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書屋

暖暖書屋 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包含三個品牌:暖暖書屋、紅通通、好大一間。出版內容包含人文史地、文學小說、心靈生活、兒童繪本等。

我們位於寧靜的大安區青田街,有小型活動空間可供出租使用,也歡迎投稿及自費出版,歡迎來電、私訊或email至[email protected]洽詢。

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旗下包含三個品牌:暖暖書屋、紅通通文化、好大一間。

暖暖書屋:主要以出版人文科學、歷史、哲學、心理、政治、經濟、管理、法律、藝術、設計等非文學類的知識性讀本。

紅通通文化:主要出版文學小說、生活實務、流行風格等大眾化的圖書。

好大一間:主要出版繪本、青少年圖書等。

暖暖書屋官網:
http://www.sawph.com.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uanNuanShuWu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awph0516/

Youtube 影音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user/yngoy/videos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5巷13號
電話 886-2-23916380
傳真 886-2-23911186

書籍總經銷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購書匯款帳號:

銀行名稱: 第一銀行大坪林分行(轉帳匯款代碼007)
銀行帳號: 222-10-033037
銀行戶名: 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讀者購書,請於匯款後用電話或email通知我們已匯款,並告知帳號後四碼以便核對。並請提供購買書籍、收件人的姓名、地址、電話,以便出貨。謝謝!

 #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舊文新貼,但南方朔大師的文章仍值得一讀。-------- 民主已到了渾沌期!  by 南方朔 在一九六○年代求學時,我們都相信自由民主是最好的制度,當時的學生和老師都把政治學大師、德國維也納大學暨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艾本...
28/07/2025

#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

舊文新貼,但南方朔大師的文章仍值得一讀。

--------

民主已到了渾沌期! by 南方朔

在一九六○年代求學時,我們都相信自由民主是最好的制度,當時的學生和老師都把政治學大師、德國維也納大學暨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艾本斯坦(William Ebenstein)所寫的那本《今日的主義》(Today’s isms)當作主要教科書。該書就教導人們自由民主可貴的價值。那本書也是台灣當時學生反共爭民主的主要時代指南。對自由民主有嚮往和憧憬,也使得台灣由威權社會一路走來,直到如今。

但自由民主是個發展的過程,近年來像以前那樣歌頌民主的著作已愈來愈少。相反的,則是對自由民主提出質疑的著作愈來愈多。比較敏銳的學者最先察覺到民主已形成新的問題,所以他們在理論上對自由民主提出質疑。這種理論上的質疑主要都是歐洲的思想家,例如德國思想家哈貝瑪斯(Jürgen Habermas)最早就察覺由於時代改變,民主政治必須向人民更加開放,擺脫代議士及官僚的獨佔;德國思想家奧菲(Claus Offe)很早就警覺到由於國家權力無能,只會讓國家日益無法統治;英國思想家季登斯(Anthony Giddens)也很早就發現由於資本累積的速度不對等,階級衝突必將再起。上述這些理論上的反省,簡而言之,就是他們認為自由民主已造成了許多新問題,使得自由民主必將超載,最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民主超載論」早已成了新主流。

但是上述理論家的批判反省,他們的影響力只在學術界,對現實界並沒有作用。於是自由民主的問題遂愈積愈深。二○一一年美國所爆發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個新起點。二○一五年的英國脫歐,以及二○一六年歐美的新民粹主義同步快速崛起,則是大爆發。傳統的自由民主已到了一個難以繼續的階段,自由民主如何走下去,已成了當代世界最新的難題。

研究當代歐美政治的學者早就延續理論家的說法,認為當代民主社會在現象上已出現許多重大的新問題,歸納而言,它有如下幾點:

(一)「過多元主義」(Hyperpluralism)造成的政府無能。以前的民主理論相信社會多元,但政府卻可以有權力調和各種人群的矛盾,解決問題,形成效率與能力。但一九八○年代初期,英美許多學者都警覺到由於民主深化,人人有話想說,人人有話要說。在參與爆炸下,已到了眾聲喧嘩、諸神交戰的新時代。許多問題一發生,各種集會及遊行示威就會出現。面對這種分歧,政府的調和及決策能力已告技窮,政府做了任何決定,不是得罪這邊,就會得罪另一邊,於是對許多公眾問題只好以拖待變,這是人們無懼於說出和別人不同見解的新異議文化,它已形成「決策癱瘓」的新現象。今天的臺灣為了一個休假問題就搞得烏煙瘴氣,可說就是「過多元主義」所造成的問題。

(二)就是全球化所造成的國家主權凋謝。以前的政治是國家歸國家,國際歸國際,國家的治理都有主權作為憑證。國家最重要的乃是集稅權和財政權。但二十一世紀發展迄今,由大國資本集團所發動的經濟全球化已成了最有強制力的新權力主體,資本可以全球自由流動,許多境外銀行可以包庇各國的富人,也可使外國大公司任意移動,也可任意在境外世界逃漏稅,於是各國的集稅權遂告崩壞,各國政府只要想向富人課稅,富人及其公司就向境外移動,只要想課遺產稅,他們就向境外移轉。富人及大公司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已成了最新的游牧民族。第二次大戰後,民主國家都相信福利國家這種制度,也相信財產稅的累進制,這些原則在全球化時代已全被放棄。世界的資本主義體制經過十九世紀的革命,走向強調平等的階段,但繞了一大圈,到了二十一世紀又重回資本主義的新野蠻時代。自由民主又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新封建主義。

(三)除了全球化的市場主義掛帥侵蝕了民主國家的主權外,民主制度的反噬,也侵害了民主的原始精神。

人們對自由民主的認知,都相信「人人一票,票票等值」這句口頭禪,但民主的運作並不是這麼簡單,民主涉及各種個人及機構的權力和影響力,也涉及暗中的運作,以及公職人員和政黨的運作。

就以美國為例,不久前重要的評論家羅斯可夫(David Rothkopf)就寫了一本暢銷書《權力大公司:大企業和政府的時代性敵對以及即將到來的報應》。該書即指出近年來政府的權力就被大公司的影響力幾乎全部壟斷,支持大公司利益的政客、民意代表、學者及公務員已全部左右了美國政府的運作。至於權力極大的歐盟總部以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官員,他們都非選舉產生,卻擁有超國家權力。所以遂使得今日美國亂象日增,全世界的民主遊戲規則更亂。美國人的反政府和反超級富人始於二○一一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但在十餘年前歐洲人就有多次在世銀年會及國際貨幣基金年會反對全球化,以及包圍設於比利時的歐盟總部。美國重要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D. Sachs)也在近作中指出,美國的參眾議員及政府官員有很高比率都在下台後改任大公司及特殊利益團體的遊說客。美國及全世界變得日益再封建化。事實上世界及各國早已有了一個新封建上層結構。

綜合上面所述,我們可以說今天的世界,自由民主早已走岔了道路。二○一五到二○一六年就是對自由民主發出嚴重警告的時間到了。

(A)以前的人們相信自由民主是整合差異的理性力量,但由英國的脫歐、英國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再加上主張脫歐的新政黨,如英國的獨立黨、義大利的五星運動黨、法國的國家陣線,它們都是親俄政黨,這已顯示出歐洲的新運動著重的已不是整合,而是自己國家人民的福祉。以前的自由民主和社會主義對立的左右翼劃分已成為過去。在二戰以後,世人談自由民主都以美國的冷戰自由民主為模式,強調自由民主的擴張性,而疏忽了自由民主應該是保護人民福祉的「保護式民主」(protective Democracy)的功能。英國政治學家黑爾德(David Held)在一九八○年代末歐洲思想家討論近代「危機理論」時,他即寫了一本重要的民主理論著作《民主的各種模式》,該書就已經預見了今天的某些亂象。如何收束大公司的民主?如何強化民主的保護功能?如何擴大民主的參與?這都是當代民主的重大課題。

(B)二○一六起,乃是世界新民粹主義大爆發的時刻,對於這種新民粹主義,我們不要視之為洪水猛獸,而要把它看成是民主受害者的心聲,進而從他們的心聲裡找到當今的問題,例如當今的貧富不均該如何解決?今天的難民潮湧往歐洲是何以致之?這些問題不去面對,歐洲危機即不可能解決。民主發生問題,乃是對人類所做的另一挑戰。世人如何做出反應,乃是對當代人最大的考驗。

(C)根據民主發展的過去經驗,當民主發生問題時,通常也是政治冒險家最可能將危機向外導向,進行冒險活動的時刻。最近新民粹主義大爆發,世界變化的不穩定性因而大增。最近的《經濟學人》雜誌都以「新民族主義」(New Nationalism)做封面或以「民粹主義大爆發」(Populism explosion)做專題,由此可見這個民主異形的確已受到人們的關注。我長期就對民主的理論及其發展至為注意,現在在這個民主大轉變的時刻,對各國民主問題以及最新的「軍事民主」可能已需要格外注意。

近年來日本「朝日新聞社」動員了四十人組成大型採訪組,訪問了三十個國家,對當今的民主實踐及其問題專題討論,他們在發表後將其集結成書,就是這本《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該書內容涵蓋面甚廣,討論也深,乃是本對民主問題進行反思的重要著作。由於我對民主的哲學理論及其實踐曾長期注意,於是遂利用這個機會對民主近年來若干理論上的反省簡要的敘述如上,一則做為向本書致敬,二則或許可以做為此書的理論性導讀。今天的全世界民主已到了麻煩時刻,願我們大家一齊來注意這個問題!

▎本文摘自《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朝日新聞》「混沌的深淵」採訪組 著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h027

圖片來源:Rama,CC BY-SA 2.0 fr,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67181

歷史上的今天,芥川龍之介仰藥過世,年僅35歲。(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書摘】芥川龍之介窺人性──從〈老年〉到〈河童〉 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  林憲宏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文壇中...
24/07/2025

歷史上的今天,芥川龍之介仰藥過世,年僅35歲。
(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

-------

【書摘】芥川龍之介窺人性──從〈老年〉到〈河童〉

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 林憲宏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文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本書所收錄芥川龍之介十篇短篇小說,在其短暫的作家生涯中涵蓋了初期的處女作、中期及後期作品。

自筆者就讀大學日文系時期開始、到後來進入碩、博士課程時都持續地接觸芥川文學,恩師林水福講座教授及幾位學界前輩們更是長時期推廣、鑽研芥川文學,從其研究成果中讓筆者對芥川文學的認識獲益匪淺。再者,2007年筆者曾與日本國立東北大學 仁平道明教授共同策展「2007 冬季-日本文學資料展-系列展覽活動」、更於2008年主辦「第三屆國際芥川龍之介學會(台灣大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圓桌論壇」的跨國學術活動,稍後幾年間又接下國際芥川龍之介學會 台灣分會事務局長的任務。因此,推薦芥川文學給台灣讀者們認識成為筆者責無旁貸的責任,遂大膽地接下導讀的工作。

細膩地描繪江戶時期的庶民文化與文藝

〈老年〉是芥川的處女作,透過登場人物的對話、場景將江戶時期的庶民文化與文藝,生動且細膩地描繪。例如:淨琉璃、三味線、俳諧、江戶三大祭等。

〈戲作三昧〉這篇小說尤為明顯,小說主角是江戶末期著名的通俗小說作家曲亭馬琴(1767-1848),文本舞台是最能體現當時江戶庶民生活的浴場。芥川借用曲亭馬琴創作的〈南總里見八犬傳〉的話題貫穿小說全篇,生動地刻劃主角馬琴對自己所書寫受大眾歡迎的戲作文學,因其個人執著於藝術至上的美意識內心所產生的矛盾、衝突等。小說中的〈南總里見八犬傳〉更是借用中國古代著名歷史小說《水滸傳》的構想來描繪武家政權室町時代(1336-1573)南總里見家族的興亡史。

〈蜘蛛絲〉同樣是借用佛教的經典故事,以第三者的視點描繪釋迦牟尼佛與身陷地獄深淵的男子(犍陀多)互動的情景,全篇主要是以闡述勸善懲惡、因果應報的佛教與儒家思想為出發點。

善於刻劃人性的糾葛與矛盾

在〈鼻子〉、〈芋粥〉及〈戲作三昧〉三篇小說中隨處可見芥川筆下的登場人物其內心的糾葛與矛盾。芥川用戲謔、生動有趣的筆法,細膩地刻劃登場人物日以繼夜奢望實現夢想的內心,然而一旦實現時卻產生另一種煩惱。兩者之間的反差與矛盾,令讀者不禁莞爾。值得一提的是,芥川因為〈鼻子〉這篇小說獲得當時文壇巨擘夏目漱石的認可,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

以歷史經典物語、傳奇小說為題材

〈羅生門〉、〈鼻子〉及〈芋粥〉是以平安時代晚期的歷史小說《今昔物語集》的典故為題材所創作的小說。小說舞台多為當時平安時代的都城平安城 ,甚至描繪都城的重要道路朱雀大路及其周邊的加茂川、東山等場景;〈羅生門〉、〈竹林中〉兩篇小說中提及「檢非違使」的官職,不禁令人想起源氏的猛將源義經 (1159-1189)未經兄長源賴朝(1147-1199) 的許可,即接受後白河法皇(1127-1192 )冊封為「檢非違使」 的官職,終致兄弟鬩牆的悲劇;〈芋粥〉中提到小說主角的上司如「別當」或是「侍所」等……,都是平安時代末期、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時期的機關首長或是負責治安、軍事方面的機關。 因此,從前述的描述可以知,芥川筆下的時空背景、登場人物、機構及官職等皆是借用當時平安時代的歷史小說典故或題材加以創作。順帶一提的是,著名的導演黑澤明於1950年上映的《羅生門》電影,其情節架構是以收錄於本書的另一短篇小說〈竹林中〉為題材。

此外,本書所收錄之〈杜子春〉係芥川取材自中國唐代傳奇小說《醒世恆言》中的〈杜子春三入長安〉、《續怪玄錄》中的〈杜子春〉等經創作改編而成。〈杜子春〉主要是諷刺主角杜子春對於錢財的貪戀、以及得道成仙的渴望,最後頓悟發現平凡、踏實地過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

與吉利支丹(天主教)相關聯的作品

芥川在〈報恩記〉及另一篇未收錄於本書的短篇小說〈南京的基督〉,都是分別以安土桃山時代的京都、民初的大陸南京為舞台所創作的小說,這兩篇小說主要是探討吉利支丹(天主教)相關聯的議題。〈報恩記〉中主要的登場人物是大盜阿媽港甚內、京都北條屋彌三右衛門、以及其子彌三郎、南蠻寺(教堂)的神父(伴天連 )等。〈報恩記〉情節曲折離奇、充滿濃厚的人情義理、勸善懲惡與西方基督宗教的思想。

後期風格轉向自傳式小說

芥川後期發表的重要代表作〈河童〉(1927),其風格迥異於初期、中期的創作風格。〈河童〉這篇小說帶有作者濃厚的自傳式小說風格、並建構出藝術至上及虛幻的理想世界。在虛幻的「河童」國度中,主人公與熟識的河童們同樣面對著許多思想上的矛盾、糾葛。經由理想的「河童」國度種種遭遇,襯托出人類社會的各種現實與墮落的反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河童」國度的詩人托克幻想著欲找尋淨土的山谷而舉槍自戕,最後由靈媒──哈浦夫人將詩人托克鬼魂召回後的對話,成為本篇小說的另一個高潮。陰陽相隔的對話情節與另一篇小說〈竹林中〉中,檢非違使與鬼魂借靈媒之口的對話情節,頗為雷同也都能展現畫龍點睛之效。

小說主角看完托克鬼魂的對話記錄後,興起回到人類世界的念頭,然而回到人類世界的主角卻遲遲無法融入社會,以致發瘋。〈河童〉的發表或許意味著芥川與現實世界產生的扞格不入已達頂點,同年七月芥川服藥自盡,結束短暫又精彩的寫作生涯與人生。

結語

本書收錄十篇芥川各時期的精彩短篇小說,同時經由重新譯介後出版繁體中文版,實是盼能開啟台灣讀者對日本大正時期、昭和初期大腕級文壇作家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筆者也期待本次的導讀能與讀者們一起細細的品嘗日本文學中的柔美、纖細與優雅的美意識。

▎本文摘自《芥川龍之介:在惡與醜之中窺探美的存在》/芥川龍之介著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f048

【活動邀請】「2025亞洲生技大展」7月24日至27日,方旭偉教授在南港展覽館的「2025亞洲生技大展」上,除了展示多項前沿生技與醫材研發成果之外。7/24下午開幕後,還邀請多位海外學者專家,一起舉辦生技醫療國際講座。詳見活動海報。歡迎大家...
22/07/2025

【活動邀請】「2025亞洲生技大展」

7月24日至27日,方旭偉教授在南港展覽館的「2025亞洲生技大展」上,除了展示多項前沿生技與醫材研發成果之外。7/24下午開幕後,還邀請多位海外學者專家,一起舉辦生技醫療國際講座。詳見活動海報。

歡迎大家一同來參與!

▎相關閱讀:《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方旭偉著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s012

【書摘】《我去找太陽了》(fui a buscar al sol)/西班牙檸檬著家扶中心的失語花 沈默,是一種語言。「她今年七歲,好像不會說話,也不與其他孩子互動。」家扶中心擔憂的說。透過玻璃窗,我看見小花一個人靠著牆,站在房間的角落,身體...
21/07/2025

【書摘】《我去找太陽了》(fui a buscar al sol)/西班牙檸檬著

家扶中心的失語花

沈默,是一種語言。

「她今年七歲,好像不會說話,也不與其他孩子互動。」家扶中心擔憂的說。透過玻璃窗,我看見小花一個人靠著牆,站在房間的角落,身體微微蜷縮,搓揉著雙手,像小動物的雙眼盯著我們,那不是害怕,是好奇的凝視。她與母親都被診斷為輕度心智障礙,父親不詳,目前和祖母同住,是一個新移民家庭。家扶中心主要協助困難家庭的孩子,提供午後的課後輔導或是遊戲活動,只是中心缺少人手,對於小花自我孤立的狀態不知該如何協助,因此想試試藝術治療的計畫。

那時,我才剛開始藝術治療的實習,擔心經驗不足無法提供適當的協助,在療程計畫開始之前,先後去了幾次中心參與遊戲活動,從旁觀察孩子們的互動狀態。當其他孩子任意的搶走她手中的玩具時,小花面無表情,沒有反抗,任由他們拿走,彷彿一座空殼。有次,她突然悄悄的走到我身邊,我彷彿是被選中的人,聽見她用微小的氣音在耳邊吐出一些詞彙。

不說話的失語花,是被迫選擇了緘默。

幾堂療程後,小花逐漸打開心房,在療程外的時間也與中心的人逐漸建立關係與對話,不僅主任非常開心,對於新手的我來說,也得到極大的鼓舞。大約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療程進入煎熬的停滯期,無法突破,我們彷彿走在一條沒有出口的道路。

治療師本身就像一條渠道,我因自己個人未解決的內心衝突與恐懼,導致渠道堵塞,療程膠著,當下,深深感受到成為一位藝術治療師之前,個人療程的重要性。那時碩士課程的督導以及夥伴們,都耐心的協助我去釐清問題的盲點,加上嚮導瑪麗亞的引領,最終讓療程走向下一個階段,我也因個人渠道的疏通,得到非常寶貴的禮物。

我們彼此的過去,在此時此刻交會

「我教你,是這樣!」小花喜歡玩扮演教師和學生的遊戲。過去被屏蔽在意識之外的情感關係,跨越時空投射到當前的人際關係上,在精神分析裡被稱作移情/反移情作用。當個案將過去強烈情感投射在治療師身上,認為治療師與過去的某人一樣,而產生的情感反應行為就是移情作用,若治療師能善用治療性的移情,則可以協助個案在情境重演時,領悟過去的關係和經驗,找到面對難題的勇氣以及新眼光。小花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化身為嚴格的老師,對我不斷的指責以及管教,藉由角色扮演宣洩身為輕度心智障礙者可能經歷過的挫折、沮喪、被拒絕的情緒,接著回過頭來安慰扮演學生的我:「做得不錯,我給妳一個禮物。」──傳達出希望得到肯定的渴望。遊戲轉換。當我重新回到治療師的角色(小花眼中的老師),透過藝術治療的過程,小花得到包容、支持、理解,慢慢建立了信任以及安全感,突破緘默的困境,變得積極溝通。

只是宣洩的黑洞一旦被打開,變得無法抑制。小女孩屢屢挑戰治療的框架界線,大量潰堤的水彩顏料幾乎弄破紙張,紙是一個脆弱的容器,搖搖欲墜的支撐著她內在的憤怒、失落、疑惑。接著她嘗試對我做出肢體傷害或言語威脅,彷彿重演其他人所做的霸凌,總是緘默,不說話不反抗的她,甚至面無表情任人宰割的小花,現在藉由創作戳破寂靜的窗紙,用力吶喊;我也在小花的世界中重溫自己曾經遭遇的挫折與憤怒,產生反移情的現象。

反移情是指治療師將情感經驗投射到個案身上,為治療師個人未解決的內心衝突。當時我正面臨的人生課題,是無法設下關係的界線,因過度害怕被拒絕或是遺棄,寧願忍受不平等的關係,也不願意冒險失去,而這樣的內心狀態投射在我們的療癒空間,我害怕失去小花的信任,葬送已建立的互動關係,因此對於調節她出格的行為,遲疑不決,直到在督導團體中的討論,讓我覺察到彼此的關聯,猶如醍醐灌頂。

「我很害怕」,當她作勢要打人的時候,我說。在經歷幾次類似的狀況後,當天懷著緊張的心情走進家扶中心,第一次嘗試對小花再次釐清療程的界線,內心充斥著忐忑不安。我溫柔的勸導她,不能對他人做肢體傷害,被總是包容的治療師拒絕後,小花突變為小惡魔,叫囂著說:「妳這個女巫!妳這個壞人!」並且擴大肢體動作,然後跑到房間的最遠角落,拒絕溝通。雖然極度不安的與自己內在的黑暗搏鬥,我仍然坐在進行藝術治療的桌邊,堅定溫和的重申:「我會在這裡等妳」。每隔幾分鐘耳邊傳來一陣怒罵:「女巫!」,秉持著之前療程建立的信任關係,我再次溫柔的說:「我在這裡等妳」。這樣僵持了漫長的十幾分鐘後,她突然變了一個人,慢慢走向我,開始安靜的畫畫。她(我)或許理解到,當別人想傷害她(我)的時候,是可以拒絕的。

保護自己比失去加害者那份不健康的依賴更重要。真正重視她的人,即便被拒絕,仍然沒有遺棄她,在原地等候。

緘默背後的秘密

隨著一層層被剝除的心牆,接下來幾個月,我們建立更深的信任關係。在安全的治療場域,激發了小花更多自發性(Spontaneity)的創作與探索,隱藏在沈默背後一道道的門,逐漸被打開。小花的畫紙,開始浮現一位陌生男子,他與小花兩個人並肩躺在床上的情境,畫好後她隨即用黑色或是紅色蠟筆粗暴的遮蓋住男人的身體部位,直到全部掩埋在黑色的線條下方,似乎勾起羞愧的情感,說著斷斷續續的,不容易理解的句子或是詞彙。每次小花畫著躺臥在床上的男子時,會突然搔首弄姿,隨即又粗暴的破壞畫紙上的男人。「小花,被性侵了嗎?」從創作中的一些符號訊息以及行為,讓人擔憂。再三思量後,我通知了家扶中心的主任,詢問是否能派人家訪,從旁了解狀況。此時,藝術治療的計畫已經接近尾聲,遺憾的是,小花要離開中心了……。接受協助的兒童隨時可能會離開或是因為家庭狀況改變而無法參與計畫,一種想要使力,卻感受到無能為力的沈重,讓我思考,身為一名藝術治療師,在別人生命旅程所扮演的角色。小花往後的人生又會怎麼樣呢?

▎關於本書:《我去找太陽了》/西班牙檸檬著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l029

【關鍵評論轉載】《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醫療器材快速開發的概念,從辦桌文化看跨領域整合文:方旭偉醫療器材開發的關鍵環節大家都知道,醫療器材因為是使用在人體上,所以「安全」和「有效」是最重要,法規的門檻非常的高,從工廠的品質管制、生物實驗的安...
15/07/2025

【關鍵評論轉載】《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

醫療器材快速開發的概念,從辦桌文化看跨領域整合

文:方旭偉

醫療器材開發的關鍵環節

大家都知道,醫療器材因為是使用在人體上,所以「安全」和「有效」是最重要,法規的門檻非常的高,從工廠的品質管制、生物實驗的安全性、動物實驗的功能性,甚至要執行人體的臨床試驗,都非常的複雜。

特別是醫療器材的商品化,不僅包含材料工程或是化學藥品的議題,也牽涉到工廠自動化、工業工廠的管理、動物實驗的規劃,還要處理動物實驗的倫理問題,近年來甚至有動保團體還會抗議用太多動物做實驗,是犧牲性命的事情,非常不人道。最後,在執行臨床試驗的時候,需要遵循的標準程序一個也不能疏忽,否則做完的實驗都不會被承認。

所以開發一個醫療器材,從頭到尾所需要的人才,包括了醫師、科學家、工程師、化學家、獸醫、生物化學家、律師、統計學家等等。這麼多人必須要通力合作證明醫療器材的安全性跟有效性,然後才有可能取得醫療器材證照,允許使用在人體上。怎麼樣能夠執行如此複雜的工作,並且毫無疏失,又能夠非常的快速,就是醫療器材快速開發最困難的地方。

醫療器材的開發,從臨床上的需求設計開始,常常是醫師在治療病人的中間有個想法,然後就必須要有工程師的參與,畫畫設計圖,選擇適當的材料或是化學試劑。比如說我們開發的一個倒鉤縫線的產品,其實就是一般的手術縫線上面有一些倒鉤,在內視鏡的微創手術中,醫師就可以不需要打結,只要輕輕一勾就可以固定縫線和組織。在醫美的線拉提手術當中,倒鉤也可以固定並提住病人的臉部組織,而達成臉部拉提的效果。

醫師根據臨床手術的需求訂出縫線的長度、粗細、倒鉤數、倒鉤大小等規格,接著就由工程師接手,設計出切割倒鉤的機器,生產出不同設計的倒鉤線,然後進行豬肉組織的拉提試驗,並測試拉提的力道以及倒鉤能夠承受的力量。當規格確定有效並且能夠重複製作出一樣的縫線時,其實就已經完成了品質系統的要求,但是未來如果市場上需要更大量的時候,就會需要進一步投入自動化機台的生產,來滿足市場上的需求。

我們的做法是在能夠滿足品質化生產之後,就快速導入衛福部所要求的優良製造規範,委托專業並符合ISO-13485及QMS的醫療器材代工廠,根據我們所設計的原則來建立相關的品質文件,及早進入試量產的階段,並進行滅菌確效的工作,確保產品是乾淨無菌的,然後把已經滅菌好的產品,進行細胞或是動物的生物相容性試驗,確保植入物到人體內是安全的。這整個產品的優良製造過程,也都需要得到政府的認證後,才能接著進行這個產品的功能性試驗。

動物實驗是功能性驗證最常見的方法之一,但是近年來世界的趨勢希望減少動物實驗量,所以近年來也鼓勵設計相關的化學和機械測試的實驗,來進行功能性的比對。但如果材料是新的化學成分,或是產品宣稱的是醫療新功能,就免不了要執行人體的臨床試驗。

執行臨床實驗時,必須依據臨床醫學的需求,訂定考試及格的標準,然後配合單盲或是雙盲的實驗設計,獲得公正客觀的人體試驗結果。相關的執行程序及標準都非常的高,因此通常從申請到執行完畢所花費的時間也非常長。

舉例來說,我們開發倒鉤縫線的時間大概是八個月,執行生物相容性以及優良製造生產的認證大概要耗時一年半,但是如果需要執行人體試驗,從申請到執行到解盲得到結果的時間大約要二至三年。

所以,我們若要加速整個醫療器材從設計製造生產到取證可以上市在臨床上使用,該怎麼做呢?每個工作都不一樣,又有上下游接力的概念,要怎麼樣來開發一個新設計又符合臨床需求的產品,並且能夠快速導入製造以及認證的過程,其實需要發揮創意,找到好的整合模式來加速醫療器材的開發流程。

辦桌文化的奧妙

我記得小時候常常回阿嬤的鄉下老家參加殺豬公祭典的活動,當場就有總舖師辦桌宴請各方親朋好友。這種辦桌菜色都非常的豐盛,一桌酒席都是至少十道菜以上,從佛跳牆、烏魚子、龍蝦、牛排等菜色應有盡有。特別的是,你有沒有覺得上菜都特別的快,吃完冷盤龍蝦海蜇皮,馬上就上了魚翅湯,待會烤烏魚子和佛跳牆就陸續一直上來。席間也會有很多阿公阿嬤就急著拿塑膠袋打包,吃東西和包東西的速度都還比不上總舖師上菜的速度。

數一數總舖師和阿嬤級的助手總共也不過五、六位,通常都可以應付二、三十桌以上的酒席,菜上的快又好吃,真是大快朵頤。反而常常到一些新的餐館去吃飯,不過點了五、六道菜,等了半天一道菜都沒有上,還要一直請服務生去催廚師,上了一道菜之後再隔十五分鐘後才上菜,越吃越餓,整個興致都沒有了,便發誓以後一定不會再來這家餐廳吃飯。

你如果去看一下這些餐廳的廚房,常常就只看到老闆兼廚師一個人在剁菜炒菜,煎牛排,煮湯,還要擺盤,然後他們的菜單又非常的多元,每一桌的客人點的菜都不一樣,每盤菜的份量又都只有一點點,一個廚師老闆怎麼可能忙得過來呢?

全文詳見: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4678

▎本文摘自:《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方旭偉著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s012

【書摘】一本西洋人眼中的「中國服飾與習俗圖輯」嵇若昕(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世人多知:十三世紀晚期出版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描述的東方繁景,曾引發歐洲人對於東方的中國與印度等文明古國的嚮往,直接或間接觸發了十五至十七世紀歐洲的「地理大發...
13/07/2025

【書摘】一本西洋人眼中的「中國服飾與習俗圖輯」

嵇若昕(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

世人多知:十三世紀晚期出版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描述的東方繁景,曾引發歐洲人對於東方的中國與印度等文明古國的嚮往,直接或間接觸發了十五至十七世紀歐洲的「地理大發現」。雖然歐洲船隊在世界各地探尋了三百年,當時的西洋人對東方依然充滿好奇與幻想,尤其是歷經數千年,朝代更迭不斷的中國,絲綢與陶瓷如此精緻美麗,創造它們的人們與社會是何樣貌呢?

雖然攝影術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已然問世,但是攜帶與使用的不便,故不普及。直至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攝影仍是一項昂貴而複雜的奢侈玩意兒。因此,繪畫一直擔負著傳遞視覺訊息的任務。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不但讓李後主看到豪臣的「轟趴(home party)」,也讓我們窺得當時南唐上層社會生活的一個面相;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則更可讓後人遙想北宋京師汴梁社會的繁榮景象。除了著名的畫師,更有不少名不見經傳的畫畫人消失在歷史洪流中,但是他們仍為後人留下不少當時人的生活與形貌,諸如洞窟與寺院宗教壁畫中的供養人或水陸法會,以及為數不少的貨郎圖、狩獵圖,或墓葬壁畫的出行圖、宴樂圖等等,都呈現了不同時代與地區的生活形態與衣著。

大航海時代中來到中國的西洋人,在沒有攝影術的協助下,除了文字,也仰賴繪畫傳遞其見聞,例如乾隆晚期銜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Ⅲ,1738-1820)之命來華拓展貿易的馬戛爾尼使節團(The Macartney’s Embassy)回英後,不少隨團成員紛紛發表了訪中聞見錄,使節團中的製圖員(Draughtsman)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1816),擔任隨團畫家托馬斯.希基(Thomas Hickey,1741-1824)的助手,也在回國後將自己在中國時的寫生手稿加以整理,出版了《中國服裝》(The Costume of China)、《中國人的服飾和習俗圖鑑》(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以及《一七九二至一七九三年沿中國東海岸之旅途中各海岬、海島之景貌》(Views of Headlands, Islands &c. Taken during a Voyage to, and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of China, in the Years 1792 & 1793, etc.)等三部以中國為主題的圖冊。

除了西洋畫者,當時在廣州通商口岸中有一群兼習中西傳統畫藝的畫師,他們既主動以通草紙、玻璃等為媒介,描繪中國人的社會百態與園林樓閣景致,以作為個人紀念品或餽贈親友的伴手禮售予訪華的西洋人士,也被動地接受西洋人指定題目作畫。這些畫作的買家都是來華的西洋人士,所以通稱為「外銷畫」。近年來因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研究課題日受重視,本流傳於西方的外銷畫也陸續回流。當時在廣州從事外銷畫繪作的畫畫人往往以「□呱」自稱,之所以用「呱」自稱,據說是自乾隆朝開始,負責與外商接觸的十三行商人均已捐官,遂被尊稱為「□官」,如啟官(潘振承)、浩官(伍秉鑒)、茂官(盧繼光)等等。時至今日,香港人口語上仍對當地法官的姓氏後加一「官」字尊稱之,例如鄧姓法官即尊稱為「鄧官」。

外銷畫家的社會地位較低微,不敢自稱官,但與洋人往來,欲抬高身份,便自稱為「呱」,而「官」與「呱」在英文中都寫作qua。這些自稱「□呱」的畫畫人或許不是指稱個別畫者,而是泛稱在同一個外銷畫店鋪(或作「畫肆」、「畫室」、「工作室」)作畫的群體。不過也有學者認為:qua是從葡萄牙語詞Quadro(意為畫框)而來,歐洲人見此,即知店裡做的是洋畫生意。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在廣州從事外銷畫繪作的著名畫者或店鋪有林呱(Lam Qua)、庭呱(Tin Qua)、順呱(Sun Qua)與蒲呱(Pu Qua)等。

本書——《中國服飾》(The Costume of China)就是蒲呱接受當時在廣州養病的英國軍官喬治.梅森(George Henry Mason,1770-1851)委託繪作的彩色畫品。據載:前述馬戛爾尼使節團中的製圖員威廉.亞歷山大在回程抵達廣州時,即曾造訪蒲呱畫肆。

由蒲呱繪製插圖、英人喬治.梅森編撰的《中國服飾》一書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在廣州首度成書,稱為「廣州版」。書籍全名是The Costume of China: Illustrated by sixty engravings: with explanations in English and French,一八○○年在倫敦正式出版,也稱「英國版」。「廣州版」則幾乎已絕跡,最後一次成交記錄在二○○三年,由倫敦的「藝術基金」(The Art Fund)從不知名的賣家手中購得,出價為一萬七千英鎊,後交由牛津大學的Ashmolean博物館收藏。根據「藝術基金」提供的資料,該書分為原稿及成書兩部分。原稿含六十幅手繪的水彩畫及文字說明。據書中說明介紹,這些水彩畫全部在中國廣州繪製,每幅插圖都標有「Pu Qua, Canton, Delin」字樣。

在英倫首度出版的《中國服飾》一書保留了「廣州版」的全部六十幅插圖,均為銅版精印,手工上色。每幅畫以英、法兩種文字解釋。文字共有十四頁,未標注頁碼。這六十幅彩色插畫的左下方都加列了花體英文的畫者名字、繪作地點與店舖名──Pu-Qua, Canton, Derlin,中文即是「蒲呱,廣東,德齡(社)」。畫幅的右下方註明刻板的倫敦工匠是Dadley,畫幅的正下方為出版者資訊。後來再版時,便刪減為四十八幅插圖。

蒲呱採用西畫的透視、明暗、投影等技法,融入中國傳統白描法,除了第一圖、第三十一圖與最後一圖外,中間的五十七圖大多描繪出清代中國南方社會上可見到的市井小民生活百態,這些題材相當吸引當時西洋人對謎樣東方(尤其長期鎖國的中國)的好奇心。雖然屬於社會中下層的市井小民之衣著相對簡單,變化不大,但與當時西方的常服絕然不同,仍能滿足西洋人的部分好奇心。至於第一圖的「身著朝服的顯赫官員」和最後一圖的「身穿禮服的貴婦」,相對於市井小民的服裝,他們的服飾繁複而華麗,更能吸引西洋人的目光。

中國歷史悠久,每當出現新的政權,「易服色」成為最基本的政策之一。因此,歷朝歷代的服飾變化極大,即使是同一朝代,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並非一成不變,即使是代表權貴與官員身分的官服,不論男女,早期與晚期也不完全相同。清代滿州人以北方騎馬民族之姿入關統治中原,初期政權雖然不完全穩固,仍強推「易服色」政策,但非完全定制,至乾隆一朝《皇朝禮器圖式》的頒布,基本上可謂完成清朝輿服制度的建立了。清代官服有朝服、常服、吉服、行服之分,加上冬夏不同,本已相當繁複,若再加上頭部的冠帽與配飾、胸前的朝珠垂掛、腰間的帶版飾品,均隨著使用者身分的高低,其服飾的顏色、鑲嵌珠玉寶石的類別與數量都有等差,即使當朝官員也無法完全正確地掌握其複雜度。此外,下雨天尚有雨服、雨冠的不同。女性后妃、福晉、公主或官員命婦,也有更多而複雜的規制。
這些繁複的服飾制度,對洋人而言必然相當吸睛,但是做為社會地位並不算高的外銷畫的畫者,不見得能完全清楚當時輿服制度的細節。他們身處通商口岸的廣州,能見到的高級官員有限,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已是廣州地方上品級最高的官員。清制:總督為正二品,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巡撫為從二品,加侍郎銜者為正二品。除了補服,清代官員冠帽的帽頂所嵌飾的珠玉寶石最能呈現其品級。
圖1所繪製的清代身著朝服的官員,冠頂是紅色寶石,馬蹄袖朝袍外加套平口袖朝掛,肩部加披領。清制:穿朝袍時肩部須加披領,若外加朝掛,則不加披領。撰寫文字說明時,喬治.梅森並未詳細區分朝袍與朝掛,蒲呱作畫時在朝掛外還加畫了披領。紅色帽頂難分是一品高官的紅寶石頂,亦或二品官的紅珊瑚頂,朝掛胸前補子紋飾略做禽鳥形,究竟是一品補服的仙鶴,抑或二品補服的錦雞,甚難確定。若依蒲瓜和喬治.梅森在廣州所能聞見的總督或巡撫等高官穿著,或以文官二品較可能。

至於最後一圖所描繪的是一位「身穿禮服的貴婦」,文字說明表示它是一幀「體面的滿族貴婦圖像」。蒲呱和喬治.梅森可能更難近距離觀察真正盛裝打扮的滿族貴婦,以至於畫中婦人服裝與飾品的許多細節,沒有清晰描繪。婦人身著滿身繡紋的對襟外掛,內卻未穿朝袍,似穿衫裙?清制:后妃、福晉、公主、命婦等穿朝服時雖然配戴朝冠,但在特殊值得慶賀或重要祭祀日子時,頭上常戴「鈿子」。這幅插畫的女主人翁即頭戴「鈿子」,然其形制不太規範。滿州人稱環形穿耳洞式的耳環為「鉗」,滿族舊俗:旗婦一耳戴三鉗,故耳垂須穿三孔。至乾隆中期,滿人因崇效漢俗,婦女常仿漢人妝飾,甚至一耳僅一鉗,乾隆皇帝斥為「恣意服飾」,須「立行禁止」。嘉慶九年(1804)仁宗皇帝發現鑲黃旗漢軍應選秀女中有十九人是纏足女子,遂傳旨:此次傳諭禁止後,若仍不遵循,定將秀女父兄照違制例治罪。這幅「身穿禮服的貴婦」圖既非滿族貴婦朝服或吉服像,也不是常服像,但卻有意強調是一位未曾纏足的女子。

喬治.梅森是抱著寰宇蒐奇的心態貯存這些畫像,故而凡與當時西洋社會不同的中國風俗都在蒐羅之列,尤其更加關注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態。因為是中下層人群的畫像,他們的衣著變化較小,謀生行業卻各個不同。雖然如此,畢竟是百工百業,畫者蒲呱已儘量呈現他們衣著的特色與差異,撰寫說明的喬治.梅森則從西洋人士的視角出發,繁簡不一地解釋與述說。

中國幅員廣大,民族複雜,南北與東西的中下層市井小民的生活雖有共性,但是異性更大。十八世紀前後,來華西洋人士並不能自由地到處出沒,從事外銷畫繪製的畫畫人多為當地人士,受生活所迫,不太可能走遍大江南北,所以本書所描繪者或僅能囿限於廣州一隅。雖然如此,因為涉及當時中下各個階層的日常,其文化蘊涵或可上溯唐宋,卻不是畫者與撰寫說明者所能清晰訴說的,即使後者也曾自行編寫一些註釋以進一步說明,依然不夠詳盡。再加上編撰者與原本出版商規劃的讀者都是西洋人,所以行文時不免參雜入他們熟悉的西洋歷史文化或人物名稱;凡此種種,都增加國人閱讀譯本的阻礙。本書譯者在譯寫過程中詳查古今與中外史料,增補了百餘條「譯註」,以幫助讀者理解。

▎本文摘自《中國服飾》/喬治.梅森編著、蒲呱繪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h090

▎姐妹作:《中國刑罰》/喬治.梅森編著、蒲呱繪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h089

【關鍵評論轉載】《冷戰、島鏈與亞洲:台灣的觀點與反思》新冷戰再界定與美中關係的探索文:馬準威(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壹、四種概念:冷戰、熱戰、暖和平與冷和平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曾在2019年表...
11/07/2025

【關鍵評論轉載】《冷戰、島鏈與亞洲:台灣的觀點與反思》

新冷戰再界定與美中關係的探索

文:馬準威(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壹、四種概念:冷戰、熱戰、暖和平與冷和平

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曾在2019年表示:「美國與中國已經處在『冷戰的山腳』,若不加以限制,這場衝突可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加慘烈。」又表示:「在我看來,在一段相對緊張時期後,進一步理解政治衝突肇因,並令雙方致力克服這些肇因的明確努力,尤為重要」這讓我們對美中關係若未控制得宜,即會走向「新冷戰」產生了諸多想像。

不過「新冷戰」始終是個模糊的概念,本文嘗試從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多伊爾(Michael W. Doyle)的分類來做探討,他界定了冷戰(cold war)、熱戰(hot war)、暖和平(warm peace)、冷和平(cold peace)等四種概念,提供吾人在思考新冷戰時,另一個嶄新的概念框架。

多伊爾指出,所謂「冷戰」相對於「熱戰」,指的是國家之間不涉及直接軍事行動的衝突,主要透過「經濟和政治行動、宣傳、間諜活動或代理人戰爭」等形式衝突。而「熱戰」指的是動態的武裝國際衝突,例如二十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以及此前與此後國家之間發生的許多戰爭,一方或多方挑戰另一方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並使用武力來實現他們的目標。

「暖和平」,所指的和平關係,反映出國家的合法性,因為國界獲得承認,意識形態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例如拿破崙戰爭後的維也納和會協議,以及隨後的歐洲協調(Convert of Europe)時期。又如二戰後,北約與歐盟中蓬勃發展的自由民主國家之間共享的自由主義式和平。

「冷和平」則是一個禁止使用武力的體系,體系中的各方能確保基本合法性,儘管其合法性存在重大差異。例如美蘇冷戰時期難以捉摸的低盪時期(Détente)。此外,「冷和平」應不包括代理人戰爭、秘密破壞或企圖破壞競爭國家的政治獨立,例如以色列與埃及的《大衛營協議》(Camp David Accords)。

貳、從美中關係反向思考新冷戰

如果討論新冷戰跳脫了美中關係,似乎毫無意義。在蘇聯瓦解後,幾乎不會有人認為美國會與中國以外的國家發生新冷戰。換句話說,當代在討論新冷戰時,某種程度腦海浮現的是「美中新冷戰」。因此,吾人似可藉由比較「美中關係」與「美蘇冷戰」的差異,來釐清新冷戰的樣貌,或者評估是否發生新冷戰。

一、美中非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間競爭,是重商主義的競爭

從過去肯楠(George F. Kennan)〈蘇聯行為的根源〉(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一文可以發現,共產主義基於它自身的假設,具有天然的擴張性,因為資本主義內的階級對立無法消弭,所以最終必然產生階級革命,且此階級革命,具向其他國家橫向擴張的本質。

不過有趣的是,當年肯楠對於蘇聯的描述,若我們今天把該文的主詞從蘇聯置換成中國時,似乎也仍可以理解,但這裡的問題在於,當年美國要圍堵的是共產主義的擴張,不過今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本質上卻是一種資本主義。

當今中國的擴張不像輸出世界革命的共產主義擴張,反而是一種資本主義的擴張,例如「一帶一路」輸出不是階級革命,而是用投資獲取自己的經濟與戰略利益,更像是一種「帝國主義。」那麼說來,美中的新冷戰競爭,再也不是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而是資本主義間的競爭,它的樣貌更接近國際關係現實主義(realism)、民族主義(nationalism)或重商主義(mercantilism)。

二、美中尚未出現對抗的軍事同盟體系

美國同盟體系是當今國際關係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建立了一系列的多邊和雙邊同盟,將其納入對蘇聯競爭的戰略軌道。蘇聯解體後,美國的同盟體系卻未瓦解。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將中國視爲「頭號競爭對手」、「修正主義國家」(revisionist state),對「中」進行全方位競爭。但是在這段新的競爭關係中,中國的「結伴不結盟」政策,讓集團對抗的現象偏弱。

直到2019年中共建政70週年時,仍強調「結伴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中共已建立110對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朋友圈越來越大」,「夥伴網」覆蓋全球,已成為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蘇長和表示,「結盟是『找敵人』的舊國際關係思維,結伴是『交朋友』的新型國際關系思維。」

2024年10月,習近平在「金磚峰會」(BRICs summit)上再次表示:「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既有多極化的新局,也有『新冷戰』的危局。」「要發出和平之聲,倡導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新型安全。」這樣的結果是,美中之間要形成北約與華沙公約這樣的集團化對壘,變得不太容易。

全文詳見: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4677

▎本文摘自:《冷戰、島鏈與亞洲:台灣的觀點與反思》/蔡東杰 主編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h113

今天公司突然有兩位稀客到訪,居然是遠道從日本來台灣旅遊的正子公也和森下翠老師,他們結伴來台灣,只是順路過來拜訪,實在令人意外並非常高興能再次見到他們。可惜今天總編和其他同事都不在,只剩小編一人留守。兩位老師沒有多坐,特地留下一組明信片給大家...
10/07/2025

今天公司突然有兩位稀客到訪,居然是遠道從日本來台灣旅遊的正子公也和森下翠老師,他們結伴來台灣,只是順路過來拜訪,實在令人意外並非常高興能再次見到他們。

可惜今天總編和其他同事都不在,只剩小編一人留守。兩位老師沒有多坐,特地留下一組明信片給大家,正子公也老師還特地拿出簽名筆簽上大名,就這樣,兩位老師的身影驚鴻一瞥出現在暖暖書屋後,就瀟灑地繼續他們的行程,預備明天回日本。

正子公也、森下翠兩位老師的作品《繪卷水滸傳》:

第一卷 伏魔降臨 上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f031

第二卷 伏魔降臨 下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f032

第三卷 北斗之黨 上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f033

第四卷 北斗之黨 下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f034

第五卷 血戰鴛鴦樓 上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f035

第六卷 血戰鴛鴦樓 下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f036

【科技島】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北科大教授出書分享研究落地與創業挑戰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特聘教授方旭偉5日舉辦《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新書發表會,為全台首本以「市場落地」為核心視角,揭示生醫科技研究如何從...
09/07/2025

【科技島】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北科大教授出書分享研究落地與創業挑戰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特聘教授方旭偉5日舉辦《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新書發表會,為全台首本以「市場落地」為核心視角,揭示生醫科技研究如何從學術實驗室走向產業舞台的專業著作,提供對生醫創新有興趣的研究者、創業者與政策制定者極具參考價值的路徑與策略。

該場新書發表會邀請到產官學界多位人士,前臺灣醫療器材公會理事長郭義松致詞表示,方旭偉作為學界的翹楚,從研究者角度出發,卻同時深具市場視野,成功輔導了非常多的國內廠商進行生醫醫材的研發與推廣使用,不僅為業界找到了新的藍海,也成為臺灣將生醫醫材專業逐漸打造成「第二座護國神山」的助力。

亞東醫院副院長張至宏致詞提到,這本書提供了醫療臨床端與研發單位更好溝通的橋梁,讓臨床端的需求得到解決之道,將與院內研發同仁們分享此本書,希望激盪更多共同研究的火花。

《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不僅是方旭偉20多年來投入生醫研究與創新實踐的結晶,最大的特色在於強調「以終為始」的研究思維。

方旭偉說,傳統的學術研究往往著重於理論推演與技術開發,但缺乏與市場需求的連結,「好玩的研究,不只是學術上的成就感,更在於能創造出實際解決問題的影響力」。他在書中完整記錄了從技術研發、產學合作,到創業過程中的挑戰與突破,提供對生醫創新有興趣的研究者、創業者與政策制定者極具參考價值的路徑與策略。

方旭偉也透過本書具體反映出臺灣生醫科技產業發展的縮影。他觀察到,臺灣在過去20年間,透過產官學緊密合作,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生醫產業鏈,從學術研究、臨床實證、法規認證到商業模式的建立,都有長足進展。

他強調,「我們不能只滿足於科技成果的發表,更要追求『能落地、能上市、能解決社會問題』的應用導向」。

透過具體案例與策略分析,方旭偉希望啟發更多年輕學者與創業者投入創新創業,打造臺灣下一座「護國神山」。

他在發表會最後勉勵現場年輕學子,「不要害怕擔心起步太小,也不要害怕夢想太大。隨時保持自信與好奇心,研究不只在實驗室發光,更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發熱」。

詳見報導:
https://www.technice.com.tw/issues/medical-equipment/181029/

▎關於本書:《這樣做生醫研究才好玩》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s012

 #進入暑假更要當心孩子沉迷網路的問題【書摘】牽起迷「網」的孩子:談學校老師如何面對「網路成癮」的青少年 楊淑涵 中山女高輔導老師 「老師,我的孩子每天都在上網、滑手機,成績都墊底,每次要沒收他的手機就對我們大吼大叫,怎麼講都沒有用,能不能...
08/07/2025

#進入暑假更要當心孩子沉迷網路的問題

【書摘】牽起迷「網」的孩子:談學校老師如何面對「網路成癮」的青少年

楊淑涵 中山女高輔導老師

「老師,我的孩子每天都在上網、滑手機,成績都墊底,每次要沒收他的手機就對我們大吼大叫,怎麼講都沒有用,能不能請你跟他談一談?」

「老師,我的孩子在疫情過後就跟我們要求要用電腦上網,說作業報告有很多要完成,但我們每次都抓到他在跟朋友聊天,限制他使用網路就吵架,甚至威脅我們斷網他就不想上學,怎麼辦呢?」

網路成癮行為帶來的校園困境

隨著5G世代的來臨,網路世界越來越便利,手機更幾乎成為人人必備的生活工具。對這個世代的青少年來說,網路是從小陪伴他們長大的產物,網路不僅是他們主要的娛樂來源,更是青少年人際網路連結的重要管道,沒有了網路,有時似乎就和同儕斷了聯繫,缺少隸屬感也就少了上學的動力。再加上2021年5月臺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的影響,學校的實體課程改為線上,原先的社交和戶外活動受到限制,青少年對網路的依賴從「需要」變成「必須」,更增加其網路成癮的風險,學校老師在處理青少年因為網路成癮而產生的家庭、課業、人際甚至拒學的問題上都面臨極大的挑戰。

在學校輔導現場常見到許多面對孩子網路成癮卻束手無策的家長。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沉迷網路行為時已失去影響力,不管對孩子來軟的、來硬的都無法發揮效用,親子無法雙向溝通,關係形同斷裂;有些家長則是不想當壞人,不想破壞親子關係,希望藉由學校老師來規範孩子,但這其實也只能維持表面的和諧,卻無法真正解決孩子的困境。不管哪一種都突顯出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因此學校教師在面對孩子的網路成癮行為時,亦不能忽視家庭系統中親子關係的影響力。

學校老師在面對網路成癮的學生要能夠提供協助,就要先了解孩子會產生成癮行為背後的意義。成癮行為的產生是「果」,究竟造成這個行為的「因」是什麼?孩子為何會枉顧父母師長的規勸,硬要遁入虛擬世界之中?這往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夠讀懂孩子沉迷網路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找到合適的方法與策略,給予協助。

網路成癮行為其實是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人們在遭遇困難時,其實都會出現想要解決問題的行為,但是若問題大到無法招架,就只能轉而解決問題帶來的痛苦情緒,但因應痛苦的方法如果不適當,往往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困境。青少年階段的孩子亦是如此,當他們在生活中遭遇到困難的時候,一開始也會企圖想要自己解決,但是當超乎他們能力無法有效解決時,他們也會想要從困難帶來的痛苦中逃脫,而虛擬的網路世界往往就能扮演這個角色。

青少年沉迷網路的型態,不論是網路遊戲、社群聊天、觀看影片、購物拍賣、色情媒體等,長時間過度且無法控制的使用,其實有可能是他們在現實中遭遇了無法因應的困境,又不知道如何向身旁的同儕或大人表達,只能逃避到網路的虛擬世界,讓自己能夠躲避無法承受的現實所帶來的痛苦,獲得暫時的情緒紓解,甚至讓自己變得麻木不仁,也就不需要在意現實的壓力所帶來情緒的不安,也不會對自我、自尊帶來可能的傷害。

在這些網路活動中青少年可以暫時忘掉現實生活帶來的煩惱,例如:課業壓力、學業成績低落、交不到好朋友或被同儕排擠、和父母關係緊張衝突、被老師針對討厭、情感關係失落等,多元且精彩的網路世界卻反而能夠提供他們這些煩惱背後心理需求的滿足,可以讓他們獲得成就感、人際隸屬感、可支配感、可控制感,甚至能夠盡情地選擇做自己,久而久之又沒有替代的方式,就只能選擇繼續依賴網路來逃避現實困境了。父母或師長若只是把孩子沉迷網路的行為解釋是「手機」、「網路」、「電腦」所害,因此限制手機,關掉網路,沒收電腦,卻沒有真正好好理解孩子在面對現實世界所遭受的痛苦,那可能就是剝奪孩子一直以來習慣用來因應現實困難的方式,不僅沒有真正解決孩子所面對的困難,反而讓他們更加的憤怒與挫折,有可能情緒更加退縮、鬱悶,進而出現自傷∕自殺、拒學、中輟,甚至加入幫派、飆車、吸毒、抽菸、酗酒、吸毒等其他更令人擔心的行為。

找出成癮行為背後的危險因子,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

學校教師若主動發現或被家長告知孩子有網路成癮的狀況,首先要先找出造成其網路成癮行為背後的危險因子,並真正理解孩子內心所遭遇的痛苦,才是真正「治本兼治標」的方法。究竟會造成孩子沉迷網路的危險因子為何呢?長期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的王智弘提出十項有可能導致孩子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包括有:一、社交焦慮;二、憂鬱;三、無聊感;四、低自尊;五、神經質;六、課業挫折;七、家庭功能不佳;八、缺乏社會支持;九、敵意;十、衝動控制不良等。家長和老師若發現孩子有其中一項以上的危險因子,即能盡早提出適當的因應方法與策略。

以上十個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也反映出在青少年這個發展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心理需求,若無法在現實世界獲得理解與滿足,很可能會躲到無法自拔的網路世界中。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處在狂飆期,受到荷爾蒙因素的影響情緒也較為不穩定,教育現場常會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有衝動、易怒、鬱悶、無聊乏味等感受,更需要父母和師長更多的包容與接納。另外,根據美國心理學家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青少年正處在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的階段,在邁向成人獨立自主之前,比起父母或師長,更渴望獲得同儕的認同。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常會煩惱交不到朋友,在學校分組的時候落單,更擔心被霸凌。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挫折與焦慮,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低自尊,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於是選擇到較不具威脅、可以不需顯露真實身分的網路世界來與人互動。

吳佳煇的研究也顯示了,當個人的現實社會支持越多,就越不會追求網路上的社會支持來滿足其人際需求,而增加在網路上的時間;反之,若個人獲得的社會支持較低的時候,則比較容易為了尋求更多網路社會支持而增加在網路上的時間與互動機會,而提高了網路成癮的可能。筆者過去曾接觸過一位青少年,在班上學業成就不突出而感到自卑,只有零星同學願意與其互動,他轉而在網路上尋求認同,不僅自己成立了遊戲的粉絲專頁,還是主要管理者,可以與上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玩家互動,從中得到的成就感不言而喻,但也讓他沉迷網路世界中而無法自拔。

另外,筆者在教育實務現場也發現不少過去在國小國中學業高成就的孩子,常常亦是高敏感∕神經質特質的孩子,具備這樣特質的孩子往往對物理環境中的人事物變化容易敏感,以致於常會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言語,在人際互動上也因為太害怕他人的視線而退縮,轉而投向較有距離的網路世界,較不會帶給他們太大的人際壓力,通常這樣的學生也常是罹患精神疾病或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由於學業高成就的孩子的心理狀態經常較易被忽視,認為他們課業沒問題,情緒理應能夠自我控制,但往往他們對於自己沉迷於網路世界會有更多的自責與愧疚,當課業又出現落後他人的情形,無法敘說的鬱悶情緒有可能會變成嚴重的拒學或懼學的行為。

青少年階段的家庭關係常是難解的問題,許多家長會發現孩子上了國中或高中就像變了一個人,再也不是童年時期乖巧、聽話、黏人的孩子,反而變成愛頂嘴、自我中心、沒同理心的爆炸恐龍。有些父母也都是第一次當青少年的父母,雖然自己也曾走過青少年的狂暴階段,但過去可沒有網路四通八達的便利,因此很難理解孩子為何可以為了網路世界而不要前途與未來。面對青少年孩子使用網路的狀況,有些家長一開始可能是嚴格管控,當孩子考上高中後就馬上給予「吃到飽」的網路,待發現孩子無法自律時已經收不回來,因而造成嚴重的親子衝突。教育實務現場上我們也發現,若父母平時願意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信任感,願意多陪伴孩子並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願意多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急著給予批評和建議,即便孩子有經常使用網路的行為也不至於到沉迷而影響正常的生活運作。

理解網路成癮的十大危險因子,可以讓第一線的學校老師在與學生互動時,從日常生活觀察並解讀出孩子的行為所透露的訊息,從中發現一些高危險群,採取預警的措施,定期與家長聯繫溝通,或進一步轉介到學校輔導室尋求協助。

▎本文摘自《戰勝網路成癮:找回迷失在虛擬世界的孩子》/周元華、徐如維主編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s011

▎相關閱讀:《數位癡呆症:我們如何戕害自己和子女的大腦》/曼福瑞德.施彼策(Manfred Spitzer)著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s003

Address

Zhongshan District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8:00
Tuesday 10:00 - 18:00
Wednesday 10:00 - 18:00
Thursday 10:00 - 18:00
Friday 10:00 - 18: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暖暖書屋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暖暖書屋:

Share

Category

Our Story

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旗下包含三個品牌:暖暖書屋、紅通通文化、好大一間。 暖暖書屋:主要以出版人文科學、歷史、哲學、心理、政治、經濟、管理、法律、藝術、設計等非文學類的知識性讀本。 紅通通文化:主要出版文學小說、生活實務、流行風格等大眾化的圖書。 好大一間:主要出版繪本、青少年圖書等。

官網:www.sawph.com.tw Youtube 影音專區:https://www.youtube.com/user/yngoy/videos 地址 231新北市新店區德正街27巷28號 (大門位於中正路 54 巷。或可由中興路二段 67 巷進入後左轉) 電話 886-2-29106069 傳真 886-2-29129001 總經銷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31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235巷6弄6號2樓 電話 02-29178022 傳真 02-29158614 購書匯款帳號: 銀行名稱: 第一銀行大坪林分行(轉帳匯款代碼007) 銀行帳號: 222-10-033037 銀行戶名: 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讀者購書,請於匯款後用電話或email通知我們已匯款,並告知帳號後四碼以便核對。並請提供購買書籍、收件人的姓名、地址、電話,以便出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