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 Story 銀魚走讀

Here Story 銀魚走讀 The Herestory Institute

我是銀魚老師,在美國波士頓,
喜歡把知識變成有趣的故事。

📚 連結文化、自然與體驗,
用觀察、思考和生活設計,
陪你找到自己的錨點與方向。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here-story-銀魚走讀/id1826652222

YT: https://www.youtube.com/

電子報:https://theherestory.substack.com/

陪你走出家門,用故事走世界、用設計讀生活。

活動分享:[麻州台灣相關親子活動分享] ⠀Saturday, 10/4 台語故事時間 ⠀麻州的台語故事推廣阿姨叔叔們,為孩子們辦的實體故事活動,即將在本週六舉辦囉! ⠀時間:10/4 (Sat) 10:30-11:30 AM地點:Brook...
10/03/2025

活動分享:[麻州台灣相關親子活動分享]

Saturday, 10/4 台語故事時間

麻州的台語故事推廣阿姨叔叔們,為孩子們辦的實體故事活動,即將在本週六舉辦囉!

時間:10/4 (Sat) 10:30-11:30 AM
地點:Brookline Public Library (Coolidge Corner)
相關資訊:https://brooklinelibrary.libcal.com/event/15167636

10:00 開始在兒童室櫃台取票,期待到時候見!

邀請逐家做伙來參加台語講古!咱會講故事、唱歌、猶閣有鬥陣𨑨迌!所有參加ê囡仔攏需要有家長--ê陪伴,名額有限,ài冗早去櫃台提參加ê票券喔!

活動彼工ê下早仔十點就會使去提票矣,提票券ê所在佇兒童區--ê櫃台,先提先贏,慢來--ê 就nó͘-sut 喔!

Iau-chhiáⁿ ta̍k-ke chò-hóe lâi chham-ka Tâi-gí kóng-kó͘! Lán ē kóng kò͘-sū, chhiùⁿ-koa, iah-koh-ū tàu-tīn chhit-thô! Só͘-ū chham-ka ê gín-á lóng su-iàu ū ka-tiúⁿ--ê pôe-phōaⁿ. Miâ-gia̍h iú-hān, ài liōng-chá khì kūi-tâi thê chham-ka ê phiò-kǹg o͘h!

Oa̍t-tāng hit-kang --ê e-chái-á cha̍p-tiám tiō ē-sái khì thê phiò ah, thê phiò-kǹg ê só͘-chāi tī jî-tông khu--ê kūi-tâi, seng thê seng iâⁿ, bān lâi--ê tio̍h nó͘-sut o͘h!

Saturday, 10/4 – Taiwanese Storytime !

Our wonderful Taiwanese story volunteers are hosting an in-person storytime event for kids this Saturday!

Time: Saturday, October 4, 10:30–11:30 AM
Location: Brookline Public Library (Coolidge Corner Branch)
Details: https://brooklinelibrary.libcal.com/event/15167636
Tickets available at the Children's Room desk starting at 10:00 AM.

We hope to see you there!

Join us for an in-person Taiwanese Storytime filled with stories, songs, and more! All children must be accompanied by an adult. Capacity is limited, so tickets for this session...

我還是不敢相信,我最仰望的靈魂之一,已經展開下一個旅程了。 ⠀剛剛,在珍・古德基金會的官方 IG 上,看到這個,我實在沒辦法忍住自己的情緒。 ⠀中文翻譯如下:珍・古德基金會於 2025 年 10 月 1 日(星期三)上午得知,英國女爵士、聯...
10/01/2025

我還是不敢相信,我最仰望的靈魂之一,已經展開下一個旅程了。

剛剛,在珍・古德基金會的官方 IG 上,看到這個,我實在沒辦法忍住自己的情緒。

中文翻譯如下:
珍・古德基金會於 2025 年 10 月 1 日(星期三)上午得知,
英國女爵士、聯合國和平大使暨珍・古德基金會創辦人 珍・古德博士,已因自然原因辭世。當時她正在美國加州進行演講巡迴。

作為一位行為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發現徹底革新了科學;她同時也是一位不懈的倡導者,致力於保護與恢復我們的自然世界。


如果各位有印象,她之前才在台灣演講過,而兩年前,我也有幸在麻州親臨她的講座。

這個世界,是因為有這些願意實踐、連結的人,才能讓我們更懂得彼此照顧。

謝謝你,珍・古德博士。

很開心有許多朋友願意參與一起讀《台灣漫遊錄》!我們應該可以在年底,舉辦一場線上共讀!(細節請稍待)這邊有一篇報導,也很值得在讀書之餘,作為參考:台灣作家楊双子及譯者金翎日前攜獲獎作品「臺灣漫遊錄」重訪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皇后區圖書館及布碌...
09/28/2025

很開心有許多朋友願意參與一起讀《台灣漫遊錄》!
我們應該可以在年底,舉辦一場線上共讀!(細節請稍待)

這邊有一篇報導,也很值得在讀書之餘,作為參考:

台灣作家楊双子及譯者金翎日前攜獲獎作品「臺灣漫遊錄」重訪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皇后區圖書館及布碌崙(布魯克林)圖書節參加讀者見面會。「臺灣漫遊綠」2021年獲台灣金鼎獎文學圖書獎,英譯本2024年11月成為首部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台灣文學作品,此後又獲得亞洲協會「夏白芳圖書獎」的翻譯文學獎。楊双子和金翎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介紹了他們在獲獎後近一年的全球推廣中遇到的全新問題以及來自民族主義者的非議。

選擇用食物表達愛

楊双子和金翎在布碌崙圖書節的座談以「複雜之愛」(Disruptive Love)為主題,探討在不同國家文學中,「愛」這一永恆母題的表達方式。楊双子說,她在「臺灣漫遊錄」中選擇用食物作為表達愛的信物。書中描述的多種台灣美食,無論是宴席菜還是平民小吃,製作起來普遍費工費力。因此選擇用美食表達愛,除了基於自己的喜好和亞洲的文化傳統,也突出一種從付出中體現的愛意,「為什麼不計繁複地為對方準備這些美食?因為愛」。

「臺灣漫遊錄」以台灣日據時代為背景,講述了一名日本作家與台灣本地翻譯的台灣遊歷故事,並以12種台、日兩地食物為線索,通過兩名女性之間的互動,探討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情感與權力關係。

楊双子說,她在寫作時,雖然把大量篇幅留給了美食與台灣風情的介紹,但支配她拿起筆的初始動力還是「要寫一部歷史小說」,核心目標始終是探尋作為台灣人、該如何在外來殖民權力之下定義自身的國族認同這一主題。

翻譯被當「工具人」

「臺灣漫遊錄」英文版由金翎翻譯,在獲獎後的近一年時間內,金翎和楊双子曾在世界各地參加了眾多推廣或分享活動。由於楊双子不善英文,因此在兩人同時出席活動時,通常由金翎客串現場翻譯。不過金翎發現,在很多時候,讀者或聽眾會自然而然地把她默認為秘書或助理這一類從屬角色,在提問時似乎只在與「主角」楊双子對話,翻譯則被當作一個隱形的「工具人」。即使兩人經常不厭其煩地說明作者與譯者同等重要,但也很難立刻扭轉人們的刻板印象。

「臺灣漫遊錄」也是金翎首次嘗試長篇文學翻譯。巧合的是,書中兩名主角的關係同樣也是「作者」和「翻譯」,來自宗主國的「作者」居於高位且擁有一定程度的男性氣質,而來自殖民地的「翻譯」則集溫柔、體恤、聰慧等典型女性氣質於一身,並處於一種僕從的地位。二人均表示,此前並未想到這一巧合會導致很多讀者不由自主地對號入座。但金翎說,其實她才是兩人中脾氣更差、更缺乏刻板印象中女性氣質的那個。

楊双子提到,讀者的誤會正是小說中關於權力關係這一隱喻的現實延伸。這種微妙的關係不僅存在於天生存在地位差異的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它同樣在不同的角色分工、甚至外在形象的個體之間存在,而且流轉不定。

台獨、皇民罵名纏繞

「臺灣漫遊錄」中描繪的日本作家對台灣充滿溫情與喜愛,試圖以「保護者」的身分換取台灣翻譯同等的真誠,然而在不斷嘗試失敗後才被告知,在殖民體系中居上位者的愛與熱情通常是自以為是且一廂情願的,雖然她本人也對日本的擴張戰爭和傳統社會秩序心存不滿,但她也並未了解被殖民的台灣人真正的意願是什麼。這種不對等關係不僅存在於個人之間的交往,也存在於日本對於台灣的開發和經營中。日本作家所代表的殖民者欣喜於台灣的「開化」,但根本意識不到「開化」背後對台灣本土文化的撕裂與對台灣人的矮化。

後殖民主義論述在西方世界已獲得廣泛的接受度,但金翎發現,美國讀者普遍未表現出對書中所提到之問題的自我代入感。但在日本,不少讀者真正「讀懂」了這本書。他們真的對號入座,思考自己當下對台灣的感情是否也跌入了同樣的「身為殖民者卻不自知」的陷阱,甚至有些日本讀者找到日文版譯者,希望代表日本人對作者和台灣人道歉。

與此同時,在保守民族主義仍有很大市場的台灣和中文世界,「臺灣漫遊錄」卻陷入非議。楊双子說,她同時被網路攻擊者稱為「台獨」和「皇民」但她認為,這些批評者很可能根本就沒有讀過這本書。首先,書中根本沒有提到「中國」,「反中」或「台獨」根本無從談起,而她在書中也明確針對日本的殖民做出了反思,又談何「皇民」?

台灣作家楊双子及譯者金翎日前攜獲獎作品「臺灣漫遊錄」重訪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皇后區圖書館及布碌崙(布魯克林)圖書節參加...

在海內外的台灣人,應該不少都知道《臺灣漫遊錄》揚名海外。但是多少人知道,書中想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台灣?⠀今天我在哈佛東亞學院,參加了《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與譯者金翎的對談講座。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這本書的讚嘆與好奇,但是也可以看到...
09/27/2025

在海內外的台灣人,應該不少都知道《臺灣漫遊錄》揚名海外。
但是多少人知道,書中想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台灣?

今天我在哈佛東亞學院,參加了《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與譯者金翎的對談講座。
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這本書的讚嘆與好奇,但是也可以看到很多人發現這本書背後談的是對台灣的想法。

很有趣的是,學者們在談論的是美食、百合、台灣印象,而台下讀者們想問的是朱天心、香港、認同問題(印象中好像是這樣,如有訛誤再請指正)。

在這邊我想要統整双子的文字,我沒有辦法百分百復刻她的文字,但意思大概是:

▋漫遊錄背後的「用心」
台灣人常覺得歐美比較好,好像不知道在台灣的我們自己擁有過什麼好東西。
所以我們很少談、很少重視,但是其實很多東西都還在我們身邊,沒有消失。

所以,用小說來書寫,可以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台灣。

你知道嗎?
日本不是單一民族國家,而是有「大和民族」之外的「愛努族」與「琉球民族」,只是長期以來,官方敘事比較強調「單一民族」的形象。
中國也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但是國家敘事強調「中國人」、「漢族」。

相對來說,台灣是個有趣的國家,有很多不同時期來的人,但邁入民主後是不斷地認同、強化一個個不同的文化和語言(identify and amplify),展現台灣的多元,這也是台灣的獨特性之一。

318 學運之前,我參加過不少社會運動(反核、同婚等),是因為我希望社會更好。
但之後,我更知道社會運動關乎國家存亡,而寫作則可以從過去看到台灣,尤其這本書中講的是殖民時代,但台灣不是只有日治時期才是殖民時期。或許我們可以對照著歷史,達成對台灣的共識。

從鐵道飲食,我們可以看見日常文化,作為台灣的特色。
當大家想到美食只想到米其林,或許我們可以想想,台灣百年前就有高級宴席,我想要復原這個部分,讓大家看到台灣。

我們應該是要有明確的台灣意識,因為台灣是把各種文化加進來的地方。
台灣中心化,一切加進來的文化、族群,都是滋養台灣,變成這塊土地更豐富美麗的一部分。


---

▋聽完講座,覺得可以讓自己的認同更有底氣。

双子、金翎真的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創作者啊~
真誠、謙和也有個性、即使想法有歧異,也會平和、耐心地與人溝通。

然後,無論中文、英文,文字都美極了!
双子讓我看到一種節制、典雅中足以撼動天地的豪氣。
而金翎的譯文真的是可以讓讀者化為一灘水,只想跟書融成一體。
(也恭喜她在赴美期間得到兩個翻譯獎,實至名歸!)

感謝兩位願意不遠千里,來到另一片海洋邊的土地,來跟我們分享他們對於文學、創作、台灣中心、與讀者交流的心意。

▋什麼是斯堪地納維亞?什麼是台灣?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我每次看每次感動的影片,影片很短,但是情深意重。
翻譯如下:

#什麼是真正的斯堪地納維亞?
——根本沒有。
沒有什麼東西是獨一無二的。
一切都是借來的:

民主?要感謝希臘。
育嬰假?謝謝瑞士。

所謂「經典的斯堪地納維亞風車」其實源自波斯。
我們把德國的自行車,變成了城市的標誌。

肉丸?傳聞其實是土耳其的。
蘋果派?來自荷蘭。
甘草?來自中國。
丹麥酥?居然是奧地利的。

挪威的驕傲——迴紋針?其實是美國人發明的。

至於婦女權利運動的第一步,謝謝美國。

我們並不比維京祖先高明多少:
他們在遠征時帶回喜歡的東西,稍作改造,
「瞧!」就成了「獨一無二的斯堪地納維亞風格」。

走向世界,給了我們靈感,讓我們敢於想得更大,
即使我們其實很小。
因為每一次走出邊界,
我們就添加新的色彩、世代的進步,
把世界各地最好的東西,
帶回這裡。

某種程度上,
斯堪地納維亞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建構起來的:
由那些在「第二個家」找到美好事物的人們,
再帶回「真正的家」。

所以我們也迫不及待想看看:
下一次,你會帶回來什麼美好的東西呢?
⠀⠀

---

台灣好美,不用去中國化、不用去美國化、不用去日本化。
祖先們帶了一些東西到台灣,建構成我們的家。
那我們呢?
下一次,我們會帶什麼美好的東西,給我們的下一代、也給台灣?

▋在異鄉閱讀《臺灣漫遊錄》
我向楊双子問了幾個問題:想知道這本書在海內外的學術界與學生圈中,有沒有什麼有趣的化學變化。

双子很客氣,她說在她之前的前輩們,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所以才能把台灣文學帶到更遠的地方。而有一場跟小學生的座談中,已經有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讀《臺灣漫遊錄》了!

我雖然沒有辦法帶大家走讀書中的場景,但是有願意一起跨齡、雙語討論的朋友嗎?

我很願意在今年12月聖誕節前,辦一場《臺灣漫遊錄》與英譯版 Taiwan Travelogue線上的共讀活動,希望在閱讀中,讓我們更認識台灣、台灣文學、閱讀、以及台灣美食(但不可以用太多時間講食物!XD)。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下面+1。
人數夠的話,我們一起來線上走讀!

#臺灣漫遊錄

09/25/2025
🎧 Here Story 第二季 trailer 已經上線! ⠀還記得第一季我們一起從瑞典走到義大利、從玉米讀到動物園嗎?第二季 trailer 已經上線,新一季將在 10/7 起,每週二更新。 ⠀從佛羅倫斯到塞勒姆,從《科學怪人》的冰海到...
09/24/2025

🎧 Here Story 第二季 trailer 已經上線!

還記得第一季我們一起從瑞典走到義大利、從玉米讀到動物園嗎?
第二季 trailer 已經上線,新一季將在 10/7 起,每週二更新。

從佛羅倫斯到塞勒姆,從《科學怪人》的冰海到《小婦人》的康科德,這一季我們要走進文化與故事,探尋認識自我的勇氣。

這一次,我們將從旅行與閱讀裡,學習「如何看見自己」。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here-story-銀魚走讀/id1826652222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3Sx3I5xRwD9jn7LZUYWBZu
👉Amazon Music:
https://tinyurl.com/3na99vzt

🌍 https://youtu.be/EZHyFfWs3yI?si=0h3QD3iSh5_hLTg-

🍄 菇的小宇宙:加拿大郵票太吸睛! ⠀你喜歡吃香菇嗎?你知道銀魚老師也是業餘的野菇獵人嗎?😂 ⠀我不但採菇、以前也請過麻州當地的蕈菇獵人,來教大家怎麼辨識,也曾經開課,讓麻州的孩子們來跟我一起認識蕈菇,因為我真的好愛蕈菇的各種樣貌,以及在生...
09/23/2025

🍄 菇的小宇宙:加拿大郵票太吸睛!

你喜歡吃香菇嗎?
你知道銀魚老師也是業餘的野菇獵人嗎?😂

我不但採菇、以前也請過麻州當地的蕈菇獵人,來教大家怎麼辨識,也曾經開課,讓麻州的孩子們來跟我一起認識蕈菇,因為我真的好愛蕈菇的各種樣貌,以及在生態中的重要角色啊!

先科普一下:蕈菇是真菌的一種,也是大自然的分解高手。它們能分解死亡的植物和動物,把養分和碳帶回土壤,甚至連塑膠、合成化學物這類難搞的污染物也能分解!🍄

對生態系統來說,真菌就像隱形的守護者,大多數植物都依靠它們才能健康生長。

剛剛看到加拿大郵政局推出了一套五張「真菌郵票」,特別展示了在加拿大發現的真菌與地衣,我超級想要收藏啊啊啊!

有沒有在加拿大的朋友,願意買一份真菌郵票,跟我交換?
我有一些有趣的美國郵票,也可以跟你一起當票友喔!😍
(圖片放在下面)

這次登上加拿大郵票的真菌明星有:
✨ 星尖馴鹿地衣 (Cladonia stellaris)
✨ 蠔菇 (Pleurotus ostreatus)
✨ 硫色蕈孔菌(Laetiporus sulphureus,也是我們在美國常找來吃的😋)
✨ 火絨菌 (Fomes fomentarius)
✨ 不規則根孢囊菌 (Rhizophagus irregularis,植物根部共生菌)

這套郵票是在專家指導下完成的,其中還包括加拿大知名真菌學家 Keith Seifert 博士 的參與。而不規則根孢囊菌的影像,則來自真菌收藏館經理 Claudia Banchini 的顯微鏡照片。

拜託拜託,有在加拿大的朋友,願意交換郵票的話,請私訊聯繫!

#生物多樣性 #銀魚走讀

今天跟兒子一起看酷的夢的《中文怪物》,兒子秒變粉絲! ⠀大家都有想要小孩學中文的經驗過嗎?無論你們的經驗成功還是慘烈,生活在台灣還是在海外,我都好推薦各位跟孩子一起看「中文怪物」喔! ⠀重點不是這些外國人的中文有多好,我看的角度比較不一樣,...
09/22/2025

今天跟兒子一起看酷的夢的《中文怪物》,兒子秒變粉絲!

大家都有想要小孩學中文的經驗過嗎?
無論你們的經驗成功還是慘烈,生活在台灣還是在海外,
我都好推薦各位跟孩子一起看「中文怪物」喔!

重點不是這些外國人的中文有多好,
我看的角度比較不一樣,而是:
#他們怎麼學中文的。

仔細看!
他們有人是上大學才學的、有人是看YT學的、
還有一些是靠直播跟台灣觀眾聊天學的。

大家更可以去想像,有更多在巷口的新住民,
也是因為環境而快速學會口語的聽說。

反過來,學台語、英文、或任何外語也是!語言學習沒有唯一正解,看影片、生活沉浸、刻意練習或和人聊天,都是可行的路徑。

最近美國小學老師也說,孩子們不再有「最愛的電視節目」,大多數時間都在刷 YouTube。

既然如此,我反而鼓勵家長不要一味禁止,而是陪著看、設定界線、把觀看變成學習的起點:看完一集可以模仿一句台詞、討論一個有趣用法,或把節目中的文化細節延伸成生活中的小活動。

不用排斥YT,或是IG,但是比起到了某個年紀就給手機,讓孩子知道家中社群媒體與觀看的界線,甚至跟他們一起看,真的對他們未來有幫助。

陪伴不是監控,是把社群媒體變成有意義的學習資源。這種日常的、小步驟的練習,對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認同,比單靠補習更有長期效果。

我很期待這個節目的化學反應。
明年暑假的台灣,應該會有很多有趣的活動,讓更多海外的台裔孩子更愛回台灣!

#我也等不及回去

#身為海外阿台想到要是自己要挑戰各種美國文化跟口音也壓力山大😂

這篇文章在登山、旅遊界已經沸沸揚揚。很難過以前非常喜歡的品牌,一個理當要愛護環境、才能讓人更親近自然的戶外用品,是這樣子爆破性地破壞環境。Such a tribute to nature and leaving no trace!相關影片可...
09/21/2025

這篇文章在登山、旅遊界已經沸沸揚揚。

很難過以前非常喜歡的品牌,一個理當要愛護環境、才能讓人更親近自然的戶外用品,是這樣子爆破性地破壞環境。

Such a tribute to nature and leaving no trace!

相關影片可以在Reddit 上看到,我把連結放下方。

[小學生到底要什麼能力?]今天是我們家小學生的家長之夜。老師說了好多事情,有三件想跟大家分享: #作業、 #界線、 #書📓 #作業:如果孩子會挫折,家長可以偷偷寫信跟老師跟老師說一聲,但不用一定要小孩全部都寫對。忘記帶作業回家?忘記把作業帶...
09/18/2025

[小學生到底要什麼能力?]

今天是我們家小學生的家長之夜。
老師說了好多事情,有三件想跟大家分享:
#作業、 #界線、 #書

📓 #作業:
如果孩子會挫折,家長可以偷偷寫信跟老師跟老師說一聲,但不用一定要小孩全部都寫對。

忘記帶作業回家?忘記把作業帶去學校?都不用緊張,請孩子自己跟老師說,家長不用幫忙。

➡️ 做作業很重要,但那是孩子的作業,不用幫他們都準備好。老師會給字條,但那就是孩子要知道的、為自己負責的事情。

🫥 #界線:
讓孩子學習自己準備好、完成自己的作業。

讓老師下班後好好下班,放心,寫的信會隔天早上讀。

➡️ 很高興老師說出她舒服的距離

📚 #書:
圖像小說是書
橋樑書是書
百科全書也是書

➡️只要孩子願意唸書,都能念!

當然還有好多細項,但目前我很喜歡老師跟我們分享的,因為這些都能培養:
主動溝通的能力、
自主完成的能力、
閱讀的能力。

光是這些能做到,就不簡單了!

因為這也將會是我參加小學部活動的最後一年,我特別有感,在此跟各位教育界朋友、父母親分享。

🍕【Podcast 新上線】EP10|義大利旅遊必聽(下):避坑指南+口袋名單 ft. Miranda ⠀想去義大利玩,卻怕一不小心成了「肥羊」?⠀這一集,我請來一年有超過 300 天都在歐洲帶團的專業領隊 Miranda,帶我們揭開義大利...
09/17/2025

🍕【Podcast 新上線】EP10|義大利旅遊必聽(下):避坑指南+口袋名單 ft. Miranda

想去義大利玩,卻怕一不小心成了「肥羊」?

這一集,我請來一年有超過 300 天都在歐洲帶團的專業領隊 Miranda,帶我們揭開義大利的旅遊秘密——哪些觀光陷阱必踩雷?哪些美食甜點只有當地人才懂?還有她口袋裡最愛的隱藏景點!

如果上一集是 Miranda 的「旅行人生故事」,這一集就是滿滿的實用乾貨。
不論你是計劃第一次去義大利,還是已經玩過幾次,都能聽到讓你大喊「原來如此!」的內容。

🎧 在這一集,你會聽到:
✅ 義大利常見的觀光陷阱:小遊戲、慈善簽名、甚至連廁所都有眉角!
✅ 台灣人最容易遇到的文化衝擊:從點餐習慣到浴室設計
✅ 導遊私藏的口袋名單:小眾城市、隱藏景點、必吃美食
✅ 義大利這十年來有什麼變了?又有什麼永遠不變?
✅ 如果她自己去義大利自由行,會玩哪些「跟帶團完全不同」的地方

這一集聽完,你就不會只是「走馬看花的觀光客」,而是能真正用內行人的角度去認識義大利!

🔗 特邀來賓:Miranda
熱愛旅遊,投身旅遊產業十多年,是一枚歐洲領隊。疫情期間開始寫作,喜歡用文字梳理心情,期待在嚮往的地方工作與生活。

👉 FB|米蘭達趣旅遊:米蘭達趣旅遊

👉 IG|

📌 這一集,也是《銀魚走讀》第一季的最後一集!
第二季,我們將在十月回歸,從神話到女巫,從《科學怪人》到新英格蘭文學,帶你從私藏景點,一起探索那些「看似熟悉卻暗藏秘密」的故事。

#義大利旅行 #歐洲旅遊
#銀魚走讀 #避坑指南 #旅行靈感
#文化冷知識 #口袋名單 #旅行人生

[全美第一座科學博物館:一場孩子與研究員的科學對話] ⠀看到下圖這篇,我想到暑假到賓州時,到費城科博館(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Drexel University) ⠀原本三、四十分鐘的講座,...
09/16/2025

[全美第一座科學博物館:一場孩子與研究員的科學對話]

看到下圖這篇,我想到暑假到賓州時,到費城科博館
(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Drexel University)

原本三、四十分鐘的講座,因為孩子們不停發問,變成了一堂真正的「科學冒險課」。

當天我們參加了一個節肢動物講座,在講堂中,包含我們,只有三、四個家庭,不到十五人。

講者不疾不徐地輪番拿出了不同的箱子,將箱中的生物投射到螢幕上,然後開始介紹生物與習性,以及簡單的QA。

我原本想說:
嗯,去過這麼多自然史博物館,這個設備真不錯,研究員講解的也很清楚,真好,那可以走了。

只不過...沒想到,最後我們全家都有一些想問的問題,像是:
「這些動物最多活多久?」
「如果死了,館方會做成標本嗎?」
「有哪些可以構成值得製作成標本的可能性?」
「你有最喜歡哪一隻嗎?」

然後另一個家庭的孩子們也問了各種問題,像是:
「這隻蠍子跟剛剛的蜘蛛,誰比較大隻?」
「他們打架誰會贏?」
「如果有兩隻一樣的蠍子,他們會打架嗎?」
「如果掉到水裡,誰會有辦法活下來?」

然後我們兩家因為孩子們不停提問,就留在那邊,黏住了!

我很好奇研究員會怎麼回答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問題,沒想到超級驚艷!
他並沒有覺得小朋友的問題誇張、不符合現實,所以就隨口含糊帶過。

不!
他先說明,最後展示的蠍子,跟剛剛的蜘蛛,原生地不同,所以在自然的情況下不會遇到。

館方也沒有要把它們放在一起,因為這樣子會造成新增的環境壓力,兩個生物都會不開心。

然後也依照各種可能的情境,分析給孩子聽這樣的假設需要哪些更多的條件,他才有辦法做進一步的分析。

一場原本3、40分鐘的展示講座,我們好像待在那邊一個半小時!

只要我們提問,研究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細心地以孩子可以想像的畫面或生活方式,盡可能讓孩子們理解,而不是以幼幼體文字來弱化陳述的文字。

到最後大家的問題都被回答完了,孩子們沒問題可問了,研究員才說:「好,那我要帶這些夥伴們回去、讓他們休息了。」

沒有絢麗的科學爆炸實驗、沒有誇張的話術。
但這場體驗,卻讓我一直回想:我到底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我想,這正是最好的「學習設計」——
不是把答案塞進孩子腦袋裡,而是讓每個問題都能被看見、被重視,甚至被延伸。
這是一種科學態度,也是一種教育態度:任何問題,都是可能可以研究的問題。

而在這樣的氛圍裡,孩子自然會投入,會跟著往下追問。
因為他們學到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方法,一種「問題本身值得被對待」的信念。

或許最近聽的講座都太教育理論與學術了,好久沒有像這次如沐春風,跟孩子都學到好多,從博物館標本製作器材、到活體養殖、以及表達陳述清晰又有耐心的講者。

再次想要說:能夠聽到好的講者,真的太享受了!

在這邊銀魚老師很推薦大家去費城的話,可以去參觀這個雖然有點舊、但館藏都是重要科學經典(恐龍化石、演化、科博館的設立主軸等)

如果有孩子的話,這邊不少導覽、體驗的活動,不是絢麗的3D、4D電影,而是真正人與人的對話,我以一個熱愛真誠對話的學習體驗師的角度去看,這彌足珍貴。

關於這個博物館,我做了一個短片介紹,連結放在下方。

Address

Boston, MA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Here Story 銀魚走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Here Story 銀魚走讀:

Share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