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3/2025
川普的"雙引擎賭注": OBBB法案通過 將重塑美國未來10年
Trump’s Dual-Engine Gamble: OBBB Bill Passes, U.S. at a Structural Crossroads
2025年7月3日,獨立紀念日的前一天,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了"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OBBB),這不僅是總統川普第二任期中,首次、重大的立法勝利,且將成為未來十年,美國政治與經濟走向的分水嶺。
主要原因是,大而美法案(OBBB)不只涵蓋了: 稅制改革、國防支出、邊境投資、社會福利重構,以及環境政策調整,同時還標誌著由 川普政府所主導,「制度+投資」的雙引擎治理模式,正式啟動;
然而,這場立法勝利的背後,除了有 川普政府,強勢的政治動員能力之外;檯面下也隱含著財政風險,與社會代價的 深層挑戰。
————————————————————————
制度改革與資本投入:雙引擎的政策設計
Systemic Reform and Capital Investment: The Dual-Engine Strategy
首先,分析 大而美法案(OBBB)的設計邏輯,核心極具政治張力。一方面延續了 2017年的稅改精神- 永久性降低個人與企業稅率,調高SALT扣抵上限,擴大子女稅額抵免;另一方面則大幅擴編,國防與邊境安全預算,且總額高達 3,500億美元。
換句話說,這直接對傳統能源產業 與基礎建設行業,提供了大額且定向的補助。
對此,一些經濟學家指出,這種新的組合策略,既有「供給面經濟學」的影子,且孩借用了「凱恩斯主義」的刺激邏輯。因為減稅是提升「可支配所得」,而軍事與基建支出,則能拉動「總需求」,兩者相結合在一起,將構成所謂的「雙引擎」;
不過問題就在於 這樣的設計,是否能在當前: 高利率、高債務的環境下,真正發揮效益?
————————————————————————
川普成就「黨內妥協」的政治工程 博弈下的制度平衡
Intra-Party Bargaining: Game Theory and Institutional Trade-offs
且回顧法案投票期間,大而美法案(OBBB)的表決過程,一路充滿了戲劇性。尤其是最後在眾議院,以 218票對 214票「驚險過關」,背後其實也代表了共和黨內部,對赤字擴大與社福削減,仍存重大歧見。
但因 川普政府努力透過「條款微調 與 利益交換」,最終仍成功爭取到 保守派支持。這些改變分別有: 增加對傳統能源產業的稅務豁免、調整福利削減的實施時程,以及承諾未來納入更多財政紀律機制。
總之,這場「背後驚心動魄」的政治操作,既是「川普式交易政治」的經典展現,同時也反映出當代、美國國會中,更加複雜的立法過程 與權力平衡。
————————————————————————
新法對照歷史: 從雷根經濟學到OBBB 風險與啟示並存
Historical Parallels: From Reaganomics to OBBB—Risks and Lessons
且回顧美國歷史,大而美法案(OBBB)讓人不禁聯想到: 1980年代的「雷根經濟學」與 2009年金融危機後的「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ARRA)。
前者強調減稅與軍事擴張,透過短期刺激,來拉高經濟與股市;但無法避免的是,最終導致赤字飆升 與貧富差距擴大;後者則以公共投資 與社會支出穩定需求,成功避免了經濟崩潰;不過,卻也引發對政府,干預過度的爭議。
由於 大而美法案(OBBB),在某種程度上,分別融合了前兩者的特徵;但在社會福利 與環保政策上的退讓,則可能成為「成長導向;但分配失衡」的政策輪廓。
更簡單的說,那就是如果未來的經濟成長「不如預期」;那麼,龐大的減稅與支出,將迅速拉高「債務比率」、削弱財政彈性;甚至可能會重演 1980年代,美國深陷債務困境。
————————————————————————
社會代價與分配風險 富人贏家? 誰是輸家?
Social Costs and Distributional Risks: Winners and Losers
值得一提的是,從「政策分配」角度分析,大而美法案(OBBB)最大的受益群體,又再一次、明顯偏向「中高收入戶 與企業族群」。主要原因是,稅改設計明顯有利高所得人群,且 SALT扣抵調整 與企業稅優勢,還吸引到大量的商界支持。
對此,Tax Foundation預測,法案將可在短期內,大幅增加企業的投資意願 且刺激中產階級消費;然而,所要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根據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CBO)估計,將有超過 1,180萬人,因 Medicaid 與SNAP削減,而失去福利保障,且將衝擊到: 低收入、老年,以及殘障群體。
因此,這樣的政策組合無可避免地,又再一次在美國社會中引發,「川普劫貧濟富」的批評;但平心而論,這只能視為一種「政治語言」。因為整個法案仍屬於,「成長導向」的激勵政策。
因此,從「邊際效用遞減」與「市場失靈理論」來分析,過度偏向高收入群體的政策,只會在提升短期成長的同時,只會一定程度的削弱,長期社會穩定 與經濟包容性。
————————————————————————
財政永續的壓力測試! 債務+赤字的雙重挑戰
Fiscal Sustainability Under Stress: Debt and Deficit Dilemmas
此外,來自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 與 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CRFB)的預測還警告,大而美法案(OBBB)將在未來十年內,增加至少 3.9兆美元的赤字,且讓利息支出,逼近 9,000億美元,且若減稅條款永久化,預估 2034年的債務 GDP比,可能突破127%,成為更加沉重的債務包袱。
更簡單的說,就是 川普政府所主到的 大而美法案(OBBB),如果未來無法創造出: 有效的支出控制 與 收入調節機制,那麼結果將會是,「更龐大且沉重」的赤字擴張,這將讓下一代的美國人,陷入債上加債的「結構性風險」。
————————————————————————
政策落地vs.政治現實! 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
Implementation and Political Reality: The Real Test Begins
總之,川普政府「制度+投資」戰略的集中體現,大而美法案(OBBB),現已通過國會;但這場高風險、高報酬的政策賭注,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因為接下來的新障礙是: 行政部門如何落實條款細節、各州州政府是否真的配合、2026年中期選舉的不確定性等。
如何在刺激成長 與維持公平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強化國力 與維持財政紀律之間,不會失控?如何在政治分裂中,維持政策連續性?以上這些都有可能,引發政策中斷或逆轉,甚至成為未來兩年的「關鍵變數」。
且最終,這些問題的答案還將決定,美國未來十年的國家競爭力 與社會穩定。
東森美洲台記者 葉宏智
聲明: 本文綜合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CRFB)、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Tax Foundation、等多方公開資料,主旨是提供讀者,一份完整且詳細的政策影響與經濟情勢分析。內容不代表也不支持,任何政黨、政府機構或利益團體。
#大而美 #法案 #美國 #財政 #稅改 #社會福利 # #川普 #政策 #經濟 #政治