或萬分之四的兒童因飢餓原因死亡,就會宣布進入飢荒狀態。

IPC將糧食不安全分為5個階段。根據IPC報告,目前加薩有93%人口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其中24%、50萬人經歷的糧食不安全已達到「危機」等級的第三階段;54%、1百多萬人達到「緊急」等級的第四階段,極可能出現嚴重營養不良的情形,此外有22%、47萬人達到最嚴重、「災難」等級的第五階段,面臨可能導致死亡的飢荒。

此外,IPC也預測,至2026年3月,加薩將有約71,000名五歲以下兒童罹患急性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將導致兒童身高與體重比例失衡、生長遲緩,最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人道救援團體「世界醫師組織」(Médecins du Monde)日前發佈報告譴責以色列在加薩利用「飢餓」作為戰爭武器,指出加薩當前的糧食危機是人為造成的,世界各國應採取行動阻止以色列的暴行。

📢移工團體勞動部抗議 籲廢除年限、修改「中階移工制度」​圖、文/王顥中(苦勞網記者)​台灣照顧勞動產業工會(SBIPT)今日(5/18)上午赴勞動部批評政府對藍領移工的政策具歧視性,呼籲立即廢除工作年限限制、改革中階技術人力計畫(PTTM)...
18/05/2025

📢移工團體勞動部抗議 籲廢除年限、修改「中階移工制度」

圖、文/王顥中(苦勞網記者)

台灣照顧勞動產業工會(SBIPT)今日(5/18)上午赴勞動部批評政府對藍領移工的政策具歧視性,呼籲立即廢除工作年限限制、改革中階技術人力計畫(PTTM)並全面取消仲介制度。工會指出,台灣開放移工以來,雖簽署了多項除歧視的國際公約,卻未兌現平等對待移工的承諾。

根據《就業服務法》,藍領移工設有12年工作年限,家庭看護工最長則是14年,勞動部自2022年推出「施留用外國中階技術工作人力計畫」(PTTM),年資達6年以上且符合技術條件的資深移工,僱主以產業類月薪3.3萬元以上、家庭類2.4萬元以上、機構類2.9萬元以上的薪資待遇僱用,可申請資深移工轉任為中階技術人力,可增加移工留台意願,僱主則免繳就業安定費。

然而工會批評,PTTM制度讓移工更陷剝削,不僅中階的配額和認定方式皆由僱主主導,移工並無談判權,仲介公司也可趁機向想延長工作的移工收取高額費用。

SBIPT秘書長Kevin表示,所謂「中階工作」的工作機會大多被仲介所壟斷,並基於資訊落差,像移工收取高額費用換取辦理中階制度所需的證照,工會統計,為順利轉換為中階勞工,家庭看護工可能要付出超過2個月的月薪工資給仲介,形同轉換後所提升的薪資都給了仲介。

其次,台灣政府允許仲介以「只要轉中階人力,每年只需2,000元仲介費」為由,向移工與僱主一次性收取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手續費。但移工若面臨合約未滿就臨時終止或被迫更換僱主,這筆手續費便形同白繳,移工只能再次繳納相同費用。

再來,Kevin表示,已經取得中階資格的移工若回母國後想再來台灣,也必須透過母國的仲介系統,會遇到重重阻礙。仲介通常會拒絕協助,因為中階移工已免除每月的仲介費,仲介無利可圖。

Kevin指出,現行PTTM制度對於技能、人才的判斷標準,並非工人的能力與表現,而是僱主付錢的意願,如果僱主缺乏給移工加薪的意願,也不會協助移工轉換為中階身分。這些現象顯示,台灣政府至今仍將藍領移工視為「客工」,是一種現代奴役制度,是合法化的剝削,並未承認他們對社會的角色與貢獻。

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幹部Melbi表示,PTTM制度下,看護工仍然面臨超長工時、沒有休假、受仲介控制、不得自由轉換僱主等限制。就算取得了中階資格,一旦新僱主不願意以中階身分聘僱,就會立刻被降級回藍領身分。

Melbi強調,如果政府真的認可移工的專業能力,中階的認定標準就不應取決於僱主的選擇,現行PTTM制度偏袒僱主與仲介,對移工並不公平。

SBIPT表示,現行PTTM制度雖立意良善,但由於將移工的評價標準外包給僱主,無法真正落實「留才久用」的目的,過程中又創造出大量移工無法參與的行政手續,給了仲介上下其手的空間。呼籲應全面廢除藍領移工的工作年限限制,讓願意以同等勞動條件繼續工作的移工持續留下,而PTTM制度僅作為附加制度,獎勵那些少數有才能又剛好遇到優質僱主的移工。

📢第二次Nakba:巴勒斯坦災難日77週年以色列佔領計畫引發新一波流離失所​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每年的5月15日,是巴勒斯坦人民的「災難日」(Nakba),每年的這天,巴勒斯坦人民都會紀念1948年以色列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國,...
16/05/2025

📢第二次Nakba:巴勒斯坦災難日77週年
以色列佔領計畫引發新一波流離失所

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每年的5月15日,是巴勒斯坦人民的「災難日」(Nakba),每年的這天,巴勒斯坦人民都會紀念1948年以色列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國,並將75萬名巴勒斯坦人民逐出自己的家園。以色列在本月宣布對加薩發動新一輪攻勢,計畫長期佔領加薩,將巴勒斯坦人民驅逐至加薩南部。歷經屠殺、因封鎖導致的飢荒、失去家園與財產的巴勒斯坦人民,將以色列該計畫稱為「第二次Nakba」,也有人認為過去77年以來,Nakba其實從未停止。

❓問:什麼是「Nakba」?

Nakba是阿拉伯語,意為「災難」,指的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清洗,包括驅逐巴勒斯坦人民、將其變為難民、剝奪巴勒斯坦財產、摧毀巴勒斯坦城市、鄉鎮及村莊,並試圖抹除巴勒斯坦人民存在的歷史。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前後,猶太復國主義民兵及以色列軍隊透過恐怖行動、屠殺及其他暴行,迫使巴勒斯坦人離開家園。猶太復國主義民兵及以色列軍隊並系統性地掠奪及摧毀巴勒斯坦財產。到了1949年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簽訂停戰協議時,估計已有約75萬名巴勒斯坦人民淪為難民(約佔當時生活在後來成為以色列領土上的巴勒斯坦人口的75%)。以色列村毀的巴勒斯坦村莊、鄉鎮及城市數量,共計約400至500個。

❓問:Nakba之前,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19世紀80年代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崛起之前,巴勒斯坦早已是一個繁榮且各宗教共存的社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共同生活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和宗教自治。巴勒斯坦人參加奧斯曼帝國議會選舉,代表巴勒斯坦選區發聲。當地經濟自給自足,並且融入區域和全球經濟貿易網絡。

一戰結束後,國際聯盟將巴勒斯坦託付給英國管理,稱為「託管地」。託管制度原本旨在為當地原住民族的自決與獨立鋪路。然而,巴勒斯坦託管地與其他託管地不同,因為它要求英國協助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模糊界定的「猶太民族家園」。在託管期間(1922至1948年),英國偏向建立猶太復國主義的政治機構,犧牲了當地巴勒斯坦多數人口的利益。

❓問:為何巴勒斯坦人不接受聯合國分治計劃?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提出分治計劃時,猶太復國運動僅擁有7%的巴勒斯坦土地,人口數量僅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儘管如此,該計劃卻主張在巴勒斯坦55%以上的土地上建立一個猶太國家。

由阿拉伯高級委員會(AHC)領導的巴勒斯坦政治機構,認為聯合國分治計劃違背了自決原則和多數權益,因此予以拒絕。相對地,AHC主張巴勒斯坦應維持一個單一且民主的國家,確保包括猶太公民在內的少數群體的權益,例如在立法機構中按比例代表,並在某些領域享有猶太社群自治。

雖然美國在投票時支持分治計劃,但杜魯門政府很快意識到該計劃無法落實,轉而支持將巴勒斯坦置於聯合國託管之下,直至找到政治解決方案。然而,杜魯門政府隨後再次改變立場,承認以色列為國家。

❓問: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清洗是有計劃的嗎?

是的。

1948年3月,由以色列首任總理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領導的猶太復國主義領袖們批准了「D計劃」(Plan Dalet),該計劃明確要求:「以縱火、炸毀,並在廢墟中埋設地雷...等方式摧毀村莊,如遇抵抗,必須殲滅武裝力量,並將居民驅逐出國界之外。」

該計劃在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之前就已開始實施。當時已有約25至30萬名巴勒斯坦難民被驅逐,或在猶太復國主義民兵攻擊主要巴勒斯坦城市(如耶路撒冷、海法、雅法、提比里亞)和村莊後逃離,這些攻擊包括針對平民的轟炸行動以及在迪爾亞辛(Deir Yassin)等村莊發生的大屠殺。

以色列建國後,這場種族清洗運動進一步加速和擴大,到1949年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簽訂停戰協議時,已有約75萬名巴勒斯坦人民成淪為難民。在簽訂停戰協議之後,以色列仍持續驅逐巴勒斯坦人民,包括在1950年10月之前,持續將阿爾馬吉達勒(即今日的阿什凱隆市)的巴勒斯坦居民驅逐至加薩地帶。

❓問:現在的巴勒斯坦難民是誰?

1948年約有75萬名巴勒斯坦難民,如今全球已有超過700萬名巴勒斯坦難民,其中570萬人是登記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的難民。

此外,目前在以色列境內還有超過40萬名巴勒斯坦公民,他們雖然擁有以色列國籍,但因在建國期間被驅離家園而被列為「國內流離失所者」(IDPs)。他們被迫離開家園,財產也被剝奪,儘管仍留在以色列領土內並取得公民資格,但以色列至今不允許他們返回土地和房產。

❓問:巴勒斯坦難民的權利是什麼?

《世界人權宣言》第13條規定:「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並返回其本國。」

此外,聯合國大會於1948年12月通過的第194號決議規定:「希望返回家園並與鄰居和平共處的巴勒斯坦難民,應在最早可行的時間獲准返回;選擇不返回者,應獲得財產賠償,對財產的損失或破壞,依據國際法或公平原則,應由負責的政府或當局予以補償。」

根據國際法,難民返鄉權利受到保障,且難民身份可自動傳給後代。聯合國指出:「巴勒斯坦難民與其他長期難民問題無異,例如阿富汗或索馬里的難民,這些難民跨代延續,聯合國難民署(UNHCR)將其視為難民並提供援助。長期難民問題通常是因無法解決根本政治危機而產生。」

巴勒斯坦難民危機已持續近75年,根本原因在於以色列拒絕允許巴勒斯坦難民返回家園和財產,這違反了國際法。

❓問:為什麼說Nakba至今仍在持續?

以色列對加薩發動種族滅絕戰爭,至今已持續19個月,不僅已殺害5萬2千多名巴勒斯坦人民,戰爭期間,加薩約240萬名人口至少都經歷過一次以上的流離失所。

5月5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宣布對加薩發動新一輪的攻擊,計畫將巴勒斯坦人民驅趕至加薩南部,目的是征服並佔領加薩。該計畫被巴勒斯坦人民稱為「第二次Nakba」。

在1948年Nakba的77週年,以色列針對加薩的種族滅絕仍在持續:在加薩,7成的基礎設施被破壞,以色列對加薩的全面封鎖至今已超2個月,聯合國認可的「綜合糧食安全階段分類系統」(IPC)報告指出:92萬5千名加薩人民(約44%)正面臨「緊急」嚴重糧食不安全種態,接近飢餓臨界點,另有24.4萬人(約12%)處於「災難」狀態,意味他們已經低於該門檻。

Address

Zhongshan District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苦勞網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苦勞網:

Share

關於苦勞網

苦勞網成立於1997年,是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會運動相關訊息的網路媒體,以「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自許,除與社運團體長期建立關係,作為對外發佈訊息的平台,並自產報導傳遞出主流媒體不感興趣的邊緣聲音之外,也將媒體本身看作是論述實踐的一部分。在當前社會高度分化,抗爭者多為個別情境所侷限的背景之下,透過實地採訪與報導評論寫作,試圖介入議題並產生連帶,與行動者共同創造出更具有廣度與厚度的批判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